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65255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65255U
CN219565255U CN202320847267.9U CN202320847267U CN219565255U CN 219565255 U CN219565255 U CN 219565255U CN 202320847267 U CN202320847267 U CN 202320847267U CN 219565255 U CN219565255 U CN 2195652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cover
cover plate
opening
vehicle
fe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472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家励
周文煜
王大存
刘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4726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652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652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652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主体、前盖板和翼子板,车身主体的前部具有前机舱,前机舱的顶部敞开以形成敞开口,前盖板盖设于前机舱的顶部以封盖敞开口,翼子板位于前盖板的左右两侧,其中前盖板包括第一前盖板和第二前盖板,敞开口包括第一敞开口和第二敞开口,第一前盖板封盖第一敞开口,第二前盖板封盖第二敞开口,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一体成型,第二前盖板可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二敞开口。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将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设为一体成型,减少了确定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分缝的宽度的调整工序,减少了车辆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安装难度,简化安装工序,方便生产制造,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前盖板与两个翼子板各自单独生产制造,安装时对前盖板与翼子板的分缝的宽度的精度要求较高,需要以车辆两侧的翼子板为定位基准安装前盖板,安装难度较大,安装工序较复杂。因此,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将前盖板分为第一前盖板和第二前盖板,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一体成型,消除了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的分缝,减少了确定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分缝的宽度的调整工序,降低了安装难度,简化了安装工序,并且减少了车辆的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制造工序,方便生产制造,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的前部具有前机舱,所述前机舱的顶部敞开以形成敞开口;前盖板,所述前盖板盖设于所述前机舱的顶部以封盖所述敞开口;翼子板,所述翼子板位于所述前盖板的左右两侧;其中,所述前盖板包括第一前盖板和第二前盖板,所述敞开口包括第一敞开口和第二敞开口,所述第一前盖板封盖所述第一敞开口,所述第二前盖板封盖所述第二敞开口,所述第一前盖板与所述翼子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前盖板可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敞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将前盖板分为第一前盖板和第二前盖板,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一体成型,消除了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的分缝,减少了确定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分缝的宽度的调整工序,降低了安装难度,简化了安装工序,并且减少了车辆的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制造工序,方便生产制造,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敞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敞开口的后侧,所述第二前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前盖板的后侧,所述翼子板位于所述前盖板的左右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前机舱内设有供车辆使用的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具有注液口,所述注液口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敞开口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前盖板的后边沿形成有配合翻边,在所述第二前盖板关闭所述第二敞开口时,所述第二前盖板的前边缘支撑配合于所述配合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前盖板的边沿形成有第一连接翻边,所述第一连接翻边与所述车身主体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还包括:位于所述前机舱内的多个安装支架,