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95146U - 一种全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95146U
CN215295146U CN202121388850.5U CN202121388850U CN215295146U CN 215295146 U CN215295146 U CN 215295146U CN 202121388850 U CN202121388850 U CN 202121388850U CN 215295146 U CN215295146 U CN 2152951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heat exchanger
circulating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888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庆好
迟丽华
杜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888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951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951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951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其包括:壳体;换热腔,设置于壳体内;第一分隔部,设置于换热腔内,以将换热腔分隔为新风道和循环风道;混风腔,设置于壳体内,连通于新风道和循环风道;第一热交换器,位于新风道内;第二热交换器,位于循环风道内;新风机,位于新风道内;循环风机,位于循环风道内,由于全热交换器中设置了能够使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道和循环风道独立工作的风机、分隔部及换热器,实现了对各换热器和风机单独精确控制,保证了全热交换器在新风模式或制冷(或制热)模式下低的功率运行,且通过倾斜设置的全热滤芯,降低了全热交换器的风损及噪音。

Description

一种全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新风机没有空调风处理功能,在现有集成新风、空调功能的一体式空气处理装置中,空调、新风同时工作,室内外温差较大时,空气混合容易产生凝露在空气处理装置上;而且现有的空气处理装置由于新风进入和循环风循环共用一个风机,不能够实现循环制冷制热或新风模式下,循环风道和新风道的单独控制;且在风机工作时,无论哪个模式下,因其循环风道和新风道共用一个风机,风机必然选型较大或工作的范围较大,因此消耗功率比较高;全热交换器壳体内的风道排布及各模块布置在有气流流过时会造成风损及噪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其包括能够使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道和循环风道独立工作的风机、分隔部及换热器,及包括倾斜设置的全热滤芯,解决了全热交换器消耗功率高及凝露和全热交换器的风损及噪音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增设了热交换器、风机和风阀,将第一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新风道内,第二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循环风道内,新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道内,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循环风道内,新风阀设置于所述新风道和混风腔之间,循环风阀设置于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混风腔之间,可以使得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模式下,所述新风道独立于所述循环风道进行单独控制,以及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制冷或制热模式下,所述循环风道独立于所述新风道单独控制,进而所述全热交换器在新风模式或循环制冷制热的模式下,单独精准的控制每个风道及设置风道内的风机、热交换器和风阀,且循环制冷热模式和新风模式的任一模式下,风机会单独工作相对应的风道,降低了功率的消耗。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所述混风腔的设置形式,在所述混风腔内增设第二分隔部,将所述混风腔分隔为分别连通于所述新风道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的风道,及连通于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循环风出风口的风道,因此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气流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气流不会在所述混风腔内混合,而是由新风出风口和循环风出风口流入到室内空间中再进行混风,不会使得壳体内部出现凝霜的现象。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热交换器和混风腔在壳体内的布置,在所述新风道内气流的流向上,所述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后;且在所述循环风道内气流的流向上,所述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后;由所述混风腔将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气流和经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气流混合,在所述全热交换器混风模式下,引入到壳体内的新风先经过热交换器后,使得新风的温度与壳体的循环风的温度先保持一致,再将新风气流和循环风气流在壳体内混合,即不会出现新风气流和循环风气流温差较大引起壳体内凝霜的情况。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所述全热滤芯和所述新风进风口的设置方式,将所述全热滤芯倾斜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全热腔中,且将所述新风进风口的径向截面与所述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的径向截面平行设置,能够保证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流向与在所述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内的流向一致,不会使得新风气流由新风进风口流到全热滤芯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转向,减少转向拐点与气流的接触,降低了因气流流过转向拐点时产生的声音的几率,同时保持较短的新风路径,降低了气流的压力损失;另外,所述新风进风口相对于所述新风通道的进风端设置,能够保持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通道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减少了阻碍物与气流的接触的情况出现,降低了因气流遇到阻碍物时产生声音的几率,同时保持较大的新风通过面积,降低了气流的压力损失。