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53343U - 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53343U CN218453343U CN202222064708.6U CN202222064708U CN218453343U CN 218453343 U CN218453343 U CN 218453343U CN 202222064708 U CN202222064708 U CN 202222064708U CN 218453343 U CN218453343 U CN 2184533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plate
- support
- supporting unit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包括车厢支撑单元底部连接在车架上;动力单元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底部驱动车厢支撑单元翻转;后箱前门固定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前端上;后箱后门设置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后端上;左板块和右板块固定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左侧和右侧上,分别位于后箱后门的左右两端,后箱后门的左端锁扣在左板块上,后箱后门的右端铰接在右板块上;左侧门和右侧门的底部分别铰接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左侧和右侧上,前端可拆卸的锁扣在后箱前门上,后端分别锁扣在左板块和右板块上。本实用新型在翻转后车厢的基础上,实现了后箱后门、左侧门和右侧门能够打开闭合的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强度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领域,尤其是涉及电动自卸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
背景技术
新能源自卸车由于其具有翻转车厢的性能,广泛运用于筑建工程、货物运输中,通常自带倾斜功能,但是往往只能实现左侧或右侧或后侧,一侧车门的打开,为此,在卸货或载货的过程中,具有局限性。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难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包括:
车厢支撑单元,所述车厢支撑单元底部连接在车架1上;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底部驱动车厢支撑单元翻转;
后箱前门2,所述后箱前门2固定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前端上;
后箱后门3,所述后箱后门3设置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后端上;
左板块4和右板块5,所述左板块4和右板块5固定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左侧和右侧上,分别位于后箱后门3的左右两端,所述后箱后门3的左端锁扣在左板块4上,后箱后门3的右端铰接在右板块5上;
左侧门6和右侧门7,所述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底部分别铰接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左侧和右侧上,前端可拆卸的锁扣在后箱前门2上,后端分别锁扣在左板块4和右板块5上。
根据优选方案,车厢支撑单元包括:
支撑架8,所述支撑架8的顶部安装有底板12,底部焊接有平行于长边的主梁9;
主梁9,所述主梁9靠近后箱后门3的一侧安装有铰接口位于下方的铰接座10;
铰接座10,所述铰接座10连接在车架1的后端上,提供车厢支撑单元旋转的中心。
根据优选方案,主梁9设置有一对,以支撑架8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根据优选方案,动力单元包括:
液压缸11,所述液压缸11竖直设置,液压轴的顶部与底板12连接,
支架13,所述液压缸11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支架13上,支架13的顶部固定在车架1底端。
根据优选方案,底板12对应液压轴设置有倒置的三角形状的连接座14。
根据优选方案,底板12位于连接座14的四周均设置有一号加强筋15。
根据优选方案,液压缸11位于车厢支撑单元的中部或中部靠后的位置上。
根据优选方案,左板块4和右板块5分别包括:
后挡板451,所述后挡板451围绕形成C型结构的方形框;
顶封板452和内封板453,所述顶封板452焊接在后挡板451的顶部,内封板453焊接在后挡板451的内侧开口处,形成外部封闭,内侧空心的方形块结构;
后挡板451靠近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一侧上安装有锁扣结构454。
根据优选方案,左板块4的后端对应后箱后门3的锁扣结构设置有挂钩456。
根据优选方案,右板块5的后端对应后箱后门3的右端设置有铰接结构。
根据优选方案,左侧门6和右侧门7分别包括:
门框671,所述门框671的底部铰接在支撑架8上;
支撑板672,所述支撑板672内嵌在门框671形成的方形结构中;
护板673,所述支撑板672的外侧面两端抵设在护板673上;
门扣674,门框671的前后两端还分别安装有门扣674。
根据优选方案,后箱前门2的两端、左板块4和右板块5上对应门扣674设置有锁扣结构。
根据优选方案,护板673成L型,水平端用于抵设支撑板672的外侧面,竖直端卡设在门框671的竖直侧板内。
根据优选方案,支撑板672的内侧设置有至少等间距排布的二号加强筋675。
