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0547U - 柔性保温板 - Google Patents

柔性保温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00547U
CN218500547U CN202222469653.7U CN202222469653U CN218500547U CN 218500547 U CN218500547 U CN 218500547U CN 202222469653 U CN202222469653 U CN 202222469653U CN 218500547 U CN218500547 U CN 2185005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leware
insulation board
heat
flexibl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6965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启翀
毛金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6965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005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005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005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柔性保温板。该柔性保温板包括:保温板本体,所述保温板本体构造为柔性结构,所述保温板本体具有用于发热的发热结构,所述保温板本体还具有适于放置餐具的餐具放置面,所述餐具放置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发热结构对应的发热区,所述发热区设置有标识结构,所述标识结构与所述餐具放置面相适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柔性保温板,在餐具放置面上加工标识结构,标识结构能够对餐具进行定位,从而可以显著减小餐具从餐具放置面上滑落的风险,同时,标识结构还能够提示餐具放置位置,以使餐具与发热结构对齐,从而提升传热效率和保温效果。

Description

柔性保温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柔性保温板。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保温板的上表面为平面,餐具置于保温板上进行保温,用户在夹菜的时候餐具很容易受力移动,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餐具在保温板上放置位置较为随意,无法保证对准发热区域,因此也就无法获得最好的保温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柔性保温板,能够对餐具进行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保温板包括:保温板本体,所述保温板本体构造为柔性结构,所述保温板本体具有用于发热的发热结构,所述保温板本体还具有适于放置餐具的餐具放置面,所述餐具放置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发热结构对应的发热区,所述发热区设置有标识结构,所述标识结构与所述餐具放置面相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保温板,在餐具放置面上加工标识结构,标识结构能够对餐具进行定位,从而可以显著减小餐具从餐具放置面上滑落的风险,同时,标识结构还能够提示餐具放置位置,以使餐具与发热结构对齐,从而提升传热效率和保温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标识结构构造为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面与餐具的底面相适配,和/或,所述凸起结构的侧面与餐具的侧壁面相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结构靠近所述发热区边缘的高度高于靠近所述发热区中心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结构包括多个凸点,多个所述凸点分布在所述发热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凸点以所述发热区的中心为圆心并呈放射状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结构包括:条形的凸肋,所述凸肋分布在所述发热区,所述凸肋靠近所述发热区边缘的位置为弧形或沿所述发热区的边缘形成斜边,以与所述餐具放置面相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结构为环形且环绕所述发热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结构的高度不超过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标识结构包括凹槽结构,所述餐具放置面与所述凹槽结构相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槽结构环绕所述发热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不超过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温板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方,所述发热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发热结构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发热区的标识结构为所述第二壳体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后,所述容纳槽的槽周壁高于所述第二壳体表面形成,或是所述第二壳体表面低于所述容纳槽槽沿的高度形成,或是所述第二壳体高出于所述容纳槽槽沿的高度形成,或是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容纳槽连接的连接线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温板本体还包括: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发热结构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标识结构为凸点的柔性保温板的示意图;
