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7637U - 摩擦机构和齿轮马达 - Google Patents

摩擦机构和齿轮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7637U
CN219827637U CN202320713793.6U CN202320713793U CN219827637U CN 219827637 U CN219827637 U CN 219827637U CN 202320713793 U CN202320713793 U CN 202320713793U CN 219827637 U CN219827637 U CN 219827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surface
elastic deformation
gear
friction mechanism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1379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雄
覃庆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071379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7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7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7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一种摩擦机构和包括该摩擦机构的齿轮马达,有助于提高由齿轮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形成的摩擦力矩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包括:齿轮部件,该齿轮部件的齿轮部形成于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本体部;以及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和内侧中的一方的周面在径向上弹性接触的多个弹性变形部,其中,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朝向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起部,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仅在所述突起部处彼此接触,在轴线方向上,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接触部的尺寸是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尺寸的一半以下。

Description

摩擦机构和齿轮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擦机构和包括该摩擦机构的齿轮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摩擦机构,包括:齿轮部件,该齿轮部件的齿轮部形成于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本体部;以及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和内侧中的一方的周面在径向上弹性接触的多个弹性变形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CN104421349B号公报
不过,在上述摩擦机构中,由齿轮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形成的摩擦力矩的变动幅度有时会超出所需的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擦机构和包括该摩擦机构的齿轮马达,有助于提高由齿轮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形成的摩擦力矩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擦机构,包括:齿轮部件,该齿轮部件的齿轮部形成于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本体部;以及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和内侧中的一方的周面在径向上弹性接触的多个弹性变形部,其中,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朝向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起部,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仅在所述突起部处彼此接触,在轴线方向上,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接触部的尺寸是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尺寸的一半以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齿轮部件的本体部的内侧或外侧的周面和旋转部件的弹性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朝向周面和弹性变形部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起部,周面和弹性变形部仅在突起部处彼此接触,在轴线方向上,周面和弹性变形部的接触部的尺寸是弹性变形部的尺寸的一半以下,因此,周面和弹性变形部的接触部小,在通过树脂成形等制造齿轮部件、旋转部件时,容易确保内周面和弹性变形部的接触部的真圆度、同心度等形位特性,从而提高由齿轮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形成的摩擦力矩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中,优选还包括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在径向上对所述弹性变形部施力,以使所述弹性变形部与所述周面弹性接触,在沿径向观察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施力部位与所述突起部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还包括施力部件,施力部件在径向上对弹性变形部施力,以使弹性变形部与周面弹性接触,在沿径向观察时,施力部件对弹性变形部的施力部位与突起部重叠,因此,能增大齿轮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大摩擦力矩,并且,容易确保周面和弹性变形部可靠地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由齿轮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形成的摩擦力矩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中,优选所述施力部位在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突起部的中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施力部位在轴线方向上位于突起部的中央,因此,更容易确保周面和弹性变形部可靠地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由齿轮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形成的摩擦力矩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中,优选所述齿轮部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和内侧中的另一方的周面,在沿径向观察时,所述齿轮部与所述突起部至少部分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齿轮部形成于本体部的外侧和内侧中的另一方的周面,在沿径向观察时,齿轮部与突起部至少部分重叠,因此,容易确保齿轮部件和与其齿轮部啮合的其它部件之间的传动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中,优选所述旋转部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且呈筒状或柱状的中心部,所述弹性变形部在径向外侧与所述中心部隔开间隔相对,所述施力部件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中心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之间,所述突起部形成于所述齿轮部件的内周面,且从径向外侧与所述弹性变形部接触,或者,所述突起部形成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外周面,且从径向内侧与所述齿轮部件的内周面接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中,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中心部连接,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中,优选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突起部处形成面接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中,优选所述突起部沿周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机构,突起部沿周向延伸,因此,容易确保在周向上稳定地产生摩擦力。