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2628U -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82628U
CN219382628U CN202320533792.3U CN202320533792U CN219382628U CN 219382628 U CN219382628 U CN 219382628U CN 202320533792 U CN202320533792 U CN 202320533792U CN 219382628 U CN219382628 U CN 219382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floor
fixedly connected
main body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3379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文茂
吕通
高二攀
张博
邢青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3379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82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82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82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包括两个纵梁、中横梁、横向加强件,以及纵向加强件;中横梁设于后地板主体上,且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固接;横向加强件固接于后地板主体上,且位于中横梁和后地板主体的后端之间,横向加强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固接;纵向加强件固接于后地板主体上,且位于两个纵梁之间,纵向加强件的前端与中横梁固接,后端朝向后地板主体的后端延伸;其中,纵向加强件与横向加强件两者相互交叉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能够提高后地板的抗扭性能和整体结构强度,抑制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地板的抖动和异响,进而提升车辆驾乘体验。

Description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后地板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后地板作为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车身整体后部,物理指标位于地板一阶弯曲能量响应较大位置,该位置承接整个后悬架激励振动能量,因此,后地板的结构强度对车辆安全性能和驾乘质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地板总成结构强度不足是当前车辆普遍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了提高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强度,提升后地板骨架的结构强度是关键,当前大部分车辆针对后地板骨架结构增强都是采取增加一条甚至多条加强横梁的方法,这种增强结构虽然能够降低后地板侧碰受力变形,但是对于后地板整体结构刚度的提升效果有限,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地板仍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抖动异响,尤其对于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影响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旨在提高后地板骨架的结构强度,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地板的抖动和异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后地板骨架结构,包括:
两个纵梁;
中横梁,设于后地板主体上,且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固接;
横向加强件,固接于后地板主体上,且位于中横梁和后地板主体的后端之间,横向加强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固接;
纵向加强件,固接于后地板主体上,且位于两个纵梁之间,纵向加强件的前端与中横梁固接,后端朝向后地板主体的后端延伸;
其中,纵向加强件与横向加强件两者相互交叉并固定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纵向加强件包括分别位于横向加强件前后两侧的连接板和加强板;其中,连接板的一端与中横梁固接,另一端与横向加强件固接;加强板的一端与横向加强件固接,另一端延伸至后地板主体的后端。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和加强板沿车身纵向对齐。
示例性的,连接板为沿车身纵向延伸的槽板,连接板的槽口两侧边缘分别向外弯折形成第一贴合部,第一贴合部与后地板主体贴合固定;连接板的槽底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搭接部,两个第一搭接部分别与中横梁和横向加强件搭接固定。
举例说明,加强板的中部凹陷形成凹腔,加强板位于凹腔的两侧及前端的部位均形成第二贴合部,第二贴合部与后地板主体贴合固定,且位于凹腔前端的第二贴合部与横向加强件固接;加强板位于凹腔后端的部位弯折形成第一折边,第一折边与后地板主体的后端面沿车身纵向贴合固定。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横向加强件包括后横梁主体,以及两个过渡连接头;其中,两个过渡连接头分别与后横梁主体的两端固接,且分别与两个纵梁固定连接,两个过渡连接头及后横梁主体均与后地板主体固接。
一些实施例中,过渡连接头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折边,第二折边与后地板主体贴合固定;过渡连接头背离后横梁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三折边和第二搭接部,第三折边与纵梁朝向后横梁主体的侧壁贴合固定,第二搭接部与纵梁的底壁上下搭接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纵梁包括纵梁主体以及纵梁后段;其中,纵梁后段的前端与纵梁主体的后端沿车身纵向对齐固接,中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主体的后端固接,横向加强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后段的中部固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地板骨架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后地板骨架结构,横向加强件固定连接在后地板主体上,并配合其两端与两个纵梁的固定连接能够提高对后地板主体的横向支撑强度,纵向加强件固定在后地板主体上并与中横梁固定连接,能够提高对后地板主体的纵向支撑强度,在此基础上,横向加强件与纵向加强件相互交叉并固定连接为整体,从而使后地板骨架形成田字形结构与后地板主体固定连接,不仅能够同时减少后地板主体局部悬空区域的纵向和横向尺寸,提高后地板总成的抗扭性能和整体结构刚度,抑制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地板的抖动和异响,尤其能够提升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度,而且能够兼顾车辆后碰和侧碰的防御性能,提升车辆安全性能。