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46241A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46241A CN113446241A CN202110815824.4A CN202110815824A CN113446241A CN 113446241 A CN113446241 A CN 113446241A CN 202110815824 A CN202110815824 A CN 202110815824A CN 113446241 A CN113446241 A CN 1134462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supply
- air
- housing
- outer contour
- suppl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44—Bladed diffu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6—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 F04D29/462—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送风装置包括外壳和送风组件,送风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外壳内;送风组件包括:送风壳体,送风壳体形成风道和与风道相连通的进风口和送风口;风叶,风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风道内,风叶可转动地设置,以使由进风口进入风道的气体经送风口流出;其中,送风组件或者送风壳体可转动地设置,以改变送风口的送风方向;送风壳体和外壳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阻流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送风装置的风量较小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壁挂式空调器工作时,风机风叶旋转,室内气流依次经过过滤网、换热器、风机、送风口,并经过送风口设置的导风板上下转动改变送风方向,实现空调器的上、下送风。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工作时,通过送风口处的导风板1转动改变上下送风方向,当导风板1处于向上送风或向下送风状态位置,由于导风板1离风叶较近,影响送风口气流流动,对气流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使送风口空气流通面积有所减少,从而使风量减少,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使空调器性能下降。
同时,在空气流过导风板时,在导风板1附近容易产生涡流而导致有较大的气动噪声,从而影响人们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送风装置的风量较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外壳和送风组件,送风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外壳内;送风组件包括:送风壳体,送风壳体形成风道和与风道相连通的进风口和送风口;风叶,风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风道内,风叶可转动地设置,以使由进风口进入风道的气体经送风口流出;其中,送风组件或者送风壳体可转动地设置,以改变送风口的送风方向;送风壳体和外壳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阻流部。
进一步地,阻流部设置于送风壳体;和/或,阻流部设置于外壳。
进一步地,送风壳体设置有多个阻流部,多个阻流部沿送风壳体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和/或,外壳设置有多个阻流部,多个阻流部沿送风壳体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阻流部为凹槽结构;或者,阻流部为齿状结构。
进一步地,送风壳体包括蜗壳和蜗舌,蜗壳和蜗舌之间形成风道、进风口和送风口;其中,风叶绕其旋转轴线转动,送风组件或者送风壳体绕旋转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部,蜗壳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壳体部相对设置,蜗壳设置有阻流部;和/或,第一壳体部设置有阻流部;蜗壳形成第一外轮廓面;或者,蜗壳和阻流部共同形成第一外轮廓面;第一壳体部形成第一轮廓面;或者,第一壳体部和阻流部共同形成第一轮廓面;其中,第一外轮廓面与第一轮廓面相对设置且相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外轮廓面为第一圆柱面的部分弧面,第一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相重合;第一轮廓面为第三圆柱面的部分弧面,第三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相重合。
进一步地,第一外轮廓面与第一轮廓面之间的间距为d1;其中,0.02R≤d1≤0.2R,R为风叶的半径。
进一步地,第一圆柱面的半径为R1;其中,1.01R≤R1≤1.5R,R为风叶的半径。
进一步地,第一外轮廓面与第一轮廓面之间的间距为d1;阻流部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宽度为L,凹槽结构的深度为H;或者,阻流部为齿状结构,相邻两个齿状结构之间的距离为L,齿状结构的高度为H;其中,L>2d1,H<L。
进一步地,蜗壳具有多个第一外轮廓面,多个第一外轮廓面沿送风壳体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壳体部具有多个第一轮廓面,多个第一轮廓面沿送风壳体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一外轮廓面与多个第一轮廓面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一外轮廓面与相应的第一轮廓面相对设置;其中,各个第一外轮廓面对应的第一圆柱面的半径不同,各个第一轮廓面对应的第三圆柱面的半径不同。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第二壳体部,蜗舌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壳体部相对设置,蜗舌设置有阻流部;和/或,第二壳体部设置有阻流部;蜗舌形成第二外轮廓面;或者,蜗舌和阻流部共同形成第二外轮廓面;第二壳体部形成第二轮廓面;或者,第二壳体部和阻流部共同形成第二轮廓面;其中,第二外轮廓面与第二轮廓面相对设置且相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外轮廓面为第二圆柱面的部分弧面,第二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相重合;第二轮廓面为第四圆柱面的部分弧面,第四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相重合。
