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17062U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17062U
CN217817062U CN202221794519.8U CN202221794519U CN217817062U CN 217817062 U CN217817062 U CN 217817062U CN 202221794519 U CN202221794519 U CN 202221794519U CN 217817062 U CN217817062 U CN 2178170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opening
fresh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9451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迟莽
张勇
曾新成
张幼财
郑和清
熊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9451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170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170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170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形成连通连第一回风口的风机入风腔,以及连通新风口和第二回风口的连接风腔;然后通过连接风口以连通连接风腔和风机入风腔;并通过启动风机模块、第一风阀组件和第二风阀组件,以开启或封闭新风组件内的连接风口、第二回风口,第一回风口和出风口。以实现新风组件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间的切换。另通过风道转接座来连通出风口和第二回风口,以及升降风门开闭风道转接座另一端的敞口,且风机模块与第二风阀组件共同围合形成U形风道,可以将容纳升降风门的腔体和出风口连通第二回风口的腔体一体化设置,简化了新风组件的结构,且U形风道可提高气流通过效率并降低气动噪声。

Description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具有多种运行模式的新风机通常可以选择开启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等运行模式。
当新风机开启排风模式,可以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当新风机开启内循环模式时,可以将室内污浊的空气再处理后排出至室内;当新风机开启新风模式时,可以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
现有技术中,多功能新风组件在运由于需要为不同运行模式设置相应的风道和切换机构,导致新风组件结构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具有多种运行模式的新风组件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包括:
风机模块,其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机入风腔和连接风腔,所述第一回风口、所述进风口分别与所述风机入风腔连通,所述第二回风口、所述新风口分别与所述连接风腔连通,且所述风机入风腔与所述连接风腔通过连接风口连通;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回风口、所述第二回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包括风道转接座和升降风门,所述风道转接座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回风口连通;
当所述升降风门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风机模块靠近所述出风口处的内壁,与所述升降风门的内壁、所述风道转接座的内腔形成一个“U”字形风道。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风阀组件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
其中,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一回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二回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均封闭所述连接风口。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壳体内腔分隔形成所述连接风腔和所述风机入风腔。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流板在所述连接风口处还设有沿一直线延伸,且伸入所述风机入风腔内的整流风道。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整流风道一端为所述连接风口,另一端为整流风口;
所述第一风阀组件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
其中,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一回风口和关闭所述整流风口两个状态,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二回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门封闭所述整流风口,所述第二风门封闭所述连接风口。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道壳体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侧围板,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相互平行,所述侧围板首尾连接且其两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的开口;
所述分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升降风门滑动安装在所述风道转接座内。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和如上文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安装在所述空调器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形成连通连第一回风口的风机入风腔,以及连通新风口和第二回风口的连接风腔;然后通过连接风口以连通连接风腔和风机入风腔;并通过启动风机模块、第一风阀组件和第二风阀组件,以开启或封闭新风组件内的连接风口、第二回风口,第一回风口和出风口。以实现新风组件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间的切换。