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5888B - 车身上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上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5888B
CN103085888B CN201210439035.6A CN201210439035A CN103085888B CN 103085888 B CN103085888 B CN 103085888B CN 201210439035 A CN201210439035 A CN 201210439035A CN 103085888 B CN103085888 B CN 1030858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vehicle
projecting strip
strip part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390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5888A (zh
Inventor
浦乡正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85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5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5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58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上部结构(10),其具有:车顶板(18),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凹突条部(19);车顶加强件(40),其在车顶板(18)的下表面(18C)侧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有多个与下凹突条部(19)相对应的凹部(50),在下凹突条部(19)和下凹突条部(19)之间的下表面(18C)上,分别接合有凹部(50)和凹部(50)之间的上缘部。

Description

车身上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上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如下的车身上部结构,其在汽车等的车辆的车顶板上形成有多个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凹突条部,从而提高了车顶板的刚性(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36595)。
但是,当在车顶板的下表面侧接合有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车顶加强件,且在车顶板上形成有下凹突条部时,则有可能会出现该下凹突条部间的、车顶板的下表面与车顶加强件之间的接合强度不足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提高车顶板与车顶加强件之间的接合强度的车身上部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方案1中所记载的车身上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车顶板,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凹突条部;车顶加强件,其在所述车顶板的下表面侧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有多个与所述下凹突条部相对应的凹部,在所述下凹突条部和所述下凹突条部之间的所述下表面上,分别接合有所述凹部和所述凹部之间的上缘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在车顶加强件上形成有与车顶板的下凹突条部相对应的凹部,因此能够使车顶加强件的凹部和凹部之间的上缘部分别与车顶板的下凹突条部和下凹突条部之间的下表面接合。因此,能够提高车顶板与车顶加强件之间的接合强度。
此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身上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身上部结构中,所述车顶加强件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以俯视观察时呈锯齿形状的方式而形成在包括所述凹部和所述凹部之间在内的所述上缘部上,且至少与所述下凹突条部和所述下凹突条部之间的所述下表面接合。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凸缘部被设置为俯视观察时呈锯齿形状,因此能够有效地将车顶加强件接合于车顶板上,其中,所述凸缘部被形成在包括凹部和凹部之间在内的上缘部上,且与车顶板的至少下凹突条部和下凹突条部之间的下表面接合。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身上部结构,其能够提高车顶板与车顶加强件之间的接合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外侧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上部结构的、车辆的车顶部的概要立体图。
图2为从车厢侧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上部结构的、车辆的车顶部的概要仰视图。
图3为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上部结构的车辆的车顶部的结构的概要主视图。
图4为将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上部结构的车辆的车顶部的形状放大表示的概要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在以下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中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优点、技术及工业重要性,其中,同样的符号表示同样的部件。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各个附图中适当图示的箭头标记UP设为车身上方,将箭头标记FR设为车身前方,将箭头标记IN设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如图1、图2所示,在汽车等车辆12的车顶部16上,具备构成车厢14的车顶的车顶板18。
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上部结构10的车顶板18被形成为平板状,并在与于车身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作为车身框架部件的中柱30相比靠车身后方侧的上表面18B上、且除了车身后方侧端部以外的部位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图示的示例为四条)下凹突条部(外观设计突条)19。