进一步地,第二外轮廓面与第二轮廓面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0.02R≤d2≤0.2R,R为风叶的半径。
进一步地,第二圆柱面的半径为R2;其中,1.01R≤R2≤1.5R,R为风叶的半径。
进一步地,第二外轮廓面与第二轮廓面之间的间距为d2;阻流部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宽度为L,凹槽结构的深度为H;或者,阻流部为齿状结构,相邻两个齿状结构之间的距离为L,齿状结构的高度为H;其中,L>2d2,H<L。
进一步地,蜗舌具有多个第二外轮廓面,多个第二外轮廓面沿送风壳体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第二壳体部具有多个第二轮廓面,多个第二轮廓面沿送风壳体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二外轮廓面与多个第二轮廓面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外轮廓面与相应的第二轮廓面相对设置;其中,各个第二外轮廓面对应的第二圆柱面的半径不同,各个第二轮廓面对应的第四圆柱面的半径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装置,送风装置为上述的送风装置。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通过使送风组件或者送风壳体转动来改变送风口的送风方向,进而实现送风装置的上、下送风,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送风口处设置的导风板,改变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导风板来改变送风方向的方式,进而解决了设置导风板导致风量减少而使空调性能下降的问题,还解决了导风板上、下送风所导致的气动噪声的问题;并且,该送风装置的送风壳体和外壳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阻流部,在当送风组件或者送风壳体转动时,气流流经阻流部时,形成涡流,增加气体从间隙流动的阻力,从而减少送风装置的回流,进一步增大了送风装置的风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背景技术中的空调器向上送风时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背景技术中的空调器向下送风时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处于向上送风时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实施例处于向下送风时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导风板;2、换热器;3、面板;4、底壳;5、过滤网;
10、外壳;11、第一壳体部;111、第一轮廓面;12、第二壳体部;121、第二轮廓面;20、送风组件;21、送风壳体;211、风道;212、进风口;213、送风口;214、蜗壳;215、蜗舌;216、第一外轮廓面;217、第二外轮廓面;22、风叶;221、旋转轴线;30、阻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请参考图3至图5,包括外壳10和送风组件20,送风组件2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外壳10内;送风组件20包括:送风壳体21,送风壳体21形成风道211和与风道211相连通的进风口212和送风口213;风叶22,风叶2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风道211内,风叶22可转动地设置,以使由进风口212进入风道211的气体经送风口213流出;其中,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可转动地设置,以改变送风口213的送风方向;送风壳体21和外壳10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阻流部30。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通过使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转动来改变送风口213的送风方向,进而实现送风装置的上、下送风,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送风口处设置的导风板1,改变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导风板1来改变送风方向的方式,进而解决了设置导风板1导致风量减少而使空调性能下降的问题,还解决了导风板1上、下送风所导致的气动噪声的问题;并且,该送风装置的送风壳体21和外壳10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阻流部30,在当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转动时,气流流经阻流部30时,形成涡流,增加气体从间隙流动的阻力,从而减少送风装置的回流,进一步增大了送风装置的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阻流部30设置于送风壳体21;和/或,阻流部30设置于外壳10。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壳体21设置有多个阻流部30,多个阻流部30沿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和/或,外壳10设置有多个阻流部30,多个阻流部30沿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这样的设置进一步增加气体从间隙流动的阻力。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阻流部30包括设置两个阻流部30的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阻流部30为凹槽结构或者齿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壳体21包括蜗壳214和蜗舌215,蜗壳214和蜗舌215之间形成风道211、进风口212和送风口213;其中,风叶22绕其旋转轴线221转动,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绕旋转轴线221转动。
具体地,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绕旋转轴线221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其中,蜗壳214和蜗舌215设置在风叶22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部11,蜗壳214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壳体部11相对设置,蜗壳214设置有阻流部30;和/或,第一壳体部11设置有阻流部30。