另通过风道转接座来连通出风口和第二回风口,以及升降风门开闭风道转接座另一端的敞口,且风机模块与第二风阀组件共同围合形成U形风道,可以将容纳升降风门的腔体和出风口连通第二回风口的腔体一体化设置,简化了新风组件的结构,且U形风道可提高气流通过效率并降低气动噪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或内循环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开启内循环模式时B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时B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时E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K处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P处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风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壳体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新风组件100、风道壳体110、第一底板1101、第二底板1102、侧围板1103、风道腔体111、新风口112、第一回风口113、第二回风口114、分流板115、连接风口116、连接风腔117、风机入风腔118、排风风腔119、风机模块120、离心风轮121、转动电机122、蜗壳130、出风口132、第一风阀组件140、第一风门141、第二风门142、第二风阀组件143、风道转接座144、升降风门147、整流风道150、整流风口151、扰流片160、滤网模块170、第一象限区Q1、第二象限区Q2、第三象限区Q3、第四象限区Q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考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包括:风机模块,其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道壳体,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机入风腔和连接风腔,第一回风口、进风口分别与风机入风腔连通,第二回风口、新风口分别与连接风腔连通,且风机入风腔与连接风腔通过连接风口连通;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回风口、第二回风口和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140,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143;第二风阀组件143包括风道转接座144和升降风门147,风道转接座144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分别与出风口、第二回风口连通;当升降风门147处于闭合状态时,风机模块靠近出风口处的内壁,与升降风门147的内壁、风道转接座144的内腔形成一个“U”字形风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组件100适用于新风机(图中未视出)或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风机模块120包括风轮、转动电机122和蜗壳130,风道壳体110和蜗壳130依次连通。蜗壳130可以由两个蜗壳体(图中未视出)组成,风轮和转动电机122安装在蜗壳130内。
其中,风道腔体111形成于风道壳体110内,蜗壳130内形成有送风腔和出风腔,风轮和转动电机122位于送风腔内;且风道腔体111分别与送风腔、出风腔连通;新风口112、第一回风口113和第二回风口114设置在风道壳体110上并均连通风道腔体111,出风口132设置在蜗壳130上并连通出风腔。
通过在风道壳体110内形成连通连第一回风口113的风机入风腔118,以及连通新风口112和第二回风口114的连接风腔117;然后通过连接风口116以连通连接风腔117和风机入风腔118;并通过启动风机模块120、第一风阀组件140和第二风阀组件143,以开启或封闭新风组件100内的连接风口116、第二回风口114,第一回风口113和出风口132。可以实现新风组件100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间的切换。其中,通过第二风阀组件143的风道转接座144来连通出风口132和第二回风口114,以及升降风门147开启或关闭风道转接座144另一端的敞口,且风机模块120与第二风阀组件143共同围合形成U形风道,可以将容纳升降风门147的腔体和出风口132连通第二回风口114的腔体一体化设置,简化了新风组件100的结构,且U形风道可提高气流通过效率并降低气动噪声。
具体的,“U”字形的风道由三段风腔依次连通组成,其包括两端直线形风腔和一段弧形风腔。其中一段直线形风腔一端连通第二回风口114,其为排风风腔119。
此外,当第一风阀组件140封闭连接风口116第二回风口114,可以避免室外空气进入到风机入风腔118和排风风腔119,有效避免了室外大风天气时的空气“倒灌”现象。
另特别的,排风风腔119、连接风腔117和风机入风腔118内的气流方向位于同一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风机模块120启动后,转动电机122驱动风轮转动并带动气流流动,进而带动连接风腔117、风机入风腔118和排风风腔119内的气流流动。其中,气流在上述三个腔体内流动的方向即为气流方向。且气流在连接风腔117和排风风腔119内仅受腔体形状影响和引导来改变气流方向,故气流在上述两个腔体内的流动方向均分别平行于一个平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风机入风腔118连通风机模块120的送风腔,导致部分进入到风机入风腔118的气流会向送风腔方向偏转,小部分流动至靠近风轮区域的气流会产生较大的偏转,故前文所述的气流在风机入风腔118内的气流方向,仅指气流经第一回风口113进入到风机入风腔118或连接风口116进入到风机入风腔118的流动方向。另需说明的是,由于风机模块120的送风腔连通第二回风口114,送风腔内气流会偏转进入到排风风腔119内,导致可能存在小部分位于排风风腔119且靠近送风腔区域的气流方向与排风风腔119靠近第二回风口114区域的气流方向不一致,故前文所述的气流在排风风腔119内的气流方向,仅指气流经排风风腔119通过第二回风口114进入到连接风腔117的流动方向。
气流在三个风腔内的流动路径均位于同一平面内,避免了因增加排风和内循环功能而需要增大风道壳体的占用空间,同时也使得气流在不同风道间流动时的风量损失较小,且降低了新风组件100的运行噪音,并使得新风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请参考图2至图4,图6和图7,具体的,新风组件100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状态如下: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开启连接风口116和出风口132,并封闭第一回风口113和第二回风口114,室外新风从新风口112进入到连接风腔117,并经连接风口116进入到风机入风腔118,最后从风机模块120的出风口132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内循环模式时,开启第一回风口113和出风口132,并封闭连接风口116和第二回风口114,室内污风从第一回风口113进入到连接风腔117,并从风机模块120的出风口132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开启第一回风口113和第二回风口114,并封闭连接风口116和出风口132,室内污风从第一回风口113进入到连接风腔117,并经风机模块120的出风口132流出至排风风腔119,最后经连接风腔117从新风口112流出至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组件140包括第一风门141和第二风门142;其中,第一风门141具有关闭第一回风口113和关闭连接风口116两个状态,第二风门142具有关闭第二回风口114和关闭连接风口116两个状态。
通过设置第一风门141以关闭第一回风口113和连接风口116,设置第二风门142关闭第二回风口114和连接风口116,可以简化第一风门141与第二风门142的运动状态,提高第一风阀组件140的可靠性。
具体的,第一风门141和第二风142门均转动安装在风道壳体110内。
如此,仅需为第一风门141和第二风门142分别安装一个驱动电机即可,以简化第一风阀组件140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第一风门141和第二风门142均封闭连接风口116。
即两个风门封闭连接风口116的两侧,提高了连接风腔117的密闭性,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排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110内设有分流板115,分流板115将风道壳体110内腔分隔形成连接风腔117和风机入风腔118。
