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0311U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煲体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0311U
CN219940311U CN202320568842.1U CN202320568842U CN219940311U CN 219940311 U CN219940311 U CN 219940311U CN 202320568842 U CN202320568842 U CN 202320568842U CN 219940311 U CN219940311 U CN 219940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t
side support
connec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6884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俊杰
黄家建
罗江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6884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40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0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0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煲体及烹饪器具,煲体包括内锅、保温圈、侧部线圈组件和底部线圈组件,保温圈和侧部线圈组件位于内锅的侧部,侧部线圈组件设于保温圈的下方并包括环形的侧部支架,底部线圈组件位于内锅的底部,底部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盘,侧部支架与保温圈、线圈盘成型为一体构件,侧部支架和线圈盘中的一者设有连接部,侧部支架和线圈盘中的另一者设有凹形部,连接部一体地连接在凹形部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将侧部支架与保温圈、线圈盘三者构成的一体构件装配至煲体内,组装过程省略了侧部支架与保温圈之间、侧部支架与线圈盘之间的反复定位,避免了三者之间的安装偏位以及与相邻部件之间的安装偏位。

Description

煲体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煲体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有的诸如IH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其设置有线圈以便利用电磁加热内锅。一些烹饪器具将线圈设置于内锅的底部和侧部。内锅的侧部通常设置有侧部支架,侧部线圈缠绕于侧部支架,内锅的底部通常设置线圈盘,底部线圈缠绕于线圈盘。为了避免内锅的热量散失,内锅的侧部一般会设置有保温圈。
保温圈、侧部支架和线圈盘均是独立部件,在组装时,需要先对这三个独立部件进行定位和连接,而后再安装在煲体内。这三个独立部件在相互连接时需要反复定位,定位过程相互影响,容易安装偏位,导致装配效率较低,装配操作繁琐。
因此,需要一种煲体及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的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其包括:
内锅;
保温圈,所述保温圈位于所述内锅的侧部;
侧部线圈组件,所述侧部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内锅的侧部,用于对所述内锅的侧部加热,所述侧部线圈组件设于所述保温圈的下方并包括环形的侧部支架,所述侧部支架的上端与所述保温圈的下端在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及
底部线圈组件,所述底部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内锅的底部,用于对所述内锅的底部加热,所述底部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的上端与所述侧部支架的下端在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叠,
其中,所述侧部支架在部分重叠处与所述保温圈、所述线圈盘成型为一体构件,所述侧部支架和所述线圈盘中的一者设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连接部,所述侧部支架和所述线圈盘中的另一者设有凹形部,所述连接部一体地连接在所述凹形部内。
根据本方案,可以将侧部支架与保温圈、线圈盘三者构成的一体构件装配至煲体内,在组装时,该一体构件可以直接与位于下方和上方的相邻部件连接,组装过程省略了侧部支架与保温圈之间、侧部支架与线圈盘之间的反复定位,避免了三者之间的安装偏位以及与相邻部件之间的安装偏位。由此,提高了装配效率,简化了装配操作,装配后的结构更稳固可靠。
通过设置凹形部,可以增加侧部支架与线圈盘两者之间注塑相连部分的结构强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在注塑连接处脱离。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凹形部中的一者间隔设有连接突起,所述连接突起嵌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凹形部中的另一者内。
根据本方案,在注塑时,侧部支架和线圈盘两者先后成型为先成型部件、后成型部件,先成型部件设有连接突起,用于形成后成型部件的材料可以包覆于连接突起的四周,在成型后,连接突起嵌入在后成型部件内,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由此,可以提高这两个成型部件在注塑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使连接更稳固可靠。
可选地,所述连接突起设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凹形部中的所述一者的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侧表面。
根据本方案,可以在侧表面上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使得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进一步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进一步避免在注塑连接处脱离。
