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27291U - 芯片及打印耗材 - Google Patents

芯片及打印耗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27291U
CN219927291U CN202321717846.8U CN202321717846U CN219927291U CN 219927291 U CN219927291 U CN 219927291U CN 202321717846 U CN202321717846 U CN 202321717846U CN 219927291 U CN219927291 U CN 2199272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hip
external
contact pin
consum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784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敬章
梁仕超
张华峰
郑杰忠
朱一静
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27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272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芯片及打印耗材,涉及打印耗材技术领域。打印耗材沿第一方向安装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内,触针架包括架体和设置在架体上的多个触针,每个触针具有尖端和侧面,芯片包括基座部和接触组件,基座部设置有靠近触针架的外接面,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外接面上的至少一个与对应触针的尖端接触的外接端子;接触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与存储器电连接的侧接部。通过在芯片上引入与触针的侧面接触的侧接部,可有效抑制打印耗材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的偏移,保证打印耗材的安装稳定性以及芯片与打印设备的安装部的触针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芯片的外接端子与安装部的触针不易发生连接异常,使得打印耗材能够正常使用。

Description

芯片及打印耗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耗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芯片及打印耗材。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打印设备行业发展迅速,打印设备中的打印耗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墨盒、硒鼓、色带等等打印耗材已经成为了打印设备的易耗部件。打印耗材设置有芯片,芯片用于存储生产厂信息、剩余量信息、类别信息、颜色等信息,因此,芯片对于打印设备的正常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现有技术中,某些类型的打印耗材需要采取线性插入的方式装入打印设备的安装部,具体是将打印耗材线性插入安装部内对应的安装位内。打印耗材的芯片上密集排布着多个端子,而且多个端子的电压不同,将多个端子都布置在芯片的同一平面上,当打印耗材处于安装状态时,打印耗材的芯片上的端子与打印设备的安装部中的触针相接触,实现电连接。
然而,打印耗材的芯片上的端子的宽度尺寸较小,打印耗材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可发生偏移,芯片的端子与安装部的触针容易发生连接异常,致使打印耗材无法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及打印耗材,以解决打印耗材的芯片上的端子的宽度尺寸较小,打印耗材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可发生偏移,芯片的端子与安装部的触针容易发生连接异常,致使打印耗材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装配于打印耗材上并与打印设备的触针架接合,所述打印耗材沿第一方向安装到所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内,所述触针架包括架体和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的多个触针,每个所述触针具有尖端和侧面,所述芯片包括基座部和用于与所述触针接触的接触组件,所述基座部设置有靠近所述触针架的外接面,所述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接面上的至少一个与对应所述触针的尖端接触的外接端子,所述基座部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外接端子电连接的存储器;
所述接触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存储器电连接的侧接部,所述侧接部可在第二方向上与对应所述触针的侧面接触,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位于所述外接面远离所述触针架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外接面。
可选地,还包括遮挡部件,所述遮挡部件与所述外接面贴合并连接,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遮挡部件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所述遮挡部件具有切口,所述触针可穿过所述切口与所述侧接部接触。
可选地,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基座部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轮廓的边缘处。
可选地,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线;或,
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接触线,其中,所述接触线垂直于所述外接面或所述接触线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或,
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接触点。
可选地,每个所述触针对应一个所述外接端子或一个所述侧接部。
可选地,所述基座部为平板件,所述基座部具有平行于所述外接面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相对于所述外接面远离所述触针架设置。
可选地,所述侧接部位于所述基座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
可选地,所述基座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具有第一侧接面,所述第一侧接面垂直于所述外接面,所述侧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接面上的第一侧端子,所述第一侧端子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所述接触面。
可选地,所述侧接部为设置于所述内表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第一导电件,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所述第一导电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基座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边线重合。
可选地,所述基座部设置有贯穿所述基座部的第一缺口部,所述第一缺口部位于所述基座部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侧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缺口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所述第一缺口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具有第二侧接面,所述第二侧接面垂直于所述外接面,所述侧接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接面上的第二侧端子,所述第二侧端子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所述接触面。
可选地,所述侧接部为设置于所述内表面上的第二导电件,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导电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所述第二导电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缺口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边线重合。
可选地,所述基座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所述外接面为所述第一平板背向所述第二平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平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具有不与所述第一平板重合的外露部,所述侧接部位于所述外露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
可选地,所述基座部包括相交的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所述外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板块上,所述第一板块在与所述第二板块相交处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二缺口部,所述第二缺口部具有贯穿所述第一板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一端的开口端;
所述第一板块具有与所述外接面相对的内表面,所述第二板块位于所述第一板块的内表面侧,所述侧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块靠近所述内表面的一侧,所述侧接部和所述第二缺口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部分重合,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缺口部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基座部具有贯穿所述外接面与所述内表面的贯通孔,所述侧接部为设于所述内表面一侧的第三导电件,所述第三导电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接触组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包括数据接触部、时钟接触部、电源接触部、复位接触部、接地接触部;
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所述时钟接触部、所述电源接触部、所述接地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地,所述接触组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包括数据接触部、时钟接触部、电源接触部、复位接触部、接地接触部;
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所述数据接触部、所述时钟接触部、所述电源接触部、所述复位接触部、所述接地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打印耗材,包括耗材主体和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耗材主体的外表面上。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打印耗材,包括耗材主体和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耗材主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耗材主体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设置在所述芯片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限制部用于在打印耗材沿着第一方向安装至所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的过程中,引导并保持与所述侧接部对应的所述触针的侧面与所述侧接部之间的接触。
