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49952U -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49952U
CN219749952U CN202321245803.4U CN202321245803U CN219749952U CN 219749952 U CN219749952 U CN 219749952U CN 202321245803 U CN202321245803 U CN 202321245803U CN 219749952 U CN219749952 U CN 2197499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dge
support
engine cover
hi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58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玲莉
赵慧永
阚春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58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499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499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499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包括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外板和铰链加强板,发动机罩外板设于发动机罩内板的外侧,铰链加强板贴合连接于发动机罩内板的外侧面;铰链加强板的边缘还形成有向外翻折的支撑翻边,支撑翻边与发动机罩外板贴合连接。本实用新型,无需设置额外的支撑板,就能有效改善发动机罩外板的后角区域容易产生凹陷的问题,还能实现零件功能的整合,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数量,符合零件简化的设计需求。

Description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罩是车身上较为醒目的构件,其需要满足隔热隔音、刚度较强、自重较小和美观性的性能需求。发动机罩主要包括发动机罩内板和发动机罩外板。现有的发动机罩,其发动机罩外板在靠近后角的区域抗凹性能不足,在装配或使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凹陷,影响发动机罩的外观,进而影响整车的品质感。为了解决抗凹性能不足的问题,一般的设计思路是在对应区域单独设置支撑板,虽然弥补的抗凹性能的不足,但是却使零件数量增加,生产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关于发动机罩外板后角区域的抗凹性能进行提升需求,和零部件数量简化的设计需求难以平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包括: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外板和铰链加强板,所述发动机罩外板设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外侧,所述铰链加强板贴合连接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外侧面;
所述铰链加强板的边缘还形成有向外翻折的支撑翻边,所述支撑翻边与所述发动机罩外板贴合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翻边包括支撑边和连接边,所述支撑边向外延伸,所述支撑边的外侧边缘翻折形成所述连接边,所述连接边与所述发动机罩外板的内侧面贴合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边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涂胶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边开设有弱化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边具有从外至内顺次衔接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的外侧边缘翻折形成所述连接边,所述第二台阶的内侧边缘与所述铰链加强板衔接;所述第二台阶开设有所述弱化孔,且所述弱化孔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一台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台阶和所述第二台阶的衔接处设有加强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台阶位于所述第二台阶背离所述铰链加强板的一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边向所述第一台阶背离所述铰链加强板的一侧延伸。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翻边的边缘与所述铰链加强板的边缘之间设有加强翻边。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铰链加强板的设置位置正对应于发动机罩外板的后角区域,通过在铰链加强板上形成支撑翻边,使得支撑翻边在发动机罩内板和发动机罩外板之间形成支撑,对发动机罩外板的后角区域进行支撑补强,可以有效改善发动机罩外板的后角区域容易产生凹陷的问题;同时,利用铰链加强板形成新的支撑点,无需设置额外的支撑板,实现零件功能的整合,还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数量,符合零件简化的设计需求。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发动机罩外板的后角区域容易产生凹陷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车辆前部外观的美观性得到保障,同时能满足零部件数量简化的设计需求,降低生产及使用成本,提升了整车的品质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的装配结构断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铰链加强板和支撑翻边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铰链加强板和支撑翻边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发动机罩内板;
200、发动机罩外板;
300、铰链加强板;310、安装孔;
400、支撑翻边;410、支撑边;411、弱化孔;412、第一台阶;413、第二台阶;414、加强筋;420、连接边;421、涂胶槽;
