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7162U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煲体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57162U
CN220757162U CN202322022718.8U CN202322022718U CN220757162U CN 220757162 U CN220757162 U CN 220757162U CN 202322022718 U CN202322022718 U CN 202322022718U CN 220757162 U CN220757162 U CN 220757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ide coil
pot
disk
coi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2271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华侨
张艳秋
华日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2271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571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57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571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煲体包括内锅、底线圈盘、侧线圈盘和至少一束线圈。底线圈盘设置于内锅的底部,侧线圈盘为环形并设置于内锅的侧部,侧线圈盘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并且侧线圈盘与底线圈盘为独立于彼此的两个构件且两者连接在一起。至少一束线圈中的一束连续地绕设于底线圈盘和侧线圈盘两者的背离内锅的一侧。侧线圈盘的外周面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线圈以多圈环绕且圈圈相邻的方式设置于环形凹槽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将一束线圈同时绕设于底线圈盘和侧线圈盘;线圈不需要分开绕线,所用线圈的数量较少,减少了诸如接线端子等部件的数量,能够简化装配过程,操作简单,减少成本,提高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煲体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有的诸如IH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其设置有线圈以便利用电磁加热内锅。一些烹饪器具将线圈设置于内锅的底部和侧部。内锅的侧部通常设置有侧线圈盘,侧部线圈缠绕于侧线圈盘,内锅的底部通常设置底线圈盘,底部线圈缠绕于底线圈盘。侧线圈盘与底线圈盘是两个独立部件,在组装时,需要对侧线圈盘和底线圈盘分开绕线,形成侧部线圈和底部线圈,这两个线圈各自的引线端再由接线端子用螺丝固定连接以将这两个线圈组装在一起。现有的装配过程复杂,操作繁琐,成本较高,组装效率低。
因此,需要一种煲体及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盖体和所述煲体,所述盖体可盖合至所述煲体,所述煲体包括:
内锅;
底线圈盘,所述底线圈盘设置于所述内锅的底部;
侧线圈盘,所述侧线圈盘为环形并设置于所述内锅的侧部,所述侧线圈盘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并且所述侧线圈盘与所述底线圈盘为独立于彼此的两个构件且两者连接在一起;以及
至少一束线圈,所述至少一束线圈中的一束连续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和所述侧线圈盘两者的背离所述内锅的一侧,
其中,所述侧线圈盘的外周面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所述线圈以多圈环绕且圈圈相邻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根据本方案,装配时,将侧线圈盘与底线圈盘先连接在一起,在侧线圈盘与底线圈盘组成的整体的基础上,将一束线圈同时绕设于底线圈盘和侧线圈盘这两个部件。本方案中的线圈不需要分开绕线,所用线圈的数量较少,减少了诸如接线端子等部件的数量,由此能够简化装配过程,操作简单,减少成本,提高组装效率。
通过将线圈密集地绕设于环形凹槽内,能够借助环形凹槽限制侧部线圈在竖向方向上的位置,使线圈牢固可靠地固定至侧线圈盘。由此,可以避免在侧线圈盘上设置用于从外侧夹紧线圈的卡扣,由于没有卡扣的干涉,能够无阻碍地将一束线圈连续绕线,大大提高了绕线效率。并且简化了侧线圈盘的结构,方便侧线圈盘的生产制造。
侧线圈盘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不仅能够阻挡外锅的热量向外辐射,而且能够将从内锅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反射,由此可以提高对内锅的保温效果,保证锅内侧部处的米饭口感更佳。透明、半透明的侧线圈盘具有可视效果,当取出内锅时,用户能够从线圈盘处容易地观察到底部线圈,有利于用户了解产品的构造,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可选地,单独的一束所述线圈连续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和所述侧线圈盘;或者所述煲体包括至少两束所述线圈,至少两束所述线圈中的两束以上并行走线且连续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和所述侧线圈盘。
