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12620U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12620U CN220212620U CN202223420916.1U CN202223420916U CN220212620U CN 220212620 U CN220212620 U CN 220212620U CN 202223420916 U CN202223420916 U CN 202223420916U CN 220212620 U CN220212620 U CN 2202126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side coils
- heat
- coils
- inner p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10000003298 dental ename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101100298225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ot-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298222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ot-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395 porridg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其包括内锅、保温圈和多个侧部线圈,保温圈设置于内锅的外侧且位于内锅的侧部,保温圈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局部透明的构件;多个侧部线圈设置于保温圈的背离内锅的一侧,用于对内锅的侧部加热,多个侧部线圈分别具有不同的标识。根据实用新型,当取出内锅时,用户从保温圈处不仅能够容易地观察到侧部线圈,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标识识别出侧部线圈的设置个数,从而能够直观的了解到产品具有多种侧部加热功能,有利于用户通过观察产品的构造而获知产品的功能,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有的诸如IH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其设置有线圈以便利用电磁加热内锅。一些烹饪器具将线圈设置于内锅的底部和侧部。内锅的侧部通常设置有保温圈,线圈缠绕于保温圈。线圈可以连接至煲体中的控制板。
有些已有IH电饭煲会在侧部设置有多个线圈,可选择需要工作的线圈及线圈个数,以使用不同能量来加热内锅。然而由于线圈设置于煲体的内部,使得用户不能直观地获知线圈的设置个数,用户体验感较差。
因此,需要一种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的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其包括:
内锅;
保温圈,所述保温圈设置于所述内锅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内锅的侧部,所述保温圈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局部透明的构件;以及
多个侧部线圈,所述多个侧部线圈设置于所述保温圈的背离所述内锅的一侧,用于对所述内锅的侧部加热,
其中,所述多个侧部线圈分别具有不同的标识。
根据本方案,当取出内锅时,用户从保温圈处不仅能够容易地观察到侧部线圈,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标识识别出侧部线圈的设置个数,从而能够直观的了解到产品具有多种侧部加热功能,有利于用户通过观察产品的构造而获知产品的功能,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可选地,所述标识包括颜色标识、图形标识或颜色与图形的组合标识。
根据本方案,用户可以通过观察侧部线圈的颜色、图形,或颜色和图形,来识别出不同的侧部线圈。
可选地,所述多个侧部线圈具有不同的外部颜色,以形成不同的标识。
根据本方案,用户可以通过观察侧部线圈的颜色来识别出不同的侧部线圈,不同颜色的侧部线圈容易生产制造,材料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侧部线圈包括漆包线和包裹漆包线的外包件,所述多个侧部线圈各自的所述外包件颜色不同。
根据本方案,通过将外包件设置成不同颜色,方便生产制造出不同颜色的侧部线圈。
可选地,所述多个侧部线圈环绕于所述保温圈且在竖向方向上并排布置;
根据本方案,用户可以容易地观察到在保温圈上布置的多个侧部线圈,并且可以根据需求对内锅不同高度的侧部进行加热,烹饪效果更佳,能量利用率更高。
并且/或者所述多个侧部线圈的绕线圈数相同或不同,且绕线圈数为3~13圈。
根据本方案,通过设置侧部线圈的绕线圈数,可以使侧部线圈的工作时提供相同或不同的能量。
可选地,煲体还包括控制板,所述多个侧部线圈中的每一个均单独地连接至所述控制板,并且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电路结构。
根据本方案,多个侧部线圈可以构成多种加热模式,根据不同的食材容量,选择不同的侧部线圈,这样可以根据需求使用不同能量来加热内锅,能量利用率更高,烹饪效果也更好。
可选地,所述多个侧部线圈的顶缘与所述保温圈的顶缘之间具有距离D1,所述保温圈在竖向方向上具有尺寸L1,其中D1≤1/5L1;
根据本方案,侧部线圈能够覆盖保温圈的大部分区域,尤其是向上覆盖至保温圈的顶部,从而使侧部线圈能够对应于内锅的大部分侧部,侧部线圈对内锅进行加热的区域较大,加热效果更好。
并且/或者所述多个侧部线圈的顶缘与所述内锅的顶缘之间具有距离D2,所述内锅在竖向方向上具有尺寸L2,其中D2≤1/3L2。
根据本方案,侧部线圈的设置可以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内锅,例如球釜、本釜和直壁内锅等。
可选地,所述保温圈设置有多个分隔部,所述多个分隔部凸出于所述保温圈的侧表面且在竖向方向上形成多排,所述多个侧部线圈中的每一个分别位于各自的相邻排的所述分隔部之间并与所述分隔部抵接。
