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5380U - 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 - Google Patents

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5380U
CN219575380U CN202320773931.XU CN202320773931U CN219575380U CN 219575380 U CN219575380 U CN 219575380U CN 202320773931 U CN202320773931 U CN 202320773931U CN 219575380 U CN219575380 U CN 2195753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per
rotary transformer
rotor
rotary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7393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新宇
张嘉伟
朱严
宋伟
施佳军
荣子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ngshuang Mo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ngshuang Mo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ngshuang Mo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ngshuang Mo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7393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53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53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53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包括转轴,旋变转子,第一限位件以及旋紧件。所述转轴具有一安装部;所述旋变转子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旋变转子的部分内周面与所述安装部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所述第一限位件在力的作用下、在所述旋变转子径向方向上能发生形变,以作用于所述旋变转子和所述转轴,使所述旋变转子与所述转轴保持相对静止;所述旋紧件作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以对其提供压力。本实用新型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能够提高转子和转轴的同轴度,且安装简便,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电机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电机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旋转变压器简称旋变,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其中定子绕组作为变压器的原边,接受励磁电压,转子绕组作为变压器的副边,通过电磁耦合得到感应电压。现有的绕线式旋转变压器,在安装时,旋变的转子和转轴主要通过过盈配合,即设置转子的内径小于转轴的外径,通过转子和转轴之间的压力和摩擦力使得转子和转轴相对固定;或者,借助转子压板和旋紧螺母,将旋变的转子固定于转轴上。但上述方案安装较为繁琐,且转轴与转子之间会存在配合误差,误差会导致转子和转轴的同轴度降低。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能够提高转子和转轴的同轴度,且安装简便,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包括转轴,旋变转子,第一限位件以及旋紧件。所述转轴具有一安装部;所述旋变转子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旋变转子的部分内周面与所述安装部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所述第一限位件在力的作用下、在所述旋变转子径向方向上能发生形变,以作用于所述旋变转子和所述转轴,使所述旋变转子与所述转轴保持相对静止;所述旋紧件作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以对其提供压力。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被设置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限位件上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开口。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由刚性材质制成。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由柔性材质制成。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与所述安装部接触的第一限位面以及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面倾斜设置的第二限位面;在被压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分别作用于所述安装部以及所述旋变转子的内周面,以对所述旋变转子与所述转轴进行限位。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旋变转子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面相接触的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旋变转子的径向上,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安装部表面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最大厚度。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间隔空间内且作用于所述旋变转子的内周面,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面相接触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件被设置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二限位件上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开口。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旋变转子的径向上,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安装部表面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最大厚度。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被设置成螺旋结构,所述第一限位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对的第三限位面,且当所述第一限位件处于被压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面抵持于所述第三限位面并提供其在径向上的扩张力,以作用于所述旋变转子的内周面。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径向上,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三限位面之间部分重叠。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旋紧件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上,且部分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所述旋紧件与所述旋变转子或所述转轴之间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通过第一限位件的径向形变,提供与旋变转子和转轴之间足够的摩擦力,以实现旋变转子和转轴的相对静止,提高转子和转轴的同轴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简化了绕线式旋变转子的安装方式,降低客户使用成本,安装更便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通过第一限位件上倾斜设置的第二限位面,增加与旋变转子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与其的摩擦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通过在第一限位件上开设贯穿的开口,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限位件在径向上的形变程度,使其受力时能完全抱紧转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的第一限位件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的第二限位件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的第一限位件立体图。