可选地,所述限制部包括引导面和限制面,所述耗材主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所述顶表面与所述底表面相对设置,所述限制面平行于所述侧接部在所述芯片上所处的侧面,所述引导面具有第一引导端和第二引导端,所述第一引导端与所述限制面相接,所述第二引导端位于所述第一引导端在第一方向的前方侧,在所述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引导端与所述侧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引导端与所述侧接部之间的距离。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打印耗材,包括耗材主体和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耗材主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耗材主体在打印耗材的长度方向上具有前表面,所述前表面具有安装座,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使得所述芯片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打印设备的触针架的架体之间的距离不同。
可选地,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打印耗材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所述外接面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及打印耗材,芯片装配于打印耗材上并与打印设备的触针架接合,打印耗材沿第一方向安装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内,触针架包括设置在架体上的多个触针,每个触针具有尖端和侧面,芯片包括基座部和用于与触针接触的接触组件,基座部设置有靠近触针架的外接面,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外接面上的至少一个与触针架上对应触针的尖端接触的外接端子,基座部上还设置有与外接端子电连接的存储器;接触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与存储器电连接的侧接部,侧接部可在第二方向上与对应触针的侧面接触,侧接部与对应触针的接触部分位于外接面远离触针架的一侧;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第二方向平行于外接面平行。通过在芯片上引入与触针的侧面接触的侧接部,可有效抑制打印耗材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的偏移,保证打印耗材的安装稳定性以及芯片与打印设备的安装部的触针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芯片的外接端子与安装部的触针不易发生连接异常,使得打印耗材能够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打印耗材欲安装到安装部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触针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触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的芯片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芯片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芯片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7为装配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芯片的打印耗材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芯片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芯片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的配合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芯片的正面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芯片的背面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芯片的结构分解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芯片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三的变形例结构分解图;
图15为实施例四提供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四提供的打印耗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四提供的打印耗材以及触针配合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隐去触针后沿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为图1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五提供的芯片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21为实施例五提供的芯片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22为实施例六提供的芯片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23为实施例六提供的芯片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24为实施例七提供的芯片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七提供的芯片和芯片架安装完成时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七提供的芯片和芯片架装配后与触针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27为实施例七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芯片的立体结构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芯片的主视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芯片的左视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芯片的后视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芯片与触针的配合结构图;
图33为图32中的芯片与触针的配合的后视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中侧接部与对应的触针的配合结构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电连接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电连接组件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电连接组件与触针的配合结构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电连接组件中芯片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电连接组件中芯片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90-安装部;91-触针架;91a-触针;91b-架体;981-第一狭缝;982-第二狭缝;983-第三狭缝;984-第四狭缝;985-第五狭缝;911a-第一部分;9111-尖端;9112-侧面;911b-第二部分;911c-第三部分;902k-第一垂直部分;902j-第二垂直部分;902h-水平部分;914d-穿出部;231-第一端子;232-第二端子;233-第三端子;234-第四端子;235-第五端子;910-前面;
10-打印耗材;10a-前表面;10b-左表面;10c-右表面;10d-顶表面;10e-底表面;20-芯片;11a-倾斜面;11b-限制部;111-引导面;112-限制面;
21-基座部;211-外接面;212-内表面;213-第一侧接面;214-凹陷部;215-定位缺口;216-定位通孔;217-贴合面;218-贯通孔;219-固定孔;22-外接端子;221-第一接触部;23-存储器;24-侧接部;241-侧表面;242-第一过渡面;243-第二过渡面;244a-第二接触部;245-侧交线;246-固定部;247-活动部;248-抵接部;120c-左侧面;120d-右侧面;120e-顶侧面;120f-底侧面;21a-第一平板;21b-第二平板;11-安装座;15-第一缺口部;16-第二缺口部;25-连接端子;26-遮挡部件;261-切口;242-第一过渡面;243-第二过渡面;421d-内接面;30-把手;40-出墨口;50-盒体;60-芯片架;611-承接部;612-引导腔;612a-引导斜壁;612b-限位侧壁;613-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接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接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现有技术中,打印耗材的芯片上的端子的宽度尺寸较小,打印耗材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可发生偏移,芯片的端子与安装部的触针容易发生连接异常,致使打印耗材无法正常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及打印耗材,通过在芯片上引入与触针的侧面接触的侧接部,可有效抑制打印耗材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的偏移,保证打印耗材的安装稳定性以及芯片与打印设备的安装部的触针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芯片的外接端子与安装部的触针不易发生连接异常,使得打印耗材能够正常使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及打印耗材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打印耗材10欲安装到安装部90上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安装部90是打印设备的部件,用于承载多个或者一个打印耗材10,打印耗材10沿第一方向P可拆卸地安装到安装部90中,当打印耗材10使用完毕后,需要更换新的打印耗材。
打印耗材10包括芯片20、把手30、出墨口40、盒体50,安装部90具有触针架91、供墨部92、开口95、底壁90a。打印耗材10沿第一方向P从开口95安装到安装部90中,第一方向P可以是铅锤方向。把手30用于将打印耗材10固定到安装部90上,防止打印耗材10从安装部90中脱离出来。盒体50内存储有墨水,墨水经出墨口40到达供墨部92处,进而供墨部92可以将墨水供给到打印头处,从而墨水可以用于执行打印的动作。
图2为触针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触针架91包括触针91a及架体91b,触针91a设置在架体91b上。
图4为现有技术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芯片20上具有接触组件,接触组件可以与触针架91的触针91a接触电连接,用于电信号之间的相互传输。参见图1,设定三维直角坐标系,即XYZ轴坐标系,打印耗材10的三维直角坐标系与安装部90的三维直角坐标系一致。以打印耗材10安装到安装部90的方向为-Z轴方向(即第一方向P),则打印耗材10从安装部90脱离的方向为+Z轴方向,开口95位于+Z轴方向上,底壁90a位于-Z轴方向上。一般情况下,打印设备平放在办公桌面或者打印桌面上,安装部90的开口95位于重力方向的上方,底壁90a位于重力方向的下方,由此方便了使用者安装或者拆卸打印耗材10。
