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0691U - 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0691U
CN219180691U CN202320037985.XU CN202320037985U CN219180691U CN 219180691 U CN219180691 U CN 219180691U CN 202320037985 U CN202320037985 U CN 202320037985U CN 219180691 U CN219180691 U CN 2191806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attery
inner layer
battery box
lay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3798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杰
杨大鹏
范善仁
翟方宁
郭鑫
韩存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3798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06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0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06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该电池箱壳体包括:内层框架和支撑框架,其中:所述内层框架具有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框架设于所述内层框架外部,且所述支撑框架的高度高于所述内层框架的高度。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箱壳体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以及,便于提升多层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电池箱一般用于单层布置;在将电池箱用于多层布置时,由于电池箱壳体的结构强度差,所以无法实现多个电池箱的直接堆叠操作,一般会设置一个单独的电池架以有效分隔、支撑多个电池箱,该结构设计浪费空间,且会减小体积能量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该电池箱壳体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以及,便于提升多层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箱壳体,包括:内层框架和支撑框架,其中:
所述内层框架具有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支撑梁;
所述支撑框架设于所述内层框架外部,且所述支撑框架的高度高于所述内层框架的高度。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箱壳体通过设置支撑框架的高度高于内层框架的高度,可以将支撑框架作为承载层,将内层框架作为IP等级防护层,将受力和功能合理分配,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同时,在采用多个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箱壳体进行堆叠时,多个电池箱壳体间可以利用支撑框架进行堆叠,不仅可以提升多个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而且可以控制内层框架受力较小,以有效的保证内层框架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同时,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箱壳体通过在内层框架的容纳腔底部设置支撑梁,可以将电池模组与容纳腔底面之间的“面面接触”变为支撑梁与电池模组之间的“点面接触”,以避免电池模组直接作用于内层框架的底壁,从而可以避免内层框架的底壁受压变形,以进一步保证内层框架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箱,包括如上述第一个方面中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电池箱壳体和箱盖,所述箱盖扣合所述电池箱壳体的容纳腔。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箱中,箱盖扣合电池箱壳体的容纳腔;电池箱壳体通过设置支撑框架的高度高于内层框架的高度,可以将支撑框架作为承载层,将内层框架作为IP等级防护层,将受力和功能合理分配,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同时,在采用多个电池箱壳体进行堆叠时,多个电池箱壳体间可以利用支撑框架进行堆叠,不仅可以提升多个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而且可以控制内层框架受力较小,以有效的保证内层框架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同时,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箱中,电池箱壳体通过在内层框架的容纳腔底部设置支撑梁,可以将电池模组与容纳腔底面之间的“面面接触”变为支撑梁与电池模组之间的“点面接触”,以避免电池模组直接作用于内层框架的底壁,从而可以避免内层框架的底壁受压变形,以进一步保证内层框架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堆叠设置的如上述第二个方面中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电池箱,相邻所述电池箱之间通过所述电池箱的支撑框架相连。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系统中,相邻电池箱之间采用电池箱壳体的支撑框架堆叠连接,其中,支撑框架的高度高于内层框架的高度,可以将支撑框架作为承载层,将内层框架作为IP等级防护层,将受力和功能合理分配,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同时,在多个电池箱壳体进行堆叠时,多个电池箱壳体间可以利用支撑框架进行堆叠,不仅可以提升多个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而且可以控制内层框架受力较小,以有效的保证内层框架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电设备,包括如上述第三个方面中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电池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配电设备中,电池系统内的相邻电池箱之间采用电池箱壳体的支撑框架堆叠连接,其中,支撑框架的高度高于内层框架的高度,可以将支撑框架作为承载层,将内层框架作为IP等级防护层,将受力和功能合理分配,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同时,在多个电池箱壳体进行堆叠时,多个电池箱壳体间可以利用支撑框架进行堆叠,不仅可以提升多个