根据本方案,可以在绕线时限制线圈20的位置,以便使绕线的操作更容易进行,还可以在绕线之后限制线圈20在竖向上的位置,保证每一个侧部线圈20能够紧密缠绕,同时使绕线更便捷。
可选地,所述保温圈间隔设置有多组卡线部,所述多组卡线部凸出于所述保温圈的侧表面,每一组卡线部对应于一个所述侧部线圈,每一个所述侧部线圈的两端均分别被对应组的所述卡线部卡住。
根据本方案,借助于卡线部可以牢固地固定侧部线圈的两端,避免侧部线圈两端引出时晃动,这保证了电连接的牢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盖体和根据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煲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以在所述盖体与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煲体的截面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侧部线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侧部线圈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侧部线圈组件的另一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煲体
2:内锅
3:底座
4:外壳
5:中板
10:底部线圈组件
11:线圈盘
12:台阶部
20:侧部线圈组件
21:保温圈
22:侧部线圈
23:分隔部
24:卡线部
25:第一端子
26:第二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应予以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非限制。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煲体1和盖体。煲体1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2可以固定设置于内锅收纳部处,或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2的清洗。内锅2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1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2的加热装置,以对内锅2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且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盖体具有与煲体1基本上对应的形状。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1上,具体地,其通过枢转轴枢接至煲体1,并能够绕枢转轴所在的枢转轴线在相对于煲体1的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自由枢转,以方便对煲体1进行盖合和打开。当盖体盖合在煲体1上时,其覆盖在内锅2之上,和内锅2之间构成烹饪空间。盖体上通常还具有锅口密封圈,锅口密封圈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制成,其设置在盖体和内锅2之间,用于在盖体处于盖合状态时密封烹饪空间。
如图1所示,煲体1可以包括底座3、设置于底座3上方的外壳4和设置于该外壳4内侧的中板5。中板5位于外壳4的上方。外壳4位于中板5和底座3之间并可以将中板5的外周和底座3的外周连接在一起。中板5可以与底座3通过诸如螺钉等紧固件连接。具体地,中板5可以间隔地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柱,底座3可以间隔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螺钉柱。安装柱与螺钉柱位置上下对应,螺钉穿过螺钉柱并旋入安装柱,以将中板5与底座3连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煲体1的各个部件、部分等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朝上”、“朝下”等是相对于处于水平放置且正立状态下的煲体1而言的。如果没有其它的限定,方向术语“朝内”、“朝外”、“向内”、“向外”、“内侧”、“外侧”等中的“内”是指靠近煲体1的中心,“外”是指远离煲体1的中心。
煲体1还包括用作加热装置的底部线圈组件10和侧部线圈组件20。底部线圈组件10设置于底座3的上方并位于内锅2的底部或者说下侧,用于对内锅2的底部加热。侧部线圈组件20设置于外壳4的内侧并位于内锅2的侧部或者说外侧,用于对内锅2的侧部加热。具体而言,底部线圈组件10和侧部线圈组件20在通电后均能够利用电磁加热原理对内锅2进行加热。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又称电磁烹饪器具或IH烹饪器具。
煲体1还包括控制板组件。控制板组件设置于煲体1的后端,以及侧部线圈组件20的外侧。控制板组件能够与底部线圈组件10和侧部线圈组件20均电连接,以向底部线圈组件10和侧部线圈组件20供电。具体地,控制板组件包括控制板和支架。控制板通过支架设置于底座3。
底部线圈组件10可以包括线圈盘11和底部线圈(未示出)。线圈盘11位于内锅2的底部,底部线圈缠绕于线圈盘11。线圈盘11可以构造为凹陷结构,内锅2的至少底部位于线圈盘11内。底部线圈具有两个引线端。两个引线端均能够连接至控制板,以实现底部线圈的电连接。
侧部线圈组件20可以包括保温圈21和侧部线圈22。保温圈21能够设置于内锅2的外侧且位于内锅2的侧部,具体地,保温圈21位于中板5与线圈盘11之间。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保温圈21可以通过中板5与线圈盘11的顶部上下夹紧的方式固定。如图3所示,线圈盘11的顶部设置有台阶部12,台阶部12朝向内侧。保温圈21的底端限位并抵接于台阶部12。侧部线圈22能够设置于保温圈21的背离内锅2的一侧,用于对内锅2的侧部加热。
保温圈21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局部透明的构件。也就是说,保温圈21可以全部透明或半透明,也可以局部透明,或者局部半透明。其中在保温圈21局部透明或半透明的实施方式中,保温圈21的一部分由透明材料制成。侧部线圈22能够设置于保温圈21。
