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11879U -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11879U
CN208411879U CN201820697151.0U CN201820697151U CN208411879U CN 208411879 U CN208411879 U CN 208411879U CN 201820697151 U CN201820697151 U CN 201820697151U CN 208411879 U CN208411879 U CN 208411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ceding floor
sled
fixedly connected
fagging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9715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书权
杨圣杰
欧阳洋
曾凤
李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9715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11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11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11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包括前大梁焊合件、前围板、前地板,前围板和前地板均固定连接于前大梁焊合件上,前围板和前地板固定连接,前大梁焊合件两侧中部内侧均固定连接有前地板加强板,前地板加强板纵向截面形状呈U形,前地板加强板上部与前围板固定连接,前地板加强板中部与前地板固定连接,前地板加强板右端固定连接有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固定连接于前地板上。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提升了前大梁焊合件与前围板和前地板搭接区域的局部刚度,同时增加了传力路径,将碰撞能量尽可能分散到各主要承载零件中,使得传力路径更多向、更短、更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车体后端,特别是涉及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背景技术
前车体结构对白车身的弯扭刚度、局部振动以及整车安全碰撞时力的传递都是有基础性的、框架性的作用。前车体结构区域集成了动力、底盘等众多区域的零件,车身要提供满足包括刚度、强度等方面的要求,对整车的动态NVH性能有重要影响。
现有的两种典型的前车体后端结构,其都存在一些不足,如一种前车体后端结构(如图1)存在以下不足:(一)前围板01及中央通道与两侧的前大梁焊合件02结构无腔体贯通,仅是单层板结构,会产生局部刚度不足,前围板振动大的问题;尤其在侧面碰撞时,下车体前端区域无法有效传递单侧的撞击到另一侧,影响B柱、前门槛内板03等侵入量过大,增加失分;(二)正碰的传递路径单一,除前大梁焊合件02外,前大梁焊合件02后半段区域仅有前雪橇撑板04连接前门槛内板03。
另一种前车体后端结构(如图2)存在以下不足:(一)在前围板01与两侧前大梁焊合件02通过整块的钣金结构贯通,形成腔体贯通结构,其存在零件搭接面复杂,精度难保证的问题;(二)在中央通道两侧增加前地板纵梁05,增加传力路径,在前地板中段截止,未到前后地板连接处;(三)新增的前围加强板06和前地板纵梁05,由于与前围板01搭接结构复杂,在A-A视图中可以看出局部无法进行有效的焊点连接,导致零件成本较高,加强效果却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优点是提升了前大梁焊合件与前围板和前地板搭接区域的局部刚度,同时增加了传力路径,将碰撞能量尽可能分散到各主要承载零件中,使得传力路径更多向、更短、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包括前大梁焊合件、前围板、前地板,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地板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上,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两侧中部内侧均固定连接有前地板加强板,所述前地板加强板纵向截面形状呈U形,所述前地板加强板上部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地板加强板中部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地板加强板右端固定连接有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地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还可以是:
所述前地板加强板左侧下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搭接边,所述第一搭接边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固定连接。
所述前地板加强板下部设置有第二搭接边和第三搭接边,所述第二搭接边位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中部,所述第三搭接边位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右侧,所述第二搭接边左端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搭接边右端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搭接边与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搭接边呈向上凸起的弧形。
所述前地板加强板内设置有前地板腔体,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内设置有中央通道腔体,所述中央通道腔体高度与所述前地板腔体高度一致。
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两侧上均设置有副车架前安装点和副车架后安装点,所述副车架前安装点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两侧中上部,所述副车架后安装点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两侧中部且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的连接处。
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上跨设有前围板横梁,所述副车架前安装点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与所述前围板横梁连接处,所述前围板横梁、所述前地板、两个所述副车架前安装点、两个所述副车架后安装点和两个所述前地板加强板形成有框架回路。
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两侧中部外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雪橇撑板和第二雪橇撑板,所述第一雪橇撑板右侧和所述第二雪橇撑板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雪橇撑板均与所述前围板、所述前地板和前门槛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雪橇撑板中部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雪橇撑板平面形状呈7字形,所述第二雪橇撑板纵向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第一雪橇撑板内设置有第一雪橇腔体,所述第二雪橇撑板内设置有第二雪橇腔体,所述第二雪橇撑板上开设有第二雪橇孔组。
