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8351U -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28351U
CN219728351U CN202321245864.0U CN202321245864U CN219728351U CN 219728351 U CN219728351 U CN 219728351U CN 202321245864 U CN202321245864 U CN 202321245864U CN 219728351 U CN219728351 U CN 2197283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body
edge
engine cover
cros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586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玲莉
李红羽
阚春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586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283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283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283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包括周圈梁、至少两个交叉梁和中间梁;周圈梁具有中空区域;至少两个交叉梁沿左右方向设于中空区域内;中间梁具有前横梁体、后横梁体和中部纵梁体,前横梁体和后横梁体分别沿左右方向支撑于相邻两个交叉梁之间,中部纵梁体支撑于前横梁体和后横梁体之间。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基本强度和刚度需求的同时,通过合理控制交叉梁和中间梁的数量,中空区域内所保留的镂空区域的面积更大,起到减重的作用,有助于平衡减重性能需求及强度和刚度的性能需求。

Description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罩是车身上较为醒目的构件,其需要满足隔热隔音、强度和刚度较强、自重较小的性能需求。发动机罩主要包括发动机罩内板和发动机罩外板,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重轻的需求,一般在发动机罩内板上开设减重孔,而为了满足强度和刚度的需求,往往需要减少在发动机罩内板上的开孔面积。这就使得,现有的关于发动机罩内板强度、刚度和自重轻的设计方式往往相互矛盾,难以兼顾强度、刚度的性能需求与减重的性能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发动机罩内板难以满足关于强度和刚度的性能需求与减重的性能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包括:
周圈梁,所述周圈梁具有中空区域;
至少两个交叉梁,沿左右方向布设于所述中空区域内,且与所述周圈梁连接;以及
中间梁,具有前横梁体、后横梁体和中部纵梁体,所述前横梁体和所述后横梁体分别沿左右方向支撑于相邻两个所述交叉梁之间,所述中部纵梁体支撑于所述前横梁体和所述后横梁体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叉梁具有至少两个交叉于一点的交叉梁体,所述前横梁体位于至少两个所述交叉梁体所形成的交叉点的前侧,所述后横梁体位于所述交叉点的后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交叉梁体的边缘具有沿所述交叉梁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边,所述第一延伸边开设有第一弱化孔,还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一涂胶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边具有从外向内顺次衔接的交叉梁第一台阶、交叉梁第二台阶和交叉梁第三台阶,所述第一涂胶槽设于所述交叉梁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弱化孔开设于所述交叉梁第三台阶。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交叉梁均包括两个交叉梁体,两个所述交叉梁体交叉形成“X”型的所述交叉梁。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交叉梁还包括支撑梁体,所述支撑梁体沿左右方向支撑于两个所述交叉梁体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前横梁体的边缘具有沿所述前横梁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边,所述第二延伸边开设有第二弱化孔,还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二涂胶槽。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横梁体的边缘具有沿所述后横梁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边,所述第三延伸边开设有第三弱化孔,还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三涂胶槽。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周圈梁之内,交叉梁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中间梁则在相邻的交叉梁之间形成支撑,由于中间梁具有前横梁体和后横梁体,其在相邻两个交叉梁之间形成多道横向支撑,提升左右方向的强度和刚度;并且,由于前横梁体和后横梁体之间还支撑有中部纵梁体,使中间梁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继而提升交叉梁和中间梁整体在前后方向的强度和刚度。基于此结构,在满足基本强度和刚度需求的同时,通过合理控制交叉梁和中间梁的数量,中空区域内所保留的镂空区域的面积更大,起到减重的作用,有助于平衡减重性能需求及强度和刚度的性能需求。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提供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内板。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发动机罩内板,能使发动机罩总成整体对减重性能的需求及对强度和刚度性能的需求得到平衡,可以降低发动机罩总成整体的重量。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能使车辆前部对减重性能的需求及对强度和刚度性能的需求得到平衡,在保证车辆前部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降低整车的重量,进而有利于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内板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内板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2的B部放大图;
