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6756A - 用于汽车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汽车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6756A
CN102756756A CN201210134221.9A CN201210134221A CN102756756A CN 102756756 A CN102756756 A CN 102756756A CN 201210134221 A CN201210134221 A CN 201210134221A CN 102756756 A CN102756756 A CN 102756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gonal angle
base plate
angle reinforcement
crossbeam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342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U.米尔德纳
S.克里梅克
K.波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riginal Assignee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iled Critical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2756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67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具有两个基本上沿汽车纵向(x)延伸的纵梁装置(12、14、16、18),该纵梁装置至少通过基本上沿汽车横向(y)延伸的横梁(22)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底板结构具有在横梁(22)和两个纵梁装置(12、14、16、18)之间延伸的底板(30、31),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底板(30、31)上方的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该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沿汽车纵向(x)支承在横梁(22)上,并且沿汽车横向(y)支承在基本上沿汽车纵向(x)在两个纵梁装置(12、14、16、18)之间延伸的加强元件(32;35)上。

Description

用于汽车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带有底板和多个沿汽车纵向相互间隔的横梁,其中,还设置有用于加固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背景技术
在汽车车身构造中已知有不同的底板或底盘结构设计方案。在客舱区域中设置有至少两个侧向的纵梁装置,该纵梁装置通过在汽车横向延伸的单独横梁彼此连接。此外,由这些部件构成的支承框架配设有底板,该底板几乎填满纵梁和横梁之间的空隙。 
大致在纵梁结构中央设置有至少一个中间底槽,该中间底槽要么一体地集成在底板中,要么尤其在底板多部件地构造时与通过中间底槽单独连接的各个底板区段邻接。 
因此,例如由专利文献DE 102 32 841 A1已知一种底板支架装置,具有前底板横梁和两个布置在车身侧面的门槛。在所述门槛之间延伸有纵梁,所述纵梁在从下方封闭客舱的底板以下从汽车前部开始向后延伸。在此,所述纵梁以大的型材截面与前部底板横梁的端部板对接,并且接着高度错移地以相对较小的型材截面在底板下方导引。 
这种由纵梁和纵梁延长部构成的纵梁装置通常在汽车纵向具有高度偏差。在侧向错移的正面碰撞以及模拟汽车侧向撞到树上的桩试验中,纵向框架或与其邻接的门槛型材会显著地朝向客舱向内变形。此外,所述纵梁装置会由于其在汽车纵向上不同的高度型材更易于倾斜并扭转到客舱内。 
发明内容
与此相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结构强度和机械稳定性方面改进的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这种底板结构甚至能够在降低汽车车身重量或汽车重量的情况下制造。此外,所述底板结构应当有效地利用汽车的底板区域或底盘区域现有的结构空间,尤其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和方法 实现其它功能部件和汽车部件的安置。此外,该底板结构应当改善车身本身的抗扭强度和扭转强度。 
相应设计一种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该底板结构具有至少两个基本上在汽车纵向上延伸的纵梁装置,所述纵梁装置至少通过基本上在汽车横向上延伸的横梁相互连接,例如通过前围板横梁相互连接。底板结构还具有在横梁和两个纵梁装置之间延伸的底板。 
在此,两个纵梁装置在汽车横向上彼此间隔地布置并且基本上相互平行地延伸。此外,为了加强底板结构,还设置至少一个布置在底板上方并因此布置在汽车内部空间中的对角加强件,该对角加强件在汽车纵向上支承在横梁上并且沿汽车横向看支承在加强元件上,该加强元件基本上沿汽车纵向在两个纵梁装置之间延伸。 
