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4080A - 车辆的装饰件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装饰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74080A CN107074080A CN201680002880.3A CN201680002880A CN107074080A CN 107074080 A CN107074080 A CN 107074080A CN 201680002880 A CN201680002880 A CN 201680002880A CN 107074080 A CN107074080 A CN 1070740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decoration
- roof
- opening
- rectif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22—Wind deflectors for open roofs
- B60J7/223—Wind deflectors for open roo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vertible c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 B60J1/1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adjustable
- B60J1/16—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adjustable slidable
- B60J1/17—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adjustable slidable vertic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1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1/1807—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movable for vehicles with convertible top
- B60J1/1823—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movable for vehicles with convertible top adjustable relative to hard- or soft-top, e.g. pivo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20—Accessories, e.g. wind deflectors, bli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12—Lower doo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22—Wind deflectors for open roof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8—Side spoi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9—Reducing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一形态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构成车辆后方的车室上部的收纳箱罩(13),是在座椅(15)与收纳箱罩(13)之间配设于比车门主体(7b)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的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收纳箱罩(13)由在车宽方向相向的左右一对罩侧部(131)、在比座椅(15)靠近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后窗开口(134)、和封闭后窗开口(134)的开闭自如的后窗(14)构成,在罩侧部(131)的前端下部与座椅(15)之间,具备向比车门主体(7b)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的整流装饰件体(60),并将整流装饰件体(60形成为能够使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W)向开口状态的后窗开口(134)整流的形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具有开闭自如的开闭车顶的敞篷车中,借由装饰件构件将从车辆侧方向车室内流入的行驶风整流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
背景技术
在乘员乘坐的车室部的上部具有开闭自如的开闭车顶的车辆,即所谓的敞篷车中,在开闭车顶关闭的状态(关闭状态)下,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沿着车身表面向车辆后方流动。
另一方面,在开闭车顶打开的状态(打开状态)下,由于车辆上部的开口而行驶风难以稳定地流向车辆后方,并且相比于车外而车室内形成负压,所以相比于开闭车顶关闭的状态,在车辆上部流动的行驶风的流向容易变化。
例如,可知在开闭车顶打开的状态下,向超过前窗且比座椅靠近车辆后方流动的行驶风的一部分,由于车室内的负压而以向车辆前方卷入的形式偏向。
因此,在开闭车顶打开的状态下,从车辆后方以卷入的形式向车室内流入的行驶风产生吹向乘员的风势、由风势导致的噪音等,可能会给乘员带来不快感。因此,提出了抑制打开开闭车顶的状态中的风势、该由风势产生的噪音等的各种各样的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在开闭车顶打开的状态下,为了将以从比座椅靠近车辆后方侧处向车室内卷入的形式流动的卷入风整流,而在左右一对座椅之间的车辆后方侧具备导风板装置。借此,专利文献1能够抑制卷入风向车室内的流入,抑制开闭车顶打开的状态中的风势、由风势导致的噪音等。
然而,作为向车室内流入的行驶风,不只是来自车辆后方的卷入风,还有从由于降下车门玻璃而形成的车辆侧部的开口向车室内流入的行驶风。
例如,在像半敞篷车(targa top)那样只有位于乘员头上的车顶部分开闭的形态的车辆的情况下,在比车门玻璃靠近车辆后方侧,车室上部由侧壁等覆盖。因此,降下车门玻璃时,会导致行驶风从车辆侧部的开口通过座椅与侧壁之间向车室后方流入。
此时,例如,可能会产生由撞击支柱部分的行驶风朝向乘员流动而导致的风势、由向支柱部分的撞击而导致的噪音或由风势导致的噪音。此外,向比座椅靠近车辆后方流动的行驶风难以排出至车外,所以可能会在比座椅靠近车辆后方处产生不期望的噪音,从而成为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249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从车辆侧方向车室内流入的行驶风整流,并且降低由行驶风导致的乘员的不快感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具备:由开闭自如地支持于车辆的车身的侧部的车门主体、以及升降自如地支持于该车门主体的车门玻璃构成的车门;和构成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且比所述车门主体靠近车辆后方的车室上部的后部车顶;是在与所述车门主体相邻的座椅与所述后部车顶之间,配设于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所述后部车顶由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左右一对上方侧部、在比所述座椅靠近车辆后方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开口的后方开口部和封闭该后方开口部的开闭自如的封闭构件构成,在所述上方侧部的前端下部与所述座椅之间具备向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的整流装饰件,该整流装饰件形成为在所述车门玻璃下降的状态下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向开口状态的所述后方开口部整流的形状。