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齿轮马达,具有:马达部;输出部件;以及齿轮组,该齿轮组将所述马达部的旋转向所述输出部件传递,其中,所述齿轮组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摩擦机构。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齿轮部件的本体部的内侧或外侧的周面和旋转部件的弹性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朝向周面和弹性变形部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起部,周面和弹性变形部仅在突起部处彼此接触,在轴线方向上,周面和弹性变形部的接触部的尺寸是弹性变形部的尺寸的一半以下,因此,周面和弹性变形部的接触部小,在通过树脂成形等制造齿轮部件、旋转部件时,容易确保内周面和弹性变形部的接触部的真圆度、同心度等形位特性,从而提高由齿轮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形成的摩擦力矩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所包括的摩擦机构的侧剖视图。
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所包括的摩擦机构的剖视立体图。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所包括的摩擦机构中的齿轮部件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变形例的齿轮马达所包括的摩擦机构中的旋转部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齿轮马达
10 马达部
20 输出部件
30 齿轮组
31 齿轮部件
311 本体部
32 旋转部件
321 中心部
322 弹性变形部
33 施力部件
S1 内周面
S11 第一内周面
S12 第二内周面
S13 第三内周面
S2 外周面
S21 第一外周面
S22 第二外周面
S23 第三外周面
FM 摩擦机构
GP 齿轮部
PT 突起部
ST1 第一限位部
ST2 第二限位部
RP 凹部
L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所包括的摩擦机构的侧剖视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所包括的摩擦机构的剖视立体图,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所包括的摩擦机构中的齿轮部件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此处,将齿轮部件31的旋转中心线设为轴线L,并且,除有特别说明,否则径向和周向均指以轴线L为中心的径向和周向。
(齿轮马达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齿轮马达1具有:马达部10;输出部件20;以及齿轮组30,该齿轮组30将马达部10的旋转向输出部件20传递,并且,齿轮组30具有摩擦机构FM。
此处,如图1所示,齿轮组30例如是减速齿轮组,包括多个齿轮,这多个齿轮中的一个构成摩擦机构FM中的齿轮部件31,另一个则构成摩擦机构FM中的旋转部件32。
(摩擦机构的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摩擦机构FM包括:齿轮部件31,该齿轮部件31的齿轮部GP形成于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本体部311;以及旋转部件32,该旋转部件32具有与本体部311的内周面S1在径向上弹性接触的多个弹性变形部322,并且,内周面S1具有朝向弹性变形部322突出的突起部PT,在轴线L方向上,突起部PT的尺寸是弹性变形部322的尺寸的一半以下,内周面S1和弹性变形部322仅在突起部PT处彼此接触。
此处,如图2和图3所示,摩擦机构FM还包括施力部件33,施力部件33在径向上对弹性变形部322施力,以使弹性变形部322与内周面S1弹性接触。
(齿轮部件的结构)
如上所述,齿轮部件31具有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本体部311,本体部311的内周面S1具有从径向外侧与弹性变形部322接触的突起部PT。
此处,齿轮部件31例如由树脂制成。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齿轮部GP形成于本体部311的外周面S2。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在沿径向观察时,突起部PT与齿轮部GP至少部分重叠。并且,突起部PT沿周向延伸。具体而言,本体部311的内周面S1包括从轴线L方向上的一侧L1朝向另一侧L2依次排列的第一内周面S11、第二内周面S12和第三内周面S13,第一内周面S11、第二内周面S12和第三内周面S13各自的内径在轴线L方向上恒定,第二内周面S12的内径小于第一内周面S11的内径,第三内周面S13的内径大于第二内周面S12的内径,且大于第一内周面S11的内径,第二内周面S12由突起部PT构成;并且,本体部311的内周面S2包括从轴线L方向上的一侧L1朝向另一侧L2依次排列的第一外周面S21、第二外周面S22和第三外周面S23,第一外周面S21、第二外周面S22和第三外周面S23各自的外径在轴线L方向上恒定,第二外周面S22的外径大于第一外周面S21的外径,第三外周面S23的外径大于第二外周面S22的外径,第三外周面S23由齿轮部GP构成,即齿轮部GP形成于本体部311的外周面S2的轴线L方向上的另一侧L2。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内周面S1和弹性变形部322在突起部PT处形成面接触。
(旋转部件的结构)
如上所述,旋转部件32具有弹性变形部322。
此处,旋转部件32例如由树脂制成。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弹性变形部322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部件32具有沿轴线L方向延伸且呈筒状(也可形成为柱状)的中心部321,弹性变形部322在径向外侧与中心部321隔开间隔相对,并且,弹性变形部322的轴线L方向上的一侧L1与中心部321连接,弹性变形部322的轴线L方向上的另一侧L2与突起部PT接触。
此外,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旋转部件32具有第一限位部ST1和第二限位部ST2。第一限位部ST1从轴线L1方向的一侧L1与齿轮部件31抵接,第二限位部ST1比第一限位部ST1靠轴线L1方向的另一侧L2,且从轴线L1方向的另一侧L2与齿轮部件31抵接,由此,使旋转部件32相对于齿轮部件31在轴线L方向上定位。
此外,如图5所示,第一限位部ST1设于中心部321的在轴线L方向上与弹性变形部322的轴线L方向上的一侧L1的端部一致的位置,在周向上位于周向相邻的弹性变形部322之间,且比弹性变形部322朝径向外侧突出。第二限位部ST2从弹性变形部322的轴线L方向上的另一侧L2的端部朝径向外侧突出。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弹性变形部322的内周面形成有朝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RP,在沿径向观察时,凹部RP与突起部PT至少部分重叠。在图示的例子中,凹部RP在轴线L方向上位于突起部PT的中央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中心部321具有形成于轴线L方向上的一侧L1的外周面的齿轮部。
(施力部件的结构)
施力部件33例如是C形垫圈。
此处,如图2和图3所示,施力部件33在径向上位于中心部321与弹性变形部322之间,且嵌入凹部RP。