通过在风道腔体111内设置分流板115,并形成连接风腔117和风机入风腔118,可以有效避免连接风腔117和风机入风腔118内气流的相互干扰,且分流板115可以对连接风腔117和风机入风腔118内的气流进行引导,提高了气流在上述两个风腔内的流动顺畅性。
具体的,分流板115为弧形板。
当分流板115为弧形板时,连接风腔117即为弧形的腔体,使得气流在连接风腔117内的流动更加顺畅,且还可以有效避免气流损失。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分流板115还可以是平面板,或L形板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板115在连接风口116处还设有沿一直线延伸,且伸入风机入风腔118内的整流风道15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连接风腔117需要将气流从新风口112引导至连接风口116,故连接风腔117为弯折的腔体,气流在连接风腔117不同位置的流动方向不一致,导致流出连接风腔117的气流间容易互相干扰,进而使得经连接风腔117进入到风机入风腔118的气流紊乱,降低了风机模块120的进风量。
分流板115在连接风口116处和风道壳体110内侧壁共同围合形成一段规则的柱状腔体,即整流风道150。气流从连接风腔117经过整流风道150后,部分沿不同方向流动的气流在整流风道150作用下会改变其流动方向,使得大部分气流均会朝整流风道150延伸方向流动,即整流风道150能够对通过其的气流进行约束调整,使得通过整流风道150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趋近一致,避免了通过连接风口116气流的紊乱,提高了风机模块120的进风量。
示例性地,整流风道150为圆柱状。
一方面,整流风道150截面形状与连接风腔117的截面形状相同,气流可以平滑地从连接风腔117进入到整流风道150;另一方面,整流风道150内部表面光滑无凸起,可以有效避免气流在整流风道150内流动时的方向突变,提高了整流效率和风量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流风道150一端为连接风口116,另一端为整流风口151;第一风阀组件140包括第一风门141和第二风门142;其中,第一风门141具有关闭第一回风口113和关闭整流风口151两个状态,第二风门142具有关闭第二回风口114和关闭连接风口116两个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风道150位于风机入风腔118的一端为整流风口151,位于连接风腔117的一端为连接风口116。
通过设置第一风门141以关闭第一回风口113和整流风口151,设置第二风门142关闭第二回风口114和连接风口116,可以简化第一风门141与第二风门142的运动状态,提高第一风阀组件14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第一风门141封闭整流风口151,第二风门142封闭连接风口116。
即两个风门封闭整流风道150的两端,提高了连接风腔117的密闭性,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排风效率。
请参考图2至图4,图8至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110包括第一底板1101、第二底板1102和侧围板1103,第一底板1101和第二底板1102相互平行,侧围板1103首尾连接且其两侧边分别连接第一底板1101和第二底板1102,第一底板1101上设有连通风机模块120的进风口1153的开口;分流板115设置在第一底板1101和第二底板110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底板1101和第二底板1102均为平板状板体,侧围板1103首尾连接用于封闭相互平行的第一底板1101和第二底板1102之间的空间,并形成类圆柱体的风道壳体110。
即风道壳体110为类圆柱体状,使得形成在风道壳体110内的风道腔体111也为类圆柱体状。通过在风道腔体111内形成连接风腔117、风机入风腔118和排风风腔119,也即气流在连接风腔117和风机入风腔118,或者连接风腔117和排风风腔119之间流动时,气流均是在一个类圆柱体状的腔体内流动。且连接风腔117、风机入风腔118和排风风腔119三个腔体之间在垂直于气流方向上的厚度也一致,减少了上述三个风腔之间的凸起,使得气流在不同风腔内流动时可以平滑过渡。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110还可以是方形壳体,或异形壳体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风门147滑动安装在风道转接座144内。
滑动安装的升降风门147可以使得经出风口132流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与升降风门147的滑动方向相一致,减少了升降风门147对出风气流的阻挡,提高了新风量,用户体验更佳舒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模块120包括离心风轮121,离心风轮121的进风面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象限区Q1、第二象限区Q2,第三象限区Q3和第四象限区Q4;在进风面所在平面上,出风口132位于第一象限区Q1,连接风口116的延伸方向朝向第三象限区Q3和/或第四象限区Q4。
需要说明的是,离心风轮121的进风方向即为空气从风道腔体111流向离心风轮121的方向,垂直于进风方向的平面即为进风面。
特别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轮为离心风轮121,故风机模块120为离心风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气流进入到旋转的离心风轮121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并沿蜗壳130流动,并从出风口132流出。故受气流快速从出风口132流出的影响,离心风机在靠近出风口132的区域,以及出风口132延伸方向对应的区域风压会快速降低,该区域对气流的吸引力较低,即为低压区,且剩余区域为高压区。对应到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由于出风口132设置在由上侧,且出风口132朝向上方延伸,故将离心风轮121的进风面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定义为第一象限区Q1、第二象限区Q2,第三象限区Q3和第四象限区Q4,其中,离心风机第一象限区Q1和第二象限区Q2对气流的吸引力较低。
通过将连接风口116的延伸方向朝向第三象限区Q3和/或第四象限区Q4,即将经连接风腔117进入到风机入风腔118的气流引向离心风轮121的高压区,可以提高风机模块120的进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门142为曲面板。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风门142用于开启或关闭连接风口116和第二回风口114,且连接风口116的延伸方向朝向于第三象限区Q3和/或第四象限区Q4,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即室外新风经连接风腔117进入到风机入风腔118的途中,气流也会经过第二风门142。
通过将第二风门142设置的曲面板,可以使得气流通过第二风门142时更加顺畅,提高了风机模块120的进风效率。
另可选的,第二风门142还可以是平面板等,其可以更好贴合连接风口116和第二回风口114,以提高第二风门142对连接风口116和第二回风口114的密闭性,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风腔117内设有扰流片160。
通过设置扰流片160,可以让经过连接风腔117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气流流动更加稳定,减少了连接风腔117内湍流等的产生,提高新风组件100的进风或排风效率,并降低运行噪音。
优选的,扰流片160可以设置在连接风腔117靠近新风口112的一端。
其可以对进入到风气模块的新风进行分流,有效提高了新风模块的进风量。