可选地,所述连接突起沿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凹形部中的所述一者的周向方向间隔且均匀设置,和/或所述连接突起沿竖向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方案,可以在连接部和凹形部的多个周向位置均能够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并且在每一个周向位置形成相对复杂的嵌套结构。
可选地,所述侧部支架的下端形成有开口朝下的所述凹形部,所述线圈盘的上端形成有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凸出于所述线圈盘的第二端面且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外侧,所述凹形部与所述第二端面相连。
根据本方案,侧部支架与线圈盘在第二端面处相连使得两者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进一步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在竖向方向上的尺寸L11为2mm≤L11≤
10mm,和/或所述连接突起的凸出尺寸L12为1mm≤L12≤3mm。
根据本方案,合理设置连接部和连接突起的尺寸,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两个成型部件在注塑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一步使连接更稳固可靠。
可选地,所述侧部支架的上端形成有开口朝上的槽形部,所述保温圈的下端形成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一体地连接在所述槽形部内;所述侧部线圈组件还包括侧部线圈,所述侧部线圈沿周向方向环绕地设置于所述侧部支架的外侧,所述槽形部的外侧部分凸出于所述侧部支架的外表面,并与所述侧部线圈的顶部抵接。
根据本方案,通过设置槽形部,可以增加侧部支架与保温圈两者之间注塑相连部分的结构强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在注塑连接处脱离。并且借助于槽形部,还可以限制侧部线圈的向上移动,防止侧部线圈松动。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凸出于所述保温圈的第一端面且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外侧,所述槽形部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连;
根据本方案,侧部支架与保温圈在第一端面处相连使得两者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进一步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且可以使侧部支架与保温圈的内表面对齐。
并且/或者所述侧部支架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绕线扣,所述绕线扣与所述侧部支架之间形成开口朝上的卡槽,所述侧部线圈能够位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绕线扣的顶部和所述槽形部的外侧部分中的至少一者设有面向所述卡槽的导向面。
根据本方案,绕线扣的顶部和槽形部的外侧部分之间形成侧部线圈的安装入口,并且安装入口处的导向面便于侧部线圈进入卡槽内。
可选地,所述侧部支架整体或局部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所述保温圈整体构造成非透明,所述线圈盘整体或局部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或者所述线圈盘整体构造成非透明。
根据本方案,透明或半透明的侧部支架和线圈盘能够将从内锅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反射,由此可以提高对内锅的保温效果,保证锅内侧部处的米饭口感更佳,并且还可以具有可视效果,当取出内锅时,用户能够从侧部支架和线圈盘处容易地观察到线圈,有利于用户了解产品的构造,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盖体和根据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煲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以在所述盖体与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煲体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煲体的一部分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保温圈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侧部支架的立体图;
图7为图1中所示的线圈盘的立体图;
图8为图7中C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煲体 2内锅
3底座 4外壳
5中板 6安装槽
10底部线圈组件 11线圈盘
12底部线圈 20侧部线圈组件
21侧部支架 22侧部线圈
23绕线扣 24卡线部
25槽形部 26凹形部
30保温圈 31凸筋
43固定部 44连接部
45固定凸起 46连接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应予以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非限制。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煲体1(如图1所示)和盖体。煲体1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2可以固定设置于内锅收纳部处,或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2的清洗。内锅2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1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2的加热装置,以对内锅2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且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盖体具有与煲体1基本上对应的形状。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1上,具体地,其通过枢转轴枢接至煲体1,并能够绕枢转轴所在的枢转轴线在相对于煲体1的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自由枢转,以方便对煲体1进行盖合和打开。当盖体盖合在煲体1上时,其覆盖在内锅2之上,和内锅2之间构成烹饪空间。盖体上通常还具有锅口密封圈,锅口密封圈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制成,其设置在盖体和内锅2之间,用于在盖体处于盖合状态时密封烹饪空间。
