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0127U - 片材、盖体以及包装箱 - Google Patents

片材、盖体以及包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0127U
CN218490127U CN202221690167.1U CN202221690167U CN218490127U CN 218490127 U CN218490127 U CN 218490127U CN 202221690167 U CN202221690167 U CN 202221690167U CN 218490127 U CN218490127 U CN 2184901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heet
panel
notch
off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9016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豊
西卷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ji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ji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Oji Holding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01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01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t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片材、盖体以及包装箱。能够提高待被组装成托盘形状的片材的组装性。能够组装成托盘形状的片材(10)具有:矩形状的中央面板(1);与中央面板(1)的第一方向(D1)的两侧连接的两个第一侧面板(2);以及与中央面板(1)的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的两侧连接的两个第二侧面板(3)。片材(10)具备:设置于第一侧面板(2)的切孔状的切口部(4);和从第二侧面板(3)沿第一方向(D1)延伸设置的插入片(5)。插入片(5)具有与第二侧面板(3)连接的基部和从基部向第一方向(D1)的外侧伸出的末端部。插入片(5)的末端部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比基部薄,并待被插入到切口部(4)中。

Description

片材、盖体以及包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被组装成托盘形状的片材、组装该片材而成的盖体、以及具备该盖体的包装箱。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包装用容器的开口封闭的托盘形状的盖体,从谋求运输时或保管时的省空间化的观点出发,已知有组装片材而构成的盖体。作为将片材组装成盖体的方法,例如采用如下的方法:在片材中将成为盖体的侧面部的侧面板折起而使其局部地重叠,然后利用订书钉连结。
与此相对,作为不使用订书钉的组装方法,提出了如下的方法:在所要连结的两个侧面板中的一方(阳模壁部)上连接插入片,并且在另一方(阴模壁部)上形成切口部,将插入片的末端部插入切口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方法,即使不使用订书钉也能够将片材组装成托盘形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2462号公报
在采用了上述那样的切口部和插入片的结构中,片材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越大,越难以将插入片的末端部插入切口部。因此,要求如下这样的技术:即使是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片材,也要确保插入片的末端部相对于切口部的插入性,以提高组装性。
实用新型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待被组装成托盘形状的片材的组装性。另外,不限于该目的,也能够将可发挥从后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导出的作用和效果、即在现有技术中无法得到的作用和效果定位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
一种片材,其能够被组装成托盘形状,所述片材具有:矩形状的中央面板;两个第一侧面板,它们与所述中央面板的第一方向的两侧连接;以及两个第二侧面板,它们与所述中央面板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两侧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具备:
切孔状的切口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板,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一侧面板;和
插入片,其具有基部和末端部,
所述基部从所述第二侧面板起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二侧面板连接,所述末端部从所述基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伸出,并且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比所述基部薄,所述末端部待被插入所述切口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部的构成轮廓的末端缘部形成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除了所述末端缘部以外的末端主体部薄。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板的包含与插入到所述切口部的所述末端部重叠的区域的重叠部形成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除了所述重叠部以外的其他部分薄。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板的重叠部形成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除了所述重叠部以外的其他部分薄,所述重叠部包含与插入到所述切口部的所述末端部重叠的区域。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板与所述插入片之间的缝隙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基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由孔方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瓦楞纸板形成,
所述片材具备:
第一格线,其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所述第一格线构成所述中央面板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边界;和
第二格线,其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所述第二格线构成所述中央面板与所述第二侧面板的边界,
所述第一格线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切孔状的第一切断线,所述第一切断线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线部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第二格线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切孔状的第二切断线,所述第二切断线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线部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第一切断线和所述第二切断线中的在与所述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方比另一方长,并且/或者所述一方的所述间隔比所述另一方的所述间隔短。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片中的、在所述末端部被插入所述切口部的状态下与所述切口部抵接的抵接缘部呈曲线状延伸。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由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瓦楞纸板形成。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具备第一格线,所述第一格线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且构成所述中央面板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边界,
