CN219962593U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煲体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62593U
CN219962593U CN202223465574.5U CN202223465574U CN219962593U CN 219962593 U CN219962593 U CN 219962593U CN 202223465574 U CN202223465574 U CN 202223465574U CN 219962593 U CN219962593 U CN 2199625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ot
ring
retaining ring
transpa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655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华侨
黄家建
华日宝
罗江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655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625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625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625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煲体包括内锅、保温圈和至少一根发热丝,保温圈设置至内锅的侧部外周,保温圈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环形结构,发热丝环绕设置至保温圈的背向内锅的外侧,用于对内锅的侧部加热。本实用新型的煲体采用发热丝对内锅侧部加热,降低生产成本。采用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保温圈,用户能够在取出内锅后,透过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保温圈便可直接观察到发热丝相关结构,有利于用户高效检查该处结构的情况,假设该处结构发生坏损,无需将整个煲体拆开,即可快速确定,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煲体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厨房用具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有的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的烹饪器具,其设置有线圈以便利用电磁加热内锅。一些烹饪器具将线圈设置于内锅的底部和侧部。为了将线圈设置在内锅的侧部,还设置有环形的线圈座,线圈缠绕于线圈座。
有些烹饪器具的侧部不设置线圈,而是设置加热丝。然而由于加热丝设置于煲体的内部,使得用户不能直观地获知产品内部结构,即便该处结构发生了坏损,假设不将整个煲体拆开,则无法快速确定,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较差。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煲体包括:
内锅;
保温圈,所述保温圈设置至所述内锅的侧部外周,所述保温圈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结构;以及
至少一根发热丝,所述发热丝环绕设置至所述保温圈的背向所述内锅的外侧,用于对所述内锅的侧部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煲体采用发热丝对内锅侧部加热,降低生产成本。采用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保温圈,用户能够在取出内锅后,透过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保温圈便可直接观察到发热丝相关结构,有利于用户高效检查该处结构的情况,假设该处结构发生坏损,无需将整个煲体拆开,即可快速确定,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可选地,所述煲体包括至少两根所述发热丝,至少两根所述发热丝沿竖向方向间隔地设置至所述保温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煲体,发热丝的数量与加热效果相关,对应可以扩大加热相关参数调节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所设置的发热丝的数量。
可选地,所述煲体还包括扎带,所述扎带设置在所述保温圈的外侧,且每根所述发热丝的两个接出端通过所述扎带紧固。
根据本方案,发热丝和保温圈之间的连接方式较为简单,便于安装,扎带可以将发热丝与保温圈紧固,还可以将发热丝的两个接出端固定。
可选地,所述保温圈的外侧壁面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发热丝的凹槽。
根据本方案,发热丝可以嵌在保温圈的凹槽内,使发热丝相对于保温圈的位置保持固定。
可选地,所述保温圈包括上保温圈和下保温圈,所述上保温圈设置在所述下保温圈的上方并且连接至所述下保温圈,所述下保温圈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结构,所述发热丝环绕设置至所述下保温圈。
根据本方案,将保温圈拆成两个零件,带有发热丝的零件设为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结构,可以减少透明材料的用量,降低材料成本。
可选地,所述上保温圈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至所述上保温圈的顶部和/或底部,并且构造为凸筋或者凹槽结构。
可选地,所述下保温圈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至所述下保温圈的顶部和/或底部,并且构造为凸筋或者凹槽结构;并且/或者
所述下保温圈的材料为透明玻璃或半透明玻璃。
根据本方案,设置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能够方便组装。选择玻璃材质作为下保温圈的材质,具有透明度高、不易老化和方便清洗的优点。
可选地,所述煲体还包括中板,所述中板位于所述保温圈上方并连接至所述保温圈,所述中板形成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所述保温圈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一凸筋;并且/或者
所述煲体还包括线圈盘组件,所述线圈盘组件设置在所述内锅的底部,所述线圈盘组件位于所述保温圈下方,所述保温圈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线圈盘组件的顶端内侧,并与所述线圈盘组件的顶端连接。
根据本方案,中板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一凸筋与保温圈固定,避免水分顺着中板的内壁溢流到保温圈的背离内锅的外侧,保温圈的底端位于线圈盘顶端的内侧,同样可以防止水分溢流到保温圈外侧和线圈盘组件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保温圈为单独构件。
