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88636U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88636U CN210688636U CN201921527405.5U CN201921527405U CN210688636U CN 210688636 U CN210688636 U CN 210688636U CN 201921527405 U CN201921527405 U CN 201921527405U CN 210688636 U CN210688636 U CN 2106886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shell
- air duct
- wind wheel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和整流腔,整流腔的朝向容纳腔的一侧敞开以与容纳腔连通,容纳腔的远离整流腔的一端设有风道进口,整流腔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和离心风轮,离心风轮设在容纳腔内容纳腔和整流腔在离心风轮的轴向方向上依次排布,电机的输出轴与离心风轮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组件,通过在整流腔的侧壁上设置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可以提高每个出风孔的风速,提高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多个出风孔可以将风打散,实现柔风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风道组件的出风速度小,送风距离不够远,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在风轮的轴向方向上实现轴向进风和轴向出风且送风距离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风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和整流腔,所述整流腔的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敞开以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容纳腔的远离所述整流腔的一端设有风道进口,所述整流腔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和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整流腔在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方向上依次排布,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离心风轮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组件,通过在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和整流腔,且在容纳腔内设置离心风轮,容纳腔和整流腔在离心风轮的轴向方向上依次排布,容纳腔的远离整流腔的一端设置风道进口,整流腔的侧壁上设置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可以提高每个出风孔的风速,提高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多个出风孔可以将风打散,实现柔风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围设所述整流腔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间隔开以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容纳腔至所述整流腔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倾斜,所述出风孔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多个所述出风孔沿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风轮具有与所述风道进口相对的风轮进口,所述风轮进口的直径为D,多个所述出风孔在垂直于所述离心风轮的轴线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总和为S,且满足:S<πD2/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出风孔的外轮廓线所围成的区域均能够容纳至少一个直径为8mm的圆的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出风孔均沿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容纳腔至所述整流腔的方向上,每个所述出风孔的宽度均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呈筒形的第一整流壳、呈筒形的第二整流壳以及挡板,所述第一整流壳围绕所述挡板的外周设置且所述第一整流壳与所述挡板相连,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整流壳的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整流壳围绕所述第一整流壳的外周设置且所述第二整流壳的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整流壳的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间隔开,所述第二整流壳的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整流壳的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壳、所述第二整流壳和所述挡板共同限定出所述整流腔,所述第二壳体呈筒形且与所述挡板限定出所述容纳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整流壳的内壁面的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周壁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平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整流壳的内壁面与所述挡板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通过圆弧面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风轮与所述挡板之间的距离为2-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风轮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一整流壳的内壁面的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容纳腔至所述整流腔的方向上,所述整流腔的宽度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纳腔的靠近所述整流腔的侧壁上设有容纳槽,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容纳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外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风道进口与所述离心风轮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限定出进风通道,所述机壳上具有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的进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进风通道内且与所述进风口相对;上述的风道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机壳连接,所述风道进口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和整流腔,且在容纳腔内设置离心风轮,容纳腔和整流腔在离心风轮的轴向方向上依次排布,容纳腔的远离整流腔的一端设置风道进口,整流腔的侧壁上设置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可以提高每个出风孔的风速,提高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多个出风孔可以将风打散,实现柔风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道进口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沿图2中C-C线的截面图;
