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01540A -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01540A CN108001540A CN201711123796.XA CN201711123796A CN108001540A CN 108001540 A CN108001540 A CN 108001540A CN 201711123796 A CN201711123796 A CN 201711123796A CN 108001540 A CN108001540 A CN 1080015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 longeron
- crossbeam
- under
- body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下车体框架包括前纵梁组件、后纵梁组件、左右两个中通道下纵梁、左右两个中地板下纵梁、后地板第一横梁和后地板第二横梁,前纵梁组件包括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后纵梁组件包括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根据本发明的下车体框架,提高了下车体框架的前部与后部的连接强度,提高了下车体框架的整体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和具有该下车体框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承载式车身的下车体框架由不同的纵梁及横梁构成。相关技术中,人员为降低车辆的重量,减小了下车体框架的纵梁和横梁的截面,但同时限制了承载式车身的抗弯刚性和抗扭刚度的提高,且减小了车身前部与车身后部的连接强度。下车体框架无法同时满足降低重量以及提高车身的整体强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车身的整体强度要求的下车体框架。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下车体框架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包括前纵梁组件、后纵梁组件、左右两个中通道下纵梁、左右两个中地板下纵梁、后地板第一横梁和后地板第二横梁,所述前纵梁组件包括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后纵梁组件包括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所述左前纵梁与所述左后纵梁连接,所述右前纵梁与所述右后纵梁连接,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和所述中地板下纵梁位于所述前纵梁组件与所述后纵梁组件的内侧,且所述中通道下纵梁连接在所述中地板下纵梁的前侧,左侧的所述中通道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前纵梁相连且右侧的所述中通道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相连,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左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左后纵梁的前端相连,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右端分别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右后纵梁的前端相连,并且所述中通道下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相连,且所述中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相连,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后侧,所述中地板下纵梁的后端固定在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上。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提高了下车体框架的前部与后部的连接强度,提高了下车体框架的整体强度。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所述下车体框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左前纵梁与所述左后纵梁之间以及所述右前纵梁与所述右后纵梁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两端还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
由此,第一连接件可以增强左前纵梁、左后纵梁与后地板第一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增强了右前纵梁、右后纵梁与后地板第一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下车体框架的前部与后部的连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所述下车体框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和所述中地板下纵梁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且所述第二连接件还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相连。由此,第二连接件可以增强中通道下纵梁、中地板下纵梁与后地板第一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下车体框架整体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为L形且包括竖段和横段,所述竖段分别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后表面以及所述中地板下纵梁的前端相连,所述横段位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下方且与所述中通道下纵梁的后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所述下车体框架还包括前围横梁和左右两个中通道上纵梁,所述前围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相连,所述中通道上纵梁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前围横梁相连,所述两个中通道上纵梁位于所述两个中通道下纵梁的内侧。由此可以实现中通道下纵梁、中地板下纵梁与后地板第一横梁之间的连接。
由此,前围横梁可以在下车体框架的前部形成横向传力通道,中通道上纵梁可以下车体框架的前部形成纵向传力通道,从而进一步提高下车体框架的碰撞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中通道上纵梁之间连接有中通道加强梁,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包括从前向后间隔布置的第一中通道加强梁、第二中通道加强梁和第三中通道加强梁。由此,中通道加强梁可以增强两个中通道上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下车体框架的整体强度,并进一步提高下车体框架的碰撞性能。
更进一步地,所述下车体框架还包括门槛梁,左侧的所述门槛梁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左后纵梁相连,右侧的所述门槛梁分别与所述右前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相连。由此门槛梁上可以用于安装车辆的车门。