上述后部车顶可以是固定于车身的车顶或开闭自如地支持于车身的车顶等。上述上方侧部例如可以是比半敞篷车类型的车辆的车门玻璃靠近车辆后方的侧部。或者可以是由大致柱状的支柱部分构成的侧部,或由大致柱状的支柱部分与车辆后方侧的车门玻璃等构成的侧部等。
上述后方开口部例如可以是由开闭自如的后窗打开而构成的开口,或与后窗相邻的缝状的开口等。或者可以是由覆盖从前窗的上端直至后行李箱盖的车室上部的开闭自如的车顶构件打开而构成的开口等。
上述整流装饰件可以是与覆盖靠近车门主体的后端的车身的装饰件分别形成的装饰件构件,或是与覆盖靠近车门主体的后端的车身的装饰件一体形成的装饰件等。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整流,并且降低由行驶风导致的乘员的不快感。具体地,车门玻璃下降的状态的车辆行驶时,因为车室内形成负压,所以会导致行驶风从由降下车门玻璃而构成的车辆侧方的开口向车室内流入之后,通过上方侧部与座椅之间,即乘员的头部附近向车辆后方流动。
因此,由于上方侧部与座椅之间具备整流装饰件,所以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将从车辆侧方的开口流入的行驶风整流的同时向车辆后方导风。
借此,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从车辆侧方的开口流入的行驶风朝向乘员的头部流动。因此,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行驶风吹向乘员的风势,并且能够使通过头部附近的行驶风的流动所带来的噪音不容易传至乘员。
此外,由于在比座椅靠近车辆后方处具备后方开口部,所以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将由整流装饰件整流的行驶风从开口状态的后方开口部向车辆后方的车外流畅地排出。
借此,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在比座椅靠近车辆后方处由行驶风导致的紊流的产生,并能够抑制由紊流导致的噪音的产生。即,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将从车辆侧方的开口向车室内流入的行驶风积极且高效地从后方开口部向车外排出,以此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所以,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由整流装饰件与后方开口部将从车辆侧方向车室内流入的行驶风整流,并且降低由行驶风导致的乘员的不快感。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形成为具备下部与靠近所述车门主体的后端的所述车身连结,且上部向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的突出部分,并将所述整流装饰件的上部与所述突出部分连结的结构。
上述突出部分可以是与车身分别构成的构件或是与车身一体构成的构件等。根据本发明,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将从车辆侧方向车室内流入的行驶风更稳定地整流,能够进一步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具体地,例如,以支持于配设在车身的装饰件构件的形式一体形成的整流装饰件的情况下,整流装饰件的刚性容易变低,所以由于从车辆侧方的开口流入的行驶风的风压而整流装饰件容易摇动。因此,整流装饰件不能够将从车辆侧方的开口流入的行驶风向后方开口部稳定地整流,可能会使之朝向乘员的头部流动。
对此,因为将整流装饰件与连结于车身的突出部分的上部连结,所以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提高整流装饰件的支持刚性。借此,车辆的装饰件结构,例如相比于支持于配设在车身的装饰件构件的整流装饰件,能够提高整流装饰件的刚性,能够抑制由行驶风的风压导致的整流装饰件的摇动。
因此,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更稳定地抑制从车辆侧方的开口流入的行驶风朝向乘员的头部流动。此外,因为能抑制由风压导致的整流装饰件的摇动,所以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在由整流装饰件整流行驶风时由于整流装饰件的摇动而导致的噪音的产生。
所以,车辆的装饰件结构,借由将整流装饰件与设置于车身的突出部分连结,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向后方开口部稳定地导风,能够更进一步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又,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是将所述左右一对上方侧部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形状,所述后部车顶上具备:在车宽方向上连结所述上方侧部的上部的上部连结部;和在车宽方向上连结所述上方侧部的下部的下部连结部。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难以将行驶风从后方开口部以外向车外排出的后部车顶,车辆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借由整流装饰件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具体地,由于由左右一对上方侧部、上部连结部、以及下部连结部构成,所以后部车顶能够具有规定空间并覆盖座椅与后方开口部之间。
对于这样的后部车顶,不具备整流装饰件时,流入后部车顶内的行驶风的一部分以在后部车顶内徘徊的形式流动,由此可能会产生紊流。
对此,因为具备整流装饰件,由此能够将从车辆侧方的开口流入的行驶风向后方开口部导风,所以即使后部车顶覆盖座椅与后方开口部之间时,车辆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抑制后部车顶内的流动的行驶风的流量、流速等。借此,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流入后部车顶内的行驶风导致的紊流的产生,能够抑制由紊流导致的噪音的产生。
此外,即使是行驶风难以从后方开口部以外向车外排出的后部车顶,也能够将从车辆侧方的开口流入的行驶风整流,所以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容易构成多种形状的后部车顶,能够提高车辆的设计性。
所以,即使是行驶风难以从后方开口部以外向车外排出的后部车顶,车辆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借由整流装饰件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又,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是所述封闭构件由封闭所述后方开口部的开闭自如的后窗构成,位于所述后部车顶的车辆下方的所述车身具备至少收纳所述后窗的收纳区域,将所述后部车顶形成为支持于所述车身,并且开闭自如地覆盖所述收纳区域的结构,在所述车身侧具备所述整流装饰件。
根据本发明,例如即使低速行驶中开闭后窗时,车辆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确实地整流,能够稳定地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具体地,例如,即使是为了在低速行驶中开闭后窗,而使后部车顶相对车身上升时,车辆的装饰件结构因为在车身侧具备整流装饰件,所以也能够将从车辆侧方的开口流入的行驶风整流。
此外,例如,将整流装饰件与向比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突出并支持于车身的突出部分连结,由此即使由于升降的后部车顶而行驶风的流动紊乱,车辆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借由高支持刚性的整流装饰件将行驶风确实地整流。