以此实施方式,将保温圈21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局部透明,保温圈21能够将从内锅2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2反射,由此可以提高对内锅2的保温效果,保证锅内侧部处的米饭口感更佳,并且还可以具有可视效果,当取出内锅2时,用户能够从保温圈21处容易地观察到侧部线圈22,有利于用户了解产品的构造,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保温圈21可以为单独构件。该实施方式可以便于保温圈21的生产制造和装配。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保温圈21可以为分体构件,例如可以包括上下设置的上保温圈和下保温圈。侧部线圈可以设置于上保温圈和下保温圈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侧部线圈的保温圈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局部透明的构件。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5所示,设置有多个侧部线圈22。多个侧部线圈22均设置于保温圈21的背离内锅的一侧,具体是设置于保温圈21朝外的侧表面。多个侧部线圈22中的每一个均单独地连接至控制板,并且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电路结构。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通过程序判定内锅中的食材容量,根据不同的食材容量,选择不同的侧部线圈22,可以选择单独一个侧部线圈22加热,也可选择多个侧部线圈22组合加热。这样可以根据需求使用不同能量来加热内锅,能量利用率更高,烹饪效果也更好。
多个侧部线圈22可以分别具有不同的标识。当取出内锅2时,用户从保温圈21处不仅能够容易地观察到侧部线圈22,而且可以识别出侧部线圈22的设置个数,从而能够直观的了解到产品具有多种侧部加热功能,有利于用户通过观察产品的构造而获知产品的功能,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标识可以包括颜色标识、图形标识或颜色与图形的组合标识。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标识。可以根据需要将侧部线圈22设置成具有不同的颜色,可替代地设置成具有不同图形;或者设置成具有不同的颜色和图形。用户可以通过观察侧部线圈22的颜色、图形,或颜色和图形,来识别出不同的侧部线圈22。
多个侧部线圈22可以具有不同的外部颜色,以形成不同的标识。用户可以通过观察侧部线圈22的颜色来识别出不同的侧部线圈22,不同颜色的侧部线圈22容易生产制造,材料成本较低。具体地,侧部线圈22包括漆包线和包裹漆包线的外包件,外包件可以是外包胶壳、外包胶带等。外包件为绝缘构件,也就是说外包件的材料为绝缘材料。多个侧部线圈22各自的外包件颜色不同。
可选地,多个侧部线圈22环绕于保温圈21且在竖向方向上并排布置。如图示实施方式示出了四个侧部线圈22,即第一侧部线圈、第二侧部线圈、第三侧部线圈、第四侧部线圈。四个侧部线圈22在竖向方向上并排布置。由此,用户可以容易地观察到在保温圈21上布置的多个侧部线圈22,并且可以根据需求对内锅不同高度的侧部进行加热,烹饪效果更佳,能量利用率更高。当然,侧部线圈22的个数不受限制,可以根据需求以及保温圈21的尺寸设置。
多个侧部线圈22的绕线圈数可以相同或不同,具体而言,全部侧部线圈22的绕线圈数可以均相同,或者其中的两个及以上的绕线圈数相同,或者全部侧部线圈22的绕线圈数均不同。全部侧部线圈22的绕线圈数为3~13圈,例如为3圈、5圈、7圈、9圈、11圈、13圈等。单个侧部线圈22的功率范围为100~200W,例如为100W、120W、140W、160W、180W、200W等。
返回参见图1,多个侧部线圈22的顶缘与保温圈21的顶缘之间具有距离D1,保温圈21在竖向方向上具有尺寸L1,其中D1≤1/5L1。侧部线圈22能够覆盖保温圈21的大部分区域,尤其是向上覆盖至保温圈21的顶部,从而使侧部线圈22能够对应于内锅的大部分侧部,侧部线圈22对内锅进行加热的区域较大,加热效果更好。多个侧部线圈22的顶缘与内锅的顶缘之间具有距离D2,内锅在竖向方向上具有尺寸L2,其中D2≤1/3L2。由此,侧部线圈22的设置可以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内锅,例如球釜、本釜和直壁内锅等。
如图3所示,保温圈21设置有多个分隔部23。多个分隔部23能够凸出于保温圈21的侧表面且在竖向方向上形成多排,多个侧部线圈22中的每一个分别位于各自的相邻排的分隔部23之间并与分隔部23抵接。可以在绕线时限制线圈20的位置,以便使绕线的操作更容易进行,还可以在绕线之后限制线圈20在竖向上的位置,保证每一个侧部线圈22能够紧密缠绕,同时使绕线更便捷。
位于最下排的分隔部23可以构造成在周向上的尺寸较大,且凸出于侧表面的尺寸较大,从而构成保温圈21的安装结构,用于与底部的线圈盘11装配。
如图4所示,保温圈21间隔设置有多组卡线部24。多组卡线部24凸出于保温圈21的侧表面,每一组卡线部24对应于一个侧部线圈22。每一个侧部线圈22的两端均分别被对应组的卡线部24卡住。具体地,每一组卡线部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卡线部。两个卡线部分别用于固定侧部线圈22的两端。卡线部24具有朝上或朝下的开口,上述两个卡线部24的开口朝向相反。借助于卡线部24可以牢固地固定侧部线圈22的两端,避免侧部线圈22两端引出时晃动,这保证了电连接的牢固。
如图4和图5所示,每一个侧部线圈22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端子25和接触端子。控制板上有多个控制单元,每个控制单元有两个锁柱。第一端子25和接触端子分别与两个锁柱连接。侧部线圈22的端子与对应的控制单元的锁柱单独连接,这样每个控制单元可以单独控制对应的侧部线圈22,可以实现侧部线圈22的单独工作,也可根据具体烹饪需求,实现多个侧部线圈22的任意组合加热。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
保温圈,所述保温圈设置于所述内锅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内锅的侧部,所述保温圈构造为透明、半透明或局部透明的构件;以及
多个侧部线圈,所述多个侧部线圈设置于所述保温圈的背离所述内锅的一侧,用于对所述内锅的侧部加热,
