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00730U -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00730U
CN218400730U CN202222247068.2U CN202222247068U CN218400730U CN 218400730 U CN218400730 U CN 218400730U CN 202222247068 U CN202222247068 U CN 202222247068U CN 218400730 U CN218400730 U CN 218400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plate
inner plate
vehicle body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470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雒满禄
刘绍安
付鹏
袁王锋
郭青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4706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007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00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007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部结构应用于具有C柱和D柱的车身上,车身后部结构包括位于C柱和D柱下方的轮罩总成,轮罩总成包括连接于一起的轮罩外板和轮罩内板,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轮罩内板传力部、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轮罩内板传力部包括设于轮罩内板上的减震器支座和减震器支座加强部,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均与轮罩总成相连,并分别沿C柱和D柱延伸设置,且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与轮罩内板传力部形成呈Y形的传力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部结构不仅利于提高车身后部结构的强度,而且也利于地面激励沿轮罩内板传力部向C柱及D柱方向分解传递,提升传力效果及车身吸振减振能力。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配置有该车身后部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SUV或非承载式车身车型中,轮罩总成与C柱D柱焊接在一起组成车身内板后段总成,为减振器及复杂电器件和线束提供合适的安装点。然而,现有的车身后部结构,因设计不合理,存在结构复杂、车身强度偏弱,车辆在碰撞过程中容易击溃车身内板后段总成,导致后排乘客的安全性降低。另外,安装点布置过于凌乱,占用过多车内空间,且内饰不易布置。此外,在车辆行走过程中车身震动较大,无良好的缓震吸震的能力,导致后排乘客乘坐舒适性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后部结构,以能够提高结构强度的同时,利于地面激励的分解传递。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应用于具有C柱和D柱的车身上,所述车身后部结构包括位于所述C柱和D柱下方的轮罩总成,所述轮罩总成包括连接于一起的轮罩外板和轮罩内板,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轮罩内板传力部、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
所述轮罩内板传力部包括设于所述轮罩内板上的减震器支座,以及与所述减震器支座连接的减震器支座加强部,且所述减震器支座加强部与所述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轮罩内板向下延伸;
所述C柱传力部和所述D柱传力部均与所述轮罩总成相连,并分别沿所述C柱和所述D柱延伸设置,且所述C柱传力部和所述D柱传力部与所述轮罩内板传力部形成呈Y形的传力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轮罩内板传力部还包括设于所述轮罩内板上的轮罩内板加强部,所述轮罩内板加强部与所述减震器支座加强部相对布置,并分设在所述轮罩内板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轮罩内板加强部包括连接在所述轮罩内板内侧的轮罩内板加强板,所述轮罩内板加强板与所述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与所述轮罩总成上端连接的侧窗内板,所述C柱传力部包括设于所述侧窗内板一侧的C柱加强板,所述C柱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轮罩总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侧窗内板的远离所述C柱的一端与所述D柱中的D柱内板相连,所述D柱传力部包括与所述D柱内板连接的D柱加强板,以及设于所述侧窗内板上的D柱内板支撑件;所述D柱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侧窗内板连接,所述D柱内板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轮罩总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D柱内板包括连接于一起的上D柱内板和下D柱内板;所述D柱加强板包括连接于一起的上D柱加强板和下D柱加强板;所述上D柱内板和所述上D柱加强板的上部均与所述侧窗内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空腔;和/或,所述D柱内板支撑件包括呈三角状的板体,所述板体和所述D柱加强板位于所述侧窗内板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侧窗内板上设有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