所以,例如,即使在低速行驶中开闭后窗时,车辆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确实地整流,能够稳定地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又,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是具备下部与靠近所述车门主体的后端的所述车身连结,且上部向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配置的规定的辅机类,并将所述整流装饰件形成为覆盖所述规定的辅机类的形状。
上述规定的辅机类,例如,可以是将开闭自如的后窗开闭的开闭机构部、将开闭自如的车顶以及后窗一体开闭的开闭机构部等。根据本发明,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车室内有限的空间,并且能够抑制由于行驶风撞击规定的辅机类而导致的噪音的产生。
具体地,因为使规定的辅机类向比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突出地配置,所以相比于以不向比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突出的形式将规定的辅机类配置于车身的情况,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提高规定的辅机类的布局的自由度。
此外,因为整流装饰件覆盖规定的辅机类,所以车辆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从车辆侧方的开口流入的行驶风撞击规定的辅机类而导致的噪音或紊流的发生。
所以,车辆的装饰件结构将向比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突出地配置的规定的辅机类由整流装饰件覆盖,以此能够有效利用车室内有限的空间,并且能够抑制由行驶风撞击规定的辅机类而导致的噪音的产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整流,并且能够降低由行驶风导致的乘员的不快感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关闭了开闭车顶的状态的车辆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打开了开闭车顶的状态的车辆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打开了收纳箱罩的状态的车辆内侧观察的开闭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打开了开闭车顶的状态的车辆的外观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从车室内观察的前导风板装置的外观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从侧面观察侧面装饰件以及突出装饰件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沿着车宽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中的要部的剖面形状的要部剖视图;
图8是示出大致水平的剖面中的要部的剖面形状的要部剖视图;
图9是说明大致水平的剖面中的行驶风的流向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关于本实施形态中的车辆1,使用图1至图9详细说明。另外,图1示出了关闭了开闭车顶6的状态的车辆1的外观立体图,图2示出了打开了开闭车顶6的状态的车辆1的外观立体图,图3示出了从打开了收纳箱罩13的状态的车辆内侧观察的开闭机构的侧视图,图4示出了打开了开闭车顶6的状态的车辆1的俯视图。
此外,图5示出了从车室内观察的前导风板装置40的外观的后视图,图6示出了侧面装饰件61以及突出装饰件62的侧视图,图7示出了沿着车宽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中的要部的要部剖视图,图8示出了大致水平的剖面中的要部的要部剖视图,图9示出了说明大致水平的剖面中的行驶风W的流向的说明图。
又,为了明确要部,图8中由双点划线表示车顶开闭机构30,并且图9中以在与收纳箱罩13的切断位置不同的位置切断的剖面图示出突出装饰件62。
又,图中,箭头Fr以及R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r表示车辆后方。此外,箭头Rh以及Lh表示车宽方向,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而且以图1中的上方作为车辆上方,以图1中的下方作为车辆下方。
首先,本实施形态中的车辆1,如图1所示,由配设有左右一对前轮2、左右一对前护板(front fender)3以及发动机盖4等的车辆前部5;配设有车辆上部的开闭车顶6以及左右一对车门7等且乘员乘坐的车室部8;和配设有左右一对后轮9、左右一对后护板10以及后行李箱盖11的车辆后部12从车辆前方以该顺序配置而构成。
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车辆后部12在左右一对后护板10之间的车辆前方侧,具备由车辆上方开口的收纳区域S和封闭收纳区域S的开口的收纳箱罩13构成的收纳部分(省略图示)。
而且,如图1至图3所示,车辆1是形成为如下结构的所谓的敞篷车:相对于由于收纳箱罩13向车辆后上方移动而开口的收纳区域S,将开闭车顶6以分开并折叠的形式收纳,并且能够与开闭车顶6的收纳联动地收纳后窗14。
更详细地,收纳区域S以具有能够收纳折叠状态的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的内部空间的大小构成。另一方面,如图2至图4所示,覆盖收纳区域S的开口的收纳箱罩13构成比车室部8中的车门7靠近车辆上方且比车门7的后端靠近车辆后方的部分。
该收纳箱罩13由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左右一对罩侧部131、连结罩侧部131的下部的罩底部132、和连结罩侧部131的上部的罩顶部133构成。
此外,收纳箱罩13将由左右一对罩侧部131、罩底部132、以及罩顶部133构成的开口作为能够拆卸地安装后窗14的后窗开口134而形成。
左右一对罩侧部131由在车辆后方侧向车辆上方隆起主视大致山形状的左右一对的隆起部分131a;和将隆起部分131a的外表面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分131b一体形成。
左右一对隆起部分131a形成为从比后行李箱盖11的前端靠近车辆后方的位置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并且以从后护板10连续的形式朝向车辆上方隆起的形状。
该左右一对隆起部分131a,分别形成为车辆下端比车辆上端平缓且宽广的主视大致山形状,并且形成为俯视时车辆后方侧的车宽方向间隔相对于车辆前方侧的车宽方向间隔较宽广。
另外,隆起部分131a的前端,形成为在侧视时车辆下端相对于车辆上端以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形式倾斜的形状。侧壁部分131b将隆起部分131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到靠近车门玻璃7a的位置而形成。
罩底部132具有覆盖收纳区域S的车辆后方部分的大小,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将隆起部分131a的车辆内侧的下端彼此连结的大致平板状。该罩底部132形成为与后行李箱盖11的上表面大致连续的平面的形状。
罩顶部133在车宽方向上将侧壁部分131b的上端彼此连结。后窗开口134由左右一对罩侧部131的隆起部分131a的前端、罩底部132的前端和罩顶部133的后端构成为后视倒梯形。
由于这样的结构,收纳箱罩13形成为由左右一对隆起部分131a包围的部分从车辆后方朝向后窗开口134而逐渐变窄的形状。另外,收纳箱罩13的内侧由作为车室内的设计面的收纳箱罩装饰件135覆盖。
而且,车辆1形成为能够由左右一对罩开闭机构20实现由于收纳箱罩13向车辆上方的移动而产生的收纳区域S的开口、和由于收纳箱罩13向车辆下方的移动而产生的封闭的结构。
