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7870U -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7870U
CN219367870U CN202223043099.2U CN202223043099U CN219367870U CN 219367870 U CN219367870 U CN 219367870U CN 202223043099 U CN202223043099 U CN 202223043099U CN 219367870 U CN219367870 U CN 219367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fresh air
fa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4309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宏闯
李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4309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7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7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7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该新风模块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风机,第二风机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导流组件,设置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之间,第一出风口通过导流组件连通于第二进风口;驱动装置,设置于导流组件,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第一输出轴穿设于第一风机的第一叶轮,第二输出轴穿设于第二风机的第二叶轮。该新风模块可以利用串联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同时提供新风流动所需的动力,从而增强新风模块克服静压的能力,提高新风模块的全压和新风量,且基于驱动装置的设置,能够降低新风模块的空间占用,提升驱动模块的结构紧凑性。

Description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新风空调领域中,一些新风空调为了提升新风量,采取了提高新风管规格或采用异型新风管、拼接新风管等方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基于前述方式提升新风空调的新风量,一方面提升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在新风空调安装过程中难度较大,且对于安装环境存在较高需求,不利于控制新风空调的安装成本,影响了产品的用户满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新风模块,包括:
第一风机,第一风机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第二风机,第二风机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导流组件,设置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之间,第一出风口通过导流组件连通于第二进风口;
驱动装置,设置于导流组件,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第一输出轴穿设于第一风机的第一叶轮,第二输出轴穿设于第二风机的第二叶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导流组件包括:
第一导流部,设置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之间,第一导流部形成有第一气体通道,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相对布置,第一气体通道位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
隔板,设置于第一气体通道内,隔板的一侧朝向于第一进风口布置,另一侧朝向于第二进风口布置,以将第一气体通道分隔出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
其中,第一进风腔连通于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通过第二进风腔连通于第二进风口。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板相对于第一进风口倾斜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一进风腔的进风端至第一进风腔的出风端方向,隔板至第一进风口的距离减小;
沿第二进风腔的进风端至第二进风腔的出风端方向,隔板至第二进风口的距离减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导流组件还包括:
新风导流部,连接于第一导流部,新风导流部形成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连通于第一进风腔;和/或
第二导流部,形成有第二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的一端连通于第一出风口,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进风腔的进风端。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还包括:
止回阀,设置于新风导流部,止回阀用于导通或截止新风进风口。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本体,隔板形成有安装孔,安装孔沿第一进风口至第二进风口的方向导通,驱动本体设置于安装孔内;
第一输出轴,转动地设置于驱动本体,第一叶轮朝向于第一进风口布置,第一输出轴通过第一进风口连接于第一叶轮;
第二输出轴,转动地设置于驱动本体,第二叶轮朝向于第二进风口布置,第二输出轴通过第二进风口连接于第二叶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还包括:
减振件,设置于驱动本体与隔板之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室内机,包括:
机壳,形成有相连通的贯流风道和送风口;
贯流风机,设置于贯流风道内,用于向送风口送风;
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新风模块,设置于机壳。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新风模块依次连接;
其中,相邻的两个新风模块中,一者的第二出风口连通于另一者的第一进风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室外机;