进一步地,安装部90可以承载多个或者一个打印耗材10,具有多个或者一个安装位。在一些示例中,安装部90可以承载4个打印耗材10,4个打印耗材内可以存储四种不同颜色的墨水,例如黑色、黄色、蓝色、红色。
本实施例中,安装部90是一个近似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具有开口95的部件,安装部90的内侧壁及底壁90a构成了安装位。触针架91安装在安装部90的第一侧壁90c上,安装位在Y轴方向上依次排列,4个安装位在Y轴方向上依次排列。同时垂直于Y轴和Z轴的方向为X轴方向,其中,从安装部90内部指向触针架91的方向为+X轴方向。+X轴垂直于第一侧壁90c,沿+X轴方向观察,在YZ平面上,+Z轴在上方时,+Y轴方向位于左侧。
图2为触针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触针架91具有安装在架体91b上的多个触针91a,分别为第一触针、第二触针、第三触针、第四触针、第五触针。触针91a为薄片状的金属片,可以起到导电作用,且不易磨损。架体91b具有第一狭缝981、第二狭缝982、第三狭缝983、第四狭缝984、第五狭缝985。其中,第一狭缝981、第二狭缝982、第三狭缝983、第四狭缝984、第五狭缝985分别与第一触针、第二触针、第三触针、第四触针、第五触针对应,第一狭缝981、第二狭缝982、第三狭缝983、第四狭缝984、第五狭缝985均呈U字形,其具有+Z轴方向的狭缝口,第一触针、第二触针、第三触针、第四触针、第五触针均沿-Z轴方向分别通过狭缝口安装到第一狭缝、第二狭缝、第三狭缝、第四狭缝、第五狭缝中。具体地,第一触针沿-Z轴方向通过狭缝口安装到第一狭缝981中;第二触针、第三触针、第四触针、第五触针的安装方式与之相同,在此不重复阐述。
触针架91的每一个触针91a的一侧通过安装部90内部的电路连接到打印设备的主电路上,另一侧连接到芯片20。
触针架91的所有触针91a的结构均一致,如图3所示。以固定在第一狭缝981中的触针91a为例,触针91a分为第一部分911a、第二部分911b和第三部分911c。第一部分911a或者第三部分911c用于与芯片20相连接,第二部分911b用于与打印设备的内部电路相连接,第三部分911c与第一部分911a、第二部分911b相连接。第三部分911c位于触针91a的+Z轴方向,触针91a通过第三部分911c或者是第三部分911c的一部分(例如是第三部分911c的水平部分902h)固定在第一狭缝981。第一部分911a、第二部分911b设置在触针91a的-Z轴方向的末端,使得第一部分911a、第二部分911b可以弹性变形且变形后易恢复至原状。触针91a的第一部分911a设置在-X轴方向,第二部分911b设置在+X轴方向。第一部分911a、第二部分911b突出于架体91b,第三部分911c非突出于架体91b。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911a、第二部分911b在X轴方向上突出于架体91b,架体91b位于第一部分911a与第二部分911b之间。第一部分911a相比第二部分911b更靠近安装位,第三部分911c分为垂直于X轴方向的第一垂直部分902k与第二垂直部分902j、平行于X轴方向的水平部分902h;水平部分902h连接第一垂直部分902k与第二垂直部分902j。第一垂直部分902k与第二垂直部分902j沿平行于打印耗材10安装到安装部的安装方向(即Z轴方向)上延伸。第一垂直部分902k相比第二垂直部分902j更靠近安装位,第一垂直部分902k的末端连接第一部分911a,第二垂直部分902j的末端连接第二部分911b,水平部分902h或者第一垂直部分902k、第二垂直部分902j在+Z轴方向上固定在第一狭缝981中。
第一部分911a位于触针91a的末端。触针91a的第一部分911a与芯片20的端子相接触,形成有接触区域;第二部分911b与打印设备内的电路相连接。第三部分911c连接第一部分911a和第二部分911b。其中,第一部分911a就是山脊区,第一垂直部分902k就是垂直区,而第二部分911b就是另一山脊区,第二垂直部分902j就是另一垂直区。第一狭缝981至第五狭缝985中的触针91a与第一狭缝981中的触针91a具有相同的布置、结构,这里将不再提供其详细图示和阐述。
参见图1和图4,原装的打印耗材10采用的芯片20包括基座部21,基座部21在远离盒体50的外接面211上设置5个端子,各个端子的功能大致如下:
第一端子231为数据端子,第一端子231用于进行数据信号的发送或者接收,还用于检测第一端子231与第二端子232、第三端子233或第四端子234中的至少一个的短路。
第二端子232为时钟端子,第二端子232用于接收时钟信号。
第三端子233为电源端子,第三端子233用于收不同于接地电位的电源电位,通过此端子为存储器(图中未示出)的工作提供电源;
第四端子234为复位端子,第四端子234用于对晶元内部数据进行复位。
第五端子235为接地端子,第五端子235用于接收接地电位。
其中,第一端子231、第二端子232、第三端子233和第四端子234位于外接面211的-Y侧,第五端子235位于外接面211的+Y侧,第二端子232、第三端子233和第五端子235的接触部(图中对应端子上的阴影区域)位于平行于Y轴的第一假想线L1上,第一端子231和第四端子234的接触部位于平行于Y轴的第二假想线L2上,第二假想线L2位于第一假想线L1的+Z侧。
第一端子231至第五端子235都设置在外接面211上,并且这5个端子的端面与外接面211的间距相等,因此第一端子231至第五端子235的接触部在同一平面内。另外,这5个端子的尺寸也较为接近,其Z轴方向上的长度均显著大于Y轴方向上的长度,打印耗材10在Y方向上的小幅偏移就有可能影响端子与打印机间的电连接,导致打印耗材10无法正常使用。
实施例一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20,装配于打印耗材10上并与打印设备的触针架91接合,打印耗材10沿第一方向P安装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90内,触针架91包括架体91b和设置在架体91b上的多个触针91a,每个触针91a的第一部分911a具有尖端9111和侧面9112,芯片20包括基座部21和用于与触针91a接触的接触组件,基座部21设置有靠近触针架91的外接面211,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外接面211上的至少一个与对应触针91a的尖端9111接触的外接端子22,基座部21上还设置有与外接端子22电连接的存储器。
接触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与存储器电连接的侧接部24,侧接部24可在第二方向S上与对应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位于外接面211远离触针架91的一侧。
其中,第二方向S垂直于第一方向P,且第二方向S平行于外接面211。第二方向S可以为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也可以与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具有夹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S为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
如图5和图6所示,外接面211为基座部21上面积最大的外表面,外接面211平行于YZ表面。接触组件包括数据端子、时钟端子、电源端子、复位端子、接地端子,数据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数据接触部,时钟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时钟接触部,电源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电源接触部,复位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复位接触部,接地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接地接触部。
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时钟接触部、电源接触部、接地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示例中,外接面211上可以设置有4个外接端子22,4个外接端子22分别为数据端子、时钟端子、电源端子、复位端子,4个外接端子22均具有第一接触部221(附图中在端子上以斜线填充的阴影区域标示对应的第一接触部),4个第一接触部221分别为数据接触部、时钟接触部、电源接触部、复位接触部,在Y方向上,4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呈间隔设置且无重合。4个外接端子22呈两排设置,分别为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一排和第二排上均设两个外接端子22,第一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平行于第二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
存储器用于存储生产厂信息、墨水量信息、墨盒类别信息、墨水颜色等信息。
每个触针91a对应一个外接端子22或一个侧接部2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芯片20上引入与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的侧接部24,可有效抑制打印耗材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的偏移,保证打印耗材10的安装稳定性以及芯片20与打印设备的安装部90的触针91a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芯片20的外接端子22与安装部90的触针91a不易发生连接异常,使得打印耗材10能够正常使用。此外,引入侧接部24还能控制基座部21的尺寸,有利于芯片20的小型化设计,还有助于控制芯片成本。
可选地,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位于基座部21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轮廓的边缘处。
其中,基座部21为平板件,基座部21具有平行于外接面211的内表面212,内表面212相对于外接面211远离触针架91设置。
侧接部24位于基座部21在第二方向S一端的侧面上。基座部21在第二方向S一端具有第一侧接面213,第一侧接面213垂直于外接面211,侧接部24包括设置于第一侧接面213上的第一侧端子。
如图5和图6所示,侧接部24还包括侧表面241、第一过渡面242和第二过渡面243。侧表面241可以与第一侧接面213齐平。在其他实施例中,侧表面241也可以不与第一侧接面213齐平,而是位于第一侧接面213的+Y侧,并且侧表面241与第一侧接面213之间具备一定间距。侧表面241在X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侧接面213在X方向上的长度。第一侧端子位于侧表面241上,侧表面241平行于XZ平面。
第一过渡面242连接侧表面241和外接面211,第二过渡面243连接侧表面241和内表面212。第一过渡面242和第二过渡面243可以均为弧面,也可以均为斜面。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242和第二过渡面243均为弧面。
在Z方向上,基座部21的边缘在侧接部24的两端设置凹陷部214,两个凹陷部214都是作为工艺槽设置在基座部21上的,是此类芯片的固有结构,另外本实施例通过在侧表面241上完整覆铜以形成第一侧端子。
进一步地,第一侧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可以为接触面,也可以为接触线,还可以为接触点。
在本实施中,第一侧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接触面,接触面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为平行于第一方向P的投影线。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一侧端子与对应触针91a之间为面面接触,具有较好的接触稳定性。
侧表面241在X方向的长度可小于第一侧接面213在X方向上的长度,第一侧端子可对应于较小的覆铜面积,也有助于控制芯片成本。
其中,第一侧端子可以为接地端子,第一侧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244a,第二接触部244a为接地接触部。
如图5所示,芯片20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侧接部24设置在第二端A2。
可选地,芯片20还包括定位部,定位部包括设于基座部21边缘的定位缺口215以及位于基座部21上的定位通孔216。定位部用于与打印耗材10上起定位作用的凸起结构配合,以便于对芯片20进行定位安装。本实施例中,定位缺口215位于基座部21的+Z侧边缘,定位通孔216位于基座部21的-Z侧。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缺口215和定位通孔216的数目在此不受限制,具体的,可以只设置1个定位缺口215和1个定位通孔216,也可以设置,2个或2个以上的定位缺口215,2个或2个以上的定位通孔216。此外,定位缺口215和定位通孔216的形状也不受限制,定位孔可以是圆形孔,也可以是方形孔,或者是不规则形状的孔。同样的,凸起结构的具体形状和数量在此也不作过多限制。