如图3所示,罩开闭机构20由支持收纳箱罩13的左右一对前方罩连杆构件21及左右一对后方罩连杆构件22、和使前方罩连杆构件21转动的左右一对罩连杆驱动部23构成。
前方罩连杆构件21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视大致带状,将上端与设置于收纳箱罩13的下部的罩支架136的前端旋转自如地连结,并将下端与罩连杆驱动部23连结。
后方罩连杆构件22为在向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视大致带状,在比前方罩连杆构件21靠近车辆后方处,将上端与收纳箱罩13的罩支架136旋转自如地连结,并将下端与罩连杆驱动部23旋转自如地连结。
罩连杆驱动部23紧固于构成后护板10的车辆内侧部分的护板内面板10a。该罩连杆驱动部23由连结前方罩连杆构件21并且旋转自如地轴支持的大径齿轮(省略图示);齿合于大径齿轮并旋转自如地轴支持的多个驱动齿轮对(省略图示);容纳保持这些的壳体;和使驱动齿轮对旋转驱动的电力马达(省略图示)等构成。
此外,将后方罩连杆构件22的下端旋转自如地与罩连杆驱动部23的上部后端连结。即,罩开闭机构20构成以前方罩连杆构件21为驱动连杆,以后方罩连杆构件22为从属连杆的四连杆结构。
又,如图1至图3所示,开闭车顶6在车室部8中为覆盖乘员就坐的座椅15的车辆上方的大小,并由位于车辆前方的前车顶6a和位于前车顶6a的后方的后车顶6b构成。另外,前车顶6a的前端形成为相对前窗16的上部装卸自如的结构。
又,如图3所示,后窗14由具有透过性的后窗玻璃14a、支持后窗玻璃14a的后窗框架14b、和沿着后窗框架14b的外周缘安装的窗密封构件14c构成。此外,后窗框架14b的前表面侧上安装固定有并置于车宽方向且与后述的车顶开闭机构30连结的左右一对支架14d。
而且,车辆1形成为能够由左右一对车顶开闭机构30实现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向收纳区域S的收纳、和收纳状态的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的展开的结构。
如图3所示,车顶开闭机构30由支持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的多个车顶连杆构件和使多个车顶连杆构件转动的左右一对车顶连杆驱动部31构成。另外,多个车顶连杆构件只要是能够将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收纳于收纳区域S的结构,则为适当的结构即可,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示出。
多个车顶连杆构件,作为一个示例,由连结开闭车顶6的后车顶6b与车顶连杆驱动部31的左右一对第一车顶连杆32、连结第一车顶连杆32的后端与后窗14的左右一对第二车顶连杆33、以及连结第一车顶连杆32的前端与开闭车顶6的前车顶6a的左右一对第三车顶连杆(省略图示)构成。
第一车顶连杆32为侧视大致T字状的连杆构件,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紧固于后车顶6b的车辆外侧端部,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下端与车顶连杆驱动部31连结。
第二车顶连杆33为侧视大致带状的连杆构件,将前端与第一车顶连杆32的后端旋转自如地连结,将后端与后窗14的支架14d旋转自如地连结。第三车顶连杆将一端与第一车顶连杆32的上部旋转自如地连结,将另一端紧固于前车顶6a。
车顶连杆驱动部31在车室部8的车辆内侧,使用紧固螺栓紧固于构成车门7的开口边缘的支柱内面板17的前端上部。另外,车顶连杆驱动部31在比升降自如地支持车门玻璃7a的车门主体7b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以使一部分突出的状态固定于支柱内面板17。
该车顶连杆驱动部31,将连结第一车顶连杆32且旋转自如地轴支持的大径齿轮(省略图示),以及齿合于大径齿轮且旋转自如地支持于的多个驱动齿轮对(省略图示)等收容于壳体而构成。
此外,在壳体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使驱动齿轮对旋转驱动的电力马达(省略图示)。另外,以使左右一对车顶连杆驱动部31在车辆右侧和车辆左侧同步驱动的形式控制电力马达。
而且,如图3以及图7所示,车顶连杆驱动部31上具备将车宽方向内侧的壳体的前部上端向车辆上方延伸设置的壳体延伸设置部35。使用紧固螺栓36将位于车门玻璃7a与收纳箱罩13之间的支柱构件18紧固于该壳体延伸设置部35上。
如图1、图3、以及图7所示,支柱构件18为以沿着车门玻璃7a的后端的形式向车辆上方延伸设置的柱状体,借助车顶连杆驱动部31与支柱内面板17连结。
如图3以及图8所示,该支柱构件18由紧固于壳体延伸设置部35的支柱芯材181和安装于支柱芯材181且封闭车门玻璃7a以及收纳箱罩13之间的间隙的合成橡胶制的支柱密封构件182构成。
另外,如图3以及图7所示,支柱芯材181上开口形成有紧固车顶开闭机构30的壳体延伸设置部35的紧固螺栓36螺合的螺丝孔(省略图示),和在该螺丝孔的车辆上方侧上后述的突出装饰件62的金属夹63嵌合的嵌合孔181a。
具备上述结构的罩开闭机构20以及车顶开闭机构30的车辆1使收纳箱罩13移动从而打开收纳区域S,使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以折叠的形式发生位移从而收纳于收纳区域S。详细而言,受到将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收纳于收纳区域S的乘员的操作时,罩开闭机构20的罩的连杆驱动部23使前方罩连杆构件21向车辆后上方开始转动。此时,后方罩连杆构件22跟从前方罩连杆构件21,借此罩开闭机构20使收纳箱罩13向车辆后上方大致平行移动,从而打开收纳区域S。
然后,车顶开闭机构30的车顶连杆驱动部31使第一车顶连杆32向车辆后方开始转动。此时,第二车顶连杆33以及第三车顶连杆与第一车顶连杆32的转动联动地开始转动。
而且,车顶开闭机构30以使前车顶6a的下表面与后车顶6b的下表面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向的形式使后车顶6b向车辆下前方转动。此外,车顶开闭机构30使后窗14以前表面侧朝向车辆上方的形式转动从而移动至折叠的后车顶6b的下侧。
这样折叠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的同时,车顶开闭机构30使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向收纳区域S移动。
如图2所示,这样的车辆1,在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收纳于收纳区域S的状态下,作为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整流的整流单元,具备配置于前窗16的上部的左右一对前导风板装置40;配置于比座椅15靠近车辆后方处的后导风板50;和配置于车室内的侧面的左右一对整流装饰件体60。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前导风板装置40相对于支持具有透过性的前玻璃16a的前窗框架16b的上部,配置于与乘员乘坐的座椅15在车辆前方侧相向的位置上。
开闭车顶6从前窗16的上部离开时,该前导风板装置40形成为借助承受行驶风的导风板主体41所内置的施力单元,从双点划线所示的收纳位置向比前窗框架16b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的结构。
而且,前导风板装置40具有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整流,并使之向比收纳箱罩13的罩顶部133靠近车辆后方处流动的功能。
如图2所示,后导风板50配置于左右座椅15之间且比座椅15靠近车辆后方处。该后导风板50具有将从收纳箱罩13的后窗开口134向车室内流入的卷入风整流,并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导风的功能。
如图6所示,整流装饰件体60由覆盖支柱内面板17的前端上部的左右一对侧面装饰件61;和在侧面装饰件61的车辆上方并覆盖支柱构件18的下部的左右一对突出装饰件62构成。
该侧面装饰件61以及突出装饰件62形成为在侧壁部分131b的前端下部与座椅15之间,能够将从由于车门玻璃7a降下而打开的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向后窗开口134整流的形状。