如图1所示,煲体1可以包括底座3、设置于底座3上方的外壳4和设置于该外壳4内侧的中板5。中板5位于外壳4的上方。外壳4位于中板5和底座3之间并可以将中板5的外周和底座3的外周连接在一起。中板5可以与底座3通过诸如螺钉等紧固件连接。具体地,中板5可以间隔地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柱,底座3可以间隔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螺钉柱。安装柱与螺钉柱位置上下对应,螺钉穿过螺钉柱并旋入安装柱,以将中板5与底座3连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煲体1的各个部件、部分等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朝上”、“朝下”等是相对于处于水平放置且正立状态下的煲体1而言的。如果没有其它的限定,方向术语“朝内”、“朝外”、“向内”、“向外”、“内侧”、“外侧”等中的“内”是指靠近煲体1的中心,“外”是指远离煲体1的中心。
煲体1还包括用作加热装置的底部线圈组件10和侧部线圈组件20。底部线圈组件10设置于底座3的上方并位于内锅2的底部或者说下侧,用于对内锅2的底部加热。侧部线圈组件20设置于外壳4的内侧并位于内锅2的侧部或者说外侧,用于对内锅2的侧部加热。具体而言,底部线圈组件10和侧部线圈组件20在通电后均能够利用电磁加热原理对内锅2进行加热。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又称电磁烹饪器具或IH烹饪器具。
煲体1还包括电源板组件。电源板组件设置于煲体1的后端,以及侧部线圈组件20的外侧。电源板组件能够与底部线圈组件10和侧部线圈组件20均电连接,以向底部线圈组件10和侧部线圈组件20供电。具体地,电源板组件包括电源板和电源支架。电源板通过电源支架设置于底座3。
底部线圈组件10可以包括线圈盘11和底部线圈12。线圈盘11位于内锅2的底部,底部线圈12能够设置于线圈盘11的背离内锅2的外侧,用于对内锅2的底部加热。底部线圈12可以沿周向方向环绕地设置于线圈盘11。线圈盘11可以构造成具有凹陷结构的盘状构件,内锅2的至少底部位于线圈盘11内。底部线圈12具有两个引线端。两个引线端均能够连接至电源板51,以实现底部线圈12的电连接。
侧部线圈组件20可以包括侧部支架21和侧部线圈22。侧部支架21位于内锅2的底部,侧部线圈22能够设置于侧部支架21的背离内锅2的一侧,用于对内锅2的侧部加热。具体地,侧部支架21可以构造成环形构件,侧部线圈22沿周向方向环绕地设置于侧部支架21。内锅2位于侧部支架21内。侧部线圈22具有两个引线端。两个引线端均能够连接至电源板51,以实现侧部线圈22的电连接。
煲体1还包括保温圈30。保温圈30能够设置于内锅2的外侧且位于内锅2的侧部。保温圈30设于侧部支架21的上方,侧部支架21的上端能够与保温圈30相连,侧部支架21的下端能够与线圈盘11相连。保温圈30整体构造成非透明。
侧部支架21可以整体或局部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也就是说,侧部支架21可以全部透明或半透明,也可以局部透明或半透明。其中在侧部支架21局部透明或半透明的实施方式中,侧部支架21的一部分由透明材料制成。线圈盘11整体或局部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或者线圈盘11整体构造成非透明。
透明或半透明的侧部支架21和线圈盘11能够将从内锅2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2反射,由此可以提高对内锅2的保温效果,保证锅内侧部处的米饭口感更佳,并且还可以具有可视效果,当取出内锅2时,用户能够从侧部支架21和线圈盘11处容易地观察到线圈,有利于用户了解产品的构造,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侧部线圈22的绕线方式可以为单层缠绕、双层叠绕和多层叠绕中的至少一种,以形成单层线圈、双层线圈、多层线圈或这些层线圈的组合。侧部线圈22可以包括漆包线和包裹漆包线的外包件。外包件可以是外包胶壳、外包胶带等。外包件为绝缘构件且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构件。进一步说,外包件的材料为绝缘材料且可以为透明塑胶或半透明塑胶等合适材料。将外包件设置成透明,使得外包件也具有反射热量的效果,能够将从内锅2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2反射,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内锅2的保温效果。
漆包线可以为呈现金属光泽的构件。例如,漆包线可以呈现金色、金黄色等任何合适金属光泽。当取出内锅2时,用户能够从侧部支架21处容易地观察到漆包线呈现金属光泽,产品的视觉观感较佳,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如图1所示,中板5可以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安装槽6,保温圈30的上端可以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凸筋31,该凸筋31插接于该安装槽6内。
如图2和图3所示,保温圈30与侧部支架21、线圈盘11可以构造成一体构件。具体地,侧部支架21的上端能够与保温圈30的下端在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叠,线圈盘11的上端与侧部支架21的下端在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叠。侧部支架21通过二次注塑在部分重叠处与保温圈30、线圈盘11成型为一体构件。侧部支架21的上端与保温圈30的下端两者的重叠部分通过注塑相连。线圈盘11的上端与侧部支架21的下端两者的重叠部分通过注塑相连。
该方案可以将侧部支架21与保温圈30、线圈盘11三者构成的一体构件装配至煲体1内,在组装时,该一体构件可以直接与位于下方和上方的相邻部件连接,具体是与中板5和底座3连接,组装过程省略了侧部支架21与保温圈30之间、侧部支架21与线圈盘11之间的反复定位,避免了三者之间的安装偏位以及与相邻部件之间的安装偏位。由此,提高了装配效率,简化了装配操作,装配后的结构更稳固可靠。
侧部支架21与保温圈30和线圈盘11中的一者通过二次注塑成型为第一一体构件,保温圈30和线圈盘11中的另一者在第一一体构件的基础上注塑成型。二次注塑的顺序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有可以依次成型侧部支架21、保温圈30、线圈盘11,也可以依次成型侧部支架21、线圈盘11、保温圈30,或预先成型保温圈30和线圈盘11,而后通过二次注塑成型侧部支架21等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首先对侧部支架21与保温圈30成型的一体构件进行描述。
