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0999U - 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0999U
CN218930999U CN202222384301.1U CN202222384301U CN218930999U CN 218930999 U CN218930999 U CN 218930999U CN 202222384301 U CN202222384301 U CN 202222384301U CN 218930999 U CN218930999 U CN 2189309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cb
plate
module
cylinder
fron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843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广庆
易万清
黄凤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if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if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if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if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8430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309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09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09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包括:第一模组、第二模组与第三模组,该第一模组用于PCB上下升降带动活动,在第一模组内部所设气缸伸缩驱动与一号滑轨导向配合,可对PCB实现稳定上下往复带动;该第二模组用于旋转所述第一模组前侧下端的PCB,在电缸、第二同步轮、同步带与第一同步轮同步驱动下,可实现所放置PCB的180°转动调节;该第三模组用于PCB承接的承接结构,可在分布设置吸嘴吸取下,对PCB实现稳定吸取活动,而在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第一二号滑轨与第二二号滑轨相互配合下,可实现挤压力消除,避免PCB出现扭曲变形,导致PCB质量受到影响。使用该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时,可对PCB稳定吸附,防止PCB扭转弯曲现象的出现,实现PCB质量的有效保护。

Description

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PCB扭转变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
背景技术
PCB,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线路板,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相互连接的载体。由于它是采用电子印刷术制作的,故被称为“印刷”电路板;
现今对于PCB的加工,需采用吸取机构,来进行加工位置的转移活动,使PCB实现稳定转向导送;
目前的PCB加工所用的吸取机构,通过内部所设的吸盘,来对PCB实现吸附活动,同时通过机械臂或其他转移设备,来将所吸附的PCB,实现快速转移活动;
现有中国专利为CN201621166671.6一种用于机器人的PCB板吸取装置,其包括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至少两组气嘴组件,所述气嘴组件包括有固定于固定座并且向外延伸的支臂、呈长条形的调节块和固定于调节块端部的气嘴,所述支臂上开设有第一槽孔,所述调节块上开设有第二槽孔,且所述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中的至少一个呈长条形,所述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内穿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上螺合有螺母,藉由所述螺杆和螺母而将支臂和调节块紧固。该实用新型能够避开PCB板上的不规则过孔,方便于吸取PCB板,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从上述专利可得知,对于现有PCB的吸取装置,通常通过多个吸盘,来进行PCB的吸取转移运输活动,但上述吸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即传统吸取装置吸取PCB时,多个吸盘可能不是同时回弹、底部无支撑、旋转不同步,这些因素会造成PCB在被吸取时产生一定的扭曲变形;从而影响产品品质,影响设备Down机,以及浪费人力,因此,针对以上情况,设计的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新型吸取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有技术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使用所述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进行PCB的转移输送时,PCB不易受多个吸盘不同时回弹、底部无支撑、旋转不同等因素,出现扭曲变形,导致PCB整体质量受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止PCB 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包括:第一模组:用于PCB上下升降带动活动;第二模组,用于旋转所述第一模组前侧下端的PCB;第三模组,用于PCB承接的承接结构。