具体地,如图6至图8所示,侧面装饰件61形成为一体覆盖车室的侧方以及座椅15的后方,并且能够安装于隔开收纳区域S以及车室的背后装饰件70的侧方上部。该侧面装饰件61形成为覆盖车顶开闭机构30,并且相对车门主体7b的上端而上端向车辆上方突出的形状。
而且,侧面装饰件61,将向比车门主体7b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的部分(以下称为侧面装饰件上部61a)形成为能够将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向后窗开口134整流的形状。
更详细地,如图7所示,侧面装饰件上部61a形成为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上,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以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形式弯曲的剖面形状。
此外,如图6以及图7所示,侧面装饰件上部61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形成为在侧视时以朝向位于车辆后上方的后窗开口134而后端逐渐变窄的形式弯曲的形状。
如图6至图8所示,突出装饰件62与侧面装饰件61分别形成,并在侧视时以其上端与座椅15的头枕部分的下部大致同位置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
此外,如图8所示,突出装饰件62形成为一体覆盖车顶开闭机构30的向比车门主体7b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的部分以及支柱构件18的下部的形状。另外,突出装饰件62的下部与侧面装饰件61嵌合,并且上部借助金属夹63与支柱构件18的嵌合孔181a连结。
如图7所示,该突出装饰件6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形成为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中以与侧面装饰件上部61a连续并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形式弯曲的剖面形状。
此外,如图8以及图9所示,突出装饰件6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形成为在大致水平的剖面中,以与连结由于降下车门玻璃7a而构成的车门玻璃开口(省略图示)与后窗开口13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假想线(省略图示)大致平行的形式使后端相对前端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剖面形状。
接着,使用图9说明在具备上述侧面装饰件61以及突出装饰件62的车辆1中,行驶中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的流向。在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收纳于收纳区域S的状态下,在车辆侧方向车辆后方流下的行驶风W通过车门玻璃开口附近时,如图9所示,由于车室内的负压而以朝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同时被引向车室内的形式使其流下方向偏移。
流下方向偏移的行驶风W沿着支柱构件18向车室内流入后,通过罩侧部131与座椅15之间,即乘员的头部附近向车辆后方流动。
此时,侧面装饰件上部61a以及突出装饰件62以向后窗开口134导风的形式将行驶风W整流。而且,被侧面装饰件上部61a以及突出装饰件62整流的行驶风W以由后窗开口134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形式向车外排出。
实现如上的行驶风W的流向的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W整流,并且降低由行驶风W导致的乘员的不快感。
具体地,由于具备侧面装饰件上部61a以及突出装饰件62,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将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整流的同时向车辆后方导风。借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朝向乘员的头部流动、在整流装饰件体60与乘员的头部之间产生紊流等。
因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行驶风W吹向乘员的风势,并且能够使通过乘员的头部附近尤其是乘员的耳朵周围的行驶风W的流动所带来的噪音不容易传达至乘员。
此外,由于在比座椅15靠近车辆后方处具备后窗开口134,所以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将被侧面装饰件上部61a以及突出装饰件62整流的行驶风W从开口状态的后窗开口134向车辆后方的车外流畅地排出。
借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在比座椅15靠近车辆后方处由行驶风W导致的紊流的产生,并能够抑制由紊流导致的噪音的产生。即,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将从车门玻璃开口向车室内流入的行驶风W积极且高效地从后窗开口134向车外排出,以此降低在该排出途中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因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借助侧面装饰件上部61a以及突出装饰件62和后窗开口134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W整流,并且降低由行驶风W导致的乘员的不快感。
又,将突出装饰件62的上部形成为与支柱构件18连结的结构,借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W更稳定地整流,并能够进一步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具体地,例如,由侧面装饰件61与突出装饰件62一体形成的整流装饰件体,且没有支柱构件18的车辆1的情况下,整流装饰件体的突出的部分的刚性容易变低,所以由于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的风压而整流装饰件体容易摇动。
因此,整流装饰件体不能将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朝向后窗开口134稳定地整流,可能会使之朝向乘员的头部流动。
对此,与支柱内面板17连结的支柱构件18的上部连结有突出装饰件62,所以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提高突出装饰件62的支持刚性。
借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例如,相比于支持于侧面装饰件61的突出装饰件,能够提高突出装饰件62的刚性,能够抑制由行驶风W的风压导致的突出装饰件62的摇动。
因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更稳定地抑制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朝向乘员的头部流动。此外,因为能够抑制由风压导致的突出装饰件62的摇动,所以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在由整流装饰件体60整流行驶风W时由整流装饰件体60的摇动导致的噪音的产生。
