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0516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0516U
CN211650516U CN202020150238.3U CN202020150238U CN211650516U CN 211650516 U CN211650516 U CN 211650516U CN 202020150238 U CN202020150238 U CN 202020150238U CN 211650516 U CN211650516 U CN 2116505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heat exchanger
air
fresh ai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502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502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50516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6611 priority patent/WO202115126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05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05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其中,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室内侧换热器及新风装置;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及与室内进风口相连通的室内侧风道;室内侧换热器安装于壳体,且对应室内进风口设置,室内侧换热器包括呈上下排布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新风装置具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与室内连通或与室内侧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及连通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能够实现新风和室内风恒温除湿,降低制造成本,且减小室内侧换热器的占用空间,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在生活中,人们对于新风的要求越来越多,PTAC(Packaged Terminal AirConditioner,包装末端空调设备)窗机作为美国市场中,中高端酒店宾馆最常使用的制冷系统同样也有很强烈的需求。
传统PTAC窗机将新风吹到室内侧,虽然新风是经过除湿的,但是由于风量不是很大,并不能改变整个房间内的空气效果。即使PTAC开了除湿功能,但是经过除湿的室内风,温度会很低,吹出后用户感觉很不舒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上述提出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室内侧换热器及新风装置;
所述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及与所述室内进风口相连通的室内侧风道;
室内侧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呈上下排布设置,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所述新风装置具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与室内连通或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及连通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为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均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呈一体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开设有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壳体还设有位于所述室内进风口上方且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的室内出风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内设有室内风机的室内风道壳,所述室内风道壳内形成有所述室内侧风道,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的进风端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风道壳及底盘,所述室外风道壳及所述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底盘,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所述新风壳内形成有所述新风风道,所述新风壳安装于所述底盘,且自所述室外风道壳一侧延伸至所述室内风道壳一侧,以使所述新风壳的出风端与室内相连通,部分所述新风壳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下方,且与所述室内风道壳的下端呈间隙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的出风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的外侧,且所述新风出口邻近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或,
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呈间隔设置,所述新风壳的出风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之间,所述新风壳的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相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适配安装于所述底盘,所述新风壳具有依次连接的进风段、弧形段、连接段和出风段,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与所述底盘之间,所述进风段与室外相连通,所述出风段与室内相连通,所述连接段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弧形段的过风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后侧壁面开设有室外出风口及新风口,所述室外风道壳的出风端与所述室外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新风壳的新风入口与所述新风口相连通,所述新风壳内设有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出口的开口朝向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前方设置;或,所述新风出口的开口朝上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底盘及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压缩机,所述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且所述新风装置与所述压缩机分设于所述底盘长度方向上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及第二阀;
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
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吸入管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第一阀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阀串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所述排出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吸入管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配管;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