所述切口部具有:第一线部,其从所述第一格线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延伸;第二线部,其从所述第一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内侧延伸;以及三角形状的贯通孔,其是将由所述第一线部与所述第二线部构成的角部切掉而成的。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具备第一格线,所述第一格线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且构成所述中央面板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边界,所述第一格线包含:基线部,其从所述切口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延伸;和偏移线部,其从所述切口部中与所述基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错开的位置起,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内侧延伸。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线部在所述切口部与所述基线部的延长线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地延伸。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线部从所述切口部中相对于所述基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偏移的位置起,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内侧延伸。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由孔方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瓦楞纸板形成。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线部从所述切口部中相对于所述基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内侧偏移的位置起,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内侧延伸。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具备台阶格线,所述台阶格线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且构成所述第二侧面板与所述插入片的边界,所述台阶格线相对于所述基线部向与所述偏移线部相同的一侧偏移。
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格线与所述基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偏移尺寸小于所述基线部与所述偏移格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偏移尺寸。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从所述切口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减去所述基线部与所述偏移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偏移尺寸所得到的值以下。
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由技术方案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组装而成。
一种包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装箱具备:
四棱筒状的套筒体,其包围着配置物品的收纳空间;和
技术方案18所述的盖体,其被安装于所述套筒体的开口所位于的两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待被组装成托盘形状的片材的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待被组装成图1的包装箱的盖体的、片材的展开图(俯视图)。
图3是将图2的A部放大的图,示出了各种尺寸。
图4是将图2的A部放大的图,用网点表示末端部和重叠部。
图5(a)和图5(b)是说明片材的组装顺序的局部立体图,图5(a)示出了将插入片的末端部插入切口部的中途的状态,图5(b)示出了插入片的末端部相对于切口部的插入完成的状态。
图6是从盖体的开放侧(与底面部相反的一侧)观察盖体的主要部分(图5(b)所示的部分)的图。
图7是变形例的片材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与图3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实施方式的片材、盖体以及包装箱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没有排除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未明示的各种变形和技术应用。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它们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另外,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取舍选择,或者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
[1.结构]
[1-1.包装箱]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包装箱40具备:四棱筒状的套筒体30,其包围用于配置物品的收纳空间S;和安装于套筒体30的两个盖体20。在此,例示了为了包装比较重的物品(汽车的转向装置或行走部件这样的重物)而使用的包装箱40。
本实施方式的套筒体30和盖体20均由瓦楞纸板形成。但是,省略瓦楞纸板的中间芯或其瓦楞形状的图示。
为了确保重物用的包装材料所要求的强度及刚性,套筒体30由重叠三张瓦楞纸板而成的(三层的)三重组合瓦楞纸板形成。另一方面,盖体20由重叠两张瓦楞纸板而成的(两层的)双瓦楞纸板形成,以确保重物用的包装材料所要求的强度及刚性且不损害组装性(弯折性)。
套筒体30具有位于四棱筒状的轴心方向(参照图1中的单点划线)的两端部31的矩形状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这样的套筒体30:其在相互对置的两个壁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矩形状的显示部32。显示部32例如显示收纳于包装箱40的物品的信息。在此,例示了由纸形成且粘贴于套筒体30的显示部32。
两个盖体20以封闭套筒体30的两个开口的方式安装于套筒体30的两端部31。在此,例示了这样的包装箱40:套筒体30以使开口位于上下(轴心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姿势被配置,盖体20被设置为套筒体30的上盖及下盖。两个盖体20以相互上下反转的姿势安装于套筒体30。
在包装箱40中,套筒体30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个侧面。另外,在包装箱40中,两个盖体20中的一方(上盖)主要构成顶面,另一方(下盖)主要构成底面。
另外,在包装箱40上,还可以安装用于固定套筒体30和两个盖体20的带(省略图示)。
[1-2.盖体]
盖体20具有矩形状的底面部21和从底面部21的外缘竖立设置的四个侧面部22,盖体20是托盘形状。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盖体20不是作为容器来使用,而是作为封闭套筒体30的开口的盖来使用。