图4是沿图2中D-D线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风轮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风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风道组件10,
壳体1,第二壳体11,第一壳体12,第一整流壳121,第二整流壳122,挡板123,容纳腔13,风道进口131,整流腔14,第一侧壁14a,第二侧壁14b,出风孔141,
风机组件2,电机21,离心风轮22,风轮进口221,叶盘222,叶片223,固定环224,
机壳20,进风通道201,支撑壳202,底盘203,
换热器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包括壳体1和风机组件2。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1内限定出容纳腔13和整流腔14。可选地,如图1-图4所示,容纳腔13的横截面为圆形。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容纳腔13的横截面还可以为椭圆形或多边形例如四边形。如图3和图4所示,整流腔14的朝向容纳腔13的一侧敞开以与容纳腔13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整流腔14的朝向容纳腔13的一侧全部敞开,整流腔14和容纳腔13之间无遮挡,容纳腔13内的气流可以沿整流腔14的周向方向的任意位置均可以进入整流腔14内。
如图3和图4所示,容纳腔13的远离整流腔14的一端设有风道进口131,其中,风道进口131的横截面积可以小于容纳腔13的横截面积,风道进口131的横截面积还可以等于容纳腔13的横截面积,即容纳腔13的远离整流腔14的一侧完全敞开以形成风道进口131。风机组件2包括电机21和离心风轮22,离心风轮22设在容纳腔13内,电机21的输出轴与离心风轮22连接以驱动离心风轮22转动。离心风轮22的外周缘和容纳腔13的周壁间隔开,气流可以从风道进口131进入容纳腔13内,经过离心风轮22的作用,从离心风轮22的径向流出到离心风轮22的外周缘和容纳腔13的周壁之间,然后流向整流腔14内。
如图3和图4所示,容纳腔13和整流腔14在离心风轮22的轴向方向上依次排布,整流腔14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141。风道组件10在工作过程中,气流从风道进口131进入,在离心风轮22的作用下,由离心风轮22增压后从离心风轮22径向甩出,甩出的高压的气流再经容纳腔13及整流腔14变向后,从出风孔141喷射出来。
其中,多个出风孔141可以实现小孔出风,提高风道组件10的送风距离,另外,多个出风孔141可以将风打散,实现柔风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通过在壳体1内限定出容纳腔13和整流腔14,且在容纳腔13内设置离心风轮22,容纳腔13和整流腔14在离心风轮22的轴向方向上依次排布,容纳腔13的远离整流腔14的一端设置风道进口131,整流腔14的侧壁上设置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141,可以提高每个出风孔141的风速,提高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多个出风孔141可以将风打散,实现柔风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包括用于围设整流腔14的第一侧壁14a和第二侧壁14b,第一侧壁14a的一端和第二侧壁14b的一端间隔开以与容纳腔13连通,第一侧壁14a的另一端和第二侧壁14b的另一端连接,在容纳腔13至整流腔14的方向上,第一侧壁14a朝向第二侧壁14b倾斜,出风孔141设在第一侧壁14a上,多个出风孔141沿第一侧壁14a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由此可以使得整流腔14内的气流沿离心风轮22的轴向送出,实现风道组件10的轴向进风和轴向出风。另外,设置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141,可以提高每个出风孔141的风速,提高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地,离心风轮22具有与风道进口131相对的风轮进口221。可选地,风道进口131的轴线和离心风轮22进口的轴线可以平行或重合,相应的,离心风轮22的轴线与风道进口131的轴线平行或重合。风轮进口221的直径为D,多个出风孔141在垂直于离心风轮22的轴线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总和为S,且满足:S<πD2/4。由此可以使风道组件10的出风面积小于进风面积,可以增大风道组件10的出风孔141处的出风速度,提高送风距离。
具体的,根据Q(风量)=S(面积)·V(风速),相同风量下,出风面积越小,出风风速越大,因此同样风量下可以将风送的更远,当风道组件10应用于空调器100时,可以起到更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同时,根据伯努利方程,对于不可压流体,有:ρgh+0.5ρv2+p=C,即:重力时能+动能+压力势能=常数。对于气体,重力势能可以忽略,因此动能越大,压力越小。因此对于高速射流,会在射流区形成显著低压,该低压会对周围空气形成吸附牵引作用,从而使总的气流流量增大,可进一步起到远距离送风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和图8所示,离心风轮22一般包括叶盘222、叶片223和固定环224,叶盘222形成为圆形板状结构,叶片223为多个,多个叶片223沿叶盘222的周向方向间隔开,叶片223的一端与叶盘222连接,固定环224与叶盘222间隔开,叶片223的另一端与固定环224连接,固定环224的内周壁限定的空间为风轮进口2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孔141的外轮廓线所围成的区域均能够容纳至少一个直径为8mm的圆的区域。例如,出风孔141可以为直径大于等于8mm的圆形孔,也可以为长条形孔,且长条形孔的宽度存在大于等于8mm的位置以容纳一个直径为8mm的圆形区域。由此可以实现长距离送风。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每个出风孔141均沿离心风轮22的轴向方向延伸。由此便于气流从出风孔141沿离心风轮22的轴向方向送出,便于用户的使用,满足用户的送风需求。更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容纳腔13至整流腔14的方向上,每个出风孔141的宽度均逐渐增大。由此进一步便于气流从出风孔141沿离心风轮22的轴向方向送出,便于用户的使用,满足用户的送风需求。另外,由于气流沿整流腔14的外周壁朝向远离容纳腔13的方向流动,撞击整流腔14的远离容纳腔13的一端后朝向出风孔141流动,而出风孔141的远离容纳腔13的一端的宽度较大,便于气流流出,改善在出风孔141处形成涡流的现象,有利于降低出风噪音。例如,在图1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出风孔141大体形成为水滴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包括相连的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1。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壳体12包括呈筒形的第一整流壳121、呈筒形的第二整流壳122以及挡板123,第一整流壳121围绕挡板123的外周设置且第一整流壳121与挡板123相连,挡板123位于第一整流壳121的邻近第二壳体11的一端,第二整流壳122围绕第一整流壳121的外周设置且第二整流壳122的邻近第二壳体11的一端和第一整流壳121的邻近第二壳体11的一端间隔开,第二整流壳122的远离第二壳体11的一端和第一整流壳121的远离第二壳体11的一端连接,第一整流壳121和第二整流壳122共同限定出整流腔14,第二壳体11呈筒形,第二壳体11的靠近第一壳体12的一端与第二整流壳122的靠近第二壳体11的一端连接,第二壳体11与挡板123共同限定出容纳腔13。
其中,出风孔141可以设在第一整流壳121或第二整流壳122上。例如,在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出风孔141设在第一整流壳121上。
可选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1沿离心风轮22的轴向方向排布,第二壳体11和第一壳体12通过紧固件连接或卡接连接以共同限定出容纳腔13和整流腔14,第二壳体11的远离第一壳体12的一端具有风道进口131,由此便于风机组件2的安装。
如图3和图4所示,整流腔14沿容纳腔13的周向方向延伸。其中,整流腔14可以沿容纳腔13的周向方向延伸成环形。当然,整流腔14还可以沿容纳腔13的周向方向延伸一段距离,即仅在容纳腔13周向方向的一部分上设置整流腔14,例如,整流腔14可以为半环形。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整流腔14沿容纳腔13的周向方向延伸成环形。