图2是标识结构为凸肋的柔性保温板的示意图;
图3是标识结构为环形凸起的柔性保温板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柔性保温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标识结构为凹槽结构的柔性保温板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柔性保温板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保温板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柔性保温板10、保温板本体1、餐具放置面、发热结构12、凸点13、凸肋14、环形凸起15、凹槽结构16、散热结构17、常温区18、容纳槽19、隔热结构130、控制装置2、边框条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9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保温板10。
参照图1-图4、图6-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保温板10可以包括保温板本体1,保温板本体1构造为柔性结构,保温板本体1具有发热结构12,发热结构12工作时用于发热,以对保温板本体1上方的餐具进行加热、保温。保温板本体1还具有餐具放置面,餐具适于放置在餐具放置面上。餐具放置面上形成有发热区,发热区与发热结构12对应,发热区设置有标识结构,标识结构与餐具放置面相适配。标识结构可以用于提示用户放置餐具的位置,用户在使用柔性保温板10时将餐具放置到标识结构上,而标识结构设置在发热区,这样,餐具与发热区正对,有利于提高发热区对餐具的传热效率,提升保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温板本体1为柔性结构,因此方便在餐具放置面上加工标识结构,这样,标识结构可以直接通过对保温板本体1的加工工序进行相应改进便可以得到,换言之,标识结构为保温板本体1的一部分,这样,标识结构耐用性较好,避免了标识结构与保温板本体1的餐具放置面相分离。同时,标识结构也为柔性结构,使得标识结构与餐具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从而降低了餐具从柔性保温板10上滑落的风险。
可选地,保温板本体1可以为硅胶本体,这样,标识结构也为硅胶结构,硅胶的摩擦系数较大,当餐具放置在标识结构上时,餐具与标识结构之间的摩擦力较大,餐具不易从标识结构上滑落,即使用户向餐具内夹取食物,餐具也不易滑动移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标识结构也可以通过粘贴、铆接等方式固定在餐具放置面上,这样便于更换老化的标识结构。
可选地,标识结构为多处,这样可以提示多个餐具放置位置,可用于放置多个餐具。例如在图1-图3、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标识结构均为四处,这样,保温板可以同时对四个餐具进行保温,当然,也可以是一个餐具同时对应多个标识结构,例如,当餐具尺寸较大时,多个标识结构共同对应于该餐具。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图1-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保温板还可以包括控制装置2和边框条3,边框条3和控制装置2分别设置在保温板本体1的相对两端,控制装置2具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发热结构12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温板本体1为柔性结构以允许保温板本体1卷绕收纳。控制装置2和边框条3均包括刚性壳体,这样,在保温板本体1展开时,控制装置2和边框条3均能够为保温板本体1提供支撑,控制装置2和边框条3压住保温板本体1的两端,防止保温板本体1翘曲影响外观,同时,控制装置2和边框条3还可以作为装饰件提供美观的视觉效果。在保温板本体1卷绕时,控制装置2和边框条3还可以作为卷绕时的支撑件。可选地,刚性壳体可以是塑料壳体,也可以是金属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保温板10,在餐具放置面上加工标识结构,标识结构能够对餐具进行定位,从而可以显著减小餐具从餐具放置面上滑落的风险,同时,标识结构还能够提示餐具放置位置,以使餐具与发热结构12对齐,从而提升传热效率和保温效果,用户通过标识结构的位置可以知道哪个位置保温效果更佳,提高了柔性保温板10的使用有效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5所示,标识结构构造为凸起结构。换言之,凸起结构从餐具放置面向上凸起,以提示用户放置餐具的位置,用户在使用柔性保温板10时将餐具放置到凸起结构上,这样,餐具与发热区正对,有利于提高发热区对餐具的传热效率,提升保温效果,同时,凸起结构与餐具之间的摩擦力较大,降低了餐具从柔性保温板10上滑落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的顶面与餐具的底面相适配,以使凸起结构的顶面对与餐具的底面进行有效支撑,并且可以增大凸起结构的顶面与餐具的底面之间的摩擦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的侧面与餐具的侧壁面相适配,以使凸起结构的侧面对与餐具的侧壁面进行有效限位,并且可以增大凸起结构的侧面与餐具的侧壁面之间的摩擦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的外径小于餐具的底部直径,餐具底部为凹陷结构,当餐具放置于凸起结构上方时,餐具的底部边缘碗脚将凸起结构包围,凸起结构可以卡住餐具的边缘碗脚,在用户夹菜等动作中,凸起结构会把餐具卡住,这样,在用户夹菜的过程中餐具不会产生位移。