可选地,参见图7,打印耗材10装有芯片20的一侧需在第一侧端子外侧设置限制部11b,限制部11b具备引导触针91a向第一侧端子靠近的引导斜面,这样打印耗材10沿第一方向P移动过程中,触针91a在上述引导斜面的作用下逐渐向-Y方向偏移并朝第一侧端子靠拢,直至与第二接触部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限制部11b可使芯片20的侧接部24与对应的触针91a保持接触状态,限制部11b与侧接部24对应的触针91a远离侧接部24的一侧相抵接,也即是说,触针91a在Y方向上设置在侧接部24和限制部11b之间,触针91a均与侧接部24和限制部11b接触。
从正对外接面211,即沿-X方向的视角观察芯片20,由于的侧表面241垂直于外接面211,因此第一侧端子在该视角下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即第二接触部不存在于该视角所对应的芯片20主视图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侧接部上,因此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对应的结构特征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附图标记。
参见图8、图9、图10,本实施例的侧接部包括与外接面211相交的第一过渡面242,以及与内表面212相交的第二过渡面243,第一过渡面242与第二过渡面243相交,第一过渡面242与第二过渡面243的交线为侧交线245。
侧交线245可以与第一侧接面213齐平,也可以不与第一侧接面213齐平。
在第一过渡面242、第二过渡面243及侧交线245处完整覆铜作为第一侧端子,实际在第一过渡面242、第二过渡面243上仅需做小范围覆铜即可满足电连接需求。第二接触部244a位于侧交线245上,由于安装状态下与侧接部对应的触针91a与其他触针在X方向上的形变幅度不同,第二接触部244a在Z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于第二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在Z方向上的位置。并且,第二接触部244a的形状不同于第二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形状。
第二接触部244a沿+X方向的投影可不位于第二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上。图中以虚线框内的一段侧交线245指示第二接触部244a。
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除能有效抑制安装状态下打印耗材10整体在+Y方向的偏移,且有利于芯片20的小型化设计及控制芯片成本外,由于将外接面211进一步收窄成为一条侧交线245,可进一步缩小第一侧端子对应的覆铜面积,更有利于控制芯片成本。
从正对外接面211,即沿-X方向的视角观察芯片20,由于第二接触部244a所处的侧交线245不在外接面211上且处于外接面211的外侧,因此第二接触部244a在该视角下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即第二接触部244a不存在于该视角所对应的芯片20主视图上。
在本实施中,第一侧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接触线。接触线可以垂直于外接面211,也可以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平行于第一方向P。
其余与实施例一一致。
实施例三
参见图11至13,本实施例提供的芯片20包括基座部21和用于与触针91a接触的接触组件,基座部21设置有靠近触针架91的外接面211,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外接面211上的至少一个与触针架91上对应触针91a的尖端9111接触的外接端子22,基座部21上还设置有与外接端子22电连接的存储器23。
接触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与存储器电连接的侧接部,侧接部可在第二方向S上与对应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侧接部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位于外接面211远离触针架91的一侧。
其中,第二方向S为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S与Y方向为同一方向。
基座部2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平板21a和第二平板21b,第一平板21a位于第二平板21b的+X侧,外接面211为第一平板21a背向第二平板21b的外表面,外接面211在第一平板21a的+X向上,第一平板21a的-X向的端面为内表面212,外接面211和内表面212均平行于YZ平面,外接面211上在-Y侧设置至少一个与触针架91上对应触针91a的尖端9111接触的外接端子22,外接端子22具有第一接触部221。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平板21a在+Y侧设置第一缺口部15,内表面212上设置存储器23,存储器23与外接端子22电性相连。在一些示例中,外接面211上可以设置有4个外接端子22,4个外接端子22均具有第一接触部221(附图中在端子上以斜线填充的阴影区域标示对应的第一接触部221),在Y方向上,4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呈间隔设置且不重合。4个外接端子22呈两排设置,分别为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一排和第二排上均设两个外接端子22,第一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平行于第二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
如图14所示,第二平板21b在+X向的端面为与内表面212部分重合的贴合面217。第二平板21b在第二方向S一端具有不与第一平板21a重合的外露部,侧接部位于外露部在第二方向S一端的侧面上。具体而言,外露部为第二平板21b与第一缺口部15重合区域,外露部的+Y侧具有平行于Z轴的侧表面241,侧接部设置在侧表面241上,侧接部包括设置于侧表面241上的第一侧端子,第一侧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244a。
第一侧端子用于与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以实现触针91a与芯片20的电性相连。侧表面241平行于XZ平面,侧表面241在X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平板21b在X方向上的长度,侧表面241通过第一过渡面242与贴合面217连接,侧表面241通过第二过渡面243与第二平板21b的-X向端面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242和第二过渡面243均为弧面,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平板21b上的第一侧端子及周边结构的设置形式与实施例一较为类似。
如图13所示,贴合面217在与内表面212重合区域设置与第一侧端子电性相连的连接端子25,内表面212上设有与连接端子25接触的内端子(图中未示出),内端子与存储器23电性相连,这样第一侧端子即可通过连接端子25和内端子的转接实现与存储器23的导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芯片20的其他端子设置成第二平板21b上的侧端子,并使其与对应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渡面242和第二过渡面243还可以被设置成平整的斜面,这样也能够在侧表面241与贴合面217及第二平板21b的-X向端面之间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
当打印耗材10处于安装状态时,侧接部24对应的触针91a在X方向上几乎不发生形变,因此其在X方向上的形变幅度显著小于外接端子22对应的触针91a在X方向上的形变幅度,第二接触部244a在Z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于第二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在Z方向上的位置。并且,第二接触部244a的形状不同于第二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形状。
第二接触部244a沿+X方向的投影可不位于第二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上。
由于第一侧端子与触针91a的侧面9112直接相抵,能有效抑制安装状态下打印耗材整体在+Y方向的偏移。不同于外接端子22与对应触针91a的点-面接触方式,第一侧端子与触针91a之间为面-面接触,具备较好的接触稳定性。侧表面241在X方向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二平板21b在X方向上的长度,第一侧端子可对应于较小的覆铜面积,也有助于控制芯片成本。
从正对外接面211,即沿-X方向的视角观察芯片20,由于第二接触部244a所处的侧表面241垂直于外接面211,因此第二接触部244a在该视角下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即第二接触部244a不存在于该视角所对应的芯片20主视图上。
另参见图14,实际也可参考实施例二设置第二平板21b上的第一侧端子及周边结构,具体是在第二平板21b与第一缺口部15重合区域的+Y侧设置相交的第一过渡面242和第二过渡面243,第一过渡面242还与贴合面217相交,第二过渡面243还与第二平板21b的-X向端面相交,第一过渡面242与第二过渡面243的交线为Z向延伸的侧交线245。具体实施时可在侧交线245及第一过渡面242和第二过渡面243上完整覆铜作为第一侧端子,第二接触部244a位于侧交线245上,这样在安装状态下第一侧端子与触针91a侧面也是直接相抵的,能有效抑制打印耗材整体在+Y方向的偏移,本实施形式在其他方面的技术效果也与实施例二类似,此处不做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芯片20的安装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区别在于实施例一的芯片20平行于耗材主体的前表面10a,而实施例四的芯片20相对于耗材主体的前表面10a倾斜。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打印耗材10,包括耗材主体和芯片20;芯片20安装在耗材主体的外表面上。
耗材主体在第三方向K上具有前表面10a,前表面10a具有安装座11,芯片20安装在安装座11上,安装座11使得芯片20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打印设备的触针架91的架体91b之间的距离不同。
其中,第三方向K为打印耗材10的长度方向,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为+D轴方向或-D轴方向,第一方向P为打印耗材10的高度方向,第一方向P、+D轴方向、第三方向K互相垂直,打印耗材10沿第一方向P安装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90。
芯片20的结构与实施一中的芯片20的结构相同。如图15所示,芯片20的基座部21具有外接面211、内表面212、左侧面120c、第一侧接面213、顶侧面120e,底侧面120f。其中,外接面211与内表面212相对设置,且外接面211位于内表面212的+X侧;左侧面120c与第一侧接面213相对设置,且左侧面120c位于第一侧接面213的-Y轴侧;顶侧面120e和底侧面120f相对设置,且顶侧面120e位于底侧面120f的+Z轴侧。芯片20的侧接部24设置在第一侧接面213上。
需要说明的是,+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互相垂直,+Z轴方向与+P轴方向相互平行,+Y轴方向与+D轴方向不平行,也即是说,+Y轴方向与+D轴相交,也即是说+Y轴方向与+D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X轴方向与+K轴方向不平行,也即是说,+X轴方向与+K轴方向相交,也即是说,+X轴方向与+K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外接面211上可以设置有4个外接端子22,4个外接端子22均具有第一接触部221,第一接触部221为当打印耗材10安装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内时,触针与外接端子22的接触区域。