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而且可以控制内层框架受力较小,以有效的保证内层框架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内层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加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加强板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的中加强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支撑梁安装于支撑框架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内层框架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电池箱壳体;110、内层框架;111、第一翻边;112、第二翻边;113、第三翻边;120、支撑框架;130、支撑梁;131、U形主体;132、固定边;140、加强架;150、加强板;151、主板体;152、第一折边;153、第二折边;154、第三折边;155、缺口;200、箱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箱壳体100。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包括:内层框架110和支撑框架120,其中:
如图1和图2所示出的结构,内层框架110具有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容纳腔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电池模组的支撑梁130;
如图1和图3所示出的结构,支撑框架120设于内层框架110外部,且支撑框架120的高度高于内层框架110的高度。
应理解,为了便于清晰的说明各结构关系,各附图中将“第一方向”定义为电池箱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将“第二方向”定义为电池箱壳体100的长度方向,将“第三方向”定义为电池箱壳体100的宽度方向。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中,内层框架110的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池模组,具体的,可以将电池模组置于容纳腔内,以支撑梁130支撑电池模组;支撑框架120设于内层框架110外侧,以对内层框架110进行支撑、保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通过将箱体设计成内层框架110与支撑框架120的双重结构,可以便于内层框架110与支撑框架120分别发挥自身结构特性,例如,可以控制支撑框架120发挥承重功能,控制内层框架110发挥密封防护功能,以提升电池箱壳体100的结构强度。
总的来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通过设置支撑框架120的高度高于内层框架110的高度,可以将支撑框架120作为承载层,将内层框架110作为IP等级防护层,将受力和功能合理分配,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同时,在采用多个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进行堆叠时,多个电池箱壳体100间可以利用支撑框架120进行堆叠,不仅可以提升多个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而且可以控制内层框架110受力较小,以有效的保证内层框架110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通过在内层框架110的容纳腔底部设置支撑梁130,可以将电池模组与容纳腔底面之间的“面面接触”变为支撑梁130与电池模组之间的“点面接触”,以避免电池模组直接作用于内层框架110的底壁,从而可以避免内层框架110的底壁受压变形,以进一步保证内层框架110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电池箱壳体100中,内层框架110与支撑框架120之间可以采用焊接和/或螺纹连接的方式,以将内层框架110与支撑框架120稳定地固定在一起,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内层框架110与支撑框架120间发生脱离。
当然,在固定内层框架110与支撑框架120时,需注意内层框架110与支撑框架120的固定形式不能破坏内层框架110的密封及结构强度,以保证内层框架110对电池模组的保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3所示出的结构,支撑框架120围绕内层框架110的侧壁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支撑框架120围绕内层框架110的侧壁设置,即可通过支撑框架120形成支撑层、以对内层框架110的保护。
同时,由于仅在内层框架110的侧壁设置了支撑框架120,所以内层框架110的底面未设置支撑框架120,可以有效降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的重量,以及,可以便于多个电池箱壳体100进行堆叠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沿第一方向,支撑框架120的底部可以与内层框架110的底部齐平,以便于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3所示出的结构,支撑框架120设有减重孔。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支撑框架120设置减重孔,可以有效地减轻整体质量,以避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总重量过大。
应理解,减重孔的设置位置、大小、形状以及设置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具体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所示出的结构,容纳腔的底部设有多个支撑梁130,且多个支撑梁130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即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中,支撑梁130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支撑梁130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分散承载多个电池模组;每个支撑梁13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容纳腔的宽度方向(即第三方向),可以有效承载电池模组。