盖体20是通过组装平面状的片材10(参照图2)而形成的。即,盖体20能够展开为平面状。
本实施方式的底面部21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状。底面部21在包装箱40中构成顶面或底面。
另一方面,若忽略后述的凹部23,则本实施方式的侧面部22均为在侧视观察盖体20时彼此大致相等的长方形状。四个侧面部22连续设置为四棱筒状。侧面部22在包装箱40中配置于套筒体30的外周,与套筒体30一起构成侧面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互对置的两个侧面部22上,形成有从与底面部21相反一侧的缘部呈矩形状切掉的凹部23。凹部23是为了在盖体20被安装于套筒体30的状态下避免其与显示部32发生干涉而设置的。因此,对于凹部23的具体的形状及尺寸,根据显示部32的形状及尺寸来设定。
[1-3.片材]
如图2所示,片材10是沿着平面延伸并且能够弯折的板状的部件,其被组装成托盘形状的盖体20。以下,将片材10延伸的方向细化为纵向(第一方向)D1和横向(第二方向)D2。纵向D1与横向D2相互正交。另外,将与纵向D1和横向D2均正交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并且,将在片材10中沿着纵向D1和横向D2延伸的表面中的、在盖体20中朝向内侧(在包装箱40中为收纳空间S侧)的面也称为“内表面”,将与内表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在盖体20中为朝向外侧的面)也称为“外表面”。
本实施方式的片材10由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瓦楞纸板形成。如上所述,在此例示出由双瓦楞纸板构成的片材10,其中,所述双瓦楞纸板是由两张瓦楞纸板重叠而成的。
适用于片材10的瓦楞纸板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应用厚度方向的尺寸(以下简称为“厚度”)为约5[mm]的A楞的瓦楞纸板、或者厚度为约3[mm]的B楞的瓦楞纸板。片材10可以仅由A楞的瓦楞纸板构成,也可以使用A楞的瓦楞纸板和B楞的瓦楞纸板这两者来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这样的片材10:其是重叠两层A楞的瓦楞纸板而构成的所谓AA楞的双瓦楞纸板,且其厚度为约10[mm]。但是,片材10的厚度不一样,后述的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第一侧面板2的重叠部2a这样的规定的部位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比其他部位薄(厚度小)。片材10中的两层的楞均是其孔方向(中空部的贯通方向)沿着纵向D1延伸。即,本实施方式的片材10由孔方向沿着纵向D1延伸的瓦楞纸板形成。
片材10具有矩形状的中央面板1、与中央面板1的纵向D1的两侧连接的两个第一侧面板2、以及与中央面板1的横向D2的两侧连接的两个第二侧面板3。由于在第一侧面板2设置有后述的切口部4,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第一侧面板2称为“切口面板2”。另外,也将第二侧面板3称为“平面面板3”。
中央面板1是在盖体20中成为底面部21的部位,如上所述,其为大致正方形状。
另一方面,切口面板2及平面面板3是在盖体20中成为侧面部22的部位,如上所述,若忽略与凹部23对应的切口部9,则它们为彼此大致相等的长方形状。详细而言,若忽略设置于切口面板2的切口部9,则切口面板2为在横向D2上较长的长方形状,平面面板3为在纵向D1上较长的长方形状。在盖体20中,折起的两个切口面板2相互对置,并且折起的两个平面面板3相互对置。
切口部9是从各个切口面板2的纵向D1上的外缘部(外侧的缘部)呈矩形状切掉而成的部位,其在盖体20中成为凹部23。
作为用于在组装成盖体20的状态(以下,也称为“组装状态”)下将切口面板2及平面面板3维持为四棱筒状的结构,片材10具备:设置于切口面板2的切口部4;和从平面面板3沿纵向D1延伸设置的插入片5。
另外,作为在组装成盖体20时对弯折进行引导的结构,片材10具备均在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的第一格线6、第二格线7以及台阶格线8。这些第一格线6、第二格线7和台阶格线8均为设置于片材10的内表面的条纹压痕。因此,第一格线6、第二格线7以及台阶格线8在将图2所示的片材10翻过来的状态(片材10的外表面的俯视观察)下无法看到。
切口部4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切口状,且构成为,在切口面板2相对于中央面板1折起时朝向插入片5(朝向横向D2的外侧)打开。本实施方式的切口部4设置于各切口面板2的横向D2的两侧。因此,在片材10上设置有四个切口部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入片5从平面面板3向纵向D1的两侧延伸设置。在切口面板2及平面面板3相对于中央面板1折起的状态下,插入片5的一部分(后述的末端部5a)插入切口部4。另外,对于切口部4和插入片5的详细的位置及大小,以能够使插入片5的末端部5a插入切口部4的方式来设定。
第一格线6构成中央面板1与切口面板2的边界,对切口面板2相对于中央面板1的折起进行引导。同样地,第二格线7构成中央面板1与平面面板3的边界,对平面面板3相对于中央面板1的折起进行引导。关于第一格线6以及第二格线7的详细的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切口部4具有:纵线部(第一线部)4a,其从第一格线6向纵向D1的外侧延伸;以及横线部(第二线部)4b,其从纵线部4a的纵向D1的外端部(外侧的端部)向横向D2的内侧延伸。纵线部4a及横线部4b被设置成大致呈直角的L字状。但是,为了缓和应力集中,纵线部4a与横线部4b的连接部分形成为曲线状。
切口部4具有将纵线部4a与横线部4b所成的角部切掉而成的三角形状的贯通孔4c。贯通孔4c具有容易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插入切口部4的功能。另外,切口部4在纵向D1上的尺寸(以下,也称为“纵向尺寸”)L1被设定为切口面板2的纵向尺寸L2的一半以上(L1≥0.5×L2)。
本实施方式的插入片5具有:横向D2上的尺寸(以下,也称为“横向尺寸”)L3被设定为比上述的切口部4的纵向尺寸L1小(L3<L1)的末端部5a;和从末端部5a到平面面板3横向尺寸逐渐扩大的基部5b。
末端部5a是其全部或大部分被插入切口部4的部位,其从基部5b向纵向D1的外侧伸出。在此,例示了横向尺寸L3遍及纵向D1大致一样的矩形状的末端部5a。另一方面,基部5b是对在组装状态下插入切口部4的末端部5a进行支承的部位,其与平面面板3连接。基部5b的全部或大部分在组装状态下不插入切口部4而与切口面板2重叠。
在插入片5中,末端部5a的厚度被设定得比基部5b的厚度小。即,末端部5a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比基部5b薄。进而,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末端部5a的构成其轮廓的コ字状的末端缘部5d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比除了末端缘部5d以外的末端主体部5e薄。因此,在插入片5中,厚度按照基部5b、末端主体部5e、末端缘部5d的顺序逐渐缩小。另外,在图4中,用比较浓的网点表示末端缘部5d及后述的重叠缘部2d,用比较淡的网点表示末端主体部5e及后述的重叠主体部2e。
在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与基部5b的连接部分处构成插入片5的轮廓的抵接缘部5c在末端部5a插入到切口部4的状态下与切口部4的横线部4b抵接。本实施方式的抵接缘部5c呈圆弧状(曲线状)延伸。
另一方面,在切口面板2设置有重叠部2a,该重叠部2a包含与插入切口部4的末端部5a重叠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切口面板2中,重叠部2a的厚度被设定为比除了重叠部2a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小。即,切口面板2的重叠部2a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比其他部分薄。本实施方式的重叠部2a的构成切口部4的重叠缘部2d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比除了重叠缘部2d以外的重叠主体部2e薄。因此,在切口面板2中,厚度按照除了重叠部2a以外的其他部分、重叠主体部2e、重叠缘部2d的顺序逐渐缩小。
在切口面板2与插入片5之间设置有沿纵向D1延伸的缝隙11。插入片5隔着缝隙11在横向D2上与切口面板2的横向D2的端部2c相邻。