如图15至图18所示,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上还具有左表面10b和右表面10c,左表面10b和右表面10c相对设置,安装座11朝向+X轴方向延伸并向靠近耗材主体的左表面10b或右表面10c的方向倾斜。因此,芯片20与耗材主体安装完成后,沿+K轴方向,基座部21的左侧面120c位于基座部21的第一侧接面213的前侧。在芯片20安装在安装座11上时,沿+Y轴方向,侧接部24位于左侧面120c和第一侧接面213的+X侧棱边之间,沿-K方向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侧接部24。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由于安装座11倾斜于耗材主体的前表面10a,而芯片20安装在安装座11上,会导致芯片20也倾斜于耗材主体的前表面10a,因此外接面211上的各个外接端子22以及侧接部24与触针架91的架体91b之间的距离不同。具体的,各个外接端子22以及侧接部24与架体91b的前面910的距离不同。
与安装部的触针91a抵接时,各触针91a在打印耗材10的长度方向上发生的形变量不同,而打印耗材10在宽度方向上发生偏移需要克服的摩擦力会随触针91a发生的形变量增加而增加,进而限制了打印耗材10的偏移。
由于侧接部24设置在基座部21的第一侧接面213上,与设置在基座部21的外接面211上的外接端子22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且在-X方向上被外接面211遮蔽,当基座部21沾染到液体时,很难将侧接部24与外接端子22连接到一起,故可以防止侧接部24与其他端子发生短路,降低芯片20的端子之间电连接从而短路的风险,提高芯片的使用安全性。
此外,通过安装座11能够避免侧接部24暴露在打印耗材10的耗材主体的外侧,防止芯片20的安装过程或使用过程中侧接部24受到刮擦、损伤,对侧接部24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选地,芯片20的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第三方向K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芯片20的外接面211上。
其中,如图18所示,安装座11具有倾斜面11a,芯片20安装在倾斜面11a上。
如图15至图18所示,芯片20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A1、第二端A2,第一端A1位于芯片20的-Y轴侧,第二端A2位于芯片20的+Y轴侧,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与架体91b的前面910(如图1所示)的距离不同,侧接部24设置在第二端A2。
具体的,倾斜面11a在第三方向K上相对于前表面10a朝向左表面10b倾斜,芯片20的第一端A1在第三方向K上相对于第二端A2更远离前表面10a;或,倾斜面11a在第三方向K上相对于前表面10a朝向右表面10c倾斜,第一端A1在第三方向K上相对于第二端A2更靠近前表面10a。
倾斜面11a为安装座11与芯片20相接触的表面。
可选地,如图15至图17、以及图19所示,安装座11还具有限制部11b,限制部11b设置在芯片20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限制部11b用于在打印耗材10沿着第一方向P安装至打印设备的安装部的过程中,引导并保持与侧接部24对应的触针91a的侧面9112与侧接部24之间的接触。
其中,限制部11b位于芯片20的+Y轴侧,其具有引导面111和限制面112。限制面112位于引导面111的+Z轴侧,引导面111朝向-Z轴方向延伸并向远离芯片20的方向倾斜,限制面112朝向+X轴方向延伸并向远离芯片20的方向倾斜。
侧接部24位于限制面112的-Y轴侧。
可选地,如图16所示,耗材主体在第一方向P上具有顶表面10d和底表面10e,顶表面10d与底表面10e相对设置,限制面112平行于侧接部24在芯片20上所处的侧面上,侧接部24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限制面112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范围内,引导面111具有第一引导端和第二引导端,第一引导端与限制面112连接,第二引导端位于第一引导端在第一方向P的前方侧,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第二引导端与侧接部24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引导端与侧接部24之间的距离。
其中,侧接部24在芯片20上所处的侧面为第一侧接面213。
如图16所示,在打印耗材10进入安装部90的过程中,限制部11b的引导面111引导触针91a进入限制面112和芯片20的第一侧接面213之间,当限制面112与触针91a接触后,继续安装打印耗材10,限制面112使触针91a的第一部分911a向-Y轴方向偏移,并与侧接部24贴合,从而与侧接部24接触、实现电连接。由于安装状态下,侧接部24位于芯片20的+Y轴侧,其能够防止芯片20向+Y轴方向发生偏移,对芯片20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有利于提高芯片20与触针架91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打印耗材10可以配置遮挡部件,遮挡部件设置在限制部11b上,遮挡部件覆盖侧接部24、引导面111和限制面112,遮挡部件具有切口,触针91a可穿过切口,并沿着引导面111进入限制面112和芯片20的第一侧接面213之间。通过遮挡部件可以将侧接部与其他端子隔开,防止侧接部与其他端子发生短路,降低芯片的端子之间电连接从而短路的风险,提高芯片的使用安全性。本实施例的遮挡部件的结构可以参照实施例八中的遮挡部件的结构。
打印耗材10与安装部90安装完成时,沿+Y轴方向上,侧接部24位于基座部21的第一侧接面213与限制部11b之间,并与侧接部24接触。
侧接部24包括设置于第一侧接面213上的第一侧端子。第一侧端子可以设置在第一侧接面213的更靠近内表面212的一部分中。在其他方式中,基座部21在第一侧接面213附近靠近外接面211和内表面212的一部分分别沿着具备-Y轴、+X轴方向分量的切削方向和具备-Y轴、-X轴方向分量的切削方向被切削掉一部分,形成了平行于第一侧接面213的倒角面120d1,第一侧端子设置在倒角面120d1上,倒角面120d1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一侧接面213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外接端子22和第一侧端子的形状均不受限制。比如,外接端子22和第一侧端子的形状可以设置成矩形,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可以将外接端子22和第一侧端子设置成相同形状,也可以设置成各不相同的形状。
在其他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除第一侧端子外,其他端子也可以设置在基座部21的左侧面120c、第一侧接面213或内表面212上,与各自对应的触针接触、实现电连接。例如,以外接面211上一个外接端子22为例,外接端子22可以设置在基座部21的左侧面120c,并设置成在芯片20安装状态下,与触针91a的+Y侧相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相应地,在+Y方向上,基座部21的第一侧接面213位于左侧面120c的前侧,限制部11b位于基座部21的-Y侧。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的与实施例四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五的芯片20的侧接部24设置在基座部的内表面212上。
参见图20和图21所示,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位于基座部21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轮廓的边缘处。
其中,基座部21为平板件,平板件具有平行于外接面的内表面212,内表面212相对于外接面211远离触针架91设置。
基座部21在第二方向上具有右侧面120d,侧接部24设置在基座部21的内表面212上靠近右侧面120d的边缘处,且侧接部24的+Y轴侧面与基座部21的右侧面120d齐平。
可选地,如图21所示,侧接部24为设置于内表面212在第二方向一端的第一导电件,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位于第一导电件在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第一导电件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与平板件在第二方向一端的侧边线重合。
其中,第二方向与Y方向为同一方向。第一导电件为平板型的导电件。
当芯片20处于安装状态时,触针91a的侧面9112贴合基座部21的右侧面120d并与侧接部24接触,进而实现电连接。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相比设置在面积较小的右侧面120d,将侧接部24设置在基座部21的面积较大的内表面212上,操作更加方便、简单,工艺要求更低。
同样的,从-X轴方向观察安装状态下的芯片20,肉眼无法观察到设置在内表面212上的侧接部24,且由于侧接部24与外接端子22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当基座部21的外接面211上意外沾染到液体时,液体很难流动到侧接部24上并将其与其他端子电连接、从而导致短路,有利于提高芯片的使用安全性;同时,安装状态下,侧接部24也会对芯片20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芯片20向+Y轴侧方向发生位置的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除侧接部24外,外接端子22也可以通过导电件的形式设置在内表面212上并与相应触针电连接。例如,以外接面211上一个外接端子22为例,外接端子22可以设置在基座部21的内表面212上靠近左侧面120c的边缘处,内表面212上的外接端子22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与基座部21的左侧面120c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当芯片20处于安装状态时,内表面212上的外接端子22对应地触针91a的侧面9112的+Y轴侧面贴合基板120的左侧面120c并与内表面212上的外接端子22接触,进而实现电连接。
其余与实施例四一致。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的与实施例五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芯片20的侧接部24在基座部21的内表面212上的位置不同。
如图22和图23所示,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位于基座部21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轮廓的边缘处。
其中,基座部21为平板件,基座部21具有平行于外接面的内表面212,内表面212相对于外接面211远离触针架91设置。
基座部21设置有贯穿平板件的第一缺口部15,第一缺口部15位于平板件在第二方向S上的一端,侧接部24为设置于内表面212上的第二导电件,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位于第二导电件在第二方向S一端的侧面上,第二导电件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与第一缺口部15在第二方向S一端的侧边线重合。
当芯片20处于安装状态时,触针91a的侧面9112贴合第一缺口部15的侧面并与侧接部24接触,进而实现电连接。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相比设置在面积较小的右侧面120d,将侧接部24设置在基座部21的面积较大的内表面212上,操作更加方便、简单,工艺要求更低。
可选地,如图23所示,基座部21设置有两个固定孔219,第二导电件包括导电主体和两个连接臂,两个连接臂分别连接在导电主体的两端,第二导电件的两个连接臂固定在基座部21的两个固定孔219中。
其中,固定孔219的内壁上覆铜,第二导电件的连接臂与固定孔219的内壁焊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芯片20可以配置遮挡部件,遮挡部件与外接面211连接,遮挡部件覆盖第一缺口部15以及侧接部24,遮挡部件具有切口,触针91a可穿过切口与侧接部24接触。本实施例的遮挡部件的结构可以参照实施例八中的遮挡部件的结构。