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前灯安装支架、LOGO安装支架以及挡泥板安装支架,多个所述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一前盖板和翼子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前盖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前盖板的面积;和/或,所述第一前盖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前盖板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前盖板和所述第二前盖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碳纤维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地实施例,所述第一前盖板以及所述翼子板均为碳纤维板,所述第一前盖板的厚度范围为1.8~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地实施例,所述第二前盖板包括沿所述第二前盖板的厚度方向叠置的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均为碳纤维板,所述外板的厚度范围为1.5~1.7mm,所述内板的厚度范围为1.5~1.7mm。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盖板与翼子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第一前盖板与翼子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第二前盖板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第二前盖板与驱动机构及固定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前盖板;11、第一前盖板;110、配合翻边;111、第一连接翻边;12、第二前盖板;120、锁扣;121、第一通风口;122、内板;123、外板;
2、翼子板;20、第二连接翻边;
3、安装支架;30、前灯安装支架;31、LOGO安装支架;32、挡泥板安装支架;
4、驱动机构;5、固定支架;6、第一紧固件;7、第二紧固件;8、第三紧固件;9、第四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车身主体、前盖板1和翼子板2,车身主体的前部具有前机舱,前机舱的顶部敞开以形成敞开口,前盖板1盖设于前机舱的顶部以封盖敞开口,翼子板2位于前盖板1的左右两侧,其中前盖板1包括第一前盖板11和第二前盖板12,敞开口包括第一敞开口和第二敞开口,第一前盖板11封盖第一敞开口,第二前盖板12封盖第二敞开口,第一前盖板11与翼子板2一体成型,第二前盖板12可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二敞开口。
相关技术中,前盖板1与翼子板2安装时,前盖板1与翼子板2的分缝的宽度的精度要求较高,需要将前盖板1以翼子板2为定位基准安装,安装难度较大,安装工序较复杂,将第一前盖板11与翼子板2设为一体成型,第一前盖板11与翼子板2成为一个整体件,消除了第一前盖板11与翼子板2的分缝,可以降低安装难度,减少安装工序,并且原来有前盖板1和两个翼子板2总共三个零部件,现在改为一个整体件和第二前盖板12,将原有的三个零部件变为两个零部件,减少了车辆的零部件的数量,方便生产制造,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通过第二前盖板12可以正常对前机舱内的零部件进行保养、更换及维修,可以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
可选地,车辆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二前盖板12的驱动机构4,第二前盖板12通过驱动机构4与车身主体连接,车身主体设有用于固定驱动机构4的固定支架5,驱动机构4一端通过第二紧固件7与固定支架5连接,驱动机构4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紧固件8与第二前盖板12连接。驱动机构4只与第二前盖板12的一侧连接。初始状态,第二前盖板12封盖第二敞开口,需要打开第二前盖板12时,驱动机构4可以伸长并带动第二前盖板12绕第二紧固件7朝远离前机舱的方向转动,第二前盖板12完全打开后,驱动机构4可以支撑第二前盖板12并保持打开状态。需要关闭第二前盖板12时,驱动机构4缩短并带动第二前盖板12绕第二紧固件7朝靠近前机舱的方向转动至初始状态。例如,第二紧固件7可以为球铰。例如,第三紧固件8可以为螺栓。例如,驱动机构4可以为气弹簧;再例如,驱动机构4可以为电动伸缩杆。该设置可以省去人工打开、关闭第二前盖板12的过程,可以方便地打开及关闭第二前盖板12。
可选地,第二前盖板12上形成有锁扣120,车身主体与锁扣12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锁槽。锁扣120位于锁槽内,第二前盖板12被锁定。驱动机构4伸长并带动第二前盖板12朝远离前机舱的方向转动时带动锁扣120从锁槽脱离,第二前盖板12解锁,第二前盖板12可以自动打开。该设置可以较为方便的对第二前盖板12解锁、打开及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将前盖板1分为第一前盖板11和第二前盖板12,第一前盖板11与翼子板2一体成型,消除了第一前盖板11与翼子板2的分缝,减少了确定第一前盖板11与翼子板2分缝的宽度的调整工序,降低了安装难度,简化了安装工序,并且减少了车辆的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制造工序,方便生产制造,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第二敞开口位于第一敞开口的后侧,第二前盖板12位于第一前盖板11的后侧,翼子板2位于前盖板1的左右两侧。若第二敞开口设置于第一敞开口的前侧,第一前盖板11需要为第二前盖板12转动留出避让空间,影响第一前盖板11、第二前盖板12对敞开口的密封,该设置有利于第一前盖板11与第二前盖板12配合,可以较好地密封第一敞开口和第二敞开口,方便第二前盖板12转动,且可以提高车辆的外观质量。
