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4293U - 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4293U
CN219584293U CN202320645254.3U CN202320645254U CN219584293U CN 219584293 U CN219584293 U CN 219584293U CN 202320645254 U CN202320645254 U CN 202320645254U CN 219584293 U CN219584293 U CN 219584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side plate
flanging
hinge
flang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525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浪
张松
胡勇
陈行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4525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4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4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4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该中柱加强件包括第一铰链加强件、第二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主加强件连接在第一铰链加强件和第二铰链加强件之间,其中,第一铰链加强件位于远离地面的一侧;第一铰链加强件包括主体结构、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主体结构为凹槽型框架结构,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分别位于主体结构的口部的两侧,且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分别沿远离主体结构的方向延伸;主加强件和第一铰链加强件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处。这样,通过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增加第一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之间的连接点,以满足第一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之间的连接需求,保证中柱加强件整体的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也在不断的得到提升。目前,汽车的车身包括有中柱加强件,即B柱加强件,中柱加强件位于汽车的前门和后门之间,主要的用于承受汽车的撞击力,能够充分的保证驾驶员和乘坐人的安全,同时起到支撑车辆结构的作用。
目前,中柱加强件包括上铰链加强件、下铰链加强件以及主加强件,主加强件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上铰链加强件、下铰链加强件之间。其中,上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之间的焊接点位于上铰链加强件的底面和侧面。
然而,由于上铰链加强件侧面的尺寸有限,进而导致上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之间的焊接点有限,因此使得上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不足,进而在较为复杂的工况条件下是,无法满足上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之间的连接需求,进而降低了中柱加强件整体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中柱加强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不足导致的中柱加强件整体的强度不够的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中汽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柱加强件,所述中柱加强件包括第一铰链加强件、第二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
所述主加强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和所述第二铰链加强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位于远离地面的一侧;
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包括主体结构、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所述主体结构为凹槽型框架结构,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结构的口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分别沿远离所述主体结构的方向延伸;
所述主加强件和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处。
可选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端部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围成所述凹槽型框架结构;
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且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翻边结构固定在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且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第一翻边结构的端部和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结构的端部和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
可选的,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的中部、所述第二铰链加强件的中部和所述主加强件的中部均开设有多个安装孔。
可选的,所述中柱加强件还包括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
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凸筋和所述第二方向平行,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凸筋和至少一条所述第二凸筋相交于所述安装孔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和所述第二方向为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
可选的,所述安装孔处设置有凸台结构,所述凸台结构凸出于所述底板的表面。
可选的,所述底板为非平板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上开设有多个空腔结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中柱加强件。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中柱加强件包括第一铰链加强件、第二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第一铰链加强件包括主体结构、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主体结构为凹槽型框架结构,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分别位于主体结构的口部的两侧,且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分别沿远离主体结构的方向延伸;主加强件和第一铰链加强件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处,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翻边结构和第二翻边结构增加第一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之间的连接点,以满足第一铰链加强件和主加强件之间的连接需求,保证中柱加强件整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柱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柱加强件的局部示意图之一;
图3为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柱加强件在图1的B-B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柱加强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其中,1-第一铰链加强件;2-第二铰链加强件;3-主加强件;11-主体结构;12-第一翻边结构;13-第二翻边结构;14-安装孔;15-第一凸筋;16-第二凸筋;17-凸台结构;18-空腔结构;111-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中柱加强件,该中柱加强件为汽车的车身的一部分,中柱加强件位于汽车的前门和后门之间,主要的用于承受汽车的撞击力,能够充分的保证驾驶员和乘坐人的安全,同时起到支撑车辆结构的作用。
如图1-图4所示,该中柱加强件包括第一铰链加强件1、第二铰链加强件2和主加强件3;主加强件3连接在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第二铰链加强件2之间,其中,第一铰链加强件1位于远离地面的一侧;第一铰链加强件1包括主体结构11、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主体结构11为凹槽型框架结构,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分别位于主体结构11的口部的两侧,且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分别沿远离主体结构11的方向延伸;主加强件3和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柱加强件包括第一铰链加强件1、第二铰链加强件2和主加强件3,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端部和中柱加强件的第一端焊接,第二铰链加强件2的端部和中柱加强件的第二端焊接,使得主加强件3连接在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第二铰链加强件2之间。