更进一步地,所述下车体框架还包括前座椅前横梁和前座椅后横梁,左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的所述中通道上纵梁和左侧的所述门槛梁相连,并且左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还跨越并连接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和所述左前纵梁,右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右侧的所述中通道上纵梁和右侧的所述门槛梁相连,并且右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还跨越并连接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由此,前座椅前横梁和前座椅后横梁可以用于安装车辆前部的座椅。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梁位于所述中通道上纵梁的下方,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梁与两侧的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固定。由此,第一中通道加强梁可以连接在中通道上纵梁与中通道下纵梁之间,且增强了中通道上纵梁与中通道下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梁位于所述中通道上纵梁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梁还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以及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固定。由此,第二中通道加强梁可以连接在中通道上纵梁与中通道下纵梁之间,且增强了中通道上纵梁与中通道下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梁位于所述中通道上纵梁的上方,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前座椅后横梁以及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固定,且所述前座椅后横梁的外端还与同侧的所述门槛梁固定。
由此,第二中通道加强梁可以连接在中通道上纵梁与中通道下纵梁之间,且增强了中通道上纵梁与中通道下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前座椅后横梁可以分别与第三中通道加强梁以及门槛梁固定,前座椅后横梁的固定更牢固。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所述下车体框架还包括后地板第三横梁和后地板第四横梁,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后侧,所述后地板第四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后侧。由此,后地板第三横梁与后地板第四横梁可以在下车体框架的后部提供横向的传力通道,且增强了左后纵梁与右后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与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纵向传力连接板,所述多个第一纵向传力连接板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布置。由此第一纵向传力连接板可以在后地板第二横梁与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之间提供纵向的传力通道,且增强了下车体框架的整体强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与所述后地板第四横梁之间设置有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所述后地板第四横梁的后表面还设置有第三纵向传力连接板,所述第三纵向传力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前后对应。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设有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下车体框架。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提高了车辆的整体强度,车辆更加坚固耐用,增强了车辆在碰撞时对乘员的保护。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车体框架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下车体框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下车体框架100,左前纵梁1,右前纵梁2,左后纵梁3,右后纵梁4,中通道下纵梁5,中地板下纵梁6,后地板第一横梁7,后地板第二横梁8,第一连接件9,第二连接件10,前围横梁11,中通道上纵梁12,第一中通道加强梁14,第二中通道加强梁15,第三中通道加强梁16,门槛梁17,前座椅前横梁18,前座椅后横梁19,后地板第三横梁20,后地板第四横梁21,第一纵向传力连接板22,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23,第三纵向传力连接板24,第三连接件25,第四连接件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发明。
首先结合图1和图2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下车体框架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下车体框架100可以包括前纵梁组件、后纵梁组件、左右两个中通道下纵梁5、左右两个中地板下纵梁6、后地板第一横梁7和后地板第二横梁8。
前纵梁组件可以包括左前纵梁1和右前纵梁2,后纵梁组件可以包括左后纵梁3和右后纵梁4。左前纵梁1和右前纵梁2、左后纵梁3和右后纵梁4、左前纵梁1与左后纵梁3的连接处和右前纵梁2与右后纵梁4的连接处均可以关于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左右对称。下车体框架100可以为左右对称件,且下车体框架100的纵向中心线可以与车辆的纵向中心线重合。
如图1和图2所示,左前纵梁1的后部可以与左后纵梁3的前部连接,右前纵梁2的后部可以与右后纵梁4的前部连接,由此,左前纵梁1和左后纵梁3可以共同构成车辆的左侧纵梁,右前纵梁2和右后纵梁4可以共同构成车辆的右侧纵梁,左侧纵梁和右侧纵梁可以共同构成车辆前后方向的传力通道,同时左侧纵梁和右侧纵梁也是该下车体框架的最大承力、受力和传力点。
如图1和图2所示,中通道下纵梁5和中地板下纵梁6均可以沿前后方向设置且均可以位于前纵梁组件与后纵梁组件的内侧,中通道下纵梁5可以为两个且可以沿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左右分布,中地板下纵梁6可以为两个且可以沿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左右分布。
如图1和图2所示,中通道下纵梁5可以连接在中地板下纵梁6的前侧,左侧的中通道下纵梁5的前端可以与左前纵梁1相连,且右侧的中通道下纵梁5的前端与右前纵梁2相连,中通道下纵梁5可以位于中地板下纵梁6的内侧,即中通道下纵梁5可以比中地板下纵梁6更靠近车辆的纵向中心线。
