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5125U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5125U
CN218495125U CN202222552651.4U CN202222552651U CN218495125U CN 218495125 U CN218495125 U CN 218495125U CN 202222552651 U CN202222552651 U CN 202222552651U CN 218495125 U CN218495125 U CN 2184951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air inlet
fresh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526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幼财
高旭
李必平
李泳桦
王昆
迟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5265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51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51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51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分流板并形成进风腔,室外新风经新风口引入进风腔,然后再经连接风口进入风机入风腔,最后流入风机模块。由于分流板与风道壳体的内侧壁限定出的进风腔的截面积与新风口的截面积接近,其有效避免了新风经新风口进入到风道腔体内时因空间扩大而快速无序扩散,使得气流可以在进风腔以及风机入风腔内按设定路径流动,有效减少了湍流等的产生,提高了送风量并减少了气动噪声。另通过在进风腔内安装交换风机,交换风机可以驱动进风腔内的气流速度进一步提高,提高了进入到风机入风腔内的气流速度,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的送风量。

Description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其通常包括相互连通的风机模块和风道壳体,其中,风机模块内部设有风轮用于产生吸力,并通过风道壳体向室外侧吸收新风。
由于风道壳体内部腔体的体积较大,新风经进入到风道壳体内部腔体后会在新风口处快速扩散,容易风道壳体内形成湍流,影响了新风机的新风量;故现有技术中选择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导流板体并形成了弧形的风道,用以引导新风在风道壳体旋转半周后再送入风机模块,减少了新风壳体内的湍流数量。
但弧形风道延长了风道壳体内的气流流动路,导致新风壳体内的气流的沿程损失较大,进而影响了新风机的送风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机送风量较低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包括:
风机模块;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腔体,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
所述风机入风腔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入风口,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分流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所述进风腔的连接风口;
所述进风腔内设有交换风机。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风机的送风方向与所述进风腔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流板上开设有交换风孔,所述交换风机正对所述交换风孔设置。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风机包括外壳和叶轮,所述外壳内形成有交换风道,所述叶轮安装在所述交换风道内;
所述交换风道一端连通所述交换风孔,另一端连通所述进风腔。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风孔的中心轴延伸方向朝向所述入风口。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腔内设有扰流片,且所述交换风孔的中心轴延伸线经过所述扰流片;
所述扰流片远离所述新风口的一端朝靠近所述交换风孔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扰流片上设有多个微孔。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风机为轴流风机。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排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连接风口,并关闭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关闭所述出风口;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并关闭所述连接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打开所述出风口。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和上文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安装在所述新风组件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分流板并形成进风腔,室外新风经新风口引入进风腔,然后再经连接风口进入风机入风腔,最后流入风机模块。由于分流板与风道壳体的内侧壁限定出的进风腔的截面积与新风口的截面积接近,其有效避免了新风经新风口进入到风道腔体内时因空间扩大而快速无序扩散,使得气流可以在进风腔以及风机入风腔内按设定路径流动,有效减少了湍流等的产生,提高了送风量并减少了气动噪声。另通过在进风腔内安装交换风机,交换风机可以驱动进风腔内的气流速度进一步提高,提高了进入到风机入风腔内的气流速度,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的送风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壳体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另一实施例在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另一实施例在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风阀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新风组件100、风道壳体200、风道腔体210、进风腔220、风机入风腔230、新风口240、回风口250、排风口260、分流板300、交换风孔310、交换风机320、外壳321、叶轮322、连接风口330、风机模块400、离心风轮410、转动电机420、蜗壳430、入风口440、出风口450、第一风阀组件510、第一风门511、第二风门512、第二风阀组件520、风道转接座521、升降风门522、滤网模块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考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组件100,包括:风机模块400;风道壳体200,风道壳体200上设有新风口240;风道壳体200内形成有风道腔体210,风道壳体200内设有分流板300,分流板300将风道腔体210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风机入风腔230连通风机模块400的入风口440,新风口240连通进风腔220,分流板300上设有连通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的连接风口330;进风腔220内设有交换风机32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组件100适用于新风机(图中未视出)或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风机模块400包括风轮、转动电机420和蜗壳430,风道壳体200和蜗壳430依次连通。蜗壳430可以由两个蜗壳体(图中未视出)组成,风轮和转动电机420安装在蜗壳430内,蜗壳430上设有入风口440和出风口450。