所述切换装置串接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上,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一配管导通,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第一配管与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配管导通,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第一配管与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第二配管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冷媒散热器及第三阀;
所述冷媒散热器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所述第三阀串接在所述冷媒散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装置、所述第一阀、所述第二阀及所述第三阀均电连接;
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三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部分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冷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冷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三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热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热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三阀部分打开。
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通过在对应室内进风口的位置设置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且在恒温除湿模式下,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为制冷模式,另一者为制热模式,新风风道与室外侧风道或室内连通。如此,从室内进风口进入的新风和室内风部分被除湿和部分被加热,经过加热和除湿后的混合风温度适宜,不会有凉风感受,往复循环后不仅能将所有的室内风及新风重新除湿,且使得窗式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整个室内温度不会下降,能够达到对全屋恒温除湿的目的。同时,除湿时能够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不用另外设置新风冷凝器及新风蒸发器,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呈上下排布设置,相比于前后层叠设置,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整机体积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壳体被移除;
图4为图3中窗式空调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窗式空调器摆正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窗式空调器摆正后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窗式空调器的底盘及新风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新风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壳体 320 新风出口 700 压缩机
110 室内进风口 330 新风风道 710 排出管
120 室内侧风道 340 新风壳 720 吸入管
130 室内出风口 341 进风段 810 第一阀
140 室外出风口 342 弧形段 820 第二阀
150 新风口 343 连接段 830 第三阀
210 室内侧换热器 344 出风段 840 第一配管
211 第一室内换热器 350 新风风机 850 第二配管
212 第二室内换热器 400 室内风机 910 切换装置
220 室外换热器 510 室内风道壳 920 冷媒散热器
300 新风装置 520 室外风道壳
310 新风入口 600 底盘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室内侧换热器210及新风装置300。壳体100设有室内进风口130及与室内进风口130相连通的室内侧风道120。室内侧换热器210安装于壳体100,且对应室内进风口130设置,室内侧换热器210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呈上下排布设置,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新风装置300具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310、与室内连通或与室内侧风道120连通的新风出口320、及连通新风入口310和新风出口320的新风风道330。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的形状可以呈方形、筒形等,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常,为了方便制造和成型,壳体100的形状大致呈方形设置。室内侧风道12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呈矩形、圆形、异形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室内侧风道120的延伸方向通常与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一致。室内侧换热器210可以安装在室内侧风道120内,也可以对应室内侧风道120的进风端设置,只需使得从室内侧风道120吹出的气流为经过室内侧换热器210换热后的气流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0上设有室内进风口130及室内出风口130,室内侧风道120的进风端与室内进风口130连通,室内侧风道120的出风端与室内出风口130连通。室内进风口130及室内出风口130均可以开设在壳体100的前侧壁面。或者使得室内进风口130位于壳体100的前侧壁面,室内出风口130位于壳体100的顶面。还可以使得室内出风口130位于壳体100的前侧壁面与顶面的交界处。室内侧风道120内还可以设置室内风机400,该室内风机400可以是离心风机或贯流风机等。通过室内风机400将新风及室内气流从室内进风口130引入,经过室内侧换热器210换热后流经室内侧风道120,并从室内出风口130吹出。
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对应室内进风口130设置,则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的迎风面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迎风面可以正对室内进风口130设置,也可以与室内进风口130所在的平面呈一定的夹角设置,只需使得从室内进风口130进入的气流能够吹向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即可。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12沿上下方向排布设置,则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在高度方向层叠。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在上下方向上可以完全层叠设置,即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迎风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也可以稍微呈前后交错设置,即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迎风面不位于同一平面上。为了保持整体一致性,以及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层叠效果和换热效果更佳,可以选择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厚度相等,且两者的迎风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可以为两个独立的换热器,也可以为一个换热器分隔而成的上下两个换热器。