所述第二雪橇撑板上设置有第二雪橇搭接边和翻边,所述第二雪橇搭接边位于所述第二雪橇撑板端部且向外延伸,所述翻边向外翻转,所述第二雪橇搭接边和所述翻边一侧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雪橇撑板上,所述翻边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上,所述翻边中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地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包括前大梁焊合件、前围板、前地板,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地板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上,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大梁焊合件两侧中部内侧均固定连接有前地板加强板,所述前地板加强板纵向截面形状呈U形,所述前地板加强板上部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地板加强板中部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地板加强板右端固定连接有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地板上。这样,前围板和前地板均固定连接于前大梁焊合件上,前围板和前地板固定连接,即前围板、前地板和前大梁焊合件能连接一起且作为一个整体,当发生力的碰撞时,能进行力的传输。前地板加强板为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于前大梁焊合件两侧中部上,提高了前地板加强板连接在前大梁焊合件上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也提高其刚度。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固定连接于前地板上,不仅提高了前地板的刚度和稳定性;前地板加强板右端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左端固定连接,提高了前地板加强板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连接的稳定性和刚度。同时,前地板加强板内部能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内部连通,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为正面碰撞提供了力的传输通道,从而增加力的传输途径。前地板加强板中部与前围板后部和前地板固定连接,其前地板加强板长度跨过前围板与前地板,并在前地板加强板后端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叠加;通过上述固定连接方式,保证了在前车体后端内各零部件之间腔体结构的完整性,直至后地板前端。当发生正碰的时候,一种是前大梁焊合件直接将力传递给后地板前端上,另一种是前大梁焊合件将力传递给前地板加强板,然后通过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传递到后地板前端上。通过设置前地板加强板和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提升了前大梁焊合件与前围板和前地板搭接区域的局部刚度,同时增加了传力路径,将碰撞能量尽可能分散到各主要承载零件中,使得传力路径更多向、更短、更稳定。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提升了前大梁焊合件与前围板和前地板搭接区域的局部刚度,同时增加了传力路径,将碰撞能量尽可能分散到各主要承载零件中,使得传力路径更多向、更短、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前车体后端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另一种前车体后端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示意图。
图5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的前地板加强板示意图。
图6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7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的框架回路示意图。
图8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爆炸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前大梁焊合件;11、副车架前安装点;12、副车架后安装点;2、前围板;3、前地板;4、前地板加强板;41、第一搭接边;42、第二搭接边;43、第三搭接边;5、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6、前围板横梁;7、第一雪橇撑板;8、第二雪橇撑板;81、第二雪橇搭接边;82、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4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2中图的上方为上,下方为下,左方为左端和右方为右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请参考图4至图9相关各图,包括前大梁焊合件1、前围板2、前地板3,所述前围板2和所述前地板3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上,所述前围板2和所述前地板3固定连接,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部内侧均固定连接有前地板加强板4,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纵向截面形状呈U形,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上部与所述前围板2固定连接,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中部与所述前地板3固定连接,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右端固定连接有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地板3上。这样,前围板2和前地板3均固定连接于前大梁焊合件1上,前围板2和前地板3固定连接,即前围板2、前地板3和前大梁焊合件1能连接一起且作为一个整体,当发生力的碰撞时,能进行力的传输。前地板加强板4为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于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部上,提高了前地板加强板4连接在前大梁焊合件1上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也提高其刚度。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固定连接于前地板3上,不仅提高了前地板3的刚度和稳定性;前地板加强板4右端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左端固定连接,提高了前地板加强板4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连接的稳定性和刚度。同时,前地板加强板4内部能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内部连通,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为正面碰撞提供了力的传输通道,从而增加力的传输途径。前地板加强板4中部与前围板2后部和前地板3固定连接,其前地板加强板4长度跨过前围板2与前地板3,并在前地板加强板4后端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叠加;通过上述固定连接方式,保证了在前车体后端内各零部件之间连接的完整性,直至后地板前端。当发生正碰的时候,一种是前大梁焊合件1直接将力传递给后地板前端上,另一种是前大梁焊合件1将力传递给前地板加强板4,然后通过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传递到后地板前端上。通过设置前地板加强板4和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提升了前大梁焊合件1与前围板2和前地板3搭接区域的局部刚度,同时增加了传力路径,将碰撞能量尽可能分散到各主要承载零件中,使得传力路径更多向、更短、更稳定。