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94414U - 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94414U CN210694414U CN201920744764.XU CN201920744764U CN210694414U CN 210694414 U CN210694414 U CN 210694414U CN 201920744764 U CN201920744764 U CN 201920744764U CN 210694414 U CN210694414 U CN 2106944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arm
- lower side
- gap
- dis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线圈盘包括线圈盘座、限位臂和线圈。线圈盘座构造为具有中心轴线的盘状结构。限位臂位于线圈盘座的下侧面,其构造为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长条形结构。第一端与线圈盘座固定连接,限位臂从第一端朝向远离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与下侧面间隔以形成容纳间隙。线圈由导线盘绕而成,并夹设于容纳间隙内。其中限位臂设置有朝向下侧面延伸的凸起部以限制线圈沿远离中心轴线的方向从容纳间隙脱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限位臂设置有凸起部以防止线圈沿径向向外脱出,由此,可以省去压件等其他用于固定的零部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并减少装配工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烹饪器具的技术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市场上有些烹饪器具,比如电饭煲等,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进行烹饪,以实现更高效并且可控性更好的加热过程。常用的一种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为线圈盘,包括线圈和承载线圈的承载件。线圈在交变电流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磁场,内锅等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涡流,实现加热功能。一般地,线圈通过压件压住的方式固定在承载件上,以防止其松脱。这样的线圈盘零件较多,并且在装配时所需的装配工序较多,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都比较高。
因此,需要一种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盘,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线圈盘包括:
线圈盘座,所述线圈盘座构造为具有中心轴线的盘状结构;
限位臂,所述限位臂位于所述线圈盘座的下侧面,所述限位臂构造为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长条形结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线圈盘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臂从所述第一端朝向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下侧面间隔以形成容纳间隙;以及
线圈,所述线圈由导线盘绕而成,所述线圈夹设于所述容纳间隙内;
其中,所述限位臂设置有朝向所述下侧面延伸的凸起部以限制所述线圈沿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从所述容纳间隙脱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限位臂设置有凸起部以防止线圈沿径向向外脱出,由此,限位臂在轴向和径向均具有限位固定功能。这样可以省去压件等其他用于固定的零部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并减少装配工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与所述下侧面之间间隔以形成供所述导线通过的通过间隙。由此,通过间隙可以允许导线在绕线时通过。
可选地,形成所述通过间隙的间隔的尺寸范围为0.3D~0.9D,其中,D为所述导线的直径。由此,通过间隙的尺寸可以避免导线不期望地脱出。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抵接至所述下侧面。由此,可以避免导线不期望地脱出。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端之间,沿着从所述凸起部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限位臂与所述下侧面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如此,逐渐增大的间隙便于导线在绕线时进入。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侧面形成为倾斜的引导面。由此,倾斜的引导面有利于引导导线通过。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的朝向所述第一端的侧面与所述限位臂的内侧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其中所述内侧面为所述限位臂的朝向所述下侧面的表面。由此,可以起到倒扣的作用,阻止导线通过。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与所述限位臂一体成型,或所述凸起部与所述限位臂分体成型并固定连接至所述限位臂。由此,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凸起部的制造方式。
可选地,所述限位臂与所述线圈盘座一体成型,或所述限位臂与所述线圈盘座分体成型并固定连接至所述线圈盘座。由此,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限位臂的制造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和如前所述的任意一种线圈盘;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所述煲体时,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其线圈盘的限位臂设置有凸起部以防止线圈沿径向向外脱出,由此,限位臂在轴向和径向均具有限位固定功能。这样可以省去压件等其他用于固定的零部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并减少装配工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线圈盘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线圈盘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圈盘,其可以用作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的电烹饪器具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线圈盘进行说明。
