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60107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260107U CN215260107U CN202120586888.7U CN202120586888U CN215260107U CN 215260107 U CN215260107 U CN 215260107U CN 202120586888 U CN202120586888 U CN 202120586888U CN 215260107 U CN215260107 U CN 2152601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 flow
- flow guide
- guid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2 incom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用于缓解风机效率低、改善风机来流及改善机组出风均匀性的问题。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设有下风口和侧风口;风机,设于壳体内,风机包括位于其中轴线下方的第一风口部和位于其中轴线上方的第二风口部;以及导流组件,设于风机与下风口之间的风道内;导流组件将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第一风道被配置为将下风口的部分气流引向第一风口部,或将第一风口部的气流引向下风口;第二风道被配置为将下风口的部分气流引向第二风口部,或将第二风口部的气流引向下风口。本实用新型能够使风机的第一风口部和第二风口部的进风风量均衡,减少出风阻力和功率消耗,提高风机效率,降低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风管机的出风方式包括下出风和侧出风。当风管机的出风方式为下出风时,风机排出的多股高速气流交汇形成涡流,造成风机出风口下缘风速高,阻碍风机上方出风,进而影响整机整体过流面积,导致气流能量损耗,进而引起机组风量下降;同时由于多股气流交汇形成涡流,局部风速特别高,还会产生较高噪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用于缓解风机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设有下风口和侧风口;
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包括位于其中轴线下方的第一风口部和位于其中轴线上方的第二风口部;以及
导流组件,设于所述风机与所述下风口之间的风道内;所述导流组件将所述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被配置为将所述下风口的部分气流引向所述第一风口部,或将所述第一风口部的气流引向所述下风口;所述第二风道被配置为将所述下风口的部分气流引向所述第二风口部,或将所述第二风口部的气流引向所述下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组件包括:
第一导流体,在靠近所述下风口的位置与靠近所述风机的中轴线的位置之间延伸,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流体与所述风机之间;以及
第二导流体,在所述下风口的外缘与所述风机的顶部之间延伸,所述第二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流体与所述第二导流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体的外轮廓为弧形,和/或,所述第二导流体的外轮廓为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导流体最靠近所述下风口的部位为所述第一导流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流体最靠近风机的中轴线的部位为所述第一导流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流体的第一端与所述风机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流体的第二端与所述风机之间的距离;和/或,
所述第二导流体位于所述下风口外缘的部位为所述第二导流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流体位于所述风机顶部的部位为所述第二导流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导流体的第一端与所述风机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导流体的第二端与所述风机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体被构造为第一空心结构,所述第一空心结构内填充有保温吸声材料;和/或,所述第二导流体被构造为第二空心结构,所述第二空心结构内填充有保温吸声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体的表面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空心结构的孔,和/或,所述第二导流体的表面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空心结构的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体最靠近所述下风口的部位为所述第一导流体的第一端,所述下风口的内缘与所述第一导流体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A,所述下风口的外缘与所述第一导流体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B,A/B≥1。
在一些实施例中,
E+G≤C≤F-G;
其中,
E为所述风机的风口的下端与所述下风口之间的距离;
G为所述风机的风口的宽度,所述风机的风口为环形;
C为所述第一导流体的第二端与所述下风口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导流体最靠近风机的中轴线的部位为所述第一导流体的第二端;
F为所述第二导流体的第二端与下风口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导流体位于所述风机顶部的部位为所述第二导流体的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
F≥D+E
其中,D为所述风机的风口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在风机与下风口之间的风道内设置导流组件,导流组件将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当室内机为下风口进风时,通过导流组件的导流作用,能够使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进风量均衡,缓解风机的第一风口部和第二风口部进风风量不均衡的问题,避免风机偏工况运行,相同风量下,功率消耗小,提高了风机效率,降低了机组风机噪音;且当室内机为下风口出风时,通过导流组件的导流作用,避免了多股高速气流的交汇融合和急转弯,减少阻力和功率消耗,提高了风机效率,降低了噪音,提高了机组出口过流面积。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室内机没有设置导流组件的侧出风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室内机没有设置导流组件的下出风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侧出风方式下的进口气流速度的仿真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下出风方式下的出口气流速度的仿真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内设置导流组件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的导流组件上设有孔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组件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的导流组件的尺寸关系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如下:
1-壳体;11-下风口;12-侧风口;
2-风机;21-第一风口部;22-第二风口部;
3-导流组件;31-第一导流体;311-第一空心结构;32-第二导流体;321-第二空心结构;33-孔;
41-第一风道;42-第二风道;
5-换热器;
S1-第一区域;S2-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风管机的室内机包括壳体1,壳体1设有下风口11和侧风口12,壳体1内设有风机2和换热器5,换热器5位于风机2和侧风口12之间。如图1所示,风管机室内机的出风方式包括侧出风。图2所示,风管机室内机的出风方式包括下出风。
如图3所示,在室内机的侧风口12出风的状态下,对室内机的下风口11处的进风流速进行仿真,根据图3所示的仿真图可知,由于进风急转弯的存在,导致风机2的进风口处越靠近室内机下风口11的区域,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区域S1,风速越高,但风量不一定大,这样无论是室内机的下风口11还是风机2的进风口,风量分布不均,导致风机实际运行的工况不在风机设计点上。导致气流导入风叶的冲角发生改变,在风机进气叶片上发生气流冲击,导致周期性压力脉动,导致机组运行产生较明显噪音(风机旋转噪音),同时由于进风气流冲角没有符合风叶设计角度,进口以及风叶出口都有可能产生气流分离,形成脱落涡,涡形成阻碍风叶的过流面积,因此,风机的出风面积减少,出风效率下降,甚至压力下降。涡脱落还会引起风叶壁面,风机内流动的噪音问题。风机偏流设计工况点后,甚至会引起风机内气流回流,效率进一步下降,要使机组达到相同风量和出口压力需要,风机需要消耗更多功率(比较典型的缓解方式例如转速提升,直径加大等)。
如图4所示,在室内机的下风口11出风的状态下,对室内机的下风口11处的气流流速进行仿真,根据图4所示的仿真图可知,风机的位于中轴线上方的风口部以及风机的位于中轴线下方的风口部排出的多股高速气流交汇形成涡流,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区域S2,由于90°下出风流道空间小,多股高速气流来不及交汇融合,直接在下出风流道壁面快速汇合转弯下送风,由于转弯急,风速高,导致风机出风有较高损失,且造成风机出风口下缘风速高,形成阻碍风机上方出风的条件,进而影响整机整体过流面积,导致气流能量损耗,进而引起机组风量下降,还引起出风口风量分布不均,导致出风口温度分布不均,用户舒适体验一般。再者,由于气流交汇形成涡流,局部风速特别高,还会产生较高噪音。
基于此,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用于缓解风机效率低的问题。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风机2和导流组件3。
壳体1设有下风口11和侧风口12。
风机2设于壳体1内,风机2包括风口,风口包括位于其中轴线下方的第一风口部21和位于其中轴线上方的第二风口部22。风机的风口为环形风口。
导流组件3设于风机2与下风口11之间的风道内;导流组件3将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41和第二风道42。其中,第一风道41被配置为将下风口11的部分气流引向第一风口部21,或将第一风口部21的气流引向下风口11;第二风道42被配置为将下风口11的部分气流引向第二风口部22,或将第二风口部22的气流引向下风口11。
由于在风机2与下风口11之间设置导流组件3,导流组件3将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41和第二风道42,当室内机为下风口11进风时,第一风道41将下风口11的部分气流引向第一风口部21,第二风道42将下风口11的部分气流引向第二风口部22,缓解风机2的第一风口部21和第二风口部22进风风量不均的问题,避免风机偏工况运行,相同风量下,消耗功率小,提高了风机效率,降低了机组风机噪音;同时由于导流组件3的导流作用使风机2的进风气流冲角符合风叶设计角度,避免产生气流分离,增大了风叶过流面积;且由于导流组件3的导流作用,使风机2的进风温度均匀,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
由于在风机2与下风口11之间设置导流组件3,导流组件3将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41和第二风道42,当室内机为侧风口12进风,下风口11出风时,第一风道41将第一风口部21的气流引向下风口11,第二风道42将第二风口部22的气流引向下风口11,避免了多股高速气流的交汇融合和急转弯,在通过导流组件3引导气流至下风口11的过程中,相同风量下,机组内阻力减少,消耗功率减少,噪音降低,提高了机组出口的过流面积,改善了下出风(制冷)产生的凝露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2包括可转向风机,可转向风机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室内机的下风口11进风时,可转向风机的进风口靠近下风口11,可转向风机的出风口朝向侧风口12。在室内机的侧风口12进风时,可转向风机转动180度,可转向风机的进风口朝向侧风口12,可转向风机的出风口靠近下风口11。
当然,风机2不限于可转向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3包括第一导流体31和第二导流体32。
第一导流体31在靠近下风口11的位置与靠近风机2的中轴线的位置之间延伸,第一风道41形成于第一导流体31与风机2之间。
第二导流体32在下风口11的外缘与风机2的顶部之间延伸,第二风道42形成与第一导流体31与第二导流体32之间。
下风口11的外缘是指下风口11远离风机2的一侧,下风口11的内缘是指下风口11靠近风机2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体31的外轮廓为弧形。可选地,第一导流体31向远离风机2的方向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体32的外轮廓为弧形。可选地,第二导流体32向远离风机2的方向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体31最靠近下风口11的部位为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第一导流体31最靠近风机2的中轴线的部位为第一导流体31的第二端,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与风机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导流体31的第二端与风机2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体32位于下风口11外缘的部位为第二导流体32的第一端,第二导流体32位于风机2顶部的部位为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第二导流体32的第一端与风机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与风机2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第二导流体32的第一端与下风口11的外缘抵接或连接,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与风机2的顶部抵接或连接。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与风机2之间的距离为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体31被构造为第一空心结构311,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空心结构311内填充有保温吸声材料,便于减轻导流组件3的重量,且降低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体32被构造为第二空心结构321,第二空心结构321内填充有保温吸声材料,便于减轻导流组件3的重量,且降低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导流体31的表面设有连通第一空心结构311的孔33。气流经过第一导流体31及其壁面上设置的孔33,通过第一空心结构311内的保温吸声材料吸声,降低风机进出风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导流体32的表面设有连通第二空心结构321的孔33。气流经过第二导流体32及其壁面上设置的孔33,通过第二空心结构321内的保温吸声材料吸声,降低风机进出风噪音。