具体地,蜗壳214形成第一外轮廓面216;或者,蜗壳214和阻流部30共同形成第一外轮廓面216;第一壳体部11形成第一轮廓面111;或者,第一壳体部11和阻流部30共同形成第一轮廓面111;其中,第一外轮廓面216与第一轮廓面111相对设置且相间隔设置。这样的设置避免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转动时发生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在蜗壳214没有设置阻流部30时,蜗壳214单独形成第一外轮廓面216;在蜗壳214设置有阻流部30时,蜗壳214和阻流部30共同形成第一外轮廓面216;在第一壳体部11没有设置阻流部30时,第一壳体部11单独形成第一轮廓面111;在第一壳体部11设置有阻流部30时,第一壳体部11和阻流部30共同形成第一轮廓面1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轮廓面216为第一圆柱面的部分弧面,第一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221相重合;第一轮廓面111为第三圆柱面的部分弧面,第三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221相重合。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蜗壳214和第一壳体部11在发生相对运动时保持二者之间的间隙不变,使送风装置能够顺利转动而不发生干涉。
优选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第一轮廓面111之间的间距为d1;其中,0.02R≤d1≤0.2R,R为风叶22的半径。这样的设置减少气流从送风口回流到进风口。
可选地,第一圆柱面的半径为R1;其中,1.01R≤R1≤1.5R,R为风叶22的半径。这样的设置保证蜗壳214与风叶22之间具有合理间隙,保证二者布局合理。
可选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第一轮廓面111之间的间距为d1;阻流部30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宽度为L,凹槽结构的深度为H;或者,阻流部30为齿状结构,相邻两个齿状结构之间的距离为L,齿状结构的高度为H;其中,L>2d1,H<L。这样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增加气体从间隙流动的阻力,从而减少送风装置的回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蜗壳214具有多个第一外轮廓面216,多个第一外轮廓面216沿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壳体部11具有多个第一轮廓面111,多个第一轮廓面111沿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一外轮廓面216与多个第一轮廓面11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一外轮廓面216与相应的第一轮廓面111相对设置;其中,各个第一外轮廓面216对应的第一圆柱面的半径不同,各个第一轮廓面111对应的第三圆柱面的半径不同。这样的设置使得送风组件20可以适应不同的外壳10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第二壳体部12,蜗舌215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壳体部12相对设置,蜗舌215设置有阻流部30;和/或,第二壳体部12设置有阻流部30。
具体地,蜗舌215形成第二外轮廓面217;或者,蜗舌215和阻流部30共同形成第二外轮廓面217;第二壳体部12形成第二轮廓面121;或者,第二壳体部12和阻流部30共同形成第二轮廓面121;其中,第二外轮廓面217与第二轮廓面121相对设置且相间隔设置。这样的设置避免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转动时发生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在蜗舌215没有设置阻流部30时,蜗舌215单独形成第二外轮廓面217;在蜗舌215设置有阻流部30时,蜗舌215和阻流部30共同形成第二外轮廓面217;在第二壳体部12没有设置阻流部30时,第二壳体部12形成第二轮廓面121;在第二壳体部12设置有阻流部30时,第二壳体部12和阻流部30共同形成第二轮廓面12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外轮廓面217为第二圆柱面的部分弧面,第二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221相重合;第二轮廓面121为第四圆柱面的部分弧面,第四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221相重合。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蜗壳214和第一壳体部11在发生相对运动时保持二者之间的间隙不变,使送风装置能够顺利转动而不发生干涉。
优选地,第二外轮廓面217与第二轮廓面121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0.02R≤d2≤0.2R,R为风叶22的半径。这样的设置减少气流从送风口回流到进风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d1,d2较小,增加了回流气流的阻力,减少回流;间隙越小,回流越小,但会增加生产制造的精度要求。
可选地,第二圆柱面的半径为R2;其中,1.01R≤R2≤1.5R,R为风叶22的半径。这样的设置保证蜗壳214与风叶22之间具有合理间隙,保证二者布局合理。
可选地,第二外轮廓面217与第二轮廓面121之间的间距为d2;阻流部30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宽度为L,凹槽结构的深度为H;或者,阻流部30为齿状结构,相邻两个齿状结构之间的距离为L,齿状结构的高度为H;其中,L>2d2,H<L。这样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增加气体从间隙流动的阻力,从而减少送风装置的回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蜗舌215具有多个第二外轮廓面217,多个第二外轮廓面217沿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第二壳体部12具有多个第二轮廓面121,多个第二轮廓面121沿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二外轮廓面217与多个第二轮廓面12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外轮廓面217与相应的第二轮廓面121相对设置;其中,各个第二外轮廓面217对应的第二圆柱面的半径不同,各个第二轮廓面121对应的第四圆柱面的半径不同。这样的设置使得送风组件20可以适应不同的外壳10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与风叶22连接以带动风叶22转动。具体地,第一驱动件驱动风叶22高速旋转,使气体进入和流出送风装置。可选地,第一驱动件为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与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连接,以带动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转动。具体地,第二驱动件驱动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转动,使送风装置的出风方向发生改变。可选地,第二驱动件为电机。