此外,如图3所示,在该车顶板18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上,左右一对地设置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车身框架部件的上边梁20。而且,各个上边梁20以包括梁内板22和梁外板24的方式而构成,其中,所述梁内板22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所述梁外板24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梁内板22与梁外板24通过使各自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互相接合,从而形成封闭截面结构。具体而言,梁内板22与梁外板24的下端侧处的接合部分朝向车身下方侧以凸缘状突出,并且,在该接合部分、且除了与中柱30的结合部分之外的部位上,安装有外露密封条26。
另一方面,梁内板22与梁外板24的上端侧的接合部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凸缘状突出,且在梁内板22与梁外板24的上端侧的接合部分之间,重叠接合有车顶板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另外,在下文中,将该接合部分设为接合部28。
此外,车顶板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接合部28)、和梁外板2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4A(接合部28),分别朝向车身下方侧被弯曲成形。由此,在车顶部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有将接合部28作为底壁的槽部G。
此外,如图1所示,在中柱30的车身前方侧,以与上边梁20连续的方式而结合有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作为车身框架部件的前柱32。而且,在中柱30的车身后方侧,以与上边梁20连续的方式而结合有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作为车身框架部件的后柱34。
此外,如图2所示,在前柱32的车身上方侧的左右的上边梁20之间,架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作为车身框架部件的前车顶横梁36。而且,在中柱30的结合部分处的左右的上边梁20之间,架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作为车身框架部件的中央车顶横梁38。
具体而言,前车顶横梁36和中央车顶横梁38分别被形成为截面呈帽状(并非准确的“U”字的截面“U”字形),且这些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36A、38A分别被重叠地接合于梁内板22与梁外板24的上端侧处的接合部分(接合部28)上。
此外,在前车顶横梁36的、朝向车身前方侧的侧壁部的上端部和朝向车身后方侧的侧壁部的上端部上,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向车身前方和车身后方伸出的凸缘部36B、36C。而且,通过被设置在各个凸缘部36B、36C上的胶粘剂(粘合剂)52等,从而使前车顶横梁36被接合于车顶板18的下表面(背面)18C上。
同样地,在中央车顶横梁38的、朝向车身前方侧的侧壁部的上端部、和朝向车身后方侧的侧壁部的上端部上,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向车身前方和车身后方伸出的凸缘部38B、38C。而且,通过被设置在各个凸缘部38B、38C上的胶粘剂(粘合剂)52等,从而使中央车顶横梁38被接合于车顶板18的下表面(背面)18C上。
此外,在与中央车顶横梁38(中柱30)相比靠车身后方侧的左右的上边梁20之间,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而架设有多条(图示的示例为两条)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车顶加强件40。
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上部结构10的车顶加强件40分别形成为截面呈帽状(并非准确的“U”字的截面“U”字形),且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40A分别被重叠地接合于梁内板22与梁外板24的上端侧处的接合部分(接合部28)上。
而且,在各个车顶加强件40的、朝向车身前方侧的侧壁部42的上端部(上缘部)、和朝向车身后方侧的侧壁部44的上端部(上缘部)上,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向车身前方和车身后方伸出的凸缘部46、48。另外,各个凸缘部46、48被形成为,在从图2中所图示的车厢侧仰视观察(平面观察)时,呈锯齿形状(固定间隔的波状)。
此外,如图2所示,各个车顶加强件40被架设在,于车顶板18上形成有多个下凹突条部19的车身后方侧部分上。因此,各个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侧壁部42、44中的上端部(上缘部)的形状(各个凸缘部46、48的厚度方向上的形状)被设定为,在从图3、图4中所图示的车身前后方向主视观察时沿着各个下凹突条部19的形状。
即,在各个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侧壁部42、44的上端部(上缘部)上,包括各个凸缘部46、48在内,形成有多个(图示的示例为4个)凹部50,所述凹部50的形状为,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各个下凹突条部19的形状相对应(沿着)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2、图4所示,车顶板18的各个下凹突条部19在车宽方向上具有:预定角度的倾斜面19A,其从车顶板18的上表面18B起连续形成;平坦的底面19B,其与该倾斜面19A连续;预定角度的倾斜面19C,其与该底面19B连续,并且倾斜面19A和倾斜面19C以相同角度(左右对称地)倾斜。
另外,如图2所示,在各个下凹突条部19的车身前方侧端部和车身后方侧端部上,形成有从底面19B起向车顶板18的上表面18B连续形成的平缓的倾斜面19D、19E,并且倾斜面19D和倾斜面19E以相同角度(前后对称地)倾斜。
而且,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凹部50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角度的倾斜面50A,其分别吻合(接触或以固定的间隙对置)于下凹突条部19的倾斜面19A、底面19B、以及倾斜面19C;平坦的底面50B,其与该倾斜面50A连续;预定角度的倾斜面50C,其与该底面50B连续。即,各个倾斜面50A、50C以与各个倾斜面19A、19C相同的角度(左右对称地)倾斜。