在此,加强元件优选具有平行于汽车纵向(x)的走向,并且有利地大致设置在底板上方的两个纵梁装置中央。对角加强件至少部分地在汽车的x-y平面内对角地延伸。所述对角加强件优选与位于客舱之前的前围板横梁结构连接并且能够将可能从外部以及侧面作用在前围板横梁或与该前围板横梁相连接的纵梁上的横向力向内、朝汽车中央传递到基本上在汽车纵向延伸的加强元件上。 
通过将所述对角加强件内置,也就是在底板上方设置在汽车的潮湿空间和干燥空间中,不必为所述对角加强件采取特别的防腐蚀措施。 
按照第一种有利的设计构造,对角加强件和沿汽车纵向大约在纵梁中间延伸的加强元件固定在底板上。所述的部件优选材料接合并且不可拆卸地彼此连接。因此,尤其设置焊接、铆接、粘结或咬合连接来连接对角加强件、加强元件和底板。就此而已,在相互抵靠接触的底板结构部件上设置相互协调的固定凸缘部段,所述部件、对角加强件、加强元件和底板沿着所述固定凸缘部段尽可能大面积地相互贴靠以及相互固定。 
按照另一种优选的结构设计,所述对角加强件具有基本在汽车横向延伸的前部固定凸缘,该前部固定凸缘与横梁,优选前围板横梁结构连接。结构连接是指能够将作用的机械力通过相应的连接向外传递的连接。当前,所述对角加强件与前围板横梁和/或在另一端部与加强元件结构连接,所述对角加强件用于构成负荷路径,从外部引入车上的力可以沿着该承重横梁传递。 
被证实有利的是,所述对角加强件朝向前围板横梁尽可能远地从外部, 必要时与纵梁装置邻接地与前围板横梁结构连接。以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在负荷情况下,在纵梁在前围板横梁区域出现向内指向的机械变形之前或同时将相应的机械载荷通过所述对角加强件传递到汽车中部,尤其是传递到设置在汽车中部的加强元件。 
对角加强件也可以附加抗扭转地支承纵向框架和前围板横梁上,并且因此能够更好地承受和传递沿对角方向作用在前部底板结构上的力。此外,借助所述对角加强件还能够防止纵向框架装置在侧向错移的碰撞时在汽车前围板上的连接区域向上竖起,至少能够减小这种变形。 
同样,当然还能够通过所述对角加强件改善底板和放脚空间在汽车前围板区域中的变形特性并且在结构上加强底板和放脚空间。此外,借助所述对角加强件能够减小可能的放脚空间侵入(Fuβraumintrusionen)。 
按照另一种优选的结构设计,所述对角加强件具有朝内指向的后部的或侧向固定凸缘,该固定凸缘基本上在汽车纵向上延伸并且用作对角加强件与基本上在汽车纵向上延伸的加强元件的结构连接。也就是说,所述对角加强件在汽车纵向上在前方支承在前围板横梁上,同时参照汽车横向在内侧支承在纵向上延伸的中央加强元件上。所述对角加强件与邻接的汽车车身的结构部件的结构连接不要求每个部件彼此直接相连。 
因此,底板例如在前围板横梁上的连接区域中位于前围板横梁和对角加强件之间。为了相互固定对角加强件、底板和前围板横梁,在此有利的是,例如设计三重焊点或类似的连接方法。上述部件在可能出现的载荷路径(Lastpfad)的方向上充分地搭接或彼此覆盖地布置足以将对角加强件和前围板横梁在结构上和载荷路径传递地相连。 
按照另一种优选的结构设计,对角加强件还可以具有基本在汽车横向延伸的后部固定凸缘,该固定凸缘在到达底板结构上的最终装配位置上时支承在座椅横梁上和/或与该座椅横梁结构连接。因此,所述对角加强件例如可以与加强元件和座椅横梁的连接区域邻接。对角加强件也可以以其后端部段在汽车纵向上获得支承。 
对于所述对角加强件有利地规定,该对角加强件从与前围板横梁邻接的连接区域出发向后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地延伸至汽车中部。在此,所述对角加强件可以基本上直线地构造,但是相应地相对底板上的纵梁和横梁对角地定向并固定在其上。 
此外,按照另一种结构设计,所述对角加强件与底板轮廓相适配。因此,底板在前部放脚空间部段的区域中具有在很大程度上平坦的轮廓,但是在前围板处向上上升。在此,为了加强底板特别规定,所述对角加强件跟随底板的轮廓并且几乎沿其整个对角延伸段与底板相连接。 
在此,按照另一种结构设计,由于底板的造型和在x-y平面内对角延伸的对角加强件,也可以为所述对角加强件获得至少局部向内、朝汽车中部指向的拱曲的或弧形的轮廓。 
按照另一有利的方面,所述对角加强件具有至少一个向下、朝底板开口构造的、并且跟随所述对角加强件轮廓的型材部段。该型材部段优选延伸经过所述对角加强件的整个纵向延伸部或对角延伸部。该型材部段优选设计成帽状型材或双帽状型材。在对角加强件上也可以设计多个彼此大致平行延伸的型材部段。设置在对角加强件上的至少一个型材部段可以赋予对角加强件本身提高的结构强度和扭转强度。 
此外,所述对角加强件在型材部段的两侧都与位于其下的底板相连。就此而言,底板为对角加强件的型材部段提供了封闭板。 
在此还有利的是,所述对角加强件具有侧面的并向外伸出的和/或环绕的固定凸缘部段,该固定凸缘部段在所述对角加强件的装配位置可直接固定在底板上。为此也可以优选考虑材料接合式的连接方法,如点焊或激光焊。 
按照一种扩展设计还可以规定,所述对角加强件在至少一个与底板接触的平面部段中具有通孔或缺口。在此,单独的缺口用于降低所述对角加强件的重量。通孔还可以设计用于使底板本身与位于其下的支承结构部件(如纵梁或横梁)单独连接,尤其是焊接。 
在此,不必强制地在所述对角加强件与底板接触的平面部段中设置通孔或缺口。所述通孔或缺口也可以构造在相对底板部段升高的、对角加强件的型材部段上。 
按照另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设置至少两个基本上关于加强元件对称布置的对角加强件,所述对角加强件关于底板结构或汽车车身的中间纵轴线彼此对称地构造,并且也相应相互对称地固定在底板结构上。 
