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51134A - 一种轻型货车及其白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轻型货车及其白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51134A CN105151134A CN201510698731.2A CN201510698731A CN105151134A CN 105151134 A CN105151134 A CN 105151134A CN 201510698731 A CN201510698731 A CN 201510698731A CN 105151134 A CN105151134 A CN 1051511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assembly
- floor
- white
- sid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型货车及其白车身结构,后者包括顶盖总成、地板、安装于所述地板下方的纵梁总成、安装于所述地板前端的前围总成、安装于所述地板后端的后围总成、安装于所述地板左侧的左侧围总成,以及安装于所述地板右侧的右侧围总成;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外板和与所述前围外板相固接的前围加强板,所述前围外板与所述地板之间形成横向延伸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相连,其中部与所述纵梁总成相连。这样,提高了白车身结构的性能,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实现能量有效传递,从而为驾驶室内成员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提高白车身刚度,避免其发生变形,保证了驾驶舒适性和驾驶室耐久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轻型货车的白车身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白车身结构的轻型货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产业的不断进步,汽车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驾驶室的强度取决于白车身的结构强度,现有轻型货车的白车身主要由成形性较好的大面积的外覆盖板和强度较高的长条状加强梁通过焊接构成,该种白车身结构强度较差,在驾驶室发生正面碰撞后,碰撞能量无法有效传递,大部分的碰撞能量由驾驶室前部吸收,引起前部变形明显,导致碰撞后驾驶室内乘员生存空间丧失;并且白车身的刚度不足,车辆行驶时由底盘传递的振动和作用力容易引起驾驶室的变形,影响乘员的舒适性和驾驶室的耐久性。
因此,提供一种用于轻型货车的白车身结构,以期提高其结构性能,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实现能量有效传递,从而为驾驶室内成员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提高白车身刚度,避免其发生变形,保证驾驶舒适性和驾驶室耐久性,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轻型货车的白车身结构,以期提高其结构性能,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实现能量有效传递,从而为驾驶室内成员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提高白车身刚度,避免其发生变形,保证驾驶舒适性和驾驶室耐久性。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白车身结构的轻型货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轻型货车的白车身结构,包括顶盖总成、地板、安装于所述地板下方的纵梁总成、安装于所述地板前端的前围总成、安装于所述地板后端的后围总成、安装于所述地板左侧的左侧围总成,以及安装于所述地板右侧的右侧围总成,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外板和与所述前围外板相固接的前围加强板,所述前围外板与所述地板之间形成横向延伸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相连,其中部与所述纵梁总成相连。
优选地,所述前围外板与所述前围加强板之间形成横向延伸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的一端与所述左侧围总成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右侧围总成相连。
优选地,所述左侧围总成包括左侧围外板和左侧围加强板,所述左侧围外板与所述左侧围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三空腔分设于左侧车窗预留口的四周,四个所述第三空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右侧围总成包括右侧围外板和右侧围加强板,所述右侧围外板与所述右侧围加强板之间形成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为四个,四个所述第四空腔分设于右侧车窗预留口的四周,四个所述第四空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地板与所述纵梁总成之间形成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第五空腔,所述第五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并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地板与所述纵梁总成之间还形成两个横向延伸的第六空腔,所述第六空腔相对于所述第五空腔靠近车体后方。
优选地,所述顶盖总成包括顶盖外板、顶盖前横梁、顶盖后横梁和顶盖内板,所述顶盖总成、所述顶盖外板、所述顶盖前横梁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形成三个横向延伸的第七空腔。
优选地,所述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和后围横梁,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横梁之间形成第八空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三空腔、所述第四空腔、所述第五空腔、所述第六空腔、所述第七空腔和所述第八空腔均相互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轻型货车,包括白车身,所述白车身为如上所述的白车身结构。
本发明所提供的白车身结构用于轻型货车,该白车身结构包括顶盖总成、地板、安装于所述地板下方的纵梁总成、安装于所述地板前端的前围总成、安装于所述地板后端的后围总成、安装于所述地板左侧的左侧围总成,以及安装于所述地板右侧的右侧围总成;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外板和与所述前围外板相固接的前围加强板,所述前围外板与所述地板之间形成横向延伸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相连,其中部与所述纵梁总成相连。
