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8983U - 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68983U CN218668983U CN202123364219.4U CN202123364219U CN218668983U CN 218668983 U CN218668983 U CN 218668983U CN 202123364219 U CN202123364219 U CN 202123364219U CN 218668983 U CN218668983 U CN 2186689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top cover
- hinge
- cabin door
- synchronous bel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驱动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小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舱门主体,所述顶盖舱门主体主要由对称设置的第一顶盖舱门、第二顶盖舱门、分别与所述第一顶盖舱门、第二顶盖舱门转动连接的旋转开合铰链总成,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旋转开合铰链总成进行转动的驱动机构构成。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形成数据采集和驱动控制的数据化控制以及通过大弯臂铰链开合舱门,更易于车顶大曲面舱门开合和数据化控制的智能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智能化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无人智能化应用小车的研发周期越来越短,市场上无人智能化的车型种类越来越多,对无人小车外饰件的功能、外观、材质等要求越来越高。
功能应用、外观造型作为当下无人小车设计的重要的评判标准,其对场景应用者购车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车顶盖设置开合舱门是放大车体局部功能是所有车型设计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现有技术的舱门开合一般设计为铰链加启动撑杆和锁止结构加限位器,多为物理按键控制,需要外造型曲面相对平直,曲面弧度不宜过大,在产品中表现极为繁琐和占用很多空间,具体有以下几点的技术不足:1)对于整车的空间要求较高,需预留较大区域空间用于设计舱门开合的结构空间布置;2)无人小车造型趋势向科技感、时尚感等方面发展,现有传统旋转开合机构的对于外造型平直曲面要求,影响了造型师对于造型设计的发挥,对造型影响较大;3)结构设计较为繁琐和占用很多空间,对无人小车内部空间应用影响因素较大。4)无数据化精准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结构复杂、成本高、智能控制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基于电驱动的无人小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包括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舱门主体,所述顶盖舱门主体主要由对称设置的第一顶盖舱门、第二顶盖舱门、分别与所述第一顶盖舱门、第二顶盖舱门转动连接的旋转开合铰链总成,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旋转开合铰链总成进行转动的驱动机构构成。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形成数据采集和驱动控制的数据化控制以及通过大弯臂铰链开合舱门,更易于车顶大曲面舱门开合和数据化控制的智能应用。
进一步地,在所述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设置旋转开合铰链总成,包括: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顶盖舱门两端的第一大弯臂铰链支架和第二大弯臂铰链支架。所述第一、第二大弯臂铰链支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顶盖舱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的第一、第二铰链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铰链旋转轴分别通过第一、第二轴固定座组件与第一、第二轴固定板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主旋转齿轮轴连接、所述主旋转齿轮轴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与所述第一铰链旋转轴连接。所述主旋转齿轮轴第二输出端通过主从齿轮组件与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通过水平同步带与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通过齿轮与第二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通过第二大弯臂铰链支架与所述第二顶盖舱门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通过对铰链旋转轴预设水平面进行位置结构限位固定随向转动,齿轮旋转轴安装固定座与安装板成垂直安装,大大节约车内横向空间,整体结构新颖,易于开发和生产;齿轮旋转轴本体中间部分通过齿轮咬合与同步带垂直化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包括设置同步驱动机构,所述驱动电机与主传动齿轮轴硬性连接,所述主传动齿轮轴始端安装一个齿轮与车左侧铰链旋转齿轮轴通过同步带紧固连接,所述主传动齿轮轴中间安装一个齿轮,进一步与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进行齿轮咬合匹配,所述主传动齿轮轴与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首末端同时固定在双轴安装座上,双轴安装座与安装支架紧固连接,从而保证两轴的水平度与垂直精度,更好的解决了传输里的损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与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均设置两个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上第二齿轮通过同步带与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第一齿轮紧固连接,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第二齿轮与车右侧铰链旋转齿轮轴通过同步带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传动齿轮轴、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与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的固定两端安装板均分别在同一高度平面上,且安装板与轴之间中空处理,即减轻零件重量也避免轴与安装板之间产生干涉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左右垂直同步带都安装有行程数据传感器,与上下对应位置的采集传感器进行行程数据采集。