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5109U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95109U CN218495109U CN202222482531.1U CN202222482531U CN218495109U CN 218495109 U CN218495109 U CN 218495109U CN 202222482531 U CN202222482531 U CN 202222482531U CN 218495109 U CN218495109 U CN 2184951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inlet
- inlet cavity
- fresh air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7 air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分流板并形成进风腔,室外新风经新风口引入进风腔,然后再经转向部引导转向后经连接风口进入风机入风腔,最后流入风机模块。有效避免了新风经新风口进入到风道腔体内时因空间扩大而快速无序扩散,使得气流可以在进风腔以及风机入风腔内按设定路径流动,有效减少了湍流等的产生,提高了送风量并减少了气动噪声。且进风腔内的部分气流会沿导流孔进入到风机入风腔,一方面,缩减了新风进入到风机入风腔的路径,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的新风量;另一方面,这部分气流可以流入转向部在风机入风腔内围合形成的低压区,进而消除低压区形成了涡流等,进一步提高了新风组件的新风量并降低了运行噪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其通常包括相互连通的风机模块和风道壳体,其中,风机模块内部设有风轮用于产生吸力,并通过风道壳体向室外侧吸收新风。
由于风道壳体内部腔体的体积较大,新风经进入到风道壳体内部腔体后会在新风口处快速扩散,容易风道壳体内形成湍流,影响了新风机的新风量;故现有技术中选择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导流板体并形成了弧形的风道,用以引导新风在风道壳体旋转半周后再送入风机模块,减少了新风壳体内的湍流数量。
但由于分流板具有大角度转向功能,导致分流板的转向处在风道壳体内腔内形成了凹陷的夹角区域,该区域内容易形成低压区并生成大量涡流,导致新风组件的气动噪声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组件运行时噪声较大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包括:
风机模块;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腔体,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
所述风机入风腔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入风口,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分流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的连接风口;
所述分流板包括转向部,所述转向部靠近所述连接风口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所述进风腔。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向部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板体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位于所述第二板体靠近所述连接风口的一端,多个所述导流孔阵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风道壳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沿直线延伸的整流风道,所述整流风道伸入所述风机入风腔内。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孔的延伸方向的与所述整流风道内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形成有弧形导流面。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体为弧形板,且所述弧形板朝所述进风腔的中心轴方向突起。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腔靠近所述新风口的一端设有扰流片。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排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连接风口,并关闭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关闭所述出风口;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并关闭所述连接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打开所述出风口。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和上文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安装在所述新风组件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分流板并形成进风腔,室外新风经新风口引入进风腔,然后再经转向部引导转向后经连接风口进入风机入风腔,最后流入风机模块。有效避免了新风经新风口进入到风道腔体内时因空间扩大而快速无序扩散,使得气流可以在进风腔以及风机入风腔内按设定路径流动,有效减少了湍流等的产生,提高了送风量并减少了气动噪声。且进风腔内的部分气流会沿导流孔进入到风机入风腔,一方面,缩减了新风进入到风机入风腔的路径,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的新风量;另一方面,这部分气流可以流入转向部在风机入风腔内围合形成的低压区,进而消除低压区形成了涡流等,进一步提高了新风组件的新风量并降低了运行噪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E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E处另一视角下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K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风阀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新风组件100、风道壳体200、风道腔体210、进风腔220、风机入风腔230、新风口240、回风口250、排风口260、分流板300、转向部310、第一板体311、第二板体312、弧形导流面313、导流孔314、连接风口320、整流风道330、风机模块400、离心风轮410、转动电机420、蜗壳430、入风口440、出风口450、第一风阀组件510、第一风门511、第二风门512、第二风阀组件520、风道转接座521、升降风门522、滤网模块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考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组件100,包括:风机模块400;风道壳体200,风道壳体200上设有新风口240;风道壳体200内形成有风道腔体210,风道壳体200内设有分流板300,分流板300将风道腔体210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风机入风腔230连通风机模块400的入风口440,新风口240连通进风腔220,分流板300上设有连通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的连接风口320;分流板300包括转向部310,转向部310上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314,导流孔314连通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组件100适用于新风机(图中未视出)或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风机模块400包括风轮、转动电机420和蜗壳430,风道壳体200和蜗壳430依次连通。蜗壳430可以由两个蜗壳体(图中未视出)组成,风轮和转动电机420安装在蜗壳430内,蜗壳430上设有入风口440和出风口450。
其中,风道腔体210形成于风道壳体200内,入风口440连通出风口450并在蜗壳430内形成有风机腔,风轮和转动电机420安装在风机腔内,且风道腔体210通过入风口440连通风机腔。
另外,新风口240可以延伸至室外侧;或在新风口240上安装新风管(图中未视出),并将新风管远离新风口240的一端设置在室外侧。
另需说明的是,转向部310用于改变进风腔220内的气流流向,使得进风腔220内的气流可以朝向入风口440吹出,有效避免气流在风机入风腔230内的大范围无序扩散,但转向部310同时在风机入风腔230内围合形成了一个凹陷且狭小的夹角区域,该区域内的气流容易受到转向部310的阻挡使得气流难以进入到该夹角区域,并在该夹角区域内形成低压区,进而在该夹角区域内形成涡流并引起气流分离,造成了的风机入风腔230内风量的耗散损失。
