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5122U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5122U
CN218495122U CN202222618698.6U CN202222618698U CN218495122U CN 218495122 U CN218495122 U CN 218495122U CN 202222618698 U CN202222618698 U CN 202222618698U CN 218495122 U CN218495122 U CN 218495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fresh
fresh air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1869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幼财
高旭
李必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1869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5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5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5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分流板以形成连通连回风口的风机入风腔,以及连通新风口和排风口的进风腔;然后通过分流板上的连接风口连通进风腔和风机入风腔;并通过启动风机模块、第一风阀组件和第二风阀组件,以开启或封闭新风组件内的连接风口、排风口,回风口和出风口。以实现新风组件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间的切换。另通过在排风风腔内设置导流格栅,当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排风风腔内的大股高速气流会流过导流格栅,导流格栅将大股高速气流分离为多股小股低速气流流入进风腔,然后经新风口排出至室外;减少了进风腔内湍流数量并降低了气流速度,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的排风量并降低了运行噪音。

Description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具有多种运行模式的新风机通常可以选择开启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等运行模式。
当新风机开启排风模式,可以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当新风机开启内循环模式时,可以将室内污浊的空气再处理后排出至室内;当新风机开启新风模式时,可以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
现有技术中,多功能新风机在开启排风模式时,新风机的排风风道内容易产生大量湍流,导致新风机的排风量较低且运行噪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多功能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时排风量较小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包括:
风机模块;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腔体,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
所述分流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所述进风腔的连接风口,所述风机模块的入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分别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所述排风口和所述新风口分别连通所述进风腔;
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排风口并形成有排风风腔,所述排风风腔内设有导流格栅;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排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格栅位于所述排风风腔内靠近所述排风口的一端,所述导流格栅的出风面为平面,且所述进风腔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导流格栅的出风面。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格栅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导流条和至少一条第二导流条,所述第一导流条和所述第二导流条交叉设置在所述排风风腔内。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格栅包括共面布置的多条所述第一导流条和多条所述第二导流条,任意所述第一导流条和所述第二导流条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排风口所在平面,每一所述第一导流条垂直于任一所述第二导流条。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格栅设置在所述排风口处,所述排风口为矩形,所述排风口的长度为L,所述排风口的宽为W,其中,L和W满足:960mm2≤L*W≤1020mm2
多个所述第一导流条沿所述排风口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流条沿所述排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任意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导流条的间距为A,其中,A满足:0.2W≤A≤0.25W;
任意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导流条的间距为B,其中,B满足:1/7L≤B≤1/6L。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格栅包括共面布置的多条所述第一导流条和多条所述第二导流条;
所述第一导流条为圆环形,且多个所述第一导流条呈同心圆状布置;
任意所述第二导流条均经过所述第一导流条的圆心,且任意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导流条之间的夹角不小于0°。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条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条呈波浪形线条状。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风阀组件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其中,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关闭所述回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所述排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
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包括风道转接座和升降风门,所述升降风门滑动安装在所述风道转接座内,当所述升降风门封闭所述出风口时,所述风道转接座和所述升降风门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排风风腔。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道转接座和/或所述升降风门上设有多条第三导流条,多条所述第三导风条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导流条呈螺旋状。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外壳、空调器本体和上文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外壳内部形成有容置腔,所述空调器本体和所述新风组件均安装在所述容置腔内。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分流板以形成连通连回风口的风机入风腔,以及连通新风口和排风口的进风腔;然后通过分流板上的连接风口连通进风腔和风机入风腔;并通过启动风机模块、第一风阀组件和第二风阀组件,以开启或封闭新风组件内的连接风口、排风口,回风口和出风口。以实现新风组件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间的切换。