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03719U -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03719U
CN215603719U CN202122403575.6U CN202122403575U CN215603719U CN 215603719 U CN215603719 U CN 215603719U CN 202122403575 U CN202122403575 U CN 202122403575U CN 215603719 U CN215603719 U CN 2156037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guiding
opening
guiding devi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357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保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Leitai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Leitai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Leitai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Leitai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357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03719U/zh
Priority to US18/002,516 priority patent/US20240115026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41890 priority patent/WO202305061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037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037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其中风道组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壳体组件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第一导风装置,所述第一导风装置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第一导风装置设有过风腔,所述第一导风装置设置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过风腔连通;第二导风装置,所述第二导风装置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一导风装置的过风腔内,所述第二导风装置延伸到所述过风腔内的一段为第一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导风装置外的一段为第二导风段;马达装置,所述马达装置由所述第三开口延伸到所述过风腔内,所述马达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过风腔内。

Description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普通的电吹风产品大部分都是低速吹风进行干发,而且风速风压小,吹干头发速度慢,马达转速低;即由直流低速马达和普通风叶组成,无法形成整体的出风风道;另外目前市场上又出现了部分高速电吹风产品,其马达转速可达11万转,风速在20m/s以上,干发速度极快,适用的范围更广;但其产品装配复杂成本本高,推广难。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为克服现有技术干发速度慢,风速风压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快速干发需求等多种使用的缺陷,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一种风道组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壳体组件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第一导风装置,所述第一导风装置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第一导风装置设有过风腔,所述第一导风装置设置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过风腔连通;第二导风装置,所述第二导风装置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一导风装置的过风腔内,所述第二导风装置延伸到所述过风腔内的一段为第一导风段,所述第一导风段与所述第一导风装置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装置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二导风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导风装置外的一段为第二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装置的所述第二导风段与所述壳体组件之间形成过风通道,所述过风腔经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过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导风装置远离所述第一导风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段延伸到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二导风段与所述壳体组件的侧壁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导风段的一侧;马达装置,所述马达装置由所述第三开口延伸到所述过风腔内,所述马达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过风腔内,所述马达装置用于产生由所述第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开口的气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结构,壳体组件设有出风口,出风口与壳体组件内的安装腔连通;第一导风装置设置在安装腔内,且第一导风装置设有过风腔,第一导风装置设置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与过风腔连通;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导风装置的第二开口到达过风腔再由第一导风装置的第三开口流经到第二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之间形成过风通道里,第二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之间形成过风通道,可以更好的将经过第一导风装置里的空气扩散到过风通道里,由于第二导风装置沿着远离所述第一导风装置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增加,流经的空气逐渐的被挤压,形成强力风压,气流再通过第二导风段与壳体组件的第一开口侧壁之间形成的出风口的吹出,通过第一导风装置的过风腔吹出的风在壳体组件内部进行周向的运动,同时不断的送风和吸风,形成不间断高压气流,进行持续的供应。进一步的,通过风道的形状特定设置,可以将气流集中收集后导向排出中,提升进风效率,且气流的流动损失较低,进而提升了风量,能实现流体在风道中不同的速度,能充分降低不同位置处的出风量大小,从而改善送风效果,形成高压气流,进行持续的供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的宽度大于1.0mm。上述实施例中,出风口的宽度大于1.0mm,可以更好的出风。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的宽度为2~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装置呈喇叭状。