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8416U - 电吹风 - Google Patents

电吹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8416U
CN219438416U CN202320330137.8U CN202320330137U CN219438416U CN 219438416 U CN219438416 U CN 219438416U CN 202320330137 U CN202320330137 U CN 202320330137U CN 219438416 U CN219438416 U CN 219438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air
shell
rear cove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3013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保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Leitai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Leitai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Leitai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Leitai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3013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8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8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84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吹风,包括风筒壳件,所述风筒壳件设有容纳腔,所述风筒壳件相对设置有进风口和第一送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一送风口依次连通;后盖组件,所述后盖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处;手柄组件;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件上,所述导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处,所述导流组件上形成弧形的导流件,相邻设置的所述导流件之间形成送风通道。弧形的送风通道有利于提高流经其通道后的气流压力,经过风机组件进入容纳腔内的气流需要先经过导流件之间第一送风口后在送出电吹风外,使得气流在远离第一送风口的内侧与外侧之间形成风压差,有利于充分利用安装空间,提高容纳腔的进风量。

Description

电吹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吹风。
背景技术
电吹风是常用的电器,电吹风一般包括风筒和手柄,风筒内设有加热丝组件和控制模块。使用时,电机驱动转子带动风叶旋转,当风叶旋转时,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由此形成的离心气流再由风筒前端吹出。空气通过时,若装在风筒内的加热丝已通电变热,则风筒前端吹出的是热风;若加热丝未通电发热,则吹出的是冷风。
电吹风有加热功率、出风量和风噪声三个最受关注的参数,一款好的电吹风一般要求适当的加热功率、较大的出风量和较低的风噪声,而出风量和风噪声与吹风装置直接相关。其中,增大出风量和风压是比较重要的一点,目前的电吹风大都采用普通的单层光滑风叶,在风叶的工作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出风量非常有限,很难达到较高的出风量。为了提高风叶的送风性能,进而提高风扇的整体性能(如提高出风量),主要是通过增加风叶的数量来改善的,然而通过增加风叶数量来改善风叶的性能,则需要减小叶片的尺寸,使得单个风叶的性能会降低,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电吹风为了提高风压,有设成扁平状的出风罩,或一体连续角度的锥形风道;但是出风量受限,按照扁平的出风口出风,降低了电吹风的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优化电吹风内部结构以增大电吹风的出风量等使用性能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吹风。
一种电吹风,包括:风筒壳件,所述风筒壳件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风筒壳件相对设置有进风口和第一送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一送风口依次连通;后盖组件,所述后盖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件上,所述后盖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处;手柄组件,所述手柄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件上;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件上,所述导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处,所述导流组件上形成弧形的导流件,相邻设置的所述导流件之间形成送风通道。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吹风,风筒壳件、后盖组件和手柄组件之间配合安装形成电吹风的外壳部分,电吹风的风机组件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使得第一容纳腔内形成负压并形成气流。