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2928B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2928B
CN112172928B CN202010633937.8A CN202010633937A CN112172928B CN 112172928 B CN112172928 B CN 112172928B CN 202010633937 A CN202010633937 A CN 202010633937A CN 112172928 B CN112172928 B CN 1121729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pillar
vehicle body
vehicle
groov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339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72928A (zh
Inventor
河津礼可
樋口雅彦
说田宗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72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2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72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29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在车身后部(1a)设置的后柱(10),该后柱(10)包括;后柱外构件(3);后柱内构件(2),其设置在后柱外构件(3)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后沟槽(4),其设置在后柱外构件(3)与后柱内构件(2)之间。后柱内构件(2)具有俯视观察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21a)。后沟槽(4)具有俯视观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凹形状的凹形状部(4a),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与鼓出部(21a)的内壁(21c)结合。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的构造,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中,将具有在上端部形成的延伸部(60a)的后柱加强部(60)配置在后柱(RP)内。延伸部(60a)通过分别与车顶轨(RR)的凸缘部和后柱外构件(50)的上端部的腹部接合,从而提高车顶轨(RR)、后封头(41、42)及后柱(RP)的三叉部(α)的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85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通过在后柱(RP)内设有后柱加强部(60)来提高三叉部(α)的刚性。但是,在车身后部要求不增加部件数量而进一步提高刚性。
因而,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前述问题而提出的发明,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在车身后部设置的后柱,该后柱包括:后柱外构件;后柱内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后柱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后沟槽,其设置在所述后柱外构件与所述后柱内构件之间,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柱内构件具有俯视观察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所述后沟槽具有俯视观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凹形状的凹形状部,所述凹形状部的底部与所述鼓出部的内壁结合。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一例的图,是示出后柱的从后侧观察的要部概略后视图。
图2是示出后柱的内部构造的从车内侧观察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图3是示出后柱的内部构造的从上方观察的要部概略放大横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放大剖视图。
图5是示出后柱的内部构造的从车外侧观察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图6是示出后柱的内部构造的从车外侧的斜后方观察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安全带卷收装置的设置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立体图。
图8是示出后组合灯的设置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后部构造
1a 车身后部
1d 后车门开口部
2 后柱内构件
2a 加强筋
3 后柱外构件
4 后沟槽
4a 凹形状部
4b 底部
4c 凹槽空间
5 连结框架部件
6 后柱外侧加强件
7 打开保持部加强件
8 肩部锚定件托架
9 后组合灯
10 后柱
11 车外侧闭合截面
12 闭合截面
21a 鼓出部
21c 内壁
91 外壳
91a 凸部(伸出部)
SR 安全带卷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中,“前”设为车辆的前侧,“后”设为车辆的后侧,“上”设为铅直上方侧,“下”设为铅直下方侧,“左右”设为车宽方向侧。
《车辆》