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室内机,室内机连接于室外机。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包括有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导流组件和驱动装置,其中,第一风机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风机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导流组件设置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之间,第一风机的第一出风口可以通过导流组件连通于第二风机的第二进风口,从而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能够通过导流组件形成串联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风机的第一进风口可以用于连通外部环境,以便于新风模块引入外部环境中的新风,第二风机的第二出风口可以用于连通新风模块所处的室内空间,以便于将新风输向室内空间,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且基于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串联关系,可以在新风流经新风模块的过程中,同时利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提供新风流动所需的动力,从而增强新风模块克服静压的能力,降低了新风模块对于新风管结构的要求,提高新风模块的全压和新风量,便于在实际应用中提供更多的新风,改善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驱动装置设置在导流组件,从而驱动装置能够位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之间,以提高新风模块的结构紧凑性,驱动装置包括有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第一输出轴穿设在第一风机的第一叶轮,第二输出轴穿设在第二风机的第二叶轮,从而驱动装置可以通过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带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转动,以驱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运行,进而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运行同步性,有利于降低新风模块的运行控制难度,并提升新风模块的运行稳定性,为新风模块的新风量提升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另一方面则能够利用同一驱动装置实施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驱动,节省新风模块的驱动部件的数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新风模块的整体体积,提升新风模块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水平,便于新风模块的安装使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第三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第四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图3中示出的新风模块沿A-A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为图4中示出的新风模块沿B-B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为图4中示出的新风模块沿C-C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室内机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室内机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为图9中示出的室内机沿D-D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新风模块;20机壳;30贯流风机;
100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300导流组件;400驱动装置;
110第一蜗壳;120第一叶轮;210第二蜗壳;220第二叶轮;310第一导流部;320隔板;330新风导流部;340第二导流部;410驱动本体;420第一输出轴;430第二输出轴;440减振件;
321板体部;322安装部;
101第一进风口;102第一出风口;201第二进风口;202第二出风口;
3101第一进风腔;3102第二进风腔;3301新风进风口;3401第二气体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新风模块10,包括:第一风机100,第一风机100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第二风机200,第二风机200形成有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导流组件300,设置于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之间,第一出风口102通过导流组件300连通于第二进风口201;驱动装置400,设置于导流组件300,驱动装置400包括第一输出轴420和第二输出轴430,第一输出轴420穿设于第一风机100的第一叶轮120,第二输出轴430穿设于第二风机200的第二叶轮22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包括有第一风机100、第二风机200、导流组件300和驱动装置400,其中,第一风机100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第二风机200形成有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导流组件300设置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之间,第一风机100的第一出风口102可以通过导流组件300连通于第二风机200的第二进风口201,从而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能够通过导流组件300形成串联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风机100的第一进风口101可以用于连通外部环境,以便于新风模块10引入外部环境中的新风,第二风机200的第二出风口202可以用于连通新风模块10所处的室内空间,以便于将新风输向室内空间,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且基于第一风机100与第二风机200之间的串联关系,可以在新风流经新风模块10的过程中,同时利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提供新风流动所需的动力,从而增强新风模块10克服静压的能力,提高新风模块10的全压和新风量,便于在实际应用中提供更多的新风,改善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可以为但不限于离心风机、轴流风机、混流风机等。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可以均为前向多翼式离心风机。