如图3所示,缝隙11的横向尺寸L6被设定为比基部5b的厚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5b的厚度为约10[mm],与此相对,缝隙11的横向尺寸L6被设定为约16[mm]。另外,末端部5a的纵向尺寸L7被设定为比切口部4的横向尺寸L8小(L7<L8)。
为了在切口面板2相对于中央面板1折起时容易使切口部4朝向插入片5打开,第一格线6不是以沿着横向D2的(与横向D2平行的)一条直线状延伸,而是以在中途具有台阶(凹凸)的形状延伸。具体而言,第一格线6包括:基线部6a,其从各个切口部4向横向D2的外侧延伸;以及偏移线部6b,其从在各个切口部4中与基线部6a在纵向D1上错开的位置(后述的基点P1)起朝向横向D2的内侧延伸。即,在切口部4中,与基线部6a重叠的基点P1、和与偏移线部6b重叠的偏移点P2在纵向D1上错开。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相对于基点P1向纵向D1的外侧偏移的偏移点P2。
基点P1与偏移点P2的距离即第一偏移尺寸(基线部6a与偏移线部6b在纵向D1上的偏移尺寸)Y1被设定为与片材10的厚度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移点P2位于比基点P1向纵向D1的外侧偏移约10[mm]的位置。
从切口部4的纵向尺寸L1减去上述的第一偏移尺寸Y1而得到的值(L1-Y1)与在切口面板2于第一格线6处折起时通过使纵线部4a打开而形成的开口的纵向尺寸(在组装状态下为上下尺寸)相对应。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的横向尺寸L3被设定为上述的值以下(L3≤L1-Y1)。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的横向尺寸L3被设定为与上述的值相等(L3=L1-Y1)的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基线部6a从切口部4中的纵线部4a的纵向D1的内端部(内侧的端部)沿着横向D2呈直线状延伸。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偏移线部6b在切口部4的纵线部4a与基线部6a的延长线6e之间相对于横向D2倾斜地延伸。更具体而言,偏移线部6b从切口部4的纵线部4a中的上述偏移点P2起,朝向横向D2的内侧且朝向纵向D1的内侧呈直线状延伸到基线部6a的延长线6e上。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格线6还包括在横向D2的两侧的偏移线部6b之间沿着横向D2延伸的第一主线部6c。第一主线部6c在基线部6a的延长线6e上延伸,将横向D2的两侧的偏移线部6b彼此连接。此外,在第一格线6中,第一主线部6c是横向尺寸最大(比基线部6a和偏移线部6b大)的部位。
如图2所示,第一格线6具有在第一主线部6c上隔开间隔X1而设置的多个第一切断线6d(在图2中仅对各第一格线6中的一个标注附图标记)。第一切断线6d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切孔状,具有使片材10在第一主线部6c处的弯折变得容易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主线部6c通过设置第一切断线6d而构成为引导格线。此外,相邻的第一切断线6d之间的间隔X1被设定为彼此相等。另外,第一切断线6d的长度L4被设定为彼此相等。
第二格线7具有沿着纵向D1延伸的(与纵向D1平行的)第二主线部7c。在此,例示了遍及中央面板1与平面面板3的边界的整体呈一条直线状延伸的第二主线部7c。
第二格线7具有在第二主线部7c上隔开间隔X2设置的多条第二切断线7d(在图2中仅对各第二格线7中的一条标注附图标记)。第二切断线7d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切孔状,具有使片材10的第二主线部7c处的弯折变得容易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主线部7c通过设置第二切断线7d而构成为引导格线。此外,相邻的第二切断线7d之间的间隔X2被设定为彼此相等。另外,第二切断线7d的长度L5被设定为彼此相等。
对于第一切断线6d和第二切断线7d中的、沿着与瓦楞纸板的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一方,其长度L4或L5被设定得比另一方长(大),以及/或者其间隔X1或X2被设定得比另一方短。在本实施方式中,瓦楞纸板的孔方向沿着纵向D1,因此第一主线部6c及第一切断线6d在与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二主线部7c及第二切断线7d沿着瓦楞纸板的孔方向延伸。因此,第一切断线6d的长度L4被设定为比第二切断线7d的长度L5长(L4>L5),以及/或者,第一切断线6d的间隔X1被设定为比第二切断线7d的间隔X2短(X1<X2)。在此,示出了第一切断线6d的间隔X1比第二切断线7d的间隔X2短、且第一切断线6d和第二切断线7d的长度L4、L5被设定为彼此相等的例子。
台阶格线8构成了平面面板3与插入片5的边界,对插入片5相对于平面面板3的弯折进行引导。如图3所示,台阶格线8相对于与其横向D2的内侧相邻的第一格线6的基线部6a向与偏移线部6b相同的一侧偏移。即,若着眼于设置于片材10的四个插入片5中的一个,则构成该插入片5与平面面板3的边界的台阶格线8被设置于:从该切口部4向横向D2的内侧延伸的偏移线部6b相对于从作为该插入片5的插入目的地的切口部4向横向D2的外侧延伸的基线部6a发生偏移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各第一格线6中,偏移线部6b相对于基线部6a向纵向D1的外侧偏移,因此台阶格线8相对于对应的基线部6a向纵向D1的外侧偏移。在此,例示了沿着横向D2延伸的(与横向D2平行的)台阶格线8。
作为台阶格线8与基线部6a在纵向D1上的距离的第二偏移尺寸(台阶格线8与基线部6a在纵向D1上的偏移尺寸)Y2被设定得比上述的第一偏移尺寸Y1小(Y2<Y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偏移尺寸Y1为约10[mm],与此相对,第二偏移尺寸Y2为约8[mm]。因此,台阶格线8位于比基线部6a向纵向D1的外侧偏移约8[mm]的位置。另外,台阶格线8与基线部6a相互平行。
[1-4.组装步骤]
以下,对将片材10组装成盖体20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将片材10在第一格线6及第二格线7处弯折,由此将切口面板2和平面面板3相对于中央面板1折起。另外,通过在台阶格线8处弯折片材10,由此将插入片5从平面面板3朝向切口面板2侧配置。
接着,如图5(a)所示,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插入切口部4。具体而言,在将插入片5配置于切口面板2的外表面侧后,使其末端部5a朝向切口部4的纵线部4a与横线部4b所成的角部移动。然后,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外表面侧插入切口部4的贯通孔4c。此时,插入片5首先从末端缘部5d起被插入贯通孔4c中。
如图5(b)所示,在成为末端部5a被配置于切口部4的横线部4b与第一格线6的偏移线部6b之间、且抵接缘部5c与切口部4的横线部4b抵接的状态后,末端部5a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完成。对于插入片5,在像这样完成了末端部5a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的状态下,末端部5a的全部或大部分被配置在切口面板2的内表面侧,并且基部5b的全部或大部分被配置在切口面板2的外表面侧,抵接缘部5c与切口部4的横线部4b抵接。在该状态下,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与切口面板2的重叠部2a重叠。
如上所述,末端部5a被插入到切口部4中的插入片5与设置有该切口部4的切口面板2卡合。由此,如图5(b)和图6所示,该切口面板2和延伸设置有插入片5的平面面板3以成大致直角的状态彼此连结。像这样与平面面板3连结的切口面板2通过如上述那样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外表面侧插入切口部4而成为被插入片5的基部5b从外表面侧压入的形态。另外,在图6中,用斜线(阴影线)表示瓦楞纸板的截面(沿片材10的厚度方向的端面)。
在通过设置于片材10的所有四组的切口部4及插入片5完成了上述的插入后,片材10的组装完成。在盖体20中,通过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维持为插入到切口部4中的状态,由此,四个侧面部22被维持为四棱筒状。这样,即使不使用紧固件(例如订书钉)、粘接剂等也能够由片材10组装成盖体20。另外,也能够通过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切口部4拔出而再次将盖体20解体(展开)成片材10。
[2.作用和效果]