此处,第一导流体31的表面设置的孔33和第二导流体32的表面设置的孔33均为吸声孔。
如图9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体31的表面也可以不设置吸声孔,第二导流体32的表面也可以不设置吸声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导流体31最靠近下风口11的部位为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下风口11的内缘与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A,下风口11的外缘与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B,A/B≥1,优选A/B>1。
由于下风口11的内缘与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A能够影响第一风道41内的气流,第一风道41的转弯角度急,风机2的第一风口部21距离下风口11的距离近,容易进出气流,气流速度快,风量少;而下风口11的外缘与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B影响第二风道42内的气流,第二风道42的转弯半径大,相同情况下,第二风道42比第一风道41的阻力小,第二风道42的进气量多,通过设置A/B≥1,利于第一风道41与第二风道42内的气流均衡,进入第一风口部21和第二风口部22的气流量相当。
如果A/B<1,风机2的第一风口部21的进风条件差,而第二风口部22的进风条件好,导致风机运行失衡,风机偏工况运行,风量下降,运行音质较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E+G≤C≤F-G,利于促进第一风道41与第二风道42内的气流均衡。
其中,
E为风机2的风口的下端与下风口11之间的距离;
G为风机2的风口的宽度,风机2的风口为环形;
C为第一导流体31的第二端与下风口11之间的距离,第一导流体31最靠近风机2的中轴线的部位为第一导流体31的第二端;
F为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与下风口11之间的距离,第二导流体32位于风机2顶部的部位为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F≥D+E,利于促进第一风道41与第二风道42内的气流均衡,进入第一风口部21和第二风口部22的气流量相当。
其中,D为风机2的风口的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体31可以通过多股贝塞尔曲线拟合而成,第一导流体31也可以通过贝塞尔曲线加部分直线拟合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体32可以通过多股贝塞尔曲线拟合而成,第二导流体32也可以通过贝塞尔曲线+部分直线拟合形成。
通过多个导流曲线对风机的进风进行引流,使进风气流较均衡的引导进入风机里,使得风机来流相对均衡,同时通过导流体的角度引导使得进气角度与风机叶片进气角度尽量贴合,降低风机进气来料冲击引起的不必要噪音(噪音偏高和异常噪音等),同时提高风机进气效率,改善风机存在的偏工况运行情况,降低因偏工况运行导致的电机轴偏转运行的概率,避免造成轴承磨损和产生风机振动等问题。
另外通过多个导流曲线对风机的出风进行引导,减少风机上下出风面的交汇和出风通道内涡流的形成,避免造成堵塞出风通道,整机风量下降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置的风机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风机2并排设置,对应的,壳体1内设置的导流组件3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导流组件3并排且一体设置,如图7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相邻两个导流组件3之间设有隔板,隔板可以设置为空心结构,且在空心结构内填充有保温吸声材料,隔板表面设有连通空心结构的吸声孔。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相邻两个导流组件3之间设有隔板,隔板表面不设置吸声孔。
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风管机。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在没有明确否定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可以有益地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相互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设有下风口(11)和侧风口(12);
风机(2),设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风机(2)包括位于其中轴线下方的第一风口部(21)和位于其中轴线上方的第二风口部(22);以及
导流组件(3),设于所述风机(2)与所述下风口(11)之间的风道内;所述导流组件(3)将所述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41)和第二风道(42),其中,所述第一风道(41)被配置为将所述下风口(11)的部分气流引向所述第一风口部(21),或将所述第一风口部(21)的气流引向所述下风口(11);所述第二风道(42)被配置为将所述下风口(11)的部分气流引向所述第二风口部(22),或将所述第二风口部(22)的气流引向所述下风口(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3)包括:
第一导流体(31),在靠近所述下风口(11)的位置与靠近所述风机(2)的中轴线的位置之间延伸,所述第一风道(41)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流体(31)与所述风机(2)之间;以及
第二导流体(32),在所述下风口(11)的外缘与所述风机(2)的顶部之间延伸,所述第二风道(42)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流体(31)与所述第二导流体(32)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外轮廓为弧形,和/或,所述第二导流体(32)的外轮廓为弧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体(31)最靠近所述下风口(11)的部位为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流体(31)最靠近风机(2)的中轴线的部位为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与所述风机(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第二端与所述风机(2)之间的距离;和/或,
