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2359U - 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2359U
CN219192359U CN202320098387.3U CN202320098387U CN219192359U CN 219192359 U CN219192359 U CN 219192359U CN 202320098387 U CN202320098387 U CN 202320098387U CN 219192359 U CN219192359 U CN 2191923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floor
wheel cover
connecting plate
front connecting
cover fro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983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文胜
刘世根
宗辉
郭志伟
洪世民
魏书浩
王澄
李海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983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23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23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23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包括设于后轮罩面向车内一侧的轮罩前连接板、后地板总成、以及承托于后地板总成下方的后地板纵梁,后地板纵梁和后地板总成之间形成有内腔;轮罩前连接板的底部向着车内一侧弯折并搭接在后地板总成上。该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内腔中的加强支架,加强支架的顶部抵接在后地板总成上,加强支架的侧部和/或底部与后地板纵梁的内壁连接,轮罩前连接板、后地板总成、以及加强支架通过紧固螺栓固连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有利于改善后轮罩的轮罩前连接板与后地板总成以及后地板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Description

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后地板下的后地板纵梁与后轮罩之间,一般会设置连接板,连接板一般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其中,后地板上部横梁、后地板盖板、后地板纵梁与后轮罩的轮罩前连接板、后轮罩连接,与C柱和车顶横梁共同形成一个环装结构,对整车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模态等起到关键作用,其中轮罩前连接板和后地板之间,通常有焊接和螺接两种种连接方式。因为考虑到整车水密封性、整车工艺连接强度等要求,一般多采用螺接方式。
现有的螺接结构在结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主要表现为安装孔公差较大,且安装点少,致使轮罩前连接板仅与后地板盖板、后地板上部横梁这两层薄板形成一道连接,与后地板纵梁之间缺乏可靠的连接路径,致使该部位的整体连接牢固度和结构强度较差,从而导致螺接性能的薄弱;对整车NVH、扭转刚度等各性能方面的影响较为不利,进而存在影响驾驶体验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以改善后轮罩的轮罩前连接板与后地板总成、以及后地板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设于后轮罩面向车内一侧的轮罩前连接板、后地板总成、以及承托于所述后地板总成下方的后地板纵梁,所述后地板纵梁和所述后地板总成之间形成有内腔;
所述轮罩前连接板的底部向着车内一侧弯折并搭接在所述后地板总成上;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腔中的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的顶部抵接在所述后地板总成上,所述加强支架的侧部和/或底部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的内壁连接,所述轮罩前连接板的底部、所述后地板总成、以及所述加强支架的顶部通过紧固螺栓固连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总成包括扣合在所述后地板纵梁顶部的后地板盖板,以及后地板上部横梁;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的端部搭接在所述后地板盖板上,所述轮罩前连接板的底部搭接在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端部,所述紧固螺栓依次贯穿所述轮罩前连接板、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所述后地板盖板和所述加强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在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的两侧均弯折成型有第一翻边;所述轮罩前连接板的横截面形状随形于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的横截面形状设置,而在所述轮罩前连接板的两侧均弯折成型有第二翻边;两所述第二翻边分别搭接在两所述第一翻边上,在两所述第二翻边上均设有所述紧固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纵梁具有底壁、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底壁两侧的两个侧壁,两所述侧壁的顶部均连接所述后地板总成;所述加强支架具有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布置的立板,以及成型于所述立板顶部的顶部翻边;所述顶部翻边抵接在所述后地板总成上,并与所述紧固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立板的两侧均设有侧部翻边,两所述侧部翻边分别搭接在两所述侧壁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立板的边缘成型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连接于所述顶部翻边和所述侧部翻边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支架具有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立板,且两所述立板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基板。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与所述底壁焊接相连,和/或,所述侧部翻边与所述侧壁焊接相连。
