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9054U - 缓冲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缓冲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19054U
CN219619054U CN202320049511.7U CN202320049511U CN219619054U CN 219619054 U CN219619054 U CN 219619054U CN 202320049511 U CN202320049511 U CN 202320049511U CN 219619054 U CN219619054 U CN 2196190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ate
plate bodies
structural member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95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则平
王栋
徐立伟
唐莉
王鹏翔
殷红敏
周大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495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190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190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190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缓冲装置及车辆,缓冲装置适于与车辆的结构件固定,缓冲装置包括:骨架本体,骨架本体包括第二板体和多个第一板体,多个第一板体沿骨架本体的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以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板体间形成间隔空间,且每个第一板体均沿骨架本体的第二方向延伸,至少一个间隔空间内设置有第二板体,第二板体将相应的间隔空间分隔为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缓冲空间;固定件,固定件固定装配于骨架本体,且固定件适于与车辆的结构件固定。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能够吸收较大的碰撞载荷,且有利于实现缓冲装置轻量化设计。并且,通过设置固定件,优化装配缓冲装置的装配工艺,提高缓冲装置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缓冲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缓冲装置及具有该缓冲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现有的缓冲装置质量较大且没有可用于溃缩变形的空间,从而导致缓冲装置无法吸收较大的碰撞载荷以及车辆的轻量化程度较低,并且,将现有的缓冲装置固定装配在车辆时,通常采用焊接的工艺将缓冲装置焊接于车辆的车身,为了保证缓冲装置能够稳定地装配在车辆的车身上,需要对缓冲装置和车身的多个连接处进行焊接,由于焊接点较多,从而导致将缓冲装置装配于车身的装配过程时间较长,进而降低缓冲装置的装配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缓冲装置,实现缓冲装置轻量化的效果,以及优化缓冲装置和结构件的装配工艺,有利于提高缓冲装置的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适于与车辆的结构件固定,所述缓冲装置包括:
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包括第二板体和多个第一板体,多个所述第一板体沿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板体间形成间隔空间,且每个所述第一板体均沿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二方向延伸,至少一个所述间隔空间内设置有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将相应的所述间隔空间分隔为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缓冲空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装配于所述骨架本体,且所述固定件适于与所述车辆的结构件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缓冲装置,多个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缓冲空间,有利于诱导骨架本体变形,以使骨架本体吸收较大的碰撞载荷,且实现降低骨架本体质量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实现缓冲装置轻量化的效果,进而有利于实现车辆轻量化的效果。并且,通过固定件实现骨架本体与车辆的结构件固定连接的效果,从而优化缓冲装置和结构件的装配工艺,进而有利于提高缓冲装置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骨架本体的外表面具有装配槽,所述固定件固定装配于所述装配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沿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三方向,所述骨架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具有所述装配槽,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骨架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连通流道,所述连通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装配槽和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装配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沿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骨架本体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具有所述装配槽,所述第三表面上的所述装配槽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装配槽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每个所述间隔空间内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板体,所述间隔空间内的多个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第一横截面,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横截面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和/或