此外,在沿径向观察时,施力部件33对弹性变形部322的施力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由凹部RP构成)与突起部PT重叠。并且,施力部位在轴线L方向上位于突起部PT的中央。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在摩擦机构FM中,齿轮部件31的本体部311的内周面S1具有朝向弹性变形部322突出的突起部PT,内周面S1和弹性变形部322仅在突起部PT处彼此接触,在轴线L方向上,内周面S1和弹性变形部322的接触部的尺寸是弹性变形部322的尺寸的一半以下,因此,内周面S1和弹性变形部322的接触部小,在通过树脂成形等制造齿轮部件31、旋转部件32时,容易确保内周面S1和弹性变形部322的接触部的真圆度、同心度等形位特性,从而提高由齿轮部件31与旋转部件32之间的摩擦力形成的摩擦力矩的稳定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部件32的弹性变形部322与齿轮部件31的本体部311的内周面S1接触,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旋转部件32的弹性变形部322与齿轮部件31的本体部311的外周面S2接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轮部件31的本体部311的内周面S1和弹性变形部322在突起部PT处形成面接触,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齿轮部件31的本体部311的内周面S1和弹性变形部322在突起部PT处形成线接触或点接触(例如将突起部PT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半圆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起部PT形成于齿轮部件31的本体部311,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5所示,也可在旋转部件32的弹性变形部322形成突起部PT,而不是在齿轮部件31的本体部311形成突起部PT,或者,也可在旋转部件32的弹性变形部322和齿轮部件31的本体部311同时形成突起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起部PT位于弹性变形部322的轴线L方向上的另一侧L2,但并不局限于此,突起部PT相对于弹性变形部322在轴线L方向上的位置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33也可以是螺旋弹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摩擦机构FM包括施力部件33,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省略施力部件3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轮部件31和旋转部件32的具体形状不局限于图示的形状,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自由组合,或是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9)

1.一种摩擦机构,包括:齿轮部件,该齿轮部件的齿轮部形成于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本体部;以及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和内侧中的一方的周面在径向上弹性接触的多个弹性变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朝向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仅在所述突起部处彼此接触,在轴线方向上,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接触部的尺寸是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尺寸的一半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施力部件,
所述施力部件在径向上对所述弹性变形部施力,以使所述弹性变形部与所述周面弹性接触,
在沿径向观察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施力部位与所述突起部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位在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突起部的中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部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和内侧中的另一方的周面,
在沿径向观察时,所述齿轮部与所述突起部至少部分重叠。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且呈筒状或柱状的中心部,
所述弹性变形部在径向外侧与所述中心部隔开间隔相对,
所述施力部件在径向上位于所述中心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之间,
所述突起部形成于所述齿轮部件的内周面,且从径向外侧与所述弹性变形部接触,或者,所述突起部形成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外周面,且从径向内侧与所述齿轮部件的内周面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擦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变形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中心部连接,
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面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突起部处形成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沿周向延伸。
9.一种齿轮马达,具有:马达部;输出部件;以及齿轮组,该齿轮组将所述马达部的旋转向所述输出部件传递,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组具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机构。
CN202320713793.6U 2023-04-03 2023-04-03 摩擦机构和齿轮马达 Active CN219827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3793.6U CN219827637U (zh) 2023-04-03 2023-04-03 摩擦机构和齿轮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3793.6U CN219827637U (zh) 2023-04-03 2023-04-03 摩擦机构和齿轮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7637U true CN219827637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77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13793.6U Active CN219827637U (zh) 2023-04-03 2023-04-03 摩擦机构和齿轮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7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8732B2 (en) Rotational operation device
WO2014014036A1 (ja) ラジアルフォイル軸受
US9476494B2 (en) Flexible externally toothed gear for wave gear device
CN109278035B (zh) 舵机及机器人
WO2012165395A1 (ja) 摩擦伝動式波動変速機
JP2007113634A (ja) プーリ構造体
EP3369968B1 (en) Differential apparatus
CN107076214B (zh) 转矩传递装置
JP5632242B2 (ja) 出力軸機構および減速機付きモータ
US20150050103A9 (en) Washer arrangement for an axial bearing arrangement
CN111140627A (zh) 滚珠螺杆装置
CN107208774A (zh) 具有弹性对中元件的齿形链轮轮毂
JP542319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219827637U (zh) 摩擦机构和齿轮马达
KR20150075111A (ko) 링 기어 장착 구조
JP4452154B2 (ja) モータ
CN210927366U (zh) 过载保护机构及具备过载保护机构的减速电机
JP2007333166A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ダンパ
WO2016104215A1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0232744A (ja) Srモータのロータ形状及びシャフト圧入構造
WO2016157881A1 (ja) ばねシート部材及びばね組立て体
JP2014152799A (ja) ダブルローラタイプの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JP6276538B2 (ja) フリクション機構およびギヤードモータ
JP2007299137A (ja) ペダル装置
JP6678546B2 (ja) ばねシート部材及びばね組立て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