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77305U - 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77305U CN219077305U CN202222413133.4U CN202222413133U CN219077305U CN 219077305 U CN219077305 U CN 219077305U CN 202222413133 U CN202222413133 U CN 202222413133U CN 219077305 U CN219077305 U CN 2190773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body
- frame
- door
- cross
- longitudinal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其中车身门框包括上框体、下框体、左框体以及右框体;上框体、左框体、下框体以及右框体依次连接,围合形成框口;上框体的中空部与下框体的中空部相对,左框体的中空部位与右框体的中空部位相对;上框体用于连接转动机构,以便通过转动机构与掀背门的上端转动连接;下框体用于连接锁紧机构,以便通过锁紧机构锁紧或松开掀背门的下端。在本实用新型中,车身门框是由四个框体依次连接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不仅能为掀背门的安装提供足够的强度支撑,同时也能大大优化车身刚度以及模态等性能,可以在掀背门和框口二者的尺寸较大时,有效减小异响,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
背景技术
掀背式汽车的掀背门通常安装在车身的尾门框上,其中,掀背门与尾门框的框口匹配,用于打开或者封闭尾门框的框口。
通过掀背门的设置可以极大程度地方便货物的装卸,并便于乘员上下车。除此之外,掀背门处于打开状态时还可以为用户遮阳挡雨,从而大大扩展用户的使用场景。
但是,当掀背门和框口二者的尺寸较大时,会影响整车刚度以及模态,进而引起异响,导致整车NVH性能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汽车中掀背门和框口二者的尺寸较大时,会影响整车刚度以及模态,进而引起异响,导致整车NVH性能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门框,用于连接掀背门,以便通过掀背门打开或者封闭所述车身门框的框口;所述车身门框包括上框体、下框体、左框体以及右框体;所述上框体、所述左框体、所述下框体以及所述右框体依次连接,围合形成所述框口;所述上框体的中空部与所述下框体的中空部相对,所述左框体的中空部位与所述右框体的中空部位相对。
可选的,所述上框体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多个上加强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前后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二横梁的前方;各所述上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各所述上加强梁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上框体还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左右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上;且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均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上加强梁的交接处。
可选的,所述上加强梁为弧形结构,所述上加强梁的凹面朝向所述下框体。
可选的,所述左框体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以及多个左加强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前后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纵梁位于所述第二纵梁的前方;各所述左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各所述左加强梁沿着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纵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
可选的,所述右框体包括第三纵梁、第四纵梁以及多个右加强梁;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前后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纵梁位于所述第四纵梁的前方;各所述右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各所述右加强梁沿着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之间的间距。
可选的,所述下框体包括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多个下加强梁以及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前后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横梁位于所述第四横梁的前方;各所述下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各所述下加强梁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在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下加强梁的交接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车身门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掀背门、转动机构、锁紧机构,以及上述的车身,所述掀背门转动连接在所述车身的车身门框上;所述上框体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并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掀背门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下框体与所述锁紧机构连接,并通过所述锁紧机构锁紧或松开所述掀背门的下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中,车身门框是由四个框体依次连接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不仅能为掀背门的安装提供足够的强度支撑,同时也能大大优化车身刚度以及模态等性能,可以在掀背门和框口二者的尺寸较大时,有效减小异响,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上框体处的局部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车身的下框体处的局部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左框体和右框体处的局部视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车身;10、车身门框;10a、框口;
1、上框体;11、第一横梁;12、第二横梁;13、上加强梁;14、第一安装板;15、第二安装板;
2、下框体;21、第三横梁;22、第四横梁;23、下加强梁;24、第三安装板;
3、左框体;31、第一纵梁;32、第二纵梁;33、左加强梁;34、第四安装板;
4、右框体;41、第三纵梁;42、第四纵梁;43、右加强梁;44、第五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汽车包括车身100和与车身100连接的掀背门,其中,车身100具有车身门框10,使用时可以从车身门框10的框口10a处向车身100内放置货物或者将车身100内的货物取出,同时,在一些场景中,乘客也可以从框口10a处上下车。掀背门转动连接在车身门框10上,通过掀背门可以打开或者封闭车身门框10的框口10a。另外,车身门框10可以是尾门框,此时,掀背门为尾门。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车身门框10包括上框体1、下框体2、左框体3以及右框体4;其中,上框体1、左框体3、下框体2以及右框体4依次连接,四者围合形成框口10a;另外,上框体1的中空部与下框体2的中空部相对,左框体3的中空部与右框体4的中空部相对;上框体1用于连接转动机构,转动机构与掀背门连接,通过转动机构实现上框体1与掀背门的上端转动连接;下框体2用于连接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可以与掀背门的下端的相应锁扣配合,以便通过锁紧机构锁紧或松开掀背门的下端。