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所述全热滤芯和所述新风道的设置方式,将所述全热滤芯倾斜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全热腔中,且所述新风道和所述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平行设置,能够保证气流由所述全热滤芯流向所述新风道内的过程中流向一致,不会使得新风气流由所述新风通道流到所述新风道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转向拐点,转向拐点位置处的物体与气流的接触,降低了因气流流过转向拐点时产生的声音的几率,同时保持较短的新风路径,降低了气流的压力损失;另外所述新风通道得的出风端与所述新风道的进风端相对设置,能够保持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道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减少了阻碍物与气流接触的情况出现,降低了因气流遇到阻碍物时产生声音的几率,同时保持较大的新风通过面积,降低了气流的压力损失。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其包括:壳体;换热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第一分隔部,设置于所述换热腔内,以将所述换热腔分隔为新风道和循环风道;混风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连通于所述新风道和所述循环风道;第一热交换器,位于所述新风道内;第二热交换器,位于所述循环风道内;新风机,位于所述新风道内,用于引导所述新风道内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混风腔;循环风机,位于所述循环风道内,用于引导所述循环风道内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所述混风腔。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新风道内气流的流向上,所述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后;且在所述循环风道内气流的流向上,所述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后;由所述混风腔将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气流和经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气流混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新风调节阀,位于所述新风道和所述混风腔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新风道和所述混风腔之间气流的流量;循环风调节阀,位于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混风腔之间,用于调节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混风腔之间气流的流量。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二分隔部,设置于所述混风腔内,用于将所述混风腔分隔为分别连通于所述新风道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的风道,及连通于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循环风出风口的风道,以限制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气流和经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气流混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总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混合腔内,且相对于所述新风道和所述循环风道设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总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混合腔内,且相对于所述新风道设置;循环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连通于所述循环风道;循环过滤器,位于所述循环风道内,设置于所述循环风进风口处。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总过滤器还相对于所述循环风道设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所述全热交换器还包括:全热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连通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道;全热滤芯,设置于所述全热腔内。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滤芯倾斜设置于所述全热腔内;所述新风进风口的径向截面与所述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的径向截面平行设置,以保持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流入的流向与在所述新风通道内的流向一致;且所述新风进风口相对于所述新风通道的进风端设置,以保持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通道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滤芯倾斜设置于所述全热腔内;所述新风道和所述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平行设置,以保持气流在所述新风道内的流向与在所述新风通道内的流向一致;且所述新风通道得的出风端与所述新风道的进风端相对设置,以保持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道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全热交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总过滤器和循环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