因此,各个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凸缘部46、48通过该多个凹部50,从而沿着形成有多个下凹突条部19的、车顶板18的下表面(背面)18C的形状而配置,并且如图2、图4所示,通过被设置在各个凸缘部46、48上的作为接合单元的胶粘剂(粘合剂)52等,从而几乎无间隙地被接合在顶板18的下表面18C上。
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至少车顶板18的下凹突条部19中的下表面18C、和车顶加强件40的凹部50中的凸缘部46、48的上表面通过胶粘剂52而被接合在一起,并且车顶板18的下凹突条部19之间的下表面18C、和车顶加强件40的凹部50之间的凸缘部46、48的上表面通过胶粘剂52而被接合在一起。
关于以上这种结构的车身上部结构10,接下来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车顶板18的车身后方侧部分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形成有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下凹突条部19。因此,在能够提高车顶板18的刚性的同时,与形成有上凸突条部(省略图示)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或防止气动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车顶板18的、形成有多个下凹突条部19的车身后方侧部分的下表面(背面)18C侧,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而架设(接合)有两条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截面呈帽状的车顶加强件40。
此处,在各个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侧壁部42、44的上端部(上缘部)上,包括各凸缘部46、48在内,形成有多个凹部50,所述凹部50的形状为,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各个下凹突条部19的形状相对应(沿着)的形状。
因此,即使是形成有多个下凹突条部19的车顶板18,也能够在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凸缘部46、48上设置胶粘剂52,从而能够几乎无间隙地将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凸缘部46、48接合于车顶板18的下表面18C上。
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至少能够将车顶加强件40的凹部50中的凸缘部46、48的上表面接合于车顶板18的下凹突条部19中的下表面18C上,并且能够将车顶加强件40的凹部50之间的凸缘部46、48的上表面接合于车顶板18的下凹突条部19之间的下表面18C上。
如此,由于能够将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凸缘部46、48的上表面全部作为对于车顶板18的下表面18C的接合面来进行使用(由于能够在各个凸缘部46、48上设置胶粘剂52),因此与未形成有凹部50的车顶加强件(省略图示)相比,不会较大程度地空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接合间距。
换言之,与未形成有凹部50的车顶加强件(省略图示)相比,能够将相对于车顶板18的下表面18C的、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凸缘部46、48的接合面的面积设置得较大。因此,与未形成有凹部50的车顶加强件(省略图示)相比,能够提高相对于车顶板18的、车顶加强件40的接合强度。
而且,由此,由于能够跨全部车辆宽度方向而通过各个车顶加强件40和车顶板18来形成适当的封闭截面结构(封闭截面部),因此能够提高由车顶加强件40而产生的车顶板18的拉伸刚性。因此,能够提高车顶部16的刚性。
此外,车顶加强件40的各个凸缘部46、48被形成为,在从图2中所图示的车厢侧仰视观察(平面观察)时呈锯齿形状(固定间隔的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对各凸缘部46、48设置胶粘剂52,从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各自不同地以等间距设置胶粘剂52。因此,能够有效地将车顶加强件40接合于车顶板18上。
以上,虽然根据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上部结构10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上部结构10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下凹突条部19和凹部5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图示的数量。此外,车顶加强件40的数量也不限定于多条,也可以为仅设置1条的结构。

Claims (2)

1.一种车身上部结构(1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顶板(18),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凹突条部(19);
车顶加强件(40),其在所述车顶板(18)的下表面侧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车顶加强件(40)的上缘部上形成有多个与所述下凹突条部(19)相对应的凹部(50);
凸缘部(46、48),其被形成于所述车顶加强件(40)的所述上缘部上,并向车身前方以及车身后方伸出,
所述下凹突条(19)具有从所述车顶板(18)的下表面起向俯视观察时的车宽方向对称地连续形成的第一斜面(19A、19C)、和与该第一斜面连续的平坦的第一底面(19B),
所述凹部(50)处的所述凸缘部(46、48)具有与所述下凹突条部(19)的所述第一倾斜面(19A、19B)吻合的第二倾斜面(50A、50C)、和与该第二倾斜面连续且与所述下凹突条部(19)的所述第一底面(19B)吻合的平坦的第二底面(50B),
所述车顶加强件(40)的所述凹部(50)间的所述凸缘部(46、48)与所述车顶板(18)的所述下凹突条部(19)间的下表面接合,
并且,所述车顶加强件(40)的所述凹部(50)处的所述凸缘部(46、48)的所述第二倾斜面(50A、50C)以及所述第二底面(50B)分别与所述车顶板(18)的所述下凹突条部(19)的所述第一倾斜面(19A、19B)以及所述第一底面(19B)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46、48)以俯视观察时呈锯齿形状的方式而形成。
CN201210439035.6A 2011-11-07 2012-11-06 车身上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58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3757A JP5772521B2 (ja) 2011-11-07 2011-11-07 車体上部構造