使用时,当掀背门封闭框口10a时(也即掀背门关闭时),掀背门的下端靠近下框体2,且掀背门上的锁扣可以与下框体2上的锁紧机构配合,以实现掀背门的锁紧。当需要打开框口10a时(也即需要打开掀背门时),可以控制锁扣和锁紧机构脱离配合,以松开掀背门,然后再对掀背门施力使其向外转动,此时掀背门的下端逐渐远离下框体2,进而实现框口10a的打开。其中,转动机构可以是铰链等现有机构,通过转动机构实现两个物体转动连接的方式也为现有技术。另外,锁扣和锁紧机构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门框10相当于是由四个框体依次连接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不仅能为掀背门的安装提供足够的强度支撑,同时也能大大优化车身100的刚度以及模态等性能,可以在掀背门和框口10a二者的尺寸较大时,有效减小异响,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各框体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身门框10的强度。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框体1包括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以及多个上加强梁13;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前后间隔设置,且第一横梁11位于第二横梁12的前方;各上加强梁1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横梁11和所述第二横梁12,且各上加强梁13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此时,整个上框体1呈梯子形状,可以使自身具有更高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是指大于或等于两个。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之间的间隔区域便为上框体1的中空部位,此时上框体1的中空部位包括开环空间和闭环空间,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以及最左侧的上加强梁13围合形成一个开环空间,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以及最右侧的上加强梁13围合形成另一个开环空间,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以及相邻两个上加强梁13围合形成一个闭环空间。另外,各上加强梁1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连接。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框体1还包括第一安装板14和第二安装板15,其中,第一安装板14和第二安装板15左右间隔设置在第二横梁12上;且第一安装板14和第二安装板15均连接在第二横梁12与上加强梁13的交接处,组装时,第一安装板14和第二安装板15均用于与转动机构连接。这样设置可以提高转动机构的安装点的刚度,从保证掀背门安装稳定。
另外,第一安装板14和第二安装板15均可以焊接在第二横梁12和上加强梁13的交接处。此外,组装后,第一安装板14和第二安装板15分别通过一个铰链与掀背门连接。
如图2所示在,在一实施例中,上加强梁13为弧形结构,且上加强梁13的凹面朝向下框体2,也即上加强梁13的凹面朝下,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上框体1的强度。另外,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也均为弧形弯折结构,其中,第一横梁11的凹面朝下,第二横梁12的凹面朝前。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下框体2包括第三横梁21、第四横梁22以及多个下加强梁23;第三横梁21和第四横梁22前后间隔设置,且第三横梁21位于第四横梁22的前方;各下加强梁2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横梁21和第四横梁22,各下加强梁23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组装后,第三横梁21与车身100的底盘连接。
另外,下框体2还包括第三安装板24,第三安装板24连接在第四横梁22和下加强梁23的交接处,用于安装锁紧机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锁紧机构安装点的刚度,保证锁紧机构和锁扣配合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左框体3包括第一纵梁31、第二纵梁32以及多个左加强梁33;第一纵梁31和第二纵梁32前后间隔设置,且第一纵梁31位于第二纵梁32的前方;各左加强梁3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纵梁31和所述第二纵梁32,各左加强梁33沿着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此时,整个左框体3呈梯子形状,可以使自身具有更高的强度。
另外,第一纵梁31、第二纵梁32以及最上侧的左加强梁33三者围合形成一个开环空间,第一纵梁31、第二纵梁32以及相邻两个左加强梁33四者围合形成一个闭环空间。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纵梁31分别与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连接,第二纵梁32与第二横梁12连接。此时,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最左侧的上加强梁13以及第一纵梁31围合形成闭环空间,第一纵梁31、第二纵梁32、最上侧的左加强梁33以及第二横梁12围合形成闭环空间。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最下侧的左加强梁33与最左侧的下加强梁23连接。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右框体4包括第三纵梁41、第四纵梁42以及多个右加强梁43;第三纵梁41和第四纵梁42前后间隔设置,且第三纵梁41位于第四纵梁42的前方;各右加强梁4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纵梁41和第四纵梁42,各右加强梁43沿着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左框架和右框架的结构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在左右方向上,第一纵梁31和第三纵梁41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纵梁32和第四纵梁42之间的间距,这样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身门框10的强度。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左框架还包括第四安装板34,第四安装板34连接在第二纵梁32和左加强梁33的交接处。右框架还包括第五安装板44,第五安装板44连接在第四纵梁42和右加强梁43的交接处。第四安装板34和第五安装板44均用于安装气弹簧,气弹簧用于与掀背门连接,以便支撑掀背门。这样设置可以大大提高尾门铰链安装点的刚度,从而保证尾门安装稳定。
另外,组装后,汽车相对一平面左右对称,此时左框架和右框架也相对该平面左右对称,上框体1也相对该平面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下框体2也相对该平面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门框,用于连接掀背门,以便通过掀背门打开或者封闭所述车身门框的框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门框包括上框体、下框体、左框体以及右框体;
所述上框体、所述左框体、所述下框体以及所述右框体依次连接,围合形成所述框口;
所述上框体的中空部与所述下框体的中空部相对,所述左框体的中空部与所述右框体的中空部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门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多个上加强梁;
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前后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二横梁的前方;
各所述上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各所述上加强梁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门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还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