所述第一模组用于带动前侧下端所设的第二模组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模组可沿第一模组前侧下端进行转动,所述第二模组中部与第三模组相接,且第三模组顶部对PCB进行承接。
所述第一模组包括加强板;所述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还包括紧固于加强板上端前侧的气缸安装板,所述气缸安装板前侧中部与气缸顶部相接,所述气缸上下两端外侧分别安装有第一调速阀与第二调速阀,所述气缸下端外侧相接有气缸活动接头,所述加强板底部与竖板上端中部紧固连接,所述竖板上端左右两侧与中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缓冲器安装块与第二缓冲器安装块,所述第一缓冲器安装块与所述第二缓冲器安装块前侧中部分别对应设有第一缓冲器与第二缓冲器,所述第一缓冲器安装块与所述第二缓冲器安装块内部内嵌有一号滑轨,所述加强板前侧下端左右两侧均焊接固定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左侧相对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后侧与所述加强板相连接,所述加强板前侧下端中部安装有真空发生器,所述真空发生器下端相对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顶部与所述加强板底部紧固连接,所述左侧所设加强筋左端相对安装有气管接头,所述加强板前侧下端左侧紧固有真空表安装板,所述真空表安装板右侧前端设有真空表;当所述气缸收缩时,所述一号滑轨可供所设一号滑轨外侧相接设备上移;当所述气缸伸长时,所述一号滑轨可供所设一号滑轨外侧相接设备下移复位。
所述第一模组包括加强板前侧下端左右两侧均焊接固定的加强筋,所述右侧所设加强筋左端相对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后侧与所述加强板相连接,所述加强板前侧下端中部安装有真空发生器,所述真空发生器下端相对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顶部与所述加强板底部紧固连接,所述左侧所设加强筋左端相对安装有气管接头,所述加强板前侧下端左侧紧固有真空表安装板,所述真空表安装板右侧前端设有真空表;当所述气缸收缩时,所述一号滑轨可供所设一号滑轨外侧相接设备上移;当所述气缸伸长时,所述一号滑轨可供所设一号滑轨外侧相接设备下移复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只需将待转移的PCB放置到所述第三模组下端相对处,而所述第三模组可在底部所述第二模组旋转带动下,进行180°转动调节活动,使所述第三模组原本顶部吸取处调整至与所述PCB上下相对,接着可通过所述第二模组后侧相接的所述第一模组,来实现所述第二模组的下移,使第三模组底部调整的吸取处与所述PCB 相接,实现吸取活动,当所述PCB吸取完成,可依次复位所述第二模组与所述第一模组,在所述第二模组复位下,所述第三模组可将所吸附的PCB带动至顶部,而在所述第一模组复位提升下,所述第二模组可进行所述第三模组整体上移,进行所述PCB整体的升降传输活动,当提升至第一模组最顶部时,外部工位就可进行第三模组顶部所吸附PCB的取下,实现其他PCB加工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所述第二模组包括:相接于所述一号滑轨前侧的气缸推动连接块,所述气缸推动连接块前侧左端与中部分别设置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右侧内部相接的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卡环右侧相对设置的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右侧相接的一号导向销,所述一号导向销右侧相连的第一转轴安装件,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后侧相对设置的第二转轴安装件,所述第二转轴安装件右侧依次相对设置的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右侧相接的第二卡环,所述第三轴承后侧中部相传动连接的第一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外侧传动连接的同步带,所述同步带上端内部传动连接的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右侧相接的加强块,所述加强块右侧紧固连接的电缸,所述电缸右侧相接的电缸安装板;所述气缸推动连接块上端中部与气缸底部相接。通过上述改进,当需进行所承接 PCB的转向调节时,通过运行所述电缸,使电缸实现左侧所述第二同步轮同步带动,而所述第二同步轮可通过外侧相接所述同步带配合,实现所述同步带下端相接第一同步轮同步带动,来实现同步传动活动,进而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右侧中部相接的第一转轴安装件与第二转轴安装件就可随所述第一同步轮同轨迹转动,实现所述PCB方向的旋转调节,以便后续PCB快速调节转移至下一工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所述第二同步轮右侧中部与所述电缸左侧中部输出端相接,所述电缸通过后侧相接所述电缸安装板进行外接活动。通过上述改进,所述第二同步轮可随电缸左侧中部输出端同步转动,有利于高效稳定调节驱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前侧和第二转轴安装件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右侧中部相插接,所述第二转轴安装件前侧中部外侧和第二转轴安装件后侧中部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三轴承相接。