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2404U - 车身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02404U
CN216102404U CN202122546221.7U CN202122546221U CN216102404U CN 216102404 U CN216102404 U CN 216102404U CN 202122546221 U CN202122546221 U CN 202122546221U CN 216102404 U CN216102404 U CN 216102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ar wheel
rear floor
wheel cov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4622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麻瑞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4622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024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02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024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搁物板总成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以及在左右两侧均设有的后轮罩总成;后轮罩总成包括具有相连的后轮罩内板与后轮罩外板的后轮罩主体,以及位于后轮罩主体内侧的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且后轮罩主体和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之间形成有后轮罩内腔体;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的上端与搁物板总成连接,下端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连接,后轮罩主体的上端通过C柱内板总成与搁物板总成连接,下端通过后地板纵梁总成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能够形成经过搁物板总成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的两个闭环的传力结构,从而利于提高车身后部的刚度,并提升车身后部的传力的效果。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车身后部结构设计对于车辆的NVH(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的简称)性能,以及车辆的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现有技术中车身后部结构的设计并不合理,使得车身后部结构刚度薄弱。车辆行驶过程中,后轮罩与后地板配合区域受外界激励影响下,易于在车身后部结构的刚度薄弱区域将噪音、振动传递至驾驶室内部。不仅会影响车辆的乘驾舒适感,而且,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身后部区域易发生溃缩、折弯等问题,从而威胁乘驾人员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后部结构,以提高车身后部的结构的刚度,并利于提升传力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搁物板总成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以及在左右两侧均设有的后轮罩总成;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具有相连的后轮罩内板与后轮罩外板的后轮罩主体,以及位于所述后轮罩主体内侧的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且所述后轮罩主体和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之间形成有后轮罩内腔体;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搁物板总成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总成连接,所述后轮罩主体的上端通过C柱内板总成与所述搁物板总成连接,所述后轮罩主体的下端通过后地板纵梁总成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总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搁物板总成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搁物板与搁物板前横梁,以及在所述搁物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的搁物板连接板;所述搁物板和所述搁物板前横梁之间形成有搁物板腔体,且各所述搁物板连接板与相应侧的所述C柱内板总成连接,所述搁物板前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搁物板总成还包括多个加强盒;各所述加强盒均扣设在所述搁物板上,并分别与所述搁物板之间形成加强盒腔体;多个所述加强盒至少包括位于所述搁物板中部的第一加强盒,以及位于所述搁物板和所述搁物板连接板间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加强盒。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中横梁总成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后地板中横梁上板与后地板中横梁下板,以及在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上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的侧围地板连接板,和在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下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的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各所述侧围地板连接板与相应侧的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连接,各所述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与相应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上板和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下板之间设有后地板;所述后地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连接,且所述后地板将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上板和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下板之间分隔出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和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包括后地板纵梁,以及连接在所述后地板纵梁上的后地板纵梁盖板;所述后地板纵梁和所述后地板纵梁盖板之间形成有后地板纵梁腔体,且所述后地板纵梁腔体位于所述后轮罩内腔体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后地板纵梁内侧的第一后地板纵梁加强板,以及将所述后地板纵梁腔体分隔为后地板纵梁上腔体与后地板纵梁下腔体的第二后地板纵梁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C柱内板总成包括C柱内板,以及连接在所述C柱内板一侧的C柱加强板;所述C柱加强板和所述C柱内板之间形成有C柱加强板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外板和所述C柱内板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和