总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分隔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全热交换器在新风模式下的气流流动路径图之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全热交换器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的气流流动路径图之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全热交换器在混风模式下的气流流动路径图之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全热交换器在新风模式下的气流流动路径图之一;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全热交换器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的气流流动路径图之一;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全热交换器在混风模式下的气流流动路径图之一;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全热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壳体;110、新风进风口;120、浊风进风口;130、循环风进风口;140、浊风出风口;150、新风出风口;160、循环风出风口;
200、全热腔;210、全热滤芯;211、固定件;220、排风机;230、污浊空气过滤器;240、新风过滤器;
300、换热腔;310、第一分隔部;320、新风道;330、循环风道;340、第一热交换器;350、第二热交换器;360、新风机;370、循环风机;
400、混风腔;410、总过滤器;420、循环过滤器;430、新风调节阀;440、循环风调节阀;450、第二分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全热交换器,通过使室内排风和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换热器芯体时,由于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夏季运行时,新风从空调排风获得冷量,使温度降低,同时被空调风干燥,使新风含湿量降低,冬季运行时,新风从空调室排风获得热量,温度升高,这样,通过换热芯体的全热换热过程,让新风从空调排风中回收能量。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其包括安装到室内空间的壳体100,壳体100呈矩形状空腔结构;壳体100上设置有多个吸入部和排放部,吸入部包括新风进风口110、浊风进风口120和循环风进风口130,排放部包括浊风出风口140、新风出风口150和循环风出风口160;壳体100包括用于限定其底部外观的底板、用于限定其顶部外观的顶板以及多个用于限定其侧部外观的侧板。
壳体100用于安装全热交换器的内部元件,且其通过连接件被安装在室内空间的顶部位置;新风进风口110可与新风出风口150连通,用于将室外空间的新风气流引入到壳体100内部由新风出风口150排出到室内空间;浊风进风口120可与浊风出风口140相连通,用于将室内空间的浊风空气引入到壳体100内经与新风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后由浊风出风口140排放到室外空间,循环风进风口130和循环风出风口160可相互连通,用于将室内风循环引入到壳体100内部与热交换器的热量进行换热,并由循环风出风口160排入到室内空间,循环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由于壳体100被安装到室内空间的顶部位置,故新风进风口110、浊风进风口120、循环风进风口130、浊风出风口140、新风出风口150和循环风出风口160均被设置在壳体100的侧板上,以不受室内空间的影响正常的进行工作。
另外,新风进风口110和浊风出风口140可以通过管路的连接与室外空间相连通,且管路的长度不受室内空间的限制可以在多个方向上延伸。
例如,壳体100可以被吊装连接件连接在室内空间的顶部位置,而管路可以被固定到室内空间的壁上或顶部。
如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设置有用于供室内的气流和室外的气流进行交叉换热的全热腔200,且全热腔200体中设置有全热滤芯210及用于固定全热滤芯210的固定件211,如连接板,且全热腔200内设置有排风机220、污浊空气过滤器230和新风过滤器240。
全热滤芯210中设置有多个互相连通交叉的通道,为新风通道和浊风通道;排风机220用于为全热交换腔提供气体压力以将室内空间的气流吸入到全热腔200,并排出到室外空间中;且新风进风口110、浊风出风口140和浊风进风口120均设置于壳体100的侧壁上以连通于全热腔200,为全热腔200能够交叉换热提供前提条件;新风过滤器240用于过滤由新风进风口110进入到壳体100内和新风通道内的室外新风气流,保证用户的身心健康及全热滤芯210的寿命;污浊空气过滤器230用于过滤由浊风进风口120进入到壳体100内和浊风通道内的室内气流,保证了全热滤芯210的寿命。
全热腔200设置于壳体100内;全热滤芯210设置于全热腔200内,新风过滤器240设置于全热滤芯210的新风通道的进风端,污浊空气过滤器230设置于全热滤芯210的浊风通道的进风端;排风机220设置于浊风出风口140处。
在工作过程中,排风机220工作,将室内空间中的气流经过浊风进风口120吸入到全热腔200后在全热滤芯210中与新风气流进行换热后由浊风出风口排放到室外空间中,如图6或图9。
如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设置有用于供新风气流及循环气流与热交换器进行换热的换热腔300,且换热腔300内设置有第一分隔部310,进而将换热腔300分割为新风道320和循环风道330,且换热腔300内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340和第二热交换器350,新风机360及循环风机370;第一分割部为一板状结构。
第一分隔部310用于将换热腔300分隔为新风道320和循环风道330,能够使得全热交换器在新风模式下,对新风机360和第一热交换器340单独控制,新风气流仅经过新风道320,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对循环风机370和第二热交换器350单独控制,循环风仅经过循环风道330,进而保证其精准地对两种模式独立运行;且由于第一分隔部310将换热腔300分隔为两部分,进而当全热交换器在新风模式或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单独工作时,仅一个风机就可以对相对应的风道及气流流过的风路进行工作,避免单风机对两个风道同时工作,减少风机功率的消耗;第一热交换器340用于对进入到新风道320内的气流进行热量交换,且由新风机360将室外空间中的气流自新风进风口110经过全热腔200进入到新风道320内换热并引导新风道320内的气流依次流经第一热交换器340和混风腔400;第二热交换器350用于对进入到循环风道330内的气流进行热量交换,且由循环风机370将室内空间中的气流自循环风进风口130经过循环风道330内并引导循环风道330内的气流依次流经第二热交换器350和混风腔400。
