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2377U - 电吹风 - Google Patents

电吹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2377U
CN220512377U CN202322071221.5U CN202322071221U CN220512377U CN 220512377 U CN220512377 U CN 220512377U CN 202322071221 U CN202322071221 U CN 202322071221U CN 220512377 U CN220512377 U CN 220512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air duct
cavity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712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别正业
黄远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inye Meij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inye Meij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inye Meij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inye Meij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7122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12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2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2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吹风,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筒,风筒内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独立设置,第一风道位于第二风道的外侧,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相邻设置;手柄,手柄设置在风筒的外壁上;马达组件,马达组件设置在风筒或手柄上,马达组件用于使第二风道产生负压。本申请公开的电吹风,马达组件产生的负压气流将经第二出风口高速吹出,使得第二出风口周侧形成高压风圈并与相邻设置的第一出风口形成压强差,因此第一风道内无需设置马达组件驱动,即可在高压风圈的带动下形成空气流动,由此实现双风道送风,使得风量增大。

Description

电吹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吹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吹风。
背景技术
电吹风机是一种常用的家用电器,主要用于湿发的干燥、造型等。目前,小型化的电吹风由于其携带方便且收纳占用空间小而备受青睐,但是小型化的电吹风机由于机身的体积减小后,往往风道结构较为单一,同时出风口的面积也随之减小,进而吹风机的出风量受到限制,使得电吹风的吹干效率降低,令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部分电吹风风道结构较为单一,出风口的面积较小,出风量受到限制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吹风。
一种电吹风,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筒,所述风筒内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独立设置,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外侧,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相邻设置;手柄,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风筒的外壁上;马达组件,所述马达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筒或所述手柄上,所述马达组件用于使所述第二风道产生负压。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吹风,风筒内设有独立设置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在风筒或手柄内设置马达组件并连通第二风道,马达组件产生的负压气流将经第二出风口高速吹出,使得第二出风口周侧形成高压风圈并与相邻设置的第一出风口形成压强差,因此第一风道内无需设置马达组件驱动,即可在高压风圈的带动下形成空气流动,由此实现双风道送风,使得风量增大,让电吹风的干发效率提高,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筒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内筒设置在所述外筒上,所述内筒设有第二过风腔,所述内筒设有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所述第二过风腔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外筒上,所述手柄设有第二安装腔,所述手柄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安装腔分别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过风口连通。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设置在内筒内同时内筒的一端与手柄连通,当马达组件工作时,空气将经手柄上第二进风口流入形成流经第二风道的高速气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外筒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内筒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内筒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过风腔,所述第一过风腔环绕在所述第二过风腔的外侧,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过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通过将内筒设置在外筒内,第一风道由内筒的外壁与外筒的内壁围合而成,使得形成分隔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由内筒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围合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由内筒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围合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筒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外壳体设有空腔,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所述内壳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外壳体设有所述第一过风口,所述内壳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过风腔