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连接;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C柱内板及所述后轮罩外板外侧的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所述后轮罩外板和所述C柱内板之间形成有侧围外板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位于所述后轮罩主体外侧的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和所述后轮罩主体之间形成有后轮罩外腔体,且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下至上,所述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之间的距离渐大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通过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将与搁物板总成和后地板中横梁总成连接形成闭环结构,并通过C柱内板和后轮罩主体,以及后地板纵梁总成,与搁物板总成和后地板中横梁总成连接也形成闭环结构,从而利于提高车身后部的刚度,并利于提升车身后部的传力的效果。
此外,搁物板连接板与C柱内板总成相连,搁物板前横梁与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利于形成两个闭环结构,搁物板腔体的设置,利于提高搁物板总成的结构刚度。通过设置多个加强盒,以及形成的加强盒腔体,不仅进一步提高搁物板总成的刚度,而且还能够降低座椅后部产生的噪声,而提高车内舒适度。后地板中横梁总成通过侧围地板连接板与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连接,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与相应侧的后地板纵梁总成连接,利于进一步提高结构刚度。而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和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上下层叠布置,利于提高对碰撞力的弱化效果。
另外,后地板纵梁和后地板纵梁盖板的结构简单,后地板纵梁腔体利于提高后地板纵梁总成的结构刚度。后地板纵梁上腔体与后地板纵梁下腔体上下层叠布置,对于碰撞力的弱化效果好,且刚度高。侧围外板、后轮罩外板和C柱内板之间形成侧围外板腔体,利于进一步提高连接处的结构刚度。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与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之间的距离渐大设置,能够提高两者所形成腔体的空间,而能够提高该处的结构刚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方向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碰撞力在图2中的传递方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部分车身后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盒在搁物板上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B-B方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搁物板总成;2、后轮罩主体;3、后地板中横梁总成;4、后地板;5、后地板纵梁总成;6、C柱内板总成;7、侧围外板;
101、搁物板;102、搁物板前横梁;103、搁物板连接板;1011、第一加强盒;1012、第二加强盒;
201、后轮罩内板;202、后轮罩外板;2011、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2、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
301、侧围地板连接板;302、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3、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304、后地板中横梁下板;
501、后地板纵梁;502、后地板纵梁盖板;5011、第二后地板纵梁加强板;5021、第一后地板纵梁加强板;
601、C柱内板;602、C柱加强板;
100、搁物板腔体;200、后轮罩内腔体;300、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400、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500、后地板纵梁上腔体;600、后地板纵梁下腔体;700、C柱加强板腔体;800、侧围外板腔体;900、后轮罩外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整体结构上,其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搁物板总成1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以及在左右两侧均设有的后轮罩总成。
其中,后轮罩总成包括具有相连的后轮罩内板201与后轮罩外板202的后轮罩主体2,以及位于后轮罩主体2内侧的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且后轮罩主体2和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之间形成有后轮罩内腔体200。
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的上端与搁物板总成1连接,下端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连接,后轮罩主体2的上端通过C柱内板总成6与搁物板总成1连接,下端通过后地板纵梁总成5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车身后部结构主要应用在具有搁物板101的车身上。
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考虑到车身的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本实施例的图2中仅示意出了一侧的车身后部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搁物板总成1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搁物板101与搁物板前横梁102,以及在搁物板101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的搁物板连接板103。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搁物板101和搁物板前横梁102之间形成有搁物板腔体100,如此利于提高搁物板总成1的结构刚度,且便于布置实施。
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各搁物板连接板103与相应侧的C柱内板总成6连接,搁物板前横梁102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相应侧的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连接。如此设置,利于搁物板总成1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之间连接成闭环结构,即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所承受的碰撞力,能够经由C柱内板总成6传递至搁物板总成1,从而利于传力的结构刚度,并利于提高传力的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该车身后部结构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搁物板总成1还包括多个加强盒。各加强盒均扣设在搁物板101上,并分别与搁物板101之间形成加强盒腔体。具体结构上,本实施例中的多个加强盒至少包括位于搁物板101中部的第一加强盒1011,以及位于搁物板101和搁物板连接板103间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加强盒1012。
