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7137U -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7137U
CN220917137U CN202322523972.6U CN202322523972U CN220917137U CN 220917137 U CN220917137 U CN 220917137U CN 202322523972 U CN202322523972 U CN 202322523972U CN 220917137 U CN220917137 U CN 220917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saucepan
foil layer
groove
metal f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239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邱雄杰
黄建辉
张根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239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7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7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7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炖锅难以实现沸腾炖煮的缺陷。炖锅包括锅体、外锅和陶瓷内胆,外锅上设有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外锅的底壁包括支撑台,支撑台与陶瓷内胆接触;第一加热装置包括金属箔层和发热丝,发热丝嵌入支撑台的加热槽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粘接在所述支撑台的下表面、以使所述发热丝贴合在所述加热槽的槽壁上。第一加热装置为包括金属箔层的发热贴,金属箔层上设有发热丝,发热丝嵌入所述加热槽中,提高加热的均匀性,使得陶瓷内胆底部受热更为均匀,气泡的产生更多、分布更为均匀,上浮的强度更大,从而实现更好的沸腾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炖锅包括外锅和设置在外锅内的陶瓷内胆,外锅底壁的下方设置加热元件对外锅进行加热,外锅通过空气对流和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至陶瓷内胆上。
中国专利CN219629393U公开了一种电炖锅,包括具有容置腔的锅体,以及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陶瓷内胆,所述电炖锅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下方的第一加热装置,以及环绕于所述容置腔外周的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容置腔的底壁设置有承托凸台,所述陶瓷内胆放置于所述承托凸台,所述承托凸台的承托面设置有避让槽,以使所述承托面具有与所述陶瓷内胆接触的接触区域,以及与所述陶瓷内胆分离的避让区域。环绕式立体加热,使所述陶瓷内胆的温升速度大大提高,不仅大大缩短了炖煮时间,还有助于快速将食材的营养萃取至汤汁中,使汤汁更加美味。避让槽在所述承托面形成所述避让区域和所述接触区域,使得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向所述陶瓷内胆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为接触式传热和热辐射相结合,从而利用两种传热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并且还有助于提高所述陶瓷内胆受热的均匀性,使内部各区域的温度更加接近,提高食材口感。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避让槽的设置同时还使得第一加热装置在承托凸台背面存在贴合度不够的问题;由于避让槽多为冲压成型,所以在承托凸台背面对应承托面的位置即是空隙,该空隙位于承托凸台与第一加热装置之间,导致第一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效率不高,进而使得该现有技术在炖煮食材时,沸腾效果不好,食材营养和口感不佳。
中国专利CN207285921U公开了一种保温板组件及烹饪器具,保温板组件包括保温座板和发热丝,保温座板上设有一端开口的凹槽;发热丝至少部分位于凹槽内,从而实现了保温座板对发热丝的包裹,增加了保温座板与发热丝之间的传热效率和传热量,从而提高了保温座板对活动盖板的加热效果。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发热丝由于嵌入凹槽内,热量集中在凹槽中,虽然提高了加热效率,但是传热的均匀性降低;为此,如果仅将发热丝设置在承托凸台的凹槽中,那么由于传热的均匀性降低,所以是的陶瓷内胆内的产生沸腾气泡不够均匀,进而让人感觉沸腾炖煮的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炖锅炖煮过程中,由于气泡产生少、弱、不够均匀所导致的沸腾炖煮效果差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包括锅体、安装在锅体内的外锅和置于所述外锅内的陶瓷内胆,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外锅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加热装置;
所述外锅的底壁包括向上凸起的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与所述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金属箔层和固定在所述金属箔层上的发热丝,所述支撑台的下表面具有条状的加热槽,所述加热槽的延伸形状与所述发热丝的延伸形状相适配,所述发热丝嵌入所述加热槽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粘接在所述支撑台的下表面、以使所述发热丝贴合在所述加热槽的槽壁上。
本申请中,采用双驱加热的方式对陶瓷内胆进行加热,即加热依靠外锅底壁的第一加热装置和侧壁的第二加热装置,且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均设置在外锅上,那么本申请一方面从加热空间位置上看,对陶瓷内胆进行立体加热,从而避免由于陶瓷材质导热性不佳所导致的食材温度不均的问题,陶瓷内胆立体加热后使得食材各处温度相对均匀,从而便于底部产生的气泡能够顺利上涌至液面处,提高沸腾效果。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将第一加热装置改为包括金属箔层的发热贴,金属箔层上设有发热丝,发热丝嵌入所述加热槽中,一方面,发热丝嵌入加热槽并与加热槽的槽壁贴合,能够增加发热丝与支撑台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从而提高发热丝与支撑台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更好的保障炖锅实现沸腾炖煮的功能,另一方面,发热丝在加热时,嵌入于加热槽使得以使得热量大部分被传递至支撑台上,多余的热量可通过设置的金属箔层来分散吸收,经金属箔层再传递至支撑台上,由此,加热的均匀性得以提高,使得陶瓷内胆底部受热更为均匀,气泡的产生更多、分布更为均匀,上浮的强度更大,从而实现更好的沸腾效果。