图5为图2的C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周圈梁;101、中空区域;
200、交叉梁;201、交叉点;
210、交叉梁体;211、交叉梁第四台阶;212、交叉梁第五台阶;
220、第一延伸边;221、第一弱化孔;222、第一涂胶槽;223、交叉梁第一台阶;224、交叉梁第二台阶;225、交叉梁第三台阶;
230、第四延伸边;231、第四弱化孔;
240、第五延伸边;241、第五涂胶槽;
250、支撑梁体;
300、中间梁;
310、前横梁体;311、前梁第四台阶;312、前梁第五台阶;
320、后横梁体;321、后梁第四台阶;322、后梁第五台阶;
330、中部纵梁体;
340、第二延伸边;341、第二弱化孔;342、第二涂胶槽;343、前梁第一台阶;344、前梁第二台阶;345、前梁第三台阶;
350、第六延伸边;351、第六涂胶槽;
360、第三延伸边;361、第三弱化孔;362、第三涂胶槽;363、后梁第一台阶;364、后梁第二台阶;365、后梁第三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术语“前”、“后”与车身前后方向相同,术语“左”、“右”与车身左右方向相同,术语“内”指的是朝向前机舱的方向,术语“外”指的是背离前机舱的方向。其余方位词,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上”、“下”、“顺时针”、“逆时针”、“高”、“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罩内板进行说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包括周圈梁100、至少两个交叉梁200和中间梁300;周圈梁100具有中空区域101;至少两个交叉梁200沿左右方向设于中空区域101内,且与周圈梁100连接;中间梁300具有前横梁体310、后横梁体320和中部纵梁体330,前横梁体310和后横梁体320分别沿左右方向支撑于相邻两个交叉梁200之间,中部纵梁体330支撑于前横梁体310和后横梁体320之间。
本实施例中,中间梁300示例性的被示出为由一个前横梁体310、一个后横梁体320和一个中部纵梁体330构成的“工”型梁,但需要理解的是,前横梁体310、后横梁体320和中部纵梁体33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性能需求进行选择性的设置,例如后横梁体320和中部纵梁体330均分别设置一个,在中部纵梁体330的前部设置前后两个前横梁体310的设置放置,具体在此不做唯一限定。另外,中部纵梁体330的延伸方向可平行于前后方向(如图1所示),也可与前后方向呈一定的倾斜角度。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发动机罩内板受力的均匀性,中空区域101呈关于周圈梁100的前后中轴线对称的形状,至少两个交叉梁200关于周圈梁100的前后中轴线对称分布。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中空区域101呈四边形,交叉梁200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但需要理解的是,交叉梁200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四个等数量,能满足对称分布的需求及关于强度和刚度,以及重量的设计需求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内板,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周圈梁100之内,交叉梁200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中间梁300则在相邻的交叉梁200之间形成支撑,由于中间梁300具有前横梁体310和后横梁体320,其在相邻两个交叉梁200之间形成多道横向支撑,提升左右方向的强度和刚度;并且,由于前横梁体310和后横梁体320之间还支撑有中部纵梁体330,使中间梁300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继而提升交叉梁200和中间梁300整体在前后方向的强度和刚度。基于此结构,在满足基本强度和刚度需求的同时,通过合理控制交叉梁200和中间梁300的数量,中空区域101内所保留的镂空区域的面积更大,起到减重的作用,有助于平衡减重性能需求及强度和刚度的性能需求。
另外,发动机罩内板上镂空面积的增加,还能增大发动机罩内板整体的溃缩空间,当车辆的发动机罩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可以更好地保护行人,从而降低行人受到的伤害。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叉梁200具有至少两个交叉于一点的交叉梁体210,前横梁体310位于至少两个交叉梁体210所形成的交叉点201的前侧,后横梁体320位于交叉点201的后侧。在此结构之下,交叉梁200与周圈梁100之间能围合形成至少两个三角形的加强空间,利用三角形具有较强结构稳定性的原理,来提升发动机罩内板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承力能力,进而在形成至少两个镂空区域的前提下,仍然能保证结构强度和刚度;同时,交叉梁200中的至少两个交叉梁体210使得交叉梁200在中空区域101内形成较多的传力通道,能使周圈梁100某一区域所受的外力快速的传递到其他区域,有效的分散该区域的作用力,也对发动机罩内板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起到保障作用;另外,本实施例的交叉梁200仅具有一个交叉点201,能有效增加镂空区域的面积,从而保证减重效果。