所以,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借助将整流装饰件体60与设置于支柱内面板17的支柱构件18连结,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W向后窗开口134更稳定地导风,并能够进一步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又,即使是行驶风W难以从后窗开口134以外向车外排出的收纳箱罩13,借由侧面装饰件上部61a以及突出装饰件62,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具体地,由左右一对罩侧部131、罩顶部133、以及罩底部132构成,借此收纳箱罩13能够具有规定空间并覆盖座椅15与后窗开口134之间。
对于这样的收纳箱罩13,不具备侧面装饰件上部61a以及突出装饰件62时,流入至收纳箱罩13内的行驶风W的一部分以徘徊于收纳箱罩13内的形式流动(例如行驶风W对流),以此可能会产生紊流。
对此,具备侧面装饰件上部61a以及突出装饰件62,以此能够将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向后窗开口134导风,所以即使收纳箱罩13覆盖座椅15与后窗开口134之间,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抑制收纳箱罩13内的流动的行驶风W的流量、流速等。借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由流入至收纳箱罩13内的行驶风W导致的紊流的产生,并能够抑制由紊流导致的噪音的产生。
此外,因为即使是行驶风W难以从后窗开口134以外向车外排出的收纳箱罩13,也能够将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整流,所以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容易构成多种形状的收纳箱罩13,能够提高车辆1的设计性。
所以,即使是行驶风W难以从后窗开口134以外向车外排出的收纳箱罩13,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借助整流装饰件体60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又,形成将开闭车顶6以及后窗14收纳于位于收纳箱罩13的车辆下方的收纳区域的结构,且车辆后部12侧具备整流装饰件体60,借此例如即使低速行驶中开闭后窗14时,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W确实地整流,能够稳定地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具体地,例如,即使为了在低速行驶中开闭后窗14,而收纳箱罩13相对车辆后部12上升时,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由于在车辆后部12侧具备整流装饰件体60,所以也能够将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整流。
此外,因为支柱构件18与整流装饰件体60连结,所以即使由于升降的收纳箱罩13导致行驶风W的流动紊乱,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借助支持刚性高的整流装饰件体60将行驶风W确实地整流。
所以,例如即使在低速行驶中开闭后窗14时,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也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W确实地整流,能够稳定地降低给乘员带来不快感的主要原因。
又,将整流装饰件体60形成为覆盖车顶连杆驱动部31的形状,借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车室内有限的空间,并且能够抑制由行驶风W撞击车顶连杆驱动部31而导致的噪音的产生。
具体地,因为能够使车顶连杆驱动部31向比车门主体7b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地配置,所以相比于以不向比车门主体7b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突出的形式将车顶连杆驱动部31配置于支柱内面板17的情况,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提高车顶连杆驱动部31的布局的自由度。
此外,因为整流装饰件体60覆盖车顶连杆驱动部31,所以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抑制从车门玻璃开口流入的行驶风W撞击车顶连杆驱动部31而导致的噪音、紊流等的产生。
所以,由整流装饰件体60覆盖向比车门主体7b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突出地配置的车顶连杆驱动部31,借此车辆1的装饰件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车室内有限的空间,并且能够抑制由行驶风W撞击车顶连杆驱动部31而导致的噪音的产生。
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实施形态的对应中,
本发明的车身对应于实施形态的车辆后部12以及支柱内面板17,
以下同样地,
车身的侧部对应于车辆前部5,
后部车顶对应于收纳箱罩13,
上方侧部对应于罩侧部131,
后方开口部对应于后窗开口134,
封闭构件对应于后窗14,
整流装饰件对应于侧面装饰件61的侧面装饰件上部61a以及突出装饰件62,
突出部分对应于支柱构件18,
上部连结部对应于罩顶部133,
下部连结部对应于罩底部132,
规定的辅机类对应于车顶连杆驱动部31,
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形态的结构,也能够得到很多的实施形态。
例如,上述实施形态中,形成为开闭自如的收纳箱罩13,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固定于车辆后部1的结构。又,形成为具有左右一对座椅15的车辆1,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比左右一对座椅15靠近车辆后方侧具备后座的车辆。
又,以被后窗14封闭的后窗开口134作为后方开口部,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靠近安装固定于收纳箱罩13的后窗14而开口的缝状的开口等。或者,也可以是将开闭车顶6、以及覆盖从开闭车顶6的后端至后行李箱盖11的部分的部分收纳从而开口的后方开口部。
又,形成由侧面装饰件61以及突出装饰件62将行驶风W整流的整流装饰件体60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将侧面装饰件61的侧面装饰件上部61a在车辆上方延伸设置,从而与突出装饰件62一体形成的形状。
又,形成为借助车顶开闭机构30与支柱内面板17连结的支柱芯材181,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直接紧固于支柱内面板17的支柱芯材181或与支柱内面板17一体形成的支柱芯材181。
又,形成为被整流装饰件体60覆盖的车顶连杆驱动部31,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收纳开闭车顶6的机构部与收纳后窗14的机构部分别构成,且任意一方被整流装饰件体60覆盖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取代车顶连杆驱动部31,而形成为例如紧固于支柱构件18的安全带卷收装置。
符号说明:
1…车辆;
5…车辆前部;
7…车门;
7a…车门玻璃;
7b…车门主体;
12…车辆后部;
13…收纳箱罩;
14…后窗;
15…座椅;
17…支柱内面板;
18…支柱构件;
31…车顶连杆驱动部;
61a…侧面装饰件上部;
62…突出装饰件;
131…罩侧部;
132…罩底部;
133…罩顶部;
134…后窗开口;
S…收纳区域;
W…行驶风。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装饰件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
由开闭自如地支持于车辆的车身的侧部的车门主体、以及升降自如地支持于该车门主体的车门玻璃构成的车门;和
构成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且比所述车门主体靠近车辆后方的车室上部的后部车顶;
