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33993U -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33993U
CN210733993U CN201921322563.7U CN201921322563U CN210733993U CN 210733993 U CN210733993 U CN 210733993U CN 201921322563 U CN201921322563 U CN 201921322563U CN 210733993 U CN210733993 U CN 210733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over plate
rod
cover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225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皓
万道圣
邢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iled Critical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to CN2019213225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33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33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33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李架及车辆,包括设置在车体顶盖上的开口和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驱动机构、杆组件和盖板;其中,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杆组件伸出或缩回所述开口;所述盖板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打开或封闭所述开口。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机构同时驱动杆组件和盖板,实现了杆组件的自动伸出和隐藏,不需要进行安装和拆卸,避免了由于安装不牢固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行李架,不需要额外安装侧轨,避免了侧轨重量造成的燃油负担,还可应用于轿车,解决了轿车上无法安装行李架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用行李架为加装在车身顶部,用来安全方便地固定行李的支撑架或部件,一般用于两厢式的旅行车、SUV和MPV等车型上。
目前,为了便于安装行李架,通常会在车体上设置侧轨,以实现对行李架横杆的支撑,行李架通常由用户购买零件,然后再由专业人员将其安装在车体的侧轨上,为了提高燃油效率,在不需要携带负载时,再将其从侧轨上卸下。
现有技术的行李架,具有如下缺点:第一、行李架的安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若安装不牢固,容易在驾驶过程中,特别是在越野驾驶过程中发生松动而带来不便。因此,行李架的安装和拆卸对于用户来讲较为不便。第二,用于支撑的侧轨,总重量约为5kg,一直附加在车身上,制约着车辆燃油效率的提高;第三,对于大多数轿车来讲,其顶部空间也可以设置行李架,然而由于轿车顶部没有合适的连接点,导致无法在轿车上安装行李架。
基于此,现有技术仍然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行李架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行李架安装和拆卸不便,以及侧轨制约燃油效率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行李架,包括设置在车体顶盖上的开口和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驱动机构、杆组件和盖板;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杆组件伸出或缩回所述开口;
所述盖板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打开或封闭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连接所述杆组件和所述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杆组件包括杆本体和立柱,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立柱驱动所述杆本体;
所述开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具有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立柱通过的凹槽,所述凹槽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其中,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其中,
所述杆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封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盖板封闭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杆组件缩回所述开口隐藏;
所述杆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封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盖板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杆组件伸出所述开口处于可负载状态;
所述杆组件处于中间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盖板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还包括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连接所述立柱;
所述杆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盖板封闭所述立柱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间隙;
所述杆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盖板随所述杆组件缩回所述开口隐藏。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轴通过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一盖板,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杆、第二杆和支持件,其中,
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铰接至所述驱动轴,且偏心设置;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盖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支持件上;