如图2和图3所示,保温圈30和侧部支架21中的一者设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固定部43,保温圈30和侧部支架21中的另一者设有槽形部25。固定部43能够一体地连接在槽形部25内。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沿竖向方向延伸”不仅仅局限于以与竖向方向平行的方式延伸,还包括以相对于竖向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
具体地,按照注塑顺序,保温圈30和侧部支架21中的一者先成型为第一成型部件,保温圈30和侧部支架21中的另一者再成型为第二成型部件,第二成型部件在第一成型部件的基础上注塑成型。
第一成型部件可以设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固定部43。第二成型部件可以形成有槽形部25,固定部43连接在槽形部25内。通过设置槽形部25,可以增加侧部支架21与保温圈30两者之间注塑相连部分的结构强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在注塑连接处脱离。固定部43为环形,槽形部25也为环形。
固定部43和槽形部25中的一者可以间隔设有固定凸起45,固定凸起45嵌入固定部43和槽形部25中的另一者内。在注塑时,第一成型部件设有固定凸起45,用于形成第二成型部件的材料可以包覆于固定凸起45的四周,在成型后,固定凸起45嵌入在第二成型部件内,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由此,可以提高这两个成型部件在注塑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使连接更稳固可靠。
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凸起45可以设于固定部43和槽形部25中的所述一者的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侧表面。固定凸起45可以沿固定部43和槽形部25中的所述一者的周向方向间隔且均匀设置。也就是说,固定凸起45设于第一成型部件的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侧表面,并且沿第一成型部件的周向方向间隔且均匀设置。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保温圈30为第一成型部件,侧部支架21为第二成型部件。保温圈30的下端形成有固定部43,固定部43通过固定凸起45与侧部支架21的上端稳固相连。侧部支架21的上端与保温圈30的下端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侧部支架21的上端可以形成有开口朝上的槽形部25,固定部43向下延伸并连接在槽形部25内。具体是固定部43的下表面、面向内侧的侧表面和面向外侧的侧表面均与槽形部25的对应部分相连。保温圈30下端的槽形部25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和在竖向方向上限制侧部支架21,避免在注塑连接处脱离。
固定凸起45可以设于固定部43的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侧表面。固定凸起45可以设于固定部43的面向内侧的侧表面,当然,可替代地,固定凸起45也可以设于固定部43的面向外侧的侧表面。该方案可以在侧表面上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使得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进一步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进一步避免在注塑连接处脱离。
如图4所示,图示实施方式示出了保温圈30的下端设有沿周向方向间隔且均匀设置的固定凸起45。参见图5,固定凸起45可以沿竖向方向间隔设置,数量可以是两个以上。也就是说,在竖向方向上形成一组固定凸起45,在周向方向上形成多组固定凸起45。由此,可以在固定部43和槽形部25的多个周向位置均能够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并且在每一个周向位置形成相对复杂的嵌套结构。
固定部43在竖向方向上的尺寸L1为2mm≤L1≤10mm,例如尺寸L1可以为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等任意数值。固定凸起45的凸出尺寸L2为1mm≤L2≤3mm,例如尺寸L2可以为1mm、1.5mm、2mm、2.5mm、3mm等任意数值。合理设置固定部43和固定凸起45的尺寸,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两个成型部件在注塑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一步使连接更稳固可靠。
接着对侧部支架21与线圈盘11成型的一体构件进行描述。
如图2和图3所示,侧部支架21和线圈盘11中的一者可以均设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连接部44。侧部支架21和线圈盘11中的另一者设有凹形部26。连接部44能够一体地连接在凹形部26内。
具体地,按照注塑顺序,侧部支架21与线圈盘11中的一者先成型为先成型部件,侧部支架21与线圈盘11中的另一者再成型为后成型部件,后成型部件在先成型部件的基础上注塑成型。
先成型部件可以设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连接部44。后成型部件可以形成有凹形部26,连接部44连接在凹形部26内。通过设置凹形部26,可以增加侧部支架21与线圈盘11两者之间注塑相连部分的结构强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在注塑连接处脱离。连接部44为环形,凹形部26也为环形。
连接部44和凹形部26中的一者间隔设有连接突起46,连接突起46嵌入连接部44和凹形部26中的另一者内。在注塑时,先成型部件设有连接突起46,用于形成后成型部件的材料可以包覆于连接突起46的四周,在成型后,连接突起46嵌入在后成型部件内,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由此,可以提高这二个成型部件在注塑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使连接更稳固可靠。