具体地,送风装置还包括传动机构,第二驱动件通过传动机构与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连接,以带动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转动。
可选地,送风组件20为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驱动风叶高速旋转,使气体流进流出送风装置;第二驱动件驱动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低速转动,并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可以正、反旋转或停滞在某一设定位置,从而改变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
具体地,风叶22和送风壳体21装配在外壳相应的轴承座上,第一驱动件固定在外壳上并输出轴与风叶22相连,第二驱动件固定在外壳上并输出轴通过传动机构或直接与送风壳体21相连。
具体实施时,由于进风口与送风口之间存在配合间隙分别为d1,d2的回流通道,使风机性能下降,通过设置阻流部30,气流流经阻流部30时,流通面积发生改变,当从回流通道进入槽室(即凹槽结构或者相邻两个齿状结构之间形成的凹陷)时,流通面积由小变大,流速变小,而流线束的宽度从b1增大到b2;当从槽室进入回流通道时,流通面积由大变小,流速变大,而流线束的宽度从b2减小到b1,流体的流速这种大小改变产生能量损失,形成阻碍气流流动的阻力;另一方面,气流在槽室中形成涡流,涡流消耗流体能量,并且涡流对回流通道产生扰动,影响流线束的宽度变化,而使回流通道中的气流速度发生改变。所以,设置阻流部30,形成谜宫中的涡流,可以增加气体从送风壳体21和外壳10之间的间隙流动的阻力,从而减少送风装置的回流,提高送风装置的性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请参考图3,包括送风装置,其中,送风装置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
具体地,送风装置的外壳10包括空调室内机的底壳4、面板3和面板体。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2、过滤网5。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增加空调的风量,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空调性能;减少送风过程中的气动噪声,使空调的用户体验更舒适。由于送风装置在扫风过程中,在送风口没有导风板阻挡,出风更顺,风阻更小,风量衰减更小,且减少了送风空气流动的涡流,解决现有技术风量减少及气动噪声的问题。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通过使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转动来改变送风口213的送风方向,进而实现送风装置的上、下送风,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送风口处设置的导风板1,改变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导风板1来改变送风方向的方式,进而解决了设置导风板1导致风量减少而使空调性能下降的问题,还解决了导风板1上、下送风所导致的气动噪声的问题;并且,该送风装置的送风壳体21和外壳10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阻流部30,在当送风组件20或者送风壳体21转动时,气流流经阻流部30时,形成涡流,增加气体从间隙流动的阻力,从而减少送风装置的回流,进一步增大了送风装置的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和送风组件(20),所述送风组件(2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壳(10)内;所述送风组件(20)包括:
送风壳体(21),所述送风壳体(21)形成风道(211)和与所述风道(211)相连通的进风口(212)和送风口(213);
风叶(22),所述风叶(2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风道(211)内,所述风叶(22)可转动地设置,以使由所述进风口(212)进入所述风道(211)的气体经所述送风口(213)流出;
其中,所述送风组件(20)或者所述送风壳体(21)可转动地设置,以改变所述送风口(213)的送风方向;所述送风壳体(21)和所述外壳(10)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阻流部(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流部(30)设置于所述送风壳体(21);和/或
所述阻流部(30)设置于所述外壳(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壳体(21)设置有多个所述阻流部(30),多个所述阻流部(30)沿所述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外壳(10)设置有多个所述阻流部(30),多个所述阻流部(30)沿所述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流部(30)为凹槽结构;或者
所述阻流部(30)为齿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壳体(21)包括蜗壳(214)和蜗舌(215),所述蜗壳(214)和所述蜗舌(215)之间形成所述风道(211)、所述进风口(212)和所述送风口(213);其中,所述风叶(22)绕其旋转轴线(221)转动,所述送风组件(20)或者所述送风壳体(21)绕所述旋转轴线(221)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部(11),所述蜗壳(214)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壳体部(11)相对设置,所述蜗壳(214)设置有所述阻流部(30);和/或,所述第一壳体部(11)设置有所述阻流部(30);
所述蜗壳(214)形成第一外轮廓面(216);或者,所述蜗壳(214)和所述阻流部(30)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
所述第一壳体部(11)形成第一轮廓面(111);或者,所述第一壳体部(11)和所述阻流部(30)共同形成所述第一轮廓面(111);