该第一空腔与正面碰撞力的方向垂直,有利于分解碰撞力,并将碰撞力传递到与空腔相连的纵梁总成、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结构增加了前围下端的大截面空腔,第一空腔的两端分别与两侧围总成相连,中部与纵梁总成相连,该第一空腔的设置不仅对前部横向的封闭空腔结构起到支撑作用,抵抗正面冲击力,并且能够将冲击力向后传递,有效的抵抗前围和地板前部的变形;这样,提高了白车身结构的性能,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实现能量有效传递,从而为驾驶室内成员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提高白车身刚度,避免其发生变形,保证了驾驶舒适性和驾驶室耐久性。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白车身结构中,所述前围外板与所述前围加强板之间形成横向延伸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的一端与所述左侧围总成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右侧围总成相连;该第二空腔同样与正面碰撞力的方向垂直,有利于分解碰撞力,并将力传递到与其两端相连的侧围总成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此处的半封闭结构改为封闭结构,截面尺寸也明显加大,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和传递性更好,可有效的抵抗前围的变形。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白车身结构中,其左侧围总成包括左侧围外板和左侧围加强板,所述左侧围外板与所述左侧围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三空腔分设于左侧车窗预留口的四周,四个所述第三空腔相连通;这样,在左侧围总成的前、后、上、下都形成了封闭的空腔,并且四边上的第三空腔形成连通的整体,第一空腔与正面碰撞力的方向垂直,能够承受前围传递的冲击同时,将能量通过上、下的第三空腔继续往后传递;上、下空腔是前后方向的,与正面碰撞力平行,前后方向的刚度极大,有利于力的传递而不引起前后方向的明显变形。与现有技术相比,侧面中下部由单层板结构改为封闭空腔,并与侧面其它空腔连为整体,对驾驶室下部中段的强度有明显的提升,有效避免该部位因正面冲击引起剧烈变形,保证了驾驶室内乘员的生存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白车身结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轴测图;
图2为图1所示白车身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白车身结构的冲击力传递效果图;
图4为图1中A-A处的断面图;
图5为图1中B-B处的断面图;
图6为图1中C-C处的断面图;
图7为图1中D-D处的断面图;
图8为图1中E-E处的断面图;
图9为图1中F-F处的断面图;
图10为图1中G-G处的断面图;
图11为图1中H-H处的断面图;
图12为图1中J-J处的断面图;
图13为图1中K-K处的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顶盖总成11-顶盖外板12-顶盖前横梁13-顶盖后横梁
14-顶盖内板15-第七空腔2-地板3-纵梁总成31-第五空腔
32-第六空腔4-前围总成41-前围外板42-前围加强板
43-第一空腔44-第二空腔5-后围总成51-后围外板
52-后围横梁53-第八空腔6-左侧围总成61-左侧围外板
62-左侧围加强板63-第三空腔7-右侧围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轻型货车的白车身结构,以期提高其结构性能,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实现能量有效传递,从而为驾驶室内成员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提高白车身刚度,避免其发生变形,保证驾驶舒适性和驾驶室耐久性。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白车身结构的轻型货车。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白车身结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轴测图;图2为图1所示白车身结构的分解图;图3为图1所示白车身结构的冲击力传递效果图,其中图3中箭头方向为冲击力的方向。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白车身结构用于轻型货车,该白车身结构包括顶盖总成1、地板2、安装于所述地板2下方的纵梁总成3、安装于所述地板2前端的前围总成4、安装于所述地板2后端的后围总成5、安装于所述地板2左侧的左侧围总成6,以及安装于所述地板2右侧的右侧围总成7;所述前围总成4包括前围外板41和与所述前围外板41相固接的前围加强板42,如图4所示,所述前围外板41与所述地板2之间形成横向延伸的第一空腔43,所述第一空腔4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总成6和所述右侧围总成7相连,其中部与所述纵梁总成3相连。
该第一空腔43与正面碰撞力的方向垂直,有利于分解碰撞力,并将碰撞力传递到与空腔相连的纵梁总成3、左侧围总成6和右侧围总成7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结构增加了前围下端的大截面空腔,第一空腔43的两端分别与两侧围总成相连,中部与纵梁总成3相连,该第一空腔43的设置不仅对前部横向的封闭空腔结构起到支撑作用,抵抗正面冲击力,并且能够将冲击力向后传递,有效的抵抗前围和地板2前部的变形;这样,提高了白车身结构的性能,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实现能量有效传递,从而为驾驶室内成员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提高白车身刚度,避免其发生变形,保证了驾驶舒适性和驾驶室耐久性。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前围外板41与所述前围加强板42之间形成横向延伸的第二空腔44,所述第二空腔44的一端与所述左侧围总成6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右侧围总成7相连;该第二空腔44同样与正面碰撞力的方向垂直,有利于分解碰撞力,并将力传递到与其两端相连的侧围总成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此处的半封闭结构改为封闭结构,截面尺寸也明显加大,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和传递性更好,可有效的抵抗前围的变形。
上述左侧围总成6包括左侧围外板61和左侧围加强板62,所述左侧围外板61与所述左侧围加强板62之间形成第三空腔63;如图6-图9所示,所述第三空腔63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三空腔63分设于左侧车窗预留口的四周,四个所述第三空腔63相连通;这样,在左侧围总成6的前、后、上、下都形成了封闭的空腔,并且四边上的第三空腔63形成连通的整体,第一空腔43与正面碰撞力的方向垂直,能够承受前围传递的冲击同时,将能量通过上、下的第三空腔63继续往后传递;上、下空腔是前后方向的,与正面碰撞力平行,前后方向的刚度极大,有利于力的传递而不引起前后方向的明显变形。与现有技术相比,侧面中下部由单层板结构改为封闭空腔,并与侧面其它空腔连为整体,对驾驶室下部中段的强度有明显的提升,有效避免该部位因正面冲击引起剧烈变形,保证了驾驶室内乘员的生存空间。
与上述技术效果相同地,所述右侧围总成7包括右侧围外板和右侧围加强板,所述右侧围外板与所述右侧围加强板之间形成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为四个,四个所述第四空腔分设于右侧车窗预留口的四周,四个所述第四空腔相连通,即右侧围总成7与左侧围总成6的结构相同,其结构亦可参考图6-图9,以便在车体的两侧均衡传递冲击力,进一步提高了抗冲击能力。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上述地板2与所述纵梁总成3之间形成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第五空腔31,所述第五空腔31与所述第一空腔43相连通并相互垂直;该第五空腔31与侧围下端的第一空腔43的方向以及碰撞力方向相同,前部与第一空腔43连接并且垂直,承受前围下部传递的冲击,将能量通过纵梁往后传递,并且与第一空腔43共同作用,保证驾驶室地板总成前后方向的强度和驾驶室内乘员的生存空间。