此外还可以规定,所述对角加强件在汽车横向上支承在所述加强元件上,该加强元件设计成集成在底板上的中间底槽或单独固定在底板上的加强元件。在此,底板在前部放脚空间区域基本上没有中间底槽地构造,这尤其 在放脚空间相对较高地设置的汽车中,例如运动多功能汽车或多用途汽车中是可行的。 
由于底板相对较高的位置,其它的汽车部件,例如燃料箱或汽车电池或蓄电池能够特别节省空间地设置在例如底板的座椅连接区域下方。 
还可以规定的是,设置一体的、在很大程度上连续地在前围板连接结构和脚踏板之间延伸的底板,该底板还在汽车横向上一体地并且连续地在侧向纵梁装置之间延伸。为了尤其在底板的放脚区域中结构加强底板,在此可以设置单独的加强元件,该加强元件一方面与前围板横梁或前部底板横梁结构连接,另一方面与座椅横梁结构连接。 
按照另一种优选的结构设计还可以规定,至少一个对角加强件和加强元件本身一体地构造,其中,该对角加强件和位于汽车中部的加强元件构成了可从上方置放于底板上的并且与底板以及前围板横梁和位于其后方的座椅横梁结构连接的加强结构。 
在此,两个在x-y平面中的投影中大约呈V形相互设置的对角加强件有利地与基本上在汽车纵向延伸的加强元件连接或与此一体地构造。 
在装配技术的角度,两个对角加强件可以事先与位于中间的加强元件相连,因此由两个对角加强件和加强元件构成的加强结构在汽车最终装配时作为一个单元与位于其下的底板和与之邻接的支承结构部件相连。尤其在加强元件和对角加强件一体构造时可以规定,金属板材以预定的方式和方法例如通过冲压、冲孔或深冲加工预先配置。 
还可以考虑的是,在与前围板横梁的连接区域中,本身相互间隔的对角加强件和位于其中间的加强元件例如通过公共的前部连接凸缘彼此相连。加强结构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以这种方式和方法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另一并列的方面,还设计一种带有前述底板结构的汽车车身以及一种相应配置的汽车,尤其是运动多功能汽车或多用途汽车,所述汽车分别具有前述的和在权利要求中定义的底板结构。 
附图说明
在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阐述底板结构和由此构成的汽车车身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有利的应用方案。在附图中示出: 
图1以底板的立体视图示出了第一种实施形式, 
图2是对角加强件单独的立体视图, 
图3是具有两个对角加强件和设置在所述对角加强件中间的加强元件的加强结构, 
图4是一体构造的加强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5是按照图4的加强结构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 
图6是带有在其上设置的加强结构的底板结构从下方看的视图, 
图7是单独设置在车身的支承车架上的加强结构与图5相应的立体视图, 
图8是沿图7中的A-A剖面线的横截面视图, 
图9是沿图7中的B-B剖面线的横截面视图, 
图10是沿图7中的C-C剖面线的横截面视图,以及 
图11是沿图7中的D-D剖面线的另一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11中部分仅局部示出的底板结构10具有两个在汽车横向(y)上相互间隔的侧向纵梁装置。前纵梁12、14在与纵梁装置相连的前围板横梁20的区域内过渡到与行驶方向相反地向后延伸的前车架延长部16、18中。 
如图6和图7所示,为了简便起见称作纵梁的、U形型面构造的支承结构部件16、18与总共三个在汽车纵向(x)上相互间隔布置的横梁,即,前围板横梁20、前底板横梁22和座椅横梁24相连。在此,座椅横梁24设置在纵梁16、18之上并且与位于其上的、在图1和图5中单独示出的底板30或31共同构成相对放脚空间36升高构造的座椅连接部段38。 
尤其在图1和图5中所示的底板30、31既在汽车纵向(x)上也在汽车横向(y)上是连续并且一体式构造的,并且具有例如在汽车纵向(x)上过渡到彼此的单独的局部区域,例如向前并且斜向上伸出的前围板部段34、前部放脚空间部段36、与该放脚空间部段邻接的、向斜后上方延伸的过渡区域37以及与该过渡区域邻接的、升高的座椅连接区域38。 
继续向后(与图中用箭头所示的行驶方向相反),所述底板30、31通过阶梯段39阶梯状地过渡到用于后座乘客的后部放脚空间部段40中。该后部放脚空间部段40在此关于汽车高度方向(z)位于比前部放脚空间部段36略高的水平上。 
在图1和图5中单独示出的两个底板30、31的区别在于其在前部放脚空间部段36中大致构造在中间的加强结构32、35。在图1中所示的底板30中,在前部放脚空间部段36的区域中具有在此拱形构造并集成在底板中的底槽结构35,而在图5所示的底板30中,在放脚空间部段36处很大程度上没有中间底槽并且几乎平坦地构成。 
替代中间底槽35,在此设置有加强元件32用于加强底板30,如图7所示,该加强元件32既可以与座椅横梁24也可以与沿行驶方向前置的前部横梁20、22结构连接。在此,加强元件32完全设置在汽车的内部空间中。该加强元件32位于底板31上方。 
在图5中所示的加强元件32在下方由底板31位于其下方的放脚空间部段36封闭。该加强元件32在此较少地构成用于容纳汽车的功能零件的中空空间,而是仅仅或主要用于在前部放脚空间区域中对底板31进行结构加强。 
此外,图3示出了加强元件32的槽状结构。该加强元件32在底板31的、基本平坦构造的放脚空间部段36的区域内具有带槽底54的槽状凹陷44。该加强元件32通过槽底54再次单独连接在底板31位于其下的放脚空间部段36上。 