其中,风道腔体210形成于风道壳体200内,入风口440连通出风口450并在蜗壳430内形成有风机腔,风轮和转动电机420安装在风机腔内,且风道腔体210通过入风口440连通风机腔。
另外,新风口240可以延伸至室外侧;或在新风口240上安装新风管(图中未视出),并将新风管远离新风口240的一端设置在室外侧。
通过在风道壳体200内设置分流板300并形成进风腔220,室外新风经新风口240引入进风腔220,然后再经连接风口330进入风机入风腔230,最后流入风机模块400。由于分流板300与风道壳体200的内侧壁限定出的进风腔220的截面积与新风口240的截面积接近,其有效避免了新风经新风口240进入到风道腔体210内时因空间扩大而快速无序扩散,使得气流可以在进风腔220以及风机入风腔230内按设定路径流动,有效减少了湍流等的产生,提高了送风量并减少了气动噪声。另通过在进风腔220内安装交换风机320,交换风机320可以驱动进风腔220内的气流速度进一步提高,提高了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内的气流速度,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送风量。
具体的,风轮为离心风轮410。
离心风轮410相对于贯流风轮等结构更加紧凑,其更适用于新风空调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换风机320的送风方向与进风腔220的延伸方向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进风腔220视为类圆柱状的风道,其中心轴线为两底面圆心的连线,且进风腔220沿中心轴线向两端延伸。
即当交换风机320启动时,通过交换风机320进一步加速后的气流会继续沿进风腔220延伸方向流动,有效避免了经交换风机320加速后气流冲击分流板300或风道壳体200的内侧壁,减少了风量损失并降低了冲击噪声。
示例性地,当交换风机320为轴流风机时,其转动平面垂直于进风腔220的延伸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板300上开设有交换风孔310,交换风机320正对交换风孔310设置。
通过在分流板300上开设连通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的交换风孔310,并将交换风机320正对交换风孔310设置,交换风机320的送风方向朝向交换风孔310设置;可以使得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内的部分气流经交换风孔310流通交换,缩减了部分气流的流动路径,进一步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送风量。
另特别的,由于连接风口330和交换风孔310均可以向风机入风腔230内送风,提高了风机入风腔230内新风气流分布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交换风机320与交换风孔310相对设置,且在交换风孔3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上,交换风机320与交换风孔310部分重叠。即在三维空间中,交换风机320与交换风孔310之间可以略微错位设置,仅需满足交换风机320的送风方向经过交换风孔310即可,其可以提高交换风机320和交换风孔310的布置灵活性,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具体的,交换风机320与交换风孔310之间的间距不大于5mm。
其保证通过了交换风机320的大部分气流可以经过交换风孔310,提高了交换风机320送风效率。
交换风机320包括外壳321和叶轮322,外壳321内形成交换风道,叶轮322安装在交换风道内;交换风道一端连通交换风孔310,另一端连通进风腔220。
即外壳321抵接在交换风孔310处,且外壳321封闭了交换风孔310位于进风腔220内的风口,使得交换风孔310内的风道和交换风道一体化设置,其有效避免了进风腔220内的气流对交换风孔310和交换风机320内气流的干扰,提高了交换风机320的送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换风孔310的中心轴延伸方向朝向入风口440。
需要说明的是,交换风孔310为圆柱状,其中心轴为两底面圆心的连线;且经过交换风孔310的气流沿中心轴的延伸方向流动,即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为交换风机320的送风方向。
通过将送风方向朝向入风口440设置,可以减少气流流入风机模块400的路径,并有效避免了气流冲击风道壳体200的内侧壁,减少了气流损失,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送风量并降低了气动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换风孔310的中心轴延伸线经过入风口440所在平面的中心点。
可以理解的是,当风轮为离心风轮410时,风机模块400的入风口440即为离心风轮410的进风口,也即入风口440所在平面的中心点设置在离心风轮410进风口的中心区域。
通过将交换风机320的送风方向朝向离心风轮410进风口的中心区域设置,气流进入离心风轮410后可以在其中心区域再均匀分散,使得离心风轮410各区域的风压相近,有效避免了离心风轮410因各部分风压不同而产生风量波动,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腔220内设有扰流片(图中未视出),且交换风孔310的中心轴延伸线经过扰流片;扰流片远离新风口240的一端朝靠近交换风孔310的方向倾斜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交换风孔310设置在分流板300上,其中心轴延伸方向与进风腔22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较大,进风腔220内的新风气流需要较大角度的转向才能进入到交换风孔310,导致通过交换风孔310的气流量较小,进而降低了交换风机320的送风量。
交换风孔310的中心轴延伸线经过扰流片,即交换风机320的送风方向朝向扰流片,也即扰流片设置在交换风孔310处。且倾斜设置的扰流片可以引导进风腔220内部分气流转向,进而使得进风腔220内部分气流可以转向流向交换风机320,以提高交换风机320的送风量。
具体的,扰流片为片状板体,其结构简单且表面光滑,可以减少对气流的阻挡。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扰流片还可以是曲面弧形板,或“人”字形板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片上设有多个微孔(图中未视出)。
需要说明的是,扰流片可以引导并分流经过其的气流,气流在扰流片靠近新风口240的一端分离,且位于扰流片的两侧的气流具有朝远离扰流片方向流动的运动趋势,使得扰流片的两侧表面容易形成有低压区,且低压区容易形成涡团。