首先,在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之前,说明具备车身后部构造1的车辆。
如图1所示,车辆只要是在车身后部1a具有后柱10的汽车即可。因此,车辆的种类、形状等并无特别限定。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车身后部1a的车身侧部1c具有用于设置侧车门(图示省略)的后车门开口部1d、在车身后部1a的后面侧设有用于设置后车门(图示省略)的后尾门开口部1e的乘用车为例进行说明。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因此主要说明后部左座席侧,对于后部右座席侧适当省略说明。
《车身后部构造》
如图1或图2所示,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1具备配置为后柱10上的后柱内构件2、后柱外构件3、后沟槽4、连结框架部件5、后柱外侧加强件6、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肩部锚定件托架8(参照图6)、后柱装饰件(图示省略)、安全带卷收装置SR(参照图7)及后组合灯9而成。
如图1或图3所示,车身后部1a的左右车身侧部1c的外面的大致整体由后柱外构件3形成。在该车身侧部1c设有例如后车门开口部1d、后尾门开口部1e、后轮罩1f及加油口部或充电口部3a。
如图1所示,在车身后部1a的车身上部1b设有构成顶棚的板部位的车顶板13、构成顶棚的骨架部位的顶盖拱顶(图示省略)及从顶盖拱顶的左右端部向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轨(图示省略)。
如图4所示,后车门开口部1d为供后侧车门(图示省略)以能够开闭的方式配置的开口。后车门开口部1d将后柱外构件3的后车门开口凸缘部3b、后柱内构件2的内面板前凸缘部2b接合而形成。
后尾门开口部1e为供后车门(图示省略)以能够开闭的方式配置的开口。后尾门开口部1e将与后柱外构件3的后端部接合的后沟槽4的车内侧凸缘部4d与后柱内构件2的内面板后凸缘部2c接合而形成。后轮罩1f(参照图3)设置在左右车身侧部1c的车内侧下部。
《后柱》
图4所示的后柱10为设置在后部座席的左右的斜后方以支撑构成顶棚的车顶板13(参照图1)等部件的支柱部。后柱10包括:后柱外构件3;后柱内构件2,其设置在后柱外构件3的车宽方向内侧;后沟槽4,其设置在后柱内构件2的后端与后柱外构件3的后端之间;以及后柱装饰件(图示省略),其形成车宽方向内面。在后柱10上形成有后述的车外侧闭合截面11和闭合截面12这两个闭合截面。
<后柱内构件>
后柱内构件2为在后柱外构件3及后沟槽4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的面板部件。后柱内构件2的上端部与车顶侧轨(图示省略)连结,下端部延伸至后轮罩1f(参照图3及图7),前端部配置在后车门开口部1d,后端部形成在整个后尾门开口部1e。后柱内构件2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凹形状的加强筋2a;在后柱内构件2的前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内面板前凸缘部2b;以及在后柱内构件2的后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内面板后凸缘部2c。
如图2所示,后柱内构件2将框架形状的后侧内框架部21、面板形状的内面板部22、框架形状的前侧内框架部23、框架形状的后柱上部内构件24这四个部件接合而一体化。在后柱内构件2中,后侧内框架部21与前侧内框架部23夹着内面板部22以适当的间隔连结,该间隔配置为随着趋向下侧而逐渐扩宽。
如图2所示,在后柱内构件2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连结框架部件5。如图5或图6所示,在后柱内构件2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后柱外侧加强件6及肩部锚定件托架8。如图6所示,在后柱内构件2的后侧接合有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及后沟槽4。
如图3及图4所示,后侧内框架部21为横剖观察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而形成为大致帽形状(凸形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金属制板状部件。后侧内框架部21包括鼓出部21a、在鼓出部21a的前端部形成的连结凸缘部21b及在鼓出部21a的后端部形成的内面板后凸缘部2c而成。
鼓出部21a为用于对后柱内构件2进行加强的加强部。鼓出部21a横剖观察形成为向宽度方向内侧鼓出的凹部形状。
连结凸缘部21b为将鼓出部21a的前端部以倒L字状弯折而形成的凸缘部。连结凸缘部21b从鼓出部21a的前端部上端到前端部下端形成为大致带状。在连结凸缘部21b进一步重叠配置内面板部22的连结凸缘抵接部22a和与连结凸缘抵接部22a重叠的肩部锚定件托架8的后侧连结凸缘重叠部8c并接合。
如图3及图4所示,内面板部22为连结后侧内框架部21与前侧内框架部23的连结部件。内面板部22由横剖观察形成为层差状的金属制板状部件构成。内面板部22包括加强筋2a、连结凸缘抵接部22a、内面板前凸缘部2b及在内面板前凸缘部2b的附近形成的层差部22b。在层差部22b的下端部接合前侧内框架部23的上端部。
如图4及图6所示,加强筋2a为纵剖观察以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状态弯折形成为凹槽状而被加强的加强部。加强筋2a以连接由后柱内构件2和后沟槽4形成的闭合截面12与后车门开口部1d的方式配置。
前侧内框架部23为横剖观察形成为大致帽形状(凸形状)的板状车架部件。如图2所示,前侧内框架部23从内面板部22的前侧下端部从向下方向延伸设置。前侧内框架部23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而形成的突部23a、在突部23a的前端部形成的前侧凸缘部23b及在突部23a的后端部形成的后侧凸缘部23c。
突部23a横剖观察形成为凹槽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在突部23a接合连结框架部件5的前侧接合部5a。