进一步的,两所述侧壁包括远离车内一侧的外侧壁、以及靠近车内一侧的内侧壁;所述内侧壁的顶部成型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抵接在所述后地板总成上;所述外侧壁包括与所述内侧壁相对的主段,以及由所述主段的顶部向着车辆外侧弯折并向上延伸的顶部连接段,所述顶部连接段与所述后轮罩和所述后地板总成均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通过在后地板纵梁的内腔中设置加强支架,形成对后地板总成以及搭接在后地板总成上的轮罩前连接板的有力支撑,并在后地板纵梁的顶部与后地板总成以及轮罩前连接板的连接基础上,在轮罩前连接板、后地板总成和后地板纵梁的内壁之间建立起另一道可靠的连接路径,从而可有效改善该部位的结构性能,有利于改善后轮罩的轮罩前连接板与后地板总成、以及后地板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此外,在后地板总成中,除了后地板外,在后地板的两侧位置设置后地板盖板,可有效提升位于后地板纵梁上方的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强度,并为后地板上部横梁的端部提供稳固的连接基础,利用紧固螺栓依次贯穿轮罩前连接板、后地板上部横梁、后地板盖板并与加强支架连接,加强支架同时和后地板纵梁的内部相连,从而可进一步提升轮罩前连接板与后地板总成以及后地板纵梁的连接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具有上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所具备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地板总成、后地板纵梁与后轮罩总成的整体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各部件于后上方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各部件于右侧上方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支架在与图3相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支架于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结构在图1中A-A所示部位的断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结构在图4中C-C所示部位的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地板总成;10、后地板;11、后地板盖板;12、后地板上部横梁;120、第一翻边;
2、后地板纵梁;20、底壁;21、外侧壁;210、主段;211、顶部连接段;22、内侧壁;220、第三翻边;23、内腔;
3、后轮罩;4、C柱;40、C柱加强板;5、轮罩前连接板;500、第二翻边;
6、加强支架;60、基板;61、立板;621、顶部翻边;622、侧部翻边;623、连接翻边;624、连接孔;7、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申明,若出现“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以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车辆为例,在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车辆的上下方向(亦称高度方向)、左右方向(亦称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亦称长度方向)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具体在附图中所示的,X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前”,反之为“后”。Y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左”,反之为“右”。Z方向为车辆的上下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上”,反之为“下”。“内、外”是以相应部件的轮廓为基准定义的,例如以车辆轮廓为基准定义的“内”和“外”,以车辆轮廓的靠近车辆中部的一侧为“内”,反之则为“外”。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亦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甲、乙、丙、丁”等限定用语,其也仅是为了区分不同位置、归属或用途等的同类特征,以达到避免歧义、混淆的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可以改善后轮罩3的轮罩前连接板5与后地板总成1、以及后地板纵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其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6所示。
整体而言,该连接结构包括设于后轮罩3面向车内一侧的轮罩前连接板5、后地板总成1、以及承托于后地板总成1下方的后地板纵梁2。在后地板纵梁2和后地板总成1之间形成有内腔23;而且轮罩前连接板5的底部向着车内一侧弯折并搭接在后地板总成1上。同时,上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内腔23中的加强支架6,加强支架6的顶部抵接在后地板总成1上,加强支架6的侧部和/或底部与后地板纵梁2的内壁连接,轮罩前连接板5的底部、后地板总成1、以及加强支架6的顶部通过紧固螺栓7固连在一起。
具体来说,后地板总成1包括扣合在后地板纵梁2顶部的后地板盖板11、以及后地板上部横梁12。其中,后地板上部横梁12搭接在后地板盖板11上,轮罩前连接板5的底部搭接在后地板上部横梁12端部,紧固螺栓7依次贯穿轮罩前连接板5、后地板上部横梁12、后地板盖板11和加强支架6。在后地板总成1中,除了后地板10外,在后地板10的两侧位置设置后地板盖板11,可有效提升位于后地板纵梁2上方的后地板总成1的结构强度,并为后地板上部横梁12的端部提供稳固的连接基础,利用紧固螺栓7依次贯穿轮罩前连接板5、后地板上部横梁12、后地板盖板11并与加强支架6连接,加强支架6同时和后地板纵梁2的内部相连,从而可进一步提升轮罩前连接板5与后地板总成1以及后地板纵梁2的连接牢固性。
当然,上述的轮罩前连接板5和后地板上部横梁12有多种结构形式可供选择,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7以及图8所示,后地板上部横梁12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在后地板上部横梁12的两侧均弯折成型有第一翻边120。轮罩前连接板5的横截面形状随形于后地板上部横梁12的横截面形状设置,而在轮罩前连接板5的两侧均弯折成型有第二翻边500;两第二翻边500分别搭接在两第一翻边120上,在两第二翻边500上均设有紧固螺栓7。将轮罩前连接板5和后地板上部横梁12的横截面均设计为“几”字形,并层叠式的搭接在一起,可有效提升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基于这种设置,在两侧的翻边部位均设置一个紧固螺栓7,可进一步提升轮罩前连接板5和后地板纵梁2之间连接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后地板纵梁2具有底壁20、以及相对设置于底壁20两侧的两个侧壁。两个侧壁的顶部均连接后地板总成1;同时,加强支架6具有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布置的立板61,以及成型于立板61顶部的顶部翻边621;顶部翻边621抵接在后地板总成1上,并与紧固螺栓7连接。其中,立板61的底部连接底壁20,或者,立板61的侧部与侧壁连接;优选地,上述两处均相连。在加强支架6中设置立板61,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为轮罩前连接板5提供稳固的支撑基础,在立板61的顶部设置顶部翻边621,在顶部翻边621上开设一个连接孔624,紧固螺栓7依次穿过轮罩前连接板5、后地板上部横梁12和后地板盖板11后,再穿过连接孔624,配以螺母紧固,可形成轮罩前连接板5至加强支架6之间的牢固连接,在通过铆接、螺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将立板61的侧部、底部连接在后地板纵梁2的内壁上,则形成稳固的连接路径。