是在与所述车门主体相邻的座椅与所述后部车顶之间,配设于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
所述后部车顶由
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左右一对上方侧部、
在比所述座椅靠近车辆后方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开口的后方开口部、和
封闭该后方开口部的开闭自如的封闭构件构成,
在所述上方侧部的前端下部与所述座椅之间,
具备向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的整流装饰件,
该整流装饰件形成为在所述车门玻璃下降的状态下能够将从车辆侧方流入车室内的行驶风向开口状态的所述后方开口部整流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下部与靠近所述车门主体的后端的所述车身连结,且上部向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的突出部分,
将所述整流装饰件的上部形成为与所述突出部分连结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左右一对上方侧部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形状,
所述后部车顶上具备:
在车宽方向上连结所述上方侧部的上部的上部连结部;和
在车宽方向上连结所述上方侧部的下部的下部连结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构件由封闭所述后方开口部的开闭自如的后窗构成,
位于所述后部车顶的车辆下方的所述车身具备至少收纳所述后窗的收纳区域,
将所述后部车顶形成为支持于所述车身,并且开闭自如地覆盖所述收纳区域的结构,
在所述车身侧具备所述整流装饰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装饰件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下部与靠近所述车门主体的后端的所述车身连结,且上部向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靠近车辆上方处突出配置的规定的辅机类,
将所述整流装饰件形成为覆盖所述规定的辅机类的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13072 | 2015-10-29 | ||
JP2015213072A JP6274180B2 (ja) | 2015-10-29 | 2015-10-29 | 車両のトリム構造 |
PCT/JP2016/080656 WO2017073382A1 (ja) | 2015-10-29 | 2016-10-17 | 車両のトリム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74080A true CN107074080A (zh) | 2017-08-18 |
CN107074080B CN107074080B (zh) | 2019-07-05 |
Family
ID=58630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02880.3A Active CN107074080B (zh) | 2015-10-29 | 2016-10-17 | 车辆的装饰件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14085B2 (zh) |
JP (1) | JP6274180B2 (zh) |
CN (1) | CN107074080B (zh) |
DE (1) | DE112016004445B4 (zh) |
WO (1) | WO2017073382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93617A (zh) * | 2017-10-24 | 2019-04-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头枕收纳构造 |
CN113650561A (zh) * | 2020-05-12 | 2021-11-1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传感器搭载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74180B2 (ja) * | 2015-10-29 | 2018-02-0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トリム構造 |
JP6799505B2 (ja) * | 2017-06-09 | 2020-12-16 | 帝人株式会社 | ピラーレス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ウ用樹脂基板 |
JP7272915B2 (ja) * | 2019-09-17 | 2023-05-1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59018A (en) * | 1978-10-24 | 1980-05-02 | Nissan Shatai Co Ltd | Air guide apparatus |
EP0153743A2 (en) * | 1984-02-29 | 1985-09-04 | Nissan Motor Co., Ltd. | Vehicular air flow control device with variable angle air flow control fin |
CN101027201A (zh) * | 2004-07-27 | 2007-08-29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导流板 |
CN101090836A (zh) * | 2004-08-02 | 2007-12-19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机动车车顶用的导流器 |
CN101941462A (zh) * | 2009-07-01 | 2011-01-12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机动车辆以及用于机动车辆的后备箱盖 |
DE102010021332A1 (de) * | 2010-05-22 | 2011-01-20 | Daimler Ag | Klimatisierungssystem für einen Innenraum eines Kraftwagens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olchen Klimatisierungssystems |
CN204586447U (zh) * | 2015-03-20 | 2015-08-26 | 赛伊马斯汽车部件(常州)有限公司 | 汽车导流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47937Y2 (zh) * | 1985-10-18 | 1991-10-14 | ||
JP3346502B2 (ja) * | 1993-12-30 | 2002-11-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オ−プンカ−の車体構造 |
DE19529882A1 (de) * | 1995-08-14 | 1997-02-20 | Daimler Benz Ag | Windleitkörper für ein zweisitziges Cabriolet |
JP2000301943A (ja) * | 1999-04-23 | 2000-10-31 | Araco Corp | 車両用のウインドデフレクタ |
DE29922812U1 (de) * | 1999-12-24 | 2000-09-28 | Wilhelm Karmann GmbH, 49084 Osnabrück | Cabriolet-Fahrzeug mit einer Heckscheibe, die in einer Führungsbahn beweglich ist |