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提升了前大梁焊合件1与前围板2和前地板3搭接区域的局部刚度,同时增加了传力路径,将碰撞能量尽可能分散到各主要承载零件中,使得传力路径更多向、更短、更稳定。较优选的是,前围板2和前地板3均焊接连接于前大梁焊合件1上,前围板2和前地板3焊接连接,前地板加强板4均焊接连接于前大梁焊合件1、前围板2、前地板3和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请参考图4至图9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左侧下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搭接边41,所述第一搭接边41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固定连接。这样,第一搭接边41可以一个或者多个,第一搭接边41向外延伸,第一搭接边41与前大梁焊合件1连接,增大了其接触面积,提高前地板加强板4连接在前大梁焊合件1上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也提高其刚度。第一搭接边41与前大梁焊合件1固定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只要前地板加强板4能够通过第一搭接边41固定连接于前大梁焊合件1上即可。较优选的是,第一搭接边41数量为三个,通过设置三个第一搭接边41与前大梁焊合件1,能保证前地板加强板4与前大梁焊合件1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提高前地板加强板4与前大梁焊合件1之间过渡基本平顺,减小其两者之间的刚度差异。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下部设置有第二搭接边42和第三搭接边43,所述第二搭接边位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中部,所述第三搭接边43位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右侧,所述第二搭接边42左端与所述前围板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搭接边42右端与所述前地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搭接边43与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固定连接。这样,第二搭接边42一端与前围板2固定连接,增大了第二搭接边42与前围板2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前地板加强板4固定在前围板2的稳定性,提高了局部连接刚度。第二搭接边42另一端与前地板3固定连接,增大了第二搭接边42另一端与前地板3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前地板加强板4固定在前地板3的稳定性,提高了连接刚度。第三搭接边43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固定连接,增大了第三搭接边43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前地板加强板4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的稳定性,提高了其连接刚度。第二搭接边42和第三搭接边43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通过设置第二搭接边42和第三搭接边43,使得前地板加强板4与前围板2、前地板3和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连接更加稳定和牢固,提高其连接刚度。第二搭接边42长度跨过了前围板2和前地板3,并通过第三搭接边43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叠加,通过固定连接,保证了在前车体后端内各零部件之间腔体结构的完整性,直至后地板前端。当发生正碰的时候,前大梁焊合件1能将力传递给前地板加强板4,然后通过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传递到后地板前端上,增加了力的传递路径,进一步使得力传输更短且更稳定。第二搭接边42与前围板2、前地板3均固定连接,第三搭接边43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固定连接,以上当然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连接方式,只要是能将前地板加强板4通过第二搭接边42和第三搭接边43固定连接于前围板2、前地板3和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上即可。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搭接边42呈向上凸起的弧形。这样,第二搭接边42呈向上凸起的弧形过渡,使得前地板加强板4能从Y向基本过渡到X向,即第二搭接边42从前车体后端短轴方向延伸、到通过弧形过渡到延前车体后端长轴方向延伸,从而在与第三搭接边43连接,进而通过第三搭接边34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连接。第二搭接边42弧形过渡,有利于引导力的传输,从而增加新的传力通道。附图5中上方,虚线指示了前地板加强板4弧形过渡。还可以是: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内设置有前地板腔体,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内设置有中央通道腔体,所述中央通道腔体高度与所述前地板腔体高度一致。这样,前地板腔体位于前地板加强板4内部,第二搭接边42呈向上凸起的弧形,其前地板腔体也随着第二搭接边42发生变化,即前地板腔体也延前车体后端短轴方向延伸,到通过弧形过渡到延前车体后端长轴方向延伸,其前地板加强板4通过前地板腔体能实现了传力通道的连贯。中央通道腔体位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内部,前地板加强板4通过第三搭接边43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叠加。由于中央通道腔体高度与前地板腔体高度一致,当第三搭接边43固定连接于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上时,使得中央通道腔体和前地板腔体能连通,从而能保证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腔体结构的完整性,直至后地板前端。当发生正碰的时候,前大梁焊合件1能将力传递给前地板加强板4,然后通过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传递到后地板前端上。因中央通道腔体和前地板腔体即相互连通而且其高度一致,碰撞力进行传输时,使力传输更短且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请参考图4至图9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上均设置有副车架前安装点11和副车架后安装点12,所述副车架前安装点11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上部,所述副车架后安装点12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部且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的连接处。这样,副车架前安装点11和副车架后安装点12为副车架安装提供了安装点,同时副车架前安装点11位于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上部、副车架后安装点12位于前大梁焊合件1与前地板加强板4的连接处,从而方便而快捷将副车架安装于前车体后端上,提高了装配效率。副车架后安装点12位于前大梁焊合件1与前地板加强板4的连接处,提高副车架后安装点12的强度,从而利用前车体后端安装副车架,进而提高其前车体后端各项动刚度、也利用振动和力先在对应车身框架内分散,再向各处传递,减少局部的应力集中不利问题的发生。通过设置副车架前安装点11和副车架后安装点12,提升副车架安装区域局部刚度以及结构稳定性,从而提升车辆的操作性能。