可选地,第二前盖板12上形成有第一通风口121,前机舱中会发热的零部件可以从第一通风口121散热,该设置可以帮助车辆进行散热。例如,第一通风口121上形成有网格状结构;再例如,第一通风口121上形成有格栅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前机舱内设有供车辆使用的储液罐,储液罐具有注液口,注液口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敞开口相对。第二前盖板12可以通过转动打开及关闭第二敞开口,该设置方便从第二前盖板12向储液罐加注油液,可以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例如,储液罐可以为雨刮罐、冷却液罐及制动储液罐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第一前盖板11的后边沿形成有配合翻边110,在第二前盖板12关闭第二敞开口时,第二前盖板12的前边缘支撑配合于配合翻边110。该设置可以使第一前盖板11和第二前盖板12配合得更紧密,减小第一前盖板11和第二前盖板12的配合间隙,使第一前盖板11和第二前盖板12对敞开口的密封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和图3,第一前盖板11的边沿形成有第一连接翻边111,第一连接翻边111与车身主体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6相连。该设置方便第一前盖板11与车身主体连接,方便第一前盖板11的安装及拆卸。例如,第一紧固件6可以为螺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和图3,车辆还包括:位于前机舱内的多个安装支架3,多个安装支架3包括前灯安装支架30、LOGO安装支架31以及挡泥板安装支架32,多个安装支架3连接于第一前盖板11和翼子板2。前灯安装支架30及LOGO安装支架31连接于第一前盖板11,挡泥板安装支架32连接于翼子板2。第一前盖板11和翼子板2一体化设计,可以将多个安装支架3一起安装于第一前盖板11和翼子板2上后,再安装第一前盖板11和翼子板2,减少了原有的将多个安装支架3分别安装于第一前盖板11和翼子板2后再将第一前盖板11和翼子板2定位安装的工序,简化了安装工序,方便多个安装支架3的安装,并且多个安装支架3不安装于第二前盖板12,可以减轻第二前盖板12的重量,方便第二前盖板12的打开及关闭。例如,多个安装支架3可以通过结构胶与第一前盖板11和翼子板2连接。
可选地,翼子板2的外边沿形成有第二连接翻边20,第二连接翻边20与车身主体之间通过第四紧固件9相连。翼子板2上形成有与车辆的前门定位的分缝。将多个安装支架3连接于第一前盖板11和翼子板2后,根据分缝将翼子板2和第一前盖板11定位安装,翼子板2通过第四紧固件9与车身主体连接,第一前盖板11通过第一紧固件6与车身主体连接。第一前盖板11和翼子板2安装完成后,第二前盖板12的前边缘与配合翻边110定位安装,第二前盖板12通过第三紧固件8与驱动机构4相连,驱动机构4通过第二紧固件7与安装支架3相连。该设置结构简单,连接方便,简化了第一前盖板11及翼子板2的安装工序,便于安装及拆卸第一前盖板11、翼子板2以及第二前盖板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第一前盖板11的面积大于第二前盖板12的面积。该设置使第一前盖板11的面积较大,第二前盖板12的面积较小,有利于第二前盖板12实现轻量化,可以降低驱动第二前盖板12的驱动机构4的功率,缩小驱动第二前盖板12的驱动机构4的大小,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更方便、省力地打开、关闭第二前盖板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5,第一前盖板11的厚度小于第二前盖板12的厚度。第一前盖板11封盖第一敞开口,将第一前盖板11的厚度设置较小,第一前盖板11占用前机舱的空间也变小,有利于在前机舱内布置各种功能零部件。第二前盖板12可转动,将第二前盖板12厚度设置较大,有利于提高第二前盖板12的结构强度,使第二前盖板12的转动更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5,第一前盖板11的面积大于第二前盖板12的面积,且第一前盖板11的厚度小于第二前盖板12的厚度。该设置可以使第一前盖板11面积较大,厚度较小,第一前盖板11占用前机舱的空间变小,有利于在前机舱内布置各种功能零部件,第二前盖板12面积较小,厚度较大,有利于提高第二前盖板12的结构强度,使第二前盖板12的转动更稳定,可以更方便、省力地打开、关闭第二前盖板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5,第一前盖板11和第二前盖板1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碳纤维板。例如,第一前盖板11包括碳纤维板。例如,第二前盖板12包括碳纤维板。例如,第一前盖板11和第二前盖板12都包括碳纤维板。碳纤维板重量较轻,强度较高,该设置可以使前盖板1的重量更轻,强度更高,有利于实现前盖板1的轻量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地实施例,参照图2-图3,第一前盖板11以及翼子板2均为碳纤维板,第一前盖板11的厚度范围为1.8~2.0mm。第一前盖板11的厚度较小,则第一前盖板11占用前机舱的空间也较小,有利于在前机舱内布置各种功能零部件,且可以较大地降低第一前盖板11及翼子板2的整体重量,可以较大地提升抗凹刚度,有利于第一前盖板11以及翼子板2实现轻量化,提升整车的加速度性能。因此在此厚度范围的第一前盖板11厚度较小且强度较高,可以满足车辆的装配要求。并且将第一前盖板11以及翼子板2设为一体化碳纤维板,结构简单,消除了第一前盖板11与翼子板2的分缝,可以提高车辆的外观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地实施例,第二前盖板12包括沿第二前盖板12的厚度方向叠置的内板122和外板123,内板122和外板123均为碳纤维板,外板123的厚度范围为1.5~1.7mm,内板122的厚度范围为1.5~1.7mm。在此厚度范围内的第二前盖板12的结构强度较高,可以使第二前盖板12转动得更稳定,可以方便、省力地打开及关闭第二前盖板12。可选地,内板122可以通过结构胶与外板123粘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的前部具有前机舱,所述前机舱的顶部敞开以形成敞开口;
前盖板,所述前盖板盖设于所述前机舱的顶部以封盖所述敞开口;
翼子板,所述翼子板位于所述前盖板的左右两侧;