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在外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内壳体,内壳体与外壳体配合在内筒上形成了环状的第二出风口,从而马达组件工作时产生的气流在第二风道内流动时可经第二出风口分散流出,实现对负压气流的引导,使得出风面积扩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设有第三过风腔,所述内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出风口和第二过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邻设置,所述外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开设有第三过风口,所述外筒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过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所述第三过风腔、所述第三出风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独立设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内壳体内侧形成有与第二风道分隔的第三风道,由于第三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相邻设置,从而第三风道内无设置马达组件,第二出风口处形成的高压风圈即可同时带动第三风道内空气流动形成气流,由此实现三风道送风,使得风量进一步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包括内壳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内壳本体上,多个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内壳本体的周壁间隔设置,多个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内壳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体连接,所述内壳本体、所述外壳体和多个所述连接件围合形成多个第二出风孔,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孔组合形成环状的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外壳体、内壳本体和连接件配合形成多个第二出风孔,第二出风孔扁平且面积较小,因此可一定程度地提高风速,使得风力变得更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同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包括外筒本体和进风后盖,所述外筒本体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进风后盖设置在所述外筒本体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所述进风后盖开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外筒本体与所述进风后盖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通过设置可拆卸组装的外筒本体和进风后盖,能方便内筒以及加热组件等部件的安装,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内筒的外侧壁形成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侧壁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抵。通过分别在外筒内侧壁和内筒的内侧壁形成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当内筒安装至预设位置时,第一限位凸起将能与第二限位凸起相抵对内筒形成限位作用,起到装配简便,防止内筒松脱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沿所述外筒周向间隔分布在所述外筒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沿所述内筒周向间隔分布在所述内筒的外侧壁上。通过将多个第一限位凸起沿外筒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筒的内周壁上,一方面可使得内筒能更稳定安装在外筒上,另一方面,相邻的两个第一限位凸起之间可形成过风间隙,确保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正常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风口与所述第二安装腔相对设置,所述马达组件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马达组件远离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口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过风腔内。通过将马达组件安装在风筒和手柄的交汇处,当马达组件工作产生的气流经第二安装腔进入第二过风腔时,可减少风向在拐角处被动改变的现象,从而减少风力在拐角处的损耗,同时利用风筒的空间可以采用相对大的马达组件,使得其受手柄大小限制的影响降低,由此提高吹风机的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组件包括马达支架和马达本体,所述马达支架设置在所述内筒上,所述马达支架与所述第一过风口相对设置,所述马达支架远离内筒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马达支架设有第三安装腔,所述马达本体与所述第三安装腔相适配,所述马达本体远离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口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过风腔内。通过在内筒第一过风口处设置马达支架并使得马达支架的一端伸入手柄内,可使得马达本体能够通过马达支架稳定地设置在风筒和手柄的交汇处,起到减少风力在拐角处的损耗的作用,同时通过马达支架的设置,也可进一步地提高马达组件的安装速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筒上,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通过在第二风道内设置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可对马达组件产生的负压气流进行加热,起到了快速吹干头发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环状的固定支架和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热体沿所述固定支架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固定支架套设在所述内壳体外侧,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使得马达组件产生的气流能与加热组件充分换热,确保第二出风口的热风更加均匀,同时加热组件位于第二风道的出风端处,可减少温度上升对马达组件的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本体和后盖体,所述外壳本体设有所述空腔,所述后盖体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内壳体的外壁、所述外壳本体的内壁和所述后盖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过风腔。通过设置可拆卸的外壳本体和后盖体,能方便加热组件的组装,为其日后的检维修操作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电吹风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电吹风的第一剖面图;