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后地板总成,包括上述后地板骨架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总成,利用上述后地板骨架结构,通过相互交叉并固定连接的横向加强件和纵向加强件,能够使后地板骨架与后地板主体之间形成纵横结合的整体连接,有效降低后地板主体的局部悬空区域面积,从而提高后地板总成的抗扭性能和整体结构强度,抑制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地板的抖动和异响,进而提升车辆驾乘体验。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后地板总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采用了上述后地板总成,能够提高后地板总成的抗扭性能和整体结构强度,抑制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地板的抖动和异响,进而提升车辆驾乘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骨架结构与后地板主体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骨架结构未连接后地板主体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连接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加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过渡连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纵梁;11、纵梁主体;12、纵梁后段;20、中横梁;21、中横梁主体;22、中横梁连接件;30、横向加强件;31、后横梁主体;32、过渡连接头;321、第二折边;322、第三折边;323、第二搭接部;40、纵向加强件;41、连接板;411、第一贴合部;412、第一搭接部;42、加强板;421、凹腔;422、第二贴合部;423、第一折边;50、后地板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地板骨架结构进行说明。所述后地板骨架结构,包括两个纵梁10、中横梁20、横向加强件30,以及纵向加强件40;中横梁20设于后地板主体50上,且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10固接;横向加强件30固接于后地板主体50上,且位于中横梁20和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之间,横向加强件3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10固接;纵向加强件40固接于后地板主体50上,且位于两个纵梁10之间,纵向加强件40的前端与中横梁20固接,后端朝向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延伸;其中,纵向加强件40与横向加强件30两者相互交叉并固定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两个纵梁10、中横梁20、后地板主体50三者的结构及连接方式均可采用现有的方式;其中,两个纵梁10分别为左纵梁10和右纵梁10,两者分别位于后地板主体50的左右两侧,后地板主体50即后地板面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横向加强件30和纵向加强件40都可以是整体的加强梁结构,也可以是断开的半梁组合结构,也可以是一个整体一个组合的结构形式,当然,考虑到两者的交叉连接结构,在此可优选采用横向加强件30为整体加强梁,纵向加强件40作为分体的两节半梁分别连接于横向加强件30的两侧,或者,纵向加强件40为整体的加强梁体,横向加强件30采用两节半梁分别连接在纵向加强件40的两侧;在此应注意的是,无论是横向加强件30还是纵向加强件40,在采用两个半梁组合的结构形式时,两个半梁可以是对齐固定状态,也可以是错位固定状态,但是考虑到横向或纵向的支撑强度,优选采用两个半梁对齐组合的方式。
另外,本实施例中各部件之间的固接方式可以是焊点固定连接,也可以是螺接/铆接固定,还可以是焊点固定和螺接/铆接固定的组合连接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骨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横向加强件30固定连接在后地板主体50上,并配合其两端与两个纵梁10的固定连接能够提高对后地板主体50的横向支撑强度,纵向加强件40固定在后地板主体50上并与中横梁20固定连接,能够提高对后地板主体50的纵向支撑强度,在此基础上,横向加强件30与纵向加强件40相互交叉并固定连接为整体,从而使后地板骨架形成田字形结构与后地板主体50固定连接,不仅能够同时减少后地板主体50局部悬空区域的纵向和横向尺寸,提高后地板总成的抗扭性能和整体结构刚度,抑制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地板的抖动和异响,尤其能够提升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度,而且能够兼顾车辆后碰和侧碰的防御性能,提升车辆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纵向加强件40包括分别位于横向加强件30前后两侧的连接板41和加强板42;其中,连接板41的一端与中横梁20固接,另一端与横向加强件30固接;加强板42的一端与横向加强件30固接,另一端延伸至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
连接板41的端部和加强板42的端部分别与横向加强件30固接,能够使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受力通过连接板41传递至横向加强件30、进而通过加强板42传递至中横梁20,横向加强件30不仅具有纵向传力作用,还能够将部分纵向力分散至后地板主体50的整个宽度区域及两个纵梁10上,从而提升后碰防御能力;同样的,横向加强件30在承受侧碰力时除其自身具有的横向支撑作用之外,还能够通过连接板41和加强板42将侧碰力分散至后地板的整个纵向区域及中横梁20之上,从而提升侧碰防御能力;在此纵向加强件40采用连接板41和加强板42组成的分体式结构,能够避免与横向加强件30交叉连接而占用Z向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41和加强板42沿车身纵向对齐。连接板41和加强板42对齐状态下与横向加强件30形成十字结构,配合上两个纵梁10和中横梁20,能够使后地板骨架形成田字格结构,从而能够同时提高纵向结构强度和横向结构强度,由于组成田字格结构的各个位置均与后地板主体50固定连接,因此后地板主体50的每处悬空区域在周向上均处于与后地板骨架相应位置固定连接的状态,可以说通过整体结构而提高后地板主体50各局部区域的结构刚度,也可以说是通过对后地板主体50田字形分布的各个局部区域的结构加强而实现了后地板主体50的整体结构刚度加强,由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颠簸振动而导致的后地板抖动和异响现象得到改善甚至消除。