详细结构上,参照图5和图6中所示,第一加强盒1011位于搁物板101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两个第二加强盒1012对称布置的第一加强盒1011的两侧,并位于搁物板101与搁物板连接板103焊接的焊缝位置。这样,两个第二加强盒1012的设置,还利于进一步提高搁物板101和搁物板连接板103之间的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盒1011和第二加强盒1012周边的边缘与搁物板101及搁物板连接板103周边结构相匹配。本实施例中,各第二加强盒1012的外侧焊接边与搁物板101和搁物板连接板103三层焊点焊接,各第二加强盒1012的其他焊接边与搁物板101二层焊点焊接,以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
如图6中所示,各加强盒腔体和搁物板腔体100之间形成上下层叠的布置效果,不仅利于提高搁物板总成1的结构刚度,而提升传力效果,而且还能够降低座椅后部产生的噪声,而提高车内舒适度。尤其是,搁物板101距离坐在后排座椅上人的耳部较近,通过各加强盒腔体和搁物板腔体100的配合,对于车身钣金结构振颤产生噪声的降噪效果较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加强盒的数量和布置方式,还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增减,例如,在第一加强盒1011与第二加强盒1012之间的搁物板101上也布置加强盒结构。
上述的后轮罩内板201与后轮罩外板202连接的后轮罩主体2的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结构。例如,后轮罩主体2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2中所示,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上至下,后轮罩内板201与后轮罩外板202之间的距离渐大设置。本实施例中,后轮罩内板201与后轮罩外板202顶部的连接处位于搁物板连接板103的下方,后轮罩主体2与搁物板总成1之间的高度差具体借助C柱内板总成6弥补。
另外,本实施例中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的结构及布置参照图1和图2中所示,该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布置。由后轮罩主体2和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之间形成有后轮罩内腔体200,沿着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布置,其顶部还与搁物板腔体100相连通,从而利于提高传力效果。
具体实施时,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可为一体加工成型,然后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当然,该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也可采用至少两个板体拼接焊接而成,具体的方式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将与搁物板总成1和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的左右两侧进行连接,从而形成内闭环结构。
继续参照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后轮罩总成还包括位于后轮罩主体2外侧的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该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的周边边缘也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后轮罩主体2上。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和后轮罩主体2之间形成有后轮罩外腔体900,且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下至上,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与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之间的距离渐大设置。
详细来讲,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与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之间的距离变化,使得两者间形成类似漏斗状的结构,从而利于增大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与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顶部所构成腔体的体积,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闭环结构的拐角处的结构刚度,减少因传力而造成的变形,而利于提高结构的安全性,以及传力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后轮罩外腔体900与后轮罩内腔体200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利于提高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向搁物板总成1的传力的结构刚度,利于弱化传递的能量。
继续参照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C柱内板总成6包括C柱内板601,以及连接在C柱内板601一侧的C柱加强板602,C柱加强板602和C柱内板601之间形成有C柱加强板腔体700。具体实施时,C柱内板601的顶端与搁物板连接板103相连,底端与后轮罩主体2的顶端相连。而C柱加强板602布置在C柱内板601的外侧,这样,C柱加强板腔体700位于C柱内板601的外侧,利于增大车身后部传力结构的腔体的体积,从而能够提升结构的抗变形效果。
本实施例中,因C柱内板601的设置,使得搁物板腔体100与后轮罩内腔体200相互连通。该C柱内板总成6和后轮罩主体2,以及后地板纵梁总成5,与搁物板总成1和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连接形成外闭环结构。该外闭环结构的两侧位于内闭环结构的外部,从而得到两个闭环结构,能够提升车身后部的结构刚度,利于减少因传递碰撞力而造成的结构损伤,而具有较好的使用安全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内外两个闭环结构中的搁物板总成1和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是共用的,而构成两者左右两侧连接的结构分别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内外布置,利于提高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向搁物板总成1的传力效果和传力路径的完整性,并能够延长车身后部结构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
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的C柱加强板602扣合在C柱内板601上,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C柱内板601上。C柱加强板602和C柱内板601之间形成有C柱加强板腔体700。上述的后轮罩外板202和C柱内板601连接,后轮罩内板201和后地板纵梁总成5连接。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位于C柱内板601及后轮罩外板202外侧的侧围外板7。侧围外板7、后轮罩外板202和C柱内板601之间形成有侧围外板腔体800。如图2中所示,侧围外板腔体800位于闭环结构顶部的拐角处,上述的C柱加强板腔体700位于侧围外板腔体800外,两者配合对于该处的结构强度提高效果明显。
本实施例中的后地板纵梁总成5包括后地板纵梁501,以及连接在后地板纵梁501上的后地板纵梁盖板502。后地板纵梁501和后地板纵梁盖板502之间形成有后地板纵梁腔体,且后地板纵梁腔体位于后轮罩内腔体200的下方。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后地板纵梁501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后地板纵梁盖板502扣合并焊接在后地板纵梁501顶部。后地板纵梁501的外侧与后轮罩主体2和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分别相连。