JP2006224907A (ja) | 2005-02-21 | 2006-08-31 | Mazda Motor Corp | オープンカーのウィンドデフレクタ装置 |
DE102009031253A1 (de) * | 2009-07-01 | 2011-01-0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 |
ITBO20110478A1 (it) * | 2011-08-01 | 2013-02-02 | Ferrari Spa | Automobile con un tetto apribile provvisto di una vasca di contenimento del lunotto posteriore |
JP6160606B2 (ja) * | 2014-12-26 | 2017-07-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 |
JP6274180B2 (ja) * | 2015-10-29 | 2018-02-0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トリム構造 |
US20180297451A1 (en) * | 2017-04-17 | 2018-10-1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Wind buffet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
-
2015
- 2015-10-29 JP JP2015213072A patent/JP6274180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0-17 WO PCT/JP2016/080656 patent/WO201707338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0-17 DE DE112016004445.3T patent/DE112016004445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0-17 US US15/565,108 patent/US10214085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0-17 CN CN201680002880.3A patent/CN1070740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59018A (en) * | 1978-10-24 | 1980-05-02 | Nissan Shatai Co Ltd | Air guide apparatus |
EP0153743A2 (en) * | 1984-02-29 | 1985-09-04 | Nissan Motor Co., Ltd. | Vehicular air flow control device with variable angle air flow control fin |
CN101027201A (zh) * | 2004-07-27 | 2007-08-29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导流板 |
CN101090836A (zh) * | 2004-08-02 | 2007-12-19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机动车车顶用的导流器 |
CN101941462A (zh) * | 2009-07-01 | 2011-01-12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机动车辆以及用于机动车辆的后备箱盖 |
DE102010021332A1 (de) * | 2010-05-22 | 2011-01-20 | Daimler Ag | Klimatisierungssystem für einen Innenraum eines Kraftwagens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olchen Klimatisierungssystems |
CN204586447U (zh) * | 2015-03-20 | 2015-08-26 | 赛伊马斯汽车部件(常州)有限公司 | 汽车导流板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93617A (zh) * | 2017-10-24 | 2019-04-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头枕收纳构造 |
CN113650561A (zh) * | 2020-05-12 | 2021-11-1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传感器搭载构造 |
CN113650561B (zh) * | 2020-05-12 | 2023-12-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传感器搭载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214085B2 (en) | 2019-02-26 |
WO2017073382A1 (ja) | 2017-05-04 |
JP2017081452A (ja) | 2017-05-18 |
US20180111463A1 (en) | 2018-04-26 |
DE112016004445B4 (de) | 2021-09-23 |
JP6274180B2 (ja) | 2018-02-07 |
CN107074080B (zh) | 2019-07-05 |
DE112016004445T5 (de) | 2018-07-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74080B (zh) | 车辆的装饰件结构 | |
EP3176038B1 (en) | Recess steps for cab access | |
JP2015150913A (ja) |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 |
CN104626948B (zh) | 车辆用导向器装置 | |
CN205469341U (zh) | 一种机动车扰流器 | |
CN105882368A (zh) |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 |
KR101846864B1 (ko) | 선 루프 차량의 상부 차체 구조 | |
CN212022258U (zh) | 车身 | |
CN1590690A (zh) | 车辆的滑动门支撑结构 | |
US20160089965A1 (e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4837659B (zh) | 用于乘用车车顶的车顶模块 | |
WO2023097972A1 (zh) | 车门以及车辆 | |
CN108136883B (zh) | 车辆的后部结构 | |
EP2331389A1 (en) | Vehicle cab with a front air nozzle | |
CN214240640U (zh) | 一种车载显示屏 | |
JP2006335300A (ja) | 車両のルーフ部構造 | |
CN210733993U (zh) | 一种行李架及车辆 | |
WO2003039897A1 (en) | Streamlined windshields | |
CN102530097A (zh) | 一种前风挡玻璃向后延伸的汽车 | |
CN205468461U (zh) | 一种汽车车门 | |
JP2011230572A (ja) | フェンダを有する自動車 | |
JP6237596B2 (ja) | 開閉ルーフ車 | |
JP6537182B2 (ja) |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 |
JP5848322B2 (ja) |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体構造 | |
JP6663262B2 (ja) | 整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