进一步地,第二导风装置可以为喇叭型,更好的使气流集中导向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装置的所述第一导风段和所述第二导风段为环绕轴线围合形成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装置的横截面沿着远离所述第一导风装置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装置的所述过风腔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形成第二过风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径向尺寸为18mm~5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轴向长度3mm~14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装置延伸到所述第一导风装置的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长度为0~9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装置包括导风件和连接件,所述导风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导风件上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连接件上设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过风腔。上述实施例中,可以更好的使流入到第一导风装置的气流的风量充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内,所述马达装置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的内壁相抵,所述马达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导风件相抵。上述实施例中,马达装置可以更好的给进入到导风件内的气流施加风压,从而使通过连接件与导风件内的气流速度可以更高,流速更顺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包括导风件主体和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环绕所述导风件主体设置,所述导风件主体延伸到所述第二贯通孔内,所述导风件主体上设有所述第一贯通孔。上述实施例中,使流入的气流可以更好的传输,尽可能保证气流量的最大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件主体和第二安装件,所述连接件主体设有所述第二贯通孔,所述导风件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二贯通孔内,所述第二安装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主体上,所述第二安装件与所述壳体组件连接。上述实施例中,使流入的气流可以更好的传输,尽可能保证气流量的最大化。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吹风包括:风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出风壳体组件和进风壳体组件,所述出风壳体组件和所述进风壳体组件连接,所述出风壳体组件和所述进风壳体组件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装置上,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导风装置与所述壳体组件之间;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马达装置和所述加热装置电连接;把手部和电源开关,所述把手部与所述壳体组件连接,所述把手部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吹风包括:风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出风壳体组件和进风壳体组件,出风壳体组件和进风壳体组件连接形成安装腔,形成气流流通的通道。加热装置设置在第二导风装置上,加热装置位于第二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之间,加热装置用于将流经所述过风通道内的空气加热。
进一步的,加热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热间隔设置,加热装置径向端与第一安装缺口和/或第二安装缺口相嵌合,可以利用加热装置内部的结构,让马达装置的风吹在加热装置及其他的元件上,可以更好的实现降温降噪。
进一步的,第二导风装置上设置有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间隔设置,多个分隔板上设置有安装槽,加热装置设置在安装槽上。
控制装置设置在容腔内,控制装置与马达装置电连接,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还包括把手部和电源开关,所述把手部与所述外壳组件连接,所述把手部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上述实施例中,还包括把手部和电源开关,把手部与外壳组件连接,把手部上设置有电源开关,电源开关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以及通过把手更好的拿取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外壳组件和第二外壳组件,所述第二外壳组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组件上,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导风装置和所述第一外壳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外壳组件为隔热材料制成或所述第二外壳组件上涂覆隔热材料。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吹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吹风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吹风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壳体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风装置和第二导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风装置和第二导风装置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风装置的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件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导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1的B-B方向剖面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导风装置的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壳体组件,11出风壳体组件,12进风壳体组件;
2第一导风装置,21导风件,211导风件主体,212第一安装件,22连接件,221连接件主体,222第二安装件,223缺口;
3第二导风装置,31第一导风段,32第二导风段;
4马达装置;
5加热装置;
6把手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可选的,一种风道组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内设有安装腔,壳体组件1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安装腔连通;第一导风装置2,第一导风装置2设置在安装腔内,第一导风装置2设有过风腔,第一导风装置2设置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与过风腔连通;第二导风装置3,第二导风装置3至少部分延伸到第一导风装置2的过风腔内,第二导风装置3延伸到过风腔内的一段为第一导风段31,第一导风段31与第一导风装置2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第二导风装置3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延伸,第二导风装置3位于第一导风装置2外的一段为第二导风段32,第二导风装置3的第二导风段32与壳体组件1之间形成过风通道,过风腔经第二开口与过风通道连通,第一开口位于第二导风装置3远离第一导风装置2的一侧,第二导风段32延伸到第一开口处,第二导风段与壳体组件1的第一开口侧壁之间形成出风口,出风口位于远离第一导风段31的一侧;马达装置4,马达装置4至少部分设置在过风腔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壳体组件1设有出风口,出风口与壳体组件1内的安装腔连通;第一导风装置2设置在安装腔内,且第一导风装置2设有过风腔,第一导风装置2设置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与过风腔连通;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导风装置2的第二开口到达过风腔再由第一导风装置2的第三开口流经到第二导风装置3与壳体组件1之间形成过风通道里,第二导风装置3至少部分延伸到固第一导风装置2的过风腔内,第二导风装置3与壳体组件1之间形成过风通道,可以更好的将经过第一导风装置2里的空气扩散到过风通道里,流经的空气逐渐的被挤压,形成强力风压,气流再通过第二导风段32与壳体组件1的侧壁之间形成的出风口的吹出,通过第一导风装置2的过风腔吹出的风在壳体组件1内部进行周向的运动,同时不断的送风和吸风,形成不间断高压气流,进行持续的供应。进一步的,通过风道的形状特定设置,可以将气流集中收集后导向排出中,提升进风效率,且气流的流动损失较低,进而提升了风量,能实现流体在风道中不同的速度,能充分降低不同位置处的出风量大小,从而改善送风效果,形成高压气流,进行持续的供应。