通过上述改进,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与第二转轴安装件即利于实现快速连接配合,还可利于稳定所述PCB 稳定调节带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与第二转轴安装件外侧的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可相对应配合,利于旋转调节过程的流畅。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所述第三模组包括:相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内侧的侧板,所述侧板前后两侧内壁相插接的第一二号滑轨与第二二号滑轨,所述第一二号滑轨与第二二号滑轨远离侧板一侧相接的治具连接块,所述治具连接块顶部相接的治具面板,所述治具面板底部左右两侧紧固的第一压缩弹簧与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与第二压缩弹簧底部相对设置的第一弹簧安装座与第二弹簧安装座,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座与第二弹簧安装座底部紧固连接的治具底板,所述治具底板上端中部安装的三通接头,所述治具面板上端左右两侧分别插接的第一二号导向销与第二二号导向销,所述第一二号导向销与第二二号导向销上端相连的治具上板,所述治具上板前后左右两端分别安装的第一快速接头与第二快速接头,所述治具上板顶部分布紧固的PCB支撑块,所述PCB支撑块上端中部设置的吸嘴,所述吸嘴上端外侧吸附有PCB板主体,所述第一快速接头与第二快速接头外侧接口端与所述真空发生器相接,并且第一快速接头与第二快速接头与吸嘴内部相连通。通过上述改进,当所述PCB板主体放置于所述治具上板上端时,可在所述治具上板上端分布设置吸嘴吸取下,实现稳定支持放置,而设于所述治具面板下端左右两侧的所述治具连接块,可在外侧相对所述侧板、第一二号滑轨与第二二号滑轨连接与导向配合下,保证所述PCB板主体上下移动的精准,避免压坏所述PCB板主体,利于所述PCB板主体进行稳定支持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所述侧板沿所述治具面板下端左右相对设有两对,两对所述侧板前后分别相对设于两对第一二号滑轨与第二二号滑轨。通过上述改进,两侧所述侧板可实现稳定连接与支撑导向配合,同时配合两侧所述侧板内壁相接的第一二号滑轨与第二二号滑轨,实现上下精准移动配合,实现悬浮缓冲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与第二压缩弹簧均沿治具面板底部四角设有四对,并且四对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与第二压缩弹簧底部分别对应设有第一弹簧安装座与第二弹簧安装座。通过上述改进,四对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与第二压缩弹簧可与下端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座与第二弹簧安装座,实现弹性缓冲支撑,利于所述PCB板主体稳定放置,抵消传导所述PCB板主体的压力,减少所述PCB板主体扭转变形现象的出现。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所述第一二号滑轨、第二二号滑轨、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第一二号导向销与第二二号导向销用于治具上板悬浮状态构成,可供所述治具上板进行压力抵消。通过上述改进,所述第一二号滑轨、第二二号滑轨、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第一二号导向销与第二二号导向销可相互配合保证所述PCB板主体处于治具上板上端的稳定,利于所述PCB板主体稳定支撑放置,减少扭转弯曲现象的出现。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至少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只需将待转移的PCB放置到所述第三模组下端相对处,而所述第三模组可在底部所述第二模组旋转带动下,进行180°转动调节活动,使所述第三模组原本顶部吸取处调整至与所述PCB上下相对,接着可通过所述第二模组后侧相接的所述第一模组,来实现所述第二模组的下移,使第三模组底部调整的吸取处与所述 PCB相接,实现吸取活动,当所述PCB吸取完成,可依次复位所述第二模组与所述第一模组,在所述第二模组复位下,所述第三模组可将所吸附的PCB 带动至顶部,而在所述第一模组复位提升下,所述第二模组可进行所述第三模组整体上移,进行所述PCB整体的升降传输活动,当提升至第一模组最顶部时,外部工位就可进行第三模组顶部所吸附PCB的取下,实现其他PCB加工活动;
2、当需进行所承接PCB的转向调节时,通过运行所述电缸,使电缸实现左侧所述第二同步轮同步带动,而所述第二同步轮可通过外侧相接所述同步带配合,实现所述同步带下端相接第一同步轮同步带动,来实现同步传动活动,进而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右侧中部相接的第一转轴安装件与第二转轴安装件就可随所述第一同步轮同轨迹转动,实现所述PCB方向的旋转调节,以便后续PCB快速调节转移至下一工位;
3、当所述PCB板主体放置于所述治具上板上端时,可在所述治具上板上端分布设置吸嘴吸取下,实现稳定支持放置,而设于所述治具面板下端左右两侧的所述治具连接块,可在外侧相对所述侧板、第一二号滑轨与第二二号滑轨连接与导向配合下,保证所述PCB板主体上下移动的精准,避免压坏所述PCB 板主体,利于所述PCB板主体进行稳定支持放置;