其中,所述多个侧部线圈分别具有不同的标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包括颜色标识、图形标识或颜色与图形的组合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侧部线圈具有不同的外部颜色,以形成不同的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线圈包括漆包线和包裹漆包线的外包件,所述多个侧部线圈各自的所述外包件颜色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侧部线圈环绕于所述保温圈且在竖向方向上并排布置;并且/或者
所述多个侧部线圈的绕线圈数相同或不同,且绕线圈数为3~13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板,所述多个侧部线圈中的每一个均单独地连接至所述控制板,并且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电路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侧部线圈的顶缘与所述保温圈的顶缘之间具有距离D1,所述保温圈在竖向方向上具有尺寸L1,其中D1≤1/5L1;并且/或者
所述多个侧部线圈的顶缘与所述内锅的顶缘之间具有距离D2,所述内锅在竖向方向上具有尺寸L2,其中D2≤1/3L2。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圈设置有多个分隔部,所述多个分隔部凸出于所述保温圈的侧表面且在竖向方向上形成多排,所述多个侧部线圈中的每一个分别位于各自的相邻排的所述分隔部之间并与所述分隔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圈间隔设置有多组卡线部,所述多组卡线部凸出于所述保温圈的侧表面,每一组卡线部对应于一个所述侧部线圈,每一个所述侧部线圈的两端均分别被对应组的所述卡线部卡住。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以在所述盖体与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20916.1U CN220212620U (zh) | 2022-12-16 | 2022-12-16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20916.1U CN220212620U (zh) | 2022-12-16 | 2022-12-16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12620U true CN220212620U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9172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20916.1U Active CN220212620U (zh) | 2022-12-16 | 2022-12-16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12620U (zh) |
-
2022
- 2022-12-16 CN CN202223420916.1U patent/CN2202126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0212620U (zh)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20069440U (zh)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0381360U (zh) |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器具 | |
CN220124448U (zh)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
CN219877976U (zh)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20024743U (zh)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0961466U (zh) | 一种带有炖盅的电压力锅 | |
CN220757162U (zh)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9940311U (zh)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
CN220778164U (zh) | 一种具备开窗式手柄的炒锅 | |
CN112089168A (zh) | 一种电热饭盒 | |
CN219920814U (zh)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9940310U (zh)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
CN219920815U (zh) | 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9940309U (zh)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
CN215914133U (zh) | 锅具和烹饪器具 | |
CN213909823U (zh) | 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6534900U (zh) | 一种组合式蒸笼 | |
CN220124447U (zh)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8864234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7524600U (zh) | 一种多功能煎烤机 | |
CN21172282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9645517U (zh) | 一种电蒸锅 | |
CN220045574U (zh) | 烹饪器具组件 | |
CN216357381U (zh) |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