(1)在片材10中,由于插入片5的末端部5a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比基部5b薄,因此能够提高末端部5a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即,由于插入片5的末端部5a形成为薄壁,因此,即使在切口部4所形成的开口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插入切口部4。因此,能够提高片材10的组装性。另外,在插入片5中,由于基部5b比末端部5a厚,因此,在对被插入到切口部4中的末端部5a进行支承的基部5b中,能够确保刚性和强度。由此,能够在组装状态下抑制末端部5a从切口部4脱开。因此,能够提高组装状态下的形状稳定性。
另外,由于通过如上述那样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插入切口部4而将切口面板2与平面面板3连结,因此,即使不使用连结件、粘接剂等,也能够将片材10组装成托盘形状。因此,与使用连结件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组装成本。另外,由于不需要连结件,因此不仅组装性得到提高,而且解体性(展开容易度)也得到提高,因此容易在运输时、保管时、处置时等预先成为被展开的状态(片材10的状态)。由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2)在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中,构成轮廓的末端缘部5d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比除了末端缘部5d以外的末端主体部5e薄,因此,在末端主体部5e中确保了末端部5a的刚性和强度,并且在最初被插入切口部4中的末端缘部5d处进一步提高了末端部5a的插入性。
(3)在切口面板2中,包含与插入切口部4中的插入片5的末端部5a重叠的区域的重叠部2a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比除了重叠部2a以外的其他部分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与重叠部2a重叠。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末端部5a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
(4)在切口面板2的重叠部2a中,构成切口部4的重叠缘部2d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比除了重叠缘部2d以外的重叠主体部2e薄,因此,在重叠主体部2e中确保了重叠部2a的刚性和强度,同时在构成切口部4的重叠缘部2d处进一步提高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的插入性。
(5)在片材10中,设置于切口面板2与插入片5之间的缝隙11的横向尺寸L6比插入片5的基部5b的厚度大。因此,如图5(a)、图5(b)所示,在插入片5的末端部5a被插入切口部4时或在组装状态下,容易避免切口面板2的横向D2的端部2c与插入片5的基部5b或平面面板3(与台阶格线8相邻的部分)发生干涉。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末端部5a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状态下的形状稳定性。
(6)关于瓦楞纸板,已知:与沿着孔方向延伸的线相比,在与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线的对抗弯折的反作用力更强(更难以弯折)。与此相对,如图2所示,在片材10中,在与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主线部6c上的第一切断线6d以比沿着孔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线部7c上的第二切断线7d短的间隔X1设置,因此,相对于第二主线部7c,能够提高第一主线部6c的弯折性。由此,在沿与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线部6c处也能够确保弯折性,因此,不仅平面面板3相对于中央面板1的折起变得容易,而且切口面板2相对于中央面板1的折起也变得容易。因此,通过将切口面板2及平面面板3更加恰当地折起,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状态下的形状稳定性。
此外,即使代替使第一切断线6d的间隔X1比第二切断线7d的间隔X2短的结构(或者在此基础上)而将第一切断线6d设定得比第二切断线7d长(L4>L5),也能够如上述那样相对于第二主线部7c提高第一主线部6c的弯折性。因此,在该情况下,切口面板2及平面面板3相对于中央面板1的折起也变得容易,从而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状态下的形状稳定性。
(7)在插入片5中,在末端部5a插入到切口部4的状态下与切口部4抵接的抵接缘部5c呈曲线状延伸,因此,即使在插入片5的末端部5a插入到切口部4时或在组装状态下抵接缘部5c被按压于切口部4,也能够缓和抵接缘部5c处的应力集中。由此,能够抑制插入片5的破损。另外,在对片材10进行冲裁时,也能够缓和抵接缘部5c处的应力集中,因此能够抑制片材10的破损。
(8)片材10由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瓦楞纸板形成,因此,与由一张(单层)瓦楞纸板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片材10的强度及刚性。由此,也能够应对重物的包装。
另一方面,关于由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瓦楞纸板形成的片材10,与由一张瓦楞纸板形成的片材相比,弯折性因厚度的增大而降低、或者切口部4难以打开,因此插入片5的插入性可能降低。对此,如上所述,若插入片5的末端部5a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比基部5b薄,则能够提高末端部5a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因此,在应对重物的包装的同时能够确保组装性。
(9)切口部4通过从第一格线6向纵向D1的外侧延伸的纵线部4a和从纵线部4a的纵向D1的外端部向横向D2的内侧延伸的横线部4b设置成L字状,因此,与设置成一条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所插入的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的脱开。更具体而言,通过横线部4b切开的缘部钩挂于插入片5(例如抵接缘部5c),由此能够抑制插入片5的移位。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状态下的形状稳定性。
另外,切口部4具有将纵线部4a和横线部4b所构成的角部切掉而成的三角形状的贯通孔4c,因此,与未设置贯通孔4c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切口部4的开口宽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片5的插入性。
(10)在片材10中,构成中央面板1和切口面板2的边界的第一格线6包括:基线部6a,其从切口部4向横向D2的外侧延伸;以及偏移线部6b,其从在切口部4中与基线部6a在纵向D1上错开的位置向横向D2的内侧延伸。因此,与偏移线部6b相对于基线部6a在纵向D1上没有偏移的情况相比,在将切口面板2相对于中央面板1在第一格线6处折起时,能够使切口部4更大地打开。由此,即使不用费力地用手将切口部4扩开、或者不用费力将插入片5弯曲,也容易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插入切口部4,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片5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片材10的组装性。
(11)偏移线部6b在切口部4与基线部6a的延长线6e之间相对于横向D2倾斜地延伸,因此,和偏移线部6b与横向D2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组装状态下的与偏移线部6b对应的部分(盖体20的侧面部22)的凹凸。另外,在盖体20中,由于切口面板2的一部分(侧面部22的一部分)与偏移线部6b相对应地朝向插入片5倾斜地设置,因此能够抑制插入到切口部4中的插入片5的末端部5a脱开。