在一些示例中,一些单级风机的空调器新风系统通过提高新风管规格,或是采用穿墙异型管或拼接管的方式,降低新风管的风阻,以提高该新风系统克服静压的能力和新风量,然而由于新风管结构的改变,从而在该新风系统的安装性和安装成本也相应地发生改变,进而提升了相应空调器的安装难度以及对于安装场景的要求,并且仅是改变新风管的规格并未实质上改善该新风系统的动力部件性能,从而新风量的提升效果十分有限。相比于前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新风模块10基于前述设置,可以利用串联的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通过双级增压的方式提升新风模块10克服静压的能力,降低了对于新风管结构的要求,无需改变新风管的结构参数,进而能够在提升新风量的同时,保证新风模块10的安装性,控制新风模块10的安装成本;相比于单级风机的供风方式,在同等的风机转速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能够利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提供更多的新风,进而在新风量输出需求相同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新风模块10的噪声,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
同时,如图5所示,驱动装置400设置在导流组件300,从而驱动装置400能够位于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之间,以提高新风模块10的结构紧凑性,驱动装置400包括有第一输出轴420和第二输出轴430,第一输出轴420穿设在第一风机100的第一叶轮120,第二输出轴430穿设在第二风机200的第二叶轮220,从而驱动装置400可以通过第一输出轴420和第二输出轴430分别带动第一叶轮120和第二叶轮220转动,以驱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运行,进而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的运行同步性,有利于降低新风模块10的运行控制难度,并提升新风模块10的运行稳定性,为新风模块10的新风量提升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另一方面则能够利用同一驱动装置400实施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的驱动,节省新风模块10的驱动部件的数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新风模块10的整体体积,提升新风模块1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水平,便于新风模块10的安装使用。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驱动装置400可以为双轴电机。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导流组件300包括:第一导流部310,设置于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之间,第一导流部310形成有第一气体通道,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201相对布置,第一气体通道位于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201之间;隔板320,设置于第一气体通道内,隔板320的一侧朝向于第一进风口101布置,另一侧朝向于第二进风口201布置,以将第一气体通道分隔出第一进风腔3101和第二进风腔3102;其中,第一进风腔3101连通于第一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通过第二进风腔3102连通于第二进风口201。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组件300可以包括有第一导流部310和隔板320,其中,第一导流部310设置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之间,第一导流部310形成有第一气体通道,第一气体通道位于相对布置的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201之间,隔板320设置在第一气体通道内,且隔板320的一侧朝向于第一进风口101,另一侧朝向于第二进风口201,以利用隔板320将前述第一气体通道分隔出第一进风腔3101和第二进风腔3102,第一进风腔3101与第一风机100的第一进风口101相连通,第二进风腔3102与第二风机200的第二进风口201相连通,第一风机100的第一出风口102通过第二进风腔3102连通于第二风机200的第二进风口201,从而第一风机100可以通过第二进风腔3102串联于第二风机200,便于新风模块10在实际应用中同时利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提供新风流动所需的动力,增强新风模块10克服静压的能力,进而提升新风模块10的全压和新风量。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进风腔3101的进风端可以用于连通外部环境,从而第一风机100的第一进风口101可以通过第一进风腔3101连通外部环境,以便于新风模块10获取外部环境中的新风,并且在外部环境中的新风经第一进风腔3101的进风端进入新风模块10后,可以依次流经第一进风腔3101、第一风机100的风道、第二进风腔3102和第二风机200的风道,再经由第二风机200的第二出风口202排出,进而有利于延长新风在新风模块10内的流动路径,提升新风模块10对于新风的增压效果,使得新风在新风模块10内得到更为充分的加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新风模块10输出的新风量。
并且,第一进风腔3101和第二进风腔3102可以分别为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提供吸风空间,降低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吸风时的阻力,为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的性能发挥提供有利条件,为新风模块10克服静压能力的提升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进风腔3101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第一进风腔3101的出风端即第一进风腔3101靠近于第一进风口101的一端;相应地,第二进风腔3102同样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第二进风腔3102的进风端即第二进风腔3102靠近于第一出风口102的一端,第二进风腔3102的出风端即第二进风腔3102靠近于第二进风口201的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风机100可以包括有第一蜗壳110和第一叶轮120,第一蜗壳110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一叶轮120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风道内,前述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均形成于第一蜗壳110且均与第一风道相连通;第二风机200可以包括有第二蜗壳210和第二叶轮220,第二叶轮220转动地设置在第二风道内,前述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均形成于第二蜗壳210且均与第二风道相连通。前述第一风机100的风道也即第一风道,相应地,前述第二风机200的风道也即第二风道。