优选的,所述加热槽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支撑台的侧壁,这样便于发热丝上的导线能够从加热槽的端部延伸至支撑台的侧壁,避免导线过早向下弯曲影响金属箔层与支撑台的贴合。或者所述加热槽的端部与所述支撑台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
优选的,所述加热槽的深度为所述发热丝横截面直径的10%-50%。金属箔层包括上箔层和下箔层,上箔层和下箔层粘贴将发热丝夹持固定在上箔层和下箔层之间,上箔层和下箔层粘接的部位形成凹陷结构,上箔层和下箔层因发热丝而不能粘接的部位形成凸起结构,上箔层上的凸起结构和下箔层上的凸起结构的凸起程度相当,凸起结构相对于凹陷结构凸起程度大致为发热丝直径的50%。金属箔层通过上箔层与支撑台进行贴合,加热槽的深度小于发热丝横截面直径的10%,则加热槽过浅,不利于金属箔层与支撑台的充分贴合;加热槽的深度大于发热丝横截面直径的50%,发热丝嵌入过深,会导致金属箔层发生形变、产生褶皱,会降低金属箔层与支撑台的有效接触面积。
优选的,所述加热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厚度。这样有利于保持支撑台的上表面的平整性,便于陶瓷内胆和支撑台能够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平整,这样便于陶瓷内胆和支撑台能够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或者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加热槽相对应的凸纹。
优选的,所述加热槽呈弓形或回形弯曲延伸。加热槽具有多种弯曲方式,与发热丝的弯曲方式匹配即可。弯曲设置的加热槽和发热丝,在有限的区域内能够增加发热丝的发热长度,提高加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金属箔层上设有安装孔,所述锅体和所述外锅之间设有穿过所述安装孔的定位柱,以将所述外锅向下锁紧在所述锅体上。在将陶瓷内胆从外锅中取出时,陶瓷内胆难免会与外锅接触从而对外锅形成向上的摩擦力,定位柱能够将外锅定位在锅体上,避免外锅相对锅体向上移动。
优选的,所述加热槽错开所述安装孔设置。这样可以避免发热丝直接将热量传递至定位柱上,减少从定位柱处流失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热丝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外锅的底壁具有沉台,所述定位柱为螺钉,所述螺钉的螺帽嵌入所述沉台,所述沉台和所述金属箔层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可以避免金属箔层直接将热量传递至沉台上,减少定位柱处流失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热丝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发热带,所述陶瓷内胆与所述外锅的侧壁之间具有辐射加热间隙。从传热效率上看,均设置在外锅上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能够使得第一加热装置可主要通过底部的传导加热将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也可以使得第一加热装置可次要通过侧向的辐射加热将多余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同样的道理,第二加热装置可主要通过侧向的辐射加热将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也可以使得第二加热装置可次要通过底部的传导加热将多余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由此实现热量互补,有助于提升沸腾炖煮效果,为沸腾气泡的顺利产生及避免消亡的方面创造了条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第一加热装置为包括金属箔层的发热贴,金属箔层上设有发热丝,发热丝嵌入所述加热槽中,提高加热的均匀性,使得陶瓷内胆底部受热更为均匀,气泡的产生更多、分布更为均匀,上浮的强度更大,从而实现更好的沸腾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炖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炖锅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3为发热丝纵横交替弯曲时的第一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发热丝纵横交替弯曲时的第一加热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6为发热丝多层环状弯曲时的第一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100、外锅;110、支撑台;111、加热槽;120、定位柱;130、沉台;200、第一加热装置;210、金属箔层;211、安装孔;212、上箔层;213、下箔层;220、发热丝;230、凸起结构;240、凹陷结构;300、第二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如图1-5所示,包括锅体、安装在锅体内的外锅100和置于所述外锅100内的陶瓷内胆,所述外锅100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加热装置200,所述外锅10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加热装置300。烹饪时,将食材置于陶瓷内胆中,第一加热装置200和第二加热装置300同时工作对外锅100进行加热,或者第一加热装置200和第二加热装置300之一工作对外锅100进行加热,外锅100受热后将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从而对陶瓷内胆中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
如图1、2所示,所述外锅100的底壁包括向上凸起的支撑台110,所述支撑台110的上表面与所述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00包括金属箔层210和固定在所述金属箔层210上的发热丝220,所述支撑台110的下表面具有条状的加热槽111,所述加热槽111的延伸形状与所述发热丝220的延伸形状相适配,所述发热丝220嵌入所述加热槽111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00粘接在所述支撑台110的下表面、以使所述发热丝贴合在所述加热槽111的槽壁上。金属箔层210可以是铝箔层或者铜箔层等。