与所述轮罩内板加强板的上部相连;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内具有腔体,所述轮罩内板加强板和所述轮罩内板之间形成有腔体,且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内的腔体,以及所述轮罩内板加强板和所述轮罩内板之间的腔体,两者均沿所述轮罩内板传力部的传力方向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轮罩外板和所述轮罩内板之间连接有连接加强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通过在减震器支座加强部与轮罩内板之间形成的空腔,以及设置的内板传力部、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形成呈Y形的传力结构,有利于提升车身后部结构的强度,且也利于地面激励沿轮罩内板传力部向C柱及D柱方向分解传递,提升传力效果,提高车身吸振减振能力,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此外,设置轮罩内板加强部和减震器支座加强部相对布置,并分设在轮罩内板的两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内板传力部的结构强度,及车身碰撞强度,从而利于提升后排乘客的安全性能。
另外,通过设置在侧窗内板上的呈三角状的D柱内板支撑件,与D柱加强板和轮罩总成连接,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有利于引导地面激励沿轮罩总成和D柱内板支撑件向D柱方向传递,且结构简单,并能够提升传力效果。
与此同时,设置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上腔体,以及轮罩内板加强板和轮罩内板之间的腔体,两者均沿轮罩内板传力部的传力方向排布,不仅能够提升结构强度,而且使得结构更为紧凑,并利于周边电器件的布置安装,而可提升车内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车身中配置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应用上述的车身后部结构,有利于提高车身的吸振减振能力,增强车辆的越野能力,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图1中A-A断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传力路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轮罩内板;2、轮罩外板;3、侧窗内板;4、C柱加强板;5、C柱加强板下段;6、D柱加强板;601、上D柱加强板;602、下D柱加强板;7、减震器支座;8、D柱内板支撑件;9、减震器支座加强板;10、D柱内板;101、上D柱内板;102、下D柱内板;13、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14、轮罩内板加强板;15、锁扣安装板;16、座椅靠背转轴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应用于具有C柱和D柱的车身上,以能够提高车身结构强度的同时,利于地面激励的分解传递。
在整体结构上,本实施例的车身后部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车身后部结构为左右对称结构,图中仅示出了车身后部结构的左半部分结构,且该车身后部结构主要包括位于C柱和D柱下方的轮罩总成,轮罩总成包括连接于一起的轮罩外板2和轮罩内板1,还包括轮罩内板传力部、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另外,该车身后部结构除了包括上述结构,还包括图中未示出的侧围外板,以及设于侧围外板内侧的侧窗内板3,侧窗内板3的底部具体连接在轮罩内板1和轮罩外板2的顶部。
其中,轮罩内板传力部包括设于轮罩内板1上的减震器支座7,以及与减震器支座7连接的减震器支座加强部9,且减震器支座加强部9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空腔,空腔沿轮罩内板1向下延伸。而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均与轮罩总成相连,并分别沿C柱和D柱延伸设置,且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与轮罩内板传力部形成呈Y形的传力结构。
如上结构中,轮罩内板传力部中,减震器支座加强部9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的空腔,有利于提高轮罩内板1的结构强度,与此同时,设置轮罩内板传力部与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形成C呈Y形的传力结构,有利于地面激励沿轮罩内板传力部向C柱和D柱方向分解传递,从而利于分解地面激励,提升传力效果,提高车身吸振减振能力。
详细来讲,参看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轮罩内板传力部除了上述中设于轮罩内板1上的减震器支座7和减震器支座加强部9外,该轮罩内板传力部还包括设于轮罩内板1上的轮罩内板加强部,轮罩内板加强部与减震器支座加强部相对布置,并分设在轮罩内板1的两侧。由此通过分设在轮罩内板1两侧的轮罩内板加强部和减震器支座加强部,可进一步利于提高轮罩内板1的结构强度,同时也使得轮罩内板传力部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而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面激励。
其中,轮罩内板加强部具体包括连接在轮罩内板1内侧的轮罩内板加强板14,轮罩内板加强板14与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腔体。如图2至图4所示,轮罩内板加强板14大致呈长条状的板体,并随形轮罩内板1的轮廓沿车身高度方向延伸布置。而且,轮罩内板加强板14和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的腔体,也能够更进一步的提高轮罩内板1的结构强度,也即能够提升轮罩内板传力部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的C柱传力部包括设于侧窗内板3一侧的C柱加强板4,C柱加强板4的下部与轮罩总成连接。其中,侧窗内板3在结构上具有沿C柱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以及连接第一板体并向车身后方延伸并间距设置的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三者优选一体成型,且三者与D柱形成有矩形状的镂空部,用于为侧窗提供安装空间。