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所示,第一进风腔3101位于隔板320朝向于第一进风口101的一侧,第二进风腔3102位于隔板320朝向于第二进风口201的一侧,从而能够便于第一进风腔3101和第二进风腔3102分别连通于相对布置的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201,提升新风模块10的结构紧凑性,进而结合前述设置,能够利用导流组件300建立起第一风机100与第二风机200之间的串联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对新风的双级增压,提高新风模块10的全压和新风量,改善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隔板320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01倾斜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板320可以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01倾斜布置,从而能够基于隔板320的倾斜布置,令第一进风腔3101的沿程宽度发生改变,进而能够提高隔板320对第一进风腔3101内的气体的流动导向效果,并改善气体在第一进风腔3101内的流动特性,减小气体在第一进风腔3101内的流动阻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风模块10克服静压的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201相对布置,在隔板320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01倾斜的情况下,隔板320同时相对于第二进风口201倾斜,进而隔板320的倾斜布置同样能够令第二进风腔3102的沿程宽度发生改变,并提高对第二进风腔3102内的气体的流动导向效果,改善气体在第二进风腔3102内的流动特性,实现新风模块10克服静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高新风模块10输出的新风量,改善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风腔3101的宽度即隔板320至第一进风口101的距离,相应地,第二进风腔3102的宽度即隔板320至第二进风口201的距离,前述沿程宽度也即新风沿隔板320流动过程中,隔板320各个位置处对应的进风腔宽度。可以理解的是,风机在使用过程中,风量通常与进风腔的宽度存在关联,进风腔的宽度过小,容易增大气体进入风机时的阻力,进而影响风机的吸风效果并限制风机的风量,在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201之间的距离有限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基于隔板320的倾斜设置,可以在保证各个进风腔的最大宽度处于较高水平的同时,减小单个进风腔的空间占用,进而在保证各个风机吸风效果同时,降低新风模块10的整体体积,提高新风模块10的结构紧凑性和小型化水平。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隔板320可以为平板或弧形板或波浪形板或折线形板。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沿第一进风腔3101的进风端至第一进风腔3101的出风端方向,隔板320至第一进风口101的距离减小;沿第二进风腔3102的进风端至第二进风腔3102的出风端方向,隔板320至第二进风口201的距离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第一进风腔3101的进风端至第一进风腔3101的出风端方向,可以设置隔板320至第一进风口101的距离减小,从而能够令第一进风腔3101的沿程宽度逐步降低,使第一进风腔3101沿新风的流动方向呈渐缩形态,进而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进风腔3101的最大宽度较大,也即保证第一进风腔3101的进风端宽度较大,降低气体通过第一进风腔3101进入第一风机100时的阻力,提升第一风机100的吸风效果,且渐缩形式的第一进风腔3101有利于第一风机100对新风进行增压,为第一风机100克服静压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提升新风模块10的新风量;另一方面,渐缩形式的第一进风腔3101能够在保证第一风机100吸风效果的同时,减少第一进风腔3101的空间占用,有利于提高新风模块10的结构紧凑性。
相应地,沿第二进风腔3102的进风端至第二进风腔3102的出风端方向,可以设置隔板320至第二进风口201的距离减小,从而能够令第二进风腔3102的沿程宽度逐步降低,使第二进风腔3102沿新风的流动方向呈渐缩形态,进而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二进风腔3102的最大宽度较大,也即第二进风腔3102靠近于第一出风口102的一端宽度较大,降低气体通过第二进风腔3102进入第二风机200时的阻力,提升第二风机200的吸风效果,且渐缩形式的第二进风腔3102有利于第二风机200对新风进行增压,为第二风机200克服静压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提升新风模块10的新风量;另一方面,渐缩形式的第二进风腔3102能够在保证第二风机200吸风效果的同时,减少第二进风腔3102的空间占用,有利于提高新风模块10的结构紧凑性。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201可以平行布置,从而隔板320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01倾斜布置的同时,亦能够相对于第二进风口201倾斜,并保证隔板320与第一进风口101的夹角等于隔板320与第二进风口201的夹角,令第一进风腔3101和第二进风腔3102之间具有较高的结构对称性;同时,可以将隔板320的一端设置于第一进风口101处,隔板320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进风口201处,第一进风腔3101形成于隔板320与第一进风口101之间,第二进风腔3102形成于隔板320与第二进风口201之间,隔板320位于第二进风口201处的一端与第一风机100之间形成第一进风腔3101的进风端,隔板320位于第一进风口101处的一端与第二风机200之间形成第二进风腔3102的进风端,从而基于前述设置,可以沿第一进风腔3101的进风端至第一进风腔3101的出风端方向,令隔板320至第一进风口101的距离减小的同时,沿第二进风腔3102的进风端至第二进风腔3102的出风端方向,令隔板320至第二进风口201的距离减小。
如图1至6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导流组件300还包括:新风导流部330,连接于第一导流部310,新风导流部330形成有新风进风口3301,新风进风口3301连通于第一进风腔3101;和/或第二导流部340,形成有第二气体通道3401,第二气体通道3401的一端连通于第一出风口102,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进风腔3102的进风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组件300还可以包括有新风导流部330,新风导流部330与第一导流部310相连接且形成有新风进风口3301,从而基于新风导流部330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新风模块10引入外部环境中的新风,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新风导流部330进一步延长新风在新风模块10中的流动路径,增强新风模块10对新风的加压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风模块10在使用过程中输出的新风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新风进风口3301可以用于连通于外部环境,从而第一进风腔3101的进风端可以通过新风进风口3301连通外部环境,以便于新风模块10吸取外部环境中的新风。