500、加强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术语“前”、“后”与车身前后方向相同,术语“左”、“右”与车身前后方向相同,术语“内”指的是朝向前机舱的方向,术语“外”指的是背离前机舱的方向。其余方位词,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上”、“下”、“顺时针”、“逆时针”、“高”、“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进行说明。所述发动机罩总成,包括发动机罩内板100、发动机罩外板200和铰链加强板300,发动机罩外板200设于发动机罩内板100的外侧,铰链加强板300贴合连接于发动机罩内板100的外侧面;铰链加强板300的边缘还形成有向外翻折的支撑翻边400,支撑翻边400与发动机罩外板200贴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翻边400和铰链加强板300之间一体成型,成型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冲压成型。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铰链加强板300的设置位置正对应于发动机罩外板200的后角区域,通过在铰链加强板300上形成支撑翻边400,使得支撑翻边400在发动机罩内板100和发动机罩外板200之间形成支撑,对发动机罩外板200的后角区域进行支撑补强,可以有效改善发动机罩外板200的后角区域容易产生凹陷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发动机罩总成整体的刚度;同时,利用铰链加强板300形成新的支撑点,无需设置额外的支撑板,实现零件功能的整合,还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数量,符合零件简化的设计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翻边400可以沿铰链加强板300的周向连续分布(图中未示出),也可以沿铰链加强板300的周向布置多个支撑翻边400(图中未示出),再或者,可以在对凹陷影响较大的区域设置一个支撑翻边400(如图2及图3所示)。
具体实施时,参阅图1,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位于发动机罩内板100左侧后部的铰链加强板300,该铰链加强板300于朝向车身前后中轴的一侧形成一个支撑翻边400,即可实现有效的抗凹支撑;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发动机罩内板100右侧后部的铰链加强板300与图中示出的铰链加强板300关于车身前后中轴镜像对称设置,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支撑翻边400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支撑翻边400包括支撑边410和连接边420,支撑边410向外延伸,支撑边410的外侧边缘翻折形成连接边420,连接边420与发动机罩外板200的内侧面贴合连接。本实施例的支撑翻边400整体呈倒置的“L”型,其通过连接边420与发动机罩外板200的内侧面贴合连接,实现发动机罩外板200的面接触,两者的接触面积更大,结合强度更高,进而能提供有效的支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1至图3,为了实现与发动机罩外板200的有效连接,同时避免影响发动机罩外板200外表面的平整性,连接边420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涂胶槽421。装配时,先在涂胶槽421中盛满胶液,随后使连接边420与发动机罩外板200贴合接触,待胶液固化后,可在对应位置形成有效的粘接固定,进而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由于胶液可以填充连接边420与发动机罩外板200之间的缝隙,避免因加工、装配误差等原因造成两者之间存在缝隙,影响支撑翻边400的抗凹支撑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边410开设有弱化孔411,如图1至图3所示。弱化孔411一方面能起到减重作用,可最大程度的降低支撑翻边400的重量,同时,弱化孔411使得支撑边410具有一定的溃缩空间,在支撑点处进行弱化,避免过多影响该区域的行人保护性能。
更具体的,为了达到较好的减重和弱化效果,弱化孔411的形状根据支撑边410的轮廓形状设计。本实施例示例性的将支撑边410设计呈四边形板件,对应的,弱化孔411也为四边形孔。其余设计方式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支撑边410可以采用如图2及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2及图3,支撑边410具有从外至内顺次衔接的第一台阶412和第二台阶413,第一台阶412的外侧边缘翻折形成连接边420,第二台阶413的内侧边缘与铰链加强板300衔接;第二台阶413开设有弱化孔411,且弱化孔411的边缘延伸至第一台阶412。本实施例将支撑边410设计呈台阶状的板件,错位的第一台阶412和第二台阶413均可形成类似于拉延筋的加强结构,在垂直于内方向的方向上,支撑边410具有更强的承力能力,基于此,在满足基本的支撑需求的同时,可以将弱化孔411开设的面积更大,有利于优化减重和弱化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2及图3,为了提升第一台阶412与第二台阶413的错位衔接处的承力能力,避免支撑边410于该区域产生弯曲变形,第一台阶412和第二台阶413的衔接处设有加强筋414。具体实施时,为了降低制造难度,避免增加组装步骤,加强筋414为与支撑边410一体成型的拉延筋。
在一些加强筋414的具体布置方式中,加强筋414设有多个,多个加强筋414分别布置于弱化孔411的两侧。弱化孔411两侧的加强筋414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具体加强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示例性的在弱化孔411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加强筋41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台阶412位于第二台阶413背离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如图2及图3所示。这种设计方式使得支撑边410具有向背离铰链加强板300的方向倾斜的趋势,在保证加强效果的同时,还能避免支撑边410与贯穿铰链加强板300的紧固件发生干涉。
当然,在另一些变形实施例中,第一台阶412也可以位于第二台阶413朝向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图中未示出),能满足支撑及装配需求即可。
在第一台阶412位于第二台阶413背离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的基础上,参见图1至图3,连接边420向第一台阶412背离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延伸,使得连接边420、支撑边410和铰链加强板300构成断面大致呈“Z”型的结构,一方面能减少连接边420对贯穿铰链加强板300的紧固件的干涉影响,另一方面,铰链加强板300和支撑翻边400构成的板件结构整体也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对于平衡支撑性能需求和减重、弱化性能需求起到促进作用。
在第一台阶412位于第二台阶413背离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的基础上,连接边420也可以向第一台阶412朝向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延伸(图中未示出),使得连接边420、支撑边410和铰链加强板300构成断面大致呈“C”型的结构,其设计原理与上述“Z”型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支撑翻边400和铰链加强板300衔接区域的加强,支撑翻边400的边缘与铰链加强板300的边缘之间设有加强翻边500。加强翻边500能有效避免支撑翻边400和铰链加强板300衔接区域出现变形、开裂的问题,提升铰链加强板300和支撑翻边400构成的板件结构整体的承力强度。