第一热交换器340位于新风道320内;第二热交换器350位于循环风道330内;新风机360位于新风道320内;循环风机370位于循环风道330内。循环风进风口130连通于换热腔300,具体的,循环风进风口130连通于循环风道330,且新风风道连通于全热腔200。
另外,第一热交换器340和第二热交换器350均可以是循环盘管换热器。
如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还设置有供新风和循环风混合的混风腔400,且混风腔400内设置有总过滤器410,且循环风出风口160和新风出风口150连通于混风腔400。
混风腔400用于当全热交换器处于混风模式下,新风机360、循环风机370、第一热交换器340和第二热交换器350均为工作状态,室外的气流经全热腔200流入到到新风道320内,并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至混风腔400,室内的气流进入循环风道330内经第二热交换器350至混风腔400,此时,由混风腔400将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的气流和经过第二热交换器350的气流混合,且混合后的气流由循环风出风口160和新风出风口150流入到室内空间;且由于新风道320和循环风道330内的气流先分别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或第二热交换器350进行热量交换,使得两个风道内的气流的温差及压力差降低,再进入到混风腔400内混合,极大的避免了壳体100内凝霜情况的出现;总过滤器410用于过滤经过混风腔400内的气流,时刻保证流出混风腔400气流的高洁净度,保证用户的身心健康。
混风腔400设置于壳体100内,且混风腔400连通于新风道320和循环风道330;且在新风道320内气流的流向上,混风腔400位于第一热交换器340之后,在循环风道330内气流的流向上,混风腔400位于第二热交换器之后;总过滤器410设置于混合腔内,且总过滤器410相对于新风道320设置,总过滤器410还相对于循环风道330设置。
如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还设置有供新风和循环风混合的混风腔400,且混风腔400内设置有总过滤器410和循环过滤器420,且循环风出风口160和新风出风口150均连通于混风腔400。
混风腔400,用于当全热交换器处于混风模式下,新风机360、循环风机370、第一热交换器340和第二热交换器350均为工作状态,室外的气流经全热腔200流入到到新风道320内,并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至混风腔400,室内的气流进入循环风道330内经第二热交换器350至混风腔400,此时,由混风腔400将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的气流和经过第二热交换器350的气流混合,且混合后的气流由循环风出风口160和新风出风口150流入到室内空间;且由于新风道320和循环风道330内的气流先分别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或第二热交换器350进行热量交换,使得两个风道内的气流的温差及压力差降低,再进入到混风腔400内混合,极大的避免了壳体100内凝霜情况的出现;总过滤器410用于过滤由新风道320经过混风腔400内的气流,时刻保证流出由混风腔400流出的新风气流的高洁净度,保证用户的身心健康;循环过滤器420用于过滤循环风道330内的气流,室内空气每经过一次循环即可保证一次循环过滤,保证用户的身心健康。
混风腔400设置于壳体100内,且混风腔400连通于新风道320和循环风道330;且在新风道320内气流的流向上,混风腔400位于第一热交换器340之后,在循环风道330内气流的流向上,混风腔400位于第二热交换器之后;总过滤器410设置于混合腔内,且总过滤器410相对于新风道320设置;循环过滤器420位于循环风道330内,且循环过滤器420设置于循环风进风口130处。
如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还设置有供新风和循环风混合的混风腔400,且混风腔400内设置有总过滤器410和循环过滤器420,且循环风出风口160和新风出风口150均连通于混风腔400。
混风腔400,用于当全热交换器处于混风模式下,新风机360、循环风机370、第一热交换器340和第二热交换器350均为工作状态,室外的气流经全热腔200流入到到新风道320内,并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至混风腔400,室内的气流进入循环风道330内经第二热交换器350至混风腔400,此时,由混风腔400将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的气流和经过第二热交换器350的气流混合,且混合后的气流由循环风出风口160和新风出风口150流入到室内空间;且由于新风道320和循环风道330内的气流先分别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或第二热交换器350进行热量交换,使得两个风道内的气流的温差及压力差降低,再进入到混风腔400内混合,极大的避免了壳体100内凝霜情况的出现;总过滤器410用于过滤经过混风腔400内的气流,时刻保证流出混风腔400气流的高洁净度,保证用户的身心健康;循环过滤器420用于过滤循环风道330内的气流,室内空气每经过一次循环即可保证两次过滤,增强了室内循环气流的清洁度,保证用户的身心健康。
混风腔400设置于壳体100内,且混风腔400连通于新风道320和循环风道330;且在新风道320内气流的流向上,混风腔400位于第一热交换器340之后,在循环风道330内气流的流向上,混风腔400位于第二热交换器之后;总过滤器410设置于混合腔内,且总过滤器410相对于新风道320设置,总过滤器410还相对于循环风道330设置,循环过滤器420位于循环风道330内,且循环过滤器420设置于循环风进风口130处。
如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混风腔400内设置有新风调节阀430、循环风调节阀440,新风调节阀430、循环风调节阀440均为能够控制开度的风阀。
新风调节阀430用于调节新风道320和混风腔400之间气流的流量;循环风调节阀440用于调节循环风道330和混风腔400之间气流的流量,且新风调节阀430和混风调节阀的开度可以为全开、全闭及全开全闭之间的任意开度。
新风调节阀430,位于新风道320和混风腔400之间。
循环风调节阀440,位于循环风道330和混风腔400之间。
如图6所示,当本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器在新风模式下时,新风机360开启,排风机220开启,新风调节阀430打开,循环风调节阀440关闭。室外引入的新风经过新风过滤器240过滤后,在全热滤芯210中与污浊空气进行能量交换,再依次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新风机360、打开的新风调节阀430,由于此时循环风调节阀440为关闭状态,新风会通过总过滤器410、新风出风口150和、或循环风出风口160送到室内;室内污浊空气经过污浊空气过滤器230过滤后,在全热滤芯210中与室外引入新风进行能量交换,再经过排风机220,从浊风出风口140排到室外。在换新风时,仅新风机360和排风机220开启,消耗功率很低,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如图7所示,当本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器在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循环风机370开启,第二热交换器350启动,循环风调节阀440打开,新风调节阀430关闭。室内空气经过循环风进风口130,经循环过滤器420过滤后,与第二热交换器350进行热量交换变为冷风或者热风,再经过循环风机370、打开的循环风调节阀440,由于此时新风调节阀430为关闭状态,循环空气会通过总过滤器410、新风出风口150和、或循环风出风口160送到室内,调节室内空气温度。