所述第二板体具有第二横截面,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横截面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固定件为结构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缓冲装置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与所述骨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定位件适于与所述车辆的结构件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车辆包括上述的缓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缓冲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缓冲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架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架本体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架本体的正视图;
图8是图7中C-C处的截面图;
图9是图7中D-D处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缓冲装置和结构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缓冲装置100;
骨架本体10;第一板体11;第一横截面111;第二板体12;第二横截面121;
第一表面1;第二表面2;第三表面3;
间隔空间13;缓冲空间14;装配槽15;连通流道16;流道口17;安装座18;
加强筋19;支撑脚180;
固定件20;定位件30;安装孔31;
结构件200;第一梁体21;第二梁体22;梁体腔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缓冲装置100,缓冲装置100可以应用于车辆,但本申请不限于此,缓冲装置100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设置缓冲装置100的设备上,本申请以缓冲装置100应用于车辆上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缓冲装置100,缓冲装置100适于与车辆的结构件200固定,车辆的结构件200可以为车辆的门槛梁,结构件200可以具有第一梁体21和第二梁体22,且第一梁体21和第二梁体22适于固定配合,以使第一梁体21和第二梁体22共同限定出梁体腔23,缓冲装置100设置在梁体腔23内,并且,缓冲装置100适于与第一梁体21和第二梁体22固定装配,以使缓冲装置100支撑在第一梁体21和第二梁体22之间,从而提高结构件200的结构强度。结构件200受到碰撞挤压时,由于缓冲装置100支撑在第一梁体21和第二梁体22之间,缓冲装置100可以吸收碰撞所产生的碰撞载荷,从而降低结构件200的变形量,进而降低车辆的变形量,提升整车的侧面防护性能,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如图1和图2所示,缓冲装置100包括:骨架本体10和固定件20,骨架本体10包括第二板体12和多个第一板体11,多个第一板体11沿骨架本体10的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以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板体11间形成间隔空间13,且每个第一板体11均沿骨架本体10的第二方向延伸,至少一个间隔空间13内设置有第二板体12,第二板体12将相应的间隔空间13分隔为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缓冲空间14,在骨架本体10受到碰撞挤压发生变形时,缓冲空间14可以为骨架本体10提供变形空间,以使骨架本体10可以通过溃缩变形吸收碰撞所产生的碰撞载荷。
并且,由于缓冲空间14为空腔结构,在保证骨架本体10的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具有缓冲空间14的骨架本体10可以实现降低骨架本体10重量的效果,从而实现降低缓冲装置100的重量,进而有利于实现车辆轻量化的效果。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固定件20固定装配于骨架本体10,且固定件20适于与结构件200固定,从而通过固定件20将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实现缓冲装置100与结构件200固定装配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缓冲装置100如图1中方向放置时,图1中的Y向为第一方向,图1中的Z向为第二方向,图1中的X向为第三方向。
具体地,骨架本体10可以由具有较高结构强度的材料制作而成,例如,骨架本体10采用超弹体聚酰胺和环氧树脂作为基本材料制作而成,且骨架本体10可以采用注塑成型的生产工艺制作而成,从而有利于提高骨架本体10的结构强度,以使骨架本体10可以吸收较大的碰撞载荷,避免缓冲装置100过度变形,保证缓冲装置100可以稳定地支撑在第一梁体21和第二梁体22之间,进而避免结构件200过度变形。
固定件20可以为结构胶,优选地,结构胶可以为环氧结构胶,结构胶可以在受热的条件下发泡膨胀,实现粘接的效果。由此,将结构胶固定装配于骨架本体10,以使骨架本体10与结构件200固定粘连,实现将缓冲装置10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内部的效果,缓冲装置100和结构件200固定装配为整体式结构,从而提高结构件200的结构强度,结构件200受到碰撞挤压时,结构件200受到的碰撞载荷稳定地传递给缓冲装置100的效果,缓冲装置100形成稳定的传力结构,以使结构件200可以渐进式地溃缩变形,从而降低结构件200的变形量,进而降低车辆的变形量,提升整车的侧面防护性能,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一板体11平行设置和/或相邻两个的第一板体11倾斜设置,如图8所示,骨架本体10如图8中方向放置时,本申请以部分相邻两个第一板体11平行设置,部分相邻的第一板体11倾斜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第一板体11间隔形成间隔空间13,在间隔空间13内设置有第二板体12,第二板体12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板体11,以使第二板体12将间隔空间13分隔为多个缓冲空间14,以使骨架本体10形成“蜂窝状多孔结构”,骨架本体10受到碰撞挤压发生变形时,骨架本体10可以根据缓冲空间14的排布形式溃缩变形,实现多个缓冲空间14稳定地诱导骨架本体10发生渐进式变形的效果,从而避免结构件200过度变形,进而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骨架本体10具有多个缓冲空间14,进一步地实现降低骨架本体10重量的效果,更进一步地实现车辆轻量化的效果。
并且,如图9所示,缓冲空间14在第三方向上贯穿骨架本体10,以使缓冲装置10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时,避免缓冲装置100对结构件200完全遮挡,使得车辆在电泳的过程中,电泳液可以流通于缓冲空间14,以使电泳液可以与结构件200完全接触,从而降低电泳液无法对结构件200进行电泳处理的风险,进而保证车辆的生产质量。