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呈上下排布设置,则相比于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前后层叠设置,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210的整体厚度,从而减小室内侧换热器210的占用空间,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重量更轻、体积更小。且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呈上下排布,相比于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呈左右排布而言,两者之间可以紧密贴合,不会漏风,从而使得整体的换热效果更佳。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之间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控制冷媒的流通量,以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换热状态,并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中的一者为制冷状态,另一者为制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窗式空调器除了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外,还可以有单独制冷、单独制热等模式。在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下,可以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处于制冷模式(作为蒸发器),则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处于制热模式(作为冷凝器),或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处于制热模式,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处于制冷模式。如此,室内风及新风的混合气流能够被室内风机400从室内进风口130吸入,部分气流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11除湿/加热,另一部分气流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加热/除湿,然后在室内侧风道120混合后,形成经过除湿且温度适宜的气流,进而达到恒温除湿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换热模式还可以相同,则在窗式空调器需要单独制冷或制热时,可以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和第二换热器同时处于制冷模式(同时作为蒸发器)或制热模式(同时作为冷凝器)。如此,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同时降温或升温,从而能够使得室内快速降温或升温,满足用户需要快速制热或制热的需求。
新风入口310及新风出口320可以为矩形、圆形、长条形、椭圆形,也可以为多个微孔,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新风风道330可以与室内侧风道120连通,也可以直接与室内相连通,则从新风出口320吹出的新风可以直接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20内,也可以直接进入到室内空气中。当新风直接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20后,经室内风机400驱动,与室内风混合后由室内出风口130吹出,在室内空间混合后,新风及室内风重新被室内风机400从室内进风口130吸入,且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恒温除湿后进入室内侧风道120,然后由室内出风吹出,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全屋的新风及室内风恒温除湿。当新风直接进入到室内时,新风与室内风在室内空间混合后,由室内风机400从室内进风口130吸入,部分气流被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加热/除湿,部分气流被第二室内换热器212除湿/加热,经过加热的气流及经过除湿的气流在室内侧风道120内形成混合恒温的干燥气流,然后从室内出风口130吹出,实现全屋的新风及室内风恒温除湿。
当新风装置300用于向室内侧风道120输送新风,则可以在新风风道330内设置新风风机,用于将气流从新风入口310引入室内侧风道120内。还可以仅利用室内风机400的负压,通过将室外气流压入室内侧风道120。此时,新风出口320应设置在室内风机400的进风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得新风入口310与室外侧风道连通,则可利用室外风机,将室外气流吹向新风风道330内,并从新风出口320吹出。当新风装置300直接向室内送风时,可以在新风风道330内设置新风风机,用于将气流从新风入口310引向新风出口320,并吹至室内。也可以使得新风入口310与室外侧风道连通,利用室外风机驱动气流进入新风风道330内,并从新风出口320吹出。判断窗式空调器需要制冷还是恒温除湿,可以通过室内的温度感温装置和湿度感知装置共同来判断。
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通过在对应室内进风口130的位置设置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且在恒温除湿模式下,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其中一者为制冷模式,另一者为制热模式,新风风道330与室外侧风道或室内连通。如此,从室内进风口130进入的新风和室内风部分被除湿和部分被加热,经过加热和除湿后的混合风温度适宜,不会有凉风感受,往复循环后不仅能将所有的室内风重新除湿,且使得窗式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整个室内温度不会下降,能够达到全屋恒温除湿的目的。同时,除湿时能够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不用另外设置新风冷凝器及新风蒸发器,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呈上下排布设置,相比于前后层叠设置,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210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整机体积更小。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图4及图6,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为翅片式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的翅片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翅片均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呈一体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翅片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轻巧,因此,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为翅片式换热器能够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减小整机体积及重量。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的翅片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翅片呈一体设置,则实质上相当将一个完整的换热器划分为上部换热器和下部换热器。则整个换热器的完整性更好,不易出现漏风的现象,保证整机的换热能效。且仅使用一个换热器便可实现恒温除湿,充分、巧妙的利用了室内换热器,不必另外设置新风蒸发器及新风冷凝器,极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能效及生产工艺。简化了整机的结构,从而使得窗式空调室内机在满足具有恒温除湿模式的前提下,还具有轻巧、体积小等优势。