4、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与第二转轴安装件即利于实现快速连接配合,还可利于稳定所述PCB稳定调节带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与第二转轴安装件外侧的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可相对应配合,利于旋转调节过程的流畅;
5、两侧所述侧板可实现稳定连接与支撑导向配合,同时配合两侧所述侧板内壁相接的第一二号滑轨与第二二号滑轨,实现上下精准移动配合,实现悬浮缓冲配合;
6、四对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与第二压缩弹簧可与下端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座与第二弹簧安装座,实现弹性缓冲支撑,利于所述PCB板主体稳定放置,抵消传导所述PCB板主体的压力,减少所述PCB板主体扭转变形现象的出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的立体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一模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二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二模组拆分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三模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三模组拆分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836807820000081
Figure BDA000383680782000009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但是,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了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参见图1-2,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玻璃钢化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与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 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的立体拆分示意图。所述一体式玻璃钢化设备包括第一模组A、第二模组B和第三模组C。
参见图3,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一模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在图3中可以看到,所述第一模组A用于PCB上下升降带动活动,所述第一模组A用于带动前侧下端所设的第二模组B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模组B可沿第一模组A前侧下端进行转动,所述第二模组B 中部与第三模组C相接,且第三模组C顶部对PCB进行承接;
所述第一模组A包括用于支撑配合的加强板1;所述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还包括竖直紧固于加强板1上端前侧用于连接配合的气缸安装板 2,所述气缸安装板2前侧中部与气缸4顶部相接,所述气缸4上下两端外侧分别安装有第一调速阀3与第二调速阀5用于气缸4伸缩驱动活动,所述气缸 4下端外侧相接有气缸活动接头10,气缸活动接头10实现快速连接配合,实现第二模组B的上下往复拉动,所述加强板1底部与竖板6上端中部紧固连接,竖板6实现支撑配合使用,所述竖板6上端左右两侧与中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缓冲器安装块7与第二缓冲器安装块11,所述第一缓冲器安装块7 与所述第二缓冲器安装块11前侧中部分别对应设有第一缓冲器8与第二缓冲器12,所述第一缓冲器安装块7与所述第二缓冲器安装块11内部内嵌有一号滑轨9,所述一号滑轨9前侧下端外表面设有滑动连接端,且一号滑轨9所设滑动连接端外侧与第二模组B相接,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左右两侧均焊接固定有加强筋13实现支撑加固活动,所述加强筋13左侧相对安装有电磁阀 14,所述电磁阀14后侧与所述加强板1相连接,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中部安装有真空发生器15,所述真空发生器15下端相对设置有底板16,所述底板 16顶部与所述加强板1底部紧固连接,所述左侧所设加强筋13左端相对安装有气管接头17,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左侧紧固有真空表安装板19,所述真空表安装板19右侧前端设有真空表18;当所述气缸4收缩时,所述一号滑轨 9可供所设一号滑轨9外侧相接设备上移;当所述气缸4伸长时,所述一号滑轨9可供所设一号滑轨9外侧相接设备下移复位。
所述第一模组A包括加强板1前侧下端左右两侧均焊接固定的加强筋13,所述右侧所设加强筋13左端相对安装有电磁阀14,所述电磁阀14后侧与所述加强板1相连接,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中部安装有真空发生器15,所述真空发生器15下端相对设置有底板16,所述底板16顶部与所述加强板1底部紧固连接,所述左侧所设加强筋13左端相对安装有气管接头17,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左侧紧固有真空表安装板19,所述真空表安装板19右侧前端设有真空表18;当所述气缸4收缩时,所述一号滑轨9可供所设一号滑轨9外侧相接设备上移;当所述气缸4伸长时,所述一号滑轨9可供所设一号滑轨9 外侧相接设备下移复位。