该加强元件32面向座椅横梁24向后具有与帽状型材的上端齐平构造的连接突出部48,该连接突出部在到达最终安装配置时在座椅横梁24的区域贴靠在底板31的过渡部段37上。 
该槽区域44在侧面由两个隆起状的边缘型材60、62包围,所述边缘型材60、62向前朝行驶方向过渡到帽状的、基本上平坦构造的型材部段47过渡。基本上水平定向的型材部段47在到前围板连接处的过渡区域中过渡到朝前上方倾斜的型材部段49过渡,该型材部段49最终与加强元件32几乎垂直定向的连接凸缘46连接。 
尤其可以通过底板31在横梁20、22、24以及两个纵梁16、18之上提高的位置取消前部放脚空间部段36中的中间底槽结构。 
与底板30、31是否配备有按照图1的中间底槽35或按照图5的另外加强元件32无关,底板结构都具有至少一个、优选两个对角加强件70、90,所述对角加强件70、90一方面沿汽车纵向(x)支承在前围板横梁20上,并且另一方面沿汽车横向(y)支承在大致位于纵梁16、18中间的加强元件35、32上。 
如例如在图2中单独所示,该对角加强件70具有板壳状轮廓。对角加强件70具有前部连接凸缘72和基本上沿汽车纵向(x)延伸的后部或侧面连接凸缘74。在此,后部的侧向连接凸缘74还过渡到后部的连接凸缘79,该后部连接凸缘79在汽车横向(y)上延伸并用于使对角加强件70在汽车纵向(x)上也与座椅横梁24连接。 
此外,对角加强件70具有两个沿汽车横向(y)相互间隔的、基本上与对角加强件70的轮廓相适配并跟随所述轮廓的帽状型材76、78。 
所述帽状型材用于在结构上加强对角加强件70。对角加强件70在侧面具有凸缘部段75,该凸缘部段75在前围板区域34和放脚空间区域36中跟随底板30、31的轮廓,并且设计用于固定在底板30、31上。在两个帽状部段76、78之间的中间部段或连接部段82中设计有单个的凹槽80,该些凹槽80用于降低对角加强件70的重量。 
所述帽状部段76、78还可以配设有单个的兜状冲压结构86或通孔84、88,其中,向内指向位于其下的底板30、31的冲压位置86实现了与位于其下的底板的单独连接,但是,通孔84、88也为可能的连接器件,例如焊接设备提供了入口,以便能够例如将位于其下的底板30、31与再位于其下的纵梁16、18结构连接,优选焊接。 
在图3中示出了设置在底板31之上的加强元件32连同左侧的对角加强件70和右侧的对角加强件90。该对角加强件90基本上与对角加强件70相同地构造。在此要注意的是,相应在图3中所示的附图标记90、92、95、96、98与附图标记70、72、75、76、78相对应。 
在图3中所示的加强结构由三个单个部件构成,即,左侧对角加强件70、右侧对角加强件90和位于中间的加强元件32。加强元件32、70、90能够事先,也就是说在装配在汽车的底板31上之前就已经大致沿与加强元件56的侧壁邻接的连接凸缘74通过单个的焊接点52连接。这样构造的加强结构然后能够在汽车装配过程中在唯一一个安装工序中固定在底板31上。 
在图4至11中示出了加强结构100的另一种实施形式,该加强结构以图3中所示的加强结构为基础在其制造中一体地构造并由唯一的板材加工而成。该加强结构100具有在整个宽度(y)上连续构造的前固定凸缘102以及两侧与中间的加强部段132邻接的左侧对角加强部段170和右侧对角加强部段190。 
单独的加强部段170、190在此实现对角加强件70、90以及中间加强元件32类似的功能。在图2和图3中采用的附图标记在图4中增大100。以此标记的部件也实现几乎相同的功能。 
在图6和图7中示出了在图4中单独示出的加强结构100在底板结构10的支承框架16、18、20、22、24上的位置。在此可以看出,加强结构100以其前连接凸缘102几乎在前围板横梁20的整个横向延伸段上与该前围板横梁20连接,并且,所述加强结构100还在下方通过下方的底板横梁22支承以及沿汽车纵向(x)在后方支承在座椅横梁24上。 
在按照图8的横截面视图中示出了对角加强部段170位于外侧的型材部段178在纵梁12的区域中或在与纵梁轮廓相适应的前部底板横梁22的区域中的搭接布置。在此,加强型材178的凸缘部段175几乎覆盖地与纵梁12的相应连接凸缘贴靠。仅仅较薄壁构造的底板34仅位于所述凸缘部段之间。 
沿汽车横向(y)还与此间隔地示出了在两个型材178、176之间的中间区域182中的凹槽180。 
图9示出了沿图7中的B-B的截面图以及在图7中隐藏的底板31,其中,相应的对角加强部段170、190位于内部的加强型材176、196无缝地过渡到设置在中间并且沿汽车纵向(x)延伸的加强部段132的双帽状的轮廓过渡。左侧对角加强部段170的内部型材部段176例如无缝地或一体地过渡到加强部段132的侧壁结构156中。 
该加强部段具有配设有凹槽底板154的凹槽部段144,该凹槽部段144在汽车横向上由两个边缘型材160、162包围。该凹槽底板154在此可单独与位于其下方的底板部段36相连。在此,该底板31既为位于其下方的纵梁18又为设置在底板31上方的、大约帽形构造的加强结构178、176、160、154、162、196以及198构成一种封闭板。 
另外,底板31具有沿汽车高度方向(z)向上构造的拱曲部58,该拱曲部58类似于传统的中间底槽使得其它的汽车部件,例如排气设备能够在底板31下面沿着导引。 
图10示出了沿加强型材178的C-C横截面,其中,位于其下方的底板部段36大约在通孔184的区域内与位于更下方的纵梁12通过一个或多个焊点52焊接。此外,在该C-C横截面中示出了座椅横梁24区域中的双腔室状的连接。底板36在座椅横梁24的区域内具有坡状结构37,并且沿汽车纵向 (x)看,坡状结构37在两侧与座椅横梁24单独连接。 
另外,支承部段179位于底板31的坡状结构37之上。在此所示出的两个焊点52优选设计成三重焊点并连接三个板件179、37、24。 