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盖合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翻转而打开所述第一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支持件与车身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轴通过行星齿轮机构与连接部件连接,所述立柱和所述第二盖板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车体顶盖凹进形成与车体内部隔离的隔离腔,所述开口为所述隔离腔的开口,所述驱动机构置于所述隔离腔内。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行李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机构同时驱动杆组件和盖板,实现了杆组件的自动伸出和隐藏,不需要进行安装和拆卸,避免了由于安装不牢固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行李架,不需要额外安装侧轨,避免了侧轨重量造成的燃油负担,还可应用于轿车,解决了轿车上无法安装行李架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参考以下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附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可以省略相关的元件,或者在一些情况下比例可能已经被放大,以便强调和清楚地示出本文描述的新颖特征。另外,如本领域中已知的,系统部件可以被不同地布置。此外,在附图中,贯穿几个视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的部分。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另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行星齿轮机构透视显示;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行李架在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行李架在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行李架在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行李架在第一状态时的车体顶部整体结构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行李架在中间状态时的车体顶部整体结构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行李架在第二状态时的车体顶部整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行李架在隐藏状态时的车体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部的开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行李架在隐藏状态时的车体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9A,图9B,图9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行李架不同用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车体顶盖上的开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杆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所提供的说明详细阐述和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实施例。提供这样的说明并非是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此处描述的实施例,而是为了以这样的方式解释和教导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从而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这些原理。在理解之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仅可以将这些原理应用于本公开所给出的实施例,而且也可以根据这些原理想到其他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覆盖文义上和/或在等同原则下落入所要求的保护范围内的所有这样实施例。
此外,在本文中,如第一和第二、上部和下部等的关系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动作与另一个实体或动作区分开,而不一定要求或意味着处于这些实体或动作之间的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术语“包括”、“包含”或其任何其它变形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以使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也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的或这些过程、方法、物品或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下面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车辆,可以是标准的汽油动力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燃料电池车辆、两轮或三轮车辆、船舶、飞行器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交通工具。车辆包括与机动性有关的部件,诸如发动机、电动马达、变速器、悬架、驱动轴和/或车轮等。车辆还包括与车辆控制相关的部件,例如车辆控制器、车辆总线等,车辆控制器可通过车辆总线与车内部件连接,从而实现对这些部件的控制。车辆可以是非自主的、半自主的(例如一些常规运动功能由车辆控制)或自主的(例如运动功能由车辆控制,无需驾驶员的直接输入)。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行李架,包括设置在车体顶盖4上的开口5和支撑装置10,所述支撑装置10包括驱动机构3、杆组件1和盖板2;其中,所述驱动机构3驱动所述杆组件1伸出或缩回所述开口5;所述盖板2在所述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打开或封闭所述开口5。本实施例通过驱动机构3带动杆组件1和盖板2运行,在杆组件1缩回开口5时,盖板2封闭开口5,实现行李架的隐藏,在杆组件1伸出开口5的过程中,盖板2倾斜使开口5处于打开状态,以使杆组件1可以顺利地伸出开口5,当杆组件1伸出动作完成,即处于可负载状态时,盖板2又恢复至封闭开口5的状态。不仅可以实现杆组件的自动伸出和隐藏,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对行李架的支撑装置10进行安装和拆卸,避免了由于安装不牢固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仅需要将驱动机构与车身连接,不需要额外安装侧轨,避免了侧轨重量造成的燃油负担,可应用于轿车,解决了轿车上无法安装行李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图8所示,开口5和支撑装置10均至少设置两个,至少两个开口5互相平行,在车体顶盖上横向或纵向设置,两个支撑装置10分别与两个开口5对应设置,可在车体的左右两侧或前后两侧形成至少两个支撑,以更好的实现行李架的负载用途。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支撑装置10可进行分别控制,以便于实现任意多个支撑装置的杆组件伸出开口形成供负载的支撑,或者仅伸出单个的杆组件,用作照明或者车顶警示灯等的载体,此时可将车顶灯等零件集成于某一杆组件上。上述实施例不作为对开口和支撑装置设置位置的限制,开口还可以在车体顶部的前后左右分别设置,如设置为一横向、一纵向,或两横向、两纵向,同时根据开口的设置位置相应地设置支撑装置。