具体的,扰流片160为弧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00设有滤网模块170。
通过在新风组件100内安装滤网模块170,可以提高通过风机模块120的空气质量,用户体验更佳。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图中未视出)和如上文所述的新风组件100,新风组件100安装在空调器的一侧。由于该新风空调具有上述新风组件100,因此具有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风组件100及新风空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模块,其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机入风腔和连接风腔,所述第一回风口、所述进风口分别与所述风机入风腔连通,所述第二回风口、所述新风口分别与所述连接风腔连通,且所述风机入风腔与所述连接风腔通过连接风口连通;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回风口、所述第二回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包括风道转接座和升降风门,所述风道转接座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回风口连通;
当所述升降风门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风机模块靠近所述出风口处的内壁,与所述升降风门的内壁、所述风道转接座的内腔形成一个“U”字形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阀组件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
其中,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一回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二回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均封闭所述连接风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壳体内腔分隔形成所述连接风腔和所述风机入风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在所述连接风口处还设有沿一直线延伸,且伸入所述风机入风腔内的整流风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风道一端为所述连接风口,另一端为整流风口;
所述第一风阀组件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
其中,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一回风口和关闭所述整流风口两个状态,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二回风口和关闭所述连接风口两个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门封闭所述整流风口,所述第二风门封闭所述连接风口。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侧围板,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相互平行,所述侧围板首尾连接且其两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的开口;
所述分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风门滑动安装在所述风道转接座内。
10.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安装在所述空调器的一侧。
CN202221794519.8U 2022-07-11 2022-07-11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Active CN2178170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4519.8U CN217817062U (zh) 2022-07-11 2022-07-11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4519.8U CN217817062U (zh) 2022-07-11 2022-07-11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17062U true CN217817062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63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94519.8U Active CN217817062U (zh) 2022-07-11 2022-07-11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170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19254B1 (ko) 전열교환기
CN111006316A (zh) 贯流风机、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风口控制方法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21479182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7817062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US20240068696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218495109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113357801A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080287U (zh) 出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柜机
CN211551805U (zh) 贯流风机、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7419407A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7817256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8495116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115076827B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526043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8495125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5260464U (zh) 转动阀门、通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装置
CN216346669U (zh) 空调器
CN215062415U (zh) 空调器
CN218495120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6522029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216814378U (zh) 空调器
CN219913393U (zh) 出风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95301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