根据本方案,单独绕设一束线圈,在工作时可以借助于该一束线圈以相同的功率同时加热底线圈盘与侧线圈盘,控制方式简单易操作。绕设两束以上的线圈,在工作时可以选择性地利用一束或不止一束的线圈以不同的功率同时加热底线圈盘与侧线圈盘,控制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实现不同的烹饪效果。
可选地,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连续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和所述侧线圈盘,所述第二线圈单独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和/或所述侧线圈盘。
根据本方案,可以设置绕设方式不同的两种线圈,一种线圈一体绕设于两个线圈盘,另一种线圈独立地绕设于一个线圈盘,由此,利用前一种线圈可以同时加热两个线圈盘,利用后一种线圈可以独立地加热一个线圈盘,这种布置可以实现以不同功率分别加热底线圈盘与侧线圈盘,控制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实现不同的烹饪效果。
可选地,所述环形凹槽从所述侧线圈盘的外周面径向向内凹陷,或者所述侧线圈盘间隔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外周面的环形凸部,所述环形凸部在所述外周面上形成的间距界定出所述环形凹槽。
根据本方案,在利用凹陷形成环形凹槽的方案中,成型过程简单,方便侧线圈盘的生产制造;在利用环形凸部形成环形凹槽的方案中,环形凸部的宽度能够较小地设计,可以减少侧线圈盘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的用量,降低材料成本。
可选地,所述环形凹槽在竖向上的尺寸L1为10mm~30mm;由此,可以根据环形凹槽的尺寸合理设置线圈的绕设圈数,以使线圈牢固可靠地限位在环形凹槽内。
并且/或者所述线圈的绕线方式包括单层缠绕、双层叠绕和多层叠绕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方案,线圈可以单层缠绕、双层叠绕或多层叠绕,在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的用户需求选择相对应的缠绕方式,以满足不同的加热效果,适用于对内锅侧部和底部具有不同加热需求的多种类型烹饪器具。
可选地,所述侧线圈盘为环形,所述煲体还包括保温圈,所述保温圈设置于所述内锅的侧部并位于所述侧线圈盘的上方,所述保温圈和所述侧线圈盘构造成彼此独立的两个构件或者构造成一体成型的一个构件。
根据本方案,对于两个构件的方案,侧线圈盘可以单独构造成整体或局部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可以减少透明材料的用量,降低材料成本;对于一个构件的方案,在组装时,该一体构件可以直接与位于下方和上方的相邻部件连接,组装过程省略了侧线圈盘与保温圈之间的反复定位,避免了两者之间的安装偏位以及与相邻部件之间的安装偏位。由此,提高了装配效率,简化了装配操作,装配后的结构更稳固可靠。
可选地,所述保温圈和所述侧线圈盘构造成两个构件,所述侧线圈盘的顶部形成有插接部,所述保温圈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插接部插接的配合部,所述插接部具有与所述配合部在水平方向上重叠的限位部分,所述限位部分在竖向上的尺寸L2为L2>8mm。
根据本方案,将限位部分的尺寸设置成大于8mm,侧线圈盘的与保温圈连接的位置可以满足安规要求,使此连接位置的结构达到爬电距离的要求。
可选地,所述煲体还包括:
底座;
中板,所述中板位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中板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底座连接;以及
防火构件,所述防火构件设置于所述线圈与所述安装柱之间。
根据本方案,防火构件能够在安装柱及侧线圈盘上的线圈之间形成防火保护,由此,当线圈表面的绝缘漆因意外破损时,即便互相接触的导线会发生导通打火的情况,防火构件也能够及时阻断火源,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提高产品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侧线圈盘通过紧固件紧固、插接、热熔焊接和卡接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底线圈盘连接。
根据本方案,通过热熔焊接方式,能够使侧线圈盘在产品长期使用时一直保持与底线圈盘牢固可靠地固定,并且安装结构简单,方便生产制造和装配;通过紧固件紧固等其他固定方式,侧线圈盘能够与底线圈盘彼此可拆卸,方便各自维修。
并且/或者所述煲体还包括电源板,单束所述线圈的一个引线端从所述侧线圈盘引出并连接至所述电源板,另一个引线端从所述底线圈盘引出并连接至所述电源板。
根据本方案,电源板能够同时向绕设于底线圈盘和侧线圈盘的线圈供电,以便对内锅的侧部和底部同时进行加热。
可选地,所述侧线圈盘为环形,所述侧线圈盘的底部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凸出的支撑部,所述线圈中的绕设于所述侧线圈盘的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部,所述底线圈盘的顶部设置有朝向内侧的台阶部,所述支撑部抵接于所述台阶部,所述支撑部具有开口朝下的中空槽。