所述第二模组B用于旋转所述第一模组A前侧下端的PCB,具体的,参见图4-5,图4-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二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二模组拆分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如图4-5所示,所述第二模组B包括:相接于所述一号滑轨9前侧的气缸推动连接块21,所述气缸推动连接块21前侧左端与中部分别紧固有的第一支撑板22与第二支撑板28,所述第一支撑板22与第二支撑板28整体形状相一致,均呈T形块状,所述第一支撑板22与第二支撑板28可对外侧相接的第三模组C实现支撑配合,所述第一支撑板22右侧内部相接的第一卡环23,第一卡环23用于连接紧固配合,所述第一卡环23 右侧相对设置的第一轴承24,第一轴承24加强旋转调节活动的流畅,所述第一轴承24右侧相接的一号导向销25,所述一号导向销25右侧相连的第一转轴安装件26,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26后侧相对设置的第二转轴安装件27,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26与第二转轴安装件27结构相一致,用于快速连接活动,所述第二转轴安装件27右侧依次相对设置的第二轴承29与第三轴承30,所述第二轴承29与第三轴承30均可为旋转调节活动提供支持,所述第三轴承 30右侧相接的第二卡环31,所述第三轴承30后侧中部相传动连接的第一同步轮32,所述第一同步轮32外侧传动连接的同步带33,所述同步带33上端内部传动连接的第二同步轮34,所述第一同步轮32、同步带33与第二同步轮 34呈倾斜状态设置,并且第一同步轮32、同步带33与第二同步轮34可实现同轨迹稳定传动,所述第一同步轮32右侧相接的加强块35,所述加强块35 右侧紧固连接的电缸36,所述电缸36右侧相接的电缸安装板37;所述气缸推动连接块21上端中部与气缸4底部相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同步轮34右侧中部与所述电缸36左侧中部输出端相接,所述电缸36通过后侧相接所述电缸安装板37进行外接活动。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同步轮34可随电缸36左侧中部输出端同步转动,有利于高效稳定调节驱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26前侧和第二转轴安装件27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8右侧中部相插接,所述第二转轴安装件27 前侧中部外侧和第二转轴安装件27后侧中部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24和第二轴承29、第三轴承30相接。如此可使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26与第二转轴安装件27即利于实现快速连接配合,还可利于稳定所述PCB稳定调节带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26与第二转轴安装件27外侧的所述第一轴承 24和所述第二轴承29、所述第三轴承30,可相对应配合,利于旋转调节过程的流畅。
所述第三模组C用于PCB承接的承接结构,具体的,如图6-7所示,图 6-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三模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和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中的第三模组拆分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如图6-7所示,所述第三模组C包括:相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2与第二支撑板28内侧的侧板38,所述侧板38中部上下两端设有连接处与第二模组B相接,所述侧板38前后两侧内壁相插接的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所述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远离侧板38一侧相接的治具连接块41,所述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分别沿相对应设置治具连接块41内壁竖直安装,且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 与相对应设置治具连接块41相滑动连接,所述治具连接块41顶部相接的治具面板42,所述治具面板42底部左右两侧紧固的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所述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整体结构相一致,均可实现缓冲配合,所述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底部相对设置的第一弹簧安装座45与第二弹簧安装座46,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底部均与下端相对设置的第一弹簧安装座45与第二弹簧安装座46相套接,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座45与第二弹簧安装座46底部紧固连接的治具底板47,所述治具底板47上端中部安装的三通接头48,所述治具面板42上端左右两侧分别插接的第一二号导向销49与第二二号导向销50,所述第一二号导向销49与第二二号导向销50上端相连的治具上板51,所述治具上板51前后左右两端分别安装的第一快速接头52与第二快速接头53,所述第一快速接头52与第二快速接头53沿治具上板51外侧设置有四对,所述治具上板51顶部分布紧固的PCB支撑块54,所述PCB支撑块54上端中部设置的吸嘴55,所述PCB 