图10是图8中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背景技术所言,现有技术中的绕线式旋转变压器,其在安装过程中,旋变转子与转轴主要通过过盈配合,或者借助转子压板和旋紧螺母固定。然而该固定方式其一需要较高的精度,其二安装繁琐,还可能造成转子和转轴的不同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通过将“可径向形变的”某种零件置于旋变转子和转轴之间,通过其他零部件对该“可径向形变的”零件施加作用力后,使得该零件形变,径向尺寸发生改变,并与转轴以及旋变转子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保证旋变转子与转轴保持轴向和径向的相对静止。
以下通过若干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展开详细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参考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包括转轴10,旋变转子20,第一限位件30以及旋紧件40。转轴10具有一安装部11。旋变转子20套设于安装部11上,旋变转子20的部分内周面与安装部11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A。第一限位件30设置于间隔空间A内,第一限位件30在力的作用下、在旋变转子20径向方向上能发生形变,以作用于旋变转子20和转轴10,使旋变转子20与转轴10保持相对静止。旋紧件40作用于第一限位件30以对其提供轴向压力。
参考图3所示,第一限位件30被设置成环形结构,第一限位件30上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第一限位件30的开口31,开口31的设置使得第一限位件30在力的作用下能在径向上发生形变,使得内径缩小,抱紧转轴10的安装部11。第一限位件30的内周面为与安装部11接触的第一限位面301,第一限位面301优选的,与第一限位件30的轴向平行设置。第一限位件30的外周面为与旋变转子20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第二限位面302。第二限位面302为相对第一限位面301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第一限位面301与第二限位面30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在被压状态下,第一限位件30的第一限位面301和第二限位面302分别作用于安装部11以及旋变转子20的内周面,以对旋变转子20与转轴10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30由刚性材质或柔性材质制成,优选的,由柔性材质制成。
参考图2所示,旋变转子2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第一限位件30的第二限位面302相接触的第一倾斜面201,第一倾斜面201的倾斜方向与第二限位面302的倾斜方向相同。在旋变转子20的径向上,第一倾斜面201与安装部11表面的最大距离要小于第一限位件30的最大厚度(第一限位面301与第二限位面302之间的最大距离)。
旋紧件40套设于安装部11上,且部分位于间隔空间A内,旋紧件40与旋变转子20或转轴10之间螺纹连接,且其一端端部抵持于第一限位件30上,以提供第一限位件30轴向上的力。
实施例2:
参考图4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包括转轴10,旋变转子200,第一限位件30,第二限位件50以及旋紧件40。转轴10具有一安装部11。旋变转子200套设于安装部11上,旋变转子200的部分内周面与安装部11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A。第二限位件50设置于间隔空间A内,且第二限位件50的内表面与安装部11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限位件30设置于间隔空间A内且位于第二限位件50与安装部11之间的间隙内,第一限位件30在力的作用下、在旋变转子200径向方向上能发生形变,以作用于第二限位件50和转轴10,进而作用于旋变转子200和转轴10,使旋变转子200与转轴10保持相对静止。旋紧件40作用于第一限位件30以对其提供轴向压力。
第一限位件30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第一限位件30一样,第一限位件30被设置成环形结构,第一限位件30上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第一限位件30的开口31,开口31的设置使得第一限位件30在力的作用下能在径向上发生形变,使得内径缩小,抱紧转轴10的安装部11。第一限位件30的内周面为与安装部11接触的第一限位面301,第一限位面301优选的,与第一限位件30的轴向平行设置。第一限位件30的外周面为与第二限位件50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第二限位面302。第二限位面302为相对第一限位面301倾斜设置的斜面,以使第一限位面301与第二限位面30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在被压状态下,第一限位件30的第一限位面301和第二限位面302分别作用于安装部11以及第二限位件50的内周面,以对第二限位件50和转轴10进行限位,进而对旋变转子200与转轴10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30由刚性材质或柔性材质制成,优选的,由柔性材质制成。
参考图5和图6所示,第二限位件50同样被设置成环形结构。第二限位件50设置于旋变转子200与安装部11之间的间隔空间A内,且其外表面与旋变转子200的内周面相接触。优选的,为了提高第二限位件50对旋变转子200内表面的作用力,第二限位件50上沿其轴向同样可以开设有贯穿第二限位件50的开口(图未示)。第二限位件50具有与第一限位件30的第二限位面302相接触的第二倾斜面501,第二倾斜面501的倾斜方向与第二限位面302的倾斜方向相同。在旋变转子200的径向上,第二倾斜面501与安装部11表面的最大距离小于第一限位件30的最大厚度。(第一限位面301与第二限位面302之间的最大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50由刚性材质或柔性材质制成,优选的,由柔性材质制成。
旋紧件40套设于安装部11上,且部分位于间隔空间A内,旋紧件40与旋变转子20或转轴10之间螺纹连接,且其一端端部抵持于第一限位件30上,以提供第一限位件30轴向上的力。
在第二限位件50和旋紧件40两方面的受力下,第一限位件30向内收缩,与转轴10抱紧,达到旋变转子200与转轴10锁紧的作用。
实施例3:
参考图7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包括转轴10,旋变转子20,第一限位件300以及旋紧件40。转轴10具有一安装部11。旋变转子20套设于安装部11上,旋变转子20的部分内周面与安装部11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A。第一限位件300设置于间隔空间A内,第一限位件300在力的作用下、在旋变转子20径向方向上能发生形变,以作用于旋变转子20和转轴10,使旋变转子20与转轴10保持相对静止。旋紧件40作用于第一限位件300以对其提供轴向压力。
参考图9和图10所示,第一限位件300被设置成螺旋结构,且至少具有两个螺旋段(一个螺旋段构成一个环)。第二螺旋段部分包围第一螺旋段设置。此设计使得,第一限位件300在力的作用下能在径向上发生形变,使得第一螺旋段的内径缩小,抱紧转轴10的安装部11,同时第一螺旋段撑大第二螺旋段,使得第二螺旋段的内径增大,以使旋变转子20抱紧第二螺旋段。第一限位件300的内周面为与安装部11接触的第一限位面3001,第一限位面3001优选的,与第一限位件300的轴向平行设置。第一限位件300具有相对第一限位面3001倾斜设置的第二限位面3002,同时第一限位件300上还形成有与第二限位面3002相对的第三限位面3003;在被压状态下,第一限位件300的外周面(第一螺旋段和第二螺旋段的外周面)与旋变转子20的内周面相接触。第一限位件300的第一限位面3001与安装部11相接触,第一限位件300的第二限位面3002与第三限位面3003相接触。例如,第一螺旋段上的第二限位面3002与第二螺旋段上的第三限位面3003之间相接触,第二限位面3002抵持于第三限位面3003上并提供第三限位面3003在径向上的扩张力,以使第二螺旋段作用于旋变转子20的内周面上,同时第三限位面3003也提供第二限位面3002在径向上的压力,以使第一螺旋段作用于转轴10上,对旋变转子20与转轴10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300由刚性材质或柔性材质制成,优选的,由柔性材质制成。