通过在风筒壳件的第一送风口处设有导流组件,导流组件上形成有弧形的导流件,使得相邻设置的导流件之间形成了弧形的送风通道,而弧形的送风通道有利于提高流经其通道后的气流压力,经过风机组件进入第一容纳腔内的气流需要先经过导流件之间第一送风口后在送出电吹风外,此时气流在较小的送风通道受到挤压,使得气流在远离第一送风口的内侧与外侧之间形成风压差,有利于充分利用安装空间,提高第一容纳腔的进风量,同时使得出风口处的出风热量更加均匀,送风距离更加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组件包括所述导流件、轮毂和导流件本体,所述导流件的数量有多个,所述导流件的一端设置在轮毂上,所述导流件的另一端设置在导流件本体上,所述导流件沿所述轮毂外表面间隔设置,所述导流件的旋转方向与风机叶片的旋转方向相反。导流件设置在轮毂和导流件本体上,电吹风内设有用于产生负压并形成送风动力的风机叶片,通过将导流件的旋转方向设置为与风机叶片的旋转方向相反,使得导流件能对经过风机叶片送出的气流进行挤压和引流,使得其输出的风压更大,在不增加电吹风整体结构和形状的大小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出风量和输送风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本体上形成有卡槽,所述风筒壳件上设有第四卡合部,所述第四卡合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通过在导流件本体上形成有卡槽,卡槽用于与风筒壳件的第四卡合部卡接,使得导流件本体能通过卡合的方式设置在风筒壳件上,简化了导风组件的安装方式,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靠近所述轮毂处的所述送风通道宽度小于靠近所述导流件本体处的所述送风通道宽度。导流件沿着轮毂外表面间隔设置,由于导流件为弧形,且设置在轮毂和导流件本体之间,使得导流件从轮毂外表面向导流件本体呈发散的扇叶状,第一送风口中心处的宽度比外周的宽度要小,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送风阻力,提高了导流组件的出风量和风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出风嘴组件,所述出风嘴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件上,所述出风嘴组件与所述导流组件相邻设置,所述出风嘴组件位于所述导流组件远离所述第一送风口的一侧上,所述出风嘴组件远离所述导流组件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二送风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面积。通过在导流组件的外侧设有出风嘴结构,出风嘴组件的第二送风口的开口大小比第一送风口的面积小,能进一步增大第二送风口的风速,进一步提高送风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组件与所述后盖组件相适配。其中,风筒壳件与后盖组件、手柄组件相适配设置,后盖组件与风筒壳件、手柄组件之间相互形成装配关系,使得电吹风具有结构紧凑且稳定牢固的外壳,该安装结构简单有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盖组件上形成有水滴状截面的进风面,所述进风面上设有多个进风孔,所述后盖组件与所述导流组件相对设置。后盖组件的盖体形状为水滴状截面,水滴状截面是指后盖组件的上部边缘大致呈圆弧状,下部边缘大致呈圆锥角,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其比后盖组件为圆形的进风面积更大,且保持风筒壳件的开口大小维持在合理的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盖组件包括盖体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盖体本体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风筒壳件卡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盖体本体上,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手柄组件卡接。通过在后盖组件上设有第一连接部用于与风筒壳件卡接,设有第二连接部用于与后盖组件卡接,其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上可以通过设有限位卡槽分别与风筒壳件及手柄组件对应卡接,使得后盖组件能通过卡合的方式设置在风筒壳件上,且与手柄壳件之间形成配合关系,有利于提高电吹风壳件的安装效率,且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不需要增加其他额外的装配零部件从而占用风筒内部第一容纳腔的空间而影响到出风量及造成出风噪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筒壳件包括外壳件和内壳件,所述外壳件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外壳件设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后盖组件与所述外壳件卡接,所述内壳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件上,所述内壳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内壳件与所述导流组件连接,所述导流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外壳件设置在内壳件的外侧,后盖组件的形状与外壳件的进风口形状相适配,通过设有后盖组件与外壳件卡接,使得后盖组件与外壳件之间的装配结构简单可靠,而导流组件与内壳件进行连接后再与外壳件进行相适配,进一步提高了内壳件、外壳件和导流组件之间的结构紧凑性,充分利用电吹风有限的空间,避免其他安装结构占用风筒壳件内的容纳腔空间,从而提高进风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件上,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外壳件与所述内壳件之间,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手柄组件3连接。