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7136U - 电炖锅 - Google Patents

电炖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7136U
CN220917136U CN202322523534.XU CN202322523534U CN220917136U CN 220917136 U CN220917136 U CN 220917136U CN 202322523534 U CN202322523534 U CN 202322523534U CN 220917136 U CN220917136 U CN 220917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wall
foil layer
heating
outer pot
metal f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2353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黄建辉
邱雄杰
张根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2353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7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7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7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炖锅,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炖锅中外锅制造成本较大的缺陷。电炖锅包括锅体、外锅和陶瓷内胆,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加热装置;外锅的底壁上表面设有支撑盖,加热装置包括贴合固定在支撑盖的下表面的金属箔层以及固定在金属箔层上的发热丝,支撑盖的上表面与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支撑盖为设置在外锅上的独立部件,加工简单,成本较低,这样就无需在外锅的底壁上加工出凸台结构,降低外锅的制造成本。主要由发热丝和金属箔层构成的加热装置,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安装方便,具有较低的成本,有利于降低炖锅的成本。

Description

电炖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炖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炖锅的加热系统为双驱加热系统,包括设置在外锅侧壁的侧加热元件和设置在外锅底壁的底加热元件,侧加热系统通常是发热带,底加热元件可以是PTC或者铝箔发热贴等,双驱加热系统实现快速加热使陶瓷内胆中的水沸腾以烹饪食材。其中底加热元件安装在外锅底部,要求外锅底部与内胆接触进行热传导,同时外锅口部与内胆的间隙不能太大以防热量流失,这就要求外锅底部加工出凸台与内胆底部接触,增加了外锅的制造难度,从而增加了外锅零件的成本。
现有技术中还有通过加热盘加热的炖锅,加热盘包括发热管和盘体,发热管和盘体通过铸造成型在一起,加热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电炖锅,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炖锅成本较高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电炖锅,包括锅体、安装在锅体内的外锅和置于所述外锅内的陶瓷内胆,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加热装置;
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表面设有支撑盖,所述加热装置包括金属箔层和固定在金属箔层上的发热丝,所述加热装置粘接固定在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以将发热丝贴合在支撑盖上,所述支撑盖的上表面与所述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
烹饪时,将食材置于陶瓷内胆中,加热装置对支撑盖进行加热,支撑盖将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从而对陶瓷内胆中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发热丝贴合在支撑盖的下表面,能够直接对与陶瓷内胆接触的支撑盖加热,减少热量传递路径,减少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金属箔层为柔性配件,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能够和支撑盖更好地贴合,增大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支撑盖的上表面与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支撑盖不仅起到承载陶瓷内胆的重量的作用,支撑盖还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陶瓷内胆加热,更加高效地将热量传递至陶瓷内胆,起到快速传热以便于实现陶瓷内胆中食材沸腾炖煮的功能。
支撑盖为设置在外锅上的独立部件,加工简单,成本较低,这样就无需在外锅的底壁上加工出凸台结构,降低外锅的制造成本。主要由发热丝和金属箔层构成的加热装置,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安装方便,具有较低的成本,有利于降低炖锅的成本。加热装置处于外锅的底壁和支撑盖之间,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向上传递给支撑盖,向下传递给外锅的底壁,外锅受热后可以进一步以热辐射的方式对加热陶瓷内胆,这样就能够减少热量损耗,提高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这样有利于加热装置更多地传递给支撑盖,减少加热装置将热量传递给外锅,从而使得热量更多通过支撑盖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陶瓷内胆,减少热量损耗。
