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3309U - 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3309U
CN219693309U CN202320784876.4U CN202320784876U CN219693309U CN 219693309 U CN219693309 U CN 219693309U CN 202320784876 U CN202320784876 U CN 202320784876U CN 219693309 U CN219693309 U CN 219693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ottom plate
side sill
reinforcing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848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费学钊
孙利校
王志坚
邢士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848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33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3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33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ables And Desk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al Shap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框架,具有框架底板、支撑在框架底板四角底部的地脚,所述框架底板对应每个地脚的部位具有凸起形成的加固部,所述加固部贴于地脚的顶部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框架底板具有凸起形成的前加强筋,所述前加强筋连接前侧的左右两个加固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应用在厨房电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集成灶体积过大、不易搬运等特性,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倾倒、重摔等暴力手段转运集成灶,此过程很容易对集成灶的框架结构产生重大创伤。在装配时,框架底板作为框架的主要承载结构,其结构强度会直接影响到承载性能、和地脚的连接强度,还会影响其他功能模块的组装,出现严重的配合段差,所以对集成灶框架结构强度的优化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框架,具有框架底板、支撑在框架底板四角底部的地脚,所述框架底板对应每个地脚的部位具有凸起形成的加固部,所述加固部贴于地脚的顶部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框架底板具有凸起形成的前加强筋,所述前加强筋连接前侧的左右两个加固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底板顶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架底纵梁,所述框架底纵梁的两个端部分别贴合在对应侧的前后两个加固部的顶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底纵梁包括纵梁主体部、位于纵梁主体部的两个端部的下沉加强部,所述下沉加强部由纵梁主体部凹陷形成,并且贴合在加固部的顶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纵梁主体部的端部在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间隔开的下沉加强部,使得纵梁主体部由其前端延伸至后端形成滑轨,用于向框架内移入功能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底板的中部具有凸起形成的受力支撑部,用于支撑功能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底板的顶面后部具有凸起形成的后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内设有风箱,所述后加强筋设为框形结构,并且和风箱的底沿在形状上相适配,所述风箱的底沿支撑在后加强筋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还具有框架后板、两个框架侧板,所述框架侧板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框架纵梁,所述框架纵梁的底端为弯折结构,并且贴合在框架底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底板包括边框部、底板主体部,所述底板主体部相对于边框部下沉凹陷。
一种集成灶,包括所述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加固部和前加强筋由框架底板凸起形成,能够增强框架底板对应部位的结构强度,加固部的设置能够加强和地脚的连接强度,地脚受力时可将力传递至加固部,再分散至加强筋上,从而使得受力更加均匀,避免框架底板弯曲变形等结构损伤;
2.框架底纵梁的设置,使得地脚受力时可以分散到框架底纵梁上,使得受力更加均匀化;
3.框架底纵梁的下沉部的位置设置,能够使得框架底纵梁的纵梁主体部形成前后延伸的滑轨,便于功能模块在滑轨上向内滑动并移入框架内;
4.框架底板的后加强筋的设置,增强了框架底板的结构强度,能够作为风箱底沿的承载结构以及固定连接结构,使得风箱在框架内的固定安装更为牢固可靠,能够形成风箱的底板提高了框架和风箱的一体化程度;
5.框架纵梁的设置不仅增强了框架侧板的结构强度,其底端的弯折结构能够提高框架侧板和框架底板的垂直度,避免框架的前部开口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案例,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框架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框架和风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所示:
框架底板1、边框部1a、底板主体部1b、加固部11、前加强筋12、受力支撑部13、后加强筋14、边框部1a、底板主体部1b、框架侧板2、框架后板3、地脚4、框架底纵梁5、纵梁主体部51、下沉加强部52、框架纵梁6、弯折结构61、风箱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实施案例1:
一种框架,参照图1-图4,包括了框架底板1、两个框架侧板2、框架后板3、四个地脚4,框架后板3的和两侧的框架侧板2相连接,框架后板3、两个框架侧板2和框架底板1相连接,即使得本实施案例的框架整体呈现为前部开口的结构体。
在本实施案例中,四个地脚4分别支撑在框架底板1的四角底部,起到支撑框架的作用。框架底板1对应每个地脚4的部位具有凸起形成的加固部11,加固部11贴于地脚4的顶部,两者之间通过例如螺钉等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加固部11以凸起形成的结构能够增强框架底板1连接地脚4部分的强度。
本实施案例的地脚4在结构上呈现为圆柱状结构,因此加固部11呈现为凸起形成的盘状结构,当然地脚4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结构,加固部11则设置为相适配的形状结构。
框架底板1具有凸起形成的前加强筋12,前加强筋12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其两端分别和框架底板1前侧的左右两个加固部11连接。前加强筋12能够增强框架底板1前半部分的整体结构强度,加固部11以及前加强筋12的设置,使得地脚4受力时可将力传递至加固部11,再分散至加强筋上,从而使得受力更加均匀,避免框架底板1局部受力负载过高而导致的易损以及易变形。
在本实施案例中,框架底板1顶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框架底纵梁5,框架底纵梁5的两个端部分别贴合在对应一侧的前后两个加固部11的顶面,和前加强筋12相似地,地脚4受力时可以分散到框架底纵梁5上,使得受力更加均匀化。
在本实施案例中,框架底纵梁5包括纵梁主体部51、下沉加强部52,下沉加强部52由纵梁主体部51向下凹陷形成,下沉加强部52贴合在加固部11的顶面,两者通过例如螺钉等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而纵梁主体部51和框架底板1、加固部11之间具有间隙。纵梁主体部51的边缘向下弯折再水平弯折,并且贴于框架底板1上。