实施例七
参见图24至图2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芯片20包括基座部21和用于与触针91a接触的接触组件,基座部21设置有靠近触针架91的外接面211,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外接面211上的至少一个与触针架91上对应触针91a的尖端9111接触的外接端子22,基座部21上还设置有与外接端子22电连接的存储器(图中未示出)。
接触组件还包括有至少一个与存储器电连接的侧接部,侧接部可在第二方向S上与对应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侧接部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位于外接面211远离触针架91的一侧。
其中,第二方向为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与Y方向为同一方向。
芯片20的基座部21具有外接面211、内表面、左侧面120c、右侧面120d、顶侧面120e,底侧面120f。其中,外接面211与内表面212相对设置,且外接面211位于内表面的+X侧;左侧面120c与右侧面120d相对设置,且左侧面120c位于右侧面120d的-Y轴侧;顶侧面120e和底侧面120f相对设置,且顶侧面120e位于底侧面120f的+Z轴侧。
存储器可以设置在基座部21的任一或者任几个面上,优选的,存储器设置在内表面上。芯片20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芯片20设置为矩形结构、切角矩形结构、圆角矩形结构、T形结构、梯形结构、平行四边形结构均可;此外,对于存储器设置的位置不做限定,如可以将存储器设置于芯片20上靠近第一方向P的后端的一侧,或者也可以将存储器设置于芯片20上靠近第一方向P的前端的一侧,还可以将存储器设置于芯片20的中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外接面211上可以设置有4个外接端子22,4个外接端子22分别为数据端子、电源端子、复位端子、接地端子,4个外接端子22均具有第一接触部221(附图中在端子上以斜线填充的阴影区域标示对应的第一接触部),在Y方向上,4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呈间隔设置且无重合。4个外接端子22呈两排设置,分别为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一排和第二排上均设两个外接端子22,第一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平行于第二排上的两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芯片20上引入与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的侧接部24,可有效抑制打印耗材在第二方向上的偏移,保证打印耗材10的安装稳定性以及芯片20与打印设备的安装部90的触针91a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芯片20的外接端子22与安装部90的触针91a不易发生连接异常,使得打印耗材10能够正常使用。此外,引入侧接部24还能控制基座部21的尺寸,有利于芯片20的小型化设计,还有助于控制芯片成本。
可选地,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位于基座部21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轮廓的边缘处。
其中,基座部21为平板件。侧接部24位于平板件在第二方向S一端的侧面上。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基座部21设置有贯穿基座部21的第一缺口部15,第一缺口部15位于基座部21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侧接部24位于第一缺口部15在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
其中,第一缺口部15可以由左侧面120c向右侧面120d凹陷形成,也可以由右侧面120d向左侧面120c凹陷形成。在其他方式中,第一缺口部15可以设置成贯通外接面211和内表面的通孔,也可以设置成不贯通内表面的盲孔。
第一缺口部15的数量和形状不受限制。具体的,基座部21上可以只设置一个第一缺口部,也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缺口部,且每个第一缺口部可以设置成矩形,也可以设置成半圆形,或其他形状。
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一缺口部15在第二方向一端具有第二侧接面151,第二侧接面151垂直于外接面211,侧接部24为设置于第二侧接面151上的第二侧端子,第二侧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接触面。
第二侧端子可以为时钟端子,第二侧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244a,第二接触部244a设置在第二侧接面151上。
如图24所示,芯片20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侧接部24设置在第一端A1。
如图26、图27所示,芯片20处于安装状态时,第二侧端子的第二接触部244a与触针91a的+Y轴侧壁相接触,并实现电连接。相比触针91a的尖端9111,侧面9112的面积更大,因此,当芯片20处于安装状态时,相比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第二侧端子与触针91a的接触面积更大,或者两者可能的接触区域更大,有利于提高芯片20的端子与安装部90的触针91a顺利接触,实现稳定电连接的可能性,有利于打印设备的稳定运行。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触针91a的+Y轴侧面与基座部21上的第一缺口部15的第二侧接面151相接触,触针91a可以防止芯片20沿-Y轴方向发生位置的偏移,有助于提高芯片20安装和使用的稳定性。
可选的,如图25和图26所示,打印耗材10上设置有芯片架60,芯片20可以通过与芯片架60配合安装在打印耗材10上。
第一缺口部15可以与相应触针91a的+Y侧的任意一部分或-Y侧中的任意一部分相接触。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侧端子可以设置成与触针91a的第一部分911a的+Y侧相接触。
实施例八
参见图28至图3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芯片20包括基座部21和用于与触针91a接触的接触组件,基座部21设置有靠近触针架91的外接面211,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外接面211上的至少一个与触针架91上对应触针91a的尖端9111接触的外接端子22,基座部21上还设置有与外接端子22电连接的存储器23。
接触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与存储器电连接的侧接部24,侧接部24可在第二方向上与对应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侧接部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位于外接面211远离触针架91的一侧。
其中,第二方向为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与Y方向为同一方向。
外接面211为基座部21上面积最大的外表面,外接面211平行于YZ表面。基座部21为平板件,基座部21具有平行于外接面211的内表面212,内表面212相对于外接面211远离触针架91设置。
基座部21具有贯穿外接面211与内表面212的至少一个贯通孔218。基座部21在内表面212上设置存储器23。
侧接部24为设于内表面212一侧的第三导电件,第三导电件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位于贯通孔218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的边缘。
进一步地,接触组件包括数据端子、时钟端子、电源端子、复位端子、接地端子,数据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数据接触部,时钟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时钟接触部,电源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电源接触部,复位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复位接触部,接地端子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接地接触部。
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为数据接触部、时钟接触部、电源接触部、复位接触部、接地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示例中,第三导电件包括固定部246和活动部247,固定部246与基座部21固定连接并与存储器23电性相连,活动部247可在平行于内表面212的方向上发生移动,在打印耗材10安装状态下,活动部247可与对应触针91a穿出贯通孔218的部分相抵。
如图32和图34所示,芯片20需以外接面211背向打印耗材10的状态进行安装,此时外接面211对应于基座部21前侧,内表面212对应于基座部21的后侧,基座部21后侧的侧接部24可充当端子,对应的触针91a需穿过贯通孔218并在侧面9112与侧接部24进行接触,因此该触针91a与芯片20之间为面-面接触,电连接较为稳定。`
另外,考虑到位于基座部21后侧与基座部21前侧仅可通过贯通孔218连通,在打印耗材10安装状态下,外接面211平行于铅锤方向(即-Z方向),附着到外接面211上的墨水液滴或导电性异物在无外力干预的情况下无法穿过贯通孔218到达基座部21后侧污损侧接部24,因此侧接部24与外接端子22之间不易发生短路。因此,上述芯片20相较于原装的芯片20在使用过程中端子之间发生短路风险较低。
贯通孔218对于触针91a有一定的限位作用,与触针91a侧面接触的侧接部24同样对触针91a具备限位作用。本实施例以设置在内表面212的侧接部24充当端子,基座部21在对应位置设置Z向延伸的狭窄通槽作为贯通孔218,因而针对触针91a在±Y方向上都具备一定限位作用,侧接部24接触对应触针的-Y侧,因此对装配有芯片20的打印耗材10(参考前述打印耗材10)在+Y方向上的偏移具备一定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引入芯片20能够加强打印耗材10与触针架91的配合,进而限制打印耗材10在安装部(参考前述安装部90)沿Y轴方向的偏移。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芯片20上的任何一个外接端子22也可以采取侧接部24与对应的触针91a的电连接方式与对应的触针91a进行电连接。
贯通孔218在内表面212上具备可与对应触针91a的侧面9112贴合的贴合边218a,打印耗材10安装状态下,对应触针91a的侧面9112具备凸出于内表面212的穿出部,该侧面9112与贴合边218a相抵,活动部247在内表面212上的投影与贴合边218a部分重合。参见图32至34以及图29、图31,对应到本实施例,触针91a在打印耗材10安装状态下具备凸出于内表面212的穿出部914d,穿出部914d在同一侧面处与贴合边218a及活动部247相抵。另外,为确保侧接部24在安装状态下与对应的触针91a的稳定接触,需保证在侧接部24的自由状态下活动部247在内表面212上的投影局部位于贯通孔218内。
参见图28至图34,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导电件为一体弯折成型的薄片钣金件,具备较长的活动部247和较短的固定部246,活动部247的侧面垂直于内表面212且自由状态下在内表面212上的投影相对于Z轴略微朝贯通孔218倾斜。另外,活动部247在XZ平面上的投影相对于基座部21朝-X方向略微倾斜,活动部247在活动端具备类似触针91a的山脊区的抵接部248,抵接部248在X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活动部247的其他部分在X方向上的长度,抵接部248为第三导电件上与对应触针发生实际接触的部分。第三导电件上与对应触针的接触部位于抵接部248的+Y端侧面上。固定部246与基座部21在内表面212贴合并连接,内表面212上在与固定部246重合区域设置与存储器23电性相连的内端子(图中未示出),固定部246可通过焊接或导电胶粘接等方式设置到内表面212上以保证与内端子的电连接。另外,为保证第三导电件与穿出部的接触面积,芯片20需选用较薄的基座部21,即X向尺寸较小的基座部21。
