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29090U - 车桥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桥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29090U
CN218929090U CN202320113890.1U CN202320113890U CN218929090U CN 218929090 U CN218929090 U CN 218929090U CN 202320113890 U CN202320113890 U CN 202320113890U CN 218929090 U CN218929090 U CN 218929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axle
frame
axle assembly
leaf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389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平
梁依山
王俊伟
范建强
李光天
李文武
杨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Jiangxi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Jiangxi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Jiangxi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389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29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29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29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桥总成和车辆,其中,车桥总成包括:车桥组件,与车架弹性连接;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车桥组件的一侧,驱动连接所述车桥组件;减振组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背离所述车桥组件的一侧,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车架;阻尼机构,连接所述减振组件,以对所述减振组件产生阻尼力。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降低了驱动电机振动时的振动次数。

Description

车桥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桥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电驱桥属于驱动桥的一种,动力装置由原内燃机驱动调整为电机驱动,大部分电驱桥将电机集成至车桥上以实现集成化、高效率等功能。但此种集成式电驱桥由于电机的存在,导致电驱桥整体的质心偏离车桥的轴心,对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造成很大影响。
现有一种减震车桥总成,包括底板,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箱,减震箱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直板,第一直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直板,第二直板固定连接驱动电机,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簧盒,弹簧盒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减震机构。在车辆发生颠簸时,由于弹簧盒内第一减震机构的作用,会使得驱动电机的振动幅度下降,从而减缓驱动电机的振动。
但在每次颠簸时,驱动电机从振动恢复至平稳的期间内振动次数仍然较多,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平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桥总成,旨在降低驱动电机振动时的振动次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桥总成,包括:
车桥组件,与车架弹性连接;
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车桥组件的一侧,驱动连接所述车桥组件;
减振组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背离所述车桥组件的一侧,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车架;
阻尼机构,连接所述减振组件,以对所述减振组件产生阻尼力。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的质心偏离所述车桥组件的轴心,所述减振组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的质心背离所述车桥组件的轴心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减振组件包括:
弹性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车架,所述阻尼机构连接所述弹性件。
可选地,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
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朝远离支撑面的方向延伸;
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的外周,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对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滑动产生弹性阻力。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之间形成一装配腔,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相对滑动使得所述装配腔的大小可调,所述阻尼机构设置在所述装配腔内,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
可选地,所述车桥总成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朝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设有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连接所述减振组件,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二安装位连接所述驱动组件,所述第二安装位设有多个。
可选地,所述车桥组件包括:
板簧组,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板簧组的两端连接所述车架的地侧,所述板簧组的中部朝远离所述车架的方向拱起;
驱动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驱动桥,所述驱动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板簧组的中部背离所述车架的一侧,其中,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有两组所述板簧组,所述驱动桥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组所述板簧组。
可选地,所述板簧组包括:
第一板簧,一端固定于所述车架,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车架;
第二板簧,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簧和所述车架之间,两端固定于所述车架,所述第一板簧与所述第二板簧均朝远离车架的方向拱起。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桥总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车桥总成包括车桥组件、驱动组件、减振组件和阻尼机构。其中驱动组件设置在车桥组件的一侧,用于驱动车桥组件转动。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驱动组件随着车桥组件发生振动,而由于减振组件连接驱动组件和车架,可以减弱驱动组件的振动,减少因驱动组件的振动造成车辆的NVH性能下降。阻尼机构连接减振组件,为减振组件提供阻尼力,使得减振组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停止振动,恢复静止状态,进而减弱驱动组件振动,使驱动组件较容易恢复至静止状态,从而提高车辆的NVH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桥总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桥总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桥总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车桥组件 110 板簧组
111 第一板簧 112 第二板簧
120 驱动桥 200 驱动组件
300 减振组件 310 弹性件
320 第一支撑件 330 第二支撑件
400 阻尼机构 500 安装板