在图11中示出了穿过中间加强结构区域132的D-D纵截面图。在此,在左侧示出的前围板横梁20上至少部分示出了向上突出的前围板66。前围板66在此构成用于大致L形构造的前围板横梁20的封闭板。 
此外,按照图11中的放大图,该前围板66至少略微突出于前围板横梁20向下突伸的固定凸缘,并且在此构成用于加强结构100和底板31的连接突出部。底板31以其连接凸缘42既在下部焊点52的区域中也在上部焊点52的区域中与前围板66结构连接。上部焊点52就此而言连接前围板横梁、底板31和前围板66,而下部焊点将前围板66、底板31和加强结构100彼此相连。 
中部加强部段132倾斜延伸的帽状部段149在此与向上突出的连接凸缘42和底板31的前围板部段34共同构成封闭的三角型廓。继续向后、在几乎平坦构造的放脚空间36上的过渡区域中,加强部段132的型材部段147在构成空腔型廓的情况下与底板部段36间隔。 
通过构成凹槽轮廓144,该帽状型材147通过倾斜的、大致坡道状延伸的过渡区域153向凹槽底板154过渡,该凹槽底板通过大量单独的焊点52与位于其下方的底板部段36单独连接。在大约菱形构造的横截面型廓下方示出了前底板横梁22,其L型材或V型材借助底板31的放脚空间36封闭。 
类似于如针对图10所述的那样,在图11中所示的横截面中,坡道状构造的过渡区域也在座椅连接区域38和放脚空间部段36之间与座椅横梁24一起构成封闭的横截面型廓。在此,间隔地并且形成另一中空腔的情况下设置从凹槽底板154到向后突出的固定凸缘148的过渡区域155,其中,固定凸缘148和底板38在此也通过三重焊接与座椅横梁或向后成型在座椅横梁上的固定凸缘相连。 
通过以单独的对角加强元件70、90的形式或以与中央加强结构132一体构造的加强结构100的形式构成对角加强件,整个底板结构以及汽车车身能够结构加强地和抗扭刚性地构造。通过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沿汽车横向看较远地在外部与前围板横梁20邻接,可以将在该区域中可能作用到前围板或纵梁12、14中的力直接传递到大概设置在中间的加强元件35、 32和座椅横梁24上。在该区域中的放脚空间侵入和变形尤其能够被减小,用于提高汽车乘客的安全性。 
由于刚性的改善和提高,其它的支承结构部件以及底板可能能够更薄并因此更轻地构造。 
所示实施形式仅示出了本发明可能的构造方式,可以考虑其它大量的变型并且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示例示出的实施例绝不应解释为对于本发明范围、适用性或者配置可能性的限制。本说明书仅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给出了按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因此可以对所述部件的功能和布置进行各种各样的修改,在此都不不超出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或其等同替换方案。 
附图标记清单 
10 底板结构 
12 纵梁 
14 纵梁 
16 纵梁延长部 
18 纵梁延长部 
20 前围板横梁 
22 横梁 
24 座椅横梁 
26 横梁 
28 缺口 
30 底板 
31 底板 
32 加强元件 
34 前围板部段 
36 放脚空间部段 
37 过渡区域 
38 座椅连接部段 
39 过渡部段 
40 后部放脚空间部段 
41 脚踏板 
42 固定凸缘 
44 凹槽 
46 固定凸缘 
47 前部型材部段 
48 固定凸缘 
49 型材部段 
50 固定凸缘 
52 焊点 
53 凹槽过渡区 
54 凹槽底部 
55 凹槽过渡区 
56 侧壁 
58 底板拱曲部 
60 凹槽边缘 
62 凹槽边缘 
66 前围板 
70 对角加强件 
72 凸缘部段 
74 凸缘部段 
75 凸缘部段 
76 内部加强型材 
78 外部加强型材 
79 型材边缘 
80 凹槽 
82 中间部段 
84 通孔 
86 兜状冲压结构 
88 通孔 
90 对角加强件 
92  凸缘部段 
94  凸缘部段 
95  凸缘部段 
96  内部加强型材 
98  外部加强型材 
100 加强结构 
102 固定凸缘 
132 加强元件 
144 凹槽 
147 前部型材部段 
148 固定凸缘 
149 型材部段 
153 凹槽过渡区 
154 凹槽底部 
155 凹槽过渡区 
170 对角加强件 
175 凸缘部段 
176 内部加强型材 
178 外部加强型材 
179 型材边缘 
180 凹槽 
186 兜状冲压结构 
190 对角加强件 
195 凸缘部段 
196 内部加强型材 
198 外部加强型材。 

Claims (15)

1.一种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具有两个基本上沿汽车纵向(x)延伸的纵梁装置(12、14、16、18),该纵梁装置至少通过基本上沿汽车横向(y)延伸的横梁(22)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底板结构具有在横梁(22)和两个纵梁装置(12、14、16、18)之间延伸的底板(30、31),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底板(30、31)上方的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该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沿汽车纵向(x)支承在横梁(22)上,并且沿汽车横向(y)支承在基本上沿汽车纵向(x)在两个纵梁装置(12、14、16、18)之间延伸的加强元件(32;35)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和所述加强元件(32;35)固定在所述底板(30、31)上。