如图9A-图9C所示的实施例,在车体顶盖4上横向地设置了两个开口,即前开口和后开口,每个开口内均有支撑装置10,即每个开口内设置一个横杆作为杆本体1,每个杆本体1的两端各设置一个立柱,每个立柱对应设置一个驱动机构、一个第二盖板和一个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对应地连接第一盖板的两端。图9A为两个横杆均隐藏于开口下,两个第一盖板和四个第二盖板互相配合地盖合两个开口;图9B为两个横杆伸出两个开口,处于可负载的行李架状态,此时,两个第一盖板盖合两个开口;图9C为仅一个横杆伸出其开口,此种状态下,横杆或立柱适用于用作照明或者车顶警示灯等的载体,可将车顶灯等零件集成于该杆组件1上。
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图4C所示,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驱动轴310,驱动轴310可以由图2所示的电机320进行驱动,所述驱动轴310连接所述杆组件1和所述盖板2。本实施例通过同一驱动轴310同时带动杆组件1和盖板2运动,驱动轴310同时限定了盖板2和杆组件1的运行轨迹变化,实现了杆组件1和盖板2的同步驱动,整个行李架在隐藏和伸出两个状态进行切换时,盖板2的打开和盖合与杆组件1的位置相配合且衔接顺畅。
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11所示,所述杆组件1包括杆本体110和立柱120,所述驱动机构3通过所述立柱120驱动所述杆本体110;如图7,图10所示,所述开口5包括第一开口510和第二开口520,所述第一开口510具有第一侧边511,所述第一侧边511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立柱通过的凹槽512,所述凹槽512形成所述第二开口520。立柱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均用于连接杆本体110和驱动机构3,第二开口520的数量和位置与立柱120的数量和位置相匹配设置。图11所示杆组件1为两个立柱120的情况,两个立柱120分别设置在杆本体110的两端,立柱可以与杆组件一体成型设置。与之对应地,图10所示的第二开口520也设置由两个,与立柱120的位置相对应。采用两个立柱120分别支撑杆本体110的两端,并可对两个立柱120分别设置驱动机构,两个驱动机构同步运行,对于较长的立柱具有较佳地稳定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3,以及图4A至图4C所示,所述盖板2包括第一盖板210和第二盖板220,其中,所述第一盖板210与所述第一开口510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盖板220与所述第二开口520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
图4A为所述杆组件1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图,所述第一盖板210封闭所述第一开口510,所述第二盖板220封闭所述第二开口520,此时,杆组件1缩回所述开口5隐藏,行李架处于隐藏状态不可用;图4C是所述杆组件1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图,此时,所述杆组件1伸出所述开口5处于可负载状态,可作为行李架使用;所述第一盖板210封闭所述第一开口510,所述第二盖板220打开所述第二开口520;图4B是所述杆组件1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图,所述杆组件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即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外的情形时,所述第一盖板210打开所述第一开口510,所述第二盖板220打开所述第二开口520。
本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二盖板220在杆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对杆组件1的旋转处即第二开口520处进行遮盖,实现了行李架处于隐藏状态时,包含驱动机构3、杆组件1在内的部件被第一盖板210和第二盖板220盖合在开口5之下。在杆组件1处于第二状态时,可将第二开口520处的立柱120或其他连接结构设置成与第二开口520的大小一致,如将立柱120的截面尺寸与第二开口520的大小设置为相同,或者在第二开口处的结构凸圆设计,则在可负载的第二状态时,立柱本身对第二开口形成封闭。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边缘可以设置有实现密封的柔性件,以实现开口处的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如图4A-图4C所示的第三盖板230,来实现第二开口520的封闭。优选的实施例中,可将第三盖板230的外缘设置为与第二开口520的大小和形状相同,并且在第三盖板230的中部设置通过孔,将第三盖板230套装在立柱120上,使立柱120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三盖板230恰好封闭第二开口520。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盖板还可以设置为与立柱一体成型。同时,还可将第二盖板与立柱进行固定连接,以保证第二盖板与立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不便,甚至第二盖板也可与立柱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B所示,驱动机构3与第一盖板210之间的驱动关系可以通过如下结构实现:所述驱动机构3的驱动轴310通过连杆机构6连接所述第一盖板210,所述连杆机构6包括第一杆610、第二杆620和支持件630,其中,所述第一杆610的第一端铰接至所述驱动轴310,且偏心设置;所述第一杆61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杆620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盖板210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杆62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杆620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支持件上;所述第一杆61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210盖合所述第一开口510,所述第一杆610的第一端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210翻转而打开所述第一开口510。优选地,第一盖板210可通过图4B所示的连接件211连接至第二杆620的第一端。