导流组件300还可以包括有第二导流部340,第二导流部340形成有第二气体通道3401,第二气体通道340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风机100的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进风腔3102的进风端,从而前述第一出风口102可以进一步通过第二气体通道3401连通第二进风腔3102,进而通过第二进风腔3102连通第二风机200的第二进风口201,实现第一风机100与第二风机200之间的串联连接,以便于提高新风模块10的全压和新风量,改善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同时,基于第二导流部340的设置,可以在新风由第一出风口102向第二进风腔3102流动的过程中,利用第二导流部340约束并引导新风的流动路径,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新风的流动特性,降低新风流动过程中的阻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延长新风在新风模块10中的流动路径,保证新风模块10对新风的加压效果,增强新风模块10克服静压的能力,为新风模块10的新风量提升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模块10可以同时包括有新风导流部330和第二导流部340,从而在新风经新风进风口3301进入新风模块10后,能够利用新风导流部330和第二导流部340进一步延长新风在新风模块10内的流动路径,便于新风模块10更为充分地对新风进行加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风模块10的全压和新风量。
在一些示例中,新风模块10还包括:止回阀,设置于新风导流部330,止回阀用于导通或截止新风进风口3301。
在该技术方案中,新风模块10还可以包括有设置在新风导流部330的止回阀,止回阀用于导通或截止新风进风口3301,从而当存在新风补充需求时,可以控制止回阀打开,以令新风进风口3301导通于外部环境,同时控制驱动装置400驱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运行,便于新风模块10引入外部环境中的新风;当不存在新风补充需求时,可以控制止回阀关闭,以令新风进风口3301与外部环境之间截断,进而防止外部环境中的气体通过新风进风口3301流入新风模块10,为稳定室内环境参数提供保障,并且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停止运行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外部环境中的气体进入到新风模块10内并反拖各个叶轮和电机的输出轴,有利于提升新风模块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止回阀可以配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止回阀运行,以切换止回阀的开闭状态,在实际应用中,止回阀的驱动电机可以与驱动装置400联动,例如,在新风模块10接收到启动指令时,可以同时控制前述驱动装置400和驱动电机运行,令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运行的同时,开启止回阀以导通新风进风口3301和外部环境,在新风模块10接收到关闭指令时,可以同时控制前述驱动装置400和驱动电机关闭,令第一风机100、第二风机200和止回阀均进入到关闭状态,以停止向室内空间输送新风。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驱动装置400包括:驱动本体410,隔板320形成有安装孔,安装孔沿第一进风口101至第二进风口201的方向导通,驱动本体410设置于安装孔内;第一输出轴420,转动地设置于驱动本体410,第一叶轮120朝向于第一进风口101布置,第一输出轴42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连接于第一叶轮120;第二输出轴430,转动地设置于驱动本体410,第二叶轮220朝向于第二进风口201布置,第二输出轴430通过第二进风口201连接于第二叶轮220。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400可以包括有驱动本体410、前述第一输出轴420和前述第二输出轴430,其中,隔板320形成有沿第一进风口101至第二进风口201方向导通的安装孔,驱动本体410设置在安装孔内,第一叶轮120朝向于第一进风口101布置,第二叶轮220朝向于第二进风口201布置,从而一方面便于提高第一叶轮120和第二叶轮220的吸风效率,另一方面便于第一叶轮120和第二叶轮220对接驱动装置400;第一输出轴420和第二输出轴430均转动地设置在驱动本体410,从而在驱动本体410运行时,第一输出轴420和第二输出轴430均能够接收到驱动本体410输出的动力,其中,第一输出轴420穿过第一进风口101与第一叶轮120相连接,第二输出轴430穿过第二进风口201与第二叶轮220相连接,从而驱动装置400可以通过第一输出轴420和第二输出轴430分别带动第一叶轮120和第二叶轮220转动,进而驱动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运行。
并且,基于前述设置,可以利用隔板320支撑驱动装置400,提高驱动装置400的安装稳定性,为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的稳顺运行提供保障,且能够令驱动装置400位于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之间,进而一方面便于驱动装置400同时对接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降低驱动装置400的装配难度,并提升新风模块10的结构紧凑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令新风模块10的质量分布更加均衡,进一步改善新风模块10在实际应用中的安装便利性和稳定性。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隔板320可以包括有板体部321和安装部322,其中,板体部321设置在第一气体通道内,以将第一气体通道分隔出前述第一进风腔3101和第二进风腔3102,安装部322可以为内部中空且两端形成有通孔的筒状结构,安装部322沿第一叶轮120至第二叶轮220的方向布置于隔板320,前述安装孔形成于安装部322,从而基于安装部322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安装孔的容积,进而为驱动本体410提供较大的安装空间,提高驱动本体410的安装稳定性,进而为第一风机100和第二风机200的稳定运行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输出轴420和第二输出轴43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第一输出轴420和第二输出轴430在转动时的同步性。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驱动装置400还包括:减振件440,设置于驱动本体410与隔板320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400还可以包括有设置在驱动本体410与隔板320之间的减振件440,从而一方面,在驱动本体410运行时,减振件440能够削弱驱动本体410与隔板320之间的振动传递,进而降低新风模块10在使用时的振动噪声,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减振件440设置于轴承的外圈与隔板320之间,也即设置在驱动本体410与前述安装孔的孔壁之间,从而减振件440能够封堵驱动本体410与隔板320之间的间隙,进而避免第一进风腔3101中的气体通过前述间隙直接流向第二进风腔3102,保证第一进风腔3101与第二进风腔3102之间的隔断效果,为新风模块10的新风量提升提供保障。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减振件440可以为橡胶垫圈。