整流腔14的横截面为圆环形。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容纳腔13的横截面还可以为椭圆形或多边形例如四边形,相应的,整流腔14的横截面可以为椭圆环形或多边环形。当然,容纳腔13的横截面与整流腔14的横截面可以形状不对应,例如容纳腔13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整流腔14的横截面可以为方形。这里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整流壳122的内壁面的靠近第二壳体11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1的内周壁的靠近第一壳体12的一端平齐。由此便于容纳腔13内的气流沿着容纳腔13的内壁流向整流腔14内实现气流的变向。另外,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还可以改善气流撞击容纳腔13壁面的问题,降低气流流动过程中的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整流壳121的内壁面与挡板123的朝向第二壳体11的表面通过圆弧面连接。圆弧面可以对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将气流导引至整流腔14内,并从出风孔141排出。
更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容纳腔13的周壁与容纳腔13的远离整流腔14的端面也通过圆弧面连接,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对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将气流导引至整流腔14内,并可以减小气流流动过程中的噪音。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离心风轮22与挡板123之间的距离为2-15mm。例如4mm、6mm、8mm、10mm或12mm等。由此既可以避免离心风轮22与挡板123发生碰撞,又可以避免气流流到离心风轮22与挡板123之间的缝隙内,造成能量损失。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离心风轮22的外周缘与第一整流壳121的内壁面的靠近第二壳体11的一端平齐。可以理解的是,挡板123的外周缘与离心风轮22的外周缘平齐。由此可以避免挡板123阻挡气流流动,便于离心风轮22流出的气流流向整流腔14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容纳腔13至整流腔14的方向上,整流腔14的宽度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在容纳腔13至整流腔14的方向上,整流腔14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整流腔14的空间逐渐减小,可以增大气流的压力,提高气流的出风速度,进一步提高送风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腔14的宽度是指第一侧壁14a和第二侧壁14b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整流腔14的内周壁在容纳腔13至整流腔14的方向上朝向整流腔14的外周壁倾斜,和/或整流腔14的外周壁在容纳腔13至整流腔14的方向上朝向整流腔14的外周壁倾斜。
在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整流腔14的内周壁在容纳腔13至整流腔14的方向上朝向整流腔14的外周壁倾斜,整流腔14的内周壁上设有多个沿整流腔14的周向方向间隔开的出风孔141。在容纳腔13至整流腔14的方向上,整流腔14的外周壁朝向整流腔14的内周壁的方向倾斜。由此可以使得整流腔14内的气流沿离心风轮22的轴向送出,实现风道组件10的轴向进风和轴向出风。另外,设置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141,可以提高每个出风孔141的风速,提高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需求。
当然,在容纳腔13至整流腔14的方向上,整流腔14的外周壁可以与离心风轮22的轴线平行,还可以朝向远离整流腔14内周壁的方向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3的靠近整流腔14的侧壁上设有容纳槽,电机21设在容纳槽内。由此可以使得风道组件10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如图3和图4所示,电机21设在壳体1外且与壳体1连接,电机21的输出轴穿过风道进口131与离心风轮22连接。由此可以简化风道组件10的结构,便于风道组件10的装配。其中,电机21可以与壳体1直接连接,也可以间接连接。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机壳20、换热器30和上述风道组件10。
具体而言,机壳20内限定出进风通道201,机壳20上具有与进风通道201连通的进风口,换热器30设在进风通道201内且与进风口相对,壳体1与机壳20连接,风道进口131与进风通道201连通。空气从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201内,在进风通道201内与换热器30进行换热,换热完成的空气进入风道进口131,在离心风轮22的作用下进入风轮进口221,离心风轮22增压后流出到容纳腔13和整流腔14内进行变向,最后从出风孔141排出。
由此可以使得整流腔14内的气流沿离心风轮22的轴向送出,实现风道组件10的轴向进风和轴向出风。另外,设置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141,可以提高每个出风孔141的风速,提高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在壳体1内限定出容纳腔13和整流腔14,且在容纳腔13内设置离心风轮22,容纳腔13和整流腔14在离心风轮22的轴向方向上依次排布,容纳腔13的远离整流腔14的一端设置风道进口131,整流腔14的侧壁上设置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141,可以提高每个出风孔141的风速,提高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多个出风孔141可以将风打散,实现柔风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机壳20包括后壳、支撑壳202和底盘203,后壳和支撑壳202均设在底盘203上,后壳和支撑壳202连接以限定出进风通道201,进风口设在后壳上,支撑壳202与壳体1连接,电机21可以设在支撑壳202上。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进风口与风道进口131相对。由此,从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201内的空气可以直接进入风道进口131内,降低气流流动过程转转向的阻力,降低气流流动过程中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和整流腔,所述整流腔的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敞开以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容纳腔的远离所述整流腔的一端设有风道进口,所述整流腔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出风孔;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和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整流腔在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方向上依次排布,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离心风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围设所述整流腔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间隔开以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容纳腔至所述整流腔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倾斜,所述出风孔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多个所述出风孔沿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