连接突起46可以设于连接部44和凹形部26中的所述一者的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侧表面。连接突起46可以沿连接部44和凹形部26中的所述一者的周向方向间隔且均匀设置。也就是说,连接突起46设于先成型部件的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侧表面,并且沿先成型部件的周向方向间隔且均匀设置。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线圈盘11为先成型部件,侧部支架21为后成型部件。线圈盘11的上端形成有连接部44,连接部44通过连接突起46与侧部支架21的下端稳固相连。侧部支架21的下端与线圈盘11的上端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侧部支架21的下端可以形成有开口朝下的凹形部26,连接部44向上延伸并连接在凹形部26内。具体是连接部44的上表面、面向内侧的侧表面和面向外侧的侧表面均与凹形部26的对应部分相连。侧部支架21的下端的凹形部26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和在竖向方向上限制侧部支架21,避免在注塑连接处脱离。
连接突起46可以设于连接部44的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侧表面。连接突起46可以设于连接部44的面向内侧的侧表面,当然,可替代地,连接突起46也可以设于连接部44的面向外侧的侧表面。该方案可以在侧表面上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使得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进一步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进一步避免在注塑连接处脱离。
如图7所示,连接突起46沿线圈盘11的周向方向间隔且均匀设置。参见图8,连接突起46可以沿竖向方向间隔设置,数量可以是两个以上。也就是说,在竖向方向上形成一组连接突起46,在周向方向上形成多组连接突起46。由此,可以在连接部44和凹形部26的多个周向位置均能够形成相互嵌套的连接结构,并且在每一个周向位置形成相对复杂的嵌套结构。
连接部44在竖向方向上的尺寸L11为2mm≤L11≤10mm,例如尺寸L11可以为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等任意数值。连接突起46的凸出尺寸L12为1mm≤L12≤3mm,例如尺寸L12可以为1mm、1.5mm、2mm、2.5mm、3mm等任意数值。合理设置连接部44和连接突起46的尺寸,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二个成型部件在注塑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一步使连接更稳固可靠。
对于图示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部43可以凸出于保温圈30的第一端面F1,且位于第一端面F1的外侧,槽形部25能够与第一端面F1相连。如图7和图8所示,连接部44可以凸出于线圈盘11的第二端面F2,且位于第二端面F2的外侧,凹形部26能够与第二端面F2相连。由此,保温圈30和侧部支架21在第一端面F1处相连,侧部支架21与线圈盘11在第二端面F2处相连,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进一步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且可以使侧部支架21与保温圈30的内表面对齐。槽形部25的外侧部分凸出于侧部支架21的外表面,并且与侧部线圈22的顶部抵接。由此,借助于槽形部25,可以限制侧部线圈22的向上移动,防止侧部线圈22松动。
参见图6,侧部支架21可以设置有多个绕线扣23。多个绕线扣23围绕侧部支架21间隔布置,例如等间距布置一圈。绕线扣23的底端与侧部支架21相连,具体是与侧部支架21的底部相连。绕线扣23与侧部支架21之间形成开口朝上的卡槽,进一步说,绕线扣23可以为L形结构。侧部线圈22能够位于卡槽内。由此,可以使侧部线圈22牢固可靠地安装在侧部支架21上,不会从侧部支架21上脱离。
侧部支架21的上端还可以设置有向外伸出的卡线部24。在侧部线圈22绕线结束后,其引线可以通过卡线部24卡住,固定引线。示意性地,卡线部24为向外延伸的U型结构。
为方便侧部线圈22的安装,返回参见图3,绕线扣23的顶部和槽形部25的外侧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设有面向卡槽的导向面F3。图示实施方式示意性地示出了绕线扣23的顶部和槽形部25的外侧部分都设有导向面F3,两者的导向面F3朝向卡槽。由此,绕线扣23的顶部和槽形部25的外侧部分之间形成侧部线圈22的安装入口,并且安装入口处的导向面F3便于侧部线圈22进入卡槽内。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
保温圈,所述保温圈位于所述内锅的侧部;
侧部线圈组件,所述侧部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内锅的侧部,用于对所述内锅的侧部加热,所述侧部线圈组件设于所述保温圈的下方并包括环形的侧部支架,所述侧部支架的上端与所述保温圈的下端在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及
底部线圈组件,所述底部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内锅的底部,用于对所述内锅的底部加热,所述底部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的上端与所述侧部支架的下端在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叠,
其中,所述侧部支架在部分重叠处与所述保温圈、所述线圈盘成型为一体构件,所述侧部支架和所述线圈盘中的一者设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连接部,所述侧部支架和所述线圈盘中的另一者设有凹形部,所述连接部一体地连接在所述凹形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凹形部中的一者间隔设有连接突起,所述连接突起嵌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凹形部中的另一者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突起设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凹形部中的所述一者的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突起沿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凹形部中的所述一者的周向方向间隔且均匀设置,和/或所述连接突起沿竖向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支架的下端形成有开口朝下的所述凹形部,所述线圈盘的上端形成有