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上跨设有前围板横梁6,所述副车架前安装点11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与所述前围板横梁6连接处,所述前围板横梁6、所述前地板3、两个所述副车架前安装点11、两个所述副车架后安装点12和两个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形成有框架回路。这样,前围板横梁6跨设在前大梁焊合件1上,副车架前安装点11位于前大梁焊合件1与前围板横梁6连接处,可以提高副车架前安装点11的强度,从而利用前车体后端安装副车架,进而提高其前车体后端各方向的动刚度、也利用振动和力先在对应车身框架内分散,再向各处传递,减少局部的应力集中等不利。前围板横梁6、副车架前安装点11、副车架后安装点12、前地板加强板4、前地板3、前地板加强板4、副车架后安装点12、副车架前安装点11依次形成框架回路,且各零部件内部形成闭合腔体,其各个零件和连接部的刚度均较好、稳定性好,从而框形回路具有提升局部区域的稳定性和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性能。同时,框架回路连通两侧前大梁焊合件1,当前车体发生侧面碰撞时,力通过副车架、前围板横梁6、前地板加强板4进行传输,使力能从碰撞侧更好的向另一侧传递,利于减少对乘员舱的侵入量,更好的人员保护。力通过框架回路传递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上,从而增大了力的传输。框架回路形成了完整且连续的加强框架,其加强了各零部件之间的强度和配合度,从而提升了整车部分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请参考图4至图9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部外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雪橇撑板7和第二雪橇撑板8,所述第一雪橇撑板7右侧和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雪橇撑板7均与所述前围板2、所述前地板3和前门槛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中部与所述前地板3固定连接。这样,第一雪橇撑板7和第二雪橇撑板8增大了侧面碰撞时传力零件覆盖范围。第一雪橇撑板7右侧和第二雪橇撑板8左侧固定连接,第一雪橇撑板7可以将力传输给第二雪橇撑板8,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局部失稳。第一雪橇撑板7能够与前围板2、前地板3和前门槛零部件固定连接,从而与前围板2、前地板3和前门槛形成相应的零件腔体。当然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只要第一雪橇撑板7一侧和第二雪橇撑板8一侧固定连接,第一雪橇撑板7与前围板2、前地板3和前门槛固定连接和第二雪橇撑板8中部与前地板3固定连接即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平面形状呈7字形,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纵向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第一雪橇撑板7内设置有第一雪橇腔体,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内设置有第二雪橇腔体,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上开设有第二雪橇孔组。这样,第二雪橇撑板8呈7字形,即第二雪橇撑板8从直线段过后成7字形拐向前大梁焊合件1上,从而与前大梁焊合件1固定连接。第二雪橇撑板8纵向截面形状为U形,利于形成第二雪橇腔体。第一雪橇腔体位于第一雪橇撑板7内,第二雪橇腔体位于第二雪橇撑板8内,当第二雪橇撑板8通过7字型,使得第一雪橇腔体和第二雪橇腔体能够连接,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局部失稳。当前车体发生正面碰撞时,一种是前大梁焊合件1将力传递到第一雪橇撑板7上,然后第一雪橇撑板7直接将力传递到前地板3上;另一种是前大梁焊合件1将力传递到第一雪橇撑板7上,第一雪橇撑板7将力传递给第二雪橇撑板8上,而后第二雪橇撑板8将力传递给前地板3上。通过设置第一雪橇撑板7和第二雪橇撑板8增加了力的传输路径数量,从而有利于力的传输。第二雪橇撑板8上开设有第二雪橇孔组,第二雪橇孔组在车辆制造过程中起到运转支撑的作用。使用第二雪橇孔组,其车身位置靠前,与另一种车型不存在干涉的现象。而原有的第一雪橇撑板7中设置的第一雪橇孔组,其车身位置靠后,与另一种车型存在干涉现象。通过设置第二雪橇孔组可以解决相邻两车身不干涉的问题,从而兼容多种车型的共线生成切换,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请参考图4至图9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上设置有第二雪橇搭接边81和翻边82,所述第二雪橇搭接边81位于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端部且向外延伸,所述翻边82向外翻转,所述第二雪橇搭接边81和所述翻边82一侧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雪橇撑板7上,所述翻边82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上,所述翻边82中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地板3上。这样,第二雪橇搭接边81位于第二雪橇撑板8端部,第二雪橇搭接边81固定连接在第一雪橇撑板7上,其固定连接更加稳定和牢固;第二雪橇撑板8两侧设置翻边82,翻边82向外翻转,从而增大了第二雪橇撑板8与第一雪橇撑板7、前地板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其连接的稳定性。当然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只要第二雪橇撑板8通过第二雪橇搭接边81和翻边82固定连接于第一雪橇撑板7和前地板3上即可。较优选的是,第二雪橇撑板8可以通过第二雪橇搭接边81和翻边82焊接连接于第一雪橇撑板7和前地板3上。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大梁焊合件(1)、前围板(2)、前地板(3),所述前围板(2)和所述前地板(3)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上,所述前围板(2)和所述前地板(3)固定连接,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部内侧均固定连接有前地板加强板(4),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纵向截面形状呈U形,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上部与所述前围板(2)固定连接,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中部与所述前地板(3)固定连接,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右端固定连接有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地板(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左侧下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搭接边(41),所述第一搭接边(41)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下部设置有第二搭接边(42)和第三搭接边(43),所述第二搭接边(42)位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中部,所述第三搭接边(43)位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右侧,所述第二搭接边(42)左端与所述前围板(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搭接边(42)右端与所述前地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