同时,缓冲空间14能够实现热量交换的效果。具体地,在车辆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缓冲装置100上的固定件20进行加热烘烤,以使固定件20(结构胶)受热发泡,实现通过固定件20将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的效果,对缓冲装置100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由于缓冲空间14可以实现热量交换的效果,有利于实现骨架本体10的多个表面受热均匀的效果,从而保证设置在骨架本体10的多个表面上的结构胶均受热发泡,进而提高缓冲装置100和结构件200的装配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骨架本体10如图8中方向放置时,多个第一板体11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可以为不同的长度尺寸,如图8所示,多个第一板体11沿着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时,即沿着第一方向,位于中间的第一板体11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最大,位于两端的第一板体11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最小,实现稳定地诱导骨架本体10渐进式变形的效果,从而保证缓冲装置100稳定地发生变形,进而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由此,通过设置骨架本体10具有缓冲空间14,以使骨架本体10能够吸收较大的碰撞载荷,同时能够实现降低骨架本体10质量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实现缓冲装置100轻量化的效果,进而有利于实现车辆轻量化的效果。并且,通过固定件20使得骨架本体10与结构件200固定连接,从而优化装配缓冲装置100的装配工艺,进而有利于提高缓冲装置100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骨架本体10的外表面具有装配槽15,固定件20固定装配于装配槽15内。进一步地,装配槽15朝向骨架本体10内部凹陷,通过在骨架本体10上设置装配槽15,实现将固定件20装配于骨架本体10的效果,通过固定件20,使得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实现缓冲装置100与结构件200固定装配的效果。并且,通过设置装配槽15,有利增大固定件20与骨架本体10的接触面积,提高固定件20与骨架本体10的连接可靠性,降低固定件20与骨架本体10发生分离的风险,进而提高缓冲装置100与结构件200装配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沿骨架本体10的第三方向,骨架本体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均具有装配槽15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骨架本体10如图8中方向放置时,图8中所示的Y向为骨架本体10的第一方向,由于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相对设置,并且,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均具有装配槽15,以使固定件20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表面1的装配槽15内和第二表面2的装配槽15内,使得第一表面1适于与第一梁体21和第二梁体22中的一个固定连接,第二表面2适于与第一梁体21和第二梁体22中的另一个固定连接,以使固定件20将骨架本体10与结构件200固定连接为一体,实现将缓冲装置100固定装配在梁体腔23内的效果。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本申请以第一表面1与第一梁体21固定连接,第二表面2与第二梁体22固定连接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骨架本体10具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连通流道16,连通流道16连通第一表面1上的装配槽15和第二表面2上的装配槽15。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表面1上的装配槽15具有流道口17,如图4所示,第二表面2上的装配槽15也具有流道口17,且第一表面1上的流道口17与第二表面2上的流道口17对应设置,并且连通流道16连通第一表面1上的流道口17和第二表面2上的流道口17,从而实现第一表面1上的装配槽15和第二表面2上的装配槽15连通的效果。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沿第三方向,连通流道16可以布置在骨架本体10的缓冲空间14内,使得连通流道16穿过缓冲空间14,实现连通流道16连通第一表面1上的装配槽15和第二表面2上的装配槽15的效果。
进一步地,固定件20可以为结构胶,结构胶具有流动性,将结构胶注入第一表面1上的装配槽15时,结构胶通过第一表面1上的流道口17流入连通流道16,结构胶经连通流道16穿过缓冲空间14后,结构胶从第二表面2上的流道口17排出,实现第一表面1的结构胶经过连通流道16可以流动至第二表面2的效果,同理可知,将结构胶注入第二表面2上的装配槽15时,结构胶也可以沿着连通流道16流入第二表面2上的装配槽15内,使得在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中的一个注入结构胶时,结构胶可以沿着连通流道16流入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中的另一个,从而避免在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分别注入结构胶,减少了在骨架本体10上注入结构胶的操作工序,从而有利于提高缓冲装置100的生产效率。
更进一步地,第一表面1上可以具有多个流道口17,第二表面2上也可以具有多个流道口17,第一表面1上的多个流道口17分别与第二表面2上的多个流道口17一一对应,且相互对应的流道口17之间均连接有连通流道16,从而实现骨架本体10具有多条连通流道16的效果,减少在骨架本体10上注入结构胶的操作时间,进而有利于提高缓冲装置100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沿骨架本体10的第一方向,骨架本体10具有第三表面3,第三表面3具有装配槽15,第三表面3上的装配槽15与第一表面1上的装配槽15连通。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骨架本体10如图8中方向放置时,图8中所示的Y向为骨架本体10的第一方向,且在骨架本体10的第一方向上,骨架本体10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均为骨架本体10的第三表面3。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三表面3上的装配槽15与第一表面1上的装配槽15连通,第一表面1上的装配槽15通过连通流道16与第二表面2上的装配槽15连通,从而实现第三表面3上的装配槽15和第二表面2上的装配槽15连通的效果,进而实现结构胶可以在第三表面3和第二表面2之间流动的效果,减少在骨架本体10上注入结构胶的操作时间,进而有利于提高缓冲装置100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骨架本体10的第一表面1、第二表面2和第三表面3均具有装配槽15,且固定件20固定装配于装配槽15内,从而实现骨架本体10的第一表面1、第二表面2和第三表面3均可以与结构件200固定装配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每个间隔空间13内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板体12,间隔空间13内的多个第二板体12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开,多个第二板体12将间隔空间13间隔形成多个缓冲空间14。