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6所示,壳体100的前侧壁面开设有室内进风口130,壳体100还设有位于室内进风口130上方且与室内侧风道120连通的室内出风口130,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内设有室内风机400的室内风道壳510,室内风道壳510内形成有室内侧风道120,室内侧换热器210位于室内风道壳510的进风端与壳体100的前侧壁面之间,且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迎风面正对室内进风口130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00的前侧壁面开设室内进风口130,则室内侧换热器210横向放置,使得室内侧换热器210的迎风面积更大,从而换热效率更佳。室内出风口130设置在壳体100的前侧壁面与顶面的连接处,则使得室内出风口130向斜上方送风,一方面能够避免风直吹用户和天花板,另一方面使得气流能够吹得更远,从而使得混流效果更好,进而使得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室内风道壳510内设置有室内风机400,室内风机400具体可以为贯流风机,用于将气流从室内进风口130引入室内侧风道120,并从室内出风口130吹出。室内侧换热器210位于室内风道壳510的进风端,且应使得整个室内侧换热器210的背风面与室内风道壳510的进风端适配连接,从而使得经过室内侧换热器210换热后的气流能够全部流入室内风道壳510内。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迎风面正对室内进风口130设置,则在保证从室内进风口130进入的气流均能够被换热的前提小,最小化室内侧换热器210的长度,从而减少室内侧换热器210的占用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整机体积更小。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至图7,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风道壳520及底盘600,室外风道壳520及室内风道壳510安装于底盘600,新风装置300包括新风壳340,新风壳340内形成有新风风道330,新风壳340安装于底盘600,且自室外风道壳520一侧延伸至室内风道壳510一侧,以使新风壳340的出风端与室内相连通,部分新风壳340位于室内风道壳510下方,且与室内风道壳510的下端呈间隙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底盘600为压缩机700、换热器等结构提供安装和支撑。室外风道壳520内设置有室外风机及室外换热器220,室外风机将室外气流引入室外风道壳520内以对室外换热器220进行散热。可以理解的是,新风壳340自室外风道壳520一侧延伸至室内风道壳510一侧,也即新风壳340的延伸方向与底盘600的宽度方向一致。如此,新风壳340位于室外风道壳520一侧的新风入口310与室外连通,位于室内风道壳510一侧的新风出口320与室内连通,通过独立的新风风道330将室外气流直接引入室内。由于室内风道壳510需要足够的空间,因此,室内风道壳510及室内侧结构通常与底盘600的长度相适配,如此,为了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使得部分新风壳340位于室内风道壳510的下方,也即使得新风壳340从室内风道壳510的下方引入至室内,在满足新风出风的同时不会额外增加整机的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壳340与室内风道壳510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应在使得室内风道壳510的重力不会传至新风壳340的情况下尽量减小,如此,能够避免漏风现象。通常,使得新风壳340与室内风道壳510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5mm。通过使得新风壳340与室内风道壳510的下端呈间隙设置,则新风壳340不会承力,进而使得新风壳340不易损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新风壳340与室内风道壳510接触或连接,如此,需要在新风壳340上设置加强筋或增加新风壳340的结构强度等,以使得新风壳340能够承受室内风道壳510的部分重力。由于新风壳340安装在底盘600上,且位于室内风道壳510的下方,壳体100的前侧壁面上开设有室内进风口130,新风出口320靠近室内侧换热器210设置,从新风出口320吹出的新风能够直接且快速的被室内风机400吸入,经过室内侧换热器210恒温除湿后由室内出风口130吹出。如此,新风几乎不会被吹至远离窗式空调的地方,从而不易和远离窗式空调室内机的地方的室内风混合,进而不会造成室内温度变化,引起用户不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新风壳340的出风端位于所述壳体100的前侧壁面的外侧,且所述新风出口320邻近所述室内进风口110设置。
通过将新风壳340的出风端设置在壳体100外侧,如此,使得室内侧换热器210可以直接贴合壳体100的前侧壁面,进而使得从室内进风口110进入的气流能够直接进入到室内侧换热器210中,提高换热效率。且新风壳340的出风端设置在壳体100外,能够提高新风流通率,从而保证足够的新风量。使得新风出口320邻近室内进风口110设置,则在室内进风口110附近的新风能够快速被吸入至壳体100内进行除湿后由室内出风口130吹出,未经除湿的新风不会被吹向远离窗式空调器的地方,从而不易和远离窗式空调室内机的地方的室内风混合,进而不会大幅度或几乎不会影响室内的气流。优选地,使得新风壳340的出风口朝上设置。如此,从新风壳340出来的气流能够朝上吹出,从室内进风口110进入室内风道壳510,不会吹向远离窗式空调器的地方。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侧换热器210与所述壳体100的前侧壁面呈间隔设置,新风壳340的出风端位于壳体100的前侧壁面与室内侧换热器210之间,新风壳340的新风出口320与室内侧风道120相连通。
使得新风壳340的出风端位于壳体100的前侧壁面与室内换热器之间,充分利用壳体100与室内侧换热器210之间的空间。同时,即使从新风出口320吹出的气流没有完全通过室内进风口130进入室内,其余气流也会经过室内侧换热器210后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20内,从而使得进入室内的新风均能够被恒温除湿,提高新风的恒温除湿效率。新风壳340的出风端吹出的气流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前,还可以朝向室内侧换热器210。
在一实施例中,新风出口320的开口朝上设置。如此,从新风壳340出来的气流能够首先吹至壳体100的前侧壁面与室内侧换热器210之间的空隙处,或直接吹向室内进风口110处,从而,使得绝大部分气流能够直接进入到室内侧换热器210内进行换热。大大缩减了新风的流通路径,减小风阻,使得新风的恒温除湿效率更高,且使得新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更小,则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更佳。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出口320的开口朝向窗式空调器的前方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窗式空调器安装好之后,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背向用户的一侧为后。可以使得新风壳340伸出壳体100外,使得新风出口320外露,直接与室内连通,当然,也可以使得新风出口320设置在壳体100内,并与壳体100前侧壁面的室内进风口110相连通。通过使得新风出口320朝窗式空调器的前方设置,则在满足除湿需求的同时,可以简化新风壳340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及图7,新风壳340适配安装于底盘600,新风壳340具有依次连接的进风段341、弧形段342、连接段343和出风段344,连接段343位于室内风道壳510与底盘600之间,进风段341与室外相连通,出风段344与室内相连通,连接段343的过风面积小于弧形段342的过风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壳340适配安装在底盘600上,则新风壳340的形状可根据底盘600沿宽度方向上的形状进行调整。例如,若底盘600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台阶结构,则新风壳340也设计为与底盘600的台阶结构相适配的台阶形,以使得新风壳340能够稳固贴合和安装在底盘600上。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0内靠近室外的一侧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则靠近室外风道壳520一侧的进风段341可设置成过风面积较大的一段,保证足够的新风进风量。连接段343位于底盘600与室内风道壳510之间,则为了尽量的减小对室内风道部件的影响,以及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应使得连接段343的尺寸较小,且与室内风道壳510的下端相适配。具体地,连接段343的过风面积应小于弧形段342的过风面积。通过弧形段342连接进风段341与连接段343,使得气流的流通更加顺畅,减小风阻及风损。