搭接边(43)与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搭接边(42)呈向上凸起的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内设置有前地板腔体,所述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5)内设置有中央通道腔体,所述中央通道腔体高度与所述前地板腔体高度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上均设置有副车架前安装点(11)和副车架后安装点(12),所述副车架前安装点(11)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上部,所述副车架后安装点(12)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部且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与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的连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上跨设有前围板横梁(6),所述副车架前安装点(11)位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与所述前围板横梁(6)连接处,所述前围板横梁(6)、所述前地板(3)、两个所述副车架前安装点(11)、两个所述副车架后安装点(12)和两个所述前地板加强板(4)形成有框架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两侧中部外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雪橇撑板(7)和第二雪橇撑板(8),所述第一雪橇撑板(7)右侧和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雪橇撑板(7)均与所述前围板(2)、所述前地板(3)和前门槛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中部与所述前地板(3)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平面形状呈7字形,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纵向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第一雪橇撑板(7)内设置有第一雪橇腔体,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内设置有第二雪橇腔体,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上开设有第二雪橇孔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上设置有第二雪橇搭接边(81)和翻边(82),所述第二雪橇搭接边(81)位于所述第二雪橇撑板(8)端部且向外延伸,所述翻边(82)向外翻转,所述第二雪橇搭接边(81)和所述翻边(82)一侧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雪橇撑板(7)上,所述翻边(82)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大梁焊合件(1)上,所述翻边(82)中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地板(3)上。
CN201820697151.0U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Active CN208411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97151.0U CN208411879U (zh)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97151.0U CN208411879U (zh)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11879U true CN208411879U (zh) 2019-01-22

Family

ID=65114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97151.0U Active CN208411879U (zh)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1187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6621A (zh) * 2018-05-11 2019-11-1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CN112026925A (zh) * 2019-06-03 2020-12-0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分叉式前大梁组件的前舱框架总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6621A (zh) * 2018-05-11 2019-11-1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CN112026925A (zh) * 2019-06-03 2020-12-0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分叉式前大梁组件的前舱框架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83540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105329323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10356474B (zh) 车辆前方构造
JPWO2012035946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861460B (zh) 车辆地板结构
JP2008230460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08411879U (zh)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CN108001540A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04757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1259850B (zh) 一种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CN105151134A (zh) 一种轻型货车及其白车身结构
JP2020090222A (ja) 車体構造
CN102390433A (zh) 汽车的碰撞吸能结构
JP6555416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110466621A (zh)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CN103707938B (zh) 一种汽车驾驶室
CN101259853A (zh)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
JP472902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093507A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202301330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5966470A (zh) 一种发动机舱纵梁与前地板纵梁的连接结构和汽车
CN200992234Y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
CN209888953U (zh) 一种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338046U (zh) 一种车身前纵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