详细地,如图4A至图4C所示,第一杆610的第一端与驱动轴310偏心连接,该偏心连接,可以通过图示的驱动盘311实现,也可以直接在驱动轴310上引出一铰接件,第一杆的第一端与铰接件的铰接点偏心于驱动轴,图4A,图5A中,第一杆610的第一端移动至远离第二杆620的第二端的位置时,即第一杆610的第一端与第二杆620的第二端之间具有最大距离,第一杆610和第二杆620之间的角度最大,第一盖板210盖合在第一开口510上,第二盖板220也恰好盖合在第二开口520上;随着驱动轴310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第一杆610第一端和第二杆620第二端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一杆610和第二杆620之间形成的角度逐渐减小,旋转至图4B,图5B所示状态,第一杆610的第一端逐渐地移动至靠近第二杆620第二端的位置,即第一杆610的第一端与第二杆620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最短时,驱动轴310旋转180度,第一杆610和第二杆620之间形成的角度达到减小,此时,第一盖板210打开至最大状态,杆组件1伸出行程进行至一半,即杆组件1以驱动轴310为中心旋转45度,此时,以驱动轴310为中心第二盖板220也随之旋转45度,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转动驱动轴310,第一杆610的第一端和第二杆620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至图4C,图5C所示,第一杆610的第一端重新移动至远离第二杆620的第二端的位置,即第一杆10的第一端与第二杆620的第二端之间重新具有最大距离,第一杆610和第二杆620之间重新形成了最大角度,第一盖板210盖合在第一开口510上,第二盖板220继续旋转45度,使得此时第二盖板220与图4A所示状态下第二盖板220之间垂直,杆组件1的立柱120位于凹槽512内,处于可负载状态,此时凹槽512所形成的第二开口520可通过立柱120本身或通过第三盖板230实现密封。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上述的同一驱动轴下,立柱和第一盖板之间的运行轨迹相互配合,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轴通过行星齿轮机构与连接部件连接,所述立柱和所述第二盖板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件上。具体地,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3的驱动轴310连接行星齿轮机构7的太阳轮710,带动太阳轮710旋转,太阳轮710与齿圈730之间通过行星齿轮720连接,可将立柱120和第二盖板220固定安装在齿圈730外壁,即可实现第二盖板220和立柱120随着齿圈730的转动而转动。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持第二杆的第二端所设置的支持件可直接或间接地与车身连接。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了支持所述驱动机构的壳体,该壳体固定于所述开口内,驱动电机安装在壳体上,上述的支持件可以集成于壳体上,通过壳体连接车身。
如图1,图2,图3所示,壳体8包括用于安置或固定驱动机构的驱动电机3的安置部820,以及用于安置上述实施例中的行星齿轮机构7和杆组件1的容置腔830,容置腔830上方设置供立柱通过的通道840,该通道840与第二开口俯视方向上重叠,容置腔830远离安置部的一侧的侧壁上开设供驱动轴穿过的通孔,用于连接连杆机构6的驱动盘或铰接件位于于腔体远离安置部的一侧。同时,如图1所示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适应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三盖板230,在壳体8上开设有供第三盖板安置的槽口810。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为,所述车体顶盖凹进形成与车体内部隔离的隔离腔,所述开口为所述隔离腔的开口,所述驱动机构置于所述隔离腔内。支撑装置的具体结构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大致相同。由于该隔离腔隔离于车体内部之外,因此对于密封性的要求会低于上述直接在车体顶盖上切割、形成与车体内部相通的开口的实施例。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已在本申请文件中显示和描述,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实施例仅被用于作为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此想到的众多变形、改变及替代实施方式均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技术上可行的前提下,以上针对不同实施例所列举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的另外实施例。因此,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可采用对在本申请文件中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做的各种替换方案。
此外,可以看出,第一槽/第二槽、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等术语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对不同部分所采用的命名方式,并非旨在对所指部分的优先性/重要性或者具体结构进行任何限定,并且可以替换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任何其他合理命名方式。
在本申请中,反意连接词的使用旨在包括连接词。定或不定冠词的使用并不旨在指示基数。具体而言,对“该”对象或“一”和“一个”对象的引用旨在表示多个这样对象中可能的一个。此外,可以使用连接词“或”来传达同时存在的特征,而不是互斥方案。换句话说,连接词“或”应理解为包括“和/或”。术语“包括”是包容性的并且具有与“包含”相同的范围。
本申请文件意在说明如何使用所披露的技术以及各种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其所真实指向的以及所等同的范围和精神。并且,上述说明并非对所有可能进行穷举或将保护范围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根据上述教导,改变以及变化是可能的。所选择和说明的实施例提供了所述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实践应用的最佳说明,并且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所披露的技术用于各种可以想到的特定应用的各种改变。因此,在实质上不脱离本文描述的技术的精神和原理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种种变化和修改都旨在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行李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车体顶盖上的开口和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驱动机构、杆组件和盖板;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杆组件伸出或缩回所述开口;