根据本方案,单独构件的保温圈能够简化装配工艺,可以提高装配效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温圈的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盖体;以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的煲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以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煲体部分的剖视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局部结构;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煲体部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侧加热组件;
图6为图4中侧加热组件部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侧加热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以及
图8为图7中侧加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烹饪器具 100:盖体
200:煲体 210:内锅
220:保温圈 221:上保温圈
221A:第一凸筋 221B:第二凹槽
231:下保温圈 231A:第二凸筋
231B:第三凸筋 231C:凹槽
290:发热丝 291:扎带
240:中板 241:第一凹槽
250:线圈盘组件 251:线圈盘
251A:第四凸筋 252:底部线圈
260:外壳 270:底座
280:电源板组件 331:下保温圈
331A:第二凸筋 331B:第三凸筋
331C:凹槽 390:发热丝
391:扎带 D1:竖向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体现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其包括盖体100和煲体200。盖体100具有与煲体200基本上对应的形状。盖体100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200上。盖体100例如可以通过枢转轴枢接至煲体200,并能够绕枢转轴所在的枢转轴线在相对于煲体200的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自由枢转,以方便对煲体200进行盖合和打开。
参见图2至图4,煲体200包括内锅210,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210收纳部。内锅210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210收纳部或者从内锅210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210的清洗。内锅210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
煲体200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210的加热装置,以对内锅210进行加热。当盖体100盖合在煲体200上时,其覆盖在内锅210之上,和内锅210之间构成烹饪空间。盖体100上通常还具有锅口密封圈,锅口密封圈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制成,其设置在盖体100和内锅210之间,用于在盖体100处于盖合状态时密封烹饪空间。
可以理解,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10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10,且烹饪器具10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煲体200主要包括底座270、设置于底座270上方的外壳260和设置于外壳260的内侧的中板240。中板240设置在内锅210的侧部外周并且位于内锅210的上部。外壳260位于中板240和底座270之间,并且可以将中板240的外周和底座270的外周连接在一起。中板240可以与底座270通过诸如螺钉等紧固件连接。具体地,中板240可以间隔地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柱,底座270可以间隔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螺钉柱。安装柱与螺钉柱位置上下对应,螺钉穿过螺钉柱并旋入安装柱,以将中板240与底座270连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烹饪器具10的各个部件、部分等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朝上”、“朝下”等是相对于处于水平放置且正立状态下的烹饪器具10而言的。如果没有其它的限定,方向术语“朝内”、“朝外”、“向内”、“向外”、“内侧”、“外侧”等中的“内”是指靠近烹饪器具10的中心,“外”是指远离烹饪器具10的中心。
煲体200还包括用作加热装置的线圈盘组件250和侧加热组件。线圈盘组件250设置于底座270的上方,并且位于内锅210的底部或者说下侧,用于对内锅210的底部加热。线圈盘组件250可以包括线圈盘251和底部线圈252。线圈盘251位于内锅210的底部,底部线圈252缠绕于线圈盘251。线圈盘251可以构造为凹陷结构,内锅210的至少底部位于线圈盘251的凹陷结构内。具体而言,线圈盘组件250可以利用电磁加热原理对内锅210进行加热。由此,本申请的烹饪器具10又称电磁烹饪器具或IH烹饪器具。
侧加热组件设置于外壳260的内侧并位于内锅210的侧部或者说外侧,用于对内锅210的侧部加热。线圈盘组件250和侧加热组件在通电后均能够对内锅210进行加热。如图1至图4所示,煲体200还包括电源板组件280。电源板组件280设置于煲体200的后端。电源板组件280能够与线圈盘组件250和侧加热组件均电连接,以向线圈盘组件250和侧加热组件供电。
下面结合图2至图8描述本申请的侧加热组件。
参见图2至图6,煲体200的侧加热组件包括保温圈220和发热丝290,保温圈220能够设置于内锅210的外侧且位于内锅210的侧部。具体地,保温圈220位于中板240和线圈盘251之间。本实施方式中,保温圈220的底端延伸至线圈盘251的顶端内侧,并且与线圈盘251连接。
至少一根发热丝290能够设置于保温圈220的外侧壁的表面,换句话说发热丝290是设置在保温圈220的背离内锅210的一侧的表面,用于给内锅210的侧部加热。可以理解,发热丝290的两端均能够连接至电源板组件280,以实现发热丝290的电连接。
保温圈220可以是透明或半透明或局部透明的构件,其材料可以包括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透明塑料或半透明塑料等合适材料。采用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保温圈220,用户能够在取出内锅210时,透过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保温圈220直接观察到发热丝290及相关结构,有利于用户高效检查该处结构的情况,假设该处结构发生坏损,无需将整个煲体拆开,即可快速确定(坏损的位置),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并且,用户在使用时可以避开发热丝290的设置区域(加热区域),避免误触烫伤。
为了方便固定发热丝290,煲体200还包括扎带291。参见图6,扎带291可以设置在保温圈220的外侧,且每根发热丝290的两个接出端通过扎带291紧固。扎带291将发热丝290与保温圈220紧固,同时还可以将发热丝290的两个接出端固定。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固定发热丝290,保温圈220的外侧壁面形成有用于容纳发热丝290的凹槽231C。发热丝290可以嵌在保温圈220的凹槽231C内,发热丝290能够与保温圈220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不至于沿保温圈220的外侧壁的表面滑动,这能够确保内锅210的侧部加热的加热区域固定。