该后地板纵梁总成5还包括连接在后地板纵梁501内侧的第一后地板纵梁加强板5021,以及将后地板纵梁腔体分隔为后地板纵梁上腔体500与后地板纵梁下腔体600的第二后地板纵梁加强板5011。其中,第一后地板纵梁加强板5021以贴合的方式焊接在后地板纵梁501内侧的底面,以强化后地板纵梁501本身的结构刚度。而第二后地板纵梁加强板5011则以后地板纵梁501腔体对角的方式延布置,而对后地板纵梁501腔体进行分隔。
此处,后地板纵梁501腔体分隔为后地板纵梁上腔体500与后地板纵梁下腔体600,利于提高后地板纵梁501的承力和传力效果,且使用效果较好。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后地板纵梁加强板5011还可采用其他的布置方式,只要能够将后地板纵梁腔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具体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与后地板中横梁下板304,以及在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的侧围地板连接板301,和在后地板中横梁下板304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的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303。
其中,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中各部分的布置和连接关系参照图2中所示。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与后地板中横梁下板304均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各侧围地板连接板301与相应侧的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连接,各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303与相应侧的后地板纵梁总成5连接。如此设置,利于内外两个闭环结构的形成。
继续参照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和后地板中横梁下板304之间设有后地板4。该后地板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相应侧的后地板纵梁总成5连接,且后地板4将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和后地板中横梁下板304之间分隔出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300和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400。
本实施例中,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300和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400上下层叠布置,利于提高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的结构强度,以及承接外部碰撞力时的结构安全性。而为减少对车内空间的占用量,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降低,从而距离后地板4更近,使得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300的体积小于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400的体积。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车身后部结构中,后地板纵梁上腔体500和后地板纵梁下腔体600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的叠加后,与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300和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400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叠加,与后轮罩内腔体200和后轮罩外腔体900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叠加。如此设置,使得闭环结构在车身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连接部位实现多个腔体相叠加的效果,如此,在传力时可有效抵抗刚度变形,对车身后部结构的传力,以及NVH性能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车身后部结构在传力时,作用到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上的碰撞力,可以通过内闭环结构间进行传递。具体来讲,参照图2和图3中箭头所示,碰撞力经由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300和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400,分别向两侧的后轮罩内腔体200、后地板纵梁上腔体500以及后地板纵梁下腔体600传递,然后由下至上传递至搁物板腔体100。其中,位于内闭环结构传力路径上的各腔体对碰撞力进行吸收和弱化。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中作用到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上的碰撞力,还可以通过外闭环结构进行传递。具体来讲,参照图2和图3中箭头所示,传递至后地板纵梁501腔体和的碰撞力经由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300和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400,分别向两侧的后地板纵梁上腔体500、后地板纵梁下腔体600,以及后轮罩内腔体200传递后,还可以传递至后轮罩外腔体900,然后由下至上传递至侧围外板腔体800和搁物板腔体100。其中,位于外闭环结构传力路径上的各腔体均能够对传递中的碰撞力进行吸收和弱化。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通过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将与搁物板总成1和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连接形成闭环结构,并通过C柱内板601和后轮罩主体2,以及后地板纵梁总成5,与搁物板总成1和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连接也形成闭环结构,从而利于提高车身后部的刚度,并提升车身后部的传力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搁物板总成(1)与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以及在左右两侧均设有的后轮罩总成;
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具有相连的后轮罩内板(201)与后轮罩外板(202)的后轮罩主体(2),以及位于所述后轮罩主体(2)内侧的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且所述后轮罩主体(2)和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之间形成有后轮罩内腔体(200);
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的上端与所述搁物板总成(1)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的下端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连接,所述后轮罩主体(2)的上端通过C柱内板总成(6)与所述搁物板总成(1)连接,所述后轮罩主体(2)的下端通过后地板纵梁总成(5)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物板总成(1)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搁物板(101)与搁物板前横梁(102),以及在所述搁物板(101)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的搁物板连接板(103);