(12)偏移线部6b从在切口部4中自基线部6a向纵向D1的外侧偏移的位置开始延伸,因此,在将切口面板2如上述那样折起时,能够使切口部4比基线部6a向外表面侧(盖体20的外侧)打开。由此,容易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外表面侧插入切口部4,因此,容易组装成利用插入片5从外表面侧将切口面板2压入的形态。
此外,在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外表面侧插入到切口部4中的形态的盖体20中,插入片5中的配置于侧面部22的内侧的主要的部分成为横向尺寸L3比基部5b小的末端部5a。与此相对,在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内表面侧插入到切口部4中的形态的盖体中,插入片5中的配置于侧面部22的内侧的主要的部分成为横向尺寸比末端部5a大的基部5b。
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外表面侧插入到切口部4的形态中,与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内表面侧插入到切口部4的形态相比,能够减小插入片5中的向侧面部22的内侧突出的部分。由此,在将盖体20安装于套筒体30的两端部31时,盖体20的侧面部22与套筒体30不易发生干涉,因此能够提高包装箱40的组装性。
(13)在由孔方向沿着纵向D1延伸的瓦楞纸板形成的片材10中,与沿着纵向D1的线的弯折相比,在沿着横向D2的线的弯折中,反作用力变大。利用这一点,在切口面板2和平面面板3相对于中央面板1折起的状态下,与平面面板3相比,更容易使切口面板2从中央面板1分离(反弹),而且,通过采用利用插入片5从外表面侧将切口面板2压入的形态,能够更适当地使切口面板2和插入片5卡合。因此,能够提高组装状态下的形状稳定性。
(14)由于构成平面面板3与插入片5的边界的台阶格线8相对于基线部6a向与偏移线部6b相同的一侧偏移,因此,在通过第一格线6折起的切口面板2中,使通过台阶格线8弯折的插入片5位于切口部4打开的一侧。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相对于比基线部6a更向外表面侧(盖体20的外侧)打开的切口部4,使通过台阶格线8弯折的插入片5位于切口部4打开的一侧、即切口面板2的外表面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片5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
(15)由于台阶格线8与基线部6a在纵向D1上的偏移尺寸Y2被设定得比基线部6a与偏移线部6b在纵向D1上的偏移尺寸Y1小,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相对于在通过第一格线6折起的切口面板2中打开的切口部4,通过台阶格线8弯折的插入片5位于向切口部4打开的一侧离开的位置。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切口部4向外表面侧(盖体20的外侧)打开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如下情况:通过台阶格线8弯折的插入片5位于比切口部4所构成的开口更向外表面侧离开的位置。这样,根据上述的第一偏移尺寸Y1与第二偏移尺寸Y2的大小关系(Y2<Y1)的设定,能够使通过台阶格线8弯折的插入片5的位置相对于切口部4所形成的开口恰当。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片5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并且,在组装状态下减小了插入片5与切口面板2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提高形状稳定性。
(16)在片材10中,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的横向尺寸L3被设定为从切口部4的纵向尺寸L1减去第一偏移尺寸Y1而得到的值以下。因此,通过相对于基线部6a偏移的偏移线部6b,如上述那样能够较大地打开切口部4,而且在组装状态的上下方向上,与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相比,能够更大地打开切口部4。因此,能够确保末端部5a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的横向尺寸L3设定为与上述的值相等(L3=L1-Y1)的情况下,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紧紧地插入切口部4,因此能够在组装状态下抑制末端部5a从切口部4脱开。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状态下的形状稳定性。
(17)基线部6a与偏移线部6b在纵向D1上的偏移尺寸Y1被设定为与片材10的厚度相同,因此能够使如上述那样折起的切口面板2中的切口部4的开口与片材10(插入片5)的厚度对应。由此,切口部4的开口幅度与插入片5的厚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变得恰当,因此,在确保了插入片5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的同时能够抑制插入到切口部4中的插入片5的末端部5a脱开。
(18)由于切口部4的纵向尺寸L1被设定为切口面板2的纵向尺寸L2的一半以上,因此能够在切口面板2的纵向D1的一半以上的区域中使插入片5与切口面板2卡合。由此,能够确保组装状态下的形状稳定性。
(19)根据组装片材10而成的盖体20,如上所述,能够提高组装性和解体性。因此,能够降低组装成本,并且在运输时、保管时、处置时等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20)根据具备四棱筒状的套筒体30、和安装于套筒体30的开口所在的两端部31的盖体20的包装箱40,如上所述,能够提高盖体20的组装性及解体性,因此能够降低组装成本,并且能够在运输时、保管时、处置时等实现省空间化。
[3.变形例]
图7是示出变形例的片材10′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相对于上述的片材10来说,本变形例的片材10′的第一格线6′和台阶格线8′不同。更具体而言,在片材10′中,偏移线部6b′及台阶格线8′相对于基线部6a′偏移的方向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此外,在图7中,对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要素相同或者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变形例中,第一格线6′的偏移线部6b′从在切口部4中相对于基线部6a′向纵向D1的内侧偏移的位置(后述的偏移点P2′)起向横向D2的内侧延伸。即,在切口部4中,与偏移线部6b′重叠的偏移点P2′相对于与基线部6a′重叠的基点P1′向纵向D1的内侧偏移。
基线部6a′从切口部4中的上述基点P1′向横向D2的外侧延伸。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基线部6a′也是沿着横向D2的直线状。
另外,偏移线部6b′在切口部4的纵线部4a与基线部6a′的延长线6e′之间相对于横向D2倾斜地延伸。更具体而言,偏移线部6b′从纵线部4a的纵向D1的内端部(内侧的端部)朝向横向D2的内侧且纵向D1的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到基线部6a′的延长线6e′上。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一主线部6c′在基线部6a′的延长线6e′上延伸,将横向D2的两侧的偏移线部6b′彼此连接。
台阶格线8’相对于与其横向D2的内侧相邻的第一格线6’的基线部6a’向与偏移线部6b’相同的一侧偏移。在本变形例的各第一格线6’中,由于偏移线部6b’相对于基线部6a’向纵向D1的内侧偏移,因此台阶格线8’相对于对应的基线部6a’向纵向D1的内侧偏移。在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例示了沿着横向D2延伸的(与横向D2平行的)台阶格线8′。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片材10′的组装中,在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插入到切口部4时,将插入片5配置于切口面板2的内表面侧,然后使其末端部5a朝向切口部4的纵线部4a与横线部4b所成的角部移动。然后,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内表面侧插入切口部4的贯通孔4c。关于插入片5,在这样的、末端部5a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末端部5a的全部或大部分被配置于切口面板2的外表面侧,并且基部5b的全部或大部分被配置于切口面板2的内表面侧。另外,如本变形例那样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内表面侧插入切口部4而组装成的盖体成为切口面板2从外表面侧将插入片5的基部5b压入的形态。