通过在扰流片上形成多个微孔,使得扰流片两侧的气流相互流通,并有效消除扰流片两侧表面上形成的涡团,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送风量并降低了气动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200内安装有驱动电机(图中未视出),驱动电机连接扰流片,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扰流片的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风机模块400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调节自身的风力大小。其中,当风机模块400的风力减小时,通过新风口240进入到进风腔220的气流量也会减少,其气流速度也可能降低;当风机模块400的风力增大时,通过新风口240进入到进风腔220的气流量也会增大,其气流速度也可能提高。但交换风孔310的截面积通常较小,若扰流片引导的气流量与交换风孔310的截面积不匹配,则可能引起新风模块的送风量降低和/或增大气动噪声。
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扰流片的转动,使得扰流片可以根据风机模块400的吸风等级调节自身的倾转角度,进而引导与交换风孔310的截面积相匹配的气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换风机320为轴流风机。
可以理解的是,为简化新风组件100结构并缩小新风组件100的体积,分流板300优选为片状薄板。而现有技术中的贯流风机和离心风机等需要设置复杂的风腔以供空气流动,其会使得分流板300的结构更加复杂。
轴流风机无需设置风腔即可运行,其简化了分流板300的结构。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交换风机320的类型还可以是混流风机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板300为曲面板,分流板300与风道壳体200的侧壁共同围合形成弧形的进风腔220。
将分流板300设置为曲面板,可以构成表面光滑的进风腔220;且弧形的进风腔220可以减少进风腔220内的突起,进而减少新风组件100的气流损失。
请参考图1至图2,图4至图6,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200上设有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回风口250连通风机入风腔230,排风口260连通进风腔220和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新风组件100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回风口250、排风口260和连接风口330的第一风阀组件510,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450的第二风阀组件520;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第一风阀组件510打开连接风口330,并关闭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第二风阀组件520关闭出风口450;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第一风阀组件510打开排风口260和回风口250,并关闭连接风口330,第二风阀组件520打开出风口450。
通过在风道壳体200内形成连通连回风口250的风机入风腔230,以及连通新风口240和排风口260的进风腔220;然后通过连接风口330以连通进风腔220和风机入风腔230;并通过启动风机模块400、第一风阀组件510和第二风阀组件520,以开启或封闭新风组件100内的连接风口330、排风口260,回风口250和出风口450。可以实现新风组件100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间的切换。
内部未设有交换风孔310的新风组件100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状态如下: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开启连接风口33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室外新风从新风口240进入到进风腔220,其中,交换风机320正转以加速新风,加速后的新风经连接风口33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最后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内循环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5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连接风口330和排风口26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50进入到进风腔220,并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并封闭连接风口330和出风口45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5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其中,污风依次经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和排风口260流动至进风腔220,且交换风机320反转以加速污风,并将污风直接从新风口240排出至室外。
此外,内部开设有交换风孔310的新风组件100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状态如下: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开启连接风口33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室外新风从新风口240进入到进风腔220,其中,部分新风经连接风口33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且交换风机320正转以将剩余部分新风经交换风孔310送入到风机入风腔230,最后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内循环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5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连接风口330和排风口26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50进入到进风腔220,并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并封闭连接风口330和出风口45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5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其中,部分污风依次经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和排风口260流动至进风腔220,且交换风机320反转以将剩余部分污风直接送入进风腔220,最后从新风口240流出至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组件510包括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其中,第一风门511具有关闭回风口250和关闭连接风口330两个状态,第二风门512具有关闭排风口260和关闭连接风口330两个状态。
通过设置第一风门511以关闭回风口250和连接风口330,设置第二风门512关闭排风口260和连接风口330,可以简化第一风门511与第二风门512的运动状态,提高第一风阀组件510的可靠性。
具体的,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均转动安装在风道壳体200内。