支撑块54与所述吸嘴55沿治具上板51上端所设数量不少于五个,所述吸嘴 55上端外侧吸附有PCB板主体56,所述第一快速接头52与第二快速接头53 外侧接口端与所述真空发生器15相接,并且第一快速接头52与第二快速接头 53与吸嘴55内部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所述侧板38沿所述治具面板42下端左右相对设有两对,两对所述侧板38前后分别相对设于两对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也可是说,两侧所述侧板38可实现稳定连接与支撑导向配合,同时配合两侧所述侧板38内壁相接的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实现上下精准移动配合,实现悬浮缓冲配合。
进一步所述,所述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均沿治具面板42 底部四角设有四对,并且四对所述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底部分别对应设有第一弹簧安装座45与第二弹簧安装座46。具体地,四对所述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可与下端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座45 与第二弹簧安装座46,实现弹性缓冲支撑,利于所述PCB板主体56稳定放置,抵消传导所述PCB板主体56的压力,减少所述PCB板主体56扭转变形现象的出现。
进一步,所述第一二号滑轨39、第二二号滑轨40、第一压缩弹簧43、第二压缩弹簧44、第一二号导向销49与第二二号导向销50用于治具上板51悬浮状态构成,可供所述治具上板51进行压力抵消。可得知,所述第一二号滑轨39、第二二号滑轨40、第一压缩弹簧43、第二压缩弹簧44、第一二号导向销49与第二二号导向销50可相互配合保证所述PCB板主体56处于治具上板 51上端的稳定,利于所述PCB板主体56稳定支撑放置,减少扭转弯曲现象的出现。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时,首先气缸4处于收回状态,第二模组B内部所设的电缸36驱动左侧相接的第二同步轮34转动,随第二同步轮34转动下,设于第二同步轮34外侧的同步带33,可进行下端外侧传动连接第一同步32的带动,进而相接于第一同步轮32左侧中部的第二轴承安装件27,可沿第二支撑板28前侧中部旋转180 度,同时设于左侧所述第一支撑板22前侧中部的第一转轴安装件26,也可实现同步180°旋转活动,进而使得相接于第一转轴安装件26与第二转轴安装件27内侧的第三模组C,进行方向的改变,使内部所设的治具上板51,转动至下端,进行PCB板主体56吸取准备,在第一转轴安装件26与第二转轴安装件27转动过程中,设于第一转轴安装件26外侧的第一轴承24和设于第二转轴安装件27外侧的第二轴承29与第三轴承30,可保证第一转轴安装件26 与第二转轴安装件27同步驱动调节活动的流畅;
接着可通过第一模组A内部所设的第一调速阀3与第二调速阀5,来运行气缸安装板2前侧竖直设置的气缸4,使气缸4快速伸长实现下端相接第二模组B的下推,而在竖板6左右两侧所述一号滑轨9导向配合下,可保证第二模组B下移的流畅与稳定,第二模组B随气缸4下推,使第二模组B内侧相接第三模组C与底部来料的PCB板主体56相对时,可通过运行竖板6右侧下端所述加强筋13外侧相对设置的电磁阀14,使电磁阀14实现竖板6前侧下端中部所设真空发生器15的运行,而因真空发生器15前侧与第三模组C内部所设第一快速接头52与第二快速接头53相连接原因,使得分别与第一快速接头52与第二快速接头53相连通的吸嘴55受压可实现吸取活动,而设于真空表安装板19前侧的真空表18,则可进行真空值的快速显示;
当具有吸力的吸嘴55通过气缸4下推接触到来料的PCB板主体56时,吸嘴55可对PCB板主体56实现吸取活动,同时第三模组C内部的PCB支撑块54,可在气缸4下推力作用下,实现挤压活动,使PCB支撑块54接触到 PCB板主体56后,将压力传导至治具上板51上,使治具上板51通过左右两侧相接的第一二号导向销49与第二二号导向销50,将压力传导至治具面板42 上,而治具面板42又将压力传导至左右两侧所设的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处,使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配合外侧相对应套接的第一弹簧安装座45和第二弹簧安装座46,实现受挤压缓冲活动,同时设于治具连接块41左右两侧的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可进行导向配合,保证治具面板42上下移动的精准,实现压缩到位活动;
当完成PCB板主体56的稳定吸取后,可再次通过第一调速阀3与第二调速阀5,来实现气缸4的收缩活动,进而气缸4底部相接的气缸活动接头10,可进行第二模组B内部所设气缸推动连接块21的上拉,使气缸推动连接块21 带动第二模组B与第三模组C整体上移,上移过程中,第三模组C内部所设的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的挤压力消失,使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实现治具上板51的回推复位,保证通过吸嘴55吸取的PCB 板主体56不易发生掉落,同时在弹力缓冲消能配合下,也可避免挤压力过大,导致PCB板主体56扭曲变形;
然后再次通过运行第二模组B内部所设的电缸36,使电缸36实现第二同步轮34、同步带33与第一同步轮32的反向驱动,进而左右相对称所设的第一转轴安装件26与第二转轴安装件27,就可进行第三模组C整体的复位180°转动,使吸取于下端的PCB板主体56转动至上端,实现PCB板主体56朝上活动,而当气缸4收缩至最短状态时,第二模组B与第三模组C,可完成稳定上移活动,然后通过电磁阀14,实现真空发生器15的关闭,来解除第三模组 C对PCB板主体56的吸取效果,进而其他工位,就可进行PCB支撑块55上端所承接PCB板主体56的拿取另加工,通过如此往复下,就可对PCB板主体56实现高效吸取转移活动;