3.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通过基本上沿汽车横向(y)延伸的前部固定凸缘(72、92、102)与所述前围板横梁(22)结构连接。
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加强件(70、90)通过基本上沿汽车纵向(x)延伸的后部固定凸缘(74、94)与所述加强元件(32;35)结构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加强件通过基本上沿汽车横向(y)延伸的后部固定凸缘(79)抵靠在座椅横梁(24)上和/或与该座椅横梁结构连接。
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加强件从与前围板横梁(22)邻接的连接区域(72、92、102)开始向后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地延伸至汽车中部。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关于汽车横向(y)具有至少局部向内、指向汽车中部的拱曲轮廓。
8.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具有至少一个向下、朝底板(30、31)开口构造的、跟随所述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轮廓的型材部段(76、78)。
9.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具有侧面向外突伸出的和/或环绕的固定凸缘部段(75、95;175、195),该固定凸缘部段在装配位置上可直接固定在底板(30、31)上。
10.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具有至少一个通孔(84)或缺口(80;88)。
11.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至少两个基本上相对加强元件(32;35)对称布置的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
12.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对角加强件(70、90;170、190)和所述加强元件(32)一体地构造,并且构成可从上方置放于所述底板(30、31)上的、可与所述底板(30、31)以及前围板横梁(20)和座椅横梁(24)结构连接的加强结构。
13.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元件设计成集成在所述底板(30)中的中间底槽(35)或作为单独的加强元件固定在底板(31)上。
14.一种具有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的汽车车身。
15.一种具有按照前述权利要求1至12之一所述的底板结构的汽车。
CN201210134221.9A 2011-04-29 2012-05-02 用于汽车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Pending CN1027567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018951A DE102011018951A1 (de) 2011-04-29 2011-04-29 Diagonalverstärkung für eine Kraftfahrzeug-Bodenstruktur
DE102011018951.3 2011-04-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6756A true CN102756756A (zh) 2012-10-31

Family

ID=47007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34221.9A Pending CN102756756A (zh) 2011-04-29 2012-05-02 用于汽车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57369B2 (zh)
CN (1) CN102756756A (zh)
DE (1) DE10201101895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8428A (zh) * 2013-04-17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5480307A (zh) * 2014-09-16 2016-04-1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围板与前地板通道连接结构
CN105882766A (zh) * 2014-12-15 2016-08-24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乘用车驾驶室地板补强板及地板总成