具体实施时,前横梁体310与交叉点201的前后间距小于后横梁体320与交叉点201的前后间距,即前横梁体310距离交叉点201的距离较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1及图2,为了简化交叉梁200的结构,每个交叉梁200均包括两个交叉梁体210,两个交叉梁体210交叉形成“X”型的交叉梁200。本实施例的交叉梁200呈“X”型,其与周圈梁100之间形成三个三角形的加强空间,无论是在左右方向还是前后方向上,承力能力均有保证;在传力效果上,若周圈梁100的前部受到冲击,其能通过大致呈直线型的交叉梁体210更快的将作用力传递至周圈梁100的后部,传力效果有保障;同时,由于交叉梁体210数量最少,能保证镂空面积最大,对于减重效果来说也形成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更具体的,根据发动机罩内板的外部轮廓,中空区域101一般设计呈四边形(图中示例为前窄后宽的梯形),靠近中空区域101左侧或右侧的交叉梁200中,其中一个交叉梁体210的后端与中空区域101对应侧的后角连接,前端延伸至中空区域101前侧的中部的位置,另一侧的交叉梁体210的前端与中空区域101对应侧的前角连接,后端延伸至中空区域101后侧的中部的位置,如图1所示。交叉梁体210直接支撑在中空区域101的前角或后角处,支撑加强效果更加可靠,同时能使镂空面积最大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交叉梁200自身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每个交叉梁200还包括支撑梁体250,如图1及图2所示,支撑梁体250沿左右方向支撑于两个交叉梁体210之间。本实施例中,交叉点201的前侧和后侧可同时设置支撑梁体250,也可在前侧或后侧择一的设置支撑梁体250,支撑梁体250的数量在此不做唯一限定,考虑到需要平衡减重需求及结构强度和刚度的需求,支撑梁体250的数量需要尽量的少。本实施例所示出的方案以中空区域101为前窄后宽的梯形空间,交叉梁200的交叉点201较为靠前,两个交叉梁体210在交叉点201后侧的延伸长度更长,故而在交叉点201的后侧设置支撑梁体250,提供必要的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叉梁体210的边缘具有沿交叉梁体2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边220,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延伸边220开设有第一弱化孔221,还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一涂胶槽222。其中,由于第一延伸边220需要形成涂胶面,故而其根据发动机罩内板的整体设计,设置在曲率平缓的区域。本实施例的第一延伸边220,一方面通过第一涂胶槽222实现发动机罩内板与发动机罩外板的涂胶粘接,对发动机罩外板提供必要的支撑,避免发动机罩外板在合装后产生凹陷,提升发动机罩外板的抗凹性能;另一方面还通过第一弱化孔221对发动机罩内板进行进一步弱化,增加发动机罩内板上的镂空面积,进一步提升发动机罩内板的溃缩空间,提升行人保护能力。
在上述第一延伸边22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3,第一延伸边220具有从外向内顺次衔接的交叉梁第一台阶223、交叉梁第二台阶224和交叉梁第三台阶225,第一涂胶槽222设于交叉梁第二台阶224,第一弱化孔221开设于交叉梁第三台阶225。本实施例的第一延伸边220形成多级台阶结构,在内外方向上,交叉梁第一台阶223、交叉梁第二台阶224和交叉梁第三台阶225的高度顺次增大,一方面能在第一延伸边220与发动机罩外板的贴合接触面与第一涂胶槽222之间制造错位空间,有效增加容胶量;另一方面,针对第一涂胶槽222和第一弱化孔221分别形成与拉延筋原理类似的加强结构,保证第一延伸边220自身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更具体的,参阅图1及图2,在一些交叉梁体210的实施例中,交叉梁体210的边缘具有沿交叉梁体2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四延伸边230,第四延伸边230开设有第四弱化孔231。第四延伸边230也能与发动机罩外板贴合接触(例如通过胶粘的方式贴合接触),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第四弱化孔231也起到了与第一弱化孔221类似的弱化效果,有助于进一一步提升行人保护能力。具体实施时,第四延伸边230也可形成向内凹陷的台阶结构,第四弱化孔231设于凹陷区域,其原理与前述的交叉梁第二台阶224和交叉梁第三台阶225类似,能起到与拉延筋类似的加强作用,保证第四延伸边230自身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弱化孔221和第四弱化孔231可以分别延伸至交叉梁第四台阶211上,以最大程度的增大各个弱化孔的开孔面积。
更具体的,参阅图1及图2,在一些交叉梁体210的实施例中,为了对发动机罩外板提供更多的涂胶支撑点位,交叉梁体210的边缘具有沿交叉梁体2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五延伸边240,第五延伸边240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五涂胶槽241。具体实施时,第五延伸边240也可形成向内凹陷的台阶结构,第五涂胶槽241设于凹陷区域,其原理与前述的交叉梁第二台阶224类似,在增加容胶空间的同时,能起到与拉延筋类似的加强作用,保证第五延伸边240自身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关于第一延伸边220、第四延伸边230和第五延伸边240的分布方式,参阅图1,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如下分布方式:第一延伸边220主要设置于靠近交叉梁体210与周圈梁100交汇区域的位置,以及靠近交叉点201的位置;第五延伸边240主要设置于交叉梁体210的中部区域,以及靠近交叉点201的位置;第四延伸边230主要设置于交叉梁体210的中部区域。当然,第一延伸边220、第四延伸边230和第五延伸边240的分布方式根据不同车型所需的加强及支撑效果进行区别设计,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交叉梁体210具有从外向内顺次设置的交叉梁第四台阶211和交叉梁第五台阶212,第一延伸边220设于交叉梁第四台阶211的边缘。本实施例的交叉梁体210的断面呈“几”字型结构,本身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在平衡重量及强度和刚度方面提供更加有益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横梁体310的边缘具有沿前横梁体3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边340,第二延伸边340开设有第二弱化孔341,还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二涂胶槽342,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其中,由于第二延伸边340需要形成涂胶面,故而其根据发动机罩内板的整体设计,设置在曲率平缓的区域。