为保证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有效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铰链加强件1包括主体结构11、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均沿X方向延伸,X方向为远离主体结构11的方向,也可以理解X方向为垂直于主体结构11的延伸方向。这样,可以通过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增加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点,以满足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需求,保证中柱加强件整体的强度。其中,X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主加强件3包括的主体结构11为凹槽型框架结构,可以理解为中部开槽的竖梁结构,以使得主体结构11具有可支撑的三个板状结构,通过三个板状结构围成凹槽型框架结构。此外,第二铰链加强件2和主加强件3也可以为框梁形结构,以满足中柱加强件的强度需求。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中柱加强件包括第一铰链加强件1、第二铰链加强件2和主加强件3,第一铰链加强件1包括主体结构11、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主体结构11为凹槽型框架结构,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分别位于主体结构11的口部的两侧,且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分别沿远离主体结构11的方向延伸;主加强件3和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处,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增加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点,以满足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需求,保证中柱加强件整体的强度。
接下来具体介绍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柱加强件包括的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结构11包括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和底板113;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固定在底板113端部的两侧,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和底板113之间围成凹槽型框架结构;第一翻边结构12固定在第一侧板111远离底板113的端部,且沿远离第一侧板111的方向延伸;第二翻边结构13固定在第二侧板112远离底板113的端部,且沿远离第二侧板112的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相对设置,即可以理解为第一侧板111所在的平面和第二侧板112所在的平面对称设置。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固定在底板113端部的两侧,即第一侧板111和底板113相交设置,第二侧板112和底板113相交设置,使得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和底板113之间形成一个U型框架结构,即使得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和底板113之间围成凹槽型框架结构,该凹槽为U型凹槽。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构成U型凹槽的两个侧壁,底板113构成U型凹槽的底部。第一翻边结构12固定在第一侧板111远离底板113的端部,且沿远离第一侧板111的方向延伸,第二翻边结构13固定在第二侧板112远离底板113的端部,且沿远离第二侧板112的方向延伸,进而使得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位于U型凹槽的口部。
还需要说明的是,若没有设置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在需要增加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点时,则需要通过增大第一侧板111的厚度和增大第二侧板112的厚度的方式来实现。然而这种方式会增加中柱加强件整体的重量和成本,不利于中柱加强件轻量化的设计要求。基于此,由于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翻边结构12固定在第一侧板111远离底板113的端部,且沿远离第一侧板111的方向延伸;第二翻边结构13固定在第二侧板112远离底板113的端部,且沿远离第二侧板112的方向延伸,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增加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点,在不增加中柱加强件整体的重量和成本的情况下,满足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需求。
进一步的,第一侧板111连接第一翻边结构12的端部和底板113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第二侧板112连接第二翻边结构13的端部和底板113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侧板111连接第一翻边结构12的端部和底板113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第二板连接第二翻边结构13的端部和底板113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即第一侧板111在垂直于底板11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第二侧板112在垂直于底板11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因此可以保证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在垂直于底板11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占的空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保证中柱加强件所占的空间。此外,基于上述结论,由于需要保证第一侧板111连接第一翻边结构12的端部和底板113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第二侧板连接第二翻边结构13的端部和底板113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因此使得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和底板113之间形成的腔体高度有限,换句话说,第一侧板111在垂直于底板11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尺寸和第二侧板112在垂直于底板11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尺寸有限,进而无法满足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强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来解决上述结构上的缺陷,满足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需求。其中,第一侧板111连接第一翻边结构12的端部和底板113之间的距离如图3中的a所示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对称设置在底板113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对称设置在底板113的两侧,因此在第一铰链加强件1通过第一翻边结构12、第二翻边结构13和主加强件3连接之后,使得第一翻边结构12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点、第二翻边结构13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点可以分布在底板113的两侧,进而有利于中柱加强件受力平衡,提升中柱加强件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13为非平板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底板113可以为弧形板,或者具有起伏的曲面板,或者为其它非平面板状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这样,由于底板113为非平板结构,因此可以在底板113受力时,使得力可以沿着平面变化的部分分散,避免应力集中,进而提升中柱加强件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上开设有多个空腔结构1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上开设的空腔结构18可以为圆孔,也可以为方孔、三角形孔等规则孔状结构,也可以为不规则的孔状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此外,空腔结构18的开设位置位于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未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点外的其它位置。第一翻边结构12上开设的空腔结构18的形状和第二翻边结构13上开设的空腔结构18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翻边结构12上开设的空腔结构18的数量和第二翻边结构13上开设的空腔结构18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上开设有多个空腔结构18,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空腔结构18使得第一铰链加强件1上的应力得以分散,提升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空腔结构18降低第一铰链加强件1整体的重量,有利于中柱加强件的轻量化设置。
可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中部、第二铰链加强件2的中部和主加强件3的中部均开设有多个安装孔14。这样,可以通过开设在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中部、第二铰链加强件2的中部和主加强件3的中部的安装孔14实现中柱加强件和车身其它部位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中部开设的安装孔14的数量、第二铰链加强件2的中部开设的安装孔14的数量和主加强件3的中部均开设的安装孔14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安装孔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其它数量,安装孔14的具体数量依据中柱加强件的安装要求确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柱加强件还包括第一凸筋15和第二凸筋16;第一凸筋15和第一方向平行,第二凸筋16和第二方向平行,至少一条第一凸筋15和至少一条第二凸筋16相交于安装孔14处,其中,第一方向为和第二方向为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筋15沿第一方向分布,第二凸筋16可以沿第二方向分布,第一凸筋15的条数和第二凸筋16的条数可以为一条,也可以为多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由于第一凸筋15和第一方向平行,第二凸筋16和第二方向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因此使得第一凸筋15和第二凸筋16相交,且使得至少一条第一凸筋15和至少一条第二凸筋16相交于安装孔14处。这样,可以通过第一凸筋15和第二凸筋16对中柱加强件受到的应力分散,能够有效的提升了中柱加强件的局部强度,同时对整个中柱加强件的刚度又有较大的提升。