优选的,所述支撑盖的边沿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支撑壁便于支撑盖和外锅的底壁之间形成容纳加热装置的空间,使得加热装置和外锅的底壁之间能够形成间隙。支撑壁也能阻隔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向四周扩散,有利于提高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金属箔层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为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100%。金属箔层和发热丝构成加热装置,由于金属箔层为柔性部件,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能够更好贴合到支撑盖的下表面,使得发热丝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加充分的传递至支撑盖上,减少热量损耗,从而提高发热丝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加热装置的大小选择也较为灵活,相较于PTC加热件,可以有效提高与支撑盖贴合面的面积,加热装置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越大,热传导效率越高,有利于更加充分利用发热丝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发热丝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如果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小于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贴合面过小,传热效率较低,对发热丝的功率要求过高,难以发挥加热装置相对于PTC加热的优势;如果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大于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100%,金属箔层需要进行较大的形变才能安装,加热装置安装不方便,金属箔层超出支撑盖的下表面部分不能和支撑盖的下表面进行贴合,不利于将热量快速传递给与支撑盖上表面接触的陶瓷内胆,导致过多的能量浪费。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大于等于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相对于PTC加热方式,加热效率就会有所提升,实际应用时,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通常大于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90%,甚至超过95%,方便加热装置安装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加热装置与支撑盖下表面的传热效率,减少热量损耗。
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作用在所述支撑盖上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为2-5kj/m2·s。相较于PTC加热件,金属箔层和发热丝构成的加热装置与支撑盖的传热效率较高,即使加热装置作用在支撑盖上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较小,也能实现预期加热效果,较低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要求,所需要的发热丝功率要求也较低,能够有效降低炖锅的烹饪耗电量。
优选的,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具有条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弯曲形状与所述发热丝的弯曲形状一致,所述发热丝嵌装在所述安装槽中。金属箔层与发热丝固定后,金属箔层会对发热形成一定程度的包裹,这样金属箔层表面会形成与发热丝形状匹配的凸起结构以及错开发热丝的凹陷结构。支撑盖的下表面设置安装槽与发热丝对应配合,金属箔层表面的凸起结构就会嵌入到安装槽中,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之间的过渡部位也能够较好地贴合到支撑盖的下表面上,使得金属箔层和支撑盖的下表面形成更加充分的贴合,增加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加热装置和支撑盖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更好地保障炖锅实现沸腾炖煮功能。
优选的,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为中部向上拱起的弧形面,或者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为平整的平面。金属箔层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具有较强贴合不同支撑盖下表面的能力。当支撑盖的下表面为中部为向上拱起的弧形面时,能够增加支撑盖下表面的表面积,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增加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热丝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支撑盖上具有第一沉台,所述第一沉台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所述第一沉台处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第一沉台和所述外锅的底壁,并与所述锅体固定连接;这样固定柱将外锅向下固定在锅体上的同时,也将支撑盖固定在外锅上,支撑盖和外锅的固定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件。
或者,所述外锅的底壁上具有第二沉台,所述第二沉台处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第二沉台与所述锅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盖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外锅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盖上具有连接柱,所述支撑盖通过配合在所述连接柱上的固定螺钉固定在所述外锅上;
或者,所述支撑盖上具有卡接柱,所述外锅的底壁具有卡接孔,所述卡接柱卡接在所述卡接孔内。螺钉连接或卡接都可以实现支撑盖和外锅之间的可分离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穿线口,所述发热丝上的导线穿过所述穿线口;发热丝的导线穿过穿线口后,伸出到外锅外语锅体内的控制器或电源线连接。