示例性的,在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时,多个电池模组置于容纳腔内,每个电池模组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容纳腔的宽度方向(即第三方向),多个电池模组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即第二方向)排列。应理解,多个支撑梁130的布置形式对应电池箱壳体100内多个电池模组的布置形式,可以提升支撑梁130对于电池模组的支撑效果,进而提升电池箱的安全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设置每个电池模组采用相邻两个支撑梁130承载,即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即第二方向),每个支撑梁130承载电池模组的一侧边缘。该设置形式,可以提升电池模组置于电池箱壳体100后的稳定性,进而提升电池箱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和图4所示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还包括加强架140,加强架140紧贴内层框架110的内壁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架140可以提升内层框架110的结构强度,以避免在使用电池箱壳体100时内层框架110发生破损或变形,从而可以保障内层框架110对于内部电池模组的防护效果。
在具体设置加强架140时,加强架140的布置形式存在多种可能,具体至少为以下几种形式中的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层框架110的内壁整体布置有加强架140,以保证内层框架110的结构强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沿内层框架110的延伸方向,加强架140紧贴内层框架110的棱边以及棱边的边缘。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加强架140布置于内层框架110的棱边以及棱边附近,以避免内层框架110自棱边处发生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该设置形式一方面可以对内层框架110的薄弱处形成有效保护,保证内层框架110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减轻电池箱壳体100的整体重量,便于电池箱的轻量化设计。
当然,可以设置内层框架110的所有棱边及边缘均设置有加强架140,以保证结构强度,还可以设置部分棱边及边缘处设置有加强架140,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5、图6参考图1所示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还包括加强板150,加强板150设于加强架140的长边侧,且加强板150位于加强架140背离内层框架110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加强板150设置在加强架140的长边侧,可以增加内层框架110在长度方向的承重,以提升电池箱壳体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具体设置加强板150时,可以设置内层框架110仅一侧长边侧设有加强板150,或者,可以设置内层框架110两侧的长边侧均设置有加强板150,以进一步提升内层框架110在长度方向上的承载力。
应理解,当内层框架110两侧的长边侧均设有加强板150时,每侧的加强板150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5和图6所示出的结构,加强板150包括主板体151、第一折边152、第二折边153和第三折边154,其中:
第一折边152位于主板体151的顶部,第二折边153位于主板体151的底部,且第一折边152、第二折边153以及主板体151形成U形结构,U形结构的开口朝向内层框架110的侧壁;
第三折边154连接第一折边152的顶部,且第三折边15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内层框架110的侧壁;
加强板150通过第三折边154和第二折边153固定于加强架14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边152与主板体151之间可以经过弯折形成,同样的,第二折边153与主板体151之间可以经过弯折形成,第一折边152与第三折边154之间也可以通过弯折形成,换句话说,加强板150可以经过三次折弯而成,以有效提高零部件的整体刚度。
值得注意的是,当加强板150用于不同的长边侧时,可以根据需求选取折弯位置。示例性的,如图5和图6所示,沿第一方向,加强板150具有加大的主板体151,第一折边152、第二折边153以及第三折边154的尺寸较小,以便于在主板体151布局其他电气元件;如图7所示,沿第一方向,加强板150具有较小的主板体151,第三折边154的尺寸较大,换句话说,第一折边152与主板体151的弯折位置较为靠近容纳腔的底部,以通过第一折边152与主板体151之间形成的弯折区域避让电池箱壳体100内的其他结构。
在具体设置加强板150时,可以在主板体151的不同位置设置减重孔,以有效减轻整体质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减重孔安装、固定电气元件。示例性的,可以在加强板150上安装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例如,可以在加强板150的U形结构内焊接螺母,之后将BMS通过螺栓固定在螺母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加强板150通过第三折边154固定于内层框架110的侧壁上的加强架140,且加强板150通过第二折边153固定于内层框架110的底壁上的加强架14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图5至图7所示出的结构,第二折边153具有缺口155;
支撑梁130自缺口155伸入U形结构与内层框架110的侧壁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梁130自第二折边153的缺口155伸入U形结构与内层框架110的侧壁后,可以提升加强板150、支撑梁130、加强架140以及内层框架110之间的结构稳定系,从而提升电池箱壳体100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参考图8所示出的结构,支撑梁130包括U形主体131和固定边132,其中,U形主体131的开口朝向内层框架110的底壁,固定边132连接U形主体131的边缘、且固定边132与U形主体131配合形成π形结构;支撑梁130通过固定边132与内层框架110焊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支撑梁130设计成π形结构,便于支撑梁130通过固定边132焊接在内层框架110的底壁上,可以提升支撑梁130的稳定性,且可以发挥有效的竖向(即第一方向)承载力以及进行力的传导。
具体的,电池模组在固定打紧的时候会产生竖向的力,π结构内部具有U形主体131,U形主体131有两个立面,立面比平面在受到沿第一方向的力时,支撑强度更高,因而π形结构的表面在承受竖向力的时候,可以保持稳定不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9参考图1至图8所示出的结构,沿支撑梁130的延伸方向,U形主体131在每侧端部超出固定边132,且U形主体131的每侧端部自与其对应的缺口155、伸入加强板150的U形结构与内层框架110的侧壁之间;