通过设有在内壳件和外壳件之间设有连接件,连接件用于与手柄组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件包括外壳件本体、安装部和第三卡合部,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外壳件本体上,所述安装部上形成有装配孔,所述手柄组件穿过装配孔与所述连接件卡接,所述第三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外壳件本体上,所述第三卡合部与所述后盖组件卡接。通过在外壳件上设有安装部,安装部用于与手柄组件相适配,使得手柄组件能通过安装部与连接件之间形成卡接的关系,而连接件位于外壳件与内壳件之间,使得连接件、风筒壳件及手柄组件之间形成紧密连接的装配关系,提高装配可靠性,且能实现快速安装,通过设有第三卡合部用于与后盖组件卡接,进一步地,后盖组件上设有与第三卡合部相适配的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限位卡槽,使其与第三卡合部之间的卡接结构简单,且降低了安装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件包括内壳件本体和第四卡合部,所述第四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内壳件本体上,所述第四卡合部与所述导流组件卡接,所述内壳件本体上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手柄组件相适配。通过在内壳件本体上设有第四卡合部,第四卡合部用于与导流组件卡接,简化了导流组件与风筒壳件安装难度,并使其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内壳件本体上还设有避让孔,有利于提高手柄组件安装的准确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件与所述内壳件之间形成安装间隙,所述后盖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安装间隙并与所述外壳件卡合。通过外壳件与内壳件在进风口一端上形成有安装间隙,使得后盖组件能通过安装间隙卡合在风筒壳件上,将后盖组件对准安装间隙后实现将其安装风筒壳件上,一方面提高了后盖组件安装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后盖组件能遮挡内壳件与外壳件在进风口处形成的间隙,使得安装结构更加紧凑,其提高了进风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组件包括外手柄组件和内手柄组件,所述外手柄组件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内手柄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内手柄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件上,所述外手柄组件分别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后盖组件卡接。通过设有内手柄组件,内手柄组件位于外手柄组件的第二容纳腔内,内手柄组件能在第二容纳腔作为支撑件引导控制装置和电连接线的强度,另外还能增强手柄壳件的整体强度,提高手柄壳件的耐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滑块组件和推钮组件,所述内手柄组件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滑块组件相适配,所述滑块组件能沿所述滑槽运动,所述外手柄组件上设有第一适配孔,所述滑块组件上设有第二适配孔,所述推钮组件穿过所述第一适配孔和所述第二适配孔后与所述内手柄组件卡接。通过组合设有滑块组件和推钮组件,使其与电吹风的控制装置进行连接,用于控制电吹风的出风强度和出风量。通过在内手柄组件上设有滑槽,滑槽用于与与滑块组件相适配,使得滑块组件能装配在内手柄组件上,然后再将外手柄组件套设在内手柄组件的外侧,最后再安装推钮组件,通过将推钮组件对准外手柄组件上设有的第一适配孔及滑块组件上设有第二适配孔后进行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和安装准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手柄组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可选地,内手柄组件与连接件之间可以通过螺钉等方式进行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件上设有装配孔,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卡接孔,所述外手柄组件分别与所述装配孔和所述卡接孔相适配,外手柄组件依次穿过所述装配孔和所述卡接孔的部分与所述连接件卡接。通过在外壳件上设有装配孔,连接件上设有卡接孔,外手柄组件分别与装配孔和卡接孔相适配,外手柄组件穿过卡接孔的部分与连接件卡接。通过设有在外壳件和内壳件之间设有连接件,连接件用于与内手柄组件连接,使得内手柄组件通过与连接件连接后能与外壳件之间形成装配关系,在安装外手柄组件时,通过将外手柄组件对准装配孔与卡接孔的位置进行安装,其中,外手柄组件依次穿过装配孔和卡接孔后与连接件进行卡接,进一步地,外手柄组件上设有第一卡合部与连接件进行卡接,使得外手柄组件、内手柄组件、外壳件之间形成紧凑可靠的装配关系,且该安装关系简单,能进行电吹风壳体组件的快速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手柄组件包括外手柄本体、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外手柄本体上,所述第二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外手柄本体,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连接件卡接,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后盖组件卡接。通过在外手柄组件上设有第一卡合部用于与连接件进行卡接,第二卡合部用于与后盖组件相适配卡合。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吹风的示意图;