在本实施案例中,纵梁主体部51的端部在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下沉加强部52,两个下沉加强部52左右间隔开并不连续,因此纵梁主体部51由其前端延伸至后端形成了一个滑轨,在集成灶装配功能模块例如蒸烤箱、消毒柜时,框架底板1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个纵梁主体部51形成了两个滑轨,可以将功能模块架在两个滑轨上向内推动移入到框架内。纵梁主体部51由于和框架底板1的顶面具有间隙,因此可以避免功能模块在移入时和框架底板1发生摩擦。
在本实施案例中,框架底板1的中部具有凸起形成的受力支撑部13,在将功能模块移入框架内后,受力支撑部13支撑在功能模块的底部。
在本实施案例中,框架底板1的顶面后部具有凸起形成的后加强筋14,后加强筋14的设置能够提高框架底板1后部分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框架底板1的前部和后部在结构强度上较为均匀。
本实施案例的框架,其内部装配有风箱7,风箱7占据的体积空间较大,因此需要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以及结构稳定性,在本实施案例中,后加强筋14呈现为框形结构,并且和风箱7的底沿在形状上相适配,风箱7的底沿支撑在后加强筋14上,风箱7的底沿具有向内弯折的翻边结构,翻边结构贴合在后加强筋14上,通过例如螺钉等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一方面,后加强筋14在起到强化框架底板1结构强度的同时,还作为风箱7底沿的承载结构以及固定连接结构,使得风箱7在框架内的固定安装更为牢固可靠,另一方面,框架底板1还作为风箱7的底板将风箱7的下部开口封住,提高了框架和风箱7在结构上的一体化程度,减少零部件数量,减少连接数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整体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案例中,框架侧板2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框架纵梁6,框架纵梁6所设置的数量需要视实际应用需求、框架的尺寸规格合理设定,本实施案例的框架侧板2设置有两个框架纵梁6,分别设置在框架侧板2的前侧以及中部位置。框架纵梁6的底端为弯折结构61,并且贴合固定在框架底板1上,框架纵梁6的设置能够加强框架侧板2的结构强度,弯折结构61保证了框架侧板2与框架底板1的垂直度,使得框架前方的开口能够维持形状。
在本实施案例中,框架底板1包括边框部1a、底板主体部1b,底板主体部1b相对于边框部1a下沉凹陷,框架底板1整体呈下沉式的结构设计,能够增强框架底板1边框部1a的结构强度,使得框架底板1和框架侧板2、框架后板3的连接更为牢固稳定。
实施案例2:
一种集成灶,包括框架,框架如实施案例1所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案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案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案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框架,其特征在于,具有框架底板、支撑在框架底板四角底部的地脚,所述框架底板对应每个地脚的部位具有凸起形成的加固部,所述加固部贴于地脚的顶部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框架底板具有凸起形成的前加强筋,所述前加强筋连接前侧的左右两个加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底板顶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架底纵梁,所述框架底纵梁的两个端部分别贴合在对应侧的前后两个加固部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底纵梁包括纵梁主体部、位于纵梁主体部的两个端部的下沉加强部,所述下沉加强部由纵梁主体部凹陷形成,并且贴合在加固部的顶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主体部的端部在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间隔开的下沉加强部,使得纵梁主体部由其前端延伸至后端形成滑轨,用于向框架内移入功能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底板的中部具有凸起形成的受力支撑部,用于支撑功能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底板的顶面后部具有凸起形成的后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内设有风箱,所述后加强筋设为框形结构,并且和风箱的底沿在形状上相适配,所述风箱的底沿支撑在后加强筋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具有框架后板、两个框架侧板,所述框架侧板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框架纵梁,所述框架纵梁的底端为弯折结构,并且贴合在框架底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底板包括边框部、底板主体部,所述底板主体部相对于边框部下沉凹陷。
10.一种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框架。
CN202320784876.4U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 Active CN2196933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84876.4U CN219693309U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84876.4U CN219693309U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3309U true CN219693309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69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84876.4U Active CN219693309U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33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11403U (zh) 一种汽车中地板中央通道上的加强结构
CN219693309U (zh) 一种框架以及集成灶
CN102039939B (zh) 车辆用轻量化低重心底板
CN210555120U (zh) 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04871241U (zh) 一种手刹安装点加强结构
CN210706834U (zh) 一种汽车天窗安装支架
CN208198608U (zh) 后纵梁后段加强板组件
CN107867142B (zh) 减震器的安装座以及车辆
CN209305394U (zh) 一种用于座椅安装的横梁组件
CN104163206B (zh) 车辆后地板纵梁总成以及车辆后部结构
CN217672824U (zh) 一种车身及车辆
CN216165902U (zh) 一种茶几支架
CN212950017U (zh)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0133187U (zh) 一种汽车前围板和前地板的加强结构
CN114655312B (zh) 一种车架横梁及其汽车
CN215398114U (zh) 一种后背门内板结构
CN217022663U (zh) 一种用于安装v推结构的轻量化第五横梁
CN217199904U (zh) 一种集装箱及其底横梁
CN214451309U (zh) 机舱纵梁和机舱边梁的连接总成及车辆
CN214648594U (zh) 下车体中通道加强构造
CN114750832A (zh) 一种改进型汽车横梁
CN217753889U (zh) 一种矿用自卸车上龙门梁装置及矿用自卸车
CN202728364U (zh) 纯电动汽车三角架式座椅横梁结构
CN217835804U (zh)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CN218558985U (zh) 车箱立柱加强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