图3为实施例1的电吹风的第二剖面图;
图4为实施例1的电吹风的爆炸图;
图5为实施例1的内筒的爆炸图;
图6为实施例1的内筒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1的内筒与外筒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的内筒与马达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2的电吹风的立体图;
图10为实施例2的电吹风的局部剖面图;
图11为实施例2的内筒的爆炸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风筒,101第一进风口,102第一过风腔,103第一出风口,104第一过风口,105第二过风腔,106第二出风口,107第二过风口,108第三过风腔,109第三出风口,11外筒,111外筒本体,112进风后盖,113第一限位凸起,12内筒,121外壳体,1211外壳本体,1212后盖体,122内壳体,1221内壳本体,1222连接件,123第二限位凸起;
2手柄,201第二安装腔,202第二进风口;
3马达组件,31马达支架,32马达本体;
4加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吹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吹风,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筒1,风筒1内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独立设置,第一风道位于第二风道的外侧,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103与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106相邻设置;手柄2,手柄2设置在风筒1的外壁上;马达组件3,马达组件3设置在风筒1或手柄2上,马达组件3用于使第二风道产生负压。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吹风,风筒1内设有独立设置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在风筒1或手柄2内设置马达组件3并连通第二风道,马达组件3产生的负压气流将经第二出风口106高速吹出,使得第二出风口106周侧形成高压风圈并与相邻设置的第一出风口103形成压强差,因此第一风道内无需设置马达组件3驱动,即可在高压风圈的带动下形成空气流动,由此实现双风道送风,使得风量增大,让电吹风的干发效率提高,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风筒包括外筒和内筒,内筒12设置在外筒11上,内筒12设有第二过风腔105,内筒12设有第一过风口104和第二出风口106,第一过风口104、第二过风腔105与第二出风口106依次连通形成第二风道,手柄2设置在外筒11上,手柄2设有第二安装腔201,手柄2设有第二进风口202,第二安装腔201分别与第二进风口202和第一过风口104连通。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设置在内筒内同时内筒的一端与手柄连通,当马达组件工作时,空气将经手柄上第二进风口流入形成流经第二风道的高速气流。
如图1至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外筒11设有第一安装腔,外筒1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3,内筒1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腔内,内筒12的外壁与外筒1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过风腔102,第一过风腔102环绕在第二过风腔105的外侧,第一进风口101、第一过风腔102与第一出风口103依次连通形成第一风道。通过将内筒设置在外筒内,第一风道由内筒的外壁与外筒的内壁围合而成,使得形成分隔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进风口101由内筒12的外壁与外筒11的内壁围合形成。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出风口103由内筒12的外壁与外筒11的内壁围合形成。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内筒12包括外壳体121和内壳体122,外壳体121设有空腔,内壳体122设置在外壳体121上,内壳体122的至少部分位于空腔内,外壳体121设有第一过风口104,内壳体122的外壁与外壳体121的内壁围合形成第二过风腔105和第二出风口106。通过在外壳体121的内侧设置有内壳体122,内壳体122与外壳体121配合在内筒12上形成了环状的第二出风口106,从而马达组件3工作时产生的气流在第二风道内流动时可经第二出风口106分散流出,实现对负压气流的引导,使得出风面积扩大。
如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内壳体122包括内壳本体1221和连接件1222,连接件12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件1222设置在内壳本体1221上,多个连接件1222沿内壳本体1221的周壁间隔设置,多个连接件1222远离内壳本体1221的一端与外壳体121连接,内壳本体1221、外壳体121和多个连接件1222围合形成多个第二出风孔,多个第二出风孔组合形成环状的第二出风口106。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外壳体121、内壳本体1221和连接件1222配合形成多个第二出风孔,第二出风孔扁平且面积较小,因此可一定程度地提高风速,使得风力变得更强。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内壳体122与外壳体121同轴设置。
如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外筒11包括外筒本体111和进风后盖112,外筒本体111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03,进风后盖112设置在外筒本体111远离第一出风口103的一侧,进风后盖112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01,外筒本体111与进风后盖112围合形成第一安装腔。通过设置可拆卸组装的外筒本体111和进风后盖112,能方便内筒12以及加热组件4等部件的安装,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如图5和图7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外筒11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一限位凸起113,内筒12的外侧壁形成有第二限位凸起123,第二限位凸起123远离第二出风口106的侧壁与第一限位凸起113相抵。通过分别在外筒11内侧壁和内筒12的内侧壁形成第一限位凸起113和第二限位凸起123,当内筒12安装至预设位置时,第一限位凸起113将能与第二限位凸起123相抵对内筒12形成限位作用,起到装配简便,防止内筒12松脱的作用。