本实用新型采用车厢支撑单元、动力单元、后箱前门、后箱后门、左板块、右板块、左侧门和右侧门,在翻转后车厢的基础上,实现了后箱后门、左侧门和右侧门能够打开闭合的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强度稳定。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关于左板块、后箱后门和右板块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关于右侧门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关于右侧门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标号说明
1、车架;2、后箱前门;3、后箱后门;4、左板块;5、右板块;6、左侧门;7、右侧门;
8、支撑架;9、主梁;10、铰接座;11、液压缸;12、底板;13、支架;14、连接座;
15、一号加强筋;
451、后挡板;452、顶封板;453、内封板;454、锁扣结构;456、挂钩;
671、门框,672、支撑板,673、护板,674、门扣,675、二号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与附图所展示的实施例相比,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的可行实施方案可以具有更少的部件、具有附图未展示的其他部件、不同的部件、不同地布置的部件或不同连接的部件等。此外,附图中两个或更多个部件可以在单个部件中实现,或者附图中所示的单个部件可以实现为多个分开的部件。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用于自卸车设备中,本实用新型对车厢装载货物的类型不做限制,但该具有三开门的结构特别适用于电动自卸车中。
总体上,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主要包括车厢支撑单元、动力单元、后箱前门2、后箱后门3、左板块4、右板块5、左侧门6和右侧门7。其中,可以参见图1,其示出了车厢支撑单元、动力单元、后箱前门2、后箱后门3、左板块4、右板块5、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布置关系。
如图1和2所示,自卸车后箱的车厢支撑单元的支撑架8内设置有一对主梁9,主梁9的后端通过底部的铰接座10连接在车架1的后端,作为车厢支撑单元旋转的中心;车厢支撑单元的底板12的底部通过倒置的三角形状的连接座14连接竖直安装的液压缸11的伸缩液压轴顶部,利用液压缸11实现抬起或降落车厢支撑单元的目的。
为了后车厢稳定的旋转,以及旋转过程中的强度,为此,液压缸11的安装位置位于车厢支撑单元的中部或中部靠后的位置上,液压缸11的安装结构是通过支架13的顶部固定在车架1底端,同时,与液压缸11直接连接的连接座的四周在底板12上布置有一号加强筋15。
如前文所述,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车厢具有三开门的特性,其中后箱前门2固定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前端上,是不可动的,作为基准;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底部分别铰接在支撑架8的左侧和右侧上,通过铰接实现打开和闭合;支撑单元的后端设置有可以开合的后箱后门3。
需要具体说明的是在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后方,后箱后门3的两侧,在支撑架8的左侧和右侧上还对应固定安装有左板块4和右板块5,其作用是用于锁扣左侧门6、右侧门7和后箱后门3;
具体的,左板块4和右板块5分别包括后挡板451围绕形成C型结构的方形框,将顶封板452焊接在后挡板451的顶部,内封板453焊接在后挡板451的内侧开口处,形成外部封闭,内侧空心的方形块结构;
为了实现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启闭,由于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门框671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门扣674,左板块4和右板块5的后挡板451靠近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一侧上对应安装有锁扣结构454;其次,后箱前门2的两端、左板块4和右板块5上对应门扣674设置有锁扣结构。
为了实现后箱后门3的启闭,后箱后门3的左端锁扣在左板块4的挂钩456上,后箱后门3的右端铰接在右板块5的铰接结构上。
在此基础上优选的,左侧门6和右侧门7分别布置成包括门框671和内嵌在门框671形成的方形结构中的支撑板672组成,其中为了提高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强度和使用寿命,支撑板672的两端和对应的门框671之间布置有L型的护板673,护板673的水平端用于抵设支撑板672的外侧面,竖直端卡设在门框671的竖直侧板内;此外,支撑板672的内侧设置有至少等间距排布的二号加强筋675。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7)
1.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厢支撑单元,所述车厢支撑单元底部连接在车架(1)上;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底部驱动车厢支撑单元翻转;
后箱前门(2),所述后箱前门(2)固定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前端上;
后箱后门(3),所述后箱后门(3)设置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后端上;
左板块(4)和右板块(5),所述左板块(4)和右板块(5)固定安装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左侧和右侧上,分别位于后箱后门(3)的左右两端,所述后箱后门(3)的左端锁扣在左板块(4)上,后箱后门(3)的右端铰接在右板块(5)上;
左侧门(6)和右侧门(7),所述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底部分别铰接在车厢支撑单元的左侧和右侧上,前端可拆卸的锁扣在后箱前门(2)上,后端分别锁扣在左板块(4)和右板块(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支撑单元包括:
支撑架(8),所述支撑架(8)的顶部安装有底板(12),底部焊接有平行于长边的主梁(9);
主梁(9),所述主梁(9)靠近后箱后门(3)的一侧安装有铰接口位于下方的铰接座(10);
铰接座(10),所述铰接座(10)连接在车架(1)的后端上,提供车厢支撑单元旋转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包括:
液压缸(11),所述液压缸(11)竖直设置,液压轴的顶部与底板(12)连接,
支架(13),所述液压缸(11)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支架(13)上,支架(13)的顶部固定在车架(1)底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11)位于车厢支撑单元的中部或中部靠后的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板块(4)和右板块(5)分别包括:
后挡板(451),所述后挡板(451)围绕形成C型结构的方形框;
顶封板(452)和内封板(453),所述顶封板(452)焊接在后挡板(451)的顶部,内封板(453)焊接在后挡板(451)的内侧开口处,形成外部封闭,内侧空心的方形块结构;后挡板(451)靠近左侧门(6)和右侧门(7)的一侧上安装有锁扣结构(45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门(6)和右侧门(7)分别包括:
门框(671),所述门框(671)的底部铰接在支撑架(8)上;
支撑板(672),所述支撑板(672)内嵌在门框(671)形成的方形结构中;
护板(673),所述支撑板(672)的外侧面两端抵设在护板(673)上;
门扣(674),门框(671)的前后两端还分别安装有门扣(67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673)成L型,水平端用于抵设支撑板(672)的外侧面,竖直端卡设在门框(671)的竖直侧板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64708.6U CN218453343U (zh) | 2022-08-08 | 2022-08-08 | 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64708.6U CN218453343U (zh) | 2022-08-08 | 2022-08-08 | 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53343U true CN218453343U (zh) | 2023-02-07 |
Family
ID=85123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64708.6U Active CN218453343U (zh) | 2022-08-08 | 2022-08-08 | 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53343U (zh) |
-
2022
- 2022-08-08 CN CN202222064708.6U patent/CN21845334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74894B2 (en) | Movable bulkhead system to increase load capacity of a vehicle | |
US6059341A (en) | Quarter side storage compartment | |
EP3061636A1 (en) | Tailgate with load area extender for utility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 |
CN102351014A (zh) | 一种多功能翼展式货车及货车厢体 | |
US6447051B1 (en) | Extended cab pickup truck with cab load container | |
JP7162808B2 (ja) | 貨物自動車の荷箱の上扉、荷室形成用構造体および貨物自動車 | |
US4743058A (en) | Tailgate construction | |
CN218453343U (zh) | 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 | |
CN210852680U (zh) | 车厢后门结构 | |
CN216641766U (zh) | 一种厢式车后门互锁结构 | |
JP3253494B2 (ja) | 自動車 | |
JP4157194B2 (ja) | バン型車両荷箱の扉構造 | |
CN215042353U (zh) | 一种对开式自卸车后门 | |
CN214453675U (zh) | 一种可折叠的仓储箱 | |
CN211969438U (zh) | 用于轨道车辆的门立柱罩部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 |
JP2007145092A (ja) | 車体構造 | |
CN218907024U (zh) | 一种用于自卸车的后门开启机构 | |
CN210707386U (zh) | 一种贯通式厢式中置轴列车 | |
CN217649548U (zh) | 货厢对开式背门结构 | |
CN217672330U (zh) | 一种集装箱滑道式翻转机构及侧翻自卸集装箱 | |
CN216069866U (zh) | 一种矿用自卸车用工具箱及矿用自卸车 | |
CN211109235U (zh) | 一种双钩固定车厢门锁定结构 | |
CN218702935U (zh) | 一种用于运输大型爆炸物品的爆破器材运输车 | |
CN219077305U (zh) | 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 | |
CN217625371U (zh) | 一种集装箱门及散货集装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