此外,优选将立板6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横置在后地板纵梁2的两个侧壁之间;而且,本实施例的立板61的两侧均设有侧部翻边622,两侧部翻边622分别搭接在两侧壁上。将立板61垂直于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即后地板纵梁2的长度方向),在后地板纵梁2的内腔23中形成封堵结构,可减小立板61的宽度尺寸;通过立板61侧部的侧部翻边622与后地板纵梁2的侧壁连接,可提升立板61和侧壁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立板61的边缘成型有连接翻边623,连接翻边623连接于顶部翻边621和侧部翻边622之间。通过在顶部翻边621和侧部翻边622之间设置连接翻边623,可有效提升立板61边缘部位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加强支架6连接性能以及结构加强性能的有效发挥。
加强支架6中当然可仅设置一个立板61,或者间隔设置多个立板61。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支架6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立板61,而且两立板61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基板60。在加强支架6中间隔设置两个立板61,并通过基板60连接成整个加强支架6,可使加强支架6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而且,这种设置,两个立板61可分别为轮罩前连接板5两个第二翻边500上的紧固螺栓7提供连接孔624,很好地形成两条紧固螺栓7的连接紧固结构。
另外,基板60与底壁20之间,以及侧部翻边622与侧壁,均优选采用焊接方式固连。将基板60和底壁20、侧部翻边622和侧壁、以及后地板纵梁2的顶部和后地板总成1之间,也包括轮罩前连接板5和后地板上部横梁12、以及后地板上部横梁12和后地板盖板11之间,通过焊接固连的方式实现连接固定,不仅便于装配操作,且可避免紧固件的配备、以及紧固件会在板材表面形成凸起的情况。
此外,如图2并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后地板纵梁2的两个侧壁具体包括远离车内一侧的外侧壁21、以及靠近车内一侧的内侧壁22。其中,内侧壁22的顶部成型有第三翻边220,第三翻边220抵接在后地板总成1上;外侧壁21包括与内侧壁22相对的主段210,以及由主段210的顶部向着车辆外侧弯折并向上延伸的顶部连接段211,顶部连接段211与后轮罩3和后地板总成1均相连。在后地板纵梁2的外侧壁21顶部设置顶部连接段211,便于与后轮罩3、以及后地板盖板11端部的弯折翻边搭接配合;内侧壁22顶部第三翻边220的设置,可很好地抵接在后地板总成1底部。在上述设置的基础上,也便于对后地板纵梁2与后地板总成1的搭接、抵接部位进行焊接固连操作。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通过在后地板纵梁2的内腔23中设置加强支架6,形成对后地板总成1以及搭接在后地板总成1上的轮罩前连接板5的有力支撑,并在后地板纵梁2的顶部与后地板总成1以及轮罩前连接板5的连接基础上,在轮罩前连接板5、后地板总成1和后地板纵梁2的内壁之间建立起另一道可靠的连接路径,从而可有效改善该部位的结构性能,有利于改善后轮罩3的轮罩前连接板5与后地板总成1、以及后地板纵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设有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
其中,后轮罩3上设有位于轮罩前连接板5上方的C柱加强板40,C柱加强板40的顶端与C柱4连接,C柱加强板40的底端连接轮罩前连接板5。从而使轮罩前连接板5通过C柱加强板40与C柱4连接为一体,可提升车辆后轮罩3所在部位的整体结构性能。
通过在车辆上设置上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使后轮罩3、后地板总成1与后地板纵梁2焊接形成第一道连接,再通过轮罩前连接板5以及加强支架6与后地板纵梁2焊接形成第二道连接,其中的轮罩前连接板5、后地板上部横梁12、后地板盖板11以及加强支架6通过紧固螺栓7稳固连接为一体。形成强度更优、NVH性能更佳的整体结构,有利于提升车辆在遭受后部碰撞时的安全性能,也可有效解决用户驾驶体验差的问题。
通过设置第二道连接,就将后地板盖板11、后地板纵梁2、后地板上部横梁12以及后轮罩3和C柱4等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传力通道,可以通过这个贯通的结构将后碰、侧碰的冲击力更好地分散掉,给整车的安全碰撞、人员的安全等提供更好的帮助。
为现有的一道板材焊接连接路径,增加第二道紧固螺栓7的连接路径,代替常规的一道连接,可以有效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以及NVH性能,后碰安全性能也会显著提高,且驾驶体验提升显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设于后轮罩(3)面向车内一侧的轮罩前连接板(5)、后地板总成(1)、以及承托于所述后地板总成(1)下方的后地板纵梁(2),所述后地板纵梁(2)和所述后地板总成(1)之间形成有内腔(23);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前连接板(5)的底部向着车内一侧弯折并搭接在所述后地板总成(1)上;
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腔(23)中的加强支架(6),所述加强支架(6)的顶部抵接在所述后地板总成(1)上,所述加强支架(6)的侧部和/或底部与所述后地板纵梁(2)的内壁连接,所述轮罩前连接板(5)的底部、所述后地板总成(1)、以及所述加强支架(6)的顶部通过紧固螺栓(7)固连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总成(1)包括扣合在所述后地板纵梁(2)顶部的后地板盖板(11),以及后地板上部横梁(12);