如图5和图7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限位凸起1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限位凸起113沿外筒11周向间隔分布在外筒11的内侧壁上,第二限位凸起12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限位凸起123沿内筒12周向间隔分布在内筒12的外侧壁上。通过将多个第一限位凸起113沿外筒11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筒11的内周壁上,一方面可使得内筒12能更稳定安装在外筒11上,另一方面,相邻的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13之间可形成过风间隙,确保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正常流通。
如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过风口104与第二安装腔201相对设置,马达组件3部分位于第二安装腔201内,马达组件3远离第二安装腔201的一端穿过第一过风口104并延伸至第二过风腔105内。通过将马达组件3安装在风筒1和手柄2的交汇处,当马达组件3工作产生的气流经第二安装腔201进入第二过风腔105时,可减少风向在拐角处被动改变的现象,从而减少风力在拐角处的损耗,同时利用风筒1的空间可以采用相对大的马达组件3,使得其受手柄2大小限制的影响降低,由此提高吹风机的功率。
如图3、图4和图8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马达组件3包括马达支架31和马达本体32,马达支架31设置在内筒12上,马达支架31与第一过风口104相对设置,马达支架31远离内筒1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安装腔201内,马达支架31设有第三安装腔,马达本体32与第三安装腔相适配,马达本体32远离第二安装腔201的一端穿过第一过风口104并延伸至第二过风腔105内。通过在内筒12第一过风口104处设置马达支架31并使得马达支架31的一端伸入手柄2内,可使得马达本体32能够通过马达支架31稳定地设置在风筒1和手柄2的交汇处,起到减少风力在拐角处的损耗的作用,同时通过马达支架31的设置,也可进一步地提高马达组件3的安装速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加热组件4,加热组件4设置在风筒1上,加热组件4位于第二风道内。通过在第二风道内设置加热组件4,加热组件4可对马达组件3产生的负压气流进行加热,起到了快速吹干头发的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加热组件4包括环状的固定支架和加热体,加热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热体沿固定支架的周向间隔分布,固定支架套设在内壳体122外侧,加热组件4与第二出风口106相对设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使得马达组件3产生的气流能与加热组件4充分换热,确保第二出风口106的热风更加均匀,同时加热组件4位于第二风道的出风端处,可减少温度上升对马达组件3的影响。
如图4和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外壳体121包括外壳本体1211和后盖体1212,外壳本体1211设有空腔,后盖体1212设置在外壳本体1211远离第二出风口106的一侧,内壳体122的外壁、外壳本体1211的内壁和后盖体1212围合形成第一过风腔102。通过设置可拆卸的外壳本体1211和后盖体1212,能方便加热组件4的组装,为其日后的检维修操作提供便利。
实施例2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比,仅内筒12的结构有所差异,其他结构均相同,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内壳体122设有第三过风腔108,内壳体12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出风口109和第二过风口107,第三出风口109与第二出风口106相邻设置,外壳体121远离第二出风口106的一侧开设有第三过风口,外筒11远离第一出风口103的一侧开设有第三进风口,第三进风口、第三过风口、第二过风口107、第三过风腔108、第三出风口109依次连通形成第三风道,第三风道与第二风道独立设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内壳体122内侧形成有与第二风道分隔的第三风道,由于第三出风口109与第二出风口106相邻设置,从而第三风道内无设置马达组件3,第二出风口106处形成的高压风圈即可同时带动第三风道内空气流动形成气流,由此实现三风道送风,使得风量进一步增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吹风,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筒(1),所述风筒(1)内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独立设置,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外侧,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103)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106)相邻设置;
手柄(2),所述手柄(2)设置在所述风筒(1)的外壁上;
马达组件(3),所述马达组件(3)设置在所述风筒(1)或所述手柄(2)上,所述马达组件(3)用于使所述第二风道产生负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1)包括外筒(11)和内筒(12),所述内筒(12)设置在所述外筒(11)上,所述内筒(12)设有第二过风腔(105),所述内筒(12)设有第一过风口(104)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06),所述第一过风口(104)、所述第二过风腔(105)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06)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手柄(2)设置在所述外筒(11)上,所述手柄(2)设有第二安装腔(201),所述手柄(2)设有第二进风口(202),所述第二安装腔(201)分别与所述第二进风口(202)和所述第一过风口(104)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1)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外筒(1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101)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03),所述内筒(1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内筒(12)的外壁与所述外筒(1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过风腔(102),所述第一过风腔(102)环绕在所述第二过风腔(105)的外侧,所述第一进风口(101)、所述第一过风腔(102)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03)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12)包括外壳体(121)和内壳体(122),所述外壳体(121)设有空腔,所述内壳体(122)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21)上,所述内壳体(12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外壳体(121)设有所述第一过风口(104),所述内壳体(122)的外壁与所述外壳体(121)的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过风腔(105)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0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