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58417Y - 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58417Y
CN201158417Y CNU2007200771353U CN200720077135U CN201158417Y CN 201158417 Y CN201158417 Y CN 201158417Y CN U2007200771353 U CNU2007200771353 U CN U2007200771353U CN 200720077135 U CN200720077135 U CN 200720077135U CN 201158417 Y CN201158417 Y CN 20115841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box
box lid
glass
post
horizontal se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771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友意
杨捷
韩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D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D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D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D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0771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5841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5841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5841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包括分段式C柱、后风挡玻璃、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以及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其中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连接在一起,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由后箱盖水平段、藏于后箱盖水平段下面的两侧玻璃和D柱组成,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由后箱盖垂直段和藏于后箱盖垂直段内侧的后背门玻璃组成。本实用新型可电动实现汽车三厢与两厢的互换变形,同时能够确保车身安全及外形美观,以丰富汽车产品的多样化,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轻松实现三厢与两厢的变换,从而享受两种类型的轿车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Description

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确切地说是具有变形功能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汽车变形是跑车有顶盖与无顶盖的之间的互换变形,通过机构将可折叠式车顶藏在后备箱里,实现跑车从有顶到敞蓬的变化,反之则可以实现由敞蓬到有顶的变化,而关于汽车三厢与两厢的互换变形却很少有汽车厂家关注,至今没有此类车型问世。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空白,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在三厢车与两厢车之间进行互换的变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包括分段式C柱、后风挡玻璃、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以及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其中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连接在一起,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由后箱盖水平段、藏于后箱盖水平段下面的两侧玻璃和D柱组成,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由后箱盖垂直段和藏于后箱盖垂直段内侧的后背门玻璃组成。
在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中,所述后背门玻璃与加强板通过玻璃胶固定,该加强板可以被玻璃涂黑区域所遮蔽,后箱盖垂直段与加强板通过运动副连接,运动副的一端与加强板固定,另一端与后箱盖垂直段固定。
在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中,所述后背门玻璃的加强板上布置有两个锁舌,与安装在后箱盖水平段后部上的两个锁扣相配合。
在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中,所述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两侧通过铰链轴与车身连接,铰链的一侧与后箱盖垂直段固定,另一侧与车身后部固定。
在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中,所述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由后箱盖水平段、藏于后箱盖水平段下面的两侧玻璃和D柱组成,其中后箱盖水平段与D柱通过可折叠的运动机构连接,两侧玻璃与加强板通过玻璃胶固定,该加强板可以被玻璃涂黑区域所遮蔽,其运动副的一端与加强板固定,另一端与后箱盖水平段固定。
在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中,所述后箱盖水平段的两侧布置有两个锁舌,与安装在顶盖后横梁加强板上的两个锁扣相配合。
在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中,所述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通过两侧的D柱分别与滑移运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该运动机构的另一端与车身后部连接。
在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中,所述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通过玻璃胶固定,分段式C柱与四连杆运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该运动机构的另一端与车身的C柱连接。
在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中,所述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活动连接,即在后风挡玻璃与分段式C柱之间增加一个运动副,后风挡玻璃的两侧与加强板通过玻璃胶固定,该加强板可以被玻璃涂黑区域所遮蔽,运动副的一端与加强板连接,另一端与分段式C柱连接。
在进一步的细节结构中,所述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以及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由位于地板通道的电机驱动,车内的中控面板上设有相应的按钮。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汽车三厢与两厢的互换变形,以丰富汽车产品的多样化,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轻松实现三厢与两厢的变换,从而享受两种类型的轿车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附图说明