通过在风道壳体200内设置分流板300并形成进风腔220,室外新风经新风口240引入进风腔220,然后再经转向部310引导转向后经连接风口320进入风机入风腔230,最后流入风机模块400。有效避免了新风经新风口240进入到风道腔体210内时因空间扩大而快速无序扩散,使得气流可以在进风腔220以及风机入风腔230内按设定路径流动,有效减少了湍流等的产生,提高了送风量并减少了气动噪声。且进风腔220内的部分气流会沿导流孔314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一方面,缩减了新风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的路径,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新风量;另一方面,这部分气流可以流入转向部310在风机入风腔230内围合形成的低压区,进而消除低压区形成了涡流等,进一步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新风量并降低了运行噪声。
具体的,风轮为离心风轮410。
离心风轮410相对于贯流风轮等结构更加紧凑,其更适用于新风空调等。
优选的,导流孔314的直径范围为3mm~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部310包括第一板体311和第二板体312,第一板体311所在平面与第二板体31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通过将第一板体311和第二板体312拼接为转向部310,可以简化转向部310的结构。且将第一板体311和第二板体31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锐角,可以让气流在转向部310大角度转向,进而缩减新风在进风腔220内的流动路径,减少了新风的沿程损耗。
可选的,第一板体311所在平面与第二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50°~80°。
即进风腔220为“7”字形的风道,其可以在尽可能减少新风的沿程损失的基础上,将新风导向入风口440的中心处。
优选的,第一板体311所在平面与第二板体31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7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1位于第二板体312靠近连接风口320的一端,多个导流孔314阵列设置在第一板体311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体311靠近连接风口320,第二板体312靠近新风口240设置,即第一板体311位于新风气流转向后的区域,第二板体312位于新风气流转向前的区域,且第一板体311的两侧更容易形成低压区。
通过在第一板体311上阵列设置多个导流孔314,通过导流孔314两侧气流速度不同,使得第一板体311的两侧存在不均匀的压力分布,第一板体311的两侧气流不均匀的速度促使其两侧压力脉动重新分布,进而可以有效削弱旋涡气流冲击转向部310的壁面,进而可以降低转向部310处产生的运行噪声。
具体的,第一板体311上阵列设置有6个导流孔314,且导流孔314靠近第一板体311与第二板体312的连接处布置。
请参考图1至图3,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1与风道壳体200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沿直线延伸的整流风道330,整流风道330伸入风机入风腔230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进风腔220需要将气流从新风口240引导至连接风口320,故进风腔220为弯折的腔体,气流在进风腔220不同位置的流动方向不一致,导致流出进风腔220的气流间容易互相干扰,进而使得经进风腔22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的气流紊乱,降低了风机模块400的进风量。
分流板300的第一板体311在连接风口320处和风道壳体200内侧壁共同围合形成一段规则的柱状腔体,即整流风道330。气流从进风腔220经过整流风道330后,部分沿不同方向流动的气流在整流风道330作用下会改变其流动方向,使得大部分气流均会朝整流风道330延伸方向流动,即整流风道330能够对通过其的气流进行约束调整,使得通过整流风道330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趋近一致,避免了通过连接风口320气流的紊乱,提高了风机模块400的进风量。
示例性地,整流风道330为圆柱状。
一方面,整流风道330截面形状与进风腔220的截面形状相同,气流可以平滑地从进风腔220进入到整流风道330;另一方面,整流风道330内部表面光滑无凸起,可以有效避免气流在整流风道330内流动时的方向突变,提高了整流效率和风量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孔314的延伸方向的与整流风道330内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风道330内的进风方向即为新风在整流风道330内流动方向。导流孔314的延伸方向即为气流在其内部的流动方向。
如此,使得新风在整流风道330内的流动方向与导流孔314内的流动方向夹角为锐角,可以使得气流流入导流孔314时更加顺畅,进而有效避免减少新风气流冲击导流孔314的侧壁,降低了冲击噪声。
优选的,导流孔31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板体312的所在平面。
其可以使得经导流孔314的流入风机入风腔230的气流沿平行于第二板体312的方向流动,有效避免了经导流孔314流出的气流冲击第二板体312,进一步降低了冲击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1与第二板体312的连接处形成有弧形导流面313。
第一板体311与第二板体312的连接处位于进风腔220内转向的中心,大量新风会经过该区域,表面光滑的弧形导流面313可以引导气流顺畅转向,减小了新风流经转向部310的沿程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312为弧形板,且弧形板朝进风腔220的中心轴方向突起。
弧形状的第二板体312可以引导气流朝远离转向部310的方向流动,其可以有效避免大量气流在转向时堆积在转向部310附近,并使得进风腔220内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进而减少了进风腔220内的低压区和涡流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腔220靠近新风口240的一端设有扰流片(图中未视出)。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腔220内的气流大量聚集,由于气流间存在速度梯度,容易在气流内部形成涡流。
扰流片可以有效分离进入到进风腔220内的大股气流,并分离成若干小股气流,有效避免了气流内部涡流的产生,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送风量,并降低了新风组件100的运行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200上设有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回风口250连通风机入风腔230,排风口260连通进风腔220和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新风组件100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回风口250、排风口260和连接风口320的第一风阀组件510,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450的第二风阀组件520;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第一风阀组件510打开连接风口320,并关闭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第二风阀组件520关闭出风口450;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第一风阀组件510打开排风口260和回风口250,并关闭连接风口320,第二风阀组件520打开出风口450。
通过在风道壳体200内形成连通连回风口250的风机入风腔230,以及连通新风口240和排风口260的进风腔220;然后通过连接风口320以连通进风腔220和风机入风腔230;并通过启动风机模块400、第一风阀组件510和第二风阀组件520,以开启或封闭新风组件100内的连接风口320、排风口260,回风口250和出风口450。可以实现新风组件100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间的切换。
新风组件100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状态如下: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开启连接风口32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室外新风从新风口240进入到进风腔220,大部分新风经连接风口32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剩余小部分新风经导流孔314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最后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内循环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5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连接风口320和排风口26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50进入到进风腔220,并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并封闭连接风口320和出风口45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5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并依次经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和排风口260流动至进风腔220,最后从新风口240排出至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组件510包括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其中,第一风门511具有关闭回风口250和关闭连接风口320两个状态,第二风门512具有关闭排风口260和关闭连接风口320两个状态。