具体地,弧形段342的过风面积自进风段341一侧向连接段343一侧呈先增大或逐渐减小设置。如此,使得新风从进风段341流入弧形段342时,能够扩流,从而有效减小噪音。出风段344设于室内侧换热器210与壳体100的前侧面之间,出风段344的过风面积可根据室内侧换热器210与壳体100的前侧面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为了保证出风量,通常使得新风出口320的宽度与室内侧换热器210及壳体100的前侧面之间的间隙保持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2,壳体100的后侧壁面开设有室外出风口140及新风口150,室外风道壳520的出风端与室外出风口140相连通,新风壳340的新风入口310与新风口150相连通,新风壳340内设有新风风机,新风风机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室外出风口140及新风口150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多个微孔等,其大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新风风机具体可以为轴流风机。新风风机优选地设置在新风壳340的新风入口310处,如此,能够将足够的气流从新风口150引入新风风道330内,并从新风出150口320输出。通过使得室外出风口140及新风口150均设置在壳体100的后侧壁面上,则室外出风口140邻近新风进风口,从室外换热器220吹出的热风能够通过新风口150进入新风通道内。进而,可以充分利用室外换热器220作为新风的冷凝器,将经过室外换热器220排出的高温新风及室外常温新风一起混合后吹向新风换热器进行除湿,然后吹入室内侧风道120。如此,使得吹向室内侧风道120的新风温度较为舒适,不会过低,且经过加热后的新风除湿效果更好。同时,可以不必再次对新风加热,或者室内侧换热器210仅需很小的功率即可实现对新风加热,如此,降低了功率、提高了能效,且降低了整体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3至图5所示,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底盘600及安装于底盘600的压缩机700,新风装置300安装于底盘600,且新风装置300与压缩机700分设于底盘600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由于压缩机700的占用空间大、且重量较大。通过使得新风装置300及压缩机700分设在底盘600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一方面使得布局更加合理,整体排布更加紧凑,充分利用底盘600上的安装空间,另一方面,使得底盘600上的重量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因重力分布不均匀造成底盘600变形,且便于整机的安装。
以下具体介绍整个窗式空调器的工作系统。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至图11,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220、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
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700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710,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720;
排出管710、室外换热器220、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吸入管720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
第一阀810串接在室外换热器220与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第二阀820串接在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700可以为变频式压缩机700或定频式压缩机700。通过使得压缩机700为变频式压缩机700,能够更佳的实现制冷及恒温除湿双系统,节约了一个压缩机700,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降低成本和功率,大大提高了能效。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可以为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节流阀,能够控制其所在配管的通断或流量。通过设置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能够控制冷媒是否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从而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是否参与制冷或制热。
当需要开启除湿模式时,压缩机700流出的高温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2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22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810,此时第一阀810可以全部或大部分打开,让室外换热器220的温度等于或略小于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为冷凝器,起到加热气流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的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820,第二阀820部分打开,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1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也即除湿,从第二室内换热器212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缩机700。如此,新风和室内风混合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加热,部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12降温除湿,进入室内侧风道120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随后由室内出风口130吹出,从而达到室内即除湿又不会吹冷风的目的,且除湿效果更佳。当然,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也可以作为蒸发器,则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作为冷凝器,同样可以实现恒温除湿的目的。
当不需要除湿,仅需开启全制冷模式时,使得压缩机700流出的高温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2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22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810,此时第一阀810小部分打开起到毛细节流的作用,让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的温度大大小于室外换热器220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的低温冷媒到达第二阀820,第二阀820完全或大部分开启,起到完全通过或者再节流的作用,通过第二阀820的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1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为蒸发器,起到二次降温的作用,从第二室内换热器212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缩机700。如此,新风和室内风混合后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11降温,然后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二次降温,进入室内侧风道120后由室内出风口130吹出,从而能达到室内快速降温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排出管710与室外换热器220的第一配管840,以及连接吸入管720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第二配管850;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910;