本实施例中,外接面211上可以设置有4个外接端子22,4个外接端子22均具有第一接触部221,这4个接触部以表面覆铜工艺设置在外接面211上并且仅略微凸出于外接面211,因此可以视作位于外接面211上。4个外接端子22呈两排设置,分别为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一排设一个外接端子22,第二排上设三个外接端子22,第二排上的三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为直线。
如图34所示,第三导电件具有第二接触部244a,第二接触部244a处于芯片20的内表面212对应侧,在X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于其他接触部,因此第二接触部244a不可以视作位于外接面211上,并且由于打印耗材10安装状态下,第二接触部244a对应的触针91a在X方向上几乎不发生形变,因此第二接触部244a在Z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于第一接触部221,其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与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不与第二排上的三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的连线平行。
另外,如图31和图33所示,由于贯通孔218具备贴合边218a,在打印耗材10安装状态下,沿-X方向观察芯片20时,从贯通孔218处是无法观察到第三导电件的,也无法观察到对应的第二接触部244a。为进一步保证第第二接触部244a无法在-X视角下被观察到,还可将芯片20略微倾斜地安装于打印耗材10的耗材主体上,具体是使外接面211相对于YZ平面略微偏转,使外接面211的-Y侧相比+Y侧更靠近墨盒。
为减少取出打印耗材10时触针91a与贯通孔218之间的干涉,具体实施时贯通孔218的-Z端侧壁可以设置成斜面,贯通孔218还可以沿-Z方向延伸至基座部21的-Z端边缘。
如图28所示,基座部21上还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包括设于基座部21边缘的定位缺口215以及位于基座部21上的定位通孔216。定位部用于与打印耗材上其定位作用的凸起配合,以便于对芯片20进行定位安装。本实施例中,定位缺口215位于基座部21的+Z侧边缘,定位通孔216位于基座部21的-Z侧。
可选地,如图28所示,芯片20还包括遮挡部件26,遮挡部件26与外接面211贴合并连接,以实现对贯通孔218的遮蔽,并且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位于遮挡部件26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范围内。
其中,遮挡部件26覆盖贯通孔218,遮挡部件26具有切口261,触针91a可穿过切口261和贯通孔218与侧接部24接触。通过遮挡部件26可以将侧接部24与其他端子隔开,防止侧接部24与其他端子发生短路,降低芯片20的端子之间电连接从而短路的风险,提高芯片的使用安全性。
其中,遮挡部件26可以为弹性膜。触针91a从遮挡部件26的切口261插入时,触针91a挤压遮挡部件26,使得切口261张开;触针91a从遮挡部件26的撤出时,触针91a对遮挡部件26的挤压力去除,遮挡部件26在自身作用下恢复封闭状态,使得切口261闭合。
实施例九
参见图35至图37,本实施例提供的芯片20包括基座部21和用于与触针91a接触的接触组件,基座部21设置有靠近触针架91的外接面211,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外接面211上的至少一个与触针架91上对应触针91a的尖端9111接触的外接端子22,基座部21上还设置有与外接端子22电连接的存储器23。
接触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与存储器电连接的侧接部24,侧接部可在第二方向S上与对应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侧接部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位于外接面211远离触针架91的一侧。
其中,第二方向为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S与Y方向为同一方向。
打印耗材10上设置有芯片架60,芯片20可以通过与芯片架60配合安装在打印耗材10上。
如图35和图39所示,基座部21包括相交的第一板块21c和第二板块21d,第一板块21c背向芯片架60的表面为外接面211,第二板块21d朝向芯片架60的侧面为内接面421d。第一板块21c在与第二板块21d相交处沿第一方向P设置有第二缺口部16,第二缺口部16具有贯穿第一板块21c在第一方向P一端的开口端。
第一板块21c具有与外接面211相对的内表面212,第二板块21d位于第一板块21c的内表面212侧,侧接部24设置于第二板块21d靠近内表面212的一侧,侧接部24和第二缺口部16在第一方向P上部分重合,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接触部分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位于第二缺口部16在外接面211上的投影的边缘。
外接面211的面积大于内接面421d,内表面212上设有与外接端子22和侧接部24电性相连的存储器23,内表面212平行于外接面211,内表面212与内接面421d的夹角α为直角或钝角。
具体实施时,在第一板块21c为平板且触针91a的侧面9112与第一板块21c垂直的前提下,当内表面212与内接面421d的夹角α为直角时,侧接部24为设置于内接面421d上的第一侧端子,可使触针91a能够直接与第一侧端子接触;当内表面212与内接面421d的夹角α为钝角时,侧接部24可以设置为内接面421d上的弹性导电件,以保证与对应触针91a的稳定接触。上述两种情况下,以垂直于外接面211的视角观察第二缺口部16时,都观察不到侧接部24及其接触部。侧接部24与对应触针91a的侧面接触,属于面-面接触,接触部的面积较大且平行于侧面9112,对应于侧接部24的触针能够起到抑制芯片20和芯片架60组成的电连接组件在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上的偏移,进而抑制安装状态下打印耗材10整体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偏移。外接端子22与对应触针之间为点接触,接触部对应于触针91a的尖端9111且面积较小,安装状态下触针91a发生弹性形变,仅可依靠与芯片20之间的静摩擦限制电连接组件的偏移,限制效果较差。由于含有与触针91a的侧面9112接触的侧接部24,上述电连接组件相较于搭载原装的芯片20的电连接组件与触针架91之间的连接配合更为稳定可靠。
本实施例中的基座部21可采用柔性电路板,因此需要搭配芯片架60使用以维持基板基座部21的稳定形态。本实施例第一板块21c和第二板块21d大致垂直相交并形成一道明显的交线,第二缺口部16沿该交线设置,具体实施时为防止柔性电路板内部线路被折断可将第一板块21c临近第二板块21d的部分设置成带有一定弧度的过渡部,这时需将第二缺口部16设置到该过渡部上。
可选地,如图34和图35所示,外接面211上可以设置有4个外接端子22,4个外接端子22均具有第一接触部221。第一侧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244a。
其中,第一板块21c为弧面板,外接面211大致为圆柱面(图37中以虚线展示了外接面211对应的轴线),这样4个第一接触部221实际并不在同一平面上。
第二板块21d位于第一板块21c的+Y侧且为大致垂直于第一板块21c的平板,因此第二接触部244a不与其余4个第一接触部221处在同一平面,并且在打印耗材10安装状态下,由于对应触针91a在X方向上几乎不发生形变,第二接触部244a在Z方向上的位置也明显不同于4个外接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并且还有可能实现与第一接触部221在Z方向上无重合。
为进一步确保触针91a能够直接与侧接部24接触,除了将α大致设置成直角外,还可在芯片架60上引入能够引导触针91a与侧接部24接触并维持触针91a与侧接部24间接触状态的辅助性结构。如图36和图38所示,本实施例中芯片架60包括与芯片配合的承接部611,承接部611具备引导触针91a与侧接部24接触的引导腔612,引导腔612与第二缺口部16连通,引导腔612的-Z端为敞口端,引导腔612在朝向内接面421d的一侧设置相交的引导斜壁612a和限位侧壁612b,引导斜壁612a位于限位侧壁612b的-Z侧,引导斜壁612a的+Z端到内接面421d的距离小于引导斜壁612a的-Z端到内接面421d的距离。在打印耗材10安装状态下,触针91a位于限位侧壁612b和侧接部24之间,触针91a两侧分别与侧接部24和限位侧壁612b相抵。引入引导腔612后能够进一步使电连接组件在打印耗材10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都起到限制对应的打印耗材10在安装位内偏移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引导腔612可以理解为将实施例四中的限制部11b应用到芯片架60上,引导斜壁612a相当于实施例四中的限制部11b的引导面111,限位侧壁612b相当于实施例四中的限制部11b的限制面112。
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侧接部24位于限位侧壁612b的+Y轴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21d还可以设置到第一板块21c的-Y侧,第二缺口部16需对应设置到第一板块21c的-Y侧边缘,这时可将芯片20上靠近-Y侧的端子设置成侧接部24,其余4个端子都设置为外接端子22,这样由于侧接部24与4个外接端子22不共面,并且与4个外接端子22之间存在起到间隔作用的第二缺口部16,导电异物(墨水液滴、固体碎屑等)不易将侧接部24与4个外接端子22中的任意一个导通,因此还能起到降低端子间发生短路风险的作用。
可选地,基座部21上还贯穿设置于基座部21边缘的定位缺口215,定位缺口215用于与承接部611上的定位凸起613配合,以便于对芯片20进行定位安装。本实施例中基座部21含有2个定位缺口215,分别位于第一板块21c的+Z侧和-Z侧边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2)

1.一种芯片,装配于打印耗材上并与打印设备的触针架接合,所述打印耗材沿第一方向安装到所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内,所述触针架包括架体和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的多个触针,每个所述触针具有尖端和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基座部和用于与所述触针接触的接触组件,所述基座部设置有靠近所述触针架的外接面,所述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接面上的至少一个与对应所述触针的尖端接触的外接端子,所述基座部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外接端子电连接的存储器;
所述接触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存储器电连接的侧接部,所述侧接部可在第二方向上与对应所述触针的侧面接触,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位于所述外接面远离所述触针架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外接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挡部件,所述遮挡部件与所述外接面贴合并连接,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遮挡部件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所述遮挡部件具有切口,所述触针可穿过所述切口与所述侧接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基座部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轮廓的边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线;或,
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接触线,其中,所述接触线垂直于所述外接面或所述接触线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或,