其中,所述前盖板包括第一前盖板和第二前盖板,所述敞开口包括第一敞开口和第二敞开口,所述第一前盖板封盖所述第一敞开口,所述第二前盖板封盖所述第二敞开口,所述第一前盖板与所述翼子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前盖板可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敞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敞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敞开口的后侧,所述第二前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前盖板的后侧,所述翼子板位于所述前盖板的左右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内设有供车辆使用的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具有注液口,所述注液口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敞开口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盖板的后边沿形成有配合翻边,在所述第二前盖板关闭所述第二敞开口时,所述第二前盖板的前边缘支撑配合于所述配合翻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盖板的边沿形成有第一连接翻边,所述第一连接翻边与所述车身主体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前机舱内的多个安装支架,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前灯安装支架、LOGO安装支架以及挡泥板安装支架,多个所述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一前盖板和翼子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盖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前盖板的面积;和/或,所述第一前盖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前盖板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盖板和所述第二前盖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碳纤维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盖板以及所述翼子板均为碳纤维板,所述第一前盖板的厚度范围为1.8~2.0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盖板包括沿所述第二前盖板的厚度方向叠置的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均为碳纤维板,所述外板的厚度范围为1.5~1.7mm,所述内板的厚度范围为1.5~1.7mm。
CN202320847267.9U 2023-04-14 2023-04-14 车辆 Active CN2195652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47267.9U CN219565255U (zh) 2023-04-14 2023-04-14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47267.9U CN219565255U (zh) 2023-04-14 2023-04-14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65255U true CN219565255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8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47267.9U Active CN219565255U (zh) 2023-04-14 2023-04-14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652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87939B2 (en) Hood system with multiple open positions
US6808223B1 (en) Two way hinge for motor vehicle doors
US6860537B2 (en) Doo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802774A (zh) 前饰板或格栅支承结构及空气动力闸板组件
WO2018161695A1 (zh) 汽车的车身
US20160194911A1 (en) Driving module of power trunk
CN107618572B (zh) 用于车辆车厢盖组件的通风模块
CN107627972B (zh) 机动车辆密封结构用柱密封护圈
CN219565255U (zh) 车辆
JP2008068762A (ja) 車両の樹脂ルーフ構造
CN109017239A (zh) 汽车
CN206437075U (zh) 一种新型前舱外盖板结构
CN211969438U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门立柱罩部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105882765B (zh) 汽车机盖总成和汽车
WO2018161700A1 (zh) 电动汽车的顶盖安装组件
US8297683B2 (en) Mounting frame member for motor vehicle tailgate having frameless window pane
CN213315964U (zh) 一种汽车涂装用的发动机盖支撑夹具
CN106672080A (zh) 一种新型前舱外盖板结构
CN220809587U (zh) 一种收割机驾驶室
CN219587397U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罩锁和车辆
CN209904691U (zh) 车用内饰顶结构及汽车
CN210793352U (zh) 车顶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667264U (zh) 一种车载门把手结构和车辆
CN217198404U (zh) 翼子板组件和车辆
CN220577367U (zh) 汽车前盖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