切换装置910串接于第一配管840及第二配管850上,切换装置910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切换装置910两端的第一配管840导通,连接于切换装置910两端的第二配管850导通;
在第二切换状态下,排出管710和切换装置910之间的第一配管840与切换装置91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2之间的第二配管850导通,室外换热器220和切换装置910之间的第一配管840与吸入管720和切换装置910之间的第二配管850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阀810、第二阀820、第三阀830及切换装置910均电连接,从而控制切换装置910的切换状态及各个阀的开关及开度。切换装置910可以为四通阀或其他使得冷媒不会同时进入室外换热器22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2的切换装置910。通过切换装置910,能够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增加。可以理解的是,切换装置910串接在第一配管840及第二配管850上,也即切换装置910的两端连通第一配管840,两端连通第二配管850。
在切换装置91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压缩机700的排出管710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840流向室外换热器220,然后依次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12,最后经第二配管850及吸入管720流回压缩机700。通过控制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的开度,能够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为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能够控制整个系统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或全制冷模式。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211是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与上述没有切换状态的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切换装置91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压缩机700的排出管710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840及第二配管850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212,随后流向第一室内换热器211及室外换热器220,最后通过第一配管840、第二配管850及吸入管720流回压缩机700。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的开度,进而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211是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控制整个系统是处于恒温除湿模式还是处于全制热状态。
当开启全制热模式时,切换装置91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压缩机700的排出管710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840及第二配管850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21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212起到冷凝器加热的作用,从而第二室内换热器212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820,此时第二阀820全部打开,高温冷媒继续流出到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第一室内换热器211起到再次加热的作用,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810后,可使得第一阀810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还可以使得第一阀810全部打开,而使得以下实施例的第三阀830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流经室外换热器220后回到压缩机700。如此,能实现室内快速制热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及图11,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冷媒散热器920及第三阀830;冷媒散热器920串接在室外换热器220与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第三阀830串接在冷媒散热器920与室外换热器220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冷媒散热器920可以降低电控系统的温度,保证电控系统的安全性。第三阀830可以为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节流阀,能够控制其所在配管的通断或流量。通过设置第三阀830,能够保证经过冷媒散热器920的冷媒不低于环境温度。而通过设置冷媒散热器920及第三阀830,能够实现电控装置冷媒散热,改善凝露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及与所述室内进风口相连通的室内侧风道;
室内侧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包括呈上下排布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以及
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具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与室内连通或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及连通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为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均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呈一体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开设有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壳体还设有位于所述室内进风口上方且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的室内出风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内设有室内风机的室内风道壳,所述室内风道壳内形成有所述室内侧风道,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的进风端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风道壳及底盘,所述室外风道壳及所述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底盘,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所述新风壳内形成有所述新风风道,所述新风壳安装于所述底盘,且自所述室外风道壳一侧延伸至所述室内风道壳一侧,以使所述新风壳的出风端与室内相连通,部分所述新风壳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下方,且与所述室内风道壳的下端呈间隙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的出风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的外侧,且所述新风出口邻近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或,