进一步地,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板体12可以沿着第一方向对应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二板体12也可以沿着第一方向错开设置,通过在每个间隔空间13内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板体12,使得每个间隔空间13内形成多个缓冲空间14,以使骨架本体10具有“蜂窝状多孔结构”,骨架本体10受到碰撞挤压发生变形时,骨架本体10可以根据缓冲空间14的排布形式发生溃缩变形,实现多个缓冲空间14稳定地诱导骨架本体10渐进式变形的效果,从而保证缓冲装置100稳定地发生变形,进而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骨架本体10具有多个缓冲空间14,进一步地实现降低骨架本体10重量的效果,更进一步地实现车辆轻量化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骨架本体10如图8中方向放置时,多个第二板体12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可以为不同的长度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板体11具有第一横截面111,沿第三方向第一横截面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和/或第二板体12具有第二横截面121,沿第三方向第二横截面12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沿着第一方向将第一板体11剖开,所剖开形成的截面为第一板体11的第一横截面111,如图9所示,沿着第二方向将第二板体12剖开,所剖开形成的截面为第二板体12的第二横截面121。进一步地,由于沿第三方向,第一横截面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第二横截面12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以使第一横截面111和第二横截面121均为“梯形截面”,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板体11的表面相对于第三方向倾斜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第二板体12的表面相对于第三方向倾斜设置。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横截面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和第二板体12具有第二横截面121,使得第一板体11的表面相对于第三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板体12的表面相对于第三方向倾斜设置,使得车辆在电泳的过程中,电泳液可以沿着第一板体11的表面、第二板体12的表面排出缓冲空间14,从而降低电泳液在缓冲空间14内产生积液的风险。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横截面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第二横截面12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使得第一板体11承受载荷的能力随着第一横截面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而增大,第二板体12承受载荷的能力随着第二横截面12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而增大,实现稳定地诱导骨架本体10渐进式发生溃缩变形的效果,使得结构件200可以吸收较大的碰撞载荷,进而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的连接处可以设有加强筋19,加强筋19与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固定连接,优选地,加强筋19与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一体成型,从而提高加强筋19与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的结构强度,以使加强筋19稳定地支撑在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之间,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高骨架本体10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提高骨架本体10承受碰撞载荷的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缓冲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定位件30,定位件30可以为金属片,定位件30与骨架本体10固定连接,定位件30适于与车辆的结构件200固定。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骨架本体10具有安装座18,安装座18靠近第一表面1设置,安装座18具有安装槽,定位件30适于固定装配在安装槽中,从而实现定位件30与安装座18固定连接的效果,进而实现定位件30固定装配于骨架本体10的效果。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定位件30适于固定装配在结构件200,通过定位件30,实现将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的效果,进而实现将缓冲装置100预装配在结构件200的效果。
进一步地,安装座18可以为多个,多个安装座18间隔设置于骨架本体10,且多个安装座18均设有定位件30,且多个定位件30均适于与结构件200固定装配,通过多个定位件30与结构件200固定装配,从而提高骨架本体10与结构件200之间的结构强度,保证骨架本体10与结构件20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降低骨架本体10与结构件200发生脱离的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在骨架本体10的第二方向上,本申请以骨架本体10的两端具有分别一个安装座18和一个对应配合的定位件30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不限于此,骨架本体10上所设置的安装座18位置、数量和定位件30的位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定位件30可以具有安装孔31,安装孔31为贯穿定位件30的通孔,安装孔31可以为焊接孔或者螺栓通孔。具体地,采用焊接的方式将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时,安装孔31为焊接孔,将骨架本体10焊接于结构件200的过程中,将定位件30固定于结构件200,并采用焊接设备对安装孔31进行焊接,以使定位件30焊接于结构件200,从而实现将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的效果。采用螺栓的方式将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时,安装孔31为螺栓通孔,将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的过程中,将定位件30固定于结构件200,将螺栓穿设于安装孔31和结构件200,并将螺栓固定于结构件200,以使定位件3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从而实现将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的效果。