所述第二导流体(32)位于所述下风口(11)外缘的部位为所述第二导流体(3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流体(32)位于所述风机(2)顶部的部位为所述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导流体(32)的第一端与所述风机(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与所述风机(2)之间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体(31)被构造为第一空心结构(311),所述第一空心结构(311)内填充有保温吸声材料;和/或,所述第二导流体(32)被构造为第二空心结构(321),所述第二空心结构(321)内填充有保温吸声材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表面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空心结构(311)的孔,和/或,所述第二导流体(32)的表面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空心结构(321)的孔。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体(31)最靠近所述下风口(11)的部位为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所述下风口(11)的内缘与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A,所述下风口(11)的外缘与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B,A/B≥1。
8.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E+G≤C≤F-G;
其中,
E为所述风机(2)的风口的下端与所述下风口(11)之间的距离;
G为所述风机(2)的风口的宽度,所述风机(2)的风口为环形;
C为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第二端与所述下风口(1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导流体(31)最靠近风机(2)的中轴线的部位为所述第一导流体(31)的第二端;
F为所述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与下风口(1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导流体(32)位于所述风机(2)顶部的部位为所述第二导流体(32)的第二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F≥D+E
其中,D为所述风机(2)的风口的直径。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86888.7U CN215260107U (zh) | 2021-03-23 | 2021-03-23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86888.7U CN215260107U (zh) | 2021-03-23 | 2021-03-23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260107U true CN215260107U (zh) | 2021-12-21 |
Family
ID=79505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86888.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5260107U (zh) | 2021-03-23 | 2021-03-23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26010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80026A (zh) * | 2021-03-23 | 2021-06-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2021
- 2021-03-23 CN CN202120586888.7U patent/CN21526010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80026A (zh) * | 2021-03-23 | 2021-06-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CN112880026B (zh) * | 2021-03-23 | 2024-09-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880026B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109958637B (zh) | 空调室外机的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 |
CN110762620B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5260107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JP2001124359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217901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495109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114251736A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0762622A (zh) | 空调器 | |
CN21723580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909338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157582U (zh) | 风管、新风机构及空调器 | |
CN211290302U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5490035U (zh) |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 |
CA3237453A1 (en) | Air channel assembly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having same | |
CN109539529B (zh) | 风道件、风机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251147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951563U (zh) | 空调器 | |
CN110762636A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JP2000088302A (ja) | 給排同時ファン | |
CN218495116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8495125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8033368U (zh)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
CN218348719U (zh) |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 |
CN218093610U (zh) | 风机和家用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91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