更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冲击传递能力,进一步改善白车身结构性能,如图11所示,上述地板2与所述纵梁总成3之间还形成两个横向延伸的第六空腔32,所述第六空腔32相对于所述第五空腔31靠近车体后方;如图12所示,所述后围总成5包括后围外板51和后围横梁52,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横梁之间形成第八空腔53;如图13所示,所述顶盖总成1包括顶盖外板11、顶盖前横梁12、顶盖后横梁13和顶盖内板14,所述顶盖总成1、所述顶盖外板11、所述顶盖前横梁12与所述顶盖后横梁13形成三个横向延伸的第七空腔15。
上述第一空腔43、所述第二空腔44、所述第三空腔63、所述第四空腔、所述第五空腔31、所述第六空腔32、所述第七空腔15及第八空腔均相互连通,即各空腔结构相互连接,使得白车身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式空腔结构,横向空腔和竖向空腔承载冲击力,并将冲击力分散到前后方向的空腔上,前后方向的空腔能够在保证前后变形很小的情况下将力由前往后传递,由此提升白车身整体的强度,实现驾驶室受到正面碰撞时能够整体移动,而非驾驶室内部空间明显溃缩,解决了碰撞后乘员生存空间不足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均是以车体为参照物的,其中前方是指车头方向,后方是指车位方向,左侧是指朝向车辆前进方向时的左手方向,右侧是指此时的右手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第八”等序数词,是为了区分相同名称的不同结构,仅为了描述方便,不表示某种顺序,更不应理解为任何限定。
除了上述白车身结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白车身结构的轻型货车,该轻型货车的其他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轻型货车的白车身结构,包括顶盖总成(1)、地板(2)、安装于所述地板(2)下方的纵梁总成(3)、安装于所述地板(2)前端的前围总成(4)、安装于所述地板(2)后端的后围总成(5)、安装于所述地板(2)左侧的左侧围总成(6),以及安装于所述地板(2)右侧的右侧围总成(7);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总成(4)包括前围外板(41)和与所述前围外板(41)相固接的前围加强板(42),所述前围外板(41)与所述地板(2)之间形成横向延伸的第一空腔(43),所述第一空腔(4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总成(6)和所述右侧围总成(7)相连,其中部与所述纵梁总成(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外板(41)与所述前围加强板(42)之间形成横向延伸的第二空腔(44),所述第二空腔(44)的一端与所述左侧围总成(6)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右侧围总成(7)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围总成(6)包括左侧围外板(61)和左侧围加强板(62),所述左侧围外板(61)与所述左侧围加强板(62)之间形成第三空腔(63);所述第三空腔(63)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三空腔(63)分设于左侧车窗预留口的四周,四个所述第三空腔(63)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围总成(7)包括右侧围外板和右侧围加强板,所述右侧围外板与所述右侧围加强板之间形成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为四个,四个所述第四空腔分设于右侧车窗预留口的四周,四个所述第四空腔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2)与所述纵梁总成(3)之间形成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第五空腔(31),所述第五空腔(31)与所述第一空腔(43)相连通并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2)与所述纵梁总成(3)之间还形成两个横向延伸的第六空腔(32),所述第六空腔(32)相对于所述第五空腔(31)靠近车体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总成(1)包括顶盖外板(11)、顶盖前横梁(12)、顶盖后横梁(13)和顶盖内板(14),所述顶盖总成(1)、所述顶盖外板(11)、所述顶盖前横梁(12)与所述顶盖后横梁(13)形成三个横向延伸的第七空腔(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白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总成(5)包括后围外板(51)和后围横梁(52),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横梁之间形成第八空腔(5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白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43)、所述第二空腔(44)、所述第三空腔(63)、所述第四空腔、所述第五空腔(31)、所述第六空腔(32)、所述第七空腔(15)和所述第八空腔均相互连通。
10.一种轻型货车,包括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车身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白车身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98731.2A CN105151134B (zh) | 2015-10-21 | 2015-10-21 | 一种轻型货车及其白车身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98731.2A CN105151134B (zh) | 2015-10-21 | 2015-10-21 | 一种轻型货车及其白车身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51134A true CN105151134A (zh) | 2015-12-16 |
CN105151134B CN105151134B (zh) | 2018-03-20 |
Family
ID=54792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98731.2A Active CN105151134B (zh) | 2015-10-21 | 2015-10-21 | 一种轻型货车及其白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151134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84425A (zh) * | 2016-07-15 | 2016-12-07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前风窗前倾式超宽体半骨架车身 |
CN106394689A (zh) * | 2016-11-25 | 2017-02-15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白车身总成 |
CN109606479A (zh) * | 2018-12-05 | 2019-04-12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CN112092911A (zh) * | 2020-09-30 | 2020-12-18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一种白车身轻量化结构 |