510 第一安装位 520 第二安装位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电驱桥属于驱动桥的一种,动力装置由原内燃机驱动调整为电机驱动,大部分电驱桥将电机集成至车桥上以实现集成化、高效率等功能。但此种集成式电驱桥由于电机的存在,导致电驱桥整体的质心偏离车桥的轴心,对车辆的NVH性能造成很大影响。现有一种减震车桥总成,包括底板,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箱,减震箱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直板,第一直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直板,第二直板固定连接驱动电机,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簧盒,弹簧盒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减震机构,从而减缓驱动电机的振动。但此种车桥总成结构比较复杂,造成车辆的簧下质量较重,对车辆的加速性、稳定性和操控性等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车辆每次颠簸时弹簧振动次数较多,即驱动电机振动次数较多,需要较长时间才可恢复静止状态,影响驱动电机与车桥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以及减振结构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桥总成。
参照图1至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桥总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桥总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车桥总成,包括:
车桥组件100,与车架弹性连接;
驱动组件200,设置在车桥组件100的一侧,驱动连接车桥组件100;
减振组件300,设置在驱动组件200背离车桥组件100的一侧,连接驱动组件200和车架;
阻尼机构400,连接减振组件300,以对减振组件300产生阻尼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车桥总成包括车桥组件100、驱动组件200、减振组件300和阻尼机构400。其中驱动组件200设置在车桥组件100的一侧,用于驱动车桥组件100转动。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驱动组件200随着车桥组件100发生振动,而由于减振组件300连接驱动组件200和车架,可以减弱驱动组件200的振动,减少因驱动组件200的振动造成车辆的NVH性能下降。阻尼机构400连接减振组件300,为减振组件300提供阻尼力,使得减振组件300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停止振动,恢复静止状态,进而减弱驱动组件200振动,使驱动组件200较容易恢复至静止状态,从而提高车辆的NVH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阻尼机构,可以为液压阻尼器或磁流变阻尼器等。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200的质心偏离车桥组件100的轴心,减振组件300设置在驱动组件200的质心背离车桥组件100的轴心的一侧。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将减振组件300设置在驱动组件200的质心背离车桥组件100的轴心的一侧,使得驱动组件200的质心位于车桥组件100和减振组件300之间,使得驱动组件200两侧受到的力更加均匀,驱动组件200在车辆颠簸时产生的振动幅度就更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减振组件300对驱动组件200的减振效果。
可选地,减振组件300包括:
弹性件310,连接驱动组件200和车架,阻尼机构400连接弹性件310。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减振组件300包括弹性件310,弹性件310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比如橡胶或尼龙等,也可以直接为弹簧,主要起到减振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弹性件310连接驱动组件200和车架,使得车辆的簧下质量降低,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可选地,减振组件300还包括:
第一支撑件320,第一支撑件320的第一端与驱动组件200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320的第二端朝远离支撑面的方向延伸;
第二支撑件330,第二支撑件330的第一端与车架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330的第二端套设在第一支撑件320的第二端的外周,第二支撑件330与第一支撑件320滑动连接;
其中,弹性件310连接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以对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的滑动产生弹性阻力。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减振组件300还包括第一支撑件320、第二支撑件330,第二支撑件330的第二端套设在第一支撑件320的第二端,且第二支撑件330与第一支撑件320滑动连接,弹性件310连接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10套设在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的外周,通过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可以对弹性件310的变形方向进行引导,使得弹性件310的形变尽量沿竖直方向,减少弹性件310发生弯曲变形。
可选地,第一支撑件320与第二支撑件330均为中空结构,第二支撑件330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件320的第二端之间形成一装配腔,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之间的相对滑动使得装配腔的大小可调,阻尼机构400设置在装配腔内,且连接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320与第二支撑件330均为中空结构,第二支撑件330套设在第一支撑件320外周时,两个零部件的中空结构连通形成一个装配腔,并且通过两个零部件的相对滑动使得装配腔的大小可调,阻尼机构400即设置在装配腔内部,且阻尼机构400连接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在驱动组件200发生振动时,驱动组件200连接第一支撑件320,第二支撑件330套设在第一支撑件320外周,第二支撑件330连接车架,驱动组件200的振动使得第一支撑件320与第二支撑件330发生相对滑动,套设在第一支撑件320与第二支撑件330外周的弹性件310可以减弱第一支撑件320与第二支撑件330的滑动,从而起到减振的作用,同时设在第一支撑件320与第二支撑件330内部的阻尼机构400可以减少弹性件310形变的程度和次数,使振动尽快恢复平稳,从而进一步减少驱动组件200的振动。
可选地,车桥总成还包括安装板500,安装板500的一端与驱动组件200可拆卸连接,安装板500的另一端朝靠近第一支撑件320的方向延伸且连接第一支撑件320的第一端。
请结合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车桥总成还包括安装板500,减振组件300通过安装板500连接驱动组件200,安装板500的一端和驱动组件200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接或螺接等,安装板50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320的第一端。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驱动组件200不止会发生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振动,还可以在其他方向上发生振动,比如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第一支撑件320的第一端和安装板500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330的第一端和车架转动连接,使得减振组件30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转动自由度,当驱动组件200发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振动时,减振组件300可以受力倾斜,从而对此方向上的振动同样起到减振的作用。
可选地,安装板500设有第一安装位510和第二安装位520,安装板500通过第一安装位510连接减振组件300,安装板500通过第二安装位520连接驱动组件200,第二安装位520设有多个。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安装板500设有第一安装位510和第二安装位520,本实施例的安装板500为竖直设置,减振组件300对安装板500的作用力也基本为竖直方向,可以在驱动组件200振动时防止安装板500受力过大发生弯折。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减振组件300的第一支撑件320通过安装板500与电机的端面连接,第一安装位510与第二安装位520均为螺栓孔,第二安装位520设有多个,任意两个第二安装位520可以与第一安装位510形成一虚拟三角形,此虚拟三角形也位于一个竖直方向的面上,使得减振组件300与驱动组件200的连接更加牢固,连接处不容易因多次、高频的振动而受到破坏。
可选地,车桥组件100包括:
板簧组110,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板簧组110的两端连接车架的地侧,板簧组110的中部朝远离车架的方向拱起;