根据本变形例的片材10′,在将切口面板2相对于中央面板1折起时,能够使切口部4比基线部6a′向内表面侧(盖体20的内侧)打开。由此,容易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内表面侧插入切口部4,因此,容易组装成利用切口面板2将插入片5从外表面侧压入的形态。
在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内表面侧插入到切口部4的形态中,插入片5中的配置于侧面部22的外侧的主要的部分成为横向尺寸L3比基部5b小的末端部5a。与此相对,在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外表面侧插入到切口部4的形态中,插入片5中的配置于侧面部的外侧的主要的部分成为横向尺寸比末端部5a大的基部5b。
因此,在如本变形例那样将插入片5的末端部5a从内表面侧插入到切口部4的形态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提高盖体的侧面部的外侧的美观性。由此,能够提高盖体和应用了该盖体的包装箱的美观性。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台阶格线8′也相对于基线部6a′向与偏移线部6b′相同的一侧(纵向D1的内侧)偏移。因此,在通过第一格线6′折起的切口面板2中,使通过台阶格线8′弯折的插入片5位于切口部4打开的一侧。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片5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的片材10’,能够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得到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即,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插入片5的末端部5a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比基部5b薄,也能够提高末端部5a相对于切口部4的插入性。因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提高片材10′的组装性。
另外,第一格线6、6′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情况。例如,基线部6a、6a′也可以相对于横向D2倾斜,偏移线部6b、6b′也可以沿着横向D2(与横向D2平行地)延伸。另外,也可以省略上述的第一主线部6c、6c′、第一切断线6d。
第二格线7也不限定于上述的情况,例如也可以相对于纵向D1倾斜,也可以省略第二切断线7d。另外,也可以从片材10、10′中省略第一格线6、6′(基线部6a、6a′及偏移线部6b、6b′)、第二格线7及台阶格线8、8′。
上述的切口部4是一个例子。切口部4不限于上述那样的L字状,例如也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纵向D1和横向D2均交叉的倾斜的一条直线状。另外,也可以省略贯通孔4c。根据省略了贯通孔4c的切口部,能够抑制切口面板2的强度降低。
关于切口面板2,其整体可以形成为相同的厚度,也可以是,在重叠部2a中,重叠缘部2d和重叠主体部2e形成为彼此相等的厚度。
上述的插入片5也是一个例子。插入片5的上述的抵接缘部5c也可以具有棱角,也可以是其整体成为同一横向尺寸的形状。另外,在末端部5a中,末端缘部5d和末端主体部5e也可以形成为彼此相等的厚度。
另外,设置于片材10、10′的切口部4和插入片5的组数也可以小于四组。另外,上述的各种尺寸、它们的大小关系均为一例。
片材10、10’和盖体20也可以由一张(单层)瓦楞纸板形成,也可以由瓦楞纸板以外的片状部件形成。同样地,套筒体30并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三层瓦楞纸板制的套筒体。但是,从节省空间化的观点出发,套筒体30优选由能够折叠(弯折)的材料形成。
片材10、10’和盖体20的适用对象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包装箱40。片材10、10’和盖体20例如也可以应用为代替上述的套筒体30而具有底面部和侧面部的容器的上盖。
标号说明
1:中央面板;
2:切口面板(第一侧面板);
2a:重叠部;
2c:横向D2的端部;
2d:重叠缘部;
2e:重叠主体部;
3:平面面板(第二侧面板);
4:切口部;
4a:纵线部(第一线部);
4b:横线部(第二线部);
4c:贯通孔;
5:插入片;
5a:末端部;
5b:基部;
5c:抵接缘部;
5d:末端缘部;
5e:末端主体部;
6:第一格线;
6a:基线部;
6b:偏移线部;
6c:第一主线部;
6d:第一切断线;
6e:延长线;
7:第二格线;
7c:第二主线部;
7d:第二切断线;
8:台阶格线;
9:切口部;
10:片材;
11:缝隙;
20:盖体;
21:底面部;
22:侧面部;
23:凹部;
30:套筒体;
31:端部;
32:显示部;
40:包装箱;
D1:纵向(第一方向);
D2:横向(第二方向);
L1:切口部4的纵向尺寸;
L2:切口面板2的纵向尺寸;
L3:末端部5a的横向尺寸;
L4:第一切断线6d的长度;
L5:第二切断线7d的长度;
L6:缝隙11的横向尺寸;
L7:末端部5a的纵向尺寸;
L8:切口部4的横向尺寸;
P1:基点;
P2:偏移点;
S:收纳空间;
X1:第一切断线6d的间隔;
X2:第二切断线7d的间隔;
Y1:第一偏移尺寸(基线部6a与偏移线部6b在纵向D1上的偏移尺寸);
Y2:第二偏移尺寸(台阶格线8与基线部6a在纵向D1上的偏移尺寸)。

Claims (19)

1.一种片材,其能够被组装成托盘形状,所述片材具有:矩形状的中央面板;两个第一侧面板,它们与所述中央面板的第一方向的两侧连接;以及两个第二侧面板,它们与所述中央面板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两侧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具备:
切孔状的切口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板,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一侧面板;和
插入片,其具有基部和末端部,
所述基部从所述第二侧面板起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二侧面板连接,所述末端部从所述基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伸出,并且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比所述基部薄,所述末端部待被插入所述切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部的构成轮廓的末端缘部形成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除了所述末端缘部以外的末端主体部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板的重叠部形成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除了所述重叠部以外的其他部分薄,所述重叠部包含与插入到所述切口部的所述末端部重叠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叠部的构成所述切口部的重叠缘部形成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除了所述重叠缘部以外的重叠主体部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板与所述插入片之间的缝隙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基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由孔方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瓦楞纸板形成,
所述片材具备:
第一格线,其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所述第一格线构成所述中央面板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边界;和
第二格线,其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所述第二格线构成所述中央面板与所述第二侧面板的边界,