在本新型吸取装置运行下,可在竖板6前侧左右两侧所设一号滑轨9导向配合下,进行流畅上下往复升降活动,保证PCB板主体56上下移动转移活动的稳定,而在第二模组B内部电缸36、第二同步轮35、同步带34与第一同步轮33带动下,可实现单边动力驱动活动,不会因两边力不同,导致PCB板主体56往复转移受影响,且设于第三模组C内部的第一二号滑轨39、第二二号滑轨40、第一压缩弹簧43、第二压缩弹簧44、第一二号导向销49与第二二号导向销50相互配合下,可实现治具上板51的悬浮设置,并对PCB板主体56所受压力,实现传导抵消活动,避免挤压力过大,导致吸嘴55所吸取的 PCB板主体56,出现扭曲变形现象。
上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组(A),用于PCB上下升降带动活动;
第二模组(B),用于旋转所述第一模组(A)前侧下端的PCB;
第三模组(C),用于PCB承接的承接结构;
所述第一模组(A)用于带动前侧下端所设的第二模组(B)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模组(B)可沿第一模组(A)前侧下端进行转动,所述第二模组(B)中部与第三模组(C)相接,且第三模组(C)顶部对PCB进行承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A)包括加强板(1);所述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还包括紧固于加强板(1)上端前侧的气缸安装板(2),所述气缸安装板(2)前侧中部与气缸(4)顶部相接,所述气缸(4)上下两端外侧分别安装有第一调速阀(3)与第二调速阀(5),所述气缸(4)下端外侧相接有气缸活动接头(10),所述加强板(1)底部与竖板(6)上端中部紧固连接,所述竖板(6)上端左右两侧与中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缓冲器安装块(7)与第二缓冲器安装块(11),所述第一缓冲器安装块(7)与所述第二缓冲器安装块(11)前侧中部分别对应设有第一缓冲器(8)与第二缓冲器(12),所述第一缓冲器安装块(7)与所述第二缓冲器安装块(11)内部内嵌有一号滑轨(9),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左右两侧均焊接固定有加强筋(13),所述加强筋(13)左侧相对安装有电磁阀(14),所述电磁阀(14)后侧与所述加强板(1)相连接,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中部安装有真空发生器(15),所述真空发生器(15)下端相对设置有底板(16),所述底板(16)顶部与所述加强板(1)底部紧固连接,所述左侧所设加强筋(13)左端相对安装有气管接头(17),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左侧紧固有真空表安装板(19),所述真空表安装板(19)右侧前端设有真空表(18);当所述气缸(4)收缩时,所述一号滑轨(9)可供所设一号滑轨(9)外侧相接设备上移;当所述气缸(4)伸长时,所述一号滑轨(9)可供所设一号滑轨(9)外侧相接设备下移复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A)包括加强板(1)前侧下端左右两侧均焊接固定的加强筋(13),所述右侧所设加强筋(13)左端相对安装有电磁阀(14),所述电磁阀(14)后侧与所述加强板(1)相连接,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中部安装有真空发生器(15),所述真空发生器(15)下端相对设置有底板(16),所述底板(16)顶部与所述加强板(1)底部紧固连接,所述左侧所设加强筋(13)左端相对安装有气管接头(17),所述加强板(1)前侧下端左侧紧固有真空表安装板(19),所述真空表安装板(19)右侧前端设有真空表(18);当所述气缸(4)收缩时,所述一号滑轨(9)可供所设一号滑轨(9)外侧相接设备上移;当所述气缸(4)伸长时,所述一号滑轨(9)可供所设一号滑轨(9)外侧相接设备下移复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组(B)包括:相接于所述一号滑轨(9)前侧的气缸推动连接块(21),所述气缸推动连接块(21)前侧左端与中部分别设置的第一支撑板(22)与第二支撑板(28),所述第一支撑板(22)右侧内部相接的第一卡环(23),所述第一卡环(23)右侧相对设置的第一轴承(24),所述第一轴承(24)右侧相接的一号导向销(25),所述一号导向销(25)右侧相连的第一转轴安装件(26),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26)后侧相对设置的第二转轴安装件(27),所述第二转轴安装件(27)右侧依次相对设置的第二轴承(29)与第三轴承(30),所述第三轴承(30)右侧相接的第二卡环(31),所述第三轴承(30)后侧中部相传动连接的第一同步轮(32),所述第一同步轮(32)外侧传动连接的同步带(33),所述同步带(33)上端内部传动连接的第二同步轮(34),所述第一同步轮(32)右侧相接的加强块(35),所述加强块(35)右侧紧固连接的电缸(36),所述电缸(36)右侧相接的电缸安装板(37);所述气缸推动连接块(21)上端中部与气缸(4)底部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同步轮(34)右侧中部与所述电缸(36)左侧中部输出端相接,所述电缸(36)通过后侧相接所述电缸安装板(37)进行外接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件(26)前侧和第二转轴安装件(27)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8)右侧中部相插接,所述第二转轴安装件(27)前侧中部外侧和第二转轴安装件(27)后侧中部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