当然,凸起结构也可以与餐具的底部接触,以对餐具进行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靠近发热区边缘的高度高于靠近发热区中心的高度。当凸起结构为一个整体时,凸起结构的边缘高度高于中心高度,加热时发热区中心受热膨胀,使整个凸起结构与餐具放置面相适配,提高保温效果。当凸起结构为多个凸点时,边缘位置凸点高度高于靠近中心位置的凸点高度,餐具放置于凸点上,餐具放置面能够将凸点全部覆盖时,边缘的凸点可以限制餐具在误触时发生移动,具体而言,餐具放置于凸点上,边缘凸点部分位于餐具放置面外围时,边缘的凸点可以限制餐具在误触时发生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凸起结构可以包括多个凸点13,多个凸点13分布在发热区,凸点13的位置提示了用户放置餐具的位置,用户在使用柔性保温板10时将餐具放置到凸点13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凸点13以发热区的中心为圆心并呈放射状分布,这样,多个凸点13形成的结构稳定性较好,当餐具底部与凸点13接触时,可以较为平稳地对餐具进行支撑。放射状分布的方式使得餐具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均能够得到支撑,餐具不易发生倾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凸起结构可以包括:条形的凸肋14,凸肋14分布在发热区。凸肋14可以为多条,多条凸肋14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同。其中相邻两条凸肋14之间的距离值与其他相邻两条凸肋14之间的距离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同。在凸肋14的长度方向上,相邻两条凸肋14之间的距离可以为等间距(此时这两条凸肋14平行),也可以为不等间距(此时这两条凸肋14非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肋14靠近发热区边缘的位置为弧形,以与餐具放置面相适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凸肋14沿发热区的边缘形成斜边,以与餐具放置面相适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所示,凸起结构为环形凸起15,且环形凸起15环绕发热区。环形凸起15可以是圆环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以圆环形为例,当餐具底部直径大于环形凸起15内径时,餐具置于环形凸起15上方;当餐具底部直径小于环形凸起15内径时,餐具底部完全位于环形凸起15内,环形凸起15的内边缘也对餐具起到了限位作用,降低了餐具从柔性保温板10上滑落的风险。当餐具底部直径大于环形凸起15内径时,餐具底部的边缘碗脚包围环形凸起15,环形凸起15可以卡住餐具的边缘碗脚,在用户夹菜等动作中,环形凸起15会把餐具卡住,这样,在用户夹菜的过程中餐具不会产生位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凸起结构的高度为H1,H1不超过20mm,即H1≤20mm,例如,H1可以是5mm、10mm、15mm、20m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可以是凸点13、凸肋14、环形凸起15三种中的其中一种,也可以是其中任意两种的组合,还可以是三种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8所示,标识结构可以包括凹槽结构16,餐具放置面与凹槽结构16相适配。换言之,凹槽结构16从餐具放置面向下凹陷,以提示用户放置餐具的位置,用户在使用柔性保温板10时将餐具放置到凹槽结构16处,这样,餐具与发热区正对,有利于提高发热区对餐具的传热效率,提升保温效果。凹槽结构16可以是圆环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以圆环形为例,当餐具底部直径大于凹槽结构16内径时,餐具置于凹槽结构16上方;当餐具底部直径小于凹槽结构16内径时,餐具底部完全位于凹槽结构16内,凹槽结构16与餐具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凹槽结构16的边缘也对餐具起到了限位作用,在用户夹菜等动作中,凸起结构会把餐具卡住,这样,在用户夹菜的过程中餐具不会产生位移,降低了餐具从柔性保温板10上滑落的风险。
保温板本体1为硅胶本体时,利用硅胶热胀冷缩的特性,凹槽结构16在受热后会膨胀,使其能够补偿凹槽结构16的深度,这样凹槽结构16就能向上变形以紧贴餐具的盘底,以提升传热效率,提高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凹槽结构16环绕发热区,换言之,发热区位于凹槽结构16的下方,这样,餐具放置到凹槽结构16内时,餐具能够与发热区正对,有利于提高发热区对餐具的传热效率,提升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凹槽结构16的深度为H2,H2不超过20mm,即H2≤20mm,例如,H2可以是5mm、10mm、15mm、20mm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6所示,保温板本体1的下表面设置有散热结构17。保温板本体1的多余热量能够经散热结构17散发出去。以将柔性保温板10放置于桌面上为例,保温板本体1的下表面为接触桌面的表面,在下表面设置散热结构17,有利于柔性保温板10底部热量散出,防止烫坏桌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结构17包括多条散热凸肋,相邻两条散热凸肋之间限定形成有散热槽。