如此,仅需为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分别安装一个电机即可,以简化第一风阀组件510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阀组件520包括风道转接座521和升降风门522,升降风门522滑动安装在风道转接座521内。
滑动安装的升降风门522可以使得经出风口450流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与升降风门522的滑动方向相一致,减少了升降风门522对出风气流的阻挡,提高了新风量,用户体验更佳舒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00内安装有滤网模块600,滤网模块600可拆卸安装在风道腔体210内。
通过设置滤网模块600,可以提高新风组件100的送风质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图中未视出)和上文的新风组件100,新风组件100安装在新风组件100的一侧。由于该新风空调具有上述的新风组件100,因此具有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风组件100及新风空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模块;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腔体,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
所述风机入风腔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入风口,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分流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所述进风腔的连接风口;
所述进风腔内设有交换风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风机的送风方向与所述进风腔的延伸方向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上开设有交换风孔,所述交换风机正对所述交换风孔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风机包括外壳和叶轮,所述外壳内形成有交换风道,所述叶轮安装在所述交换风道内;
所述交换风道一端连通所述交换风孔,另一端连通所述进风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风孔的中心轴延伸方向朝向所述入风口。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内设有扰流片,且所述交换风孔的中心轴延伸线经过所述扰流片;
所述扰流片远离所述新风口的一端朝靠近所述交换风孔的方向倾斜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上设有多个微孔。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风机为轴流风机。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排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连接风口,并关闭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关闭所述出风口;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并关闭所述连接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打开所述出风口。
10.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安装在所述新风组件的一侧。
CN202222552651.4U 2022-09-26 2022-09-26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Active CN2184951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52651.4U CN218495125U (zh) 2022-09-26 2022-09-26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52651.4U CN218495125U (zh) 2022-09-26 2022-09-26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5125U true CN218495125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92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52651.4U Active CN218495125U (zh) 2022-09-26 2022-09-26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51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88635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2218009A1 (zh) 空调装置及汽车
CN218495109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8495125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111380106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984714U (zh) 空调装置及汽车
CN218495120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8495116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484278A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68863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495121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11070168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495122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8033368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195301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137261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688637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367870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34554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0059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223U (zh) 用于集成灶的风道组件和集成灶
CN215409277U (zh)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8348719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1572366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