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左右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上;
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均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上加强梁的交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门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梁为弧形结构,所述上加强梁的凹面朝向所述下框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门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框体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以及多个左加强梁;
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前后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纵梁位于所述第二纵梁的前方;
各所述左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各所述左加强梁沿着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门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门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框体包括第三纵梁、第四纵梁以及多个右加强梁;
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前后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纵梁位于所述第四纵梁的前方;
各所述右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各所述右加强梁沿着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之间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门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体包括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多个下加强梁以及第三安装板;
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前后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横梁位于所述第四横梁的前方;
各所述下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各所述下加强梁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在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下加强梁的交接处。
9.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身门框。
10.一种汽车,包括掀背门、转动机构和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所述掀背门转动连接在所述车身的车身门框上;
所述上框体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并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掀背门的上端转动连接;
所述下框体与所述锁紧机构连接,并通过所述锁紧机构锁紧或松开所述掀背门的下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13133.4U CN219077305U (zh) | 2022-09-09 | 2022-09-09 | 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13133.4U CN219077305U (zh) | 2022-09-09 | 2022-09-09 | 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77305U true CN219077305U (zh) | 2023-05-26 |
Family
ID=86388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13133.4U Active CN219077305U (zh) | 2022-09-09 | 2022-09-09 | 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77305U (zh) |
-
2022
- 2022-09-09 CN CN202222413133.4U patent/CN2190773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1138864A (ja) |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US7543875B2 (en) | Tailgate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 |
CN219077305U (zh) | 车身门框、车身及汽车 | |
US20010030448A1 (en) | Sport utility truck with back door at rear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US11691485B2 (en) | Combination interior trim and reinforcement for exterior resin pane | |
JP4314991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3253494B2 (ja) | 自動車 | |
US12090957B2 (en) | Structural impact assembly and vehicle having structural impact assembly | |
US11414135B2 (en) | Moveable reinforcement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 | |
JP5380519B2 (ja) | 車両用ドア | |
KR102506240B1 (ko) | 차량용 루프박스 | |
CN112172928B (zh) | 车身后部构造 | |
JP4822056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CN220363284U (zh) | 车辆 | |
JP2006306257A (ja) | 車両ルーフ部における緩衝部材取付構造 | |
CN213008410U (zh) |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2556538U (zh) | 一种目标假车专用拖车 | |
CN214138517U (zh) | 车内支撑连接装置、车厢及货车 | |
JP3815124B2 (ja) | チャイルドアンカー構造 | |
CN213831895U (zh) | 后地板结构及电动车辆 | |
CN218453343U (zh) | 一种自卸车用三开门车厢 | |
CN221678829U (zh) | 一种铰链加强板、行李箱盖及汽车 | |
US11845493B1 (en)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having reinforcement assembly | |
CN221162641U (zh) | 一种厢式货车驾驶室隔板组件和厢式货车 | |
CN221023890U (zh) | 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1 Address after: Room 201-1, 2nd Floor, Building 15, No. 21 Tianhou Road, Nansha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1458 Patentee after: Qiji Automotive Technology (Guang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30 23 building, Cheng Yue mansion 448-458, Dongfeng Middle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