或者,所述外锅的底壁与所述锅体之间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外锅,所述固定柱上具有穿线孔,所述发热丝上的导线穿过所述穿线孔。这样无需在外锅的底壁上开设额外的穿线口,有利于保持外锅的底壁的完整性,避免加热装置直接从穿线口向外辐射热量,减少热量损耗。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炖锅,支撑盖为设置在外锅上的独立部件,加工简单,成本较低,这样就无需在外锅的底壁上加工出凸台结构,降低外锅的制造成本。主要由发热丝和金属箔层构成的加热装置,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安装方便,具有较低的成本,有利于降低炖锅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炖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为炖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加热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100、锅体;200、外锅;210、发热带;220、第二沉台;230、固定柱;240、穿线口;300、陶瓷内胆;400、加热装置;410、金属箔层;411、上箔层;412、下箔层;420、发热丝;500、支撑盖;510、支撑壁;520、连接柱;521、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炖锅,如图1-4所示,包括锅体100、安装在锅体100内的外锅200和置于所述外锅200内的陶瓷内胆300,所述外锅200的底壁上设有加热装置400,外锅200的侧壁上设有发热带210,加热装置400和发热带210配合共同实现对陶瓷内胆300的加热,本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创新方案在双驱加热炖锅上的一种具体应用。
如图1-3所示,所述外锅200的底壁上表面设有支撑盖500,所述加热装置400包括金属箔层410和固定在金属箔层410上的发热丝420,所述加热装置400粘接固定在所述支撑盖500的下表面、以将发热丝420贴合在支撑盖500上,所述支撑盖500的上表面与所述陶瓷内胆300的底部接触。金属箔层410可以是铝箔层或铜箔层等。
烹饪时,将食材置于陶瓷内胆300中,加热装置400对支撑盖500进行加热,支撑盖500将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300,从而对陶瓷内胆300中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发热丝420贴合在支撑盖500的下表面,能够直接对与陶瓷内胆300接触的支撑盖500加热,减少热量传递路径,减少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金属箔层410为柔性配件,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能够和支撑盖500更好地贴合,增大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支撑盖500的上表面与陶瓷内胆300的底部接触,支撑盖500不仅起到承载陶瓷内胆300的重量的作用,支撑盖500还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陶瓷内胆300加热,更加高效地将热量传递至陶瓷内胆300,起到快速传热以便于实现陶瓷内胆300中食材沸腾炖煮的功能。
支撑盖500为设置在外锅200上的独立部件,加工简单,成本较低,这样就无需在外锅200的底壁上加工出凸台结构,降低外锅200的制造成本。加热装置400处于外锅200的底壁和支撑盖500之间,加热装置400产生的热量向上传递给支撑盖500,向下传递给外锅200的底壁,外锅200受热后可以进一步以热辐射的方式对加热陶瓷内胆300,这样就能够减少热量损耗,提高热效率。
发热丝420贴合在支撑盖500上,包括发热丝420直接粘接贴合在支撑盖500上,即发热丝420和支撑盖500之间不具有金属箔层410,也包括发热丝420通过金属箔层410间接粘接贴合在支撑盖500上,即发热丝420和支撑盖500之间具有金属箔层410,金属箔层410与发热丝420对应的部位贴合固定在所述支撑盖500上。
本实施例的发热丝420与支撑盖500间接贴合,如图4所示,所述金属箔层410包括上箔层411和下箔层412,所述上箔层411和所述下箔层412粘接、以将所述发热丝420固定在所述上箔层411和下箔层412之间,所述上箔层411粘接在所述支撑盖500的下表面上;发热丝420产生的热量先传递至金属箔层410上,再由金属箔层410传递给支撑盖500,可以提高支撑盖500的受热均匀性。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发热丝420也可以直接贴合在支撑盖500上,所述发热丝420位于所述金属箔层410的上表面,所述发热丝420直接粘接在所述支撑盖500的下表面上。发热丝420和金属箔层410同时粘接在支撑盖500上,金属箔层410从发热丝420下方进一步托住发热丝420,发热丝420产生的热量部分不经过金属箔层410传递给支撑盖500,部分通过金属箔层410传递给支撑盖500。
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装置400和所述外锅200的底壁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这样有利于加热装置400更多地传递给支撑盖500,减少加热装置400将热量传递给外锅200,从而使得热量更多通过支撑盖500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陶瓷内胆300,减少热量损耗。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00也可以与外锅200的底壁上表面接触。
如图1、3所示,所述支撑盖500的边沿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壁510,所述支撑壁510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200的底壁上。支撑壁510便于支撑盖500和外锅200的底壁之间形成容纳加热装置400的空间,使得加热装置400和外锅200的底壁之间能够形成间隙。支撑壁510也能阻隔加热装置400产生的热量向四周扩散,有利于提高热效率。支撑壁510的高度就是支撑盖500相对于外锅200的底壁的凸起高度,支撑壁510的设置便于控制支撑盖500相对于外锅200的底壁的凸起高度,保证支撑盖500能够与陶瓷内胆300接触。支撑壁510呈环形,对支撑盖500的边沿进行全方位支撑,有利于提高支撑的稳定性。支撑盖500上还设置连接柱520,支撑盖500通过连接柱520抵接在外锅200的底壁上。本实施例的支撑盖500由支撑壁510和连接柱520共同支撑在外锅200的底壁上。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盖500也可以单独设置支撑壁510或单独设置连接柱520来抵接在外锅200的底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箔层410与所述支撑盖500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为所述支撑盖500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100%。例如98%、95%、90%、85%、80%、70%、60%、50%、40%、30%。