另通过在排风风腔内设置导流格栅,当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排风风腔内的大股高速气流会流过导流格栅,导流格栅将大股高速气流分离为多股小股低速气流流入进风腔,然后经新风口排出至室外;减少了进风腔内湍流数量并降低了气流速度,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的排风量并降低了运行噪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或内循环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时E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开启内循环模式时E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K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5中P处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风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转接座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Q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新风组件100、风道壳体200、风道腔体210、进风腔220、风机入风腔230、排风风腔240、新风口250、回风口260、排风口270、分流板300、连接风口310、风机模块400、离心风轮410、转动电机420、蜗壳430、入风口440、出风口450、第一风阀组件510、第一风门511、第二风门512、第二风阀组件520、风道转接座521、升降风门522、导流格栅600、第一导流条610、第二导流条620、滤网模块7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考图1,图5至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组件100,包括:风机模块400;风道壳体200,风道壳体200上设有新风口250、回风口260和排风口270;风道壳体200内形成有风道腔体210,风道壳体200内设有分流板300,分流板300将风道腔体210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分流板300上设有连通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的连接风口310,风机模块400的入风口440和回风口260分别连通风机入风腔230,排风口270和新风口250分别连通进风腔220;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连通排风口270并形成有排风风腔240,排风风腔240内设有导流格栅600;新风组件100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回风口260、排风口270和连接风口310的第一风阀组件510,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450的第二风阀组件52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组件100适用于新风机(图中未视出)或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风机模块400包括风轮、转动电机420和蜗壳430,风道壳体200和蜗壳430依次连通。蜗壳430可以由两个蜗壳体(图中未视出)组成,风轮和转动电机420安装在蜗壳430内。
其中,风道腔体210形成于风道壳体200内,蜗壳430内形成有送风腔和出风腔,风轮和转动电机420位于送风腔内;且风道腔体210分别与送风腔、出风腔连通;新风口250、回风口260和排风口270设置在风道壳体200上并均连通风道腔体210,出风口450设置在蜗壳430上并连通出风腔。
另外,新风口250可以延伸至室外侧;或在新风口250上安装新风管(图中未视出),并将新风管远离新风口250的一端设置在室外侧。回风260和出风口450均位于室内侧。
通过在风道壳体200内设置分流板300并分隔形成连通连回风口260的风机入风腔230,以及连通新风口250和排风口270的进风腔220;然后通过分流板300上的连接风口310以连通进风腔220和风机入风腔230;并通过启动风机模块400、第一风阀组件510和第二风阀组件520,以开启或封闭新风组件100内的连接风口310、排风口270,回风口260和出风口450。进而实现新风组件100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间的切换。另通过在排风风腔240内设置导流格栅600,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排风风腔240内的大股高速气流会流过导流格栅600,导流格栅600会将大股高速气流分离为多股小股低速气流流入进风腔220,然后经新风口250排出至室外;其减少了进风腔220内湍流数量并降低了进风腔220内的气流速度,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排风量并降低了运行噪音。
请参考图1至图6,具体的,新风组件100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状态如下: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开启连接风口31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回风口260和排风口270,室外新风从新风口250进入到进风腔220,新风流动至连接风口310再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最后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内循环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6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连接风口310和排风口27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6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并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60和排风口270,并封闭连接风口310和出风口45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6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并经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动至排风口270,最后进入进风腔220并从新风口250流出至室外。
具体的,排风风腔240为“U”字形风道,“U”字形的风道由两段直线形风腔和一段弧形风腔依次连通组成;其中,一段直线形风腔一端连通排风口270,另一段直线形风腔连通出风口450。
“U”字形风道可以使得出风口450流出的气流平滑转向流入进风腔220,进而减少排风风腔240内的气流冲击损失。
优选的,导流格栅600设置在“U”字形风道的连通排风口270的直线形风腔内。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格栅600设置在“U”字形风道的连通出风口450的直线形风腔内,或弧形风腔内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此外,当第一风阀组件510同时封闭连接风口310排风口270,可以避免室外空气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和排风风腔240,有效避免了室外大风天气时的空气“倒灌”现象。
请参考图1,图6至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格栅600位于排风风腔240内靠近排风口270的一端,导流格栅600的出风面为平面,且进风腔220的中心轴垂直于导流格栅600的出风面。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格栅600整体呈平板状,其朝向进风腔220的一侧为出风面,另一侧为进风面。
另需说明的是,进风腔220为类圆柱状,其中心轴为两底面圆心的连线,气流在进风腔220的流动方向即为中心轴的延伸方向。
即导流格栅600靠近排风口270设置,也即导流格栅600位于排风风腔240的末端,使得气流流经导流格栅600后紧接着就进入进风腔220,减小了分离后的气流在排风风腔240内的停留时间;且中心轴垂直于出风面,使得流经出风面的气流方向与中心轴同向,有效避免了排风模式时气流冲击风道壳体200的内侧壁,减小了冲击噪声。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进风腔220的中心轴与导流格栅600的出风面之间的夹角还可以锐角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格栅600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导流条610和至少一条第二导流条620,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交叉设置在排风风腔240内。