如图8至图10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室内机,包括:机壳20,形成有相连通的贯流风道和送风口;贯流风机30,设置于贯流风道内,用于向送风口送风;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新风模块10,设置于机壳2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包括有机壳20、贯流风机30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新风模块10,其中,机壳20形成有贯流风道和送风口,贯流风机30设置在贯流风道内,送风口连通于贯流风道,贯流风机30用于向送风口送风,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室内机可以利用贯流风机30通过前述送风口向室内机所处的室内空间送风,以便于通过贯流风机30输出的气流调整室内环境的温度,实现对室内空间的制冷或制热。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前述室内机可以用于连接室外机,以便于室内机和前述室外机进行热量和介质交换,从而贯流风机30可以接收到温度较高或较低的气流并进一步将前述气流向室内空间输送,实现对室内空间的调温。
前述新风模块10可以设置在机壳20,新风模块10的第一进风口101可以用于连通于外部环境,第二出风口202可以用于连通于室内机所处的室内空间,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利用新风模块10向室内空间引入外部环境中的新风,改善室内空间的气体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新风模块10的导流组件300包括前述新风进风口3301的情况下,新风进风口3301可以用于连通外部环境,第一风机100的第一进风口101可通过前述第一进风腔3101和新风进风口3301连通外部环境。
在一些示例中,新风模块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新风模块10依次连接;
其中,相邻的两个新风模块10中,一者的第二出风口202连通于另一者的第一进风口101。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内机可以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新风模块10,相邻的两个新风模块10中,一者的第二出风口202与另一者的第一进风口101相连通,从而基于前述设置,可以令多个新风模块10相互串联,在室内机引入新风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多个新风模块10对新风进行多级增压,进一步提高室内机引入新风时克服静压的能力,并提高室内机的整体新风量,进一步提高室内机对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示例性地,在新风模块10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前述多个新风模块10可以分别为第一新风模块、第二新风模块、第三新风模块等等,前述多个新风模块10依次连接,也即第一新风模块的第二出风口连通于第二新风模块的第一进风口,第二新风模块的第二出风口连通于第三新风模块的第一进风口,以此类推;其中,第一新风模块的第一进风口可以用于连通外部环境,以便于引入外部环境中的新风;沿多个新风模块10的连接方向,前述第一新风模块可以被视为多个新风模块10中位于始端的新风模块,相应地,沿多个新风模块10的连接方向位于末端的新风模块的第二出风口可以用于连通室内机所处的室内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新风模块10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新风模块10的具体数量可以结合新风量的需求选定,如2个、3个、4个等等,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同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新风模块10,因此具备了该新风模块10的一切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室内机,室内机连接于室外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室内机,室外机与室内机相连接,从而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可以进行介质及热量的交换,以便于空调器通过室内机调整相应的室内环境的温度,改善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同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室内机,因此具备了该室内机的一切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导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导流组件连通于所述第二进风口;
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导流组件,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叶轮,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设于所述第二风机的第二叶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包括:
第一导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所述第一导流部形成有第一气体通道,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布置,所述第一气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
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内,所述隔板的一侧朝向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布置,另一侧朝向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布置,以将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分隔出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
其中,所述第一进风腔连通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腔连通于所述第二进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倾斜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进风腔的进风端至所述第一进风腔的出风端方向,所述隔板至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距离减小;