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保温圈220包括上保温圈221和下保温圈231。其中,上保温圈221设置在下保温圈231的上方并且连接至下保温圈231。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保温圈221和下保温圈231均构造为环形结构。上保温圈221的上端连接至中板240,上保温圈221的下端连接至下保温圈231的上端,下保温圈231的底部(具体指下端)连接至线圈盘251。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丝290至少环绕设置在下保温圈231的背向内锅210的一侧,用于对内锅210的侧部加热。进一步地,下保温圈231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结构。优选地,下保温圈231的材料可以为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透明塑料或半透明塑料。
为了方便煲体200组装,上保温圈221设置有第一定位部,在下保温圈231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设置在上保温圈221的底部并且构造为开口向下开放的凹槽结构。对应地,下保温圈231设置有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设置在下保温圈231的顶部,并且构造为向上延伸的凸筋结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结构相对应,第二定位部能够插入到第一定位部中,使得上保温圈221相对于下保温圈231进行定位。
此外,第一定位部也可以设置在上保温圈221的顶部,以便于和中板240进行定位、连接。第一定位部例如可以构造为凸筋或者凹槽结构。可以理解,对应地需要在中板240上设置与第一定位部相匹配的结构。例如,第一定位部构造为开口向下的开放的凹槽结构时,对应地可以在中板240上设置与凹槽结构匹配的凸筋。同样地,在下保温圈231的底部也可以设置第二定位部,以便于和线圈盘251进行定位、连接。第二定位部例如可以构造为凸筋或者凹槽结构。可以理解,对应地需要在线圈盘251上设置与第二定位部相匹配的结构。
具体地,参见图2、图3、图5和图6,本实施方式中,中板240形成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241,上保温圈221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凹槽241匹配的第一凸筋221A。上保温圈221的底部的第一定位部构造为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221B,对应地,第二定位部构造为第二凸筋231A。第一凸筋221A能够插入到第一凹槽241内,使得上保温圈221相对于中板240进行定位。第二凸筋231A能够插入到第二凹槽221B中,使得上保温圈221相对于下保温圈231进行定位。
下保温圈231的下端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三凸筋231B,第三凸筋231B和下保温圈231在下保温圈231的外侧形成有下台阶部。线圈盘251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四凸筋251A,第四凸筋251A和线圈盘251在下保温圈231的内侧同样形成有上台阶部。第三凸筋231B和上台阶部配合,第四凸筋251A和下台阶部配合,从而实现下保温圈231和线圈盘251的定位。
本实施方式中,中板240通过第一凹槽241和第一凸筋221A与上保温圈221定位和固定,同时可以避免烹饪器具10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水分顺着中板240的内壁溢流到保温圈220的背离内锅210的外侧。下保温圈231的底端位于线圈盘251顶端的内侧,同样可以防止水分溢流到保温圈220外侧和线圈盘251的底部。
可以理解,凸筋和凹槽结构是为了便于中板240、上保温圈221、下保温圈231和线圈盘251进行组装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凸筋插入凹槽的方式实现两个构件之间的定位和连接。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连接定位形式。
可选地,下保温圈231在其周向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局部透明部。上保温圈221和下保温圈231由耐热温度为120℃~260℃的耐热材料制成。例如,该耐热材料的耐热温度可以为120℃、140℃、160℃、180℃、200℃、220℃、240℃、260℃等。也就是说,上保温圈221的材料可以为普通的耐热材料,下保温圈231的材料可以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耐热材料,以此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地,下保温圈231的材料为透明玻璃或半透明玻璃。选择玻璃材质作为下保温圈231的材质,具有透明度高、不易老化和方便清洗的优点。
本实施方式中,煲体200采用发热丝290对内锅210侧部加热,降低生产成本;煲体200采用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下保温圈231,用户能够在取出内锅210时,透过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下保温圈231直接观察到发热丝290及相关结构,有利于用户高效检查该处结构的情况,假设该处结构发生坏损,无需将整个煲体拆开,即可快速确定(坏损的位置),能够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同时能够起到提示作用,避免用户误触到加热区域(发热丝290的布设区域),防止烫伤。
本实施方式中,保温圈220由上保温圈221和下保温圈231构成,上保温圈221和下保温圈231可以选用不同的材质,在生产时可以通过模具分开加工成型,降低生产成本。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保温圈220也可以为单独构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温圈220的结构形式。
根据本申请的煲体200,保温圈220包括上保温圈221和设置在上保温圈221的下方的下保温圈231,下保温圈231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结构。由此,将保温圈220拆成两个零件,带有发热丝290的零件设为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结构,可以减少透明材料的用量,降低材料成本。
参见图7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煲体200包括三根发热丝390,三根发热丝390沿竖向方向D1间隔地设置至下保温圈331。下保温圈33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凸筋331A,底部设置有第三凸筋331B,下保温圈331的外侧壁的表面对应设置有三个环形凹槽331C,用于容纳三根发热丝390。每根发热丝390的两个接出端通过扎带391固定,发热丝390电连接至电源板组件280。
可以理解,发热丝390的数量与加热效果相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在下保温圈331外设置的发热丝390的数量。例如,可以在下保温圈331外设置至少两根发热丝,至少两根发热丝可以沿竖向方向D1间隔地设置至下保温圈331。可以提高对内锅210的侧部的加热效果。并且,设置至少两根发热丝时,对应可以扩大加热相关参数调节范围。具体地,可以通过调节工作的发热丝的数量或者调节不同位置的发热丝工作,从而调节加热的效果。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200)包括:
内锅(210);
保温圈(220),所述保温圈(220)设置至所述内锅(210)的侧部外周,所述保温圈(220)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结构;以及
至少一根发热丝,所述发热丝环绕设置至所述保温圈(220)的背向所述内锅(210)的外侧,用于对所述内锅(210)的侧部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200)包括至少两根所述发热丝,至少两根所述发热丝沿竖向方向间隔地设置至所述保温圈(2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200)还包括扎带,所述扎带设置在所述保温圈(220)的外侧,且每根所述发热丝的两个接出端通过所述扎带紧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圈(220)的外侧壁面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发热丝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圈(220)包括上保温圈(221)和下保温圈,所述上保温圈(221)设置在所述下保温圈的上方并且连接至所述下保温圈,所述下保温圈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环形结构,所述发热丝环绕设置至所述下保温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保温圈(221)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至所述上保温圈(221)的顶部和/或底部,并且构造为凸筋或者凹槽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保温圈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至所述下保温圈的顶部和/或底部,并且构造为凸筋或者凹槽结构;并且/或者
所述下保温圈的材料为透明玻璃或半透明玻璃。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煲体(200)还包括中板(240),所述中板(240)位于所述保温圈(220)上方并连接至所述保温圈(220),所述中板(240)形成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241),所述保温圈(220)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241)匹配的第一凸筋(221A);并且/或者
所述煲体(200)还包括线圈盘组件(250),所述线圈盘组件(250)设置在所述内锅(210)的底部,所述线圈盘组件(250)位于所述保温圈(220)下方,所述保温圈(220)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线圈盘组件(250)的顶端内侧,并与所述线圈盘组件(250)的顶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圈(220)为单独构件。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10)包括:
盖体(100);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200),所述盖体(100)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200),以在所述盖体(100)与所述内锅(21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CN202223465574.5U 2022-12-20 2022-12-20 煲体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9625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65574.5U CN219962593U (zh) 2022-12-20 2022-12-20 煲体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65574.5U CN219962593U (zh) 2022-12-20 2022-12-20 煲体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62593U true CN219962593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79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65574.5U Active CN219962593U (zh) 2022-12-20 2022-12-20 煲体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625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17482B1 (ko) 조리기기
CN21038366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9962593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141337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03943488U (zh) 电饭煲
CN209863276U (zh) 烹饪器具
CN220024742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895343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09863282U (zh) 烹饪器具
CN211155093U (zh)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19877976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920818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0055660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114343445A (zh) 烹饪器具
CN219500850U (zh) 盖体及烹饪器具
CN218899154U (zh) 烹饪器具
CN220124498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192735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9940309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327311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920814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327312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124448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9940311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069440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