支撑梁130通过U形结构与固定框架以及加强板150焊接固定。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切削π形结构端部的固定边132,仅保留U形主体131,以便于位于端部的U形主体131插入对应的缺口155内。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板150可以与U形主体131插入缺口155的部分进行焊接,加强架140可以与U形主体131探入U形结构内的部分进行焊接,以提升支撑梁130与各结构的固定强度,进而使得内层框架110内加强板150、加强架140以及支撑梁130形成一个整体,有效提升电池箱壳体100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图2参考图10所示出的结构,内层框架110的侧壁在顶部边缘设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包括第一翻边111、第二翻边112和第三翻边113,其中:
第一翻边111自内层框架110的侧壁弯折、向靠近容纳腔方向延伸;
第二翻边112连接第一翻边111、且自第一翻边111向背离容纳腔的底壁方向延伸;
第三翻边113连接第二翻边112、且自第二翻边112向靠近内层框架110的侧壁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内层框架110顶部的翻边结构,一方面可以提升框架顶部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内层框架110与箱盖200(如图12所示)固定后的密封强度。
具体的,可以将箱盖200与第三翻边113进行固定。例如,可以将箱盖200与第三翻边113进行螺栓连接,以满足对电池箱壳体100内电池模组的密封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箱盖200固定于第三翻边113,所以螺栓结构并不会影响第二翻边112、第一翻边111以及内层框架110的主体部分,可以保证内层框架110的主体结构不被破坏。同时,由于箱盖200固定于第三翻边113,在第三翻边113与箱盖200紧固过程中,倘若紧固力过大,第三翻边113可以相对第二翻边112的连接处沿第一方向进行形变,而不影响并不会影响第二翻边112、第一翻边111以及内层框架110的主体部分,可以保证内层框架110的主体结构不被破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箱。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10参考图11所示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电池箱壳体100和箱盖200,箱盖200扣合电池箱壳体100的容纳腔。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中,箱盖200扣合电池箱壳体100的容纳腔;电池箱壳体100通过设置支撑框架120的高度高于内层框架110的高度,可以将支撑框架120作为承载层,将内层框架110作为IP等级防护层,将受力和功能合理分配,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同时,在采用多个电池箱壳体100进行堆叠时,多个电池箱壳体100间可以利用支撑框架120进行堆叠,不仅可以提升多个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而且可以控制内层框架110受力较小,以有效的保证内层框架110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中,电池箱壳体100通过在内层框架110的容纳腔底部设置支撑梁130,可以将电池模组与容纳腔底面之间的“面面接触”变为支撑梁130与电池模组之间的“点面接触”,以避免电池模组直接作用于内层框架110的底壁,从而可以避免内层框架110的底壁受压变形,以进一步保证内层框架110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系统。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11参考图12所示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堆叠设置的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电池箱,相邻电池箱之间通过电池箱的支撑框架120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系统中,相邻电池箱之间采用电池箱壳体100的支撑框架120堆叠连接,其中,支撑框架120的高度高于内层框架110的高度,可以将支撑框架120作为承载层,将内层框架110作为IP等级防护层,将受力和功能合理分配,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同时,在采用多个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进行堆叠时,多个电池箱壳体100间可以利用支撑框架120进行堆叠,不仅可以提升多个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而且可以控制内层框架110受力较小,以有效的保证内层框架110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同时,由于相邻电池箱之间采用支撑框架120连接,所以电池箱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且可以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配电设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设备包括如上述第三方面中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电池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设备中,电池系统内的相邻电池箱之间采用电池箱的支撑框架120堆叠连接,其中,支撑框架120的高度高于内层框架110的高度,可以将支撑框架120作为承载层,将内层框架110作为IP等级防护层,将受力和功能合理分配,可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及集成度、提升体积能量比;同时,在采用多个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壳体100进行堆叠时,多个电池箱壳体100间可以利用支撑框架120进行堆叠,不仅可以提升多个电池箱的堆叠稳定性,而且可以控制内层框架110受力较小,以有效的保证内层框架110的密封及结构强度。
同时,由于电池系统内的相邻电池箱之间采用支撑框架120连接,所以电池箱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且可以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框架和支撑框架,其中:
所述内层框架具有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支撑梁;