所述传感器采集的行程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做出打开,关闭的相对应决策判断,精准控制舱门开合。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单边驱动电机,通过带动主旋转齿轮轴,主旋转齿轮轴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一从传动齿轮轴,第一从传动齿轮轴通过同步带带动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主旋转齿轮轴与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通过垂直旋转轴同步带带动旋转开合铰链总成,达到舱门开合,齿轮旋转轴安装固定座与安装板成垂直安装,大大节约车内横向空间,整体结构新颖,易于开发和生产,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更加简洁、轻便,结构更加稳定。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右垂直同步带安装行程数据传感器,将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能够更精准的控制舱门开合。
3、本实用新型,采用轻质化铝合金材质结构,相较于其他材质减轻了整体舱门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盖舱门关闭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盖舱门开启后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其中:1.顶盖舱门主体;21.第一顶盖舱门;22.第二顶盖舱门; 31.第一大弯臂铰链支架;32.第二大弯臂铰链支架41.第一轴固定座组件;42.第二轴固定座组件51.第一铰链旋转轴;61.第一轴固定座安装板;62.第二轴固定座安装板;71.第一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2. 第二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8.水平同步带;9.轴前固定板;10.轴后固定板;11.驱动电机;12.电机固定支架;131.第一数据采集传感器; 132.第二数据采集传感器14.齿轮;15.主传动齿轮轴;16.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17.同步带滑块;18.第一轴固定支架;19.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20.第二轴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包括有第一顶盖舱门21、第二顶盖舱门22、第一大弯臂铰链31、第二大弯臂铰链32,所述第一大弯臂铰链31位于所顶盖舱门21的下端,在所述第一大弯臂铰链31 的旋转轴端还设置第一铰链旋转轴51;所述第一大弯臂铰链31 分别固定于第一铰链旋转轴51的两端,所述第一铰链旋转轴51 由第一轴固定座41固定于第一轴固定座安装板61上,且为垂直布置,第一铰链旋转轴51中间设置齿轮与第一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1紧固相连,所述第一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1与主旋转齿轮轴15的第一个齿轮咬合紧固相连,所述主旋转齿轮轴15的第二个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16齿轮咬合装配,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16的第二个齿轮与水平同步带8齿轮咬合连接;所述水平同步带8与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19的第一齿轮咬合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19的第二齿轮与第二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2齿轮咬合连接,所述第二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2与第二铰链旋转轴52中间的齿轮咬合连接。
所述主旋转齿轮轴15与从动旋转传动轴16同时与第一轴固定支架18分别固定于轴前固定板9,轴后固定板10连接车体固定,所述主旋转齿轮轴15与驱动电机11连接,驱动电机11固定在电机固定支架12上。
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19与第二轴固定支架20分别固定于轴前固定板9,轴后固定板21连接车体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与轴对应处都做中空设计处理见图2所示。
所述第一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1上端设置同步带滑块17,下端设置第一数据采集传感器对应行程数据采集,所述第二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2下端设置第二数据采集传感器,见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构零件本体边缘均设计有圆角,固定安装板均采用轻量化设计,与车体水平安装或垂直安装连接结构,极易安装匹配。
具体使用时,如图1、2所示,只需要驱动电机11驱动带动主旋转齿轮轴15通过垂直旋转轴同步带7与从动齿轮传动轴16、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19带动另一侧垂直旋转轴同步带,同时使铰链旋转轴5相向或反向旋转,带动弯臂铰链开合从而控制系统可以精准控制顶盖舱门的开合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舱门主体(1),所述顶盖舱门主体(1)主要由对称设置的第一顶盖舱门(21)、第二顶盖舱门(22)、分别与所述第一顶盖舱门(21)、第二顶盖舱门(22)转动连接的旋转开合铰链总成,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旋转开合铰链总成进行转动的驱动机构构成;
其中,所述旋转开合铰链总成包括: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顶盖舱门(21、22)两端的第一大弯臂铰链支架(31)和第二大弯臂铰链支架(32);