根据本方案,可以增加侧线圈盘与底线圈盘两者之间相连部分的结构强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在连接处脱离;并且中空槽的设置可以减少侧线圈盘的透明材料用量,降低透明材料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煲体以及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在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煲体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煲体的一部分结构;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煲体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加热组件的立体图,其中加热组件呈倒置状态;
图4为图3中示出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所示的加热组件的爆炸图,其中加热组件呈倒置状态;以及
图6为图3中示出的加热组件的剖面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煲体 11:环形凹槽
12:内锅 13:底线圈盘
14:侧线圈盘 15:线圈
16:支撑部 17:台阶部
18:中空槽 19:保温圈
20:电源板 21:底线圈部
22:侧线圈部 23:线圈连接部
24:底座 24a:螺钉柱
25:外壳 26:中板
26a:安装柱 27:电源板支架
28:感温杯组件 29:压线盘组件
30:限位壁 31:凹槽
32:插接部 33:配合部
34:限位部分 40:防火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应予以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非限制。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煲体10(参见图1)和盖体。煲体10具有圆筒形状的收纳部。内锅12可以固定设置于收纳部处,或者可以自由地放入收纳部或者从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2的清洗。内锅12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10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12的加热装置,例如发热盘,以对内锅12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且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盖体具有与煲体10基本上对应的形状。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10上,具体地,其通过枢转轴枢接至煲体10,并能够绕枢转轴所在的枢转轴线在相对于煲体10的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自由枢转,以方便对煲体10进行盖合和打开。当盖体盖合在煲体10上时,其覆盖在内锅12之上,和内锅12之间构成烹饪空间。盖体上通常还具有锅口密封圈,锅口密封圈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制成,其设置在盖体和内锅12之间,用于在盖体处于盖合状态时密封烹饪空间。
如图1至图2所示,煲体10主要包括底座24、设置于底座24的外壳25和设置于外壳25的内侧的中板26。中板26设置在内锅12的侧部外周并且位于内锅12的上部。外壳25位于中板26和底座24之间,并且可以将中板26的外周和底座24的外周连接在一起。中板26可以与底座24通过诸如螺钉等紧固件连接。具体地,中板26可以间隔地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柱26a,底座24可以间隔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螺钉柱24a。安装柱26a与螺钉柱24a位置上下对应,螺钉穿过螺钉柱24a并旋入安装柱26a,以将中板26与底座24连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煲体10的各个部件、部分等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朝上”、“朝下”等是相对于处于水平放置且正立状态下的煲体10而言的。如果没有其它的限定,方向术语“朝内”、“朝外”、“向内”、“向外”、“内侧”、“外侧”等中的“内”是指靠近煲体10的中心,“外”是指远离煲体10的中心。
如图3所示,煲体10还包括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底线圈盘13、侧线圈盘14和至少一束线圈15。底线圈盘13设置于底座24的上方,并且位于内锅12的底部或者说下侧,线圈15绕设于底线圈盘13的背离内锅12的一侧,用于对内锅12的底部进行加热。具体是,线圈15沿底线圈盘13的周向绕设至底线圈盘13的背离内锅12的一侧。侧线圈盘14设置于外壳25的内侧并位于内锅12的侧部或者说外侧,线圈15绕设于侧线圈盘14的背离内锅12的一侧,用于对内锅12的侧部加热。侧线圈盘14可以为环形,线圈15沿侧线圈盘14的周向绕设至侧线圈盘14的背离内锅12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一束线圈包括多根裸导线,这些裸导线形成一束线,用该一束线进行绕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线圈盘14与底线圈盘13为独立于彼此的两个构件且两者连接在一起。至少一束线圈15中的一束连续地绕设于底线圈盘13与侧线圈盘14两者。装配时,将侧线圈盘14与底线圈盘13先连接在一起,在侧线圈盘14与底线圈盘13组成的整体的基础上,将一束线圈15同时绕设于底线圈盘13和侧线圈盘14。本方案中的线圈15不需要分开绕线,所用线圈15的数量较少,减少了诸如接线端子等部件的数量,由此能够简化装配过程,操作简单,减少成本,提高组装效率。