本实施例的第二延伸边340,一方面通过第二涂胶槽342实现发动机罩内板与发动机罩外板的涂胶粘接,对发动机罩外板提供必要的支撑,避免发动机罩外板在合装后产生凹陷,提升发动机罩外板的抗凹性能;另一方面还通过第二弱化孔341对发动机罩内板进行进一步弱化,增加发动机罩内板上的镂空面积,进一步提升发动机罩内板的溃缩空间,提升行人保护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阅图5,第二延伸边340具有从外向内顺次衔接的前梁第一台阶343、前梁第二台阶344和前梁第三台阶345,第二涂胶槽342设于前梁第二台阶344,第二弱化孔341开设于前梁第三台阶345。本实施例的第二延伸边340形成多级台阶结构,在内外方向上,前梁第一台阶343、前梁第二台阶344和前梁第三台阶345的高度顺次增大,一方面能在第二延伸边340与发动机罩外板的贴合接触面与第二涂胶槽342之间制造错位空间,有效增加容胶量;另一方面,针对第二涂胶槽342和第二弱化孔341分别形成与拉延筋原理类似的加强结构,保证第二延伸边340自身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前横梁体310具有从外向内顺次设置的前梁第四台阶311和前梁第五台阶312,第二延伸边340设于前梁第四台阶311的边缘。本实施例的前横梁体310的断面呈“几”字型结构,本身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在平衡重量及强度和刚度方面提供更加有益的效果。
在一些第二延伸边340的具体布设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二延伸边340可在前横梁体310的长轴方向上,于前横梁体310的前后两侧交替分布,一方面,能避开中部纵梁体330,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增加第二延伸边340的数量,强化对发动机罩外板的支撑效果,提升抗凹性能。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弱化孔341可以延伸至前梁第四台阶311上,以最大程度的增大第二弱化孔341的开孔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横梁体320的边缘具有沿后横梁体3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边360,如图1、图2及图4所示,第三延伸边360开设有第三弱化孔361,还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三涂胶槽362。其中,由于第三延伸边360需要形成涂胶面,故而其根据发动机罩内板的整体设计,设置在曲率平缓的区域。本实施例的第三延伸边360,一方面通过第三涂胶槽362实现发动机罩内板与发动机罩外板的涂胶粘接,对发动机罩外板提供必要的支撑,避免发动机罩外板在合装后产生凹陷,提升发动机罩外板的抗凹性能;另一方面还通过第三弱化孔361对发动机罩内板进行进一步弱化,增加发动机罩内板上的镂空面积,进一步提升发动机罩内板的溃缩空间,提升行人保护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4,第三延伸边360具有从外向内顺次衔接的后梁第一台阶363、后梁第二台阶364和后梁第三台阶365,第三涂胶槽362设于后梁第二台阶364,第三弱化孔361开设于后梁第三台阶365。本实施例的第三延伸边360形成多级台阶结构,在内外方向上,后梁第一台阶363、后梁第二台阶364和后梁第三台阶365的高度顺次增大,一方面能在第三延伸边360与发动机罩外板的贴合接触面与第三涂胶槽362之间制造错位空间,有效增加容胶量;另一方面,针对第三涂胶槽362和第三弱化孔361分别形成与拉延筋原理类似的加强结构,保证第三延伸边360自身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后横梁体320具有从外向内顺次设置的后梁第四台阶321和后梁第五台阶322,第三延伸边360设于后梁第四台阶321的边缘。本实施例的后横梁体320的断面呈“几”字型结构,本身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在平衡重量及强度和刚度方面提供更加有益的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弱化孔361可以延伸至后梁第四台阶321上,以最大程度的增大第三弱化孔361的开孔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2,后横梁体320的边缘具有沿后横梁体3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六延伸边350,第六延伸边350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六涂胶槽351。具体实施时,第六延伸边350也可形成向内凹陷的台阶结构,第六涂胶槽351设于凹陷区域,其原理与前述的后梁第二台阶364类似,在增加容胶空间的同时,能起到与拉延筋类似的加强作用,保证第六延伸边350自身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第三延伸边360和第六延伸边350的具体布设方式中,第三延伸边360和第六延伸边350可在后横梁体320的长轴方向上,于后横梁体320的前后两侧交替分布,一方面,能避开中部纵梁体330,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增加第三延伸边360和第六延伸边350的数量,强化对发动机罩外板的支撑效果,提升抗凹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部纵梁体330也可以设计成与前横梁体310和后横梁体330类似的、断面呈“几”字型的结构,通过增强自身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来增强中间梁300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而进一步优化重量及强度和刚度的性能需求。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内板。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罩内板贴合连接于发动机罩外板的内侧面,进而形成发动机罩总成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内板,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发动机罩内板,能使发动机罩总成整体对减重性能的需求及对强度和刚度性能的需求得到平衡,可以降低发动机罩总成整体的重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内板,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能使车辆前部对减重性能的需求及对强度和刚度性能的需求得到平衡,在保证车辆前部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降低整车的重量,进而有利于降低能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周圈梁(100),所述周圈梁(100)具有中空区域(101);