金属箔层410和发热丝420构成加热装置400,由于金属箔层410为柔性部件,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能够更好贴合到支撑盖500的下表面,使得发热丝420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加充分的传递至支撑盖500上,减少热量损耗,从而提高发热丝420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300中食材的热效率。加热装置400的大小选择也较为灵活,相较于PTC加热件,可以有效提高与支撑盖500贴合面的面积,加热装置400与支撑盖500的贴合面积越大,热传导效率越高,有利于更加充分利用发热丝420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发热丝420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300中食材的热效率。如果金属箔层410与支撑盖500的贴合面积小于支撑盖500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贴合面过小,传热效率较低,对发热丝420的功率要求过高,难以发挥加热装置400相对于PTC加热的优势;如果金属箔层410与支撑盖500的贴合面积大于支撑盖500的下表面总面积的100%,金属箔层410需要进行较大的形变才能安装,加热装置400安装不方便,金属箔层410超出支撑盖500的下表面部分不能和支撑盖500的下表面进行贴合,不利于将热量快速传递给与支撑盖500上表面接触的陶瓷内胆300,导致过多的能量浪费。金属箔层410与支撑盖500的贴合面积大于等于支撑盖500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相对于PTC加热方式,加热效率就会有所提升,实际应用时,金属箔层410与支撑盖500的贴合面积通常大于支撑盖500的下表面总面积的90%,甚至超过95%,方便加热装置400安装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加热装置400与支撑盖500下表面的传热效率,减少热量损耗。
加热装置400作用在所述支撑盖500上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为2-5kj/m2·s。相较于PTC加热件,金属箔层410和发热丝420构成的加热装置400与支撑盖500的传热效率较高,即使加热装置400作用在支撑盖500上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较小,也能实现预期加热效果,较低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要求,所需要的发热丝420功率要求也较低,能够有效降低炖锅的烹饪耗电量。
本实施例中,支撑盖500的下表面平整设置。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盖500的下表面也可以具有条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弯曲形状与所述发热丝420的弯曲形状一致,所述发热丝420嵌装在所述安装中。金属箔层410与发热丝420固定后,金属箔层410会对发热形成一定程度的包裹,这样金属箔层410表面会形成与发热丝420形状匹配的凸起结构以及错开发热丝420的凹陷结构。支撑盖500的下表面设置安装槽与发热丝420对应配合,金属箔层410表面的凸起结构就会嵌入到安装槽中,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之间的过渡部位也能够较好地贴合到支撑盖500的下表面上,使得金属箔层410和支撑盖500的下表面形成更加充分的贴合,增加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加热装置400和支撑盖50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更好地保障炖锅实现沸腾炖煮功能。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盖500的下表面也可以是中部向上拱起的弧形面。金属箔层410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具有较强贴合不同支撑盖500下表面的能力。当支撑盖500的下表面为中部为向上拱起的弧形面时,能够增加支撑盖500下表面的表面积,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增加金属箔层410与支撑盖500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热丝420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300中食材的热效率。
如图1-3所示,所述外锅200的底壁上具有第二沉台220,所述第二沉台220处装有固定柱230,所述固定柱230穿过所述第二沉台220与所述锅体10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盖500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外锅200固定连接。在将陶瓷内胆300从外锅200中取出时,陶瓷内胆300难免会与外锅200接触从而对外锅200形成向上的摩擦力,固定柱230能够将外锅200定位在锅体100上,避免外锅200相对锅体100向上移动。固定柱230采用螺钉,第二沉台220能够避免螺钉的螺帽向上凸出于外锅200的底壁,避免螺帽与加热装置400发生干涉。此时,支撑盖500配合在所述连接柱520上的固定螺钉521固定在所述外锅200上。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盖500上具有第一沉台,所述第一沉台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200的底壁上,所述第一沉台处装有固定柱230,所述固定柱230穿过所述第一沉台和所述外锅200的底壁,并与所述锅体100固定连接;这样固定柱230将外锅200向下固定在锅体100上的同时,也将支撑盖500固定在外锅200上,支撑盖500和外锅200的固定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件。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盖500也可以卡接在外锅200上,具体来说,所述支撑盖500上具有卡接柱,所述外锅200的底壁具有卡接孔,所述卡接柱卡接在所述卡接孔内。螺钉连接或卡接都可以实现支撑盖500和外锅200之间的可分离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外锅200的底壁上设有穿线口240,所述发热丝420上的导线穿过所述穿线口240;发热丝420的导线穿过穿线口240后,伸出到外锅200外语锅体100内的控制器或电源线连接。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柱230上具有穿线孔,所述发热丝420上的导线穿过所述穿线孔。