图2为电吹风的爆炸图;
图3为电吹风的剖面图;
图4为图3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导流组件的立体图;
图7为导流组件的主视图;
图8为后盖组件的立体图;
图9为后盖组件的主视图;
图10为外壳件的示意图;
图11为内壳件的示意图;
图12为手柄组件的爆炸图;
图13为外手柄组件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风筒壳件,101进风口,102第一送风口,103避让孔,104装配孔,11外壳件,111外壳件本体,112安装部,113第三卡合部,12内壳件,121内壳件本体,122第四卡合部;
2后盖组件,21盖体本体,22第一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
3手柄组件,301第二容纳腔,302滑槽,303第一适配孔,31外手柄组件,311外手柄本体,312第一卡合部,313第二卡合部,32内手柄组件;
4导流组件,401送风通道,402卡槽,41导流件,42轮毂,43导流件本体;
5滑块组件,501第二适配孔;
6推钮组件;
7连接件,701卡接孔;
8出风嘴组件,801第二送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吹风。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吹风,包括:风筒壳件1,风筒壳件1设有第一容纳腔,风筒壳件1相对设置有进风口101和第一送风口102,进风口101、第一容纳腔和第一送风口102依次连通;后盖组件2,后盖组件2设置在风筒壳件1上,后盖组件2位于进风口101处;手柄组件3,手柄组件3设置在风筒壳件1上;导流组件4,导流组件4设置在风筒壳件1上,导流组件4位于第一送风口102处,导流组件4上形成弧形的导流件41,相邻设置的导流件41之间形成送风通道401。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吹风,风筒壳件1、后盖组件2和手柄组件3之间配合安装形成电吹风的外壳部分,电吹风的风机组件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使得第一容纳腔内形成负压并形成气流。通过在风筒壳件1的第一送风口102处设有导流组件4,导流组件4上形成有弧形的导流件41,使得相邻设置的导流件41之间形成了弧形的送风通道401,而弧形的送风通道401有利于提高流经其通道后的气流压力,经过风机组件进入第一容纳腔内的气流需要先经过导流件41之间第一送风口102后在送出电吹风外,此时气流在较小的送风通道401受到挤压,使得气流在远离第一送风口102的内侧与外侧之间形成风压差,有利于充分利用安装空间,提高第一容纳腔的进风量,同时使得出风口处的出风热量更加均匀,送风距离更加远。
如图2、图6和图7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流组件4包括导流件41、轮毂42和导流件本体43,导流件41的数量有多个,导流件41的一端设置在轮毂42上,导流件41的另一端设置在导流件本体43上,导流件41沿轮毂42外表面间隔设置,导流件41的旋转方向与风机叶片的旋转方向相反。导流件41设置在轮毂42和导流件本体43上,电吹风内设有用于产生负压并形成送风动力的风机叶片,通过将导流件41的旋转方向设置为与风机叶片的旋转方向相反,使得导流件41能对经过风机叶片送出的气流进行挤压和引流,使得其输出的风压更大,在不增加电吹风整体结构和形状的大小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出风量和输送风压。
如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流件本体43上形成有卡槽402,风筒壳件1上设有第四卡合部122,第四卡合部122与卡槽402卡接。通过在导流件本体43上形成有卡槽402,卡槽402用于与风筒壳件1的第四卡合部122卡接,使得导流件本体43能通过卡合的方式设置在风筒壳件1上,简化了导风组件的安装方式,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7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靠近轮毂42处的送风通道401宽度小于靠近导流件本体43处的送风通道401宽度。导流件沿着轮毂42外表面间隔设置,由于导流件41为弧形,且设置在轮毂42和导流件本体43之间,使得导流件41从轮毂42外表面向导流件本体43呈发散的扇叶状,第一送风口102中心处的宽度比外周的宽度要小,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送风阻力,提高了导流组件4的出风量和风速。
如图1和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出风嘴组件8,出风嘴组件8设置在风筒壳件1上,出风嘴组件8与导流组件4相邻设置,出风嘴组件8位于导流组件4远离第一送风口102的一侧上,出风嘴组件8远离导流组件4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送风口801,第二送风口801的面积小于第一送风口102的面积。通过在导流组件4的外侧设有出风嘴结构,出风嘴组件8的第二送风口801的开口大小比第一送风口102的面积小,能进一步增大第二送风口801的风速,进一步提高送风距离。
如图1和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手柄组件3与后盖组件2相适配。其中,风筒壳件1与后盖组件2、手柄组件3相适配设置,后盖组件2与风筒壳件1、手柄组件3之间相互形成装配关系,使得电吹风具有结构紧凑且稳定牢固的外壳,该安装结构简单有效。