可选的,出风口104的宽度为大于1.0mm。上述实施例中,出风口104的宽度大于1.0mm,可以更好的出风。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104的宽度为2~3mm。
如图2、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可选的,第二导风装置3呈喇叭状。进一步地,第二导风装置3可以为喇叭型,更好的使气流集中导向排出。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的所述第一导风段31和所述第二导风段32为环绕轴线围合形成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的横截面沿着远离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的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的所述过风腔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形成第二过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径向尺寸为18mm~55mm。
可选地,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轴向长度3mm~140mm。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延伸到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的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长度为0~90mm。
如图7、图8所示,可选的,第一导风装置2包括导风件21和连接件22,导风件21设置在连接件22上,连接件22设置在壳体组件2上,导风件21上设有第一贯通孔,连接件22上设有第二贯通孔,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依次连通形成过风腔。上述实施例中,可以更好的使流入到第一导风装置的气流的风量充足。
可选地,导风件21至少部分延伸到第二贯通孔内。
如图2所示,可选的,马达装置4位于第二贯通孔内,马达装置4一端与连接件22的内壁相抵,马达装置4的另一端与导风件21相抵。上述实施例中,马达装置可以更好的给进入到导风件内的气流施加风压,从而使通过连接件与导风件内的气流速度可以更高,流速更顺畅。
如图9所示,可选的,导风件21包括导风件主体211和第一安装件212,第一安装件212环绕导风件主体211设置,导风件主体211延伸到第二贯通孔内,导风件主体211上设有第一贯通孔。上述实施例中,使流入的气流可以更好的传输,尽可能保证气流量的最大化。
如图10所示,可选的,连接件22包括连接件主体221和第二安装件222,连接件主体221设有第二贯通孔,导风件21至少部分延伸到第二贯通孔内,第二安装件222设置在连接件主体221上,第二安装件222与壳体组件1连接。上述实施例中,使流入的气流可以更好的传输,尽可能保证气流量的最大化。
如图1~图3所示,可选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吹风包括:风道组件,壳体组件1包括出风壳体组件11和进风壳体组件12,出风壳体组件11和进风壳体组件12连接,出风壳体组件11和进风壳体组件12围合形成安装腔;加热装置5,加热装置5设置在第二导风装置3上,加热装置5位于第二导风装置3与壳体组件1之间;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马达装置4和加热装置5电连接;把手部6和电源开关,把手部6与壳体组件1连接,把手部6上设置有电源开关,电源开关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吹风包括风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出风壳体组件和进风壳体组件,出风壳体组件和进风壳体组件连接形成安装腔,形成气流流通的通道。加热装置设置在第二导风装置上,加热装置位于第二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之间,加热装置用于将流经过风通道内的空气加热。
进一步的,加热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热间隔设置,加热装置径向端与第一安装缺口和/或第二安装缺口相嵌合,可以利用加热装置内部的结构,让马达装置的风吹在加热装置及其他的元件上,可以更好的实现降温降噪。
进一步的,第二导风装置上设置有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间隔设置,多个分隔板上设置有安装槽,加热装置设置在安装槽上。
控制装置设置在容腔内,控制装置与马达装置电连接,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还包括把手部和电源开关,把手部与外壳组件连接,把手部上设置有电源开关,电源开关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上述实施例中,还包括把手部和电源开关,把手部与外壳组件连接,把手部上设置有电源开关,电源开关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以及通过把手更好的拿取使用。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出风壳体组件11包括第一外壳组件111和第二外壳组件112,第二外壳组件112套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组件111上,加热装置5位于第二导风装置3和第一外壳组件111之间,第二外壳组件112为隔热材料制成或第二外壳组件112上涂覆隔热材料。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1),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壳体组件(1)设有第一开口(101),所述第一开口(101)与所述安装腔连通;
第一导风装置(2),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将所述安装腔分隔为两个部分,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设有过风腔,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设置有第二开口(201)和第三开口(202),所述第二开口(201)和所述第三开口(202)与所述过风腔(203)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其中一部分经所述第二开口(201)、所述过风腔(203)、所述第三开口(202)后与所述安装腔的另一部分连通;
第二导风装置(3),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二开口(201)延伸到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的过风腔(203)内,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延伸到所述过风腔(203)内的一段为第一导风段(31),所述第一导风段(31)与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102),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开口(201)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外的一段为第二导风段(32),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的所述第二导风段(32)与所述壳体组件(1)之间形成过风通道(103),所述过风腔经所述第二开口(201)与所述过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01)位于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远离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段(32)延伸到所述第一开口(101)处,所述第二导风段(32)与所述壳体组件(1)的侧壁之间形成出风口(104),所述出风口(104)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导风段(31)的一侧;