驱动桥120,驱动组件200驱动连接驱动桥120,驱动桥120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板簧组110的中部背离车架的一侧,其中,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有两组板簧组110,驱动桥120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组板簧组110。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车桥组件100包括板簧组110和驱动桥120,驱动组件200连接驱动桥120。板簧组110的中部朝远离车架的方向拱起,驱动桥120设置在板簧组110的中部,板簧组110主要连接驱动桥120和车架,同时可以起到对驱动桥120减振的作用。
可选地,板簧组110包括:
第一板簧111,一端固定于车架,另一端转动连接车架;
第二板簧112,设置在第一板簧111和车架之间,两端固定于车架,第一板簧111与第二板簧112均朝远离车架的方向拱起。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板簧组110包括第一板簧111和第二板簧112,第一板簧111和第二板簧112均朝远离车架的方向拱起,第一板簧111的两端均固定,第二板簧112一端固定于车架,另一端和车架转动连接,可以减少驱动桥120在竖直方向和沿车辆前后方向的震动。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簧111层叠设有多个,第二板簧112也层叠设有多个,可以提高板簧组110的强度。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驱动桥120通过U型螺栓固定于板簧组110,U型螺栓套设在板簧组110的中部,同时与驱动桥120锁紧,使得U型螺栓和驱动桥120将板簧组110夹紧,从而实现驱动桥120的固定,结构简单,易于拆卸。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桥总成,该车桥总成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可以为乘用车,也可以为商用车,本实施中的车桥总成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质量较轻,尤其适用于电动轻卡等新能源商用车,通过将驱动组件200和车架通过减振组件300连接,降低了车辆的簧下质量,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稳定性等,并且大大降低了驱动组件20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从而提高了车辆的NVH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桥组件,与车架弹性连接;
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车桥组件的一侧,驱动连接所述车桥组件;
减振组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背离所述车桥组件的一侧,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车架;
阻尼机构,连接所述减振组件,以对所述减振组件产生阻尼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质心偏离所述车桥组件的轴心,所述减振组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的质心背离所述车桥组件的轴心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组件包括:
弹性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车架,所述阻尼机构连接所述弹性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
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朝远离支撑面的方向延伸;
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的外周,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弹性件连接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对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滑动产生弹性阻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之间形成一装配腔,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相对滑动使得所述装配腔的大小可调,所述阻尼机构设置在所述装配腔内,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总成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朝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设有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连接所述减振组件,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二安装位连接所述驱动组件,所述第二安装位设有多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组件包括:
板簧组,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板簧组的两端连接所述车架的地侧,所述板簧组的中部朝远离所述车架的方向拱起;
驱动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驱动桥,所述驱动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板簧组的中部背离所述车架的一侧,其中,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有两组所述板簧组,所述驱动桥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组所述板簧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组包括:
第一板簧,一端固定于所述车架,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车架;
第二板簧,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簧和所述车架之间,两端固定于所述车架,所述第一板簧与所述第二板簧均朝远离车架的方向拱起。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桥总成。
CN202320113890.1U 2023-01-13 2023-01-13 车桥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8929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3890.1U CN218929090U (zh) 2023-01-13 2023-01-13 车桥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3890.1U CN218929090U (zh) 2023-01-13 2023-01-13 车桥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29090U true CN218929090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67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3890.1U Active CN218929090U (zh) 2023-01-13 2023-01-13 车桥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290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41397A (en) Stabilizing device for a suspension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JP2009511333A (ja) 後端部取付バッテリボックスを備える車両
JP2004099017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フレームを利用した前輪懸架装置
CN216733816U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压缩机总成和车辆
CN218929090U (zh) 车桥总成和车辆
US4249627A (en) Chassis and suspension arrangement for motor vehicles
CN111823803A (zh) 一种减震车桥总成
JPS6341211A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ヨン装置
JPS6341243A (ja) 電気自動車
CN102407743B (zh) 一种重型卡车车身前悬置结构
CN219191852U (zh) 一种橡胶悬架
CN220884032U (zh) 拉杆悬置组件及车辆
CN218906822U (zh) 悬架结构、车架以及电动车
CN220577449U (zh) 减震装置、车架结构以及平衡车
CN220639433U (zh) 一种电动观光车防震悬架
CN219601008U (zh) 一种汽车橡胶弹簧减振座椅
CN212046768U (zh) 一种具有变惯量飞轮的车辆被动悬架
CN218876796U (zh) 一种商务车及其悬架减震装置
CN219706593U (zh) 一种房车用缓冲减震悬架
CN209938246U (zh) 高强度防侧倾汽车横向稳定系统
CN217515228U (zh) 一种压缩机减振结构
CN214728041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前悬架支架
JP2000177346A (ja) リーフサスペンション
KR100793902B1 (ko) 차량용 후륜 현가장치
CN117962510A (zh) 轮边集成模块、线控底盘装置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