为提高C柱与轮罩总成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在C柱加强板4的下端还设有C柱加强板下段,该C柱加强板下段随形轮罩总成的轮廓设置,并与轮罩总成焊接相连。
本实施例的D柱由侧围外板和D柱内板10围构形成,D柱内板10具体与侧窗内板3的远离C柱的一端焊接相连。为利于提高D柱的结构强度,在D柱内板上设有D柱加强板6。
而本实施例的D柱传力部则具体包括与D柱内板10连接的D柱加强板6,以及设于侧窗内板3上的D柱内板支撑件8。其中,D柱加强板6的上部与侧窗内板3连接,D柱内板支撑件8的一端与D柱加强板6连接,另一端与轮罩总成连接。
具体的,D柱内板10包括上下布置并连接于一起的上D柱内板101和下D柱内板102。而D柱加强板6包括上下布置并连接于一起的上D柱加强板601和下D柱加强板602。D柱内板10和D柱加强板6分设在侧窗内板3的两侧,并且D柱内板10和D柱加强板6扣合连接形成有空腔,而且上D柱内板101和上D柱加强板601的上部均与侧窗内板3连接,从而使得D柱内板10和D柱加强板6以及侧窗内板3共同围构形成矩形的镂空部,以利于侧窗的安装。而且,D柱内板10和D柱加强板6扣合连接形成的空腔,也利于进一步提高D柱的结构强度。
而D柱内板支撑件8包括呈三角状的板体,该板体具有三个连接端,为便于区分描述,三个连接端分别定义为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其中,第一连接端与D柱加强板6连接,第二连接端与轮罩总成中的轮罩外板2连接,第三连接端与侧窗内板3连接并与C柱加强板间距设置。而且,D柱内板支撑件8和D柱加强板6位于侧窗内板3的同一侧,由此使得内板支撑件8引导地面激励向D柱方向传递,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利于提高轮罩总成和D柱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作为本实施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在侧窗内板3上设有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13,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13与轮罩内板加强板14的上部相连;
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13内具有腔体,轮罩内板加强板14和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腔体,且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13内的腔体,以及轮罩内板加强板14和轮罩内板1之间的腔体,两者均沿轮罩内板传力部的传力方向排布。由此,不仅能够提升车身后部的结构强度,而且使得此处结构更为紧凑,也利于周边电器件的布置安装,而可提升车内空间。
另外,本实施例中在轮罩内板1上还设有座椅靠背转轴连接板16,用于座椅靠背转轴的安装。
为提高轮罩总成的整体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在轮罩外板2和轮罩内板1之间连接有连接加强板。该连接加强板具体位于轮罩外板2和轮罩内板1的焊接部位附近,且该连接加强板覆盖轮罩外板2和轮罩内板1相连的部位,并一部分焊接连接在轮罩外板2上,另一部分焊接连接在轮罩内板1上。由此能够提高轮罩外板2和轮罩内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也利于提高轮罩总成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的车身后部结构,在具体使用时,地面激励的传递路径如图5所示,其经内板传力部、轮罩总成、并向C柱加强板4和D柱内板支撑件8分别向C柱方向和D柱方向传递,而形成Y型的传力路径。
本实施例的车身后部结构通过设置的内板传力部、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形成呈Y形的传力结构,不仅利于提高车身后部结构的强度,而且也利于地面激励沿轮罩内板传力部向C柱及D柱方向分解传递,提升传力效果及车身吸振减振能力。
此外,本实施例也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的车身中配置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应用上述的车身后部结构,有利于提高车身的吸振减振能力,增强车辆的越野能力,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应用于具有C柱和D柱的车身上,所述车身后部结构包括位于所述C柱和D柱下方的轮罩总成,所述轮罩总成包括连接于一起的轮罩外板(2)和轮罩内板(1),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轮罩内板传力部、C柱传力部和D柱传力部;
所述轮罩内板传力部包括设于所述轮罩内板上的减震器支座(7),以及与所述减震器支座(7)连接的减震器支座加强部(9),且所述减震器支座加强部(9)与所述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轮罩内板(1)向下延伸;
所述C柱传力部和所述D柱传力部均与所述轮罩总成相连,并分别沿所述C柱和所述D柱延伸设置,且所述C柱传力部和所述D柱传力部与所述轮罩内板传力部形成呈Y形的传力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内板传力部还包括设于所述轮罩内板(1)上的轮罩内板加强部,所述轮罩内板加强部与所述减震器支座加强部(9)相对布置,并分设在所述轮罩内板(1)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内板加强部包括连接在所述轮罩内板(1)内侧的轮罩内板加强板(14),所述轮罩内板加强板(14)与所述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与所述轮罩总成上端连接的侧窗内板(3),所述C柱传力部包括设于所述侧窗内板(3)一侧的C柱加强板(4),所述C柱加强板(4)的下部与所述轮罩总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窗内板(3)的远离所述C柱的一端与所述D柱中的D柱内板(10)相连,所述D柱传力部包括与所述D柱内板(10)连接的D柱加强板(6),以及设于所述侧窗内板(3)上的D柱内板支撑件(8);