如图3、图8和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后盖组件2上形成有水滴状截面的进风面,进风面上设有多个进风孔,后盖组件2与导流组件4相对设置。后盖组件2的盖体形状为水滴状截面,水滴状截面是指后盖组件2的上部边缘大致呈圆弧状,下部边缘大致呈圆锥角,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其比后盖组件2为圆形的进风面积更大,且保持风筒壳件1的开口大小维持在合理的范围。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后盖组件2包括盖体本体21、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第一连接部22设置在盖体本体21上,第一连接部22与风筒壳件1卡接,第二连接部23设置在盖体本体21上,第二连接部23用于与手柄组件3卡接。通过在后盖组件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22用于与风筒壳件1卡接,设有第二连接部23用于与后盖组件2卡接,其中,第一连接部22与第二连接部23上可以通过设有限位卡槽分别与风筒壳件1及手柄组件3对应卡接,使得后盖组件2能通过卡合的方式设置在风筒壳件1上,且与手柄壳件之间形成配合关系,有利于提高电吹风壳件的安装效率,且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不需要增加其他额外的装配零部件从而占用风筒内部第一容纳腔的空间而影响到出风量及造成出风噪声,
如图2、图10和图11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风筒壳件1包括外壳件11和内壳件12,外壳件11设有第一容纳腔,外壳件11设有进风口101和第一送风口102,后盖组件2与外壳件11卡接,内壳件12设置在外壳件11上,内壳件12位于第一容纳腔内,内壳件12与导流组件4连接,导流组件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纳腔内。外壳件11设置在内壳件12的外侧,后盖组件2的形状与外壳件11的进风口形状相适配,通过设有后盖组件2与外壳件11卡接,使得后盖组件2与外壳件11之间的装配结构简单可靠,而导流组件4与内壳件12进行连接后再与外壳件11进行相适配,进一步提高了内壳件12、外壳件11和导流组件4之间的结构紧凑性,充分利用电吹风有限的空间,避免其他安装结构占用风筒壳件1内的容纳腔空间,从而提高进风量。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连接件7,连接件7设置在外壳件11上,连接件7位于外壳件11与内壳件12之间,连接件7与手柄组件3连接。通过设有在内壳件12和外壳件11之间设有连接件7,连接件7用于与手柄组件3连接。
如图10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外壳件11包括外壳件本体111、安装部112和第三卡合部113,安装部112设置在外壳件本体111上,安装部112上形成有装配孔104,手柄组件3穿过装配孔104与连接件7卡接,第三卡合部113设置在外壳件本体111上,第三卡合部113与后盖组件2卡接。通过在外壳件11上设有安装部112,安装部112用于与手柄组件3相适配,使得手柄组件3能通过安装部112与连接件7之间形成卡接的关系,而连接件7位于外壳件11与内壳件12之间,使得连接件7、风筒壳件1及手柄组件3之间形成紧密连接的装配关系,提高装配可靠性,且能实现快速安装,通过设有第三卡合部113用于与后盖组件2卡接,进一步地,后盖组件2上设有与第三卡合部113相适配的第一连接部22,该第一连接部22上形成有限位卡槽,使其与第三卡合部113之间的卡接结构简单,且降低了安装难度。
如图1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内壳件12包括内壳件本体121和第四卡合部122,第四卡合部122设置在内壳件本体121上,第四卡合部122与导流组件4卡接,内壳件本体121上设有避让孔103,避让孔103与手柄组件3相适配。通过在内壳件本体121上设有第四卡合部122,第四卡合部122用于与导流组件4卡接,简化了导流组件4与风筒壳件1安装难度,并使其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内壳件本体121上还设有避让孔103,有利于提高手柄组件3安装的准确性及安装紧凑性。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外壳件11与内壳件12之间形成安装间隙,后盖组件2至少部分延伸至安装间隙并与外壳件11卡合。通过外壳件11与内壳件12在进风口一端上形成有安装间隙,使得后盖组件2能通过安装间隙卡合在风筒壳件1上,将后盖组件2对准安装间隙后实现将其安装风筒壳件1上,一方面提高了后盖组件2安装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后盖组件2能遮挡内壳件12与外壳件11在进风口处形成的间隙,使得安装结构更加紧凑,其提高了进风效率。
如图2、图3和图1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手柄组件3包括外手柄组件31和内手柄组件32,外手柄组件31设有第二容纳腔301,内手柄组件32位于第二容纳腔301内,外手柄组件31分别与连接件7和后盖组件2卡接。通过设有内手柄组件32,内手柄组件32位于外手柄组件31的第二容纳腔301内,内手柄组件32能在第二容纳腔作为支撑件引导控制装置和电连接线的强度,另外还能增强手柄壳件的整体强度,提高手柄壳件的耐用性。
如图1至图3,以及图1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滑块组件5和推钮组件6,内手柄组件32设有滑槽302,滑槽302与滑块组件5相适配,滑块组件5能沿滑槽302运动,外手柄组件31上设有第一适配孔303,滑块组件5上设有第二适配孔501,推钮组件6穿过第一适配孔303和第二适配孔501后与内手柄组件32卡接。通过组合设有滑块组件5和推钮组件6,使其与电吹风的控制装置进行连接,用于控制电吹风的出风强度和出风量。通过在内手柄组件32上设有滑槽302,滑槽302用于与与滑块组件5相适配,使得滑块组件5能装配在内手柄组件32上,然后再将外手柄组件31套设在内手柄组件32的外侧,最后再安装推钮组件6,通过将推钮组件6对准外手柄组件31上设有的第一适配孔303及滑块组件5上设有第二适配孔501后进行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和安装准确度。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内手柄组件32与所述连接件7连接。可选地,内手柄组件32与连接件7之间可以通过螺钉等方式进行连接。