散热凸肋还具有强度加强作用,以加强保温板本体1底部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所示,保温板本体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第二壳体112位于第一壳体111的上方,发热结构12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之间,且第一壳体111上设置有容纳槽17,容纳槽17用于容纳发热结构12和第二壳体112。发热区形成在第二壳体112上,发热区之外的区域为常温区18。第二壳体112的面积小于第一壳体111的面积,可以有效给用户一种识别区,说明产品的保温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2嵌入容纳槽17内,发热区的标识结构为第二壳体112安装于容纳槽17后,容纳槽17的槽周壁高于第二壳体112表面形成,这样,标识结构的边界清晰,能够更好地指示餐具放置面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2嵌入容纳槽17内,发热区的标识结构为第二壳体112安装于容纳槽17后,第二壳体112表面低于容纳槽17槽沿的高度形成,这样,标识结构的边界清晰,能够更好地指示餐具放置面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2高出容纳槽17,发热区的标识结构为第二壳体112安装于容纳槽17后,第二壳体112高出于容纳槽17槽沿的高度形成,这样,标识结构的边界清晰,能够更好地指示餐具放置面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区的标识结构为第二壳体112安装于容纳槽17后,第二壳体112与容纳槽17连接的连接线形成,连接线较为明显,使得标识结构的边界清晰,从而能够更好地指示餐具放置面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19内设置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穿设发热结构12以将发热结构12定位在容纳槽19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所示,保温板本体1还可以包括隔热结构130,隔热结构130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和发热结构12之间。也就是说,隔热结构130设置在容纳槽19内且位于发热结构12的下方与第一壳体111之间。隔热结构130能够使发热结构12的热量向第二壳体112方向传递,而阻止热量向第一壳体111方向传递,这样可以防止保温板10烫伤桌面。可选地,隔热结构130为柔性材质,比如隔热棉、空气凝胶等。在装配保温板10时,如图1所示,先将第一壳体111放置于平面上,再将隔热结构130放置于容纳槽15内,随后将发热结构12覆盖在隔热结构130上,最后将第二壳体112覆盖在发热结构12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19内设置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分别穿设发热结构12和隔热结构130以定位发热结构12和隔热结构130,由此可以防止发热结构12和隔热结构130位置随意移动而影响柔性保温板10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壳体111采用大块的硅胶制成,第一壳体111的中间区域挖容纳槽19放置隔热结构130和发热结构12,最后在发热结构12上盖设第二壳体112,第二壳体112为比第一壳体111小的小硅胶块。这样的安装方式由于不需反转产品进行安装,这样产品粘合可以更加紧贴,不会因为产品要反转而担心隔热结构130和发热结构12会往下掉,也就是说,可以不需担心由于隔热结构130和发热结构12的重力作用使上、下硅胶脱离。而且第二壳体112用小硅胶块,可以很直观提醒用户加热的区域,用户使用更加直观方便。
下面参照图1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的柔性保温板10。
柔性保温板10包括保温板本体1,保温板本体1构造为柔性结构,保温板本体1具有用于发热的发热结构12以及适于放置餐具的餐具放置面,餐具放置面上形成有发热区,发热区与发热结构12对应,保温板本体1上设置有四处凸点群,四处凸点群均分布在发热区,每处凸点群均包括多个凸点13,多个凸点13以发热区的中心为圆心并呈放射状分布,凸点13凸出餐具放置面的高度为10mm。
下面参照图2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的柔性保温板10。
柔性保温板10包括保温板本体1,保温板本体1构造为柔性结构,保温板本体1具有用于发热的发热结构12以及适于放置餐具的餐具放置面,餐具放置面上形成有发热区,发热区与发热结构12对应,保温板本体1上设置有四处凸肋群,四处凸肋群均分布在发热区,每处凸肋群均包括多个凸肋14,多个凸肋14相互平行,凸肋14凸出餐具放置面的高度为10mm。
下面参照图3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的柔性保温板10。
柔性保温板10包括保温板本体1,保温板本体1构造为柔性结构,保温板本体1具有用于发热的发热结构12以及适于放置餐具的餐具放置面,餐具放置面上形成有发热区,发热区与发热结构12对应,保温板本体1上设置有四个环形凸起15,四个环形凸起15均分布在发热区,环形凸起15凸出餐具放置面的高度为10mm。
下面参照图6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的柔性保温板10。