具体地,底线圈盘13可以构造为凹陷结构,内锅12的至少底部位于底线圈盘13的凹陷结构内。线圈15包括底线圈部21、侧线圈部22以及与底线圈部21和侧线圈部22均连接的线圈连接部23(如图3和图4所示)。底线圈部21沿周向连续不间断地绕设于底线圈盘13的底部和侧部中的至少一者,图示实施方式示出了底线圈部21连续不间断地绕设于底线圈盘13的底部和侧部。线圈连接部23横跨在底线圈盘13的侧部与侧线圈盘14之间,侧线圈部22沿周向连续不间断地绕设于侧线圈盘14。
如图5所示,煲体10还可以包括感温杯组件28和压线盘组件29。底线圈盘13的底部可以设置有安装槽,感温杯组件28设于该安装槽内,并且感温杯组件28的顶部穿过底线圈盘13以与内锅12抵接。压线盘组件29位于底线圈盘13的下方,并例如通过螺丝等紧固件或卡扣固定至底线圈盘13的底部,由此,可以对底线圈盘13上的底线圈部21进行压线。
煲体10还包括电源板20和电源板支架27。电源板20通过电源板支架27设置于煲体10的后端。单束线圈15的一个引线端从侧线圈盘14引出并连接至电源板20,其另一个引线端从底线圈盘13引出并连接至电源板20。通过电源板20可以同时向侧线圈部22和底线圈部21供电。线圈15在通电后均能够利用电磁加热原理对内锅12进行加热,加热效率高且能精准控温。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又称电磁烹饪器具或IH烹饪器具。
侧线圈盘14通过紧固件紧固、插接、热熔焊接和卡接中的至少一者与底线圈盘13连接。底线圈盘13与侧线圈盘14连接为一个整体后,将上述线圈15缠绕设置于底线圈盘13与侧线圈盘14上。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示实施方式,参见图3,单独的一束线圈15连续地绕设于底线圈盘13和侧线圈盘14。具体而言,当仅有一束线圈15时,该一束线圈15同时绕设两个线圈盘。当有两束以上线圈15时,这些中有一束线圈15同时绕设两个线圈盘。单独绕设一束线圈15,在工作时可以借助于该一束线圈15以相同的功率同时加热底线圈盘13与侧线圈盘14,控制方式简单易操作。
在另一个未示出的示例中,煲体10可以包括至少两束线圈15。至少两束线圈15中的两束以上并行走线,且连续地绕设于底线圈盘13和侧线圈盘14。具体而言,当有两束线圈15时,该两束线圈15可以并行走线一起绕设两个线圈盘;当有两束以上线圈15时,这些中的两束或者更多束并行走线一起绕设两个线圈盘。此处,所使用的术语“并行走线”是指不同束线圈15并排在一起,且同时牵引一起绕线。绕设两束以上的线圈15,在工作时可以选择性地利用一束或不止一束的线圈15以不同的功率同时加热底线圈盘13与侧线圈盘14,控制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实现不同的烹饪效果。
在其他未示出的示例中,线圈15可以包括第一线圈15和第二线圈15。第一线圈15连续地绕设于底线圈盘13和侧线圈盘14,第二线圈15单独地绕设于底线圈盘13和/或侧线圈盘14。可以有一束第二线圈15,其绕设于底线圈盘13或侧线圈盘14,可替代地,可以有两束第二线圈15,其中一束绕设于底线圈盘13,另一束绕设于侧线圈盘14;当然如果需要和/或期望,也可以有三束以上第二线圈15,其分别绕设于一个线圈盘或两个线圈盘。可以设置绕设方式不同的两种线圈15,一种线圈15一体绕设于两个线圈盘,另一种线圈15独立地绕设于一个线圈盘,由此,利用前一种线圈15可以同时加热两个线圈盘,利用后一种线圈15可以独立地加热一个线圈盘,这种布置可以实现以不同功率分别加热底线圈盘13与侧线圈盘14,控制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实现不同的烹饪效果。
线圈15的绕线方式包括单层缠绕、双层叠绕和多层叠绕中的至少一种,以形成单层线圈、双层线圈、多层线圈或这些层线圈的组合。在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的用户需求选择相对应的绕线方式,以满足不同的加热效果,适用于对内锅12侧部具有不同加热需求的多种类型烹饪器具。
构成线圈15的线可以包括漆包线和包裹漆包线的外包件。外包件可以是外包胶壳、外包胶带等。外包件为绝缘构件且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构件。进一步说,外包件的材料为绝缘材料且可以为透明塑胶或半透明塑胶等合适材料。将外包件设置成透明,使得外包件也具有反射热量的效果,能够将从内锅12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12反射,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内锅12的保温效果。