图1是三厢汽车变形前的侧视图;
图2是三厢汽车开始变形时的侧视图;
图3是三厢汽车变形过程中的侧视图;
图4是三厢汽车变形过程结束前的侧视图;
图5是三厢汽车变形成两厢汽车的侧视图;
图6是电机与各部分运动铰链的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后箱盖垂直段    2.后背门玻璃
3.铰链            4.开关
5.电机            6.后箱盖水平段
7.两侧玻璃        8.D柱
9.分段式C柱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三厢车变形前如同普通轿车,变形后如同两厢旅行车,分段式C柱以前的部分与常见的轿车基本相同,主要的变化在C柱以后,通过C柱以后一系列的变形动作,实现由两厢车到三厢车的结构变形。
如图6所示,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由后箱盖垂直段1和藏于后箱盖垂直段内侧的后背门玻璃2组成,后背门玻璃2与宽约40mm的钣金加强板通过玻璃胶固定,该钣金加强板可以被宽约50mm的玻璃涂黑区域所遮蔽,后箱盖垂直段1与上述钣金加强板通过运动副连接,运动副的一端与宽约40mm的钣金加强板固定,另一端与后箱盖垂直段1固定,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两侧通过铰链3与车身连接,铰链3的一侧与后箱盖垂直段1固定,另一侧与车身后部固定。当需要开始变形时,驾驶员或前排乘客通过中控面板上的按钮操作开关4,就可以轻松实现一键变形的功能,出于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变形操作应受到电脑的监视,如果电脑认为变形的时机不合适,不安全,电脑会拒绝操作。因此该按钮应该具备只有当车辆静止时,按下该开关才能实现变形的功能,或者为防止误操作,需要给开关加一个罩子,并且在罩子上加贴“当车辆行驶时,严禁打开此罩”的标签。
如图2所示,变形开始时驾驶员或前排乘客按下变形开关按钮,从而驱动位于地板通道的电机5开始工作,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绕铰链3往车后方向旋转,旋转至一定角度后(主要是考虑到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往上升起时,不会与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产生运动干涉),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由滑移运动机构驱动往上升起,同时后箱盖水平段6与D柱8通过可折叠的运动机构实现由折叠状态到打开状态的动作。
如图3所示,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由后箱盖水平段6、藏于后箱盖的水平段下面的两侧玻璃7和D柱8组成,其中两侧玻璃7与宽约30mm的钣金加强板通过玻璃胶固定,该钣金加强板可以被宽约40mm的玻璃涂黑区域所遮蔽,其运动副的一端与宽约30mm的钣金加强板固定,另一端与后箱盖水平段6固定,后箱盖水平段6与D柱8通过可折叠的机构连接,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通过两侧的D柱分别与滑移运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该运动机构的另一端与车身后部连接。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继续往上升起至一定角度(主要是考虑到分段式C柱9连同后风挡玻璃往后行李箱内旋转时,不会与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产生运动干涉),分段式C柱9与后风挡玻璃通过玻璃胶固定,分段式C柱9与四连杆运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该运动机构的另一端与车身的C柱连接,分段式C柱9连同后风挡玻璃往后行李箱内旋转,至完全藏于后行李箱内时,藏于后箱盖的水平段背面的两侧玻璃7往两侧打开,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往上升起,同时后背门玻璃2往上打开。
如图4、图5所示,后箱盖水平段6连同D柱8和侧面玻璃7往下旋转,同时后箱盖垂直段1连同打开到位后的后背门玻璃2一起往车前方向旋转,当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往下旋转到位后,紧跟着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也旋转到位,至此完成了由三厢车到两厢车的结构变形,同理,当执行相反过程的运动时,可以实现由两厢车到三厢车的结构变形。考虑到车速较高时的安全性,后箱盖水平段6的两侧可以布置两个锁舌,与安装在顶盖后横梁加强板上的两个锁扣卡上,可以防止车速较高时气流将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吹起,同样,也可以在后背门玻璃2上的宽约40mm钣金加强板上布置两个锁舌,与安装在后箱盖水平段6后部上的两个锁扣卡上,锁止和解锁可以由电机5提供所需的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造型比列有一定的要求,后箱盖水平段6沿车长方向的尺寸比较关键,如果该尺寸较小,由三厢车变到两厢车后,从车侧面看过去,变形后的后背门的侧视曲线会给人感觉往前倾斜的比较多,可能造型的风格会与传统两厢车不太协调。另外,考虑到密封性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变形处的密封会与市面上常见的硬顶敞蓬跑车比较类似,大部分的密封条会外漏,即从车外可以看到密封条。
当需要实现由三厢变两厢时,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往车后方向旋转至一定角度后,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往上升起至一定角度,分段式C柱连同后风挡玻璃往后行李箱内旋转到位后,藏于后箱盖的水平段背面的玻璃往两侧打开,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往上升起,同时后背门玻璃往上打开,后箱盖的水平段连同D柱和侧面玻璃往下旋转,最后后箱盖的垂直段连同打开到位后的后背门玻璃一起往车前方向旋转,至此完成了由三厢车到两厢车的结构变形,同理,当执行相反过程的运动时,可以实现由两厢车到三厢车的结构变形。
如图所示,车体为三厢车时,侧面玻璃和D柱藏于后箱盖水平段下面,作为两厢车时,后箱盖水平段往上升起,侧面玻璃和D柱完全打开,此时,三厢车后箱盖水平段变为两厢车的顶盖后段,侧面玻璃由中间往两侧打开,作为两厢车的侧面玻璃;作为三厢车时,后背门玻璃藏于后箱盖的垂直段里面;车体为两厢车时,后箱盖垂直段往车后方向旋转,后背门玻璃向上打开,此时,三厢车的后箱盖垂直段变为两厢车的后背门下段。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将第一实施例的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固定的方式改为活动连接,即在后风挡玻璃与分段式C柱之间增加一个运动副,后风挡玻璃的两侧与宽约50mm的钣金加强板通过玻璃胶固定,该钣金加强板可以被宽约60mm的玻璃涂黑区域所遮蔽,运动副的一端与宽约50mm钣金加强板连接,另一端与分段式C柱连接。相比于实施例一,由于后轮轮罩形状的限制,当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固定的结构完全藏于后行李箱内时,它的位置会偏高,这样会影响变成两厢车时的储物空间,若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做成可以相互运动,则形成类似于很多硬顶敞蓬跑车C柱与后风挡玻璃的结构,这样就可以将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藏于比较低的位置,从而增大后舱的储物空间。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例如各活动组件的旋转及运动采用其它适宜的驱动机构等等。