沿所述第二进风腔的进风端至所述第二进风腔的出风端方向,所述隔板至所述第二进风口的距离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
新风导流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流部,所述新风导流部形成有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进风腔;和/或
第二导流部,形成有第二气体通道,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进风腔的进风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止回阀,设置于所述新风导流部,所述止回阀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新风进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本体,所述隔板形成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所述第一进风口至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方向导通,所述驱动本体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
所述第一输出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驱动本体,所述第一叶轮朝向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布置,所述第一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连接于所述第一叶轮;
所述第二输出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驱动本体,所述第二叶轮朝向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布置,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连接于所述第二叶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减振件,设置于所述驱动本体与所述隔板之间。
9.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形成有相连通的贯流风道和送风口;
贯流风机,设置于所述贯流风道内,用于向所述送风口送风;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机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模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新风模块依次连接;
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新风模块中,一者的第二出风口连通于另一者的第一进风口。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
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连接于所述室外机。
CN202223043099.2U 2022-11-16 2022-11-16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9367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3099.2U CN219367870U (zh) 2022-11-16 2022-11-16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3099.2U CN219367870U (zh) 2022-11-16 2022-11-16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7870U true CN219367870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47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43099.2U Active CN219367870U (zh) 2022-11-16 2022-11-16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78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514290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295146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219367870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29607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664997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219103238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963388B (zh)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109724159B (zh) 空调室内机的换热部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8913223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870688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8913222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177821U (zh) 一种可实现正反向出风的新风系统和新风空调机
CN218882558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955095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805258U (zh) 一种双进风口离心通风机
CN118049697A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655465U (zh) 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风机段
CN213453924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8495125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109708215A (zh) 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风机段
CN208186533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218955028U (zh)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1351413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10118395A (zh) 一种冷却盘管加热盘管并联式节能型空气处理机组
CN118049695A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