通过设置第一风门511以关闭回风口250和连接风口320,设置第二风门512关闭排风口260和连接风口320,可以简化第一风门511与第二风门512的运动状态,提高第一风阀组件510的可靠性。
具体的,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均转动安装在风道壳体200内。
如此,仅需为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分别安装一个驱动电机(图中未视出)即可,以简化第一风阀组件510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阀组件520包括风道转接座521和升降风门522,升降风门522滑动安装在风道转接座521内。
滑动安装的升降风门522可以使得经出风口450流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与升降风门522的滑动方向相一致,减少了升降风门522对出风气流的阻挡,提高了新风量,用户体验更佳舒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00内安装有滤网模块600,滤网模块600可拆卸安装在风道腔体210内。
通过设置滤网模块600,可以提高新风组件100的送风质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包括空调器(图中未视出)和上文的新风组件100,新风组件100安装在新风组件100的一侧。由于该新风空调具有上述的新风组件100,因此具有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模块;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腔体,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
所述风机入风腔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入风口,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分流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的连接风口;
所述分流板包括转向部,所述转向部上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所述进风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部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板体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位于所述第二板体靠近所述连接风口的一端,多个所述导流孔阵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风道壳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沿直线延伸的整流风道,所述整流风道伸入所述风机入风腔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的延伸方向的与所述整流风道内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形成有弧形导流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为弧形板,且所述弧形板朝所述进风腔的中心轴方向突起。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靠近所述新风口的一端设有扰流片。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排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连接风口,并关闭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关闭所述出风口;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并关闭所述连接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打开所述出风口。
10.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安装在所述新风组件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82531.1U CN218495109U (zh) | 2022-09-19 | 2022-09-19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82531.1U CN218495109U (zh) | 2022-09-19 | 2022-09-19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95109U true CN218495109U (zh) | 2023-02-17 |
Family
ID=85190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82531.1U Active CN218495109U (zh) | 2022-09-19 | 2022-09-19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9510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00548A (zh) * | 2023-06-16 | 2023-08-15 | 苏州冠礼科技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及分散式可视化智能控温系统 |
-
2022
- 2022-09-19 CN CN202222482531.1U patent/CN21849510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00548A (zh) * | 2023-06-16 | 2023-08-15 | 苏州冠礼科技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及分散式可视化智能控温系统 |
CN116600548B (zh) * | 2023-06-16 | 2024-02-09 | 苏州冠礼科技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及分散式可视化智能控温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74701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2319902U (zh) | 新风装置、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8495109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112880026B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111457572A (zh) |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1380106A (zh) |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1575290U (zh) |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0688636U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9689031U (zh) | 空调室内机的风道部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8495125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8495116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8495120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4984714U (zh) | 空调装置及汽车 | |
CN215260107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215409277U (zh)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8495121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8033368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200593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817062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112484278A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9415150U (zh) | 风道组件、新风装置及新风空调 | |
CN218495122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22378411U (zh) | 一种嵌入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685223U (zh) | 用于集成灶的风道组件和集成灶 | |
CN216814378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