如图1和图2所示,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左端可以分别与左前纵梁1的后端、左后纵梁3的前端相连,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右端可以分别与右前纵梁2的后端、右后纵梁4的前端相连,换言之,后地板第一横梁7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左端可以位于左前纵梁1与左后纵梁3的连接处,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右端可以位于右前纵梁2与右后纵梁4的连接处。
如图1和图2所示,中通道下纵梁5的后端可以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相连,且中地板下纵梁6的前端可以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相连,即后地板第一横梁7可以位于中通道下纵梁5与中地板下纵梁6的连接处。
如图1和图2所示,后地板第二横梁8沿左右方向设置且可以位于后地板第一横梁7后侧,后地板第二横梁8可以连接在左后纵梁3和右后纵梁4之间,中地板下纵梁6的后端可以固定在后地板第二横梁8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下车体框架100,通过设置后地板第一横梁7,并使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左端分别与左前纵梁1的后端、左后纵梁3的前端相连,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右端分别与右前纵梁2的后端、右后纵梁4的前端相连,提高了下车体框架100的前部与后部的连接强度,提高了下车体框架100的整体强度。同时,本发明实施例的下车体框架100通过设置中通道下纵梁5与中地板下纵梁6,增加了纵向传力通道,在车辆发生正碰时可以更好地将正碰能量分为多条并向后传递,使得碰撞能量能由下车体框架100整体承担。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下车体框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9,左前纵梁1与左后纵梁3之间以及右前纵梁2与右后纵梁4之间均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9连接,两个第一连接件9可以共同构成大体“八”字形,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两端还可以与两个第一连接件9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9可以为两个,且其中一个第一连接件9在左前纵梁1与左后纵梁3的连接处分别与左前纵梁1、左后纵梁3以及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左端连接,另一个第一连接件9在右前纵梁2与右后纵梁4的连接处分别与右前纵梁2、右后纵梁4以及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右端连接。
由此,第一连接件9可以增强左前纵梁1、左后纵梁3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增强了右前纵梁2、右后纵梁4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下车体框架100的前部与后部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下车体框架100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件10,中通道下纵梁5和中地板下纵梁6之间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10相连,且第二连接件10还可以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相连。
第二连接件10可以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连接件10在左侧的中通道下纵梁5与左侧的中地板下纵梁6的连接处分别与左侧的中通道下纵梁5、左侧的中地板下纵梁6以及后地板第一横梁7连接,另一个第二连接件10在右侧的中通道下纵梁5与右侧的中地板下纵梁6的连接处分别与右侧的中通道下纵梁5、右侧的中地板下纵梁6以及后地板第一横梁7连接。
由此,第二连接件10可以增强中通道下纵梁5、中地板下纵梁6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下车体框架100整体强度。而且,由中通道下纵梁5、第二连接件10和中地板下纵梁6构成的纵向传力通道由于第二连接件10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连接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型的“网”状连接构造,这样对下车体框架整体强度的提升尤为明显,可以更好地承担、吸收碰撞能量。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件10可以为L形,第二连接件10可以包括竖段和横段,竖段可以位于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后方,且竖段可以位于横段的后侧,竖段可以分别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后表面以及中地板下纵梁6的前端相连,横段可以位于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下方且与中通道下纵梁5的后端相连。由此可以实现中通道下纵梁5、中地板下纵梁6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之间的连接。
由于设置竖段和横段的缘故,因此第二连接件10与后地板第一横梁7可以形成双面连接,即在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彼此正交的后侧面和底面分别与第二连接件10进行有效固定。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下车体框架100还可以包括前围横梁11和左右两个中通道上纵梁12,前围横梁11与中通道上纵梁12均可以位于左前纵梁1与右前纵梁2的内侧,中通道上纵梁12可以位于前围横梁11的后方,且中通道上纵梁12可以位于中通道下纵梁5的上方,前围横梁11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左前纵梁1和右前纵梁2相连,中通道上纵梁12的前端可以分别与前围横梁11相连,两个中通道上纵梁12可以位于两个中通道下纵梁5的内侧。
由此,前围横梁11可以在下车体框架100的前部形成横向传力通道,中通道上纵梁12可以下车体框架100的前部形成纵向传力通道,从而进一步提高下车体框架100的碰撞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中通道上纵梁12之间可以连接有中通道加强梁,中通道加强梁可以包括从前向后间隔布置的第一中通道加强梁14、第二中通道加强梁15和第三中通道加强梁16,中通道加强梁可以均沿左右方向布置,由此,中通道加强梁可以增强两个中通道上纵梁12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下车体框架100的整体强度,并进一步提高下车体框架100的碰撞性能。
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下车体框架100还包括门槛梁17,门槛梁17可以包括关于下车体框架100的纵向中心线对称的左右两个门槛梁17,左侧的门槛梁17可以位于下车体框架100的最左侧,右侧的门槛梁17可以位于下车体框架100的最右侧,且左侧的门槛梁17左侧的门槛梁17可以分别与左前纵梁1和左后纵梁3相连,右侧的门槛梁17可以分别与右前纵梁2和右后纵梁4相连。由此门槛梁17上可以用于安装车辆的车门。