优选的,旋变转子20的内周面上还可以形成与第一限位件300于最底端的螺旋段的第二限位面3002相接触的倾斜面201,以增加旋变转子20与第一限位件300之间的摩擦力。倾斜面201的倾斜方向与第二限位面302的倾斜方向相同。
旋紧件40套设于安装部11上,且部分位于间隔空间A内,旋紧件40与旋变转子20或转轴10之间螺纹连接,且其一端端部抵持于第一限位件300上,以提供第一限位件300轴向上的力。
第一限位件300在受到右端(以图8所示视角)旋紧件40的作用下,在被压缩后内径变小,产生摩擦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通过第一限位件的径向形变,提供与旋变转子和转轴之间足够的摩擦力,以实现旋变转子和转轴的相对静止,提高转子和转轴的同轴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简化了绕线式旋变转子的安装方式,降低客户使用成本,安装更便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通过第一限位件上倾斜设置的第二限位面,增加与旋变转子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与其的摩擦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通过在第一限位件上开设贯穿的开口,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限位件在径向上的形变程度,使其受力时能完全抱紧转轴。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具有一安装部;
旋变转子,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旋变转子的部分内周面与所述安装部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
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所述第一限位件在力的作用下、在所述旋变转子径向方向上能发生形变,以作用于所述旋变转子和所述转轴,使所述旋变转子与所述转轴保持相对静止;
旋紧件,作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以对其提供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被设置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限位件上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由刚性材质制成;和/或,所述第一限位件由柔性材质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与所述安装部接触的第一限位面以及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面倾斜设置的第二限位面;
在被压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分别作用于所述安装部以及所述旋变转子的内周面,以对所述旋变转子与所述转轴进行限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变转子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面相接触的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变转子的径向上,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安装部表面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最大厚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间隔空间内且作用于所述旋变转子的内周面,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面相接触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被设置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二限位件上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开口。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变转子的径向上,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安装部表面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最大厚度。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被设置成螺旋结构,所述第一限位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对的第三限位面,且当所述第一限位件处于被压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面抵持于所述第三限位面并提供其在径向上的扩张力,以作用于所述旋变转子的内周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紧件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上,且部分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所述旋紧件与所述旋变转子或所述转轴之间螺纹连接。
CN202320773931.XU 2023-04-10 2023-04-10 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 Active CN2195753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3931.XU CN219575380U (zh) 2023-04-10 2023-04-10 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3931.XU CN219575380U (zh) 2023-04-10 2023-04-10 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5380U true CN219575380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7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73931.XU Active CN219575380U (zh) 2023-04-10 2023-04-10 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53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61348C2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с аксиальным пружинным элементом
JP5840151B2 (ja) 回転電機
JPH026264Y2 (zh)
JP2006342967A (ja) 力制限アセンブリ
JP5880136B2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519581A (ja) 永久磁石を備えた電気機械
KR100408803B1 (ko) 댐퍼 기구
US11984788B2 (en) Electric motor
CN219575380U (zh) 旋变转子的装配结构
JP2008169895A (ja) プーリ構造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補機駆動システム
KR100454459B1 (ko) 모터
US11799349B2 (en) Motor
JP2006187970A (ja) ポリゴンスキャナモータ
JP2003023761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レゾルバ固定構造
JP2007507993A (ja) 改善された耐熱性を備えた、電気機械に用いられるロータ
CN211701688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JPH04344181A (ja) 振動波モータ
JP7475607B2 (ja) センサ固定構造及び方法
US10826360B2 (en) Motor, rotor and shaft sleeve thereof
US11466695B2 (en) Moto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4129743A (ja) 送風機
JPH08256442A (ja) マイクロモータ
JP7479261B2 (ja) モータ
JPH06121478A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H074368Y2 (ja) メカニカルシ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