所述支撑框架设于所述内层框架外部,且所述支撑框架的高度高于所述内层框架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围绕所述内层框架的侧壁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设有减重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多个支撑梁,且多个所述支撑梁沿所述容纳腔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壳体还包括加强架,所述加强架紧贴所述内层框架的内壁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层框架的延伸方向,所述加强架紧贴所述内层框架的棱边以及所述棱边的边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壳体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所加强架的长边侧,且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加强架背离所述内层框架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主板体、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和第三折边,其中:
所述第一折边位于所述主板体的顶部,所述第二折边位于所述主板体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折边、所述第二折边以及所述主板体形成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内层框架的侧壁;
所述第三折边连接所述第一折边的顶部,且所述第三折边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内层框架的侧壁;
所述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三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固定于所述加强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边具有缺口;
所述支撑梁自所述缺口伸入所述U形结构与所述内层框架的侧壁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包括U形主体和固定边,其中,所述U形主体的开口朝向所述内层框架的底壁,所述固定边连接所述U形主体的边缘、且所述固定边与所述U形主体配合形成π形结构;所述支撑梁通过所述固定边与所述内层框架焊接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方向,所述U形主体在每侧端部超出所述固定边,且所述U形主体的每侧端部自与其对应的所述缺口、伸入所述加强板的U形结构与所述内层框架的侧壁之间;
所述支撑梁通过所述U形结构与所述固定框架以及所述加强板焊接固定。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框架的侧壁在顶部边缘设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包括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其中:
所述第一翻边自所述内层框架的侧壁弯折、向靠近所述容纳腔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翻边连接所述第一翻边、且自所述第一翻边向背离所述容纳腔的底壁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翻边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且自所述第二翻边向靠近所述内层框架的侧壁方向延伸。
13.一种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箱壳体和箱盖,所述箱盖扣合所述电池箱壳体的容纳腔。
14.一种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堆叠设置的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箱,相邻所述电池箱之间通过所述电池箱的支撑框架相连。
15.一种配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系统。
CN202320037985.XU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 Active CN2191806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37985.XU CN219180691U (zh)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37985.XU CN219180691U (zh)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0691U true CN219180691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59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37985.XU Active CN219180691U (zh)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06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05370B1 (en) Battery pack and automobile
JP6095813B2 (ja) 蓄電装置
JP5605470B2 (ja) バッテリケース
EP3920315B1 (en)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N210467949U (zh) 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及装置
JP4992208B2 (ja) 燃料電池搭載構造体
KR102475180B1 (ko)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KR102124555B1 (ko) 연료 전지 및 그것을 탑재한 차량
EP3883005B1 (en) Battery box
CN219180691U (zh) 一种电池箱壳体、电池箱、电池系统及配电设备
EP3514852B1 (en) Battery pack fixing apparatus
CN216698558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2231116U (zh) 一种储能系统的壳体结构及其框架式组合储能系统
JP2019160397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3636185U (zh) 模组框架及电池模组
JP7020867B2 (ja) 電池ケース
CN217507524U (zh) 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和车辆
CN220692231U (zh) 一种方壳电池模组堆叠结构
CN219643027U (zh) 一种锂电池包钣金箱体
CN220021435U (zh) 一种ctp电池包的箱体组件及ctp电池包
CN220382211U (zh) 一种电池组、紧固结构及电池箱
CN215474425U (zh) 一种电池舱及使用该电池舱的电动车
CN212113815U (zh) 电池模组安装支架、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20544111U (zh) 一种模组支撑结构、电池及车辆
CN217062363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插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