具体实施时,加强翻边500与支撑翻边400和铰链加强板300一体成型,成型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冲压成型。另外,加强翻边500可沿铰链加强板300的周向延伸较长的距离,进而可通过加强翻边500来提升铰链加强板300自身的抗弯强度。
参阅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铰链加强板300的断面呈开口向外的“几”字型,铰链加强板300的内凹区域还形成与发动机罩内板100适配的安装孔310,铰链加强板300中沿垂直于内外方向的方向延伸的两侧翼分别与发动机罩内板100贴合焊接。铰链加强板300的这种构型有利于与发动机罩内板100的对应区域适配,使两者之间形成更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铰链加强板300与发动机罩内板100的结合强度。基于此,在设置支撑翻边400的时候,可将支撑翻边400设置于铰链加强板300的侧翼处。
本申请的发动机罩总成,由铰链加强板300所形成的支撑翻边400提供发动机罩外板200局部支撑点,不用新增专门的发动机罩外板支撑板,零件功能合并,减少发动机罩总成零件数量的同时,还能提升发动机罩总成的刚度,通过弱化孔411的还可以兼顾行人保护性能得分。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发动机罩外板的后角区域容易产生凹陷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车辆前部外观的美观性得到保障,同时能满足零部件数量简化的设计需求,降低生产及使用成本,提升了整车的品质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罩内板(100)、发动机罩外板(200)和铰链加强板(300),所述发动机罩外板(200)设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100)的外侧,所述铰链加强板(300)贴合连接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100)的外侧面;
所述铰链加强板(300)的边缘还形成有向外翻折的支撑翻边(400),所述支撑翻边(400)与所述发动机罩外板(200)贴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翻边(400)包括支撑边(410)和连接边(420),所述支撑边(410)向外延伸,所述支撑边(410)的外侧边缘翻折形成所述连接边(420),所述连接边(420)与所述发动机罩外板(200)的内侧面贴合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边(420)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涂胶槽(42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边(410)开设有弱化孔(41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边(410)具有从外至内顺次衔接的第一台阶(412)和第二台阶(413),所述第一台阶(412)的外侧边缘翻折形成所述连接边(420),所述第二台阶(413)的内侧边缘与所述铰链加强板(300)衔接;所述第二台阶(413)开设有所述弱化孔(411),且所述弱化孔(411)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一台阶(41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412)和所述第二台阶(413)的衔接处设有加强筋(414)。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412)位于所述第二台阶(413)背离所述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边(420)向所述第一台阶(412)背离所述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翻边(400)的边缘与所述铰链加强板(300)的边缘之间设有加强翻边(500)。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
CN202321245803.4U 2023-05-22 2023-05-22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7499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5803.4U CN219749952U (zh) 2023-05-22 2023-05-22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5803.4U CN219749952U (zh) 2023-05-22 2023-05-22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49952U true CN219749952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7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5803.4U Active CN219749952U (zh) 2023-05-22 2023-05-22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499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260556B2 (zh)
CN103085888B (zh) 车身上部结构
CN114643841A (zh) 一种掀背门焊接总成及车辆
CN219749952U (zh)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CN109955909B (zh) 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CN212889832U (zh) 集成有蓄电池托盘的左悬置系统及车辆
CN205916199U (zh) 顶盖横梁总成及车辆
CN114620143A (zh) 一种车体侧围总成、车身总成和车辆
CN215205073U (zh) 一种悬置安装总成、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20243377U (zh) 行李箱盖总成及车辆
CN219601429U (zh) 连接组件及车辆
CN220924292U (zh) 车辆的侧围组件以及车辆
CN219727826U (zh) 后背门及车辆
CN217804217U (zh) 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及车辆
JPH0549515B2 (zh)
CN218368007U (zh) 一种后背门环、车身总成及车辆
CN217124510U (zh) 一种车门结构及汽车
CN219601395U (zh) D柱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7864372U (zh) 行李箱缓冲块布置结构、缓冲块支撑结构及汽车行李箱
CN220281500U (zh) 一种前风窗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7533007U (zh) 汽车行李箱盖及其加强组件
CN219618883U (zh) 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
JP2015089804A (ja) 車体構造
CN219728351U (zh)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CN114475791B (zh) 一种对开门汽车的c柱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