如图2所示,后柱上部内构件24为与后侧内框架部21的上部接合的连结部件。
<后柱外构件>
如图3及图4所示,后柱外构件3为设置在车辆的左右外侧而形成后柱10的左右外面的面板部件。后柱外构件3包括加油口部或充电口部3a(参照图1)、后车门开口凸缘部3b、后柱外构件部3c及柱外侧凸缘部3d。
图1所示的加油口部或充电口部3a为通过加油口盖、充电端口盖等盖体31封堵及开放的开口。加油口部或充电口部3a形成在后柱外构件部3c的大致中央部。
如图3及图4所示,后车门开口凸缘部3b为与内面板前凸缘部2b接合的接合部。
后柱外构件部3c为形成后柱10的车外侧的外面的部位。在后柱外构件部3c的车内侧的表面接合后柱外侧加强件6。
柱外侧凸缘部3d形成在后柱外构件部3c的后侧,为与后沟槽4的车外侧凸缘部4e接合的接合部。
<后沟槽>
如图3及图4所示,后沟槽4为设置在后柱10的后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金属制板部件。后沟槽4设置在后柱外构件3与后柱内构件2之间,俯视观察以向前方向鼓出的状态形成为大致帽状。后沟槽4包括凹形状部4a、底部4b、凹槽空间4c、车内侧凸缘部4d、车外侧凸缘部4e及灯单元设置部4f。
在后柱10形成有在后沟槽4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的闭合截面12和在该后沟槽4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的车外侧闭合截面11。闭合截面12由后沟槽4和后侧内框架部21形成。车外侧闭合截面11由后沟槽4、后柱内构件2及后柱外构件3形成。像这样,后沟槽4设置为,将由后柱内构件2和后柱外构件3形成的空间部划分为闭合截面12和车外侧闭合截面11。
凹形状部4a为俯视观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凹形状的后沟槽4的加强部。在凹形状部4a的车内侧的表面通过点焊接合用于安装尾门打开保持件(图示省略)的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
底部4b为凹形状部4a凹陷而成的内底部,且为俯视观察向前侧突出的凹形状部4a的前端面。底部4b(前端面)通过点焊与后侧内框架部21的鼓出部21a的内壁21c结合。
凹槽空间4c为通过凹形状部4a而形成在后沟槽4的后侧的槽状的空间。如图1及图8所示,在后组合灯9的外壳91上形成的凸部91a(伸出部)卡合在凹槽空间4c中。也就是说,包括尾灯、转向灯及倒车灯的后组合灯9插入于在后沟槽4的后侧的凹槽空间4c中形成的灯单元设置部4f并螺纹紧固。后组合灯9在向灯单元设置部4f安装时通过将凸部91a卡合于凹形状部4a而安装于灯单元设置部4f的规定位置。
如图3及图4所示,车内侧凸缘部4d为将多个部位通过点焊与内面板后凸缘部2c结合的接合部。如图3所示,在车内侧凸缘部4d与内面板后凸缘部2c之间及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与后柱内构件2之间以夹持的状态接合铰链部件支承用的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
车外侧凸缘部4e为通过点焊将多个部位与柱外侧凸缘部3d结合的接合部。车内侧凸缘部4d及车外侧凸缘部4e沿上下方向以大致带状延伸设置。
<连结框架部件>
如图2所示,连结框架部件5为用于连结后侧内框架部2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与前侧内框架部23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矩形的金属制板部件。在连结框架部件5上形成有前侧接合部5a、后侧接合部5b、上侧凸缘部5c、下侧凸缘部5d及凸部5e。如图3所示,连结框架部件5以连接由后柱内构件2和后沟槽4形成的闭合截面12与后车门开口部1d的方式设置。
如图7所示,前侧接合部5a为通过点焊将多个部位与前侧内框架部23的突部23a结合的接合部。
后侧接合部5b为通过点焊将多个部位与后侧内框架部21的连结凸缘部21b结合的接合部。
上侧凸缘部5c为在连结框架部件5的上缘以大致带状延伸设置的凸缘部。
下侧凸缘部5d为在连结框架部件5的下缘形成为翼形状的凸缘部。在下侧凸缘部5d上通过螺栓等固定件SR2固定安全带卷收装置SR的安装托架SR1。
凸部5e为向后柱内构件2侧鼓出而形成的加强部。凸部5e在上侧凸缘部5c与下侧凸缘部5d之间从连结框架部件5的前端延伸设置到后端。
<后柱外侧加强件>
如图3所示,后柱外侧加强件6为连结后柱内构件2与后柱外构件3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后柱外侧加强件6在车外侧闭合截面11内架设在后柱内构件2与后柱外构件3之间。
如图5及图6所示,后柱外侧加强件6由正面观察弯折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形状且侧面观察呈矩形的金属制板部件构成。后柱外侧加强件6包括上侧接合翼部6a、下侧接合翼部6b、外板接合片6c、凹槽部6d、凹凸部6e、减重孔6f及凹形状的加强筋部6g。
上侧接合翼部6a为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柱外侧加强件6的上端部朝向内面板部22突出的正面观察呈L字状的突出片。在上侧接合翼部6a延伸设有后述的凹槽部6d而被加强。上侧接合翼部6a的前端部与内面板部2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接合。
下侧接合翼部6b为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柱外侧加强件6的下端部朝向内面板部22突出的正面观察呈L字状的前后一对突出片。下侧接合翼部6b的前端部与下侧凸缘部5d接合。
外板接合片6c为在前后一对下侧接合翼部6b之间向下方向突出设置的突出片。在外板接合片6c上延伸设有以凸状向后柱外构件3侧鼓出的后述的加强筋部6g而被加强。外板接合片6c的加强筋部6g通过粘接剂与后柱外构件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
凹槽部6d为俯视观察以凹状弯折形成的加强部。凹槽部6d从后柱外侧加强件6的上端部形成至下端部。在凹槽部6d内形成有凹凸部6e和减重孔6f。