漆包线可以为呈现金属光泽的构件。例如,漆包线可以呈现金色、金黄色等任何合适金属光泽。当取出内锅12时,用户能够从侧线圈盘14处容易地观察到漆包线呈现金属光泽,产品的视觉观感较佳,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优选地,侧线圈盘14为环形且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通过整体或局部透明、半透明的侧线圈盘14实现侧线圈部22可视的效果:当取出内锅12时,用户能够从侧线圈盘14处容易地观察到侧线圈部22,有利于用户了解产品的构造,提升用户的体验感。此外,透明/半透明材质的侧线圈盘14能够将从内锅12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12反射,由此可以提高对内锅12的保温效果。同样地,也可以将底线圈盘13设置为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以实现底线圈部21可视的效果。
优选地,侧线圈盘14和底线圈盘13的材料可以为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透明塑料或半透明塑料。
为了便于线圈15的绕线,如图1和图7所示,侧线圈盘14的外周面可以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11。线圈15以多圈环绕且圈圈相邻的方式设置于环形凹槽11内。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使用的术语“相邻”是指对于同一束线圈15形成的绕组,一圈线与另一圈线两者之间没有诸如凸筋等其他结构,一圈线与另一圈线例如可以彼此接触或者存在小间隙。
通过将线圈15密集地绕设于环形凹槽11内,能够借助环形凹槽11限制侧部线圈15在竖向方向上的位置,使线圈15牢固可靠地固定至侧线圈盘14。由此,可以避免在侧线圈盘14上设置用于从外侧夹紧线圈15的卡扣,由于没有卡扣的干涉,能够无阻碍地将一束线圈15连续绕线,大大提高了绕线效率。并且简化了侧线圈盘14的结构,方便侧线圈盘14的生产制造。
一个示例为,环形凹槽11可以从侧线圈盘14的外周面径向向内凹陷。该方案成型过程简单,方便侧线圈盘14的生产制造。另一个示例为,侧线圈盘14间隔设置有凸出于外周面的环形凸部,环形凸部在外周面上形成的间距界定出环形凹槽11。该方案,环形凸部的宽度能够较小地设计,可以减少侧线圈盘14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的用量,降低材料成本。
可选地,环形凹槽11在竖向上的尺寸L1为10mm~30mm,例如尺寸L1可以为10mm、12mm、15mm、18mm、20mm、22mm、25mm、28mm、30mm等任何合适数值。由此,可以根据环形凹槽11的尺寸合理设置线圈15的绕设圈数,以使线圈牢固可靠地限位在环形凹槽11内。
煲体10还包括保温圈19,保温圈19设置于内锅12的侧部并位于侧线圈盘14的上方,以及中板26的下方。保温圈19的顶部连接至中板26,例如中板26可以设置有向下延伸的限位壁30,保温圈19的顶部设置有面向内侧的台阶,限位壁30抵接于该台阶。
保温圈19和侧线圈盘14构造成彼此独立的两个构件或者构造成一体成型的一个构件。
当保温圈19和侧线圈盘14构造成一体成型的一个构件时,可以将侧线圈盘14与保温圈19两者构成的一体构件装配至煲体10内,在组装时,该一体构件可以直接与位于下方和上方的相邻部件连接,组装过程省略了侧线圈盘14与保温圈19之间的反复定位,避免了两者之间的安装偏位以及与相邻部件之间的安装偏位。由此,提高了装配效率,简化了装配操作,装配后的结构更稳固可靠。
当保温圈19和侧线圈盘14构造成彼此独立的两个构件时,侧线圈盘可以单独构造成整体或局部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可以减少透明材料的用量,降低材料成本。侧线圈盘14分别与保温圈19与底线圈盘13连接。示例性地,侧线圈盘14夹于保温圈19与底线圈盘13之间。
侧线圈盘14的顶部和保温圈19的底部中的一者可以设置有凹槽31,侧线圈盘14的顶部和保温圈19的底部中的另一者可以限位于该凹槽31内,以限制侧线圈盘14相对于保温圈19在水平方向和竖向方向上的移动。可选地,侧线圈盘14的顶部和保温圈19的底部中的另一者可以设置有面向内侧的台阶,形成凹槽31的内侧壁体抵接于该台阶。由此,可以提高侧线圈盘14与保温圈19之间安装稳定性。
侧线圈盘14的底部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凸出的支撑部16,线圈15中的绕设于侧线圈盘14的部分支撑于支撑部16,底线圈盘13的顶部设置有朝向内侧的台阶部17,支撑部16抵接于台阶部17。支撑部16可以具有开口朝下的中空槽18(详见图6),由此可以减少侧线圈盘14的透明材料用量,降低透明材料的成本。支撑部16可以形成沿周向的环形结构,或者多个支撑部16沿周向间隔设置。
支撑部16的底部抵接至台阶部17内的顶部上表面,支撑部16的外侧面抵接至台阶部17内的侧表面,在水平方向上和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互限制,增加侧线圈盘14与底线圈盘13两者之间相连部分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连接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在连接处脱离。支撑部16的顶部形成一个平台,可用于支撑绕设于侧线圈盘14的线圈15,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
如图1和图7所示,侧线圈盘14的顶部形成有插接部32,保温圈的底部形成有与插接部32插接的配合部33。插接部32和配合部33中的一者构成上述凹槽31,两者中的另一者构成凸筋,凸筋可以插入凹槽31中。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侧线圈盘14的顶部形成有凸筋,保温圈的底部形成有开口向下的凹槽。插接部32沿周向成环形并凸出于侧线圈盘14的外周面,从而构成形成位于侧线圈盘14顶部的环形凸部。支撑部16沿周向成环形并凸出于侧线圈盘14的外周面,从而构成形成位于侧线圈盘14底部的环形凸部。插接部32与支撑部16以及两者之间的外周面形成环形凹槽11。