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外壳件11上设有装配孔104,连接件7上设有卡接孔701,外手柄组件31分别与装配孔104和卡接孔701相适配,外手柄组件31依次穿过装配孔104和卡接孔701的部分与连接件7卡接。通过在外壳件11上设有装配孔104,连接件7上设有卡接孔701,外手柄组件31分别与装配孔104和卡接孔701相适配,外手柄组件31穿过卡接孔701的部分与连接件7卡接。通过设有在外壳件11和内壳件12之间设有连接件13,连接件13用于与内手柄组件32连接,使得内手柄组件32通过与连接件7连接后能与外壳件11之间形成装配关系,在安装外手柄组件31时,通过将外手柄组件31对准装配孔104与卡接孔701的位置进行安装,其中,外手柄组件31依次穿过装配孔104和卡接孔701后与连接件7进行卡接,进一步地,外手柄组件31上设有第一卡合部312与连接件7进行卡接,使得外手柄组件31、内手柄组件32、外壳件11之间形成紧凑可靠的装配关系,且该安装关系简单,能进行电吹风壳体组件的快速安装。
如图1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外手柄组件31包括外手柄本体311、第一卡合部312和第二卡合部313,第一卡合部312设置在外手柄本体311上,第二卡合部313设置在外手柄本体311,第一卡合部312与连接件7卡接,第二卡合部313与后盖组件2卡接。通过在外手柄组件31上设有第一卡合部312用于与连接件7进行卡接,第二卡合部313用于与后盖组件2相适配卡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吹风,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筒壳件(1),所述风筒壳件(1)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风筒壳件(1)相对设置有进风口(101)和第一送风口(102),所述进风口(101)、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一送风口(102)依次连通;
后盖组件(2),所述后盖组件(2)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件(1)上,所述后盖组件(2)位于所述进风口(101)处;
手柄组件(3),所述手柄组件(3)与所述风筒壳件(1)相邻设置;
导流组件(4),所述导流组件(4)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件(1)上,所述导流组件(4)位于所述第一送风口(102)处,所述导流组件(4)上形成弧形的导流件(41),相邻设置的所述导流件(41)之间形成送风通道(4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4)包括所述导流件(41)、轮毂(42)和导流件本体(43),所述导流件(41)的数量有多个,所述导流件(41)的一端设置在轮毂(42)上,所述导流件(41)的另一端设置在导流件本体(43)上,所述导流件(41)沿所述轮毂(42)外表面间隔设置,所述导流件(41)的旋转方向与风机叶片的旋转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本体(43)上形成有卡槽(402),所述风筒壳件(1)上设有第四卡合部(122),所述第四卡合部(122)与所述卡槽(402)卡接;和/或
靠近所述轮毂(42)处的所述送风通道(401)宽度小于靠近所述导流件本体(43)处的所述送风通道(401)宽度;和/或
还包括出风嘴组件(8),所述出风嘴组件(8)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件(1)上,所述出风嘴组件(8)与所述导流组件(4)相邻设置,所述出风嘴组件(8)位于所述导流组件(4)远离所述第一送风口(102)的一侧上,所述出风嘴组件(8)远离所述导流组件(4)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送风口(801),所述第二送风口(80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送风口(102)的面积;和/或
所述手柄组件(3)与所述后盖组件(2)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组件(2)上形成有水滴状截面的进风面,所述进风面上设有多个进风孔,所述后盖组件(2)与所述导流组件(4)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组件(2)包括盖体本体(21)、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所述第一连接部(22)设置在所述盖体本体(21)上,所述第一连接部(22)与所述风筒壳件(1)卡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3)设置在所述盖体本体(21)上,所述第二连接部(23)用于与手柄组件(3)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壳件(1)包括外壳件(11)和内壳件(12),所述外壳件(11)设有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外壳件(11)设有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第一送风口(102),所述后盖组件(2)与所述外壳件(11)卡接,所述内壳件(12)设置在所述外壳件(11)上,所述内壳件(12)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内壳件(12)与所述导流组件(4)连接,所述导流组件(4)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7),所述连接件(7)设置在所述外壳件(11)上,所述连接件(7)位于所述外壳件(11)与所述内壳件(12)之间,所述连接件(7)与所述手柄组件(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件(11)包括外壳件本体(111)、安装部(112)和第三卡合部(113),所述安装部(112)设置在所述外壳件本体(111)上,所述安装部(112)上形成有装配孔(104),所述手柄组件(3)穿过所述装配孔(104)与所述连接件(7)卡接,所述第三卡合部(113)设置在所述外壳件本体(111)上,所述第三卡合部(113)与所述后盖组件(2)卡接;和/或