凹凸部6e为纵剖观察形成为凹凸状(层差状)的加强部。
减重孔6f由在凹凸部6e的向后柱外构件3侧鼓出的多个部位形成的长圆形的贯通孔构成。
加强筋部6g为在后柱外侧加强件6的前后缘部沿上下方向隔开适当的间隔而形成有多个的加强用的凹形状部位。加强筋部6g形成在减重孔6f的前侧及后侧。加强筋部6g通过粘接剂接合在后柱外构件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表面。
<打开保持部加强件>
如图1及图6所示,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为后车门(图示省略)的铰链部件支承用的托架。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由在左右具有接合片7a、7b的俯视观察呈大致凹形状的金属制板部件构成。在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的上部及下部形成有供用于固定铰链部件(图示省略)的固定件穿插的固定件设置孔7c。接合片7a、7b与后侧内框架部21的鼓出部21a接合。
<肩部锚定件托架>
如图6所示,肩部锚定件托架8为供安全带卷收装置SR(参照图7)的用于支承安全带SR5的肩部锚定件(图示省略)安装的托架。肩部锚定件托架8由侧面观察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的金属制部件构成。肩部锚定件托架8包括前侧凸缘重叠部8a、弯折部8b、后侧连结凸缘重叠部8c及肩部锚定件安装部8d。如图4所示,肩部锚定件支承用的肩部锚定件托架8被夹持在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与后柱内构件2之间并接合。
如图6所示,前侧凸缘重叠部8a通过点焊与内面板部22的后车门开口部1d结合。
弯折部8b经由铰链部件支承用的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并通过点焊与后侧内框架部21结合。
后侧连结凸缘重叠部8c通过点焊与内面板部22的后端部结合。
肩部锚定件安装部8d设置在肩部锚定件托架8的大致中央部。
<安全带卷收装置>
如图7所示,安全带卷收装置SR包括安装托架SR1、固定件SR2、SR3、车身连结托架SR4、安全带SR5及肩部锚定件(图示省略)等而构成。安全带卷收装置SR配置在后柱10的下端部中央。
安全带卷收装置SR被安装后的安装托架SR1的上端部使用固定件SR2固定于连结框架部件5,下端部使用固定件SR3夹着车身连结托架SR4固定于后轮罩1f。
《车身后部构造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基本上按照上述方式构成,接下来说明车身后部构造1的作用效果。
像这样,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1如图4所示,具有设置在车身后部1a的后柱10,该后柱10包括:后柱外构件3;后柱内构件2,其设置在后柱外构件3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后沟槽4,其设置在后柱外构件3与后柱内构件2之间,在该车身后部构造1中,后柱内构件2具有俯视观察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21a,后沟槽4具有俯视观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凹形状的凹形状部4a,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与鼓出部21a的内壁21c结合。
由此,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1的后柱内构件2形成为凹形状,并与通过棱线使得强度提高的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结合,从而能够提高后柱10的刚性。后沟槽4的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与后柱内构件2的鼓出部21a的内壁21c结合而形成闭合截面12,因此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1a的刚性。
另外,如图4所示,凹形状部4a与鼓出部21a结合而形成闭合截面12,后柱内构件2具有连接闭合截面12与后车门开口部1d的缘部的凹形状的加强筋2a。
由此,后柱内构件2通过使用凹形状的加强筋2a连接闭合截面12与后车门开口部1d的缘部,从而能够提高针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施加的载荷的强度及刚性。此外,通过在后柱内构件2上形成闭合截面12,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1a的刚性。
另外,如图4所示,在后沟槽4中形成有在后沟槽4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的闭合截面12和配置在后沟槽4的车宽方向外侧并由后沟槽4、后柱内构件2及后柱外构件3形成的车外侧闭合截面11。
由此,后柱10设有后沟槽4的车内侧的闭合截面12和后沟槽4的车外侧的车外侧闭合截面11,从而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进一步高效地提高刚性。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后柱内构件2与后沟槽4结合而形成闭合截面12,在后柱内构件2上设有连接闭合截面12与后车门开口部1d的缘部的连结框架部件5。
由此,后柱内构件2以连结框架部件5连结后柱10的后侧的闭合截面12与后柱10的前侧的后车门开口部1d的缘部,从而能够提高针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施加的载荷的强度及刚性。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连结框架部件5上结合将一端部(上端部)与后柱内构件2连结的后柱外侧加强件6(外板托架)的另一端部(下端部)。
由此,连结框架部件5连结后柱内构件2与后柱外侧加强件6,从而能够提高针对上下方向的刚性。