所述盖板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打开或封闭所述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连接所述杆组件和所述盖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组件包括杆本体和立柱,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立柱驱动所述杆本体;
所述开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具有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立柱通过的凹槽,所述凹槽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其中,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其中,
所述杆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封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盖板封闭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杆组件缩回所述开口隐藏;
所述杆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封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盖板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杆组件伸出所述开口处于可负载状态;
所述杆组件处于中间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盖板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连接所述立柱;
所述杆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盖板封闭所述立柱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间隙;
所述杆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盖板随所述杆组件缩回所述开口隐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轴通过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一盖板,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杆、第二杆和支持件,其中,
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铰接至所述驱动轴,且偏心设置;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盖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支持件上;
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盖合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翻转而打开所述第一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件与车身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轴通过行星齿轮机构与连接部件连接,所述立柱和所述第二盖板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顶盖凹进形成与车体内部隔离的隔离腔,所述开口为所述隔离腔的开口,所述驱动机构置于所述隔离腔内。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行李架。
CN201921322563.7U 2019-08-14 2019-08-14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Active CN210733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2563.7U CN210733993U (zh) 2019-08-14 2019-08-14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2563.7U CN210733993U (zh) 2019-08-14 2019-08-14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33993U true CN210733993U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81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22563.7U Active CN210733993U (zh) 2019-08-14 2019-08-14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33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54783U (zh) 客车
US6540280B2 (en) Structure for storing roof and rear pillar of convertible hardtop
CN101516661A (zh) 具有支柱的可开车顶系统
CN109941353A (zh) 车辆的树脂后尾门
ITBO20130137A1 (it) Automobile con tetto rigido apribile, preferibilmente con quattro posti
CN107074080A (zh) 车辆的装饰件结构
CN102039799A (zh) 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
CN210733993U (zh)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JP2000326727A (ja) 自動車車両用ドア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ドア
JP6383006B2 (ja) 前後両開き自動車ドア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気自動車
CN105480062A (zh) 具有阻尼器撑杆存储结构的车辆后门装置
CN201158417Y (zh) 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
CN209008506U (zh) 汽车车牌架和汽车
CN208867840U (zh) 一种汽车侧门及汽车
CN208393484U (zh) 发动机盖支撑组件及汽车
CN202448881U (zh) 一种汽车的车标隐藏装置
CN207790458U (zh) 一种可拓展皮卡车
US10309132B1 (en) Passenger vehicle and door structure
JPH06191436A (ja) 自動車のボディ構造
CN103465757B (zh) 一种可变造型的可变活动顶及后盖的汽车
CN203611881U (zh) 一种汽车及汽车a柱内饰板
EP1270295B1 (en) Rear window for the back door or hatchback door of motor vehicles
CN209063862U (zh) 一种汽车内饰遮阳板平板架
CN218698653U (zh) 便携式汽车转向系统修理包
CN201633507U (zh) 一种带化妆镜盖的汽车遮阳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