CN115366814A (zh) * | 2022-09-19 | 2022-11-22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密封结构的重型汽车驾驶室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10027A (en) * | 1987-12-18 | 1989-03-07 | Wabash National Corporation | Plate-type trailer construction |
JPH11165660A (ja) * | 1997-12-04 | 1999-06-22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建設機械の運転室 |
CN203427909U (zh) * | 2013-09-13 | 2014-02-12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重型汽车驾驶室 |
CN203544136U (zh) * | 2013-10-30 | 2014-04-16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轻型卡车白车身结构 |
CN203623797U (zh) * | 2013-12-18 | 2014-06-04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驾驶室后围加强结构 |
CN203958325U (zh) * | 2014-07-31 | 2014-11-26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总成 |
-
2015
- 2015-10-21 CN CN201510698731.2A patent/CN1051511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10027A (en) * | 1987-12-18 | 1989-03-07 | Wabash National Corporation | Plate-type trailer construction |
JPH11165660A (ja) * | 1997-12-04 | 1999-06-22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建設機械の運転室 |
CN203427909U (zh) * | 2013-09-13 | 2014-02-12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重型汽车驾驶室 |
CN203544136U (zh) * | 2013-10-30 | 2014-04-16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轻型卡车白车身结构 |
CN203623797U (zh) * | 2013-12-18 | 2014-06-04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驾驶室后围加强结构 |
CN203958325U (zh) * | 2014-07-31 | 2014-11-26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总成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84425A (zh) * | 2016-07-15 | 2016-12-07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前风窗前倾式超宽体半骨架车身 |
CN106184425B (zh) * | 2016-07-15 | 2019-10-15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前风窗前倾式超宽体半骨架车身 |
CN106394689A (zh) * | 2016-11-25 | 2017-02-15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白车身总成 |
CN109606479A (zh) * | 2018-12-05 | 2019-04-12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CN112092911A (zh) * | 2020-09-30 | 2020-12-18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一种白车身轻量化结构 |
CN115366814A (zh) * | 2022-09-19 | 2022-11-22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密封结构的重型汽车驾驶室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51134B (zh) | 2018-03-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7101513A1 (zh)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
CN105151134A (zh) | 一种轻型货车及其白车身结构 | |
CN103569209B (zh) | 车身后部的结构 | |
CN205273623U (zh)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
JP4875559B2 (ja) |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
CN207826349U (zh) |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 |
JP4810234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06809286B (zh) | 汽车前地板结构 | |
CN110304149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CN209888947U (zh) | 一种前地板总成结构 | |
CN108016504B (zh) | 前车身加强结构 | |
CN209757255U (zh) | 一种汽车车身骨架 | |
CN204623579U (zh) |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 | |
CN108725590B (zh) | 前部车身增强结构 | |
JP2008230360A (ja) | 電気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201520343U (zh) |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 | |
JP2014118009A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CN102390433A (zh) | 汽车的碰撞吸能结构 | |
CN205186310U (zh) | 电动汽车的车身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 |
CN104554481A (zh) | 车身前地板骨架及车辆 | |
CN216332326U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KR20200120164A (ko) | 차량의 차체 | |
CN101708737B (zh) | 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 | |
CN201633795U (zh) | 汽车后地板总成 | |
CN205186312U (zh) | 汽车前地板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Applicant after: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Applicant before: Anhui Jianghuai Automotive Co.,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