本实施例中,采用双驱加热的方式对陶瓷内胆进行加热,即加热依靠外锅100底壁的第一加热装置200和侧壁的第二加热装置300,且第一加热装置200和第二加热装置300均设置在外锅100上,那么本申请一方面从加热空间位置上看,对陶瓷内胆进行立体加热,从而避免由于陶瓷材质导热性不佳所导致的食材温度不均的问题,陶瓷内胆立体加热后使得食材各处温度相对均匀,从而便于底部产生的气泡能够顺利上涌至液面处,提高沸腾效果。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将第一加热装置200改为包括金属箔层210的发热贴,金属箔层210上设有发热丝220,发热丝220嵌入所述加热槽111中,一方面,发热丝220嵌入加热槽111并与加热槽111的槽壁贴合,能够增加发热丝220与支撑台110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从而提高发热丝220与支撑台11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更好的保障炖锅实现沸腾炖煮的功能,另一方面,发热丝220在加热时,嵌入于加热槽111使得以使得热量大部分被传递至支撑台110上,多余的热量可通过设置的金属箔层210来分散吸收,经金属箔层210再传递至支撑台110上,由此,加热的均匀性得以提高,使得陶瓷内胆底部受热更为均匀,气泡的产生更多、分布更为均匀,上浮的强度更大,从而实现更好的沸腾效果。
发热丝220贴合在加热槽111的槽壁上,包括发热丝220直接贴合在加热槽111的槽壁上,即发热丝220和加热槽111的槽壁之间不具有金属箔层210或粘胶层,也包括发热丝220通过金属箔层210或粘胶层间接粘接贴合在加热槽111的槽壁上,即发热丝220和加热槽111的槽壁之间具有金属箔层210或粘胶层,金属箔层210或粘胶层与发热丝220对应的部位贴合固定在所述加热槽111的槽壁上。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的发热丝220与加热槽111的槽壁间接贴合,所述金属箔层210包括上箔层212和下箔层213,所述上箔层212和所述下箔层213粘接、以将所述发热丝220固定在所述上箔层212和下箔层213之间,所述上箔层212粘接在所述支撑台110的下表面上;发热丝220产生的热量先传递至金属箔层210上,再由金属箔层210传递给外锅100,可以提高外锅100的底壁的受热均匀性。在其他发热丝220间接贴合在加热槽111的槽壁的实施例中,金属箔层210为单层结构,发热丝220通过粘胶层粘接贴合在加热槽111的槽壁上,发热丝220和加热槽111的槽壁之间不具有金属箔层210。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发热丝220也可以直接贴合在加热槽111的槽壁上,所述发热丝220位于所述金属箔层210的上表面,所述发热丝220直接粘接在所述加热槽111的槽壁上。发热丝220和金属箔层210同时粘接在支撑台110上,金属箔层210从发热丝220下方进一步托住发热丝220,发热丝220产生的热量部分不经过金属箔层210传递给外锅100,部分通过金属箔层210传递给外锅100。
如图4、5所示,金属箔层210与发热丝220固定后,上箔层212会对发热丝220形成一定程度的包裹,这样上箔层212表面会形成与发热丝220形状匹配的凸起结构230以及错开发热丝220的凹陷结构240。支撑台110的下表面设置加热槽111与发热丝220对应配合,上箔层212表面的凸起结构230就会嵌入到加热槽111中,凸起结构230和凹陷结构240之间的过渡部位也能够较好地贴合到支撑台110的下表面上,使得金属箔层210和支撑台110的下表面形成更加充分的贴合,增加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加热装置200和外锅10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更好地保障炖锅实现沸腾炖煮功能。
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槽111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支撑台110的侧壁,这样便于发热丝220上的导线能够从加热槽111的端部延伸至支撑台110的侧壁,避免导线过早向下弯曲影响金属箔层210与支撑台110的贴合。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槽111的端部与所述支撑台110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
如图2、5所示,所述加热槽111的深度为所述发热丝220横截面直径的10%-50%,例如20%、30%、40%、45%、48%等。上箔层212上的凸起结构230和下箔层213上的凸起结构230的凸起程度相当,凸起结构230相对于凹陷结构240凸起程度大致为发热丝220直径的50%。金属箔层210通过上箔层212与支撑台110进行贴合,加热槽111的深度小于发热丝220横截面直径的10%,则加热槽111过浅,不利于金属箔层210与支撑台110的充分贴合;加热槽111的深度大于发热丝220横截面直径的50%,发热丝220嵌入过深,会导致金属箔层210发生形变、产生褶皱,会降低金属箔层210与支撑台110的有效接触面积。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加热槽111的深度也可以超过所述发热丝220横截面直径的50%。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槽111的深度小于所述外锅100的底壁厚度。这样有利于支撑台110的上表面的平整设置,便于陶瓷内胆和支撑台110能够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台110的上表面也可以具有与所述加热槽111相对应的凸纹。
如图3所示,所述加热槽111呈弓形弯曲延伸,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加热槽111呈回形弯曲延伸。加热槽111具有多种弯曲方式,与发热丝220的弯曲方式匹配即可。弯曲设置的加热槽111和发热丝220,在有限的区域内能够增加发热丝220的发热长度,提高加热效率。
如图1-3所示,所述金属箔层210上设有安装孔211,所述锅体和所述外锅100之间设有穿过所述安装孔211的定位柱120,以将所述外锅100向下锁紧在所述锅体上。在将陶瓷内胆从外锅100中取出时,陶瓷内胆难免会与外锅100接触从而对外锅100形成向上的摩擦力,定位柱120能够将外锅100定位在锅体上,避免外锅100相对锅体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槽111错开所述安装孔211设置。这样可以避免发热丝220直接将热量传递至定位柱120上,减少从定位柱120处流失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热丝220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