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12)的端部搭接在所述后地板盖板(11)上,所述轮罩前连接板(5)的底部搭接在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12)端部,所述紧固螺栓(7)依次贯穿所述轮罩前连接板(5)、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12)、所述后地板盖板(11)和所述加强支架(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12)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在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12)的两侧均弯折成型有第一翻边(120);
所述轮罩前连接板(5)的横截面形状随形于所述后地板上部横梁(12)的横截面形状设置,而在所述轮罩前连接板(5)的两侧均弯折成型有第二翻边(500);
两所述第二翻边(500)分别搭接在两所述第一翻边(120)上,在两所述第二翻边(500)上均设有所述紧固螺栓(7)。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纵梁(2)具有底壁(20)、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底壁(20)两侧的两个侧壁,两所述侧壁的顶部均连接所述后地板总成(1);
所述加强支架(6)具有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布置的立板(61),以及成型于所述立板(61)顶部的顶部翻边(621);
所述顶部翻边(621)抵接在所述后地板总成(1)上,并与所述紧固螺栓(7)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板(61)的两侧均设有侧部翻边(622),两所述侧部翻边(622)分别搭接在两所述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立板(61)的边缘成型有连接翻边(623),所述连接翻边(623)连接于所述顶部翻边(621)和所述侧部翻边(62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支架(6)具有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立板(61),且两所述立板(61)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基板(6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60)与所述底壁(20)焊接相连,和/或,所述侧部翻边(622)与所述侧壁焊接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所述侧壁包括远离车内一侧的外侧壁(21)、以及靠近车内一侧的内侧壁(22);
所述内侧壁(22)的顶部成型有第三翻边(220),所述第三翻边(220)抵接在所述后地板总成(1)上;
所述外侧壁(21)包括与所述内侧壁(22)相对的主段(210),以及由所述主段(210)的顶部向着车辆外侧弯折并向上延伸的顶部连接段(211),所述顶部连接段(211)与所述后轮罩(3)和所述后地板总成(1)均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
CN202320098387.3U 2023-02-01 2023-02-01 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1923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98387.3U CN219192359U (zh) 2023-02-01 2023-02-01 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98387.3U CN219192359U (zh) 2023-02-01 2023-02-01 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2359U true CN219192359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06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98387.3U Active CN219192359U (zh) 2023-02-01 2023-02-01 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23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90047B2 (en)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8357455B (zh) 一种多用途汽车车型的隔板结构及安装方法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WO2018161696A1 (zh) 驾驶舱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192359U (zh) 后地板纵梁与轮罩前连接板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2267638U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110588785A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WO2023016106A1 (zh) 下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16508618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4057243U (zh) 连接支架、仪表板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9727858U (zh) 动力总成的悬置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07773273U (zh) 汽车后裙板与后纵梁及后地板的连接结构
CN111098926B (zh) 侧围内板后段总成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100188U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218287893U (zh)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5904289U (zh) 车门总成和车辆
CN219601429U (zh) 连接组件及车辆
CN219277646U (zh) A柱与门槛梁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8929594U (zh) 机舱扭力盒与侧围总成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4565678U (zh) 前车舱车身装配结构
CN217994692U (zh) 一种简化形电动车车架
CN212890021U (zh) 一种安全拉手支架及汽车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5364410U (zh) 电梯轿底及电梯轿厢
CN220332788U (zh) 悬置安装支架、悬置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