另外,如图7所示,在连结框架部件5上结合安全带卷收装置SR的一部分(上端)。
由此,通过在连结框架部件5上结合安全带卷收装置SR,从而能够牢固地固定安全带卷收装置SR。
另外,如图1所示,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夹持在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与后柱内构件2之间,铰链部件安装在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上。
由此,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由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和后柱内构件2夹持,从而能够提高刚性,因此能够牢固地安装铰链部件。
另外,如图4所示,肩部锚定件托架8夹持在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与后柱内构件2之间。
由此,肩部锚定件托架8由凹形状部4a的底部4b与后柱内构件2夹持,因此能够提高刚性,从而能够牢固地安装肩部锚定件(图示省略)。
另外,如图6所示,肩部锚定件托架8与铰链部件支承用的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结合。
由此,肩部锚定件托架8与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结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肩部锚定件(图示省略)的安装刚性。
另外,如图1所示,在后组合灯9的外壳91上形成的凸部91a(伸出部)卡合在由凹形状部4a形成的凹槽空间4c中。
由此,后组合灯9的外壳91的凸部91a卡合在凹槽空间4c中,从而能够充分使用外壳91高效地覆盖间隙。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实施多种改造及变更,本发明当然包括这些改造及变更后的发明。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连结后柱10的后柱内构件2、后柱外构件3、后沟槽4、连结框架部件5、后柱外侧加强件6、打开保持部加强件7及肩部锚定件托架8的手段,以通过点焊接合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其他焊接手段、连结手段结合。另外,以上部件例如由高张力钢构成,但也可以适当变更。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车身后部构造1以大致左右对称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对于像如图1中示出的加油口部或充电口部3a这样通常仅在车身的左右一方配置的部件、受其影响的周边构造也可以左右不对称。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有在车身后部设置的后柱,该后柱包括:
后柱外构件;
后柱内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后柱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
后沟槽,其设置在所述后柱外构件与所述后柱内构件之间,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柱内构件具有俯视观察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
所述后沟槽具有俯视观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凹形状的凹形状部,所述凹形状部的底部与所述鼓出部的内壁结合,
在所述后柱内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连结框架部件,
在由所述后柱内构件和所述后柱外构件构成的闭合截面上架设有后柱外侧加强件,
所述后柱外侧加强件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地形成,具备与所述后柱内构件接合的上侧接合翼部及下侧接合翼部,并具备与所述后柱外构件接合的接合片,
所述后柱外侧加强件与所述连结框架部件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形状部与所述鼓出部结合而形成闭合截面,
所述后柱内构件具有连接所述闭合截面与后车门开口部的缘部的凹形状的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柱内构件与所述后沟槽结合而形成闭合截面,
在所述后柱内构件上设有连接所述闭合截面与后车门开口部的缘部的连结框架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框架部件上结合将一端部与所述后柱内构件连结的后柱外侧加强件的另一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框架部件上结合安全带卷收装置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形状部的底部与所述后柱内构件之间夹持有打开保持部加强件,铰链部件安装在所述打开保持部加强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形状部的底部与所述后柱内构件之间夹持有肩部锚定件支承用的肩部锚定件托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肩部锚定件托架与铰链部件支承用的打开保持部加强件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后组合灯的外壳上形成的凸部卡合在通过所述凹形状部形成的凹槽空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沟槽形成有:
所述闭合截面,其设置在该后沟槽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
车外侧闭合截面,其配置在所述后沟槽的车宽方向外侧,由所述后沟槽、所述后柱内构件及后柱外构件形成。