如图2所示,所述外锅100的底壁具有沉台130,所述定位柱120为螺钉,所述螺钉的螺帽嵌入所述沉台130,所述沉台130和所述金属箔层210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可以避免金属箔层210直接将热量传递至沉台130上,减少定位柱120处流失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热丝220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00为发热带,所述陶瓷内胆与所述外锅100的侧壁之间具有辐射加热间隙。从传热效率上看,均设置在外锅100上第一加热装置200和第二加热装置300,能够使得第一加热装置200可主要通过底部的传导加热将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也可以使得第一加热装置200可次要通过侧向的辐射加热将多余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同样的道理,第二加热装置300可主要通过侧向的辐射加热将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也可以使得第二加热装置300可次要通过底部的传导加热将多余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由此实现热量互补,有助于提升沸腾炖煮效果,为沸腾气泡的顺利产生及避免消亡的方面创造了条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任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包括锅体、安装在锅体内的外锅和置于所述外锅内的陶瓷内胆,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外锅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加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包括向上凸起的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与所述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金属箔层和固定在所述金属箔层上的发热丝,所述支撑台的下表面具有条状的加热槽,所述加热槽的延伸形状与所述发热丝的延伸形状相适配,所述发热丝嵌入所述加热槽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粘接在所述支撑台的下表面、以使所述发热丝贴合在所述加热槽的槽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槽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支撑台的侧壁,或者所述加热槽的端部与所述支撑台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槽的深度为所述发热丝横截面直径的10%-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平整,或者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加热槽相对应的凸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槽呈弓形或回形弯曲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箔层上设有安装孔,所述锅体和所述外锅之间设有穿过所述安装孔的定位柱,以将所述外锅向下锁紧在所述锅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槽错开所述安装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具有沉台,所述定位柱为螺钉,所述螺钉的螺帽嵌入所述沉台,所述沉台和所述金属箔层之间具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发热带,所述陶瓷内胆与所述外锅的侧壁之间具有辐射加热间隙。
CN202322523972.6U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Active CN220917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3972.6U CN220917137U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3972.6U CN220917137U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7137U true CN220917137U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63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23972.6U Active CN220917137U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71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95849B (zh) 烤盘以及烤箱
CN206365070U (zh) 电水壶
CN220917137U (zh) 一种双驱加热的炖锅
CN115059941A (zh) 一种结构可靠的快速感温面板及使用它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04764977U (zh) 带蜂窝状导热托盘的微型电饭煲
CN206729738U (zh) 电水壶
CN201197641Y (zh) 一种可局部高温加热的电煎烤器
CN201139448Y (zh) 一种复合体钢锅
CN211155126U (zh) 锅具
CN220917119U (zh) 一种组装简单的炖锅
CN215686715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03618165U (zh) 组合式电磁炉线圈盘
CN220917136U (zh) 电炖锅
CN218500547U (zh) 柔性保温板
CN207152461U (zh) 鸳鸯锅
CN219353576U (zh)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炖锅
CN216675439U (zh) 烹饪器具的发热组件
CN210673020U (zh) 一种米饭烹饪器具均匀传热发热盘及米饭烹饪器具
CN211609227U (zh) 一种结构可靠的压力锅
CN211212615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18791751U (zh) 一种隔水炖效率高的炖锅
CN211795822U (zh) 一种电炖锅的发热结构及电炖锅
CN215226739U (zh) 一种方便均匀加热的炖杯结构
US20230008372A1 (en) Cooking Device Comprising A Multi-Layer Diffuser Base
CN214964672U (zh) 一种发热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