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下车体框架100还可以包括前座椅前横梁18和前座椅后横梁19,前座椅前横梁18可以包括关于下车体框架100的纵向中心线对称的左右两个前座椅前横梁18,前座椅后横梁19可以包括关于下车体框架100的纵向中心线对称的左右两个前座椅后横梁19。前座椅前横梁18可以位于前座椅后横梁19前方且可以与前座椅后横梁19间隔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左侧的前座椅前横梁18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左侧的中通道上纵梁12和左侧的门槛梁17相连,并且左侧的前座椅前横梁18还在上方跨越并连接中通道下纵梁5和左前纵梁1。
如图1和图2所示,右侧的前座椅前横梁18的两端分别可以与右侧的中通道上纵梁12和右侧的门槛梁17相连,并且右侧的前座椅前横梁18还可以在上方跨越并连接中通道下纵梁5和右前纵梁2。
由此,前座椅前横梁18和前座椅后横梁19可以用于安装车辆前部的座椅。
更进一步地,第一中通道加强梁14可以位于中通道上纵梁12的下方,第一中通道加强梁14可以与两侧的中通道下纵梁5固定。由此,第一中通道加强梁14可以连接在中通道上纵梁12与中通道下纵梁5之间,且增强了中通道上纵梁12与中通道下纵梁5之间的连接强度。
更进一步地,第二中通道加强梁15可以位于中通道上纵梁12的下方,并且第二中通道加强梁15还可以分别与两侧的前座椅前横梁18以及中通道下纵梁5固定。由此,第二中通道加强梁15可以连接在中通道上纵梁12与中通道下纵梁5之间,且增强了中通道上纵梁12与中通道下纵梁5之间的连接强度。
更进一步地,第三中通道加强梁16可以位于中通道上纵梁12的上方,第三中通道加强梁16的两端可以分别与两侧的前座椅后横梁19以及中通道下纵梁5固定,且前座椅后横梁19的外端还可以与同侧的门槛梁17固定。
由此,第二中通道加强梁15可以连接在中通道上纵梁12与中通道下纵梁5之间,且增强了中通道上纵梁12与中通道下纵梁5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前座椅后横梁19可以分别与第三中通道加强梁16以及门槛梁17固定,前座椅后横梁19的固定更牢固。
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下车体框架100还可以包括后地板第三横梁20和后地板第四横梁21,后地板第三横梁20可以连接在左后纵梁3和右后纵梁4之间且可以位于后地板第二横梁8后侧,后地板第四横梁21可以连接在左后纵梁3和右后纵梁4之间且位于后地板第三横梁20后侧。
由此,后地板第三横梁20与后地板第四横梁21可以在下车体框架100的后部提供横向的传力通道,且增强了左后纵梁3与右后纵梁4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后地板第二横梁8与后地板第三横梁20之间可以设置有多个(例如4个)前后延伸的第一纵向传力连接板22,多个第一纵向传力连接板2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布置。由此第一纵向传力连接板22可以在后地板第二横梁8与后地板第三横梁20之间提供纵向的传力通道,且增强了下车体框架100的整体强度。
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后地板第三横梁20与后地板第四横梁21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23,后地板第四横梁21的后表面还可以设置有第三纵向传力连接板24,第三纵向传力连接板24可以与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23前后对应,第三纵向传力连接板24可以与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23位于下车体框架100的纵向中心线上。
由此,由此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23增强了后地板第三横梁20与后地板第四横梁21之间的连接强度,且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23与第三纵向传力连接板24可以在下车体框架100的后部提供纵向的传力通道。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下车体框架100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件25,第三连接件25可以包括左右两个且各自位于左右两侧的门槛梁17的前端,左侧的第三连接件25可以连接左侧的门槛梁17与左前纵梁1,右侧的第三连接件25可以连接右侧的门槛梁17与右前纵梁2。由此第三连接件25可以增强门槛梁17与左前纵梁1以及右前纵梁2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下车体框架100还可以包括第四连接件26,第四连接件26可以包括左右两个,且左侧的第四连接件26可以连接左前纵梁1与左侧的中通道下纵梁5,且右侧的第四连接件26可以连接右前纵梁2与右侧的中通道下纵梁5,由此可以提高下车体框架100的整体强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左前纵梁1、左后纵梁3、右前纵梁2和右后纵梁4可以通过TWB(Tailor Welded Blanks,中文名称:激光拼焊板)工艺制成,门槛梁17可以采用辊压制件工艺制成,后地板第一横梁7可以采用TRB(Tailor Rolling Blanks,中文名称:连续变截面板)工艺制成。
由此,左前纵梁1、左后纵梁3、右前纵梁2、右后纵梁4以及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截面厚度处处不同,即在下车体框架100的强度较强的位置,左前纵梁1、左后纵梁3、右前纵梁2、右后纵梁4以及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截面可以较薄,可以减小下车体框架100的整体重量。
同时,在下车体框架100的强度较弱的位置,左前纵梁1、左后纵梁3、右前纵梁2、右后纵梁4以及后地板第一横梁7的截面可以较厚,可以增强下车体框架100的整体强度。换言之,下车体框架100既可以具有较轻的重量,又可以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
下面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有如本发明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下车体框架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下车体框架100,提高了车辆的整体强度,车辆更加坚固耐用,增强了车辆在碰撞时对乘员的保护。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纵梁组件,所述前纵梁组件包括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
后纵梁组件,所述后纵梁组件包括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所述左前纵梁与所述左后纵梁连接,所述右前纵梁与所述右后纵梁连接;
左右两个中通道下纵梁和左右两个中地板下纵梁,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和所述中地板下纵梁位于所述前纵梁组件与所述后纵梁组件的内侧,且所述中通道下纵梁连接在所述中地板下纵梁的前侧,左侧的所述中通道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前纵梁相连且右侧的所述中通道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相连;