所述搁物板(101)和所述搁物板前横梁(102)之间形成有搁物板腔体(100),且各所述搁物板连接板(103)与相应侧的所述C柱内板总成(6)连接,所述搁物板前横梁(102)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物板总成(1)还包括多个加强盒;
各所述加强盒均扣设在所述搁物板(101)上,并分别与所述搁物板(101)之间形成加强盒腔体;
多个所述加强盒至少包括位于所述搁物板(101)中部的第一加强盒(1011),以及位于所述搁物板(101)和所述搁物板连接板(103)间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加强盒(10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中横梁总成(3)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与后地板中横梁下板(304),以及在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的侧围地板连接板(301),和在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下板(304)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的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303);
各所述侧围地板连接板(301)与相应侧的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连接,各所述后地板中横梁连接板(303)与相应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和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下板(304)之间设有后地板(4);
所述后地板(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5)连接,且所述后地板(4)将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上板(302)和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下板(304)之间分隔出后地板中横梁上腔体(300)和后地板中横梁下腔体(4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5)包括后地板纵梁(501),以及连接在所述后地板纵梁(501)上的后地板纵梁盖板(502);
所述后地板纵梁(501)和所述后地板纵梁盖板(502)之间形成有后地板纵梁(501)腔体,且所述后地板纵梁(501)腔体位于所述后轮罩内腔体(200)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5)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后地板纵梁(501)内侧的第一后地板纵梁加强板(5021),以及将所述后地板纵梁(501)腔体分隔为后地板纵梁上腔体(500)与后地板纵梁下腔体(600)的第二后地板纵梁加强板(50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C柱内板总成(6)包括C柱内板(601),以及连接在所述C柱内板(601)一侧的C柱加强板(602);
所述C柱加强板(602)和所述C柱内板(601)之间形成有C柱加强板腔体(7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外板(202)和所述C柱内板(601)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201)和所述后地板纵梁总成(5)连接;
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C柱内板(601)及所述后轮罩外板(202)外侧的侧围外板(7);
所述侧围外板(7)、所述后轮罩外板(202)和所述C柱内板(601)之间形成有侧围外板腔体(80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位于所述后轮罩主体(2)外侧的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
所述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和所述后轮罩主体(2)之间形成有后轮罩外腔体(900),且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下至上,所述后轮罩内板外加强板(2012)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内加强板(2011)之间的距离渐大设置。
CN202122546221.7U 2021-10-21 2021-10-21 车身后部结构 Active CN2161024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46221.7U CN216102404U (zh) 2021-10-21 2021-10-21 车身后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46221.7U CN216102404U (zh) 2021-10-21 2021-10-21 车身后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02404U true CN216102404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94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46221.7U Active CN216102404U (zh) 2021-10-21 2021-10-21 车身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024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08390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KR102660344B1 (ko) 차량의 차체 전방 구조체
CN109969268B (zh) 侧车身加强结构
CN104349971A (zh) 汽车的frp制舱室
JP5927695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215883809U (zh) 车身后端加强结构
JP2019202747A (ja) 車体下部構造体
CN114228833B (zh) 一种汽车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CN215883810U (zh) 汽车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US9718422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343721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216102404U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10979470A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H02212280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4132383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20465619U (zh) 一种汽车门槛和汽车
CN111516757A (zh) 一种纵梁结构和汽车
CN216468090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12606915B (zh)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车身的连接结构以及车身结构
CN214451336U (zh) 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和汽车
CN218806160U (zh) 一种车辆上部骨架结构、车架及汽车
CN215475359U (zh) 接头结构、车架和车辆
CN219406610U (zh) 门槛梁与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