马达装置(4),所述马达装置(4)与所述第三开口(202)相对设置或所述马达装置(4)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风腔内,所述马达装置(4)用于产生由所述第三开口(202)朝向所述第二开口(201)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04)的宽度大于1.0mm和/或
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呈喇叭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的所述第一导风段(31)和所述第二导风段(32)为环绕轴线(Y)围合形成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的横截面沿着远离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的方向(S)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的所述过风腔与所述第二开口(201)和所述第三开口(202)形成第二过风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径向尺寸为18mm~55mm;和/或
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轴向长度3mm~140mm;和/或
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延伸到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的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长度为0~9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装置(2)包括导风件(21)和连接件(22),所述导风件(21)设置在所述连接件(22)上,所述连接件(22)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导风件(21)上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连接件(22)上设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过风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装置(4)位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内,所述马达装置(4)一端与所述连接件(22)的内壁相抵,所述马达装置(4)的另一端与所述导风件(21)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件(21)包括导风件主体(211)和第一安装件(212),所述第一安装件(212)环绕所述导风件主体(211)设置,所述导风件主体(211)延伸到所述第二贯通孔内,所述导风件主体(211)上设有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或
所述连接件(22)包括连接件主体(221)和第二安装件(222),所述连接件主体(221)设有所述第二贯通孔,所述导风件(21)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二贯通孔内,所述第二安装件(222)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主体(221)上,所述第二安装件(222)与所述壳体组件(1)连接。
9.一种电吹风,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出风壳体组件(11)和进风壳体组件(12),所述出风壳体组件(11)和所述进风壳体组件(12)连接,所述出风壳体组件(11)和所述进风壳体组件(12)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
加热装置(5),所述加热装置(5)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上,所述加热装置(5)位于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与所述壳体组件(1)之间;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马达装置(4)和所述加热装置(5)电连接;
把手部(6)和电源开关,所述把手部(6)与所述壳体组件(1)连接,所述把手部(6)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壳体组件(11)包括第一外壳组件(111)和第二外壳组件(112),所述第二外壳组件(112)套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组件(111)上,所述加热装置(5)位于所述第二导风装置(3)和所述第一外壳组件(111)之间,所述第二外壳组件(112)为隔热材料制成或所述第二外壳组件(112)上涂覆隔热材料。
CN202122403575.6U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Active CN2156037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3575.6U CN215603719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US18/002,516 US20240115026A1 (en) 2021-09-30 2021-12-28 Air outlet assembly and electric hair drier
PCT/CN2021/141890 WO2023050616A1 (zh) 2021-09-30 2021-12-28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3575.6U CN215603719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03719U true CN215603719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33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3575.6U Active CN215603719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037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49375A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US11602208B2 (en) Hair dryer
WO2020143508A1 (zh) 一种使用舒适的电吹风
CN211298730U (zh) 一种电吹风风道结构
CN209750153U (zh) 一种使用舒适的电吹风
CN209732888U (zh) 一种工作可靠的电吹风
CN215603719U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111838936B (zh) 一种吹风机
CN214904416U (zh) 手持式气流输出装置
CN110403326B (zh) 一种干发器
CN213487439U (zh) 一种吹风机
US20240115026A1 (en) Air outlet assembly and electric hair drier
CN211794801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6822138U (zh) 一种电吹风
CN217089860U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112336039A (zh) 一种便携式双层风道吹风机
CN209950591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
CN219813411U (zh) 一种具有回路散热风道的电吹风
CN216019615U (zh) 一种电吹风
CN220937105U (zh) 一种吹风模块及吹风机
CN111248595A (zh) 冷热风混合吹风机
CN219438416U (zh) 电吹风
CN214258250U (zh) 一种冷热风混吹吹风机
CN216567670U (zh) 风道组件及宠物吹水机
CN220512377U (zh) 电吹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