后地板第一横梁,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左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左后纵梁的前端相连,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右端分别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右后纵梁的前端相连,并且所述中通道下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相连,且所述中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相连;
后地板第二横梁,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后侧,所述中地板下纵梁的后端固定在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左前纵梁与所述左后纵梁之间以及所述右前纵梁与所述右后纵梁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两端还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和所述中地板下纵梁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且所述第二连接件还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为L形且包括竖段和横段,所述竖段分别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后表面以及所述中地板下纵梁的前端相连,所述横段位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下方且与所述中通道下纵梁的后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围横梁和左右两个中通道上纵梁,所述前围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相连,所述中通道上纵梁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前围横梁相连,所述两个中通道上纵梁位于所述两个中通道下纵梁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中通道上纵梁之间连接有中通道加强梁,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包括:从前向后间隔布置的第一中通道加强梁、第二中通道加强梁和第三中通道加强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槛梁,左侧的所述门槛梁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左后纵梁相连,右侧的所述门槛梁分别与所述右前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座椅前横梁和前座椅后横梁,左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的所述中通道上纵梁和左侧的所述门槛梁相连,并且左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还跨越并连接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和所述左前纵梁,右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右侧的所述中通道上纵梁和右侧的所述门槛梁相连,并且右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还跨越并连接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下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梁位于所述中通道上纵梁的下方,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梁与两侧的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梁位于所述中通道上纵梁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梁还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前座椅前横梁以及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梁位于所述中通道上纵梁的上方,所述第三中通道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前座椅后横梁以及所述中通道下纵梁固定,且所述前座椅后横梁的外端还与同侧的所述门槛梁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地板第三横梁和后地板第四横梁,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后侧,所述后地板第四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和所述右后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后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与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纵向传力连接板,所述多个第一纵向传力连接板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布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与所述后地板第四横梁之间设置有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所述后地板第四横梁的后表面还设置有第三纵向传力连接板,所述第三纵向传力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纵向传力连接板前后对应。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框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23796.XA CN108001540B (zh) | 2017-11-14 | 2017-11-14 |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23796.XA CN108001540B (zh) | 2017-11-14 | 2017-11-14 |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01540A true CN108001540A (zh) | 2018-05-08 |
CN108001540B CN108001540B (zh) | 2020-08-04 |
Family
ID=62052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123796.XA Active CN108001540B (zh) | 2017-11-14 | 2017-11-14 |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001540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09049A (zh) * | 2018-06-13 | 2018-10-02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下车体框架 |
CN111605627A (zh) * | 2019-02-22 | 2020-09-01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下部构造 |