示例性的,作为上述连接板4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连接板41为沿车身纵向延伸的槽板,连接板41的槽口两侧边缘分别向外弯折形成第一贴合部411,第一贴合部411与后地板主体50贴合固定;连接板41的槽底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搭接部412,两个第一搭接部412分别与中横梁20和横向加强件30搭接固定。
槽型的连接板41与其两侧的第一贴合部411实际上形成了几字形结构,不仅能够方便与后地板主体50进行贴合固定,而且利用槽体结构能够提升连接板41自身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连接板41对于中横梁20和横向加强件30的支撑强度,在此基础上,连接板41两端的第一搭接部412能够分别搭接固定在中横梁20和横向加强件30的壁面上,能够使连接板41的端部形成空间多个位置和角度的连接关系,从而提高后地板的整体结构刚度。
举例说明,如图1及图4所示,上述加强板42的中部凹陷形成凹腔421,加强板42位于凹腔421的两侧及前端的部位均形成第二贴合部422,第二贴合部422与后地板主体50贴合固定,且位于凹腔421前端的第二贴合部422与横向加强件30固接;加强板42位于凹腔421后端的部位弯折形成第一折边423,第一折边423与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面沿车身纵向贴合固定。
通过设置凹腔421能够提升加强板42自身的结构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凹腔421左右两侧及前端的第二贴合部422能够提升与后地板主体50之间的贴合面积,提高连接强度,同时配合上凹腔421后端的第一折边423与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面(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设置的加强翻边的壁面)所形成的沿车身纵向的贴合固定关系,从而在后地板主体50与横向加强件30之间形成稳定的传力支撑结构,进而提升后地板整体结构强度。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横向加强件30包括后横梁主体31,以及两个过渡连接头32;其中,两个过渡连接头32分别与后横梁主体31的两端固接,且分别与两个纵梁10固定连接,两个过渡连接头32及后横梁主体31均与后地板主体50固接。
过渡连接头32可以与后横梁主体31的端部、纵梁10及后地板主体50三者一并形成固定连接关系,从而提高连接结构强度,在此将横向加强件30采用两个过渡连接头32与后横梁主体31两端固定的三段式组合结构,能够方便对三段分体结构进行单独加工,从而降低加工难度,节省成本。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过渡连接头32采用如图5所示结构。过渡连接头3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折边321,第二折边321与后地板主体50贴合固定;过渡连接头32背离后横梁主体31的一端设有第三折边322和第二搭接部323,第三折边322与纵梁10朝向后横梁主体31的侧壁贴合固定,第二搭接部323与纵梁10的底壁上下搭接固定。
通过在前后两侧设置第二折边321能够提高与后地板主体50的贴合面积,从而提高与后地板主体50的连接结构强度;第三折边322能够与纵梁10在车身横向上形成贴合固定,从而提高后地板的横向支撑及弯扭强度,同时利用第二搭接部323与纵梁10形成Z向固定,从而使过渡连接头32与纵梁10之间形成半包式固定结构,从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及图2,纵梁10包括纵梁主体11以及纵梁后段12;其中,纵梁后段12的前端与纵梁主体11的后端沿车身纵向对齐固接,中横梁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主体11的后端固接,横向加强件3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后段12的中部固接。
纵梁后段12与纵梁主体11之间可以采用插接结构,同时配合焊接、锚接或螺接固定的方式实现可靠连接,中横梁20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包括两个中横梁20连接件和中横梁主体21三部分的三段式结构,考虑到加工便利性和成本,优选采用三段式结构,两个中横梁连接件22分别与两个纵梁主体11固定连接,并与后地板主体50焊接固定,中横梁主体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中横梁连接件22焊接固定,同时中横梁主体21也与后地板主体50焊接固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结合图1至图5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后地板骨架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总成,利用上述后地板骨架结构,通过相互交叉并固定连接的横向加强件30和纵向加强件40,能够使后地板骨架与后地板主体50之间形成纵横结合的整体连接,有效降低后地板主体50的局部悬空区域面积,从而提高后地板总成的抗扭性能和整体结构强度,抑制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地板的抖动和异响,进而提升车辆驾乘体验。
在同一发明构思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后地板总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采用了上述后地板总成,能够提高后地板总成的抗扭性能和整体结构强度,抑制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地板的抖动和异响,进而提升车辆驾乘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后地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纵梁(10);
中横梁(20),设于后地板主体(50)上,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10)固接;
横向加强件(30),固接于所述后地板主体(50)上,且位于所述中横梁(20)和所述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之间,所述横向加强件(3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10)固接;
纵向加强件(40),固接于所述后地板主体(50)上,且位于两个所述纵梁(10)之间,所述纵向加强件(40)的前端与所述中横梁(20)固接,后端朝向所述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延伸;