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凸出于所述线圈盘的第二端面且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外侧,所述凹形部与所述第二端面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在竖向方向上的尺寸L11为2mm≤L11≤10mm,和/或所述连接突起的凸出尺寸L12为1mm≤L12≤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支架的上端形成有开口朝上的槽形部,所述保温圈的下端形成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一体地连接在所述槽形部内;所述侧部线圈组件还包括侧部线圈,所述侧部线圈沿周向方向环绕地设置于所述侧部支架的外侧,所述槽形部的外侧部分凸出于所述侧部支架的外表面,并且与所述侧部线圈的顶部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凸出于所述保温圈的第一端面且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外侧,所述槽形部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连;并且/或者
所述侧部支架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绕线扣,所述绕线扣与所述侧部支架之间形成开口朝上的卡槽,所述侧部线圈能够位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绕线扣的顶部和所述槽形部的外侧部分中的至少一者设有面向所述卡槽的导向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支架整体或局部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所述保温圈整体构造成非透明,所述线圈盘整体或局部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或者所述线圈盘整体构造成非透明。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以在所述盖体与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CN202320568842.1U 2023-03-17 2023-03-17 煲体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940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8842.1U CN219940311U (zh) 2023-03-17 2023-03-17 煲体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8842.1U CN219940311U (zh) 2023-03-17 2023-03-17 煲体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0311U true CN219940311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9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68842.1U Active CN219940311U (zh) 2023-03-17 2023-03-17 煲体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03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940311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9940310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124448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024743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940309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124446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877976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024744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327311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757162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124447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895342U (zh) 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192735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9895343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069440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141337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327312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920815U (zh) 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962593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920818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212620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735105U (zh) 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7928887U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套组
CN214964435U (zh) 一种组装方便的电热锅
CN210694414U (zh) 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