所述第一大弯臂铰链支架(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盖舱门(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的第一铰链旋转轴(51)连接,所述第一铰链旋转轴(51)通过第一轴固定座组件(41)与第一轴固定座安装板(61)连接;
所述第二大弯臂铰链支架(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盖舱门(2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的第二铰链旋转轴(52)连接,所述第二铰链旋转轴(52)通过第二轴固定座组件(42)与第二轴固定座安装板(62)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1),所述驱动电机(11)的输出端与主旋转齿轮轴(15)连接、所述主旋转齿轮轴(1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1)与所述第一铰链旋转轴(51)连接;
所述主旋转齿轮轴(15)第二输出端通过主从齿轮组件与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16)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16)通过水平同步带(8)与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19)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19)通过齿轮与第二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2)连接,所述第二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2)通过第二大弯臂铰链支架(32)与所述第二顶盖舱门(2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1)包括与第一铰链旋转轴(51)上端连接的同步带滑块(17)、垂直同步带,连接垂直同步带与第一铰链旋转轴的齿轮(14),所述同步带滑块(17)与驱动电机(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轴固定座组件(41)由三个轴固定座组成,与所述第一轴固定座安装板(61)紧固连接,所述轴固定座上设置安装孔,使第一铰链旋转轴(51)能够穿过轴固定座固定安装;
所述第二轴固定座组件(42)由三个轴固定座组成,与所述第二轴固定座安装板(62)紧固连接,所述轴固定座上设置安装孔,使第二铰链旋转轴(52)能够穿过轴固定座固定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旋转齿轮轴(15)与驱动电机(11)通过电机固定支架(12)固定连接,所述主旋转齿轮轴(15)与第一从动齿轮传动轴(16)上的齿轮啮合并固定于第一轴固定支架(18),所述第一轴固定支架(18)后安装轴后固定板(10),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传动轴(19)两端安装第二轴固定支架(20),所述第二轴固定支架(20)后安装轴前固定板(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1)、第二垂直旋转轴同步带组件(72)两端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数据采集传感器(131)、第二数据采集传感器(13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大弯臂铰链支架(31、32),第一、第二顶盖舱门(21、22),第一、第二铰链旋转轴(51、52)以及机构中使用的旋转轴和支架均为轻质化铝合金材质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64219.4U CN218668983U (zh) | 2021-12-29 | 2021-12-29 | 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64219.4U CN218668983U (zh) | 2021-12-29 | 2021-12-29 | 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68983U true CN218668983U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5534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364219.4U Active CN218668983U (zh) | 2021-12-29 | 2021-12-29 | 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68983U (zh) |
-
2021
- 2021-12-29 CN CN202123364219.4U patent/CN2186689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668983U (zh) | 一种基于电驱动的无人车顶盖舱门开合机构 | |
CN114104125A (zh) | 一种汽车尾翼结构 | |
CN112896341B (zh) | 一种运动型实用汽车用的收展式尾翼 | |
CN106068195A (zh) | 前后对开式车门及具有该车门的电动汽车 | |
CN101298818A (zh) | 汽车前罩铰链 | |
WO2023097972A1 (zh) | 车门以及车辆 | |
CN208602291U (zh) | 一种内藏式汽车天窗运动机构组合 | |
CN107416047A (zh) | 一种车身尾翼组件 | |
CN209414637U (zh) | 一种电动式车身泄压阀 | |
CN110509854B (zh) | 一种踏板装置和汽车 | |
CN212201715U (zh) | 一种可调节行李箱门弹启力的开启机构 | |
CN210526251U (zh) | 一种玻璃与金属网板交替切换遮挡在车窗上的车窗装置 | |
CN208180741U (zh) | 汽车天窗导向联动装置 | |
CN220548918U (zh) | 具有无线电控侧滑门的货箱及货车 | |
CN221233887U (zh) | 后备箱总成及车辆 | |
CN210733993U (zh) |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 |
CN213973532U (zh) | 一种智能调光车窗 | |
CN217835818U (zh) | 电动尾翼驱动机构及电动尾翼总成和汽车 | |
EP3792157B1 (en) | Translatable active side air curtain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15045574B (zh) | 一种翻转式隐藏外把手 | |
CN219565255U (zh) | 车辆 | |
CN215244276U (zh) | 一种汽车遮阳板 | |
CN220639477U (zh) | 双开电动遮阳帘 | |
CN217892686U (zh) | 一种汽车隐藏式眼镜盒结构 | |
CN218112981U (zh) | 一种共轴双旋翼式无人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