其中,所述纵向加强件(40)与所述横向加强件(30)两者相互交叉并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加强件(40)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横向加强件(30)前后两侧的连接板(41)和加强板(42);其中,所述连接板(41)的一端与所述中横梁(20)固接,另一端与所述横向加强件(30)固接;所述加强板(42)的一端与所述横向加强件(30)固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41)和所述加强板(42)沿车身纵向对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41)为沿车身纵向延伸的槽板,所述连接板(41)的槽口两侧边缘分别向外弯折形成第一贴合部(411),所述第一贴合部(411)与所述后地板主体(50)贴合固定;所述连接板(41)的槽底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搭接部(412),两个所述第一搭接部(412)分别与所述中横梁(20)和所述横向加强件(30)搭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2)的中部凹陷形成凹腔(421),所述加强板(42)位于所述凹腔(421)的两侧及前端的部位均形成第二贴合部(422),所述第二贴合部(422)与所述后地板主体(50)贴合固定,且位于所述凹腔(421)前端的所述第二贴合部(422)与所述横向加强件(30)固接;所述加强板(42)位于所述凹腔(421)后端的部位弯折形成第一折边(423),所述第一折边(423)与所述后地板主体(50)的后端面沿车身纵向贴合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加强件(30)包括后横梁主体(31),以及两个过渡连接头(32);其中,两个所述过渡连接头(32)分别与所述后横梁主体(31)的两端固接,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10)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过渡连接头(32)及所述后横梁主体(31)均与所述后地板主体(50)固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地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头(3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折边(321),所述第二折边(321)与所述后地板主体(50)贴合固定;所述过渡连接头(32)背离所述后横梁主体(31)的一端设有第三折边(322)和第二搭接部(323),所述第三折边(322)与所述纵梁(10)朝向所述后横梁主体(31)的侧壁贴合固定,所述第二搭接部(323)与所述纵梁(10)的底壁上下搭接固定。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0)包括纵梁主体(11)以及纵梁后段(12);其中,所述纵梁后段(12)的前端与所述纵梁主体(11)的后端沿车身纵向对齐固接,所述中横梁(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主体(11)的后端固接,所述横向加强件(3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后段(12)的中部固接。
9.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骨架结构。
10.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地板总成。
CN202320533792.3U 2023-03-17 2023-03-17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382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3792.3U CN219382628U (zh) 2023-03-17 2023-03-17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3792.3U CN219382628U (zh) 2023-03-17 2023-03-17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82628U true CN219382628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95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33792.3U Active CN219382628U (zh) 2023-03-17 2023-03-17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826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83437U (zh) 纯电动汽车地板结构
CN111619670B (zh) 前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0782634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08001540A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6579721U (zh) 驾驶舱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382628U (zh)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0634646U (zh) 一种电动汽车地板横梁弯曲刚度加强结构
CN211494239U (zh) 一种车体及汽车
CN214565707U (zh) 一种白车身中段底部结构
CN211731563U (zh) 一种车架的连接结构
CN212861661U (zh) 一种前地板下纵梁结构和车辆
CN211076055U (zh) 平衡悬架梁及车架
CN211252286U (zh) 一种三排座椅横梁总成
CN209921435U (zh) D柱上接头结构
CN104590377B (zh) 一种车架
CN218112795U (zh) 汽车后地板骨架总成及汽车
CN219727858U (zh) 动力总成的悬置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8287893U (zh)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163610U (zh) 后螺旋簧支座结构、车架及车辆
CN218616873U (zh) 后地板中横梁、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9487577U (zh) 车辆前地板下纵梁结构及车辆
CN218536873U (zh) 机舱边梁与纵梁连接总成及车辆
CN217753885U (zh) 三段式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20430283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9192359U (zh) 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