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接触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针对应一个所述外接端子或一个所述侧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为平板件,所述基座部具有平行于所述外接面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相对于所述外接面远离所述触针架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接部位于所述基座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具有第一侧接面,所述第一侧接面垂直于所述外接面,所述侧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接面上的第一侧端子,所述第一侧端子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所述接触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接部为设置于所述内表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第一导电件,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所述第一导电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基座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边线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设置有贯穿所述基座部的第一缺口部,所述第一缺口部位于所述基座部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缺口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所述第一缺口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具有第二侧接面,所述第二侧接面垂直于所述外接面,所述侧接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接面上的第二侧端子,所述第二侧端子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所述接触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接部为设置于所述内表面上的第二导电件,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导电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所述第二导电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缺口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边线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所述外接面为所述第一平板背向所述第二平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平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具有不与所述第一平板重合的外露部,所述侧接部位于所述外露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一端的侧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包括相交的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所述外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板块上,所述第一板块在与所述第二板块相交处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二缺口部,所述第二缺口部具有贯穿所述第一板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一端的开口端;
所述第一板块具有与所述外接面相对的内表面,所述第二板块位于所述第一板块的内表面侧,所述侧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板块靠近所述内表面的一侧,所述侧接部和所述第二缺口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部分重合,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缺口部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的边缘。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具有贯穿所述外接面与所述内表面的贯通孔,所述侧接部为设于所述内表面一侧的第三导电件,所述第三导电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外接面上的投影的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组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包括数据接触部、时钟接触部、电源接触部、复位接触部、接地接触部;
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所述时钟接触部、所述电源接触部、所述接地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组件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包括数据接触部、时钟接触部、电源接触部、复位接触部、接地接触部;
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为所述数据接触部、所述时钟接触部、所述电源接触部、所述复位接触部、所述接地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
18.一种打印耗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耗材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耗材主体的外表面上。
19.一种打印耗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耗材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耗材主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耗材主体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设置在所述芯片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限制部用于在打印耗材沿着第一方向安装至所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的过程中,引导并保持与所述侧接部对应的所述触针的侧面与所述侧接部之间的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打印耗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包括引导面和限制面,所述耗材主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所述顶表面与所述底表面相对设置,所述限制面平行于所述侧接部在所述芯片上所处的侧面,所述引导面具有第一引导端和第二引导端,所述第一引导端与所述限制面相接,所述第二引导端位于所述第一引导端在第一方向的前方侧,在所述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引导端与所述侧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引导端与所述侧接部之间的距离。
21.一种打印耗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耗材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13、15-17任一项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耗材主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耗材主体在打印耗材的长度方向上具有前表面,所述前表面具有安装座,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使得所述芯片在打印耗材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打印设备的触针架的架体之间的距离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打印耗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接部与对应所述触针的接触部分在所述打印耗材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所述外接面上。
CN202321717846.8U 2022-09-16 2023-06-30 芯片及打印耗材 Active CN2199272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4852 2022-09-16
CN2022224648529 2022-09-16
CN202222786040 2022-10-21
CN2022227860406 2022-10-21
CN2022230191722 2022-11-14
CN202223040669 2022-11-14
CN2022230406692 2022-11-14
CN202223019172 2022-11-14
CN202223156682 2022-11-28
CN2022231566824 2022-11-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27291U true CN219927291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996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7846.8U Active CN219927291U (zh) 2022-09-16 2023-06-30 芯片及打印耗材
CN202310804867.1A Pending CN117719253A (zh) 2022-09-16 2023-06-30 芯片及打印耗材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04867.1A Pending CN117719253A (zh) 2022-09-16 2023-06-30 芯片及打印耗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992729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9253A (zh) 202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68651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plug-in unit therefor
CN212636918U (zh) 芯片组及成像盒
JP2002525818A (ja) 2枚の電子メモリカードを同時接続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7165991B2 (en) Connector
CN219927291U (zh) 芯片及打印耗材
CN111845095B (zh) 成像盒及应用于成像盒上的芯片
JPWO2005004043A1 (ja) Pcカード
CN219789672U (zh) 一种墨盒
CN211641446U (zh) 墨水容器的芯片及墨水容器
WO2022001954A1 (zh) 芯片及墨盒
CN219838345U (zh) 一种芯片及其打印耗材
CN215620870U (zh) 芯片及打印耗材
JPH055671Y2 (zh)
CN219667761U (zh) 芯片及打印耗材
CN220009213U (zh) 打印耗材
CN220374133U (zh) 一种芯片及打印耗材
CN220576879U (zh) 芯片及墨盒
CN220763882U (zh) 一种打印耗材及芯片
CN220390739U (zh) 墨盒
CN217495612U (zh) 一种芯片以及打印耗材
CN220447484U (zh) 一种芯片及墨盒
CN219820996U (zh) 芯片及打印耗材
CN219947666U (zh) 一种芯片及打印机耗材
CN219927286U (zh) 一种墨盒
CN221022904U (zh) 一种耗材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