交叉设置的的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可以将导流格栅600所在平面分隔为四块区域,其增加了气流通过分离后的小股气流数量,进而降低了进风腔220内湍流数量和气流速度,以提高新风组件100的排风量并降低运行噪音。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间隔设置在排风风腔240内,或第一导流条610与第二导流条620相互平行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可以分别布置于不同平面。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还可以是片状板体。
片状板体的侧面积更大,使得相邻第一导流条610和/或第二导流条620之间形成了一条规则的整流风道,整流风道可以调整约束通过其内部气流的方向;使得通过导流格栅600后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趋于一致,进一步减小进风腔220内湍流数量,进而提高新风组件100的排风量并降低运行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格栅600包括共面布置的多条第一导流条610和多条第二导流条620,任意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所在平面平行于排风口270所在平面,每一第一导流条610垂直于任一第二导流条620。
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共面设置,其使得导流格栅600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均为平面,有效避免了气流通过导流格栅600后的流向和/或流速突变,提高了气流通过导流格栅600的稳定性。
另设置多条第一导流条610和多条第二导流条620,可以将导流格栅600所在平面分隔为多块区域,进一步增加了气流通过分离后的小股气流数量。
且每一第一导流条610垂直于任一第二导流条620,使得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之间的排布更加均匀;且导流格栅600上形成了多个规则的矩形孔,使得通过导流格栅600后的多股气流的形状类似,提高了进风腔220内的气流分布的均匀性。
请参考图1,图9至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格栅600设置在排风口270处,排风口270为矩形,排风口270的长度为L,排风口270的宽为W,其中,L和W满足:960mm2≤L*W≤1020mm2;多个第一导流条610沿排风口27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导流条620沿排风口27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任意相邻两条第一导流条610的间距为A,其中,A满足:0.2W≤A≤0.25W;任意相邻两条第二导流条620的间距为B,其中,B满足:1/7L≤B≤1/6L。
将导流格栅600设置在排风口270处,使得气流通过导流格栅600后立即进入进风腔220,减少了分离后气流的流动距离;其有效避免了进风腔220内湍流等的产生,并有效降低了进风腔220内的气流速度,进而减少了进风腔220内局部气流冲击损失,以提高排风量并降低运行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排风口270的面积为S,S=L*W。
矩形的排风口270可以较好地适配多条相互垂直的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并配合多条等间距A布置的第一导流条610和等间距B布置的第二导流条620,使得导流格栅600上形成了多个相同面积的矩形孔,使得通过导流格栅600的气流分离的更加均匀。
经实验测试,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导流格栅600可以较好地打散进入到进风腔220的高速气流,并改善进风腔220紊流状态;且提升了约5%的排风量,并同时降低了2dB(A)的噪音值,用户体验更佳。
优选的,导风格栅包括多条长度为L的第一导流条610,以及多条长度为W的第二导流条620。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排风口270的形状还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的厚度均为T,其中,T满足:T=1/3A,或者T=1/4B。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上述L、W、A、B和T等参数的尺寸范围,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格栅600包括共面布置的多条第一导流条610和多条第二导流条620;第一导流条610为圆环形,且多个第一导流条610呈同心圆状布置;任意第二导流条620均经过第一导流条610的圆心,且任意相邻两条第二导流条620之间的夹角不小于0°。
需要说明的是,管道内的流体速度一般情况下在管道中心处的流速最大,在贴近管壁处流速等于零;即排风风腔240内中心处的气流流量最大,其越靠近边缘处的气流流量逐渐降低。
即将导流格栅600设置为“蛛网”状,其使得导流格栅600上中心处形成的开孔面积最小,且越边缘处的开孔面积逐渐增大,使得越靠近中心处单位面积内开孔数量更多。进而使得通过导流格栅600中心处开孔的气流可以分离为更多股小股气流,而越靠近边缘处的气流数量越低,进而使得经过导流格栅600的每一开孔的气流量趋于一致,提高了进风腔220内气流分布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条610和/或第二导流条620呈波浪形线条状。
即第一导流条610和第二导流条620均为曲线状,可以避免第一导风条和第二导风条之间形成垂直交叉,其减少了气流的冲击损失,进而减少了气流通过第一导风条和第二导风条交叉区域的风量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组件510包括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其中,第一风门511具有关闭回风口260和关闭连接风口310两个状态,第二风门512具有关闭排风口270和关闭连接风口310两个状态;第二风阀组件520包括风道转接座521和升降风门522,升降风门522滑动安装在风道转接座521内,当升降风门522封闭出风口450时,风道转接座521和升降风门522共同围合形成排风风腔240。
通过设置第一风门511以关闭回风口260和连接风口310,并设置第二风门512关闭排风口270和连接风口310,可以简化第一风门511与第二风门512的运动状态,提高了第一风阀组件510的可靠性。
具体的,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均转动安装在风道壳体200内。
如此,仅需为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分别安装一个驱动电机即可,以简化第一风阀组件510的结构。
另外,滑动安装的升降风门522可以使得经出风口450流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与升降风门522的滑动方向相一致,减少了升降风门522对出风气流的阻挡,提高了新风量,用户体验更佳舒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转接座521和/或升降风门522上设有多条第三导流条(图中未视出),多条第三导风条间隔布置,第三导流条呈螺旋状。
由上文所述可知,风道转接座521和升降风门522共同围合形成排风风腔240,且在风道转接座521和/或升降风门522上设置螺旋状的第三导风条,可以用于引导排风风腔240内的气流螺旋流动;其有效缓解了排风风腔240内不同区域气流速度梯度较大的问题,进而减少了排风风腔240内涡流等的数量,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排风量并降低了运行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00还包括滤网模块700(图中未视出),滤网模块700安装在入风口440处;任意引射孔与滤网模块700的间距不小于5mm。
通过设置滤网模块700,可以提高新风组件100的送风质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新风空调包括外壳(图中未视出)、空调器本体(图中未视出)和上文所述的新风组件,外壳内部形成有容置腔,空调器本体和新风组件均安装在容置腔内。由于该新风空调具有上述的新风组件100,因此具有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风组件100及新风空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模块;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腔体,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