至少两个交叉梁(200),沿左右方向布设于所述中空区域(101)内,且与所述周圈梁(100)连接;以及
中间梁(300),具有前横梁体(310)、后横梁体(320)和中部纵梁体(330),所述前横梁体(310)和所述后横梁体(320)分别沿左右方向支撑于相邻两个所述交叉梁(200)之间,所述中部纵梁体(330)支撑于所述前横梁体(310)和所述后横梁体(320)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梁(200)具有至少两个交叉于一点的交叉梁体(210),所述前横梁体(310)位于至少两个所述交叉梁体(210)所形成的交叉点(201)的前侧,所述后横梁体(320)位于所述交叉点(201)的后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梁体(210)的边缘具有沿所述交叉梁体(2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边(220),所述第一延伸边(220)开设有第一弱化孔(221),还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一涂胶槽(22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边(220)具有从外向内顺次衔接的交叉梁第一台阶(223)、交叉梁第二台阶(224)和交叉梁第三台阶(225),所述第一涂胶槽(222)设于所述交叉梁第二台阶(224),所述第一弱化孔(221)开设于所述交叉梁第三台阶(225)。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交叉梁(200)均包括两个交叉梁体(210),两个所述交叉梁体(210)交叉形成“X”型的所述交叉梁(20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交叉梁(200)还包括支撑梁体(250),所述支撑梁体(250)沿左右方向支撑于两个所述交叉梁体(210)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体(310)的边缘具有沿所述前横梁体(3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边(340),所述第二延伸边(340)开设有第二弱化孔(341),还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二涂胶槽(342)。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体(320)的边缘具有沿所述后横梁体(3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边(360),所述第三延伸边(360)开设有第三弱化孔(361),还形成有向外开口的第三涂胶槽(362)。
9.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罩总成。
CN202321245864.0U 2023-05-22 2023-05-22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7283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5864.0U CN219728351U (zh) 2023-05-22 2023-05-22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5864.0U CN219728351U (zh) 2023-05-22 2023-05-22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28351U true CN219728351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0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5864.0U Active CN219728351U (zh) 2023-05-22 2023-05-22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283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4488B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N209241180U (zh) 顶盖前横梁总成
CN109808773A (zh) 汽车及其后扭力盒
CN219728351U (zh) 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CN114643841A (zh) 一种掀背门焊接总成及车辆
CN110667629B (zh) 一种低地板有轨电车动车端梁及下部铰接安装座结构
CN104986225A (zh) 一种车身a柱底部连接结构
CN211731547U (zh) 汽车副车架
CN205916199U (zh) 顶盖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07773247U (zh) 车架横梁
JP5277053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218616136U (zh) 减震塔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9749952U (zh) 发动机罩总成及车辆
CN205952084U (zh) 一种汽车外轮罩处的加强连接结构
CN218662093U (zh) 减振降噪平台化车身中通道结构及汽车
CN220865495U (zh) 后侧围单元、后围传力结构总成及车辆
JP2001071933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18805149U (zh) 后背门和车辆
CN114228417B (zh) 飞行汽车的后车体结构及飞行汽车
CN204688224U (zh) 一种车身a柱底部连接结构
CN217170508U (zh) 单梁式二排座椅支撑构造
CN209262649U (zh) 一种轻化高强度的钣金组合结构
CN217554001U (zh)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
CN216034652U (zh) 一种商用车用车架
CN219927814U (zh) 一种车辆地板布置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