所述内壳件(12)包括内壳件本体(121)和第四卡合部(122),所述第四卡合部(122)设置在所述内壳件本体(121)上,所述第四卡合部(122)与所述导流组件(4)卡接,所述内壳件本体(121)上设有避让孔(103),所述避让孔(103)与所述手柄组件(3)相适配;和/或
所述外壳件(11)与所述内壳件(12)之间形成安装间隙,所述后盖组件(2)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安装间隙并与所述外壳件(11)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组件(3)包括外手柄组件(31)和内手柄组件(32),所述外手柄组件(31)设有第二容纳腔(301),所述内手柄组件(32)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301)内,所述外手柄组件(31)分别与所述连接件(7)和所述后盖组件(2)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块组件(5)和推钮组件(6),所述内手柄组件(32)设有滑槽(302),所述滑槽(302)与所述滑块组件(5)相适配,所述滑块组件(5)能沿所述滑槽(302)运动,所述外手柄组件(31)上设有第一适配孔(303),所述滑块组件(5)上设有第二适配孔(501),所述推钮组件(6)穿过所述第一适配孔(303)和所述第二适配孔(501)后与所述内手柄组件(32)卡接;和/或
所述内手柄组件(32)与所述连接件(7)连接;和/或
所述外壳件(11)上设有装配孔(104),所述连接件(7)上设有卡接孔(701),所述外手柄组件(31)分别与所述装配孔(104)和所述卡接孔(701)相适配,外手柄组件(31)依次穿过所述装配孔(104)和所述卡接孔(701)的部分与所述连接件(7)卡接;和/或
所述外手柄组件(31)包括外手柄本体(311)、第一卡合部(312)和第二卡合部(313),所述第一卡合部(312)设置在所述外手柄本体(311)上,所述第二卡合部(313)设置在所述外手柄本体(311),所述第一卡合部(312)与所述连接件(7)卡接,所述第二卡合部(313)与所述后盖组件(2)卡接。
CN202320330137.8U 2023-02-24 2023-02-24 电吹风 Active CN219438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0137.8U CN219438416U (zh) 2023-02-24 2023-02-24 电吹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0137.8U CN219438416U (zh) 2023-02-24 2023-02-24 电吹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8416U true CN219438416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384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30137.8U Active CN219438416U (zh) 2023-02-24 2023-02-24 电吹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84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83726B1 (en) Radial blower, particularly for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 automobiles
CN109958639B (zh) 空调室外机的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113749375A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219438416U (zh) 电吹风
CN114233680A (zh) 组合式扇叶及组合出风装置
CN212465230U (zh) 一种风机及电吹风
CN208835935U (zh) 吸尘器电机组件
CN216123964U (zh) 高速静音负离子吹风机
CN216812271U (zh) 组合式扇叶及组合出风装置
CN215603719U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219206150U (zh) 电吹风壳体组件
CN114109869A (zh) 一种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家电
CN219679984U (zh) 一种双电机吹风机出风风网
CN219206152U (zh) 电吹风手柄组件的安装结构及其电吹风
CN112336039A (zh) 一种便携式双层风道吹风机
CN111374429A (zh) 一种风机及电吹风
CN216089312U (zh) 电吹风密封组件及电吹风
CN220293204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9492628U (zh) 一种干湿分离的大功率负压风机
CN217089860U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216123968U (zh) 吹风机聚风增压结构
CN217565183U (zh) 吹风机及吹风机的机头
CN216019615U (zh) 一种电吹风
CN219813413U (zh) 一种低噪高效吹风机
CN215171059U (zh) 一种便于出线的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