所述分流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所述进风腔的连接风口,所述风机模块的入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分别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所述排风口和所述新风口分别连通所述进风腔;
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排风口并形成有排风风腔,所述排风风腔内设有导流格栅;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排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格栅位于所述排风风腔内靠近所述排风口的一端,所述导流格栅的出风面为平面,且所述进风腔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导流格栅的出风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格栅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导流条和至少一条第二导流条,所述第一导流条和所述第二导流条交叉设置在所述排风风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格栅包括共面布置的多条所述第一导流条和多条所述第二导流条,任意所述第一导流条和所述第二导流条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排风口所在平面,每一所述第一导流条垂直于任一所述第二导流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格栅设置在所述排风口处,所述排风口为矩形,所述排风口的长度为L,所述排风口的宽为W,其中,L和W满足:960mm2≤L*W≤1020mm2
多个所述第一导流条沿所述排风口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流条沿所述排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任意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导流条的间距为A,其中,A满足:0.2W≤A≤0.25W;
任意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导流条的间距为B,其中,B满足:1/7L≤B≤1/6L。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格栅包括共面布置的多条所述第一导流条和多条所述第二导流条;
所述第一导流条为圆环形,且多个所述第一导流条呈同心圆状布置;
任意所述第二导流条均经过所述第一导流条的圆心,且任意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导流条之间的夹角不小于0°。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条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条呈波浪形线条状。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风阀组件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其中,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关闭所述回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所述排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
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包括风道转接座和升降风门,所述升降风门滑动安装在所述风道转接座内,当所述升降风门封闭所述出风口时,所述风道转接座和所述升降风门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排风风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转接座和/或所述升降风门上设有多条第三导流条,多条所述第三导流条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导流条呈螺旋状。
10.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包括外壳、空调器本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外壳内部形成有容置腔,所述空调器本体和所述新风组件均安装在所述容置腔内。
CN202222618698.6U 2022-09-30 2022-09-30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Active CN218495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8698.6U CN218495122U (zh) 2022-09-30 2022-09-30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8698.6U CN218495122U (zh) 2022-09-30 2022-09-30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5122U true CN218495122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92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8698.6U Active CN218495122U (zh) 2022-09-30 2022-09-30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5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88675A2 (en) Ventilating system
WO2022218009A1 (zh) 空调装置及汽车
CN21217901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267509U (zh) 空调室内机
EP1701106A2 (en) Ventilating system
CN2121790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495122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8495109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09944527U (zh) 一种上下出风的壁挂机和空调器
WO2023142932A1 (zh) 风道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CN213453924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8495121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8495125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8495116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195301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8227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8227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882558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949726U (zh) 导流部件、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CN217685223U (zh) 用于集成灶的风道组件和集成灶
CN218495120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KR100256411B1 (ko) 공기조화기용실내기의풍량조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