其中,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所述第一轮廓面(111)相对设置且相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为第一圆柱面的部分弧面,所述第一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轴线(221)相重合;所述第一轮廓面(111)为第三圆柱面的部分弧面,所述第三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轴线(221)相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所述第一轮廓面(111)之间的间距为d1;其中,0.02R≤d1≤0.2R,R为所述风叶(22)的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面的半径为R1;其中,1.01R≤R1≤1.5R,R为所述风叶(22)的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所述第一轮廓面(111)之间的间距为d1;
所述阻流部(30)为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的宽度为L,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为H;或者
所述阻流部(30)为齿状结构,相邻两个所述齿状结构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齿状结构的高度为H;
其中,L>2d1,H<L。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14)具有多个第一外轮廓面(216),多个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沿所述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壳体部(11)具有多个所述第一轮廓面(111),多个所述第一轮廓面(111)沿所述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多个所述第一轮廓面(11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与相应的所述第一轮廓面(111)相对设置;
其中,各个所述第一外轮廓面(216)对应的所述第一圆柱面的半径不同,各个所述第一轮廓面(111)对应的所述第三圆柱面的半径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包括第二壳体部(12),所述蜗舌(215)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壳体部(12)相对设置,所述蜗舌(215)设置有所述阻流部(30);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部(12)设置有所述阻流部(30);
所述蜗舌(215)形成第二外轮廓面(217);或者,所述蜗舌(215)和所述阻流部(30)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外轮廓面(217);
所述第二壳体部(12)形成第二轮廓面(121);或者,所述第二壳体部(12)和所述阻流部(30)共同形成所述第二轮廓面(121);
其中,所述第二外轮廓面(217)与所述第二轮廓面(121)相对设置且相间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轮廓面(217)为第二圆柱面的部分弧面,所述第二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轴线(221)相重合;所述第二轮廓面(121)为第四圆柱面的部分弧面,所述第四圆柱面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轴线(221)相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轮廓面(217)与所述第二轮廓面(121)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0.02R≤d2≤0.2R,R为所述风叶(22)的半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柱面的半径为R2;其中,1.01R≤R2≤1.5R,R为所述风叶(22)的半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轮廓面(217)与所述第二轮廓面(121)之间的间距为d2;
所述阻流部(30)为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的宽度为L,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为H;或者
所述阻流部(30)为齿状结构,相邻两个所述齿状结构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齿状结构的高度为H;
其中,L>2d2,H<L。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215)具有多个第二外轮廓面(217),多个所述第二外轮廓面(217)沿所述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壳体部(12)具有多个所述第二轮廓面(121),多个所述第二轮廓面(121)沿所述送风壳体(2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外轮廓面(217)与多个所述第二轮廓面(12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第二外轮廓面(217)与相应的所述第二轮廓面(121)相对设置;
其中,各个所述第二外轮廓面(217)对应的所述第二圆柱面的半径不同,各个所述第二轮廓面(121)对应的所述第四圆柱面的半径不同。
18.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15824.4A CN113446241B (zh) | 2021-07-19 | 2021-07-19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15824.4A CN113446241B (zh) | 2021-07-19 | 2021-07-19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46241A true CN113446241A (zh) | 2021-09-28 |
CN113446241B CN113446241B (zh) | 2025-05-16 |
Family
ID=77816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15824.4A Active CN113446241B (zh) | 2021-07-19 | 2021-07-19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46241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83549A (zh) * | 2021-11-29 | 2022-01-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CN114838409A (zh) * | 2022-04-28 | 2022-08-0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092073A (ja) * | 2013-09-30 | 2015-05-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2015222058A (ja) * | 2014-05-23 | 2015-12-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