进一步地,定位件30还可以与骨架本体10一体成型,在生产制作骨架本体10的过程中,将定位件30同骨架本体10注塑为一体,从而提高定位件30和骨架本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定位件30和骨架本体10发生脱离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缓冲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支撑脚180,支撑脚180适于与结构件200止抵。具体地,如图10所示,缓冲装置100如图10中方向放置时,安装座18和支撑脚180均朝向远离第一表面1的方向凸起,以使骨架本体10固定装配于结构件200时,安装座18和支撑脚180均适于与结构件200的第一梁体21抵接,支撑脚180能够稳定地支撑在骨架本体10和结构件200之间,从而有利于提高骨架本体1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支撑脚180可以为多个,多个支撑脚180间隔设置于第一表面1,以使支撑脚180进一步稳定地支撑在骨架本体10和结构件200之间,更加有利于提高骨架本体10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缓冲装置100。骨架本体10具有缓冲空间14,以使骨架本体10能够吸收较大的碰撞载荷,同时能够实现降低骨架本体10质量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实现缓冲装置100轻量化的效果,进而有利于实现车辆轻量化的效果。并且,由于骨架本体10的外表面具有装配槽15,以使固定件20可以固定装配在装配槽15内,通过固定件20使得骨架本体10与结构件200固定连接,从而优化缓冲装置100和结构件200的装配工艺,进而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生产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适于与车辆的结构件固定,所述缓冲装置包括:
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包括第二板体和多个第一板体,多个所述第一板体沿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板体间形成间隔空间,且每个所述第一板体均沿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二方向延伸,至少一个所述间隔空间内设置有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将相应的所述间隔空间分隔为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缓冲空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装配于所述骨架本体,且所述固定件适于与所述车辆的结构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本体的外表面具有装配槽,所述固定件固定装配于所述装配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三方向,所述骨架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具有所述装配槽,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连通流道,所述连通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装配槽和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装配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骨架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骨架本体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具有所述装配槽,所述第三表面上的所述装配槽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装配槽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间隔空间内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板体,所述间隔空间内的多个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第一横截面,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横截面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和/或
所述第二板体具有第二横截面,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横截面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结构胶。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与所述骨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定位件适于与所述车辆的结构件固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
CN202320049511.7U 2023-01-04 2023-01-04 缓冲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96190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9511.7U CN219619054U (zh) 2023-01-04 2023-01-04 缓冲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9511.7U CN219619054U (zh) 2023-01-04 2023-01-04 缓冲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19054U true CN219619054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70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49511.7U Active CN219619054U (zh) 2023-01-04 2023-01-04 缓冲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190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6986B (zh) 汽车车身骨架前部结构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9619054U (zh) 缓冲装置及车辆
CN115621603A (zh) 包括电池的电池单元支撑矩阵的电动车辆的结构电池
CN116001713A (zh) 车辆的梁体组件及车辆
CN114940056B (zh) 车辆
CN115416469A (zh) 一种电动车辆
CN212177737U (zh) 车辆板簧垫块及车辆
CN112670647B (zh) 电池托盘、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KR102256386B1 (ko) 배터리 케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CN212148396U (zh)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CN211106953U (zh) 一种车用油箱防浪板
CN210555120U (zh) 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KR101278901B1 (ko) 복판형 시트 백 프레임
CN218294316U (zh) 悬置结构及车辆
CN220577042U (zh) 一种悬置结构及汽车
KR20210029385A (ko) 차량의 리어플로어 어셈블리
CN218858535U (zh) 吸能组件、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219361161U (zh) 加强梁结构及车辆
CN215553558U (zh) 后悬置总成和车辆
CN220662635U (zh) 机舱骨骼单元、机舱骨骼结构组件及车辆
CN219584304U (zh) 纵梁前端板、机舱框架和车辆
CN112670649B (zh) 动力电池箱体下箱壳及其与动力电池连接步骤
CN220548896U (zh) 后拉杆悬置和车辆
CN211054905U (zh) 悬置支撑梁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