插接部32具有与配合部33在水平方向上重叠的限位部分34,可以理解,对于图示实施方式,限位部分即为凸筋。限位部分34在竖向上的尺寸L2为L2>8mm,尺寸L2可以为8mm、8.5mm、9mm、9.5mm、10mm、10.5mm、11mm、12mm、13mm、14mm、15mm等任何合适数值。将限位部分34的尺寸设置成大于8mm,侧线圈盘14的与保温圈连接的位置可以满足安规要求,使此连接位置的结构达到爬电距离的要求。对于凸筋的图示实施方式,插接部32的水平部分的内表面在横向尺寸、限位部分34的竖向内表面和竖向外表面的竖向尺寸以及其顶表面的横向尺寸,这些尺寸的总和达到爬电距离的要求,通常爬电距离大于16mm。
返回参见图2,如上所示,中板26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柱26a,安装柱26a与底座24的螺钉柱24a连接。中板26可以由塑胶材料制成,例如PP(聚丙烯)、PE等任何合适材料。煲体10还包括防火构件40,防火构件40可以设置于线圈15与安装柱26a之间,其可以由添加有阻燃试剂的塑胶材料制成,例如添加有30%GF(玻璃纤维)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及PA66(聚己二酰己二胺)等任何合适材料制成。防火构件40能够在安装柱26a及侧线圈盘14上的线圈15之间形成防火保护,由此,当线圈15表面的绝缘漆因意外破损时,即便互相接触的导线会发生导通打火的情况,防火构件40也能够及时阻断火源,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提高产品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1)

1.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10)包括:
内锅(12);
底线圈盘(13),所述底线圈盘(13)设置于所述内锅(12)的底部;
侧线圈盘(14),所述侧线圈盘(14)为环形并设置于所述内锅(12)的侧部,所述侧线圈盘(14)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并且所述侧线圈盘(14)与所述底线圈盘(13)为独立于彼此的两个构件且两者连接在一起;以及
至少一束线圈(15),所述至少一束线圈中的一束连续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13)和所述侧线圈盘(14)两者的背离所述内锅(12)的一侧,
其中,所述侧线圈盘(14)的外周面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11),所述线圈以多圈环绕且圈圈相邻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单独的一束所述线圈连续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13)和所述侧线圈盘(14);或者
所述煲体包括至少两束所述线圈,至少两束所述线圈中的两束以上并行走线且连续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13)和所述侧线圈盘(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连续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13)和所述侧线圈盘(14),所述第二线圈单独地绕设于所述底线圈盘(13)和/或所述侧线圈盘(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凹槽从所述侧线圈盘的外周面径向向内凹陷,或者
所述侧线圈盘间隔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外周面的环形凸部,所述环形凸部在所述外周面上形成的间距界定出所述环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凹槽在竖向上的尺寸L1为10mm~30mm;并且/或者
所述线圈(15)的绕线方式包括单层缠绕、双层叠绕和多层叠绕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线圈盘(14)为环形,所述煲体(10)还包括保温圈(19),所述保温圈(19)设置于所述内锅(12)的侧部并位于所述侧线圈盘(14)的上方,所述保温圈(19)和所述侧线圈盘(14)构造成彼此独立的两个构件或者构造成一体成型的一个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圈(19)和所述侧线圈盘(14)构造成两个构件,所述侧线圈盘(14)的顶部形成有插接部(32),所述保温圈(19)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插接部插接的配合部(33),所述插接部(32)具有与所述配合部(33)在水平方向上重叠的限位部分(34),所述限位部分(34)在竖向上的尺寸L2为L2>8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还包括:
底座(24);
中板(26),所述中板(26)位于所述底座(24)上方,所述中板(26)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柱(26a),所述安装柱(26a)与所述底座(24)连接;以及
防火构件(40),所述防火构件(40)设置于所述线圈(15)与所述安装柱(26a)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线圈盘(14)通过紧固件紧固、插接、热熔焊接和卡接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底线圈盘(13)连接;并且/或者