CN202010633937.8A 2019-07-02 2020-07-02 车身后部构造 Active CN1121729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3982A JP6873192B2 (ja) 2019-07-02 2019-07-02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9-123982 2019-07-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2928A CN112172928A (zh) 2021-01-05
CN112172928B true CN112172928B (zh) 2023-01-10

Family

ID=73919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33937.8A Active CN112172928B (zh) 2019-07-02 2020-07-02 车身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73192B2 (zh)
CN (1) CN1121729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4768B2 (ja) * 2021-03-08 2023-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リヤピラー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5773B2 (ja) * 2001-10-19 2008-02-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リヤピラーの補強構造
JP5115238B2 (ja) * 2008-03-03 2013-01-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571527B2 (ja) * 2010-10-26 2014-08-1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871133B2 (ja) * 2012-07-13 2016-03-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698286B2 (ja) * 2013-03-05 2015-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6502982B2 (ja) * 2017-03-14 2019-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6502981B2 (ja) * 2017-03-14 2019-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08242A (ja) 2021-01-28
JP6873192B2 (ja) 2021-05-19
CN112172928A (zh)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179719A1 (en) Back d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KR20190087297A (ko) 차량용 필러 구조 및 차량 측부 구조
JP5864499B2 (ja) 車両用ドア
JP2001138864A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7137133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01219873A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5462138B2 (ja) 車両のリヤウィンドシールド構造体
CN112172928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5146039B2 (ja) 自動車用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の補強構造
JP2010143453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4731716B2 (ja) 自動車用サイドドア構造
JP5896138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431499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1148464A (ja)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JP5500419B2 (ja) ピラートリムの取り付け構造
JP2018138445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12091639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152637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構造
JP2011098684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5476932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CN111591351B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4366112B2 (ja) 車両のリヤゲート構造
CN109987151B (zh) 车身构造
JP2020040486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1674470B (zh) 车辆前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