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段式C柱、后风挡玻璃、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以及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其中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连接在一起,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由后箱盖水平段、藏于后箱盖水平段下面的两侧玻璃和D柱组成,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由后箱盖垂直段和藏于后箱盖垂直段内侧的后背门玻璃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门玻璃与加强板通过玻璃胶固定,该加强板可以被玻璃涂黑区域所遮蔽,后箱盖垂直段与加强板通过运动副连接,运动副的一端与加强板固定,另一端与后箱盖垂直段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门玻璃的加强板上布置有两个锁舌,与安装在后箱盖水平段后部上的两个锁扣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两侧通过铰链轴与车身连接,铰链的一侧与后箱盖垂直段固定,另一侧与车身后部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由后箱盖水平段、藏于后箱盖水平段下面的两侧玻璃和D柱组成,其中后箱盖水平段与D柱通过可折叠的运动机构连接,两侧玻璃与加强板通过玻璃胶固定,该加强板可以被玻璃涂黑区域所遮蔽,其运动副的一端与加强板固定,另一端与后箱盖水平段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箱盖水平段的两侧布置有两个锁舌,与安装在顶盖后横梁加强板上的两个锁扣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通过两侧的D柱分别与滑移运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该运动机构的另一端与车身后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通过玻璃胶固定,分段式C柱与四连杆运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该运动机构的另一端与车身的C柱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活动连接,即在后风挡玻璃与分段式C柱之间增加一个运动副,后风挡玻璃的两侧与加强板通过玻璃胶固定,该加强板可以被玻璃涂黑区域所遮蔽,运动副的一端与加强板连接,另一端与分段式C柱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式C柱与后风挡玻璃、后箱盖的水平段组件以及后箱盖的垂直段组件由位于地板通道的电机驱动,车内的中控面板上设有相应的按钮。
CNU2007200771353U 2007-12-25 2007-12-25 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5841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771353U CN201158417Y (zh) 2007-12-25 2007-12-25 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771353U CN201158417Y (zh) 2007-12-25 2007-12-25 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58417Y true CN201158417Y (zh) 2008-12-03

Family

ID=40109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77135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58417Y (zh) 2007-12-25 2007-12-25 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58417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6477A (zh) * 2010-03-23 2010-07-28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外形可变三厢车
CN102700617A (zh) * 2012-05-31 2012-10-03 广西大学 汽车两厢变三厢可控式折叠机构
CN115009375A (zh) * 2022-06-24 2022-09-06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形后背门系统
CN115288555A (zh) * 2022-07-25 2022-11-04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形后背门控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6477A (zh) * 2010-03-23 2010-07-28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外形可变三厢车
CN102700617A (zh) * 2012-05-31 2012-10-03 广西大学 汽车两厢变三厢可控式折叠机构
CN102700617B (zh) * 2012-05-31 2013-11-20 广西大学 汽车两厢变三厢可控式折叠机构
CN115009375A (zh) * 2022-06-24 2022-09-06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形后背门系统
CN115288555A (zh) * 2022-07-25 2022-11-04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形后背门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82107B (zh) 汽车车门口用的独立开启门
KR102573487B1 (ko)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1158417Y (zh) 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
US8414056B1 (en) Automotive vehicle second row reconfigurable seat
CN201685891U (zh) 三厢及两厢可互相变换的汽车
US6540280B2 (en) Structure for storing roof and rear pillar of convertible hardtop
EP2802471A1 (en) Cabriobus
CN103448813A (zh) 后扰流板总成及具有该后扰流板总成的汽车
JP2018508417A (ja) 複合機能車
CN101595005B (zh) 用于汽车的两部分式的尾盖的电操纵装置的电路
CN110944860A (zh) 用于机动车辆后备箱的具有两个打开面板的机构
CN105480062A (zh) 具有阻尼器撑杆存储结构的车辆后门装置
CN102933782B (zh) 汽车的车门装置
CN100560396C (zh) 可敞开和关闭的硬顶装置及配有这种装置的车辆
CN115009375A (zh) 一种自动变形后背门系统
CN201633685U (zh) 一种驾驶员防护装置
JP5160894B2 (ja) 自動車用の開放可能な屋根システム
JPS5832790A (ja) 形態変化走行玩具
CN217863662U (zh) 一种伸缩货厢盖
CN210733993U (zh)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CN213892758U (zh) 一种电动四轮小车
CN201633810U (zh) 一种简易的三厢汽车与两厢汽车相互变形结构
WO2007004914A1 (fr) Véhicule léger doté d'une carrosserie transformable
CN204161051U (zh) 汽车遮阳板电动回转轴结构
CN101786477A (zh) 外形可变三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