CN111469929A (zh) * 2019-01-23 2020-07-31 沃尔沃汽车公司 加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53464A1 (de) * 2010-12-03 2012-06-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ahmen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hintere Rahmenstruktur und Fahrzeugkarosserie
DE102012006527A1 (de) * 2012-03-29 2013-10-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Bodenstruktur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S8602454B1 (en) * 2012-09-10 2013-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 load management in automotive vehicles using closed loop structures
DE102012023787A1 (de) * 2012-12-05 2014-06-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Trägeranordnung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S8820823B1 (en) * 2013-03-12 2014-09-0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DE102013004793A1 (de) * 2013-03-20 2014-09-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Bodenstruktur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JPWO2014162493A1 (ja) * 2013-04-01 2017-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DE102014006718A1 (de) 2014-05-07 2015-11-12 Daimler Ag Bodenstruktur für eine Personenkraftwagenkarosserie
US9296293B1 (en) * 2014-11-19 2016-03-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load management structure
DE102015100235B4 (de) * 2015-01-09 2019-05-29 Audi Ag Kraftwagenkarosserie mit einem im Bereich eines Fahrzeugbodens einer Fahrgastzelle verlaufenden Mitteltunnel
JP6332245B2 (ja) * 2015-11-25 2018-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US10005349B2 (en) 2015-12-29 2018-06-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ructural underbody support in a vehicle
DE102016002634A1 (de) 2016-03-03 2017-09-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arosseriebautei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BR112018069368B1 (pt) * 2016-03-22 2023-01-17 Nissan Motor Co., Ltd Estrutura inferior de carroceria de veículo
US11072375B2 (en) 2019-01-14 2021-07-27 Fca Us Llc Control arm with tunable fracture features
WO2020217085A1 (en) * 2019-04-23 2020-10-29 Arcelormittal Tunnel having integrated lateral reinforcements
JP7284131B2 (ja) * 2020-09-03 2023-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3540A (en) 1879-03-25 Improvement in ore-washers
US2113540A (en) * 1932-10-03 1938-04-05 Midland Steel Prod Co Vehicle frame
NL53923C (zh) * 1938-12-12
DE914824C (de) * 1950-05-27 1954-07-08 Daimler Benz Ag Untergestell eines selbsttragenden Wagenkastens fuer Grossraumfahrzeuge, insbesondere fuer Omnibusse u. dgl.