CN114132383A (zh) * | 2021-12-10 | 2022-03-04 |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
CN114715284A (zh) * | 2021-01-05 | 2022-07-08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框架 |
WO2024022499A1 (zh) * | 2022-07-29 | 2024-02-0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783433U (zh) * | 2012-08-16 | 2013-03-13 | 东风汽车公司 | 纯电动汽车前后地板骨架梁结构 |
CN204197058U (zh) * | 2014-09-30 | 2015-03-11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后地板总成骨架结构及车身 |
CN204250169U (zh) * | 2014-11-20 | 2015-04-0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 |
CN204323482U (zh) * | 2014-12-27 | 2015-05-13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的下车体结构以及汽车 |
CN105365899A (zh) * | 2015-11-30 | 2016-03-02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乘用车前地板连接总成 |
CN205239643U (zh) * | 2015-12-10 | 2016-05-1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下部车身框架 |
-
2017
- 2017-11-14 CN CN201711123796.XA patent/CN1080015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783433U (zh) * | 2012-08-16 | 2013-03-13 | 东风汽车公司 | 纯电动汽车前后地板骨架梁结构 |
CN204197058U (zh) * | 2014-09-30 | 2015-03-11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后地板总成骨架结构及车身 |
CN204250169U (zh) * | 2014-11-20 | 2015-04-0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 |
CN204323482U (zh) * | 2014-12-27 | 2015-05-13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的下车体结构以及汽车 |
CN105365899A (zh) * | 2015-11-30 | 2016-03-02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乘用车前地板连接总成 |
CN205239643U (zh) * | 2015-12-10 | 2016-05-1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下部车身框架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09049A (zh) * | 2018-06-13 | 2018-10-02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下车体框架 |
CN111605627A (zh) * | 2019-02-22 | 2020-09-01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下部构造 |
CN111605627B (zh) * | 2019-02-22 | 2022-06-21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下部构造 |
CN114715284A (zh) * | 2021-01-05 | 2022-07-08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框架 |
CN114715284B (zh) * | 2021-01-05 | 2023-07-25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框架 |
CN114132383A (zh) * | 2021-12-10 | 2022-03-04 |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
WO2024022499A1 (zh) * | 2022-07-29 | 2024-02-0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01540B (zh) | 2020-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01540A (zh) |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US10005349B2 (en) | Structural underbody support in a vehicle | |
EP3434566B1 (en) |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 |
CN207141192U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2756756A (zh) | 用于汽车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 |
CN102673663B (zh) | 轻卡驾驶室地板总成 | |
CN104787072B (zh) | 一种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结构 | |
CN111017034B (zh) | 一种车架结构 | |
CN103153764A (zh) | 包括变形结构的车辆 | |
CN215205067U (zh) | 前车体传力构造 | |
CN104340279A (zh) |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组件 | |
CN107985422A (zh) | 纯电动汽车的下车身结构 | |
CN207712163U (zh) | 纯电动汽车的下车身结构 | |
CN104590377B (zh) | 一种车架 | |
CN208411879U (zh) |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 |
CN107031728A (zh) |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0816662A (zh) | 车辆 | |
CN209258261U (zh) | 后地板结构及车辆 | |
CN105015329B (zh) | 一种矿用自卸车、燃油箱及其防波板 | |
CN100519310C (zh) | 一种可伸缩顶汽车前底板的布置结构 | |
CN103707938B (zh) | 一种汽车驾驶室 | |
CN208802052U (zh) | 一种卡车及其正面碰撞加强结构 | |
CN210101759U (zh) | 一种汽车车身下车体 | |
CN208069808U (zh) | 前纵梁支撑组件及汽车 | |
CN208774892U (zh) | 一种重卡地板骨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