所述第一格线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切孔状的第一切断线,所述第一切断线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线部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第二格线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切孔状的第二切断线,所述第二切断线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线部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第一切断线和所述第二切断线中的在与所述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方比另一方长,并且/或者所述一方的所述间隔比所述另一方的所述间隔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片中的、在所述末端部被插入所述切口部的状态下与所述切口部抵接的抵接缘部呈曲线状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由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瓦楞纸板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具备第一格线,所述第一格线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且构成所述中央面板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边界,
所述切口部具有:第一线部,其从所述第一格线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延伸;第二线部,其从所述第一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内侧延伸;以及三角形状的贯通孔,其是将由所述第一线部与所述第二线部构成的角部切掉而成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具备第一格线,所述第一格线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且构成所述中央面板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边界,所述第一格线包含:基线部,其从所述切口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延伸;和偏移线部,其从所述切口部中与所述基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错开的位置起,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内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线部在所述切口部与所述基线部的延长线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地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线部从所述切口部中相对于所述基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偏移的位置起,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内侧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由孔方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瓦楞纸板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移线部从所述切口部中相对于所述基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内侧偏移的位置起,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内侧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具备台阶格线,所述台阶格线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状,且构成所述第二侧面板与所述插入片的边界,所述台阶格线相对于所述基线部向与所述偏移线部相同的一侧偏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格线与所述基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偏移尺寸小于所述基线部与所述偏移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偏移尺寸。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从所述切口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减去所述基线部与所述偏移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偏移尺寸所得到的值以下。
18.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由权利要求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组装而成。
19.一种包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装箱具备:
四棱筒状的套筒体,其包围着配置物品的收纳空间;和
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盖体,其被安装于所述套筒体的开口所位于的两端部。
CN202221690167.1U 2021-07-01 2022-06-30 片材、盖体以及包装箱 Active CN21849012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9828A JP2023006939A (ja) 2021-07-01 2021-07-01 シート材、蓋体、及び包装箱
JP2021-109828 2021-07-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0127U true CN218490127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06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90167.1U Active CN218490127U (zh) 2021-07-01 2022-06-30 片材、盖体以及包装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06939A (zh)
CN (1) CN218490127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06939A (ja) 2023-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8135158A (ja) 包装箱の組み立て方法
CN218490127U (zh) 片材、盖体以及包装箱
JP7156431B2 (ja) 包装箱
JP3219043U (ja) 箱用シート
JP7400612B2 (ja) シート材、蓋体、及び包装箱
JP7398585B1 (ja) 箱用シート
JP3220368U (ja) 箱用シート
CN110431082B (zh) 包装箱
JP2021075302A (ja) 包装箱
JP2019214430A (ja) 包装箱
JP7251599B1 (ja) 包装箱
JP3233894U (ja) 箱用シート
JP7369880B1 (ja) 箱用シート
JP7110513B1 (ja) 箱用シート
JP7435376B2 (ja) 包装箱
JP3237346U (ja) 箱用シート
CN211869946U (zh) 包装容器及包装容器用片材
JP6480631B1 (ja) 箱用シート
JP7444015B2 (ja) トレイ
JP7380495B2 (ja) トレイ
JP3234173U (ja) 箱用シート
JP3238587U (ja) 箱用シート
JP7368645B1 (ja) 箱用シート
JP7318452B2 (ja) 包装箱
JP6988685B2 (ja) トレ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