JP2011-243757 2011-1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5888A CN103085888A (zh) 2013-05-08
CN103085888B true CN103085888B (zh) 2015-11-18

Family

ID=48199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3903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5888B (zh) 2011-11-07 2012-11-06 车身上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72521B2 (zh)
CN (1) CN1030858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9772A (zh) * 2013-08-15 2015-02-2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顶盖和车辆
JP6314817B2 (ja) * 2014-12-19 2018-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フ構造
JP6819437B2 (ja) * 2017-04-20 2021-01-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ルーフ構造
JP7067268B2 (ja) * 2018-05-24 2022-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US10800460B2 (en) 2018-12-20 2020-10-13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roof bead and bow structure for controlling resonance and vibration
WO2024075151A1 (ja) * 2022-10-03 2024-04-1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32281A2 (de) * 2000-03-11 2001-09-12 Adam Opel Ag Verbindung zwischen dem Dach und der Seitenwand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S7677652B2 (en) * 2006-03-29 2010-03-16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Roof inner body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35997A (ja) * 2004-07-27 2006-02-0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用成形天井
US7604286B2 (en) * 2006-01-13 2009-10-20 Nissan Motor Co., Ltd. Roof structure of a vehicular body
JP2008012957A (ja) * 2006-07-03 2008-01-2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JP5446853B2 (ja) * 2009-12-25 2014-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JP5556633B2 (ja) * 2010-12-03 2014-07-23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JP2012245898A (ja) * 2011-05-27 2012-12-13 Toyota Motor East Japan Inc 車両ルーフ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32281A2 (de) * 2000-03-11 2001-09-12 Adam Opel Ag Verbindung zwischen dem Dach und der Seitenwand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S7677652B2 (en) * 2006-03-29 2010-03-16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Roof inner body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72521B2 (ja) 2015-09-02
JP2013099984A (ja) 2013-05-23
CN103085888A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5888B (zh) 车身上部结构
CN105531180B (zh) 车身构造
CN103079936B (zh) 车辆的车顶结构
CN102991584B (zh) 车辆的前部本体结构
CN105377674B (zh) 车身上部结构
CN103038125B (zh) 车身后部结构
US10807644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2781766B (zh) 中柱上部结合结构
US10933918B2 (en) Vehicle-body upper structure
CN103569206A (zh) 车辆的车体侧部构造
JP5711313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4884288A (zh) 车辆用电池搭载结构
CN103370258A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05636857A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105143021B (zh)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CN110194223A (zh) 降风阻全铝厢车
JP2019089488A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CN104044646B (zh) 车体后部构造
CN105745141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5470356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754742B (zh) 汽车的车顶结构
CN103144683B (zh) 车身的地板结构
CN104176129A (zh) 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
CN105745140B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104903181A (zh) 车辆的车顶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