具有与所述风道进口相对的风轮进口,所述风轮进口的直径为D,多个所述出风孔在垂直于所述离心风轮的轴线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总和为S,且满足:S<πD2/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孔的外轮廓线所围成的区域均能够容纳至少一个直径为8mm的圆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孔均沿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腔至所述整流腔的方向上,每个所述出风孔的宽度均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呈筒形的第一整流壳、呈筒形的第二整流壳以及挡板,所述第一整流壳围绕所述挡板的外周设置且所述第一整流壳与所述挡板相连,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整流壳的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整流壳围绕所述第一整流壳的外周设置且所述第二整流壳的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整流壳的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间隔开,所述第二整流壳的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整流壳的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壳和所述第二整流壳共同限定出所述整流腔,所述第二壳体呈筒形且与所述挡板限定出所述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整流壳的内壁面的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周壁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壳的内壁面与所述挡板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通过圆弧面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与所述挡板之间的距离为2-15mm。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一整流壳的内壁面的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腔至所述整流腔的方向上,所述整流腔的宽度逐渐减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靠近所述整流腔的侧壁上设有容纳槽,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容纳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外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风道进口与所述离心风轮连接。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限定出进风通道,所述机壳上具有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的进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进风通道内且与所述进风口相对;
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机壳连接,所述风道进口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道进口相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27405.5U CN210688636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27405.5U CN210688636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88636U true CN210688636U (zh) | 2020-06-05 |
Family
ID=70885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27405.5U Active CN210688636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8863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84277A (zh) * | 2019-09-11 | 2021-03-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3315291A (zh) * | 2021-06-04 | 2021-08-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机壳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 |
-
2019
- 2019-09-11 CN CN201921527405.5U patent/CN21068863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84277A (zh) * | 2019-09-11 | 2021-03-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3315291A (zh) * | 2021-06-04 | 2021-08-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机壳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 |
CN113315291B (zh) * | 2021-06-04 | 2022-09-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机壳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88635U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ES2297084T3 (es) | Soplador electrico y aspiradora provista del mismo. | |
CN212178968U (zh) | 集成灶的机壳组件和集成灶 | |
CN210688636U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5306766A (zh) | 一种风道模组结构及呼吸机 | |
CN112484277A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155198U (zh) | 一种离心风机 | |
CN210688637U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8495109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US10376119B2 (en) | Steam cleaner | |
CN210861426U (zh) | 空调器 | |
CN215765955U (zh) | 一种具有可梳理风向导风结构的酒柜风道系统 | |
CN112484278A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4984714U (zh) | 空调装置及汽车 | |
CN210951572U (zh) |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8495125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113530868A (zh) | 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 |
CN220275120U (zh) | 毛发干燥设备 | |
CN218151510U (zh) | 多级风机 | |
CN218936511U (zh) | 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8348719U (zh) |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 |
CN215292652U (zh) | 静音型柴油发电机的导风散热机构 | |
CN219176646U (zh) | 吹风机 | |
CN215860879U (zh) | 高速风扇 | |
CN219222551U (zh) | 集成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