CN209558509U (zh) * | 2019-02-26 | 2019-10-2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转筒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0553399A (zh) * | 2019-07-17 | 2019-12-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贯流风道组件及暖风机 |
CN112628974A (zh) * | 2020-12-07 | 2021-04-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系统、介质、设备、送风装置及应用 |
CN215409277U (zh) * | 2021-07-19 | 2022-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
2021
- 2021-07-19 CN CN202110815824.4A patent/CN11344624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092073A (ja) * | 2013-09-30 | 2015-05-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2015222058A (ja) * | 2014-05-23 | 2015-12-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
CN209558509U (zh) * | 2019-02-26 | 2019-10-2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转筒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0553399A (zh) * | 2019-07-17 | 2019-12-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贯流风道组件及暖风机 |
CN112628974A (zh) * | 2020-12-07 | 2021-04-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系统、介质、设备、送风装置及应用 |
CN215409277U (zh) * | 2021-07-19 | 2022-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83549A (zh) * | 2021-11-29 | 2022-01-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CN113983549B (zh) * | 2021-11-29 | 2025-01-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CN114838409A (zh) * | 2022-04-28 | 2022-08-0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46241B (zh) | 2025-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02412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 |
CN103528131B (zh) | 空调的室内单元和控制该空调的方法 | |
CN113446241A (zh)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
CN110657495B (zh) | 空调内机 | |
CN113550931B (zh)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5409277U (zh) |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
EP1691140B1 (en) | Ventilat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CN210889458U (zh) |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12413729A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536136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17482887U (zh) |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6924549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0889457U (zh) |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12113322A (zh) | 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3514126U (zh)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2204762U (zh) | 空调器 | |
CN21351413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
CN112303019B (zh) |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JPH0622957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
CN111503728A (zh) | 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 | |
CN209689054U (zh) | 空调器的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4811753A (zh)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以及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 | |
CN208419130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08418944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KR20020047700A (ko) | 공기조화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