这样无需在外锅200的底壁上开设额外的穿线口240,有利于保持外锅200的底壁的完整性,避免加热装置400直接从穿线口240向外辐射热量,减少热量损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任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电炖锅,包括锅体、安装在锅体内的外锅和置于所述外锅内的陶瓷内胆,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加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表面设有支撑盖,所述加热装置包括金属箔层和固定在金属箔层上的发热丝,所述加热装置粘接固定在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以将发热丝贴合在支撑盖上,所述支撑盖的上表面与所述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的边沿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箔层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为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作用在所述支撑盖上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为2-5kj/m2·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具有条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弯曲形状与所述发热丝的弯曲形状一致,所述发热丝嵌装在所述安装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为中部向上拱起的弧形面,或者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为平整的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上具有第一沉台,所述第一沉台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所述第一沉台处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第一沉台和所述外锅的底壁,并与所述锅体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外锅的底壁上具有第二沉台,所述第二沉台处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第二沉台与所述锅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盖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外锅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上具有连接柱,所述支撑盖通过配合在所述连接柱上的固定螺钉固定在所述外锅上;
或者,所述支撑盖上具有卡接柱,所述外锅的底壁具有卡接孔,所述卡接柱卡接在所述卡接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穿线口,所述发热丝上的导线穿过所述穿线口;
或者,所述外锅的底壁与所述锅体之间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外锅,所述固定柱上具有穿线孔,所述发热丝上的导线穿过所述穿线孔。
CN202322523534.XU 2023-09-18 2023-09-18 电炖锅 Active CN220917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3534.XU CN220917136U (zh) 2023-09-18 2023-09-18 电炖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3534.XU CN220917136U (zh) 2023-09-18 2023-09-18 电炖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7136U true CN220917136U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68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23534.XU Active CN220917136U (zh) 2023-09-18 2023-09-18 电炖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7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52327B1 (ko) 조리기구
JPH11218333A (ja) 面部のカットアウトに調理用レンジとしてセラミック加熱素子を配置した装置
CN201398877Y (zh) 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机构
WO2011082513A1 (zh) 多功能电热炊具
CN220917136U (zh) 电炖锅
CN1358402A (zh) 与尤其是在厚膜加热元件领域内的加热元件有关的改进
CN108324099B (zh) 电水壶
CN220917119U (zh) 一种组装简单的炖锅
CN115103470A (zh) 一种具有线圈盘的快速感温面板及使用它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19353576U (zh)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炖锅
CN220917137U (zh)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CN218942833U (zh) 一种电炖锅
CN220917138U (zh) 一种电炖锅
CN218942834U (zh) 一种防外锅变形的炖锅
CN118340423A (zh)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CN201527003U (zh) 一种电加热炉
CN1172574A (zh) 具有散热板的加热元件及该装置的装配方法
CN221307980U (zh) 一种具备ih加热的铝制锅底结构
CN214856100U (zh) 一种用于加热饮料罐的加热器
CN218942832U (zh) 一种加热稳定的炖锅
CN210717682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陶炉
CN220369861U (zh) 一种隔热锅盖
CN218683701U (zh) 一种快速降温的电饭煲
CN215457283U (zh) 一种隔热效果好的电压力锅及电磁加热组件
CN214148331U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