柔性保温板10包括保温板本体1,保温板本体1构造为柔性结构,保温板本体1具有用于发热的发热结构12以及适于放置餐具的餐具放置面,餐具放置面上形成有发热区,发热区与发热结构12对应,保温板本体1上设置有四处凹槽结构16,四处凹槽结构16均分布在发热区,凹槽结构16从餐具放置面向下凹陷的深度为10mm。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温板本体,所述保温板本体构造为柔性结构,所述保温板本体具有用于发热的发热结构,所述保温板本体还具有适于放置餐具的餐具放置面,所述餐具放置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发热结构对应的发热区,所述发热区设置有标识结构,所述标识结构与所述餐具放置面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结构构造为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面与餐具的底面相适配,和/或,所述凸起结构的侧面与餐具的侧壁面相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靠近所述发热区边缘的高度高于靠近所述发热区中心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多个凸点,多个所述凸点分布在所述发热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点以所述发热区的中心为圆心并呈放射状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条形的凸肋,所述凸肋分布在所述发热区,所述凸肋靠近所述发热区边缘的位置为弧形或沿所述发热区的边缘形成斜边,以与所述餐具放置面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为环形且环绕所述发热区。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的高度不超过2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结构包括凹槽结构,所述餐具放置面与所述凹槽结构相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环绕所述发热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不超过2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板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方,所述发热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发热结构和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发热区的标识结构为所述第二壳体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后,所述容纳槽的槽周壁高于所述第二壳体表面形成,或是所述第二壳体表面低于所述容纳槽槽沿的高度形成,或是所述第二壳体高出于所述容纳槽槽沿的高度形成,或是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容纳槽连接的连接线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柔性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板本体还包括: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发热结构之间。
CN202222469653.7U 2022-09-16 2022-09-16 柔性保温板 Active CN2185005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9653.7U CN218500547U (zh) 2022-09-16 2022-09-16 柔性保温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9653.7U CN218500547U (zh) 2022-09-16 2022-09-16 柔性保温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00547U true CN218500547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13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69653.7U Active CN218500547U (zh) 2022-09-16 2022-09-16 柔性保温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005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95849B (zh) 烤盘以及烤箱
JP3128671U (ja) 加熱保温用二重容器
EP1314385B1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electrically heated vessels
CN218500547U (zh) 柔性保温板
KR20150001362U (ko) 가열 용기
KR20110044010A (ko) 이중 바닥을 갖는 조리용기
US6552306B1 (en) Wok
JP2007020789A (ja) 食品加熱用皿
CN220917137U (zh)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CN218791751U (zh) 一种隔水炖效率高的炖锅
JPH07201463A (ja) 電磁調理器
CN211432290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盖
CN220917136U (zh) 电炖锅
CN210055520U (zh) 能保温的隔热垫及能保温的隔热垫组
CN220423722U (zh) 一种防止热量散失的电炖锅
CN219353576U (zh)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炖锅
CN109744867B (zh) 液体加热器
CN214581276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210810537U (zh) 一种防汤汁洒出的暖汤煲
CN220494834U (zh) 一种烹饪盘组件及烹饪装置和集成灶
CN218105544U (zh) 锅具
CN210520742U (zh) 一种节能汤锅
CN210043823U (zh) 发热盘组件、杯组件和料理机
CN211704319U (zh) 烹饪器具
CN212755261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