所述D柱加强板(6)的上部与所述侧窗内板(3)连接,所述D柱内板支撑件(8)的一端与所述D柱加强板(6)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轮罩总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内板(10)包括连接于一起的上D柱内板(101)和下D柱内板(102);
所述D柱加强板(6)包括连接于一起的上D柱加强板(601)和下D柱加强板(602);
所述上D柱内板(101)和所述上D柱加强板(601)的上部均与所述侧窗内板(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内板(10)和所述D柱加强板(6)之间形成有空腔;和/或,所述D柱内板支撑件(8)包括呈三角状的板体,所述板体和所述D柱加强板(6)位于所述侧窗内板(3)的同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窗内板(3)上设有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13),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13)与所述轮罩内板加强板(14)的上部相连;
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13)内具有腔体,所述轮罩内板加强板(14)和所述轮罩内板(1)之间形成有腔体,且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13)内的腔体,以及所述轮罩内板加强板(14)和所述轮罩内板(1)之间的腔体,两者均沿所述轮罩内板传力部的传力方向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外板(2)和所述轮罩内板(1)之间连接有连接加强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车身中配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CN202222247068.2U 2022-08-25 2022-08-25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84007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7068.2U CN218400730U (zh) 2022-08-25 2022-08-25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7068.2U CN218400730U (zh) 2022-08-25 2022-08-25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00730U true CN218400730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28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47068.2U Active CN218400730U (zh) 2022-08-25 2022-08-25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007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71429A (zh) 车体构造
CN114620141A (zh) 车辆的车体
CN211731578U (zh) 一种用于车身后部的加强结构
CN218400730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JPH02212280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10852664U (zh) 用于车辆的门槛梁总成及车辆
CN111645759A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框、汽车后侧围总成及汽车
CN112606915B (zh)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车身的连接结构以及车身结构
KR100551251B1 (ko) 스포츠유틸리티 차량의 리어 필라부 결합구조
CN219154587U (zh)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7893021U (zh) 后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9406610U (zh) 门槛梁与车辆
CN217477402U (zh) 侧围内板后段总成及汽车
CN214451336U (zh) 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和汽车
CN217575365U (zh) 汽车车身与汽车
CN219382604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KR100412845B1 (ko) 프레임바디 자동차의 차체보강구조
CN216102404U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9728331U (zh) 用于车辆的后侧围组件和车辆
CN219115582U (zh) 一种车体以及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20349808U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6468090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9382610U (zh) 车辆后车身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