所述煲体(10)还包括电源板(20),单束所述线圈(15)的一个引线端从所述侧线圈盘(14)引出并连接至所述电源板(20),其另一个引线端从所述底线圈盘(13)引出并连接至所述电源板(2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线圈盘(14)为环形,所述侧线圈盘(14)的底部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凸出的支撑部(16),所述线圈(15)中的绕设于所述侧线圈盘(14)的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部(16),所述底线圈盘(13)的顶部设置有朝向内侧的台阶部(17),所述支撑部(16)抵接于所述台阶部(17),所述支撑部(16)具有开口朝下的中空槽(18)。
1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10);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10),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10)上时,在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12)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CN202322022718.8U 2023-07-28 2023-07-28 煲体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207571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2718.8U CN220757162U (zh) 2023-07-28 2023-07-28 煲体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2718.8U CN220757162U (zh) 2023-07-28 2023-07-28 煲体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57162U true CN220757162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05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22718.8U Active CN220757162U (zh) 2023-07-28 2023-07-28 煲体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571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4666B (zh) 电磁线圈盘及具有该电磁线圈盘的电炊具
US6867394B2 (en) Roasting oven with dual heating elements
CN220757162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07136740U (zh) 分体式烹饪器具
CN220735105U (zh) 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940311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9920814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699602U (zh) 烹饪器具
CN212727467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装置
CN219940310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192735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124448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327311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327312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895343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327309U (zh) 盖体及烹饪器具
CN220141337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6437524U (zh) 线圈盘和烹饪器具
JPH0510754Y2 (zh)
CN219920818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7928887U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套组
CN219940309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JPS6144085Y2 (zh)
CN219962593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2413461U (zh)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