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呈间隔设置,所述新风壳的出风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之间,所述新风壳的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适配安装于所述底盘,所述新风壳具有依次连接的进风段、弧形段、连接段和出风段,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与所述底盘之间,所述进风段与室外相连通,所述出风段与室内相连通,所述连接段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弧形段的过风面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后侧壁面开设有室外出风口及新风口,所述室外风道壳的出风端与所述室外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新风壳的新风入口与所述新风口相连通,所述新风壳内设有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的开口朝向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前方设置;或,所述新风出口的开口朝上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底盘及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压缩机,所述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且所述新风装置与所述压缩机分设于所述底盘长度方向上的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及第二阀;
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
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吸入管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第一阀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阀串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所述排出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吸入管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配管;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
所述切换装置串接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上,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一配管导通,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第一配管与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配管导通,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第一配管与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第二配管导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冷媒散热器及第三阀;
所述冷媒散热器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所述第三阀串接在所述冷媒散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装置、所述第一阀、所述第二阀及所述第三阀均电连接;
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三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部分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冷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冷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三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热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热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三阀部分打开。
CN202020150238.3U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Active CN2116505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0238.3U CN211650516U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CT/CN2020/086611 WO2021151267A1 (zh) 2020-02-01 2020-04-24 窗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0238.3U CN211650516U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0516U true CN211650516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83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0238.3U Active CN211650516U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505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3394A (zh) * 2021-05-26 2021-10-08 广州丹特怡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能耗建筑专用环境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3394A (zh) * 2021-05-26 2021-10-08 广州丹特怡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能耗建筑专用环境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78004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5295146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20748695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3506333B2 (ja) 天井内熱回収機
CN2116505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0856688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0948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2856601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592219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203129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31992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177151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3203130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71671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650515U (zh) 窗式空调器
WO2021151267A1 (zh) 窗式空调器
WO2021151263A1 (zh) 窗式空调器
CN207146611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US11703234B2 (en) Window air conditioner
WO2021103302A1 (zh) 窗式空调器
CN113203127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3272925U (zh) 窗式空调器
JP3818379B2 (ja) 床埋込形エアコ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