进一步的,安装孔14处设置有凸台结构17,凸台结构17凸出于底板113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该凸台结构17可以为圆柱形凸台、棱柱形凸台或者其它形状的凸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安装孔14的轴线和凸台结构17中心线相交,由于凸台结构17凸出于于底板113的表面,因此可以通过凸台结构17使得每个安装孔14处的弹性形变,有效的提升了中柱加强件的局部的结构强度。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在嗯申请实施例中,由于中柱加强件包括第一铰链加强件1、第二铰链加强件2和主加强件3,第一铰链加强件1包括主体结构11、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主体结构11为凹槽型框架结构,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分别位于主体结构11的口部的两侧,且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分别沿远离主体结构11的方向延伸;主加强件3和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处,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增加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点,以满足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需求,保证中柱加强件整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车身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中柱加强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车身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中柱加强件,因此在中柱加强件通过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增加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点,以满足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主加强件3之间的连接需求,保证中柱加强件整体的强度的情况下,可以使得车身的强度也得到提升,进而有利于提升车辆整体的安全性能。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加强件包括第一铰链加强件(1)、第二铰链加强件(2)和主加强件(3);
所述主加强件(3)连接在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1)和所述第二铰链加强件(2)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1)位于远离地面的一侧;
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1)包括主体结构(11)、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所述主体结构(11)为凹槽型框架结构,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2)和第二翻边结构(13)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结构(11)的口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2)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3)分别沿远离所述主体结构(11)的方向延伸;
所述主加强件(3)和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2)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3)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11)包括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和底板(113);
所述第一侧板(111)和所述第二侧板(112)固定在所述底板(113)端部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板(111)、所述第二侧板(112)和所述底板(113)之间围成所述凹槽型框架结构;
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2)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111)远离所述底板(113)的端部,且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111)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3)固定在所述第二侧板(112)远离所述底板(113)的端部,且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112)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11)连接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2)的端部和所述底板(113)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所述第二侧板(112)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3)的端部和所述底板(113)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2)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3)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113)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加强件(1)的中部、所述第二铰链加强件(2)的中部和所述主加强件(3)的中部均开设有多个安装孔(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加强件还包括第一凸筋(15)和第二凸筋(16);
所述第一凸筋(15)和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凸筋(16)和第二方向平行,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凸筋(15)和至少一条所述第二凸筋(16)相交于所述安装孔(14)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和所述第二方向为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4)处设置有凸台结构(17),所述凸台结构(17)凸出于所述底板(113)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3)为非平板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2)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3)上开设有多个空腔结构(18)。
10.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设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中柱加强件。
CN202320645254.3U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 Active CN219584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5254.3U CN219584293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5254.3U CN219584293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4293U true CN219584293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86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5254.3U Active CN219584293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4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4990B2 (ja) 自動車の外装パネル
CN20782634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WO2019001498A1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584293U (zh) 一种中柱加强件以及汽车
CN110588785A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213354331U (zh) 一种汽车置物板总成及其安装结构
CN213566147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341397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后地板前横梁结构
CN211107411U (zh) 一种磁悬浮列车上裙板
CN208306405U (zh) 一种座椅横梁加强结构
CN110723213A (zh) 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10653337U (zh) 一种汽车用加强结构
CN214296146U (zh) 车身后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842705U (zh) 前机舱稳定横梁、车辆的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14451320U (zh) 侧碰吸能总成及车辆
CN219029568U (zh) 车辆地板结构
CN219651274U (zh)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以及车辆
CN214565678U (zh) 前车舱车身装配结构
CN218986772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9707120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9948369U (zh)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CN219584322U (zh) 车身骨架及车辆
CN219487231U (zh) 汽车座椅横梁结构
WO2019001527A1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3228883U (zh) 车身门槛板总成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