DE19860032A1 (de) * 1998-12-23 2000-06-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Fahrzeugstruktu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Fahrzeugstruktur
DE10232841A1 (de) 2002-07-19 2004-02-05 Volkswagen Ag Bodenträgeranordnung an Kraftfahrzeugen
JP2006264541A (ja) 2005-03-24 2006-10-05 Toyota Motor Corp 車輌のフロア補強構造
DE602006008702D1 (de) * 2005-07-04 2009-10-08 Mazda Motor Unterbodenaufbau von einem Kraftfahrzeug mit Schiebetüren
EP2141064B1 (en) * 2007-04-20 2011-03-0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DE102008036338A1 (de) 2008-08-04 2010-02-1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aufbau mit einer bodenseitigen Verstärkung
DE102010039109A1 (de) 2010-08-10 2012-02-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DE102011015541A1 (de) * 2011-03-30 2012-10-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Bodenstruktur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8428A (zh) * 2013-04-17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4108428B (zh) * 2013-04-17 2017-01-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5480307A (zh) * 2014-09-16 2016-04-1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围板与前地板通道连接结构
CN105480307B (zh) * 2014-09-16 2018-02-2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围板与前地板通道连接结构
CN105882766A (zh) * 2014-12-15 2016-08-24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乘用车驾驶室地板补强板及地板总成
CN111469929A (zh) * 2019-01-23 2020-07-31 沃尔沃汽车公司 加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74100A1 (en) 2012-11-01
US8657369B2 (en) 2014-02-25
DE102011018951A1 (de) 201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6756A (zh) 用于汽车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CN100352719C (zh) 汽车的地板梁结构
CN102730085A (zh) 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3171629A (zh)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CN102514631A (zh) 汽车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
CN110775160A (zh) 车辆平台
CN102530079A (zh) 带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US20190092396A1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104890738A (zh) 轻量化设计的车身底部结构
CN10920451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1259853A (zh)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52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3237295U (zh) 用于汽车的地板组件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61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