22)设有第三过风腔(108),所述内壳体(12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出风口(109)和第二过风口(107),所述第三出风口(109)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06)相邻设置,所述外壳体(121)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106)的一侧开设有第三过风口,所述外筒(11)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103)的一侧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过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107)、所述第三过风腔(108)、所述第三出风口(109)依次连通形成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独立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体(122)包括内壳本体(1221)和连接件(1222),所述连接件(12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件(1222)设置在所述内壳本体(1221)上,多个所述连接件(1222)沿所述内壳本体(1221)的周壁间隔设置,多个所述连接件(1222)远离所述内壳本体(1221)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体(121)连接,所述内壳本体(1221)、所述外壳体(121)和多个所述连接件(1222)围合形成多个第二出风孔,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孔组合形成环状的所述第二出风口(106);和/或
所述内壳体(122)与所述外壳体(121)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11)包括外筒本体(111)和进风后盖(112),所述外筒本体(111)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103),所述进风后盖(112)设置在所述外筒本体(111)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103)的一侧,所述进风后盖(112)开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101),所述外筒本体(111)与所述进风后盖(112)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或
所述外筒(11)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一限位凸起(113),所述内筒(12)的外侧壁形成有第二限位凸起(123),所述第二限位凸起(123)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106)的侧壁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3)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04)与所述第二安装腔(201)相对设置,所述马达组件(3)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201)内,所述马达组件(3)远离所述第二安装腔(201)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口(104)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过风腔(105)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组件(3)包括马达支架(31)和马达本体(32),所述马达支架(31)设置在所述内筒(12)上,所述马达支架(31)与所述第一过风口(104)相对设置,所述马达支架(31)远离内筒(1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腔(201)内,所述马达支架(31)设有第三安装腔,所述马达本体(32)与所述第三安装腔相适配,所述马达本体(32)远离所述第二安装腔(201)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口(104)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过风腔(105)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组件(4),所述加热组件(4)设置在所述风筒(1)上,所述加热组件(4)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CN202322071221.5U 2023-08-02 2023-08-02 电吹风 Active CN220512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71221.5U CN220512377U (zh) 2023-08-02 2023-08-02 电吹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71221.5U CN220512377U (zh) 2023-08-02 2023-08-02 电吹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2377U true CN220512377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27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71221.5U Active CN220512377U (zh) 2023-08-02 2023-08-02 电吹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23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49375A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220512377U (zh) 电吹风
CN209750153U (zh) 一种使用舒适的电吹风
CN214630572U (zh) 一种电吹风
CN111418986A (zh) 一种使用舒适的电吹风
CN111035137A (zh) 一种风嘴组件及电吹风
CN213785875U (zh) 一种低噪电吹风
CN220512376U (zh) 吹风机
CN112336039A (zh) 一种便携式双层风道吹风机
CN209788881U (zh) 干发器的导风件及干发器
CN209950591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
CN111990280A (zh) 一种烘干机的循环风结构及烘干机
CN211794801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5603719U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111811141A (zh) 暖风机
CN219813411U (zh) 一种具有回路散热风道的电吹风
CN220229560U (zh) 电吹风
CN212619317U (zh) 暖风机
CN220088824U (zh) 电吹风
CN220045149U (zh) 吹风机附件
CN214509934U (zh) 一种便携式双层风道吹风机
CN216822138U (zh) 一种电吹风
CN220735366U (zh) 烘鞋器
CN218960238U (zh) 电吹风机增风附件及电吹风机
CN116420973A (zh) 电吹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