如1和图2所示,线圈盘10包括线圈盘座11、线圈12和限位臂13。其中,线圈12由导线(例如漆包线等)盘绕而成,用于在接通交流电源时产生加热用的交变磁场。线圈盘座11用于承载线圈12,其大致构造为盘状。线圈12盘绕在线圈盘座11上,并且由限位臂13固定。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线圈盘座11构造为圆形并且向下凹陷的盘状结构。在线圈盘座11的底部和侧部均设置有线圈12。在烹饪器具内,作为加热装置的线圈盘10通常设置于内锅的下方。如此结构的线圈盘10可以从内锅的正下方以及侧部下方的位置对内锅加热,有利于增大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并且线圈盘10还可以适应底部构造为半球形的内锅,使得线圈12在正下方和侧部下方均与内锅的锅壁保持大致相同的感应距离,有利于均匀加热。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线圈盘座11也可以构造为平板状,并且/或者其也可以构造为三角形、方形等多边形的形状。
线圈盘座11优选采用耐热性能较好的塑料制成。一方面,塑料密度较低,这样可以降低线圈盘座11整体的重量,进而能够降低安装有该线圈盘10的烹饪器具的重量。另一方面,塑料结构的成型方式简单,容易制作。例如,线圈盘座11可以通过模具采用注塑工艺制作成型。当然,线圈盘座11还可以采用其他耐热材料制成。
线圈12设置在线圈盘座11的向外凸出的表面上,该表面也可以称为线圈盘座11的下侧面111。在烹饪器具内,该表面通常背离内锅。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线圈12与内锅接触,一方面防止烹饪时温度较高的内锅将热量传递给线圈12导致其损坏,另一方面也避免二者直接接触导致的物理损坏。
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臂13设置在线圈盘座11的下侧面111上,用于固定线圈12,其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下面以其中一个为例详细介绍。
限位臂13大致构造为直的长条形,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第一端131与线圈盘座11固定连接。限位臂13从第一端131开始沿着朝向远离线圈盘座11的中心轴线AX的方向(该方向可以称为向外)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臂13大致沿着线圈盘座11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也即多个限位臂13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延伸。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臂13也可以构造为沿着偏离于径向的其他方向向外延伸。并且,限位臂13还可以构造弧形、锯齿形或其他不规则的长条形结构等。只要能够实现从第一端131朝向远离中心轴线AX的方向向外延伸即可。
限位臂13的除第一端131之外的其他位置处与线圈盘座11的下侧面111间隔。由此,在限位臂13和下侧面111之间形成容纳间隙,线圈12夹设在该容纳间隙之内。这样限位臂13可以在沿着线圈盘座11的厚度方向对线圈12限位。
进一步地,限位臂13还具有凸起部133。该凸起部133设置于限位臂13的相对于线圈1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并朝向线圈盘座11的下侧面111延伸。由此,凸起部133能够阻挡线圈12,防止其沿线圈盘座11的径向方向向外脱出。因此,限位臂13能够在线圈盘座11的厚度方向和径向两个方向上对线圈12进行限位固定,从而可以省去设置其他固定件的麻烦。这样能够减少线圈盘10的零件的数量。
如图3所示,凸起部133和线圈盘座11的下侧面111之间间隔。该间隔用于在绕线以形成线圈12的过程中供导线通过。因此,其可以称为通过间隙。优选的,该通过间隙的尺寸Z的范围可以为0.3D~0.9D。其中,D为构成线圈12的导线的直径。如此,当导线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时,例如绕线时受到的机器或人的作用力,其能够挤压限位臂13使其产生轻微的弹性变形,从而使通过间隙的尺寸增大至使导线能够通过的状态。而在自然状态下,导线对限位臂13的作用力不足以使其弹性变形,因而通过间隙的尺寸小于导线直径,导线无法通过,可以保证凸起部133的限位作用。根据限位臂13产生弹性变形的难易程度,通过间隙的尺寸Z可以取0.4D、0.5D、0.6D、0.7D或0.8D等。
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凸起部133可以直接抵接在线圈盘座11的下侧面111上,也即凸起部133和下侧面111之间没有间隙,可以进一步保证限位作用。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凸起部133位于第二端132的内侧,也即凸起部133比第二端132更靠近第一端131。沿着凸起部133到第二端132的方向,限位臂13与下侧面111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如此设置,限位臂13在第二端132处形成渐扩的开口。这样的结构在绕线时有利于导线准确地卡入限位臂13和下侧面111之间,方便操作。
优选的,凸起部133的朝向第二端132的侧面134构造为倾斜的引导面,因此其也可以成为引导面134。在绕线时,引导面134能够引导导线朝向容纳间隙移动,有利于绕线操作。
优选的,在图3所示的剖视图中,可以使凸起部133的朝向第一端131的侧面135(也即朝向线圈12的侧面)与限位臂13的内侧面136(也即限位臂13的朝向下侧面111的表面)之间的夹角α小于或等于90°。这样,凸起部133的朝向线圈12的部分形成为倒扣的结构,可以对导线起到阻挡作用,防止导线沿着该侧面135向外侧滑动。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凸起部133也可以构造为设置在第二端132处。如此设置,凸起部133与第一端131之间的距离较大,也即容纳间隙的宽度较大,可以增加线圈12的圈数,从而增强加热能力。
优选的,限位臂13可以与线圈盘座11构造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例如通过模具采用注塑工艺制作成型。这样的制作方式简单,并且结构精度好。当然,限位臂13也可以与线圈盘座11分体制作成型,并通过诸如螺钉、铆钉的紧固件或者卡扣结构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至线圈盘座11。类似的,凸起部133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直接设置在限位臂13上,或者也可以分体制作成型之后再通过诸如螺钉、铆钉的紧固件或卡扣结构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至限位臂1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生产工艺条件以及精度要求等合理地设计选择具体的制作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各种功能。
如图4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煲体110中可以设置内锅130。在内锅130下方的位置,还设置有上述线圈盘10,其用作加热内锅130的加热装置。其中,线圈盘10以简略的方式示出。
盖体120以可开合的方式枢转连接至煲体110,用于盖合煲体110。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其覆盖在内锅130之上,且和内锅130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限位臂设置有凸起部以防止线圈沿径向向外脱出,由此,限位臂在轴向和径向均具有限位固定功能。这样可以省去压件等其他用于固定的零部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并减少装配工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线圈盘,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包括:
线圈盘座(11),所述线圈盘座(11)构造为具有中心轴线(AX)的盘状结构;
限位臂(13),所述限位臂(13)位于所述线圈盘座(11)的下侧面(111),所述限位臂(13)构造为具有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的长条形结构,所述第一端(131)与所述线圈盘座(11)固定连接,所述限位臂(13)从所述第一端(131)朝向远离所述中心轴线(AX)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下侧面(111)间隔以形成容纳间隙;以及
线圈(12),所述线圈(12)由导线盘绕而成,所述线圈(12)夹设于所述容纳间隙内;
其中,所述限位臂(13)设置有朝向所述下侧面(111)延伸的凸起部(133)以限制所述线圈(12)沿远离所述中心轴线(AX)的方向从所述容纳间隙脱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33)与所述下侧面(111)之间间隔以形成供所述导线通过的通过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通过间隙的间隔的尺寸范围为0.3D~0.9D,其中,D为所述导线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33)抵接至所述下侧面(1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33)设置于所述第二端(132)和所述第一端(131)之间,沿着从所述凸起部(133)至所述第二端(132)的方向,所述限位臂与所述下侧面(111)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33)的靠近所述第二端(132)的侧面形成为倾斜的引导面(134)。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33)的朝向所述第一端(131)的侧面(135)与所述限位臂(13)的内侧面(136)之间的夹角(α)小于或等于90°,其中所述内侧面(136)为所述限位臂(13)的朝向所述下侧面(111)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33)与所述限位臂(13)一体成型,或所述凸起部(133)与所述限位臂(13)分体成型并固定连接至所述限位臂(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臂(13)与所述线圈盘座(11)一体成型,或所述限位臂(13)与所述线圈盘座(11)分体成型并固定连接至所述线圈盘座(11)。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110),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130)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盘(10);以及
盖体(120),所述盖体(120)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110)上,当所述盖体(120)盖合所述煲体(110)时,所述盖体(120)和所述内锅(130)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44764.XU CN210694414U (zh) | 2019-05-22 | 2019-05-22 | 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44764.XU CN210694414U (zh) | 2019-05-22 | 2019-05-22 | 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94414U true CN210694414U (zh) | 2020-06-05 |
Family
ID=70884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44764.XU Active CN210694414U (zh) | 2019-05-22 | 2019-05-22 | 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94414U (zh) |
-
2019
- 2019-05-22 CN CN201920744764.XU patent/CN21069441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94414U (zh) | 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1155093U (zh) |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 |
CN220327311U (zh)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20192735U (zh)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
CN219940310U (zh)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
CN220024743U (zh)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9940311U (zh)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
CN220124448U (zh)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
CN220141337U (zh)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20423753U (zh) |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20069440U (zh)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9877976U (zh)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20124447U (zh)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0986327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9940309U (zh) | 煲体及烹饪器具 | |
CN20986327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9895343U (zh)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4230943U (zh) | 中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1985079U (zh) | 电磁加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9920815U (zh) | 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148411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327312U (zh)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3421194U (zh) | 一种加热器具 | |
CN214905916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2996072U (zh) | 烹饪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