24)和第二轴承(29)、第三轴承(30)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模组(C)包括:相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2)与第二支撑板(28)内侧的侧板(38),所述侧板(38)前后两侧内壁相插接的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所述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远离侧板(38)一侧相接的治具连接块(41),所述治具连接块(41)顶部相接的治具面板(42),所述治具面板(42)底部左右两侧紧固的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所述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底部相对设置的第一弹簧安装座(45)与第二弹簧安装座(46),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座(45)与第二弹簧安装座(46)底部紧固连接的治具底板(47),所述治具底板(47)上端中部安装的三通接头(48),所述治具面板(42)上端左右两侧分别插接的第一二号导向销(49)与第二二号导向销(50),所述第一二号导向销(49)与第二二号导向销(50)上端相连的治具上板(51),所述治具上板(51)前后左右两端分别安装的第一快速接头(52)与第二快速接头(53),所述治具上板(51)顶部分布紧固的PCB支撑块(54),所述PCB支撑块(54)上端中部设置的吸嘴(55),所述吸嘴(55)上端外侧吸附有PCB板主体(56),所述第一快速接头(52)与第二快速接头(53)外侧接口端与所述真空发生器(15)相接,并且第一快速接头(52)与第二快速接头(53)与吸嘴(55)内部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8)沿所述治具面板(42)下端左右相对设有两对,两对所述侧板(38)前后分别相对设于两对第一二号滑轨(39)与第二二号滑轨(4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均沿治具面板(42)底部四角设有四对,并且四对所述第一压缩弹簧(43)与第二压缩弹簧(44)底部分别对应设有第一弹簧安装座(45)与第二弹簧安装座(46)。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号滑轨(39)、第二二号滑轨(40)、第一压缩弹簧(43)、第二压缩弹簧(44)、第一二号导向销(49)与第二二号导向销(50)用于治具上板(51)悬浮状态构成,可供所述治具上板(51)进行压力抵消。
CN202222384301.1U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 Active CN2189309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4301.1U CN218930999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4301.1U CN218930999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0999U true CN218930999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60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84301.1U Active CN218930999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309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53447U (zh) 一种上料摆盘机
CN110439293B (zh) 一种玻璃幕墙辅助安装设备
CN112123919A (zh) 一种内置式高效全自动ccd对位印刷设备及方法
CN212587399U (zh) 一种键盘背光板装配设备
KR101318045B1 (ko) 패널이동용 진공 흡착기
CN218930999U (zh) 一种防止pcb扭转变形的吸取机构
CN112922288A (zh) 一种超高墙砖安装设备
CN116330110B (zh) 一种车载透明曲面显示屏异形加工装置
CN111070189A (zh) 一种高效全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设备
CN216435846U (zh) 一种光伏组件自动装框机
CN114425902B (zh) 曲面屏真空贴合装置
CN113764314A (zh) 一种光伏组件自动装框机
CN108725877B (zh) 一种3d曲面玻璃的凹面定位及凸面同步转移机构
CN213880796U (zh) 一种pcb板组装自动找正机构
CN207616007U (zh) 一种车载gps支撑架上料机构
CN111745363A (zh) 一种边框安装装置
CN215755112U (zh) 异型屏调整搬运机械手
CN114250981B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安装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CN217396561U (zh) 一种用于汽车拉杆制造的搬运装置
CN217675493U (zh) 一种电路板自动转移装置
CN220244784U (zh) 一种软体电路板的吸附平移装置
CN115626483B (zh) 一种具有夹具快拆结构的放板机
CN220387011U (zh) 一种喷胶丝印机旋转升降台
CN219945645U (zh) 一种汽车玻璃抛光设备
CN213082327U (zh) 一种镜框弯曲成型机下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