如图8所示,当本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器在混风模式(换新风和制冷或制热)时,新风机360开启,排风机220开启,循环风机370开启,第一热交换器340启动,第二热交换器350启动,新风调节阀430打开,循环风调节阀440打开。室外引入的新风经过新风过滤器240过滤后,在全热滤芯210中与污浊空气进行能量交换,再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进行冷却(或加热),再经过新风机360、打开的新风调节阀430,与经过冷却(或加热)的循环空气混合,再经过总过滤器410,最后从新风出风口150和、或循环风出风口160送到室内;室内污浊空气经过污浊空气过滤器230过滤后,在全热滤芯210中与室外引入新风进行能量交换,再经过排风机220,从浊风出风口140排到室外;室内空气经过循环风进风口130,经循环过滤器420过滤(或仅经过总过滤器410)后,经第二热交换器350进行冷却(或加热),再经过循环风机370、打开的循环风调节阀440,与经过冷却(或加热)的室外新风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空气通过总过滤器410(或仅经过循环过滤器420)、新风出风口150和、或循环风出风口160送到室内,达到同时进行新风换气和空调制冷(或制热)的效果。
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混风腔400内还可设置有第二分隔部450,第二分隔部450为一板状结构。
第二分隔部450将混风腔400分隔为分别连通于新风道320和新风出风口150的风道,及连通于循环风道330和循环风出风口160的风道,进而第二分隔部450用于限制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的气流和经过第二热交换器350的气流混合。
另外,当混风腔400内设置有第二分隔部450时,此时,由新风道320进入混风腔400内的气流和由循环风道330进入混风腔400内的气流不进行混合,而是进入到室内空间时再进行混合,即两股气流不相遇则不会产生凝霜,进一步的避免了壳体100有凝霜情况的出现。
且当混风腔400内设置有第二分隔部450时,此时,新风调节阀430和循环风调节阀440可不进行设置,在全热交换器的新风模式下,不会使得由新风道320流出的新风气流由混风腔400串入到循环风道330内;在全热交换器的循环制冷或制热模式下,也不会使得由循环风道330内的流出的气流由混风腔400串入到新风道320内;在全热交换器的混风模式下,更不会使得由循环风道330内的流出的气流和由新风道320流出的新风气流在新风道320内混合互串,因两股气流的压力不同而影响彼此的风量。另外,由于仅设置第二分隔部450,不设置调节阀,可使得通过换热腔300和混风腔400之间的气流,即经过新风道320或循环风道330与混风腔400之间的气不受到风阻,降低全热交换器内的风损,及由于气流与障碍物接触产生的噪音。
如图9所示,当本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器在新风模式下时,新风机360开启,排风机220开启。室外引入的新风经过新风过滤器240过滤后,在全热滤芯210中与污浊空气进行能量交换,再依次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新风机360,由于第二分隔部450将新风道和循环风道330完全分隔,新风会通过总过滤器410和新风出风口150送到室内;室内污浊空气经过污浊空气过滤器230过滤后,在全热滤芯210中与室外引入新风进行能量交换,再经过排风机220,从浊风出风口140排到室外。在换新风时,仅新风机360和排风机220开启,消耗功率很低,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如图10所示,当本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器在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循环风机370开启,第二热交换器350启动。室内空气经过循环风进风口130,经循环过滤器420(或仅经过总过滤器410)过滤后,与第二热交换器350进行热量交换变为冷风或者热风,再经过循环风机370,由于此时第二分隔部450将新风道320和循环风道330完全分隔开,循环空气会通过总过滤器410(或仅通过循环过滤器420)、循环风出风口160送到室内,调节室内空气温度。
如图11所示,当本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器在混风模式(换新风和制冷或制热)时,新风机360开启,排风机220开启,循环风机370开启,第一热交换器340启动,第二热交换器350启动。室外引入的新风经过新风过滤器240过滤后,在全热滤芯210中与污浊空气进行能量交换,再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40进行冷却(或加热),再经过新风机360、总过滤器410,最后从新风出风口150送到室内;室内污浊空气经过污浊空气过滤器230过滤后,在全热滤芯210中与室外引入新风进行能量交换,再经过排风机220,从浊风出风口140排到室外;室内空气经过循环风进风口130,经循环过滤器420(或仅经过总过滤器410)过滤后,经第二热交换器350进行冷却(或加热),再经过循环风机370、总过滤器410(或仅经过总过滤器410)、循环风出风口160送到室内,由于新风出风口150和循环风出风口160相邻设置,故由新风出风口150进入室内空间的新风气流和由循环风出风口160进入室内空间的循环风气流会在室内空间中混合,达到同时进行新风换气和空调制冷(或制热)的效果。
如图1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全热滤芯210倾斜设置在全热腔200中。
倾斜设置的全热滤芯210能够保证气流由新风进风口110向全热滤芯210内的新风通道流向的过程中,不发生大的转向,减少了风损,保证了两风道内的气流的压力,且降低了噪音;具体的,新风进风口110的径向截面与全热滤芯210的新风通道的径向截面平行设置,以保持气流由新风进风口110流入的流向与在新风通道内的流向一致;且新风进风口110相对于新风通道的进风端设置,以保持新风进风口110和新风通道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
如图1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全热滤芯210倾斜设置在全热腔200中。
倾斜设置的全热滤芯210能够保证气流由全热滤芯210内的新风通道流向新风道320的过程中,不发生大的转向,减少了风损,保证了两风道内的气流的压力,且降低了噪音;具体的,新风道320和全热滤芯210的新风通道平行设置,以保持气流在新风道320内的流向与在新风通道内的流向一致;且新风通道得的出风端与新风道320的进风端相对设置,以保持新风通道和新风道320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构思,由于增设了热交换器、风机和风阀,将第一热交换器设置于新风道内,第二热交换器设置于循环风道内,新风机设置于新风道内,循环风机设置于循环风道内,新风阀设置于新风道和混风腔之间,循环风阀设置于循环风道和混风腔之间,所以可以使得全热交换器的新风模式下,新风道独立于循环风道进行单独控制,以及全热交换器的制冷制热模式下,循环风道独立于新风道单独控制,进而全热交换器在新风模式或循环制冷制热的模式下,单独精准的控制每个风道及设置风道内的风机、热交换器和风阀,且循环制冷热模式和新风模式的任一模式下,风机会单独工作相对应的风道,可以降低功率的消耗。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构思,由于改进了混风腔的设置形式,在混风腔内增设第二分隔部,将混风腔分隔为分别连通于新风道和新风出风口的风道,及连通于循环风道和循环风出风口的风道,因此经过第一热交换器的气流和第二热交换器的气流不会在混风腔内混合,而是由新风出风口和循环风出风口流入到室内空间中再进行混风,所以不会使得壳体内部出现凝霜的现象。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构思,由于改进了热交换器和混风腔在壳体内的布置,在新风道内气流的流向上,混风腔位于第一热交换器之后;且在循环风道内气流的流向上,混风腔位于第二热交换器之后;由混风腔将经过第一热交换器的气流和经过第二热交换器的气流混合,在全热交换器混风模式下,引入到壳体内的新风先经过热交换器后,使得新风的温度与壳体的循环风的温度先保持一致,再将新风气流和循环风气流在壳体内混合,所以不会出现新风气流和循环风气流温差较大引起壳体内凝霜的情况。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构思,由于改进了全热滤芯和新风进风口的设置方式,将全热滤芯倾斜设置在壳体内的全热腔中,且将新风进风口的径向截面与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的径向截面平行设置,能够保证气流由新风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流向与在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内的流向一致,不会使得新风气流由新风进风口流到全热滤芯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转向,减少转向拐点与气流的接触,所以降低了因气流流过转向拐点时产生的声音的几率,同时保持较短的新风路径,降低了气流的压力损失,减少了风损;另外,新风进风口相对于新风通道的进风端设置,能够保持新风进风口和新风通道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减少了阻碍物与气流的接触的情况出现,所以降低了因气流遇到阻碍物时产生声音的几率,同时保持较大的新风通过面积,降低了气流的压力损失,减少了风损。
根据本申请的第五构思,由于改进了全热滤芯和新风道的设置方式,将全热滤芯倾斜设置在壳体内的全热腔中,且新风道和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平行设置,能够保证气流由全热滤芯流向新风道内的过程中流向一致,不会使得新风气流由新风通道流到新风道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转向拐点,转向拐点位置处的物体与气流的接触,所以降低了因气流流过转向拐点时产生的声音的几率,同时保持较短的新风路径,降低了气流的压力损失,减少了风损;另外新风通道得的出风端与新风道的进风端相对设置,能够保持新风通道和新风道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减少了阻碍物与气流接触的情况出现,所以降低了因气流遇到阻碍物时产生声音的几率,同时保持较大的新风通过面积,降低了气流的压力损失,减少了风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换热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第一分隔部,设置于所述换热腔内,以将所述换热腔分隔为新风道和循环风道;
混风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连通于所述新风道和所述循环风道;
第一热交换器,位于所述新风道内;
第二热交换器,位于所述循环风道内;
新风机,位于所述新风道内,用于引导所述新风道内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混风腔;
循环风机,位于所述循环风道内,用于引导所述循环风道内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所述混风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新风道内气流的流向上,所述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后;
且在所述循环风道内气流的流向上,所述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后;
由所述混风腔将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气流和经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气流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新风调节阀,位于所述新风道和所述混风腔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新风道和所述混风腔之间气流的流量;
循环风调节阀,位于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混风腔之间,用于调节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混风腔之间气流的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分隔部,设置于所述混风腔内,用于将所述混风腔分隔为分别连通于所述新风道和新风出风口的风道,及连通于所述循环风道和循环风出风口的风道,以限制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气流和经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气流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总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混风腔内,且相对于所述新风道和所述循环风道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总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混风腔内,且相对于所述新风道设置;
循环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连通于所述循环风道;
循环过滤器,位于所述循环风道内,设置于所述循环风进风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总过滤器还相对于所述循环风道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所述全热交换器还包括:
全热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连通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道;
全热滤芯,设置于所述全热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滤芯倾斜设置于所述全热腔内;
所述新风进风口的径向截面与所述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的径向截面平行设置,以保持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流入的流向与在所述新风通道内的流向一致;
且所述新风进风口相对于所述新风通道的进风端设置,以保持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通道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滤芯倾斜设置于所述全热腔内;
所述新风道和所述全热滤芯的新风通道平行设置,以保持气流在所述新风道内的流向与在所述新风通道内的流向一致;
且所述新风通道得的出风端与所述新风道的进风端相对设置,以保持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道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高重合度。
CN202121388850.5U 2021-06-22 2021-06-22 一种全热交换器 Active CN2152951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88850.5U CN215295146U (zh) 2021-06-22 2021-06-22 一种全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88850.5U CN215295146U (zh) 2021-06-22 2021-06-22 一种全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95146U true CN215295146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17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88850.5U Active CN215295146U (zh) 2021-06-22 2021-06-22 一种全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9514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22104A (zh) * 2021-12-29 2022-04-1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CN114877633A (zh) * 2022-06-09 2022-08-09 佛山市一可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循环风热度均衡的节能型电热风干装置
WO2023124066A1 (zh) * 2021-12-29 2023-07-0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一体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22104A (zh) * 2021-12-29 2022-04-1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WO2023124066A1 (zh) * 2021-12-29 2023-07-0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一体机
CN114322104B (zh) * 2021-12-29 2023-12-2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CN114877633A (zh) * 2022-06-09 2022-08-09 佛山市一可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循环风热度均衡的节能型电热风干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95146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206113179U (zh) 被动房空气调节装置
CN210663090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112013465A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6667913U (zh) 一种新风一体机
CN115388464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2777984A (zh) 一种毛细管网空调房间用换风、除湿机
CN21576540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667818U (zh) 一种新风一体机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1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22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654217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16505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060192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490020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0861415U (zh) 室内空气处理装置
CN217635912U (zh)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环境控制一体机
CN210601980U (zh) 